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推善导,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024-04-19

巧推善导,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共9篇)

篇1:巧推善导,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巧推善导,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王益新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摘 要:如今,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角度来看,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文化素养的补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巧妙推送、合理引导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要了解高中生的个性心理,巧妙地推送精美阅读美文,引导学生阅读思辨,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灵活的阅读方法、缜密的阅读思维和扎实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大大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率先垂范,巧妙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想要提高高中生的阅读兴趣,仅靠相应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还远远不够,最直接推动学生提升阅读积极性的还是高中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给学生一个切切实实的阅读榜样和阅读方向,从而巧妙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讲,高中语文教师要扩大阅读量,提升语文综合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中不经意的优秀“诗词句段篇”的流畅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推动学生自学阅读、自主阅读。例如,在研读中国古典经典文学时《论语十则》《老子论道》等时,高中语文教师就可引经据典、临场发挥,洋洋洒洒地出口成章为学生“表演”一下,让学生感受中国历史经典文字的魅力和厚重,让学生陶醉在文质兼美的古典文章里。学生受教师感染自然要问:“这句名言名句是哪里的出处?”“哦,原来这句文化经典是孔子先生教诲学生的故事引用的!”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高中语文教师就不用再苦口婆心地劝学生加大阅读量、拓宽阅读面、强化阅读点了,学生自然地主动投入阅读书籍中,收获阅读的快乐,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强化文本阅读,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

多媒体信息技术弱化了文本阅读,让学生更多依赖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媒体画面,更多免于思考“偷懒”地汲取阅读文本中的精美主题、优美文字和思想感情,这就是语文阅读的拿来主义,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思维的发展和理解能力的强化,进一步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阅读的同时,还要强化文本阅读,培养学生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文章结构框架的整理能力、中心思想的归纳能力、词汇积累应用的内化能力,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例如,《红高粱》连续剧和电影版的《红高粱》,语文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但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认真阅读文本《红高粱》原版书籍,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莫言这位中国唯一的文学诺贝尔大奖获得者的真情实感、写作动机、写作技巧和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也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文本描写做深入的思考,也才能从另一个侧面了解电影版或电视剧版本演绎的《红高粱》的二度艺术创作和导演视角……总之,只有真正与语言文字接地气,才能扎实提高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明确分类阅读,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分层阅读,教会学生熟悉不同文体的特征,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由“我要读”转化为“我会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例如,教学性阅读就要精读、精讲、精练;考试阅读理解就要精研细琢,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要强化阅读实践,并概括出阅读体验和收获;课外阅读就要泛读,追求量变到质变。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自觉阅读的效率,掌握借助工具书或通过合作探讨解答语文思考问题,找准“文眼”,深刻领会文本内涵,真正让学生在高中有限的时间阶段里掌握“读什么、怎么读、读得妙”的精读深思阅读技巧,真正引导学生掌握“口到、眼到、手到、心到”的阅读能力,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四、加强阅读、作文、表达的能力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联结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阅读最高境界。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阅读、表达、作文的综合教学情境,让学生善于阅读,敢于表达,勇于写作,引导学生在一体式的语文教学氛围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黔之驴》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自主阅读学习这篇古文,不仅要默读、大声朗读,还要能用白话文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指导学生挖掘思想内涵,能拓展或改写这个故事,甚至自编故事,从三个语文素养培养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种强化训练很贴近“应试试卷”中提供材料的主题作文训练,没有过硬过强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短时间阅读写作材料,理解写作内涵,撰写出优秀的主题文章,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严峻考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不要割裂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这样持续的语文综合能力强化训练,才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需要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相辅相成。语文教师一定要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课内外阅读环境,激发学生愉悦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自我阅读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王益新,男,1977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艺术化的语文课堂。

篇2:巧推善导,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厚积薄发, 研究性与专题性阅读结合

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题材, 其中涉及到多种思想情感和故事情境, 不同的时代、作者、写作背景, 涉及到的文章写作背景也不同 (爱国情感、亲情表达、感慨历史史事) , 而高中生自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积累往往不足, 这就难免会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程中产生困惑, 甚至会产生误解,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专题研究空间, 对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思想内容能够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阅读《安妮日记》时, 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够了解, 也就不能设身处地体会安妮写这些日记时的心情。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类似的文章或影片资料, 例如向学生介绍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组织学生观看《美丽心灵》, 这些描述同时代相似故事的影视资料, 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历史感受和影响, 学生在对历史有了足够的认识, 才能对安妮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有更透彻的了解, 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能够更深地把握。

二、百家争鸣,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辩论平台

课文的内容和题材是确定的, 但时代是变化的, 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是不断发生改变的, 社会整体观念的变化, 带来了学生对阅读文本思想的变化, 同一个阅读题材,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生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思维, 由此产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如在阅读《红楼梦》时, 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宝黛之间纯洁的爱情, 或看到的是大观园里各种各样的风景, 有的学生认为是描写当时腐败不堪的上层社会。相同的作品, 不同的读者就看出了不同的主题,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为其提供最开放的阅读平台和空间。

例如在文言文《陈情表》的阅读过程中, 肯定会有学生认为李密的做法“有失偏颇”, 认为为国家效力、尽忠于国家才是真正的“大孝”, 如果有了治国的才干, 却在家里侍奉至亲, 没有将自己的才干奉献给国家, 那与至亲养育自己的目的也就背道而驰, 也有的学生认为李密的做法是正确的, 认为不能为至亲尽孝的人, 如何能够为国家尽忠?教师应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种分歧, 组织开展辩论会或者班级性质的讨论会, 让学生尽情交流、争辩, 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体会到思想交流时的愉悦, 思想和思维也会因此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别开生面,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语文阅读题材是多样的, 古今诗词、散文小说, 甚至是戏曲、话剧, 这些形式各异的阅读题材仅仅通过书本和文字形式的阅读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为理解不够的原因而大大降低, 因此为了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也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阅读当中来,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

例如在话剧《雷雨》阅读中, 学生仅仅通过台词是不可能领悟到文中的人物矛盾和事件冲突的, 对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也缺乏应有的反应, 教师截取《雷雨》片段, 组织学生对这一片断进行表演, 学生在自导自演的过程中也会发挥出最大的动力去了解《雷雨》, 学生在这种由被动变主动的态度中也会渐渐对文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四、逐层递进,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型阅读

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固然重要, 文学知识的掌握也是不能忽略的, 例如对文言文表达方法和手段的理解、对通假字的掌握、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认知等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这种教学目的可以开展以知识为基础的形式各异的阅读。

例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 可以组织以司马迁为话题的知识竞赛, 教师对竞赛题目进行设计, 可以是司马迁的个人生平、事迹讲述, 也可以是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地点的知识抢答, 同时也可以进行专题探讨, 例如“论司马迁的个人影响”, 并要求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书面陈述, 例如撰写调研报告、论文等等, 也可以上交电子档文件资料等,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PPT、WPS、WORD等格式来进行论述, 学生也由此掌握了多形式的表达手段, 学生的思维也会由此得到拓展, 自我表达能力因此得到训练。

篇3:巧推善导,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有效性 信心 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关键时期,其中阅读就是需要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一种能力。阅读是学生有效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能否通过阅读获取有效信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本文就有效提升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新视角进行探析。

一、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将语文学科学习的内容划分为几大模块,那么阅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模块。不管从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有效获取知识的角度,还是从学生通过有效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成绩的角度来说,阅读对高中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如此重要,不管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探析更加有助于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方法,学生也需要积极的归纳总结有助于提升自设阅读能力的技巧。本人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实际的教学发现,想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能否有效进行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通过对知识的有效应用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更好地获取学习信心。这就启示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做一个有心人,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为进行有效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去获取有效信息。虽然阅读对高中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及语文考试成绩都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并不是每一个高中学生都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有些学生甚至对阅读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一)让学生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过程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例如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世界名著,既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的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在鼓励学生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读更多有助于自身成长,同时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书籍。

(二)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阅读氛围

学生之所以会对一些事物感兴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面对该事物的过程中会感觉十分轻松、愉悦。学生之所以在心理上对一些事物产生排斥的情绪,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面对该事物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为了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阅读氛围。例如:教师可以降低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们尽情的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这样学生就会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在提升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引起重视,那就是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些学生花费较少的时间能够有效获取信息,而有些学生则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获取有效信息,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同,虽然都能够达到获取信心的目的,然而在一些情况才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尤其在考试过程中更需要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阅读速度。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呢?

(一)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为了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高考语文试卷有小阅读与长篇文章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篇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要求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有针对性的练习,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提高高中学生阅读速度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要求教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了激情,积极地去阅读,才能积极主动的去获取有效信息,自然学生的阅读速度就会有效提升,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有效信息。

四、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有效的阅读技巧

为了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活动。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学生能否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对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既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与技巧的过程,有效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准确的获取信息,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获取信心的速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想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掌握有效阅读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积极性。其次,将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阅读活动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教学与学生实际的阅读活动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进而更好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应用。

篇4: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策略

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和段落要点, 相当于找到了打开理解文章词句的思想感情的钥匙。任何文章它总是为了给人以什么启示和教育, 因此我们要吃透文章的主题思想。看它说明了些什么, 揭示了什么道理, 赞美了什么精神, 提出了什么问题和观点,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文段的主旨概括, 也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思考概括。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那里往往有表明全文主题的语句。同样, 要注意每一自然段的开端和结束处, 这里常常有提示段落要点的句子。为此, 我们在做阅读题之前, 阅读文章时, 要养成提起笔来, 随时把看到的关键语句划出来的习惯。所谓关键句, 就是指体现文章主旨、段落要点、作者观点和感情等方面的语句。

二、阅读时要注意从文体特点来思考和把握要点

一般说来叙事记人类 (包括散文、小说) 文章, 要注意其记叙事件的要素, 理解文章力求表现的人物是怎样的性格、品质;还要考虑其写作特点, 譬如环境烘托、侧面表现、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详略安排、伏笔照应、点面结合等等。说明文从文体方面需要思考的是: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 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方法, 来说明事物的什么特点 (特征) ;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句中的准确性、科学性体现在哪里。对于议论文, 从文体方面的出题, 无非是考议论文的三要素:运用什么论据, 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或驳斥了什么论点。因此阅读时要注意这三要素。如果阅读时注意了这些, 划出了那些要点, 回答起有关问题来也就容易得心应手了。

三、理解某些语句的思想含义和作用时要多角度思考, 力求周全、完整地作答

现在大部分同学平时练习做这类问题时, 往往三言两语, 以能回答得出而满足。思维简单化, 不愿或不善于深入地多角度的思考, 因而也影响理解水平的提高, 考试时扣分严重也就在所难免了。

所谓多角度理解, 完整地回答, 一般说来, 就是对于词语和句子的理解通常这样来思考解答:首先要明白这词句本来的意思, 再考虑其在这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意思有没有变化, 体会出其蕴涵的深层含义, 用平直的话来解释它 (平直的话, 就是不用抽象的或形象的比喻来解释, 比如解释“主心骨”, 用平直的话来理解就是在群体中起领导或主要作用的人。如果用“顶梁柱”来解释它就不可以了) 。用了修辞方法的, 要明确指出, 并写出其修辞的作用。然后考虑要不要从文章结构、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现实意义、写作手法、语意的轻重气势等方面来理解、来回答。此外还要考虑是否应从文体特点来理解其作用。比如, 在议论文中对引用的某一名句的理解, 通常应指出这是引证法, 通过讲道理证明了什么论点。

对于写景句子的理解:一是从景物的本身来看, 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景物的:作者的官感角度, 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 作者观察的空间角度, 有远近、高低、前后左右;三是景物描写作用:或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或烘托怎么样的气氛, 或有助于表现文章中人物怎样的性情, 或体现作者自身怎样的心情。

关于描写人物的语句理解:一是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直接描写人物的有外貌 (神态) 、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还有侧面表现人物的手法;二是描写语句表现出人物的什么性格和思想等。

四、训练阅读理解能力——课堂上积极思维, 踊跃发言

首先作为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充分认识到, 课堂是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语文课堂上的提问, 是老师对课文内容理解设置的问题, 当然是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而且在课堂上能相互探讨, 及时纠错和明确正确答案, 思维有一个反复体会、同别人比较的过程。还有它不需用笔写出, 只要开动脑子, 显得轻松而有效。所以作为学生, 课堂积极思维发言, 才是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最主要的方法与途径。从这点上讲, 课后做阅读理解的练习作业, 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罢了!

然而观察现在大部分语文的常态课 (非公开课) , 存在着三点缺陷:一是教师自问自答的“设问”式提问居多;二是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较少, 课堂气氛不活跃;三是参与讨论发言的学生面不宽, 总是那么寥寥几个, 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被动倾听。这样的课只能说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听课, 但不能说大部分学生都在思考, 真正谈得上积极开动脑子的学生就只有那么“寥寥几个”!这样的课, 实际效益肯定较低。由此看来, 现在大部分学生几乎是无意中放弃了最主要的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手段, 阅读理解方面的失分严重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 教师必须改进教法, 采取有效手段, 促使学生在课上积级思维, 踊跃发言。作为学生, 在课上一定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克服羞涩害怕的心理, 用踊跃举手发言的形式来督促自己积极思考, 使课堂成为培养和提高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场所。

其次, 为促使自己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积极开动脑子,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要努力做到: (1) 踊跃举手发言。想发言, 从消极方面讲, 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不开小差, 精神振奋。从积极方面讲, 自己便有了紧迫感, 思维就会活跃, 同时也培养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不能因做课堂笔记, 而影响了当时对问题的思考, 要懂得思维的训练是目的, 记下思维的 (问题的) 结果是次要的, 该记录而课上来不及摘记的, 可以课后补出。 (3) 专注倾听老师和同学对问题的解答, 理清他们说话的要点, 并和自己脑里思考的答案进行比较与体会, 达到修正与补充。 (4) 要始终把问题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 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态、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思考。 (5) 要有自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篇5:巧推善导,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新课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些学习经验充分说明了早在古代,人们就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而这些经过长期的考验和沉淀之后成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法宝之一。在现代发达的文化系统下,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课改下的语文教育,而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们应该积极创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那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就此根据自身经验提出几点拙见。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深刻且丰富的内涵,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前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备课,构想一个教学情景并巧妙设疑,采取构建故事情景和主动提问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1]。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尤其是一些文学底蕴厚、文章优美、音韵和谐的文章,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文章的视频或音频。比如《荷塘月色》,文章字句读起来口吻生香,这种文章就应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带着优美的朗读声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在闭上眼睛的时候发挥想象力,想象作者当所看到的美丽画面。最后巧妙设疑,从文章的字句入手,比如文章中的“这几天颇不宁静”,让学生去了解文章这句话的含义,对作者的不宁静作分析,如此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至于不畏惧阅读。

(二)结合社会热点,开展专题阅读

在开展语文专题阅读教学前,教师应找一些相关社会热点话题与语文阅读教材的结合点、交叉点以及切入点,这样才能将这些热点问题与语文阅读教材紧密结合。

例如:今年我国发生了雅安强烈地震,在地震中很多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给人们心灵上带来严重的创伤,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亲情的文章,如:《项脊轩志》等,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政治话题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离别的亲情;如在阅读《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我们可以插叙钓鱼岛问题,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看报的习惯,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并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方法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增加学生语文阅读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学生课堂阅读习惯的形成,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并进行重复训练、强化,让这种行为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日常行为习惯。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应该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例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词汇,教师可告知学生这种现象非常正常,并指导学生跳过这些词汇继续阅读,在阅读完一段或者整篇文章之后,这些词汇的意思便会了解;阅读时学生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句子的意思无法理解,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将整段或者整篇文章阅读完,之后根据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这些句子的意思[2]。通过反复的训练、实践,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高效阅读的有效性。

(二)指导学生掌握最佳的阅读方法

在高中语文阅读中,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和目的而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可提升阅读的效率。例如: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重要文章,教师一般指导学生采取“精读法”,让学生集中全部精力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分析、理解,由表及里地对文章的深刻含义进行揣摩,对于感触较深或者有趣味的地方可圈点勾划,便于以后再细细品味;对于一些拓展学生文学视野的文章,教师则可指导学生采取“泛读法”。首先要求学生对文章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细读,其他内容大致了解即可。其次,灵活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感悟能力,同时能够显著提升学生阅读效率。

总而言之,阅读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点所在,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定位,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注释:

[1]张玉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中华少年,2013年,第8期。

[2]张海:《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中学课程辅导,2012年,第1期.

篇6:巧推善导,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优化,阅读教学,阅读能力,阅读策略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要求就越显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为学生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近几年来, 阅读理解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头戏, 更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难度也有所增加。测试的目的从考查词的理解到对篇章的理解, 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 进行正确的推论, 得出合理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多样化;题材涉及科普、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诸多领域;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和图表等。由此可见, 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在阅读速度, 而且在理解的深度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大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努力改革教材、教法, 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语言知识, 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拓宽知识面。

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等, 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大有帮助, 一个称职的外语教师不仅要精通本行、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深、熟悉教材、口语流利、发音正确、有表演才能和组织才能, 还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史地知识, 懂得英美文化, 这是因为外语教师在教授第二语言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第二文化的输人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一项要求。

2.增加阅读量。

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 教师有了好的教学方法, 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教师不仅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还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和辅导, 为他们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 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来说, 要学会阅读, 就必须多读, 大量地读。多读对巩固提高语言知识十分有利。

3.提高阅读速度。

教师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求学生尽可能快地从阅读材料中得到重点信息, 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让他们掌握把语言基础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结合起来的能力,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阅读, 使阅读课真正成为读物与学生的背景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活动进行的速度要快, 出入的信息要多, 使学生很少有时间考虑语言本身的结构, 在无意识中提高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来理解语言的能力。

三、优化阅读教学, 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1.以英语教材为中心。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老师应督促学生多读文章, 扩大阅读范围。首先, 课文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关键, 课文直接体现了教学的目的, 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主要依据, 也是训练语言能力的最佳工具。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语言紧跟时代发展, 内容新颖, 是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帮手。阅读课文不光是一个接受文本的过程, 还应真正理解其内容和真意, 尽可能地了解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最终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在慢慢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文章选材时代气息浓厚, 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对读者的知识文化背景含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和文化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只有对该类语言的时代文化背景做充分的了解, 才能有效地学好这类语言, 才能真正运用好这种语言。可见, 教学内容的丰富也变成现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的一点, 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

(2) 努力扩展学生的背景知识。

3.分类训练。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 可以把文章按不同的类型分类, 以便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说明文是高中学习中经常出现的训练文章, 还有记叙文、议论文、新闻以及广告等。比如, 对说明文,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目的做完整的把握, 这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对议论文来说, 让学生总结每一段的中心意思, 并结合主题来读懂整篇文章, 从而把握文章论点、论据。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勤奋的练习, 学生能对不同类型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 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总之,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阅读方法主要得益于教师的指导。所以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技能;高效的阅读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教师只有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策略, 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相信在正确教学理论和有效教学技巧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一定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参考文献

[1]杜萍.高中英语阅读策略与教学方法的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4

[2]李俊.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和探索[J].内江科技, 2006 (8) .153

篇7:巧推善导,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阅读理解能力分为两个环节,第一是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得到信息;第二是理解,学生在通读文章时,能够从原文中筛选挖掘出有用的信息,这便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读者首先用视觉感知文字或者符号,然后进行分析、辨识、整合、概括、判断、推理等各项思维活动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和辨识的内容归纳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然后根据需要提取或者加以运用。

一、合理选材,激发阅读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各门课程的知识结构相对复杂,所以学习难度就有所增加,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难免会感觉到吃力或者枯燥,所以语文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文章所要传达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培养认读能力,学会把握文章全局

良好的认读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学生通过视觉感知文章的文字或者符号,正确感知才能对所读文章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只有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才能进一步分析和辨识文章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的全局,然后再逐段、逐句、逐词、逐字的分析文章。

三、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中心

一篇好的文章都是环环相扣的,其中一定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这便是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得到文章的整体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之后就应该学会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便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以及阅读各类文章,就能学会提炼作者的中心思想。一般说来,不同类型的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难度是不同的,例如,记叙文中的中心思想比较隐晦,需要学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地挖掘,难度较大。而说明文和议论文是需要归纳和总结才能提炼出文章的中心。

总而言之,在高中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对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大有裨益,其中,学生在高中阶段,他们的各种思维正走向成熟,如何使学生能够最终拥有一种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所以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房爱斌.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策略[J].课外语文,2014(12).

篇8:巧推善导,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词汇量和阅读量是学生能够很畅通地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 这也是一个有效积累的过程。对于词汇量的积累, 首先学生在记单词时要掌握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 这样记单词就不会成为负担, 也会变得容易得多。阅读量的积累则需要学生平时更多的阅读, 光看课本中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老师应当鼓励学生更多地读英语课外读物, 可以从他们能够看得懂并且感兴趣的读物着手, 然后逐渐加深。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读英文报纸, 这也是很有效的一个提升阅读量的方法。

想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首先要从基础抓起, 而词汇量的掌握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例如, 在学习《Sporting events》时, 课本内容已经涉及很多关于各项体育运动的英文词汇, 为了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课堂上对于每项运动我都准备了很大的配图, 图文并茂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此外, 我还让学生课下去收集更多的他们喜欢的体育运动的英文单词, 课堂上可以就学生各自整理的内容展开讨论。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课堂上知识的交互和共享也让其他学生有收获, 经过这个训练, 学生不仅知道了running、hurdling, 还知道了marathon、short-put、discus、javelin, 这很好地帮助学生扩充了他们的词汇量, 也提升了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中对于文章把握不准或看不懂, 这很大程度是知识面局限的问题, 知识面的拓宽也是教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部分。一方面, 课堂上教师可以就一篇文章或一个观点深入, 给学生讲更多课外知识;另一方面, 也要培养学生课后主动阅读的习惯, 这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此外, 想要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方式上可以更多元。教师可以定期让学生观赏优质的原声电影, 这不仅是对跨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在观影前可以适当地留给学生若干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这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体会。学生知识面的扩充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而且广博的知识面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益处。在教学过程中, 我会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对各类知识的了解及认识。例如, 在学习《Amazing people》这一章节时, 课程结束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个古今中外历史上最能触动自己的人物, 并且谈谈这个人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做较多的功课, 学生只有通过有效的阅读及平时知识的积累才能有话可说, 才可能找到那个他们眼中的Amazing people。课堂上通过这样的训练模式, 能够推动学生做更多的课外阅读, 从各个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 从而让他们的知识面得到拓宽, 这对于学生自身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加强学生的语感

学生的阅读能力欠缺, 归根结底是语感不够, 要想落实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模式, 首先要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感。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碰到很经典的文章, 可以鼓励学生更多的朗读, 有的甚至可背诵下来, 一旦积累的东西够多, 量变就能产生质变, 得到的提升可以是很大的。碰到好的文章, 首先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要能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文章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理解后再来进一步诵读, 加深印象, 好的素材的大量积累, 是提升语感十分有效的方法。

例如, 在学习《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时, 本章节内有很多很好的语句, 这些语句又是和学生平时生活很贴近的, 于是, 我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背诵部分课文。之后, 课堂上我会展开一个小的演说, 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生活中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的具体体会。我发现在做演说的过程中, 学生能很好地运用背诵的语句或文章, 这些文章就在他们尝试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加上有机会把这些语句运用出来, 这个过程对于这些内容的记忆就又加深了, 这是很好的提升学生语感的途径。因此, 语言的积累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有意义。

篇9:巧推善导,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高中语文阅读课堂需要智慧追问

现在提倡的课堂是教师组织与引导下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学习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升的生本课堂。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就要思考哪些问题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会出现哪些偏差。如在《雷雨》中鲁侍萍的性格分析中,我们就教材上的一处鲁侍萍的表现提出这样的问题:周朴园把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给鲁侍萍,鲁侍萍为什么却慢慢撕碎支票呢?分析人物性格要通过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果学生没有从鲁侍萍的遭遇和前文的情节等方面思考,就可能得出鲁侍萍意气用事的结论。不管学生的理解出现什么样的偏差,都是他们的个性解读,我们老师首先要予以肯定。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分析,就需要追问——周朴园为什么给鲁侍萍五千元的支票?这样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大致理解出:是封口费,是收买的钱,是周朴园用商人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点,学生多会得出“撕支票”表现侍萍的自尊,对周朴园的失望、憎恨,乃至与命运不公的抗争等结论。

可见,我们语文阅读课堂需要高质量的、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更要环环相扣、逐步加深,通过追问推进学生跨过浅层阅读,进入深层阅读思考与探究中;训练思维,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获得有效的文本阅读与分析能力。

二、高中语文课堂智慧追问的生成

追问是将有难度的问题降级,调整学生思维的方向,更是学生互动深入开展的手段。那么,怎么有效地实施智慧追问呢?

(一)精心预设思考生成,重视智慧引导

我们听名师上课总会感觉到课堂学习氛围浓厚,重难点解决是水到渠成的。其实,上好一节优质课的关键在于以生为本,要以学生学习状况为基础。如在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教学中,通过文中三处景物描写特点及作用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人生观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重难点解决要课前谋划,预设如何生成。一位年轻教师开设《我与地坛》公开课,他在第二处,即文中第五段的景物描写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快速阅读本处景物描写,分析一下分别描写了哪些对象,是怎样描写的?前一个问题难度不大,一般学生都能概括出来;后一个问题是描写方法的分析,难度较大,回答的学生只能从文中找一些重点词,答的不够精准。该老师可能课前没有意识到学生会不知道如何分析描写手法,结果课堂出现了冷场现象。这就表明教学预设不足,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缺少景物描写的分析技巧,这个知识点是需要老师进行补充的。可将景物描写方法和技巧讲解之后,追问如“停”这个字用的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这段描写中用了哪些手法让小动物形象生动的呢?如此,学生还能找到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知道分析描写及效果,获得描写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二)倾听反馈追问引领,凸显智慧剖析

我们课堂教学中可以用问题贯穿课堂,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解决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而在一个问题出现后,如果学生一片茫然的话,我们老师就要通过对问题的简要分析,在常规思考路径方面做指导,或者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或作者的情感、思想倾向去分析探究。如我在杨绛的《老王》一课教学中,主要以引导学生分析杨绛先生和老王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为主线,先让学生谈谈老王的身份以及杨绛的身份和性格品质,然后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事件,让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朋友关系,然后提出问题:老王把杨绛当作亲人一样,而杨绛在这层关系上缺位了,大家能够分析出来吗?我本以为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会谈出一些,结果这个问题明显超出了学生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鉴于这种情况,我先补充了文革的时代背景,然后结合文中具体事件追问:文革期间送钱先生看病,是顶着“敌我不分”的政治风险的;仅仅是一般的朋友?学生通过背景,懂得了老王对杨绛已经不是朋友的情谊,而是把杨绛一家当作亲人。有的学生或许还认为可能停留在朋友层面上。我继续追问:老王临终前给杨绛送去“大鸡蛋”和“好香油”的钱是哪里来的呢?学生们七嘴八舌,一个个答案都被文本内容否定掉了,最后得出可能是把活命的三轮车卖了。如此,学生感受到老王对杨绛一家投入的情感与杨绛只是同情、怜悯的,貌似对等的给他钱相比,感受老王的品质与底层的光辉。

上一篇:《罪与罚》读后心得体会下一篇:万安特教学校申报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