绿塘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2024-04-15

绿塘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共5篇)

篇1:绿塘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绿塘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一、绿塘乡基本情况

大方县绿塘乡位于东经105°19′~29′,北纬27°~27°06′之间,距县城38公里,东邻高店乡,西抵毕节市,南与鼎新接壤,北与文阁相连,东北长16.5公里,南北宽5.2公里,最高海拔2325米,最低海拔1450米,是全县典型的高寒山区,属一类贫困乡。

全乡土地面积77.54平方公里。全乡辖7个行政村(丰产一村,丰产二村,牛场村,营盘村,高峰村,高潮村,五星村),101个村民组,总户数4767户,人口17444人。其中少数民族有:苗族、菜族、穿青族、白族、彝族、蒙古族等共3861人,占总人口的27.14%,贫困人口3314人,占总人口的21%。

全乡耕地面积为13650亩,草地面积3682亩,林地面积6586亩。全乡以种养业为主,农户收入来源主要是种养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荞子等,其中马铃薯、玉米为主要支柱产业,占农业收入的80%以上。2011年,我乡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全乡共种植脱毒马铃薯12000亩,在高峰、高潮、牛场等村建成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8000亩。2012年,我乡计划种植13000亩,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1000亩。

二、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思路

在地委行署、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为指导,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省、地、县镇城化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规划为基础、准确定位好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思路。

三、建设特色小城镇的做法

1、为切实抓好我乡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党委、政府委托六盘水规划设计院对我乡小城镇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反复多次对绿塘乡特色小城镇定位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多次召开全体乡村干部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凝结民智、汇集民心。

2、为了实施绿塘乡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及其他部门人员为具体责任人的责任机制。集中心思、积聚力量、凝聚人心,在地委行署、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考虑、综合布局,突出特色,抓好绿塘乡小城镇的民居及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在民居建设改造工程中,首先是根据建设总户数和乡村干部人数,每人包保3户,到期如完不成任务的,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并将其与年终考核挂钩。其次是要求每个干部与农户签订协议,要求农户按照建设的工期、户型设计等要求进行建房。再次是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到村挨家挨户帮助农户作建房指导。

3、立足长远、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完善功能。在注重特色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公益事业,积极完善功能,逐步推进城镇现代化,让广大人民享受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依托规划,注重产业发展,继续巩固煤炭产业,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进一步拓宽第三产业规模,使小城镇住户住得起、住得好、会享受、会发展。

4、为了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党委、政府政府果敢决策、大胆决策、开放决策,充分应用毕节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只要有利于人民发展、只要有利于特色小城镇建设、只要有利于提升绿塘乡的整体形象,拖钱拉账、垫资负债抓小城镇建设,从而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我乡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全区、全县城镇化推进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我乡特色的城镇化路子,以“工业强乡,城镇推动,加快发展,加快转型”为工作目标,认真部署我乡城镇化建设工作,目前,随着我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矿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新建和完善了水、电、路、讯、学校、医院、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电视普及率98%,提高了城镇化农户的生活水平。

二是黔西北民居农户改造及街道建设步伐加快,今年黔西北民居建设已全面完成,一律按照彝族风格和苗族风格来打造建设,政府沿街进行正立面改造,突出了民族特征,彰显了民族文化。

五、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的经验

1、绿塘乡是国家级贫困乡,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实施了“集团帮扶、整乡推进”的扶贫战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乡农村人口大多数居住地交通不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2、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在2009年编制规划的基础上,绿塘乡委托六盘水规划设计院及时帮助规划设计,结合绿塘乡今后发展方向,六盘水规划设计院多次勘察、实地测设、多方征求意见,于2010年5月,完成了小城镇建设的规划。

3、绿塘乡是产煤大乡,有合法煤矿3对,其中绿塘煤矿就在小城镇建设所在地,因此经济十分活跃,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在煤矿和砂厂务工人员的共同参与下,在找准脱贫致富路子的同时,推动了小城镇建设。

4、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结果

一年以来,我乡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抓好项目的落实工作,新修建了两所村委办公楼、精神文明活动中心、老年公寓。

绿塘乡牛场村道路硬化

丰产二村村委办公楼

绿塘乡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篇2:绿塘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自我乡开展“一箱三卡”工作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党委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交流、互动的平台。根据县委有关文件精神,我乡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一箱三卡“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好“一箱三卡“工作机制,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沟通联系,更好地服务群众、接受群众监督;有利于更好地收集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汇集群众智慧,提升决策水平;有利于更好地体察民情、关注民生、了解民意,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村新农村建设。

二、明确目标责任主体,扎实抓好“一箱三卡”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一)目标任务

切实围绕村民“意见建议有人听、困难问题有人帮、党的政策早知晓、村级事务人人知、党员群众心连心”的总体目标,以“一箱三卡”为载体,健全村民意见建议表达机制,强化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热心服务群众,诚心接受监督。

(二)切实履行职责、抓好各项工作

篇3: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小城镇特色

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是一个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行政区划单位。兵团小城镇是在垦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快速形成的, 不同于地方小城镇在历史过程中的自然发展形成, 因此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1.1 功能特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即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屯垦戍边, 建设边疆, 在特殊时期的政治、军事方面的需求下, 兵团小城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二环一线”特征, “二环”即沿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 “一线”即国境线。随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发生了多次变革, 城镇的功能和产业也日益丰富, 但是它的基本职能———屯垦和戍边, 却始终未曾改变。随着近些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兵团的产业发展, 职能体系日渐完善丰富。但总的来说, 农业生产仍占兵团主导地位。

1.2 组织特征

兵团小城镇在体制方面有着明确的分级, 地域构成方面, 形成了由垦区、团场、生产连队三个层次组成的社会特征。由于这种社会特征的作用, 兵团小城镇的垦区中心城市与其下所属的各个团场小城镇之间、团场小城镇与其下所属的基层连队之间, 都有着便捷、紧密的联系;而各个团场小城镇之间、各个基层生产连队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

1.3 人口和文化特征

“移民城镇”是兵团小城镇的一个典型特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人, 主要是部队转业、复员官兵, 后来又融合了内地支边的知识青年、随企业迁移进疆的职工以及自行进疆谋生的青壮年。因此, 在兵团小城镇的人口分布上, 呈现出因身份背景相同而出现的聚居现象, 或为共同的籍贯, 或为共同的职业。兵团小城镇最初的选址一般都是荒漠地区, 经过兵团几代人的兴修水利, 开垦荒地, 形成了一片片的戈壁绿洲。这正是兵团人文精神的直观体现, 这种人文精神是兵团人长期受到爱国主义、自力更生等观念的教育, 逐渐形成的与屯垦戌边相适应的爱国爱疆、民族团结的思想品德, 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以及艰苦创业的牺牲精神。

1.4 建设特征

兵团小城镇大多数规模较小, 人口仅在两万人左右, 因此人均用地面积相对较大,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也相对较低。

兵团小城镇的选址是根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确定的, 用地相对比较集中, 且有过初步的建设规划, 所以大体来看, 兵团小城镇均能很好体现出绿洲城镇的特色风貌。

大部分兵团小城镇采用了大致相似的总体布局, 采用方格状路网;以团部为城镇中心, 前方设置开敞的公共活动广场, 左右依次设置学校、文化娱乐、广播电视、医院等单位;向外延伸为生活用地, 包括居民生活区、市场、商店等;最外侧为生产用地, 种植、饲养、苗木、加工、仓储等。

兵团小城镇的建设历史较短, 城镇内仅少数较为重要的公共建筑经过详细规划设计, 大多数居住建筑在建设过程中追求效率, 建设质量不高, 且建筑特色不够鲜明。

这些特征共同创造了“绿色、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人居环境空间, 在体现了兵团奋斗历史的基础上, 展现着兵团小城镇所与众不同的魅力与特色。

2 西古城镇概况

2.1 自然环境

西古城镇坐落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 莫索湾垦区北端, 东西北三面环沙, 深入沙漠腹地70 km, 素有“沙海半岛”之称。西古城镇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五〇团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镇区实现了美化、净化、绿化、亮化。柏油马路、商贸楼、住宅楼、商业大街、文化广场、大型雕塑、音乐喷泉等等勾画出西古城镇美丽的风姿。

2.2 历史文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 至今已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 西古城镇所处的第八师一五〇团前身为共青团农场, 始建于1958年, 具有良好的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兵团传统和兵团精神。

3 西古城镇特色

3.1 城镇总体特色

西古城镇作为兵团小城镇, 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兵团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域文化与独特的人文精神, 展现了其作为兵团小城镇的以下特色:自然环境特色———沙漠绿洲景观;人工环境特色———绿洲生态城镇;人文景观特色———当地民俗文化与兵团军垦文化交汇。与之相适应的, 当地边线处建筑也具有浓郁军垦文化风格、戍边文化特色以及红色文化内涵。

3.2 城镇特色元素

广场、雕塑是人们对城镇最直接、最深刻的形象记忆, 城市设设计对于城镇风貌的形成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广场。兵团小城镇的广场是一个集政治意识形态性与娱娱乐性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场所, 体现着部队规范化、统一性、强执行行力的风格特点, 体现着兵团庄严整齐的特色与新疆地区的地域特特色。“兵团广场文化”这种特殊时期、特殊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化活动形式, 是以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人为主体, 以广场为载体, , 通通过政府或民间组织, 在广场举行庆祝活动、节目表演、歌咏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因此, 广场是兵团人五湖四海原籍文化交流与相融的聚集地, 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沿窗口, 是构建和谐兵地关系、民族团结和屯垦戍边教育的主要阵地 (见图1) 。

2) 雕塑。西古城镇的雕塑序列充分体现兵团特色, 这些雕塑造型方面别具匠心, 真实、恒久的记录着老一辈军垦人拓荒创业的辉煌历史, 抒发着兵团人热爱边疆、建设边疆、保卫祖国的深厚感情 (见图2) 。

3) 城市设计。西古城镇整体的城镇设计以增强兵团人对城镇的家园感、归属感为目标, 运用小城镇宜人的空间尺度, 营造出生活化的城镇街区, 街景与生活景观设计融合了地域特色与兵团精神。

3.3 城镇特色区域

1) “驼铃梦坡”景区。

“驼铃梦坡”景区充分利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缘的地理优势, 以沙漠为其主要特色。这里既是一望无垠的沙漠世界, 又是一座天然的荒漠植物园, 葱绿的梭梭、茂密的胡杨、沁人心脾的沙枣以及血红的红柳, 组成了一幅色、味、声、相并茂的大自然景观。“驼铃梦坡”已然成为西古城镇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如图3所示) 。

2) 生态景观“防护林”。

三代兵团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 终于实现了“绿色接力”。西古城镇全面建成了四级生态防护体系, 其中包括荒漠防风固沙林、防风阻沙基干林、农田防护林、人居绿化防护林, 切实高效的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能和作用。

西古城镇属于沙漠绿洲型小城镇, 防护林的建设, 是绿色景观营造的重要途径, 更是防风固沙的有效方法。多年以来, 沙漠地区“人进沙退”, 大量的绿色营造, 使西古城镇有效抵御了外部的风沙侵袭, 真正意义上成为了适宜人居的绿洲生态小城镇 (见图4) 。

4 结语

兵团小城镇由于其特殊的体制及属性, 功能、社会、人口、文化和建设方面或多或少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分析这些特征, 对研究兵团小城镇特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结合每个城镇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文脉, 进行深入挖掘与梳理, 真正找寻出营造“绿色、生态、和谐”的兵团小城镇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陆易农.新疆军垦城镇的形成与特征[J].小城镇建设, 2004 (5) :15-17.

[2]徐钰清, 耿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小城镇风貌特色研究——以农三师河东新镇 (四十八团) 为例[J].华中建筑, 2012 (5) :104-106.

篇4:特色小城镇建设重在“新特改”

小城镇是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域的支点,特色小城镇该如何建?如何承载县域的经济与人文?10月1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给出了方向,同时,北京长沟镇、四川安仁镇等123个镇成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小城镇和具有潜力的特色小镇,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小城镇人口承载力低、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特色、城镇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小城镇建设,理念在于“新”,核心在于“特”,根本在于“改”。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新”是立足供给侧改革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不是假、大、空。有的地方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注重产业与未来发展规划,片面追求宽马路、大广场,花费巨资挖山填湖,盲目引进外来景观植物,结果破坏本土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旧产业的瓶子也未装入新酒,从而沦为假的创新、虚无的宽大、真实的空心。这里的“新”是立足当地资源和实际创新式发展的新业态,是旧产业的提挡升级,是城乡优势整合的新载体、城乡创业创新的新平台、城乡要素交流的新机制。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特”是特色产业别具一格、独具魅力。立足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找准特色、定位特色、发展特色,把特色做精做强;因“特”而产生区域聚集效应,进而形成规模效应;在差异定位中开阔大视野,在细分领域中构建大产业,在错位发展中形成大格局。浙江的特色小镇立足特色产业,如云栖等信息经济镇、奉化滨海等健康养生镇、嘉善等旅游环保镇、临安等高端装备制造镇。四川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同样着力于产业支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分类引导发展95个工业镇,107个商贸镇和98个旅游镇,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改”是真抓实干的改造旧模式,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三块短板,形成新的发展动力。通过改造,到2020年,我国要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县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城镇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一批批特色小镇正应运而生。

篇5:“四化同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一)规划先导,引领科学发展

依据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小城镇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重点优化和完善特色镇总体规划,抓好小城镇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制订了《湖北省镇域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全域规划工作已在全省重点镇推开。

(二)试点示范,探索有效路径

相继开展了扩权强镇、“四化同步”试点以及旅游名镇创建工作,通过一批特色乡镇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为全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搭建了新平台,为克服经济下行压力打开了新思路,为培育湖北“三农”发展新动力、新优势找到了新途径。

(三)做强产业,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立足比较优势,走差异化发展路子,推进小城镇产业发展和转型。一是做强工业园区。汉川市沉湖镇的福星工业园、大冶市陈贵镇纺织服装产业园、枝江市安福寺镇食品工业园等园区,都形成了集群发展之势。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仙桃市彭场镇的无纺布产业,从单一加工制品向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全产业链发展,从生产加工向技术研发转变,从标准执行者向标准制定者跨越,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纺布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襄城区尹集乡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江夏区五里界街的“七里花海”成为武汉市民休闲度假首选之地,郧阳区茶店镇的“樱桃节”特色鲜明,可圈可点。

(四)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支撑

在推进全省“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中,一是优先安排调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整理项目,21个试点乡镇建成区面积从172.9平方公里扩大到184.4平方公里,土地流转面积从19.7万亩增长到45.7万亩。二是省预算内投资向示范试点乡镇倾斜,每年安排专项计划,予以重点支持。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省财政安排1亿元示范试点乡镇规划编制专项补助资金。2014年起,每年安排10亿元调度资金,专项用于示范试点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承建主体的周转。四是减免相关收费。全额返还基础设施配套费,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服务性收费不高于最低标准的30%。

二、特色小城镇典型特色

(一)“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类型

监利县新沟镇依托农业资源优势,通过龙头企业福娃集团率先实现工业化突破,再以工业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合力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和消费动力,实现了兴工业、强城镇、带农村、富农民。

(二)特色文化旅游类型

红安县七里坪镇着力打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品牌,坚持红绿相融,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体验旅游,2015年,全年游客人数突破60万人次,同比增长18%。

(三)跨区域协作发展类型

黄梅县小池镇是鄂赣两省连接的重要节点,是我省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桥头堡,通过强化与九江市跨省跨江合作,实现了“由小变大、由镇变城、由弱变强”的可喜变化。

(四)城站融合TOD城镇发展类型

咸宁梓山湖新城依托武咸城铁贺胜桥站建设,与武汉、咸宁主城间交通通过城铁完成,形成空间异地、生活“同城”的模式。

(五)扶贫搬迁建镇类型

恩施市龙凤镇是全国扶贫改革试点镇,通过移民搬迁实施移民建镇,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将特色城镇、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有机结合。

(六)产城一体发展类型

上一篇:培训班信参考格式下一篇:毛概复习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