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

2023-04-04

第一篇: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附主要参考文献,可加页)

(一)研究背景

1.本课题源于大化镇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1)大化镇具有中国丘陵山区农业乡镇的典型代表性。

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位于县城偏北方向6公里区域,幅员面积68.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9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8万人,耕地面积2.5万亩。1996年1月实现了撤乡建镇,同年10月被列为四川省第四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7月被眉山地区命名为“小康镇”。2005年5月,原松林乡、府君乡整体并入。

大化镇的区位特点。大化镇处于仁寿北部经济板块、眉山东南商圈和成都南延经济圈辐射区的重要位臵。[1]具有城郊经济区特点。大化为仁寿北上成都第一镇,南距县城文林镇6公里,西与黑龙滩景区、北与中国枇杷之乡核心产区文宫镇等为邻。西距眉山40公里,北距成都30分钟车程(特别是成黑快速通道通车后)。[2]具有国道经济区特点。国道213线大动脉由北往南纵贯全境,途经7个村(社区),长达5公里。近守中等城市仁寿县城、特大城市成都。放眼2800公里国道线,北向远交川北、甘陕,南下直抵云南、东南亚。

大化镇的基础条件。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紧紧围绕“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发展,全镇基础设施面貌得到较大改善。[1]交通方面。镇域内形成了以213线为主轴、纵横沟通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各村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村通水泥路达到100%。[2]水利方面。大部处于黑龙滩灌区,东风总干渠等灌溉渠系贯通,杨家河等小河流蜿蜒流经中南部,除个别海拔600米以上丘陵山村外,灌溉条件和村民饮用水问题基本解决。[3]通讯方面。除个别山区村外,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村村通,入户率已达98.1%。通信网络实现全域覆盖,手机座机7000余部,常住人口基本实现一户一机。互联网宽带实现村村通,居民户登记上网率已达12%。[4]能源方面。电力实现户户通,场镇和各村农电线路二期改造均已完成,居民、农业、工业、商业用电充足。沼气正在成为农村第二能源,已建成并正常使用的沼气池1990口,占适宜农户比重21%。[5]场镇和民居建设方面。利用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项目加快大化场镇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加速推进城镇化,城镇建成区已由2005年的0.6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5平方公里,城镇功能较大提升,商贸较为活跃。硬化场镇街道3条约1.8公里。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心村镇建设,劳动、正义、红塔等3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庄建设顺利推进,明朗(松林场)、曹河(府君场)等村场镇改造即将启动。结合灾后重建推进新民居建设,已累计改造农房1210户。[6]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基本满足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遍参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即将实施,社会救济扶助体系建立。村村建有村务办公和村民活动阵地,村庄环境卫生管理良好,农村消费购物网点普遍便民。[7]生态环境方面。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山上栽竹、山下养鱼”举措的实施,不断改善镇域生态环境,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56.3%,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控制较好。工业原料林(麻竹、柏杨)、经济果林、公益绿化林以及正在悄然兴起的花卉园林业,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的趋势在大化镇表现得越来越明显。[8]人文资源方面。大化场原名“大花市”。历史上作为乡镇的建制时间无从考证,但已知的文化积淀还是比较厚重。红色据点——她是中共彭(山)仁(寿)华(阳)特区地下党组织的一个活动据点,是当年成都以南地区地下党组织最早、最重要、持续时间较长的据点之一;领袖题词——1958年3月,毛泽东在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确立“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成都会议”)期间,特意为大化公社前进大队(今大化镇前进村)题词——“前进,前进,再前进!”;名人故里——这里是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冯建吴和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兄弟的故乡;文物众多——根据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境内共有文物古迹20余处,其中已有12处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化镇的产业发展。大化镇以浅丘地貌为主,在产业发展上最显著的还是丘陵农业经济区特点。[1]工业方面。2005年以来,大化强力实施“工业强镇、招商强镇”战略,以饲料、食品、塑料为主导产业的工业集中区粗具规模,成为仁寿县和眉山市的工业重点乡镇,跻身工业经济全市三十强、全县十强。[2]农业方面。以枇杷、麻竹、生猪、肉兔、山羊等为优势农产品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成都和仁寿等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重要供给基地。到2009年春已建立起6个集中成片的农产品基地:以正义、黎明、明朗、下坝、华兴等12村为中心的枇杷产业基地,全镇枇杷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年产枇杷1000万公斤;以曹河、青杠等村为中心的花椒发展示范基地,全镇花椒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以红塔、正义等村为中心的麻竹发展示范基地,全镇麻竹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以龙门、华兴等村(社区)为中心的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全镇规模化养殖专业户已达1200余户,年出栏生猪7万头;以红塔、劳动等村为中心的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全镇养鱼水面已达4000亩,年产值3000万元;以英雄等村为中心的山羊养殖示范基地,全镇规模化养殖户150户,年出栏山羊7万只。[3]商业方面。大化场镇拥有商铺1000余家,主要以经营日用百货、家电、农资。遍布农村的农家超市、农资店、收购点、小卖部也接近1000家。以粮食销售、水果贩运为主营业务的农产品经纪大户有200余户。建成占地面积42亩,全钢架、高标准、多功能的交易区面积10000平方米,总营业面积达200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并辐射带动周边3万平方米商住楼开发。

(2)大化镇提出并实践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载体,以新型城镇化为路径,试图让丘陵山区人民群众尽可能早、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享有与城市一样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生活便利和发展机会。 大化镇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化正处于又好又快发展的机遇期和关键期。[1]在国家政策走向中捕捉发展机遇。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政策取向对于类似大化这样的乡镇来说,具有太多的机会。最重要的就是:一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掀起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高潮,发展现代农业。二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业,实现

一、

二、三产联动。三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探索以小城镇辐射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的新型农村城镇化道路。把大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把大化的发展思路统一到国家大政策上来,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发展生机就会越来越旺盛。[2]在区域大格局变化中捕捉发展机遇。四川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眉山市实施“44521”综合交通枢纽计划,仁寿县着力打造成都以南重要交通节点,即将动工兴建的成(都)赤(水)高速在大化镇首尾附近规划设有两个进出口……这一切新变局,把包括大化在内的整个仁寿地区的区位条件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区域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给这一区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新优势。而且,对于大化来说,跳出镇域圈子来谋发展,比如放眼2800公里213国道线,北向远交川北、甘肃,南下直抵云南、东南亚,发展空间豁然开朗。[3]在南接仁寿县城中捕捉发展机遇。仁寿县作为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态势日益强劲,即将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县委、县政府将城市定位为“生态商贸城”,2015年发展目标锁定为35万人口、3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同时,实施“以心带星”战略,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周边卫星场镇建设。3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北到大化镇、南到满井镇、西到黑龙滩镇、东到宝马乡,与“成都向南”发展相对接,仁寿城区向北靠拢,积极融入成都;同时,向西挺进,向黑龙滩发展,争取让黑龙滩成为仁寿城区的一部分。打造交通节点,提升区位优势,发展通道经济,在产业发展上仁寿县正在加快工业发展、打造农业大样板、发展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建设生态商贸现代休闲新城,打造建材、食品、家私、纺织、医药化工、机械制造、能源、电子信息等八大工业支柱。作为县城近郊的大化,在承担这个现代化中等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上,显然比其他乡镇更具独特的优势。[4]在北进成都中捕捉发展机遇。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成都市急速扩张,将产生巨大牵引力、辐射力和吸纳力,在交通、通讯、产业、土地、人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化,融入成都将有很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5] 在实现富民强镇突破跨越、不断引导满足和实现群众发展需要中捕捉发展机遇。

大化所面临的明显劣势主要有:[1]过渡带效应相当明显。上有基础条件较好、对接成都更便捷、政策支持强劲的文宫镇和视高镇,下有繁荣强盛的县城文林镇,长期以来把大化臵于了一个“过路镇”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本身具有的国道效应、城郊效应等比较优势,正在被过渡带效应逐渐抵消。[2]产业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尽管经过多年发展,建立起了若干工、农、商产业项目,但是规模太小,成片集中度不高,散、乱、杂倾向严重。缺乏拳头产品,同质化竞争威胁大,产品意识、市场意识不强,发展方式总体尚属粗放型。产、加、销一体化链条脆弱,

一、

二、三产业联动差,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力总体较弱。对与成都市场、仁寿县城关联度高、自身适合的产业,存在认识不足,对新业态培育不够,新经济组织太少,市场反应能力总体不活跃。缺乏产业支撑的城镇,显然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正是造成过渡带效应的根源。[3]城镇化基础相当薄弱。由于历史因素,大化镇在213线开通的那些年错失了发展良机。作为形成节点效应平台的大化场镇,规模太小,功能缺乏,基础落后,没有特色,难以留住人气商机。城镇化乃大势所趋。面对经济基础薄弱、普遍散居、“空巢户”多的严峻现实,如何找到一条适合大化的城镇化道路,尚需艰苦探索。[4]发展资金瓶颈制约明显。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农民难以实现原始资本积累,自身投入发展的承受能力减弱,导致群众主体性较差、主体作用发挥较弱。在调研过程中,干部群众对此深有认同。结果将会陷入“越穷越难发展,越不发展越穷”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尽管通过近几年努力发展,但大化的显赫度、影响力尚未上升为比较优势,一方面在整个大的区域当中获得上级的政策关注与财力扶持的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招商引资难以获得突破,因此借助外部力量发展的能力相应减弱。因此,在发展资金上的内外制约使大化快速发展的难度增大。[5]人才技术瓶颈制约明显。调查显示,全镇农户总数8737户,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12.26%,85%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比重只有18.3%。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使得镇域产业大发展和农村建设显得力不从心。政府在稳定劳务经济适度规模、稳定农民现实收入渠道与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发展之间,面临两难选择。在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上,现实体制造成产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特别是无阵地、无稳定有效渠道,农户在自由式、自发式、散打式的培训中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机具,发展现代农业在科技支撑上显得乏力。

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规避几个主要风险:[1]来自北面的威胁。视高镇、文宫镇对大化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屏蔽效应”。承接产业转移、融入成都市场“力臂过长”。[2]来自西面的威胁。黑龙滩景区对大化乡村旅游“屏蔽效应”。[3]来自南面的威胁。县城商贸服务业不饱和、不溢出状态,构成对大化商务副中心的“滞变效应”。[4]来自产业市场的威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商贸服务业缺乏竞争力,产业支撑继续处于乏力状态。[5]来自资源要素的威胁。土地、投资、人才等瓶颈无法突破。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镇党委政府对大化镇的发展方位和思路提出了如下判断:[1]对未来充满信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具有良好基础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大化镇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07年实施“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工作思路以来,全镇上下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坚持产业富民、改善民生,农业投入大幅增加,一村一品取得突破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较大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总体来讲,大化镇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刻,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时期。[2]北接成都南融仁寿,大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化镇丘陵农业经济、城郊经济、国道经济三大特征显著,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体系具有独立性并且日趋完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具有比较优势。整个区域大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大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依托213国道南接仁寿县城,成为承接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的县城副中心,从地缘经济上主动融入仁寿县城。要依托213国道北进成都,重点是从市场和观念上融入,成为成都优质农产品和商旅服务重要配送基地。[3]崛起龙头在城镇,必须强力开辟农村新型城镇化道路。摒弃对城市化、城镇化的教条式理解,提高城市化率、城镇化率“并非要让广大农民离乡离土进城”。树立新的农村城镇化观念,在大化尝试构建以小城镇为中心、若干中心村镇为依托、一批社区型居民点为基础的农村新型城镇化体系,并以此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建设。要积极按照辅城的功能定位,重点从早抓好大化小城镇与县城的空间规划对接、产业体系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社会管理对接,提升城镇功能和品位,早日成为成熟的城市功能区,为全面融入县城创造条件。[4]巩固提升基础产业,全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针对丘陵农业乡镇特点和市场环境,着力发展服务仁寿、成都等大中城市市场,以生态、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为中心,以特色效益农业基地为载体,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的现代农业。同时,确立“经营丘陵”理念,构建生态和发展产业相结合,发展速生丰产商品林、水果和花卉园艺产业,将低效丘山转化为助农增收的新的增长点。[5]培育新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城郊国道商贸服务产业。要发挥区位、交通优势,遵循城郊经济、通道经济发展规律,以承接仁寿县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为核心,以建成县城商务副中心为目标,以小城镇规划建设为抓手,全力培育农产品加工贸易与仓储物流业、以房地产为支撑的企业后场商务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业。

大化在2007年锁定了自己的历史方位——“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集聚战略、特色效益农业战略、商贸服务产业提升战略、民生事业统筹发展战略,潜心打造“仁寿生态辅城〃国道农商重镇”。

(3)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实践的基本做法

2007年,大化启动实施“1161”新型城镇化战略,尝试构建以小城镇为中心、若干中心村镇为依托、一批社区型居民点为基础的农村新型城镇化体系,并以此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建设。规划打造以1条线(国道213“十里新村走廊”)为主轴、1座小城(大化场镇)为中心、6个中心村镇为依托、100个社区型农庄为基础,三圈层扇形辐射的大化镇新型城镇化体系和新农村综合体。期望通过几年努力,全镇“综合城镇化率”(进入小城镇、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居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大化镇的“1161”新型城镇化模式首先以新型城镇化理念为支撑,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城镇化率”的概念,着眼全镇范围布局,构建以1条线(国道213线十里新村走廊)为主轴、1座商务风情小镇(大化小城镇)为中心、6个中心村镇为依托、100个社区型农庄为基础,三个圈层扇形开放辐射的镇域新型城镇化体系,整个大化镇成为一个由三大圈层构成的新农村综合体。到2012年全镇综合城镇化率(进入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

小城镇是整个城镇化的核心圈层。大化小城镇定位为以县城商务副中心为特征的辅城、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龙头,是全镇城镇化集居中心、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的核心承载区,是南进(县城)北融(成都)、打造国道节点重镇核心平台,扇形辐射大化全域。按照辅城功能标准打造大化小城镇,是整个城镇化战略的龙头工程,是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一号工程”,也是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成败的关键。

中心村镇是整个城镇化的第二圈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级。功能定位为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集居中心,辅城大化的卫星小集镇,“两城”生态菜篮子配送基地(特色效益农业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核心承载区。综合考虑行政村规模、地理位臵、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和地方特色等因素,在全镇选择布局六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场镇或村民集居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落,按照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参照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建设成为片区中心村镇。每个中心村镇近期规划面积因地制宜,人口规模1500人(50户)以上。街道、供排水、电力、通讯、沼气、绿化、路灯、商铺、医卫、幼教、环卫、公交、文体、村容村貌等一般小集镇应具备的功能,都应当统一规划,缺啥补啥,逐步到位。也就是说,要让分流到这个村镇上的人们,享受到一般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目前正在推进的“1+6” 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将是促进中心村镇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大举措。依托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配套建立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等六大中心。这个中心不仅是村两委开展工作的阵地,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活动的场所、公共服务延伸到村的平台。

社区型农庄为镇域农村新型城镇化第三圈层。其定位为新农村小型村民集居社区示范点。对大多数无法进入大化小城镇和中心村镇的散居农户来说,综合考虑农户经济基础、耕作半径、居住习惯、原住情结、人口分布密度等综合因素,为他们“就地设城”,现实地有效地快速地让广大农户享受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成果。原则上在镇域范围内布局100个。一个小型村民小组一般规划1个社区型农庄,大型村民小组可规划2个社区型农庄。依托当地集居规模较大的基础条件较好的自然村,规划为规模不大的社区型农庄。特别要注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靠近现有村道和水利设施定址。一要突出基础引导。体现社区型特征,除了集居之外,要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当然建设档次、配给速度比中心村镇要低些,但水、电、路等基本设施和服务要跟上,特别是参照社区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二要突出规划引导。在农村住宅建设审批环节设立调控措施和奖补措施,引导新建房户特别是“两高户”(居住地点较高、解决基础设施成本较高)到规划村庄建房集居,原来的宅基地实行“退房还耕”、“退房还林”、“退房还果”。要打破村组界限,引导村民就近入庄。三要突出示范引导。采取规划引导、基本基础设施铺底、奖补扶助启动等措施的同时,关键好要激发受益群众自筹自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开明农户移房集居的示范带头作用,逐步实现“集户成庄”的目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帮助“两高户”和居住分散的危房户、特困户搬迁到农庄建房居住。

沉寂多年的大化镇,由此进入突破性发展快车道。

——强力推进大化小城镇向县城辅城转型,搭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平台,带动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建设,引领广大农民现实地快速地进入“准城镇化”时代。不断完善场镇基础设施和城镇管理。投资200余万元,硬化场镇街道3条、总长1.8公里。投资200余万元,实施213沿线2.4公里路段绿化、亮化、美化。投资1700余万元,改造场镇旧房127户。今年5月17日,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面积42亩、交易区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的全钢架、高标准、多功能综合市场建成投入运营,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大化镇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困局。目前,一项总投资6000余万元的新村镇建设工程2010年10月在该镇水利村拉开帷幕。预计2011年7月该村256户村民将整体搬迁到这个中心村镇上生活。这项工程运用“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政策撬动,“新节省出来的土地再用于拍卖或者城镇建设,所得收益又用于水利村的建设。”当地负责人称,“整个村庄规划还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老百姓一个平方米仅花三四百元就可以住上一幢川西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用的是天然气,出门幼儿园、医疗站、活动室、农家超市、文化广场一应俱全。”

——全面掀起都市型特色效益农业提质扩面高潮。该镇从经营丘陵、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出发,实施特色效益农业扩面提质的战略,推进佐料蔬菜、草饲畜禽、竹木原料林、新奇小水果等“一镇四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努力建设仁寿县城和成都市生态菜篮子配送基地、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实施加速培育现代商贸服务产业的战略。以大化小城镇为平台,依托特色民营经济创业园区,加紧打造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努力建设仁寿县城商务副中心,夯实城镇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

短短几年间,全镇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落民居、社会公共事业、乡村管理等全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树起了大化崛起的新信心,凝聚起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整体合力。大化镇多次成为全市性会议现场参观交流的热点乡镇之一,先后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二等奖”、“农村工作综合先进集体”等称号。

2.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出台,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撑并使研究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近几年以来,大化镇先后被列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多个村被列为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2009年12月该镇10个村被纳入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仁寿枇杷园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范围。

这期间,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重大举措。

2009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核心,《意见》要求,按照成片整体推进、激发乡镇活力、多元化投入、分类指导原则,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连村成片推进示范片建设,整体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房建设和环境整治,着力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片。在示范片内集中成片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美化人居环境、建设新型民居村落,实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的“五新一好”目标,使示范片成为现代农业的集聚区、农业产业化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2010年省委1号文件再次提出“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要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把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核心目标,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重大任务,着力抓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强调扎实抓好新农村连片建设,要坚持“三打破三提高”的原则,科学布局村庄,突出村落特色,优化民居设计,显现新农村风貌。新建和重建农房要严格按规划设计建设,现有农房的风貌整治按设计要求实施。结合土地整理加快农房建设和改造,确保民居建设覆盖到示范片内所有农户。配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强调协同推进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同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发展中小企业,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乡镇集聚,吸纳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继续以丘陵大县为重点,支持引导县(市、区)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开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就业增收途径。继续搞好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培育经济强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深入搞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

2010年上半年,省委书记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要求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是在总结我省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新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作为支撑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体现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

大化镇正在探索的“1161”新型城镇化模式与此呈现惊人地“暗合”。广大丘陵地区,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制约,建成的新村规模都较小,新村辐射的人口不多,配套设施不好安排。样样配套,配套多了,形成浪费和闲臵;少配套,配套不全,又不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提出,对我们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什么是新农村综合体?就是一个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一个融居住和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场所。一是从作用上看,居住的人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农业生产。二是从地理上看,包围着小城镇,是小城镇的延伸;又被新村包围,称得上是村中村。三是从功能上看,一方面为农民生活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包括水电气路、通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社会事业,另一方面为周边新村为农业生产提供周到的服务,包括农民日常的生活物资、农资、农技和信息服务等。四是从地位上看,介于小城镇和传统意义的新村集居点之间,形成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的全域“准城镇化”格局。

(二)研究意义

1.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认识、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特别是回归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矫正实践中的偏差,系统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规律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历史过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概念,1991年著名学者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最早提出。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正式采用“城镇化”概念。其核心点表现在四个方面: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第

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当代丘区农村城镇化模式普遍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城镇化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空间表现上城村结合,逐渐以镇为主。在推进时序上要分清主次,以渐进为主。[2]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三产业、巩固提升第一产业,而非发展第二产业(工业化)。农民就业亦工亦农,逐渐以非农为主。[3]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要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要求,通过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4]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需要长期依靠“两城”主力带动,依靠政府优惠政策刺激和保障,借助外力加快发展。[5]城镇化过程中中低收入人群比重很大,需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藏富于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情风貌亦城亦乡、亦新亦旧,逐渐以城为主、以新为主。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推进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大化镇为例来说,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创造区位新优势的龙头战略。[1]城镇化是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对集居社会文明的心理归属与认同感,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和社会交流的较高满意度,生活成本降低与生活便利程度,较易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所有这些,使得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成为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通俗地说,农村城镇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更多地把散居山野的农民集聚到城镇来生活和工作,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的改革发展的成果。那么,实际一点讲,初级阶段的城镇化没有必要贪大求全、拔高标准,应通过多种形式的集居化方式,先让农民集居起来并提供必要的城镇化条件。特别在目前快速推进新农村村庄建设过程中,及早规划建设“准城镇”村庄,有利于水、电、路、房和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的集约化投入,有利于避免低效投入、重复建设和土地浪费,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有利于促进

二、三产业发展和产业成片集中发展。[2]城镇化是区域消除过渡带和两极屏蔽效应影响的根本出路。城镇同时是一个关键的“生产工具”,因为它是集聚人气商机、市场交易、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核心平台。小城镇硬起来,大化便可以把通往成都的那些重镇撇开不看,直接融入成都寻找需要和市场。要发展首先要招商引资,但大化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华阳、视高甚至文宫。那么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来培养新优势,切入这种优势的主导产业只能是三产,而三产的主导产品——从大化的实际来看一个是商务服务业,另一个就是乡村旅游服务业,搞这样的“轻型经济”。围绕“商务副中心”概念,可以培育的产业优势行业就多了,特别是房地产新生带、特色效益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批发与配送市场、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乡村旅游业将可以应运而生。[3]城镇化是大化镇抢抓机遇、营造竞争新优势、实现突破性发展全局性、基础性战略任务。可以说,城镇活,大化则活。大化的突破性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成为中等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化的跨越式发展赢得了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发展空间。同时,促使大化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重点从早抓好大化小城镇与县城的空间规划对接、产业体系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社会管理对接,特别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加快城镇建设,迅速提升分担与承接主城区以至成都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分工、分流、转移重任的能力,为全面融入县城创造条件。通过城镇化,提升大化作为213线上一个不容忽略的城镇的“节点效应”。同时,大化目前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要带动大面积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镇的拉动和辐射。要给那些不需要在城市里做的、或在城里做成本太高的、或在大化做更好的人和事(即市场需要),创设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大化。仁寿县城的发展势头迅猛,它迟早要朝北延展,人口居住、商业市场、商务服务迟早要向外“溢出”,地价、环境、服务都比较适中的大化就会成为居民和企业的首选,这就是大化的机会。因此,城镇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特别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化小城镇,布局、培育物流配送、仓储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居住、教育服务、农产品加工、休闲娱乐、企业后场服务等项目。放大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把自己定位在仁寿县城商务副中心的位臵上,融入县城,错位发展,充当补充,发展天地豁然开朗。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到自己的城镇化路径呢?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向城市化社区生活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城镇化策略的选择上,一要因应时势,有为有位;二要因地制宜,务实有为;三要积极稳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大化镇在城镇化策略选择上提出了自己的农村发展型城镇化模式。大化镇与全国多数农村乡镇一样,人口多,底子薄,主导产业相对较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民居住相当分散,推进城镇化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此,大化镇城镇化属于发展型,而非发达型。对于这种处于发展中的原始基础以农为主的乡镇来说,既要积极趋近国家城镇化的标准、水平,又立足现实走一条符合自我实情的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发展型城镇化模式。这当中,“综合城镇化率”理念成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综合城镇化率不仅仅计算进入城市、小城镇的人口,而且把进入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的人口一并纳入城镇化率核算。与理论层面上的城镇化率不同的是,大化追求综合城镇化率,就是要通过加强小城镇(核心圈层)、中心村镇(二圈层)、社区型农庄(三圈层)建设,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地集聚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其根本创意点在于准确把握了城镇化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核心实质,既尊重初级阶段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实际,而又锐意推动农村城镇化。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1]推进大化小城镇向县城辅城转型,搭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平台。[2]推进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建设,带动广大农民现实地快速地进入“准城镇化”时代。[3]推进适合城郊型乡镇、通道经济区乡镇、丘陵农业乡镇综合特点的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集约化发展,夯实城镇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4]构建城镇化发展长效机制。创造性地把城镇化龙头战略,与镇域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管理改革等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这一切都还只是一种个案、一种行为,如何上升到理论层面,找出一套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正是本课题的核心任务。

2.结合大化镇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探索实践的标本意义,研究提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丘区农村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操作体系,对我国新时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大化镇的探索,见证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思维创新。综合城镇化率和新农村综合体的新理念,小城镇的县城辅城功能定位,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概念的引入,无疑是大化镇破解欠发达农村乡镇城镇化困局的三大独特创举,也是对当前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战略的智慧贡献,同时顺应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由少数示范村(点)建设向示范片(带)甚至全域加快推进演变的新趋势。

他们正在搞的“1161”新型城镇化,就是期望建立一个集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特色民营经济创业基地、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乡村管理统筹配送基地于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

特别是“综合城镇化率”概念的提出,对今天破解欠发达农村乡镇推进城镇化面临的诸多困惑、困难、困局,具有太多的启迪作用。他们的综合城镇化率,不仅仅计算进入城市、小城镇的人口,而且把进入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的人口一并纳入城镇化率核算。这与理论层面上的城镇化率不同的是,大化追求综合城镇化率,就是要通过加强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三个圈层建设,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地集聚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其核心价值在于——准确把握了城镇化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核心实质,既尊重初级阶段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实际,而又锐意推动农村城镇化。

(三)概念界定 1.四川丘陵农村乡镇。 人口多,底子薄,原始基础以农为主,主导产业相对较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相对缺乏,村民居住相当分散,推进城镇化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城镇化水平属于发展型,而非发达型。

2.新型城镇化。

对于发展型城镇化,既要积极趋近国家城镇化的标准、水平,又立足现实走一条符合自我实情的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发展型城镇化模式。这当中,“综合城镇化率”理念成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综合城镇化率不仅仅计算进入城市、小城镇的人口,而且把进入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的人口一并纳入城镇化率核算。与理论层面上的城镇化率不同的是,综合城镇化率就是要通过加强小城镇(核心圈层)、中心村镇(二圈层)、社区型农庄(三圈层)建设,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地集聚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其根本创意点在于准确把握了城镇化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核心实质,既尊重初级阶段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实际,而又锐意推动农村城镇化。

3.新农村综合体。

新农村综合体是在总结我省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新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作为支撑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体现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大化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就是新农村综合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四)参考文献

[1]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9‟17号,2009-09 [2]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0‟1号),2010-02 [3]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推进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川新农办„2010‟62号),2010-05 [4]沈骏,新农村策划学,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11第一版

[5]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2第一版

二、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预期进展,可加页)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丘区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引入应用最新政策理论和实践成果,系统研究农业丘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操作体系。

(二)研究内容

1.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考察 (1)课题的提出与大化调研缘由

(2)大化镇背景(具有四川农业丘陵乡镇典型代表性) (3)大化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考察

(4)大化镇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操作模式 (5)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剖析 2.四川农业丘陵乡镇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建模

(1)城镇化核心价值观的再认识(基本理论及其现状述要) (2)四川农业丘陵乡镇特征分析

(3)农业丘区推进城镇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4)农业丘区推进城镇化路径选择比较分析 (5)综合城镇化率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研究 (6)新农村综合体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研究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操作模式研究 (1)当前农业丘区乡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 (2)新型城镇化战略对镇域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贡献 (3)不同层级新农村综合体的布局规划与功能配臵研究 (4)三化联动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5)当家作主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研究 (6)自动规范的运行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4.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预测与推广思考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四川农业丘区为研究范围,主要以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为研究样本。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查阅,全面收集和处理相关的政策文件、理论著作、实作报告等文献资料,做到视野开阔,引用有据,创新有理,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2.行动研究法。充分利用本课题研究人员身处乡镇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有利条件,加上有在读学院专家教授做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本课题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课题研究与客观实际“零距离”贴近,课题观点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得到升华和矫正。

3.访谈研究法。研究过程中,将就一些政策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的问题,与有关专家、党委农办等部门官员进行不同范围、不同层面的座谈访问;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与四川丘区乡镇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座谈,确保了解和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

4.问卷调查法。研究期间,分别就四川农业丘陵乡镇特征、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农村乡镇干部群众对城镇化的认识和意见、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等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使本课题采集的信息面广、客观、真实。

(四)预期进展

1.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2010年6月—2010年9月;

2.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分析和归纳:2010年9月—12月; 3.论文提纲写作:2010年12月—2011年2月;

4.补充文献资料,完成论文初稿:2011年2月—3月;

5.论文补充和再次修改,完成第二次稿:2011年3月—4月; 6.论文的论证,再次修改,完成答辩稿:2011年5月—6月; 7.论文的答辩:2011年6月; 8.结合答辩意见再修改,成稿。

三、研究基础(包括与本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已取得的工作成绩、研究条件、存在问题与解决的途径与措施)

(一)与本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已取得的工作成绩和研究条件

1.本课题作者现任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党委书记,一直担负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工作,上述基本思想和基本成果系本人长期思考和实践的积累,具有承担本课题所需要的理论、物资、人力和实作条件。目前已系统检索和阅读了大量相关理论书刊和政策文献,主持制定出了反映初步课题思想的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正在按规划顺利推进实施。

(二)存在问题与解决的措施

理论研究水平有限,对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产生一定影响,还有由于工作的原因,论文的进程也会有所影响。因此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补充自己的知识面和扩宽视野,还要积极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撰写论文,保证论文顺利完成。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

摘 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6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亿9298万人,城镇化率为57.35%。可以说,如果没有城镇化,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发展局面。同时,国家对新农村发展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农村基层治理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治理承担着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使命。“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速度加快,对广大农村地区基层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给转型期的农村基层治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关键词】 新农村 基层治理 探析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2014年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两年来,陆续共有三批200多个城市(镇)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寻找规律、凝聚共识,到2017年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2020年开始有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成功经验。

实际上,除了上述200多个城市(镇),全国大部分地

1 区也在同样走着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之路。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最大不同在于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为关键,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以XX为例,是西部典型的人口流出地区,被定义为五线城市。参照XX人口数据,常住人口由 2011年213.46万人到2016年210.67万人,人口逐年呈递减状态,其中城市人口由2011年的91.55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100.81万人,6年之间增长了10.1%;农村人口2011年的121.91万人缩减到2016年的109.86万人,6年之间缩减了9.9%。城镇化率2011-2016年由42.9%到47.85%,6年间提升了约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虽然城市人口的增长比例和农村人口的减少比例基本持平,但城镇化率的提升是伴随着常住人口的大量流失,人口流向呼包鄂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和西部大多数城市一样“被城镇化”。

二、农村基层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乡资源配比差异、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尤其农村土地不可避免地被城镇化征用,农民虽得到一部分征地款与改革红利,但同失去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资源相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虽然在国家全面深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

2 下,通过逐步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利用机制、推进农村电商平台发展等一系列手段旨在城乡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牧区基层现状仍不容乐观。

以下简要从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牧区法制观念提升、农村牧区教育改革发展三个方面浅析新农村治理。

(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问题

农村人口经济收入来源无非两种选择:要么在当地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要么到发达城市打工就业,相对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特别是在土地贫瘠、农业养殖都不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的地区,选择后者较多。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以人为本,人口流失造成了在政策推行、机制建设、产业均衡等方面面临无人可用、无以为继的困境。

由于农村一大批青壮年离开农村,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多是妇女、儿童、老人,从而造成农村发展所仰仗和依赖的人力资源“失血过多”却“补血不足”。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群众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有限,并且党组织缺乏活力,因此,即使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对党组织缺乏兴趣,一些本地“80后”、“90后”的年轻村民入党意愿不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需要基层党组织来推行和实现,且随着新常态下的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及时进行角色转变势在必行。基层工作繁杂而且户外工作较多,对能力素质以及体力都有一定要求,现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大多是40岁

3 以上的干部,村干部“老龄化”现象突出,并且大多没有受过高等级教育,这就必然造成对现代科技、农业经济、市场经验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无法适应并驾驭新农村发展,缺乏德才兼备的年轻梯队,后劲不足。

(二)法制观念缺失问题

新农村治理的核心是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实现农村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实现村民合法利益的有效维护。农村基层民主运转的原则是多数人决策,同时应保护少数,这一原则就意味着处理好多数人和少数人关系,是村民自治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部分农村干部的素质较低,没有公益之心,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谈对自己有利益的事,而对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缺乏积极性,利己主义观念盛行。“占便宜的、不守公德的、不守规矩的、侵占公共财产、优亲厚友的人越来越多,而老实本分的人越来越少”。

因为基层政府法制宣传不够,往往出现以政策替代法律的现象,出现涉事涉案这种情况后,当地党委政府束手无策,村民违法的成本越来越低。一部分被侵占权利和利益的村民因为法制观念淡薄,无处诉求,即使上访也抓不住重点,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农村实际走访中了解到,社会财富的多寡和地位的高低甚至几个无赖地痞直接影响着农民为人处事的策略,他们信守“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即使生活面临非常困难的境地,或者被剥夺权利、损失利益的时候,

4 也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深怕揭发对方之后遭到打击报复,总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遇到强权强势宁愿吃亏自认倒霉;另一部分农民同样是因为不懂法,出现了大规模群体上访、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极端事件发生。

(三)农村教育问题

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实现市民化的转变。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驱动下,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随着大多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农村适龄学生生源也随之减少,与此同时,城镇学校的学生却在急剧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布局结构调整应运而生,撤并原有的空巢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城镇的中小学校,使原有“县高中”乡镇初中、一村一校”的格局向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臵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臵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臵教学点的格局转变。

虽然目前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新型城镇化不可避免的先行解决城市教育,给农村教育带来了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结构失衡,盲目撤点并校,教师资源缺失,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

首先是亟待解决的是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下一代农村人口素质,进而制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留守儿童普遍年龄较小,缺乏父母的关爱,监护人也

5 大都是“爷爷辈”、“奶奶辈”,容易出现孤僻的心理问题。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在校行为和日常行为,父母无法监督其学习,监护人又无能力监督和给予帮助,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学习质量不高,且容易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举措

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立足农村实际,提升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亮化村干部整体形象等途径,有效发挥村干部队伍作用,才能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1. 扩宽选人渠道,扩大村干部来源。

一是扩大来源群体。突破以村中“内部竞选”的保守思路,将选用视野放到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能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党政干部、复转军人等群体中去,招贤纳士,扩宽来源;二是创新推选机制。将民主评选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竞选,并做好群众监督;三是优化选人条件。对合适的村干部人选,放宽年龄限制、户口限制等措施。利用“以老带新”、驻村第一书记传帮带等手段不断更新基层干部年龄结构和现代信息化水平;四是完善激励保障制度。中央和地方应下拨、配套专项

6 资金对于基层工作突出的干部实行奖励,可以根据实际适度效仿“高薪养廉”,提高岗位工资,以增强岗位吸引力。

2. 教育培训常态化,提升村干部能力。

一是经常性开展培训。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形象,首先要经常性开展党性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活动,熟知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内容;二是围绕现阶段重点难点工作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三是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鼓励基层干部到工作突出的“示范村”参观、交流、培训,不再“坐井观天”、 达到经验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

3.规范岗位职责,实行奖惩制度。

一是规范明确基层干部职责界限,建立村干部职责清单;二是建立健全科学考评考核制度。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要奖励,对于工作落后的要相应惩戒。同时要结合“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对于出现贪腐问题的基层干部坚决依法依规处理,惩前毖后,以儆效尤。

(二)提升法制观念,建设法治新农村 1.进一步加强涉农立法工作。

国家立法机关应把涉农立法工作作为国家立法工作的重点,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涉农法律法规,并梳理现有社会保障社

7 会救助等相关涉农涉牧政策,使涉农法律法规与农村的改革发展决策相衔接,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以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2.加强基层干部的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法治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示范者,农村党员干部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领头羊,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才能促进普通群众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所以,要构建农村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要通过经常性的法治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促使他们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农村发展,化解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

3. 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一是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展示图片挂图、制作版面、出动宣传车、开通热线电话、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影视录像、举办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教育。二是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深入农村演出法制文艺节目,鼓励民间自发的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对家庭、村镇自办法治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扶持。三是组织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围

8 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法律服务需求,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加快建设政府主导、规模适度、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4.规范农村执法行为和司法行为。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努力提高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执法、司法水平,增强其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要规范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制,完善执法责任追究制,杜绝各种不作为、乱作为和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三是要构建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多方监督体系,要充分发挥各种群体的监督作用,促使执法机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农村教育问题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提高我国人民文化素养和整体精神面貌的关键力量,也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9 1.增加教育投资、提升教育质量。

一是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并保障教育经费真正落到实处。要健全农村教育经费监督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合理使用。二是利用一切现代化手段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充分运用产业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发行教育彩票,鼓励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教育在帮助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要通过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唤起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三是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并建立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

2.加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使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二是充分利用国家侧重于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及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充实农村教育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另外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三是农村学校的教师们要定期到城市学校见习学习,充实知识底蕴、更新教学方式。还可以规定高中等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准备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先行到农村基层历练试讲一段时间。这样的城乡互通、互动更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也能够逐渐改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教育总

10 体水平。

3.重视全面发展,关注心理健康。

与城市儿童被家长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对比之下,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只重温饱,缺少沟通的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苟言笑,他们不理解父母,有的甚至痛恨父母不够关心自己。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告诉他们父母外出打工是生活所迫,父母在外生活很是艰辛,他们也非常牵挂自己的孩子。

一是应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改变自己落后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宝贝,但是过于溺爱会起到反作用,反而不利于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中各个方面。二是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并能够培养起自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三是借助基层服务志愿者或社会工作者这类专业人士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帮助其摆脱心理困境。

4.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推进教育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是调整农村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要使他们较多地接受适合农村生存的知识。二是农村教育应在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供有意愿或者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三是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

11 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

结 语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核心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汲取经验,大胆探索,推动我国城镇化脚步持续加快,实现城乡统一均衡发展而不懈努力,砥砺前行。

第三篇: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小城镇,大战略” —中小城镇特色商城统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新农村、小城镇、大战略”— 特色商城统筹建设项目

总投资额 ( 万元 )5000—100000万元(人民币)

总用地面积300—500亩拟用工人数待定

(人)

三、拟来投资的项目简介

我司与 政府指定或专门成立的国有企业(一般为城投公司)共同组建项目公司,汇业融资提供开发资金,合作开发特色商城统筹建设项目。 政府负责对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税费优惠。

项目公司负责对目标地块进行统一规划和土地一级开发( 包括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场地平整,适当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毛地”或“生地”变成“熟地” 。开发成熟的地块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后 ,将目标地块分割成5m*15m规格的小地块,出让给当地居民。 当地居民受让土地后,根据政府统一规划和项目公司建设的建筑样本自主建设3-4层的商住两用商品房(底层商业,上层居住,不按规划建设的不予办理房产证),通过集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商城。汇业融资全链条提供融资服务,不仅统筹建成特色商城,更致力于将特色商城“做活”。

咨询热线:李经理 13128829637

第四篇: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一、背景链接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大力扶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

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2010年2月22日,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加强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

资源厅关于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见。

二、事件观点

(一)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在原有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培育出大量上下游产业,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利用各种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形成一

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

(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小

城镇,可以缓解过去的“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解除外出务工之忧。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城

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三、对策措施

1、推进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带动新农村建设。

2、促进农村造福工程从边远乡村向中心集镇转移。

3、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金资源投入。在建设中心村镇的过程中,对修路、通电、通水、通信、建学校及医院等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可以一次投资,资源共享。

4、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建议城镇化要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路子。

5、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当地实际和发展优势,打破原有建制村区划界限,通过旧村改造、合村并点,推动居民及相关基础设施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小城镇发展。如,可建设小城镇中心学校、中心卫生院、中心电影院、中心俱乐部、中心文化站、中心集贸市场、中心养老院等,让村民共享,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6、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特别是要方便农村儿童就学。

7、提高农村农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转为居民,变成工人或市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8、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这不仅是从瓦房、土坯房变成套房、商品房,更重要的是要让社会治安稳定、生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

9、节约农村土地,保护农村环境,合理规划、开发土地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10、促进农村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自主创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德用人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导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体现了我们党对干部德才关系认识的深化,进一步突出了德在选人用人中的地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全面把握、深入贯彻。

以德修身,就是要更加注重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修养。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少数干部的无德之行,损害党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最终也使其本人身败名裂。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其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德修身,不断加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

以德服众,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官员应以德服人。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德服众,行胜于言。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品德上过得硬,工作上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服与支持。试想,如果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能做到以德服众,汇聚起来将会是多么巨大的感召力!如果各级党组织都能把那些以德服众的干部用起来,汇聚起来将会是多么强大的凝聚力!

以德领才,就是始终坚持德比才重、德在才先的理念。我国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重才轻德,历来是用人的大忌,也是个人成才的大忌。对于党组织来说,坚持以德领才,就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以德为先: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的方面表现突出,就优先提拔重用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以德领才,就是始终不渝地把以德修身、立德为民放在首位,在不断锤炼道德操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力素质,以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以德润才,就是以德来激发、培育和支撑才能的增长。德不但是激发才能提升的重要动力,也决定着才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和成效。人们只有切实解决“为什么活着、什么是人生最大的价值”等德的基本问题,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艰难险阻,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不断创造一流的业绩。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做了一点工作就争名夺利,受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说到底还是在德的方面没有过关。因此,领导干部要不断增长才干,并始终保持才能发挥的正确方向,就应充分发挥德的“方向盘”与“润滑剂”作用。

德才兼备,就是要做到德才俱佳、又红又专。强调以德为先,并不是否定才的重要性。有德无才,也难担大任。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素质和能力必须过得硬。如果我们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既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又要强学习、长知识、增才干;既要成为“模范型”领导干部,又要成为“专家型”领导干部。

第五篇: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润城镇位于阳城县城东沁河东岸,占地面积72.1平方公里,全镇共有32611口人,29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1707亩。2009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6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60元。近年来,润城镇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四位一体”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把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立足让农民拥护、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惠,实现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提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一、润城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1、尊重农民意愿,依托中心集镇建设新村。润城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商贸重镇、文化大镇,也是全市名闻遐迩的经济强镇、煤炭大镇。该镇煤炭资源丰富,最多的时候有大小14座煤矿,是该镇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煤炭的开采为该镇经济繁荣和群众就业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地面塌陷、房屋开裂、水土流失、耕地受损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由于煤矿开采带来的地质灾害,致使大夫街、李街、西冯街、何庄、大安头、西尧、东山等7个行政村2409户近万名群众的耕地和住宅受到影响,经多方专家论证,这7个村庄已不适宜居住。为彻底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安居问题,2006年,润城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托中心集镇选地,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开始建设洎水新村,逐步实现7个村的整体移民搬迁。

一是选址让老百姓拥护。为了让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7个村的老百姓搬得放心、迁得顺心,该镇精心选址洎水,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建设,赢得了群众的一致拥护。《水经注》说,沁河流经润城段叫洎水。洎水新村位于沁河岸边的润城镇镇区润阳湖畔,山环水抱,风景秀丽,交通便捷,宜人居住,是润城镇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新村占地675亩,其中住宅用地359亩,可建89栋高标准住宅楼,占总面积的55%;学校、医院、供热、供水、供气等公共设施及商业区136亩,占总面积的20.5%;绿化率达36%。新村第一期工程投资

2.1亿元,建筑面积12万m2,其中住宅楼24栋740套,公共建筑6栋。目前500户已乔迁新居,预计新村在今年年末入住户将增至900多户,总人口达到3500人。整体工程竣工后,可入住3000余户,总人口将达到1万余人。

二是新房建设让老百姓受惠。故土难离,是老百姓传统的恋乡情结。为了让老百姓高兴称心地移民搬迁,该镇大胆探索土地置换宅基地换房的搬迁模式,针对各村不同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搬迁政策。为此,润城镇政府聘请相关中介评估机构对搬迁户的旧房进行评估,按相应的结构类型参照有关文件,确定了合适的造价。据统计,搬迁户安置用房的实际平均价为1327元/平方米,而洎水新村成本造价平均为1498元/平方米。通过新旧房折抵,做到了搬迁户中有80%的不出钱,10%的少出钱,另外10%的还要得钱。由于事先考虑周到,搬迁措施得当,搬迁用户相当满意。

三是新村居住让老百姓满意。本着把洎水新村打造成精品工程的出发点,新村在建设上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高起点高标准、设施配套与资源共享等原则,最大限度地完善其服务功能。目前已投资170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9000平方米的晋城最好、全省一流的卫生院,接治病人2万例,最大限度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投资50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全省一流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中心设立了七站八所、电力电讯邮政等2

5家服务单位、38个服务窗口,可办事项达到86项,实现了“只进一家门,办妥百件事”的便民宗旨,自2009年5月运行至今已接待群众27000余人,办理事项25689项,最大限度解决了百姓办事难的问题。同时还修建了敬老院、商业超市、多功能活动中心和体育场等功能齐全的服务娱乐场所。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住得放心、住得舒心、住得安心。

2、尊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中心村连片建设。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涵盖城镇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心村处于“镇”与“村”之间,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润城镇确定了“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城镇”的新农村建设思路。除了由于受地质灾害影响的7个村整体搬迁和围绕镇区连片建设的6个村外,剩余的16个村,经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确立了屯城、上伏、望川、上庄、河头等5个村为中心村。该镇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方案,对位于润端线出口往沁水方向的包括5个中心村在内的10个村进行整体整治改造,主要包括村庄整体风格定位;大街小巷的硬化、绿化、亮化;墙面改造整体着色;破烂不堪临时建筑的拆迁;垃圾堆的治理以及下水道的铺设安装等。预计今年投资将达3400万元,努力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同向发展,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新农村集群带、小城镇板块。中心村连片改造和建设可吸纳周边小村庄的居民前来定居,人口规模可达到10000余人,从而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使人口和村庄的集聚功能充分发挥。

3、尊重村庄聚落方式,积极推进镇村共建一体化发展。根据《润城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镇党委、政府将润城、刘善、王家庄、柏沟、王村等六个村纳入“镇村共建”规划区,突出打造“人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河中、河在绿中”的“北国江南”特色化小城镇,加速推进润城镇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力争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占地节约、设施集约、特色明显的新农村。为此,该镇先后投资上亿元,对这些村进行了整体规划。现在村村都有街道、休闲健身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标准化卫生所、学校和环卫所;村村都实现了通路、通车、通水、通电、通讯。其中,王家庄和柏沟两个村实现了数字电视户户通;屯城、柏沟等村近3000户用上了煤层气清洁能源。

二、主要成效

1、拓展了发展空间,强化了承载力和辐射力。润城镇通过新村、中心村、镇村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人口集聚、住房集中、产业集群的特色小城镇,大大拓展了中心集镇的发展空间,强化了承载力和辐射力,促进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拓宽了群众的就业面。润城特色小城镇建设使中心镇和新农村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产业辐射效应明显,就业创业空间显现。润城镇区总面积已由原先的6.4平方公里扩展为现在的14.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万余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3%,全镇70%的人口能够共享镇区的优越环境,最大限度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城镇区域空间的扩展和人口的积聚大大提升了城镇的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使润城成为群众安居的乐土、能人创业的宝地、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与此同时,润城镇利用人口积聚的优势,多渠道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和服务。一是政府买单的全民就业培训工程。政府和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意愿,根据群众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进行针对性地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市劳动局颁发职业技能证书。目前已投资60余万元,培训人数300人次,其中95%经过培训的人员已分别走上就业和创业的岗位。二是“增智提能”工程。由政府牵头,组织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以及民营企业家到

浙江台州、温州永康、义乌等地进行驻地考察学习,通过学习结对子、开思路、寻商机、上项目。三是“借船出海”的异地拓展工程。针对有能力、有实力、愿意创业的党员干部,由党委政府搭桥牵线到南方挂职,交朋友、取真经、架桥梁、办实体。通过这三项工程的落实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全镇的就业难题,使积聚后的人员有活干、有钱赚。

2、增强了集聚功效,优化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润城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聚集功能不断增强,产业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目前已形成了以煤、冶炼、铸造、新型建材、特色农业以及旅游服务业等为主的产业集群。一是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以润城村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特色种植已见成效;农业开发工程成效明显,上伏、下伏、屯城、望川4个村完成投资400万元,开发治理土地5500亩,完成土壤改良1100亩,亩增收入150元,干果经济林发展已初见成效。二是以煤炭、冶炼、铸造和新型建材为主的第二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该镇现有12家铸造企业积极与外商联手,不断创新产品,开拓市场。其中力新锁件与浙江客商联手打通了俄罗斯销售市场,经济效益明显;洎鑫水泥百万吨技改工程已经开工,同时该公司携手清华、武汉大学研发水泥液体、粉状添加剂课题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200万元。三是以现代旅游、服务、娱乐、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洎水新村商业一条街30间商铺已各有其主;润城村在沁河大道旁投资修建的200余间商铺,其中50间也投入运营,为8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之路。

3、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润城镇通过中心村连片建设、镇村一体化建设,明显改善了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使其潜在的交通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一是抓住区域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天官王府、天坛山、砥洎城、东岳庙都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景观,开发潜力巨大,就业空间广阔。近年来润城镇围绕这些资源,通过适当的注入资金、引进资金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方法,及时盘活这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传统优势项目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编织、手工制作等项目是润城镇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传统的特色手工加工等产业正在升级改造,新的制作项目正在引进,已成为广大群众就业的重要渠道。三是充分发挥本地的交通优势和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润城镇历史上就是一个客商云集、商品荟萃的商贸重镇,发展现代物流基础雄厚,条件充分。近几年随着特色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已成为山区特色产品外销和城镇商品销售的中转站。同时该镇又是文化大镇,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特色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对这些文化的开发,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潜能正在迸发。

三、几点启示

润城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有其独特的思路,短短几年,中心村连片建设成效明显,镇村一体化建设颇具特色,新村建设独具匠心。目前看来,虽仍有许多亟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但他们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实践精神无疑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新农村建设要和中心集镇的建设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润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和中心集镇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最佳结合。集镇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中心,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中心集镇,乡镇

所在地与行政村所在地融为一体,且乡镇所在地行政村都是人口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村,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根本不可能与中心集镇建设相分离,中心集镇建设好了也更容易示范带动周边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心集镇也是建设新农村。中心集镇作为一个区域中心,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基础和服务的载体。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和中心集镇的集聚效益,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重点地支持中心集镇的发展,加强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镇区、村庄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垃圾处理、卫生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中心村连片建设、镇村一体化建设,将会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中心集镇扩大就业、集聚人口的产业带动和生活服务能力,使中心集镇更有效地发挥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的新农村建设。我市部分乡镇的部分村庄均不同程度承受着煤炭开采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开裂等地质灾害影响,借鉴润城新农村建设模式,移民并村、建设新村无疑是今后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新路。

2、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城乡一体化,镇村联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突出重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把城镇建设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与农村发展格局,促进城乡一体、镇村联动发展。特别是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要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合理规划,提高规划水平,着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改革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传统的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进城后享有同城待遇。润城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同步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实现了城镇和农村的无缝对接、联动发展。

3、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模式多样。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地方,应讲条件,有所侧重,既要有所借鉴,又要因地制宜,既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我市6个县市区共有74个乡镇2200多个行政村,而每个乡镇、每个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资源禀赋都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也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盲目照搬,急于求成。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尊重和体现农民意愿,认真考虑农民的现实需要,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是新农村建设的大敌。选择致富的方式,确定发展的产业,政府需要的是引导、是服务、是政策的激励,讲究的是工作方法、是措施办法。把农民的利益和意愿放在首位,农民才会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关键。

4、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持续推进。润城镇在制定新农村规划时,立足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适度超前,搞好镇村接合部的建设,分层次逐步推进,优先发展中心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坚持从农民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在我市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管理要立足于科学性、超前性、权威性和动态性,既根据自身发展潜力,也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防止生活环境恶化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把城镇建设目标与特定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既要为当代人着想,又要为后代人造福,把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工业”,促进“循环经济”,倡导“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尽可能的列入规划。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积极

稳妥地推进各阶段建设,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群众增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的加速器。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选择。小城镇与农村具有较密切的空间联系,在产业集聚、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城镇又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辐射源。反过来,新农村建设又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筑农村新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上一篇:学校定岗定员实施方案下一篇:学校道德讲堂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