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

2022-04-29

如何探索中原经济区建设新路,为传统农区推进现代化创造先进经验,国内没有先例,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更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任务,被经济界称为“中国式难题”。对此,卢展工2011年10月26日在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作报告时,对其作出了总体部署和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 篇1: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在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格局下,如何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现状更是不容乐观。因此,应从政府职能、服务理念、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与完善,促进新型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朝着一体化目标迈进。

关键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体制机制;群众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步骤,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发展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良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1]新型城镇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城镇的规模扩张,也不仅仅是让农民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是要让城镇居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城市化,能够和大中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高层次的精神文明。[2]因此,文化的发展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层次的重要标识和检验标尺,而公共文化的发展水平则决定着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区域总体发展的层次与高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的体现。在这样的战略格局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就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公共文化最大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化,它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所形成的综合性文化现象。主要社会功能是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大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在此基础上,作为政府监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还要为全社会提供文化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文化市场监督管理等的服务。相对于其他文化服务来说(如市场方式的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等基本特征。[3]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一种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全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基本服务方式。

新型城镇化大格局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与完善程度决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政府是否注重公共文化設施建设,是否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与完善,是否注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否注重挖掘城市文化内涵,都直接关系到这个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成败。

二、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也是个文化大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河北省提出了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型的奋斗目标。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按照公共文化建设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性文件,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推进和长足发展。但目前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4]

(一)政府服务理念存在偏差

在通常意义上看,城镇化建设的最显著表征是工业化程度,最主要的衡量指标是经济的增长值。但新型城镇化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它还包括社会的和谐、政治的昌明、文化的繁荣、文明程度的提高等。在这个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人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一些政府部门却忽视了公共文化服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经济增长依然是各级政府追求的首要目标。这一理念的偏差,导致政府官员过度看重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不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再加上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服务态度不到位,从而导致河北省公共文化建设和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浙江、山东等文化建设强省,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与要求极不适应。因此河北省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必须改变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跟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时代脚步。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配套

文化设施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保证,但河北省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总体上比较落后。在现有的11个设区市中,至今还有一个市没有图书馆,2个市没有群艺馆,172个县(市、区)中,还有11个没有文化馆,18个没有公共图书馆,而现有的“两馆”评定级别偏低,不能为民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设备陈旧老化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文化馆舍年久失修,或者被挤占挪用,都严重影响了河北省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现有的文化场馆和设施设备使用率低下,许多政府高额投入的文化设施设备在验收达标后,由于后续管理与服务不到位,致使其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脱节与冲突。

(三)公共文化投入不足

公共文化建设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目前河北省的公共文化建设事业费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上海、广东、浙江等文化强省,甚至落后于青海、宁夏、西藏等偏远省份。2010年上海的人均文化事业费96.8元,河北省只有9.6元,虽然自2012年开始河北省人均文化事业费猛增到24元,但其他各省也都在实现着跨越式发展,河北省的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其他文化建设强省。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三馆”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和设备更新、运行维护、专职文化工作人员等经费无法保障,公共文化活动手段和方法无法创新,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投入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与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

(四)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一批专职和专业人才队伍,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十分匮乏。一是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高职称高学历专业人才大多聚集在省市级文化事业单位,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站专业人才奇缺并严重老龄化;二是由于用人机制不完善,在河北省各个公共文化单位尤其是基层文化单位普遍存在着人员随意性和流动性大、专业不专职、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尽责等现象;三是奖惩激励措施普遍缺失,一方面“铁饭碗”“大锅饭”的传统观念致使一些人的服务缺位或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难以调动人员积极性。另外,河北省比邻京、津,在京津冀一体化的今天,这既是河北省的区位优势也是河北省的区位劣势,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河北省文化建设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公共文化专职专业人才结构性匮乏,基层用人机制的不完善又造成人才存量难以激活,严重影响河北省公共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公共文化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

受经济社会发展和认识水平的制约,长期困扰河北省文化改革的因素并未消除,一些基础性问题依然存在。对标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执行标准,河北省的文化达标执行力与国家标准存在着较大差距,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格局下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公共文化需求也极不相符。正是这些落实不到位,严重制约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步伐。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河北省是个文化大省,但却不是一个文化强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格局下,河北省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文化公益性与社会化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二是处理好公共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三是处理好文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上,对已经普及的地方,重点提升文化发展内涵;四是处理好区域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充分考虑与新城镇发展趋势和特色相适应的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切实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交付、同步使用,确保新型城镇民众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同步提升。

(一)明确新型城镇化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

在新型城鎮化发展的大格局下,河北省各级政府必须将公共文化建设和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才能保证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和谐进行。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须突出强化政府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在规划设计、指导协调、机制体制、资源配置、监督管理等环节都要求政府不能缺位。

1. 树立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政府的事情,因此新型服务理念要求政府明确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含义和发展内涵,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个核心概念,以人为本,自上而下全方位树立起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努力缩小城镇化发展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差距,才能正确发挥政府职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2. 明确政府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注重文化事业发展,并结合河北省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文化发展政策法规,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公共文化建设标准,建立健全合理的组织领导机制、服务协调机制、政策法规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理论研究机制,等等,通过民主决策、科学管理,自上而下地实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格局下公共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与机制基础。

3.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倡者、主导者和推进者。面对目前河北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政府必须明确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以及推进职能,并充分利用政府对相关部门的号召力和行政约束力,配合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政策,创造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的投资环境,吸引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在社区、校园、乡镇、企业、军营等范围内搭建公益文化活动平台,鼓励盈利性质的文艺院团以微利向民众提供各类文化产品,指导各级各类文艺文化团体因地制宜地展开各具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共享精神文明成果,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运行的前提条件就是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和必要的设备物资。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必须建设和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因而政府必须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城镇建设合理布局,以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为阵地,建设起真正惠民利民的公共文化空间,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 继续实施市、县两级公共文化馆舍建设、维修和升级改造工程。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可设立专项资金分年度对那些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有能力扩建的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给予适当补贴,用以维修、扩建或升级改造。

2.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工程。对全省尚无图书馆和群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市、县(区)、乡(镇)、村(社区)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统筹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力争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实现公共文化全覆盖,形成完备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3. 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工程。按照国家标准,河北省图书馆和群艺馆要在“十三五”期间全部达到国家评估定级的最低标准,并力求提高达到最高标准的比例。同时大力推进各级标准文化广场建设,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4.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按照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化电影院推广工程、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工程等的要求,结合河北省实际,推进“河北省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基础库群”建设,使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5. 实施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创建工程。在秦皇岛市和廊坊市完成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其他9个设区市继续申报示范区,并在每个市重点扶持2~3个基础较好的县(市、区),争取在两年内在全省建成20~30个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市、区),带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6.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资源配置方式。全省要从政策层面保证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惠及百姓。将公共文化设施建在群众活动密集的区域,方便群众识别和参与活动;在建设用地、建设税费等方面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给予优惠;根据各地区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建设基础文化设施设备,不搞“一刀切”;同时加强文化基础设施资源的管理和监督,让公共文化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满足民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三)加强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创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必须改革创新,实行“政府掌舵、市场划桨”的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发包人”,可采取建立专项资金、定向资助、项目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在发展中彰显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作用。在社会力量与政府文化部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政府的公共服务将各种投入产出关系理顺,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参与建设为辅,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投入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财政扶持、政策引导的管理链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来源,激励和培育社会文化力量,让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都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政府则在其中做好管理和服务,并逐步完成从以管理为主到以服务为主的职能转变。同时在文化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模式,让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多渠道投入,全民参与,在市场和公共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并建立起共荣共享的合作关系,不断完善激励奖励措施,积极引导第三方群体以办实体、捐赠、赞助等各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服務体系不断完善。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专职专业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的软实力。

1.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人才的合理选拔、任用、交流、晋升,努力建立一支稳定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职专业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与国内外省内外高校及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联合,通过进修深造、定向培养、专题培训等方式,分批分期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进行专业培养、全员培训,激活人才存量,提升现有人才的能力水平。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引进或软引进、短期讲学、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实现人才引进或智力引进,为全面提升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人才保证。

2. 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人员编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为各级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确保文化服务工作实现专人专任,专职专业,落实专职公共服务人才的编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稳定有序。

3. 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人才合力,共同提高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借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经验,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借助企业人力资源,用更专业的手段提升服务质量;[5]利用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动员企事业单位、高校等与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挂钩结对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形成互利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推行文化志愿者服务新模式,成立文化志愿者管理组织,建立各级文化志愿者人才库,把志愿者服务作为专业人才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公共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格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才能保证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发展。所以政府必须从政策法规、制度机制、服务理念、财政投入、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将公共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格局中,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统筹规划、同步设计、合理布局,才能使河北省无论在经济硬实力还是文化软实力上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重光.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城市经济,2012,(11):38.

[2]张贵凯.在人本思想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D].西安:西安财经大学,2014.

[3]荣跃明.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态及其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3):24.

[4]边际云.河北省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6.

[5]沈泉生.公共文化服务重在社会效益[N].中国文化报,2013-07-21.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 new urbanization,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govern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 masses

作者:康月敏 刘静

农村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 篇2:

河南党代会:用“中原方程”谋河南的事解中国的题

如何探索中原经济区建设新路,为传统农区推进现代化创造先进经验,国内没有先例,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更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任务,被经济界称为“中国式难题”。对此,卢展工2011年10月26日在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作报告时,对其作出了总体部署和要求。卢展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定位是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路子,即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河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以新型城镇化联结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 促进工业强省

◇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打造“天下粮仓”和“国人厨房”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在河南代表团提出,中原经济区发展起来,不光造福中原人民,对国家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中部崛起,中原要率先崛起”。河南应坚持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起来了,农业才有条件更好发展,农业现代化才能够更好实现。这真可谓是用“中原方程”谋河南的事,解中国的题。

中央领导提出的要求是有深刻的背景的。多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一直位居中部六省之首,但却一直未能像珠三角之广东、长三角之上海、西三角之重庆一样发挥其龙头作用、辐射带动作用,其影响力则远逊于前3省。为了迎头赶上,河南曾提出过“中原城市群建设”、“郑汴一体化”等发展战略,但皆因工业味道过浓,有妨“国家粮仓”之大计被中央一一否决。为此,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两纵两横”经济带概念。从地图上看,河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几乎与“两纵两横”四线都搭界,但唯独这一地区尚没有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在这种背景下,2009年11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上任不久便力推中原经济区战略。此前卢展工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时,大力构建海西经济区,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扭转了福建被两个三角洲边缘化的不利局面,被当地人称为“卢海西”。现在在河南,卢展工被称为“卢中原”,他极力推进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是,如何探索中原经济区建设新路,为传统农区推进现代化创造先进经验,国内没有先例,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更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任务,被经济界称为“中国式难题”。对此,卢展工2011年10月26日在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为题作报告时,对其作出了总体部署和要求。卢展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定位是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路子,即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河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可以预见,从实践中概括和提炼出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河南,将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符合中国实际、河南实际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期待河南的持续探索为全国提供出解决“中国问题”的样本。

以新型城镇化联结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

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担当起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重任。这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新型城镇化引领的形象解读。在多个场合,卢展工对新型城镇化发表了独特的看法。他说,新型城镇化以前有很多表述,但是都没有跳出传统的概念,还是就城市论城市,就城镇论城镇。目前,全国各个地方对城镇化的表述,就河南的是最独特的,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是包含了农村的城镇化,所以说是新型城镇化。卢展工还说,新型城镇化概念是河南人创造的,它是从实践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河南正在走一条与众不同的,符合中国实际、河南实际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卢展工说,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引领”这个概念,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创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这个概念联结起来,过去工业怎么联结农业?唯独城镇可以联结工业和农业。

对此,党代会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可以看出,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和谐发展,它应该包括5个层次,即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如郑州、洛阳)、地区中心城市(省辖市所在地)、中小城市(一般指县城和新型的小城市,乡级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部署上,党代会报告要求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功能区组团式发展,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强化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支持城市新区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促进工业强省

目前,河南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前中期阶段,工业仍是带动该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为此,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截至2012年4月,河南省组织全省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展的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7家单位已成功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那么,今后河南新型工业化之路如何走?卢展工在党代会报告中给出详细的答案: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三化”协调发展。具体的措施有3个方面:一是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以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自主技术产业化为着力点,培育壮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导产业。食品工业关联工业、农业、服务业,要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强省。二是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三是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把新增建设用地和环境总量指标优先向产业集聚区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促进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打造“天下粮仓”和“国人厨房”

河南是粮食大省,确保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始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曾说:“能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温家宝在河南考察时也指出:“农业是河南的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依然需要在念好‘粮食经’的基础上全面展开。”

卢展工曾因在福建推动海西经济区的建设,而被赋予“卢海西”的称号。因此对正在拉开序幕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不论是城镇化还是工业化,其在沿海的执政经历都能提供相应的借鉴,但对农业的理解和掌控,却是以前没有过的经历。在一次与河南各界专家的座谈中,卢展工表示,自己在沿海的时候,不常提粮食问题。对于当地的农民而言,有钱就足够了,可以到市场上买粮食。但到河南后,他却遇到了新情况。卢展工曾透露,有一次,中央领导到河南考察,在表达了对河南经济发展的鼓励态度后,提醒他说,要重视粮食问题,别的东西没有了,中央都可以调来,如果河南的粮食没有了,把全世界粮食市场上能调的粮食调来都不够。对此,卢展工坦承,这对他的压力很大。粮食没有的时候就是政治问题,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吃饭问题了。

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在哪儿?卢展工所作的党代会报告提出3个“新”。一是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稳产增产长效机制,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的阶段性目标。二是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拓展相结合,创新农民增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迈出新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危房改造,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

作者:卢展工

农村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 篇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摘要 在对新型城镇化的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乡镇政府在行使政府职能上的偏差及影响,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乡镇政府提出的要求,最后就如何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On the Function Change of Town Govern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LI Changgen, LIAO Jinglian*, WEI Linxia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Town government; Functions transformation

作者简介 李长根(1964- ),男,浙江绍兴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管理,行政管理。

收稿日期 2014112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我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特别是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及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探讨城镇化科学发展的问题,这很必要,意义重大<sup>[1]</sup>。”“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到2013年达到了53.37%。根据诺色姆“S”曲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处于中期(城市化水平在30%~70%)的起步阶段,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水平正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sup>[2]</sup>。”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乡镇政府是基层政府,为建设新型城镇化制定政策,又为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然而,乡镇政府官员在行使其职能时容易出现偏差,出现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根据新型城镇化对乡镇政府提出的要求,乡镇政府职能应如何转变是当前的一个大问题。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实质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目前尚无一致的界定,但不同学者和地方有着大致相似的认识。“一般来说,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镇化的基本规律,以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环境友好、集约发展、规模结构合理的城镇化模式。与传统城镇化模式相区别,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城镇发展的集约性,更加注重城镇化的社会性,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区域性,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内涵的提升<sup>[3]</sup>。”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的。首先,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心和人性,体现人文关怀。在乡镇农村地区,政府官员要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急农民之所急,提供民众需要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信息化、新型產业和服务业。区别于依赖工业化驱动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再次,建设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多元化。传统的城镇化主要由政府主导,新型城镇化要求参加主体多元,多方参与,尤其是企业和社会组织,调动他们的力量。

1.2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扬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发展集约化与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注重城镇化的综合效应,正确处理城镇化建设中的各种的关系与问题,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农村意义显得更加不可忽视,农民占国家人口的一半以上,只有让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变为市民,享有市民待遇,国家才能实现的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因此,笔者将从基层政府入手分析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乡镇城镇化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存在的偏差和影响

2.1 服务的理念认识不足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观念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原有体制下的思想观念仍有残留,尤其涉及到重大问题时,乡镇职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影响深远。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我国公共管理学家早在1998年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概念指出,服务型政府应该是一个公正、透明、高效的能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政府树立公共服务意识,转变管理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并从根本上改变管理方式。从基层政府来说,就是要向当地乡镇以及农村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实际上,许多乡镇政府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大包大揽,既掌舵也划船,对经济过多干预一些已经习惯的工作方法没有改变过来,仍然采用原有管理的方法管理当地经济、社会、市场,而不是服务于群众。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认识还停留在管理层面而不是服务。这样一来,始终将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对农民指手画脚,不知道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是人民赋予了政府的行政权力,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应为人民服务。对服务意识认识不足,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上,片面追求GDP,忽视与农民的生活质量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上,农民的迫切需要没能得到满足。

2.2 原有乡镇体制的固化

2.2.1

“全能型政府”管理体制。“适应和发展的需要,及时地调整和转变行政职能,是搞好行政管理的重要前提<sup>[4]</sup>。”但从当前的政府的行政特征看,政府职能还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因素。突出表现在,政府分不清自己的角色,是“船长”还是“水手”,结果是政府该管的事情没有管好,管了许多不应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既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职能,也压抑了“水手”的积极性和自身创造力。政府表现出来的是所谓的“全能政府”,这种做法并非强化了政府的权力,却在相对意义上弱化了政府的职能,原因在于政府精力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乡镇政府的行为乃动力所向,政绩考核关系到的官员的升迁,这就使得官员更加注重的是自身的利益,而少有真正注意到的农民的需求,进而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乡镇政府也承受着提供公共产品的压力,长期以来政府注重向城市提供公共产品,农村和乡镇很少有,使得农民习惯了这种供给模式,缺乏表达公共产品的欲望。缺少来自农民的适当压力和上级的合理激励,导致乡镇,特别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2.2 传统的考核机制。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受考核方式的影响。现行对乡镇政府的考核主要是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条例”和“规定”从德、能、勤、绩4个方面对乡镇政府做出了要求。这4个方面的界定只是确定了考核的四大方向,缺乏细致化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其次,考核机制缺乏激励性。乡镇一般采用定性考核,考核情况分为“不称职,称职,优秀”,而一般的考核结果都是称职或称职以上很少有不称职现象,除非有重大过错。因此,乡镇公务员大都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不关心考核结果的好坏。另一方面,考核结果的好坏对于加薪或晋升影响很小。乡镇政府作为科级单位内部提升空间十分有限,而凭借考核结果提升到上级政府单位工作的机会很少。

2.2.3 缺乏财力保障。一些地方乡镇政府为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新型城镇,不顾乡镇财政的承受能力,盲目地向金融机构、事业单位以及企业法人举债,导致乡镇难以承受财政债务之重;有些乡镇过多干预经济,大包大揽,大量以政府签字的形式或担保的方式为企业找项目、找资金;乡镇政府还存在挪用农村合作社基金用于非生产性建设,加剧乡镇的财政赤字和财政风险,使得乡镇财权运转不灵,从而影响上一级政府的财政。随着经济的逐年猛进增长,乡镇财政日益增强,但新型城镇化对城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人为本、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城镇化的内涵等等。因此,乡镇在新的要求下,需要更大的资金来源。然而,上一级财政下拨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乡镇充分利用发达的市场经济,创新融资渠道,力争创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3 新型城镇化对乡镇政府职能提出的要求

3.1 要求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一股强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出现了一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公共管理。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深受其影响。如今,当新型城镇化在我国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乡镇政府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政府应该按照中央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以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为理念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乡镇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回答的是政府的一切管理活动的指向问题,涉及政府管理的根本价值选择和终极目标。具体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镇政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真正從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落实并维护好农民的权益,即“要求公共部门视公众为顾客,以顾客为导向、回应广大民众的反应,满足其需要<sup>[5]</sup>。”其次,乡镇政府树立服务理念。“在传统的政治学和公共行政文献中,普遍认为公共行政是政府机构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垄断性和强制性的管理活动,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政府扮演了更多的生产者、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sup>[6]</sup>。”“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政府没有自己单独的利益,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sup>[7]</sup>。因此,要加强乡镇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公共服务职能的理念,实现由注重管理到注重服务的转变。

3.2 要求开拓新的发展思路

建设新型城镇化,应观念先行,在正确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转变工作思路,新型城镇化建设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这就要求乡镇政府开拓新思路。首先,在发展乡镇经济方面应该有新的思路。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乡镇政府的角色主要是按照中央的政策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并引导农民发展经济,鼓励农民创业。其次,要有全面的眼光看待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时间长。因此,传统城镇化只片面强调发展经济,把经济放在首位的发展思路已经不适应新的城镇化发展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把乡镇的社会发展与经发展协调起来。乡镇政府应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投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3.3 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现阶段乡镇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政府管理体制及计划经济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受这种体制和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逐步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严密的意识形态控制机制三位一体的社会整合模式”<sup>[8]</sup>。目前的这种社会管理方式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因此就要求乡镇政府在进行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比如,对社会出现的问题反映要及时处理、积极扶持和发展非政府乡镇组织、加大乡镇政务公开度,扩大乡镇政府的透明度等。

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建议

根据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性因素:服务理念浅薄、社会管理模式落后、财力保障薄弱等现象,结合新型城镇化理念对乡镇政府职能提出的新要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4.1 转变行政管理观念,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随着农村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迫切要求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一是乡镇政府要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如文化、体育、基础教育和就业等方面。为此,乡镇政府的政策指令应向由浅入深,以丰富多样化的服务转型,同时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承担起组织和协调服务的责任,积极探索全方位的涉农服务,科技实体辐射服务、中介组织专项服务、龙头企业牵引服务等多渠道多角度的新途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提供产、供、销一站式全面的服务。需要抓住的农民迫切解决的问题,提供信息、技术、资金以及产品销售后续问题。二是从疏离群众向亲近群众加强互动转变。乡政府必须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农民需要服务项目;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决定,让群众决策,实现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从无限职能向有限职能转变。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就让市场来提供,政府将重点集中在市场上不能提供,也提供不了的事情上,让政府由服务无限转变为有限服务。加快建立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兴办农村服务组织,发展科技服务,延伸乡镇服务的深度和长度,放大有限的服务能力,进而满足农民各种各样服务需求。四是从行政指令向加强政策引导转变。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市场主体需求不同,不包办、不强迫,让农民充分履行他的权利,自由选择,让农民自己决定,通过培养得力干部,发挥他们典型示范作用,积极进行引导性服务。

4.2 准确定位政府职能,重点关注公共服务

科学合理恰当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实现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党的十六大把政府的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这都为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和路径选择指明了方向。

乡镇政府工作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的重点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的工作措施。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进行改善。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农业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客观条件为依据。当地乡镇政府要根据当地农民的需要发展农村经济,围绕重点项目为抓手,找准工作目标和方向,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业灌溉面积更大的需求,主要修水利设施;对森林绿化面积较少的地方,必须加强植树造林工作;在荒漠地区,做好水土保持减少沙尘暴发生;在交通不便的地区,要加大公路建设。由于目前较大的缺口在农村基础设施上,农村金融和短期可用财力难以解决所有的配套不足的问题,因此要突出工作重点,要使用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最需要解决问题上。要着力提高农村科技教育水平,加快推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乡镇政府要积极推进农业事业发展,积极统筹规划,继续营造更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尽职尽责。

4.3 重乡镇综合治理,维护城乡安全与稳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宽松的户籍限制,增加了人口的在地区间的流动,开始出现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些严重的安全问题。渐渐的城乡一体化,使得治安问题在农村地区也日益突出。在农村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问题,是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安全环境,同时也是农村经济高效率发展前提基础。因此,乡镇政府必须协助农村相关的安全治安团队来维持农村的秩序,推进各个村庄的社会治安管理。根据以预防为主,防守结合的原则,对各种非法行为进行有效打击。社会治安特混乱的区域,可以增加打击力度,增加公务人员,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政府在努力维护法律秩序的同时,要注重是调动劳动人民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建设安全稳定和谐的农村环境当中。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普通法律的内容,使农民知法懂法更会用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加强基层治安队伍的建设到加强农民自身的法律意识内外两个方面切实做到保卫一方,为该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坚实基础。

43卷3期                   李长根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J].改革,2008(7):5-7.

[3] 盛光耀.新型城镇化理论初探[J].学习与实践,2013(2):13-18.

[4] 周志忍.我國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新视野,1996(4):41-44.

[5] 许才明.经营:政府管理的新理念[J].求实,2003(6):44-45.

[6] 聂超鹏、李川.新公共管理视野中政府管理的理念创新和模式优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2):65-66.

[7] 贾凌民.21世纪的公共管理:政府管理理念转变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4(6):17.

[8] 李洁芳.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06(3):47.

作者:李长根 廖井莲 魏林霞

上一篇:探究性学习高中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项目教学法教学影视广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