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2024-04-19

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精选6篇)

篇1: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当前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略显不足。而影响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理解物理教材的能力、理解学生学习困惑的能力和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下面,笔者从这三个方面来谈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提升“理解物理教材”的能力

1.凸显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些高中物理教师由于讲得过多,结果“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淹没了教学的难点”。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修剪无关的枝节,提取精要的内容,才能凸显教学的重点难点。比如,高中“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节的教学,学生在初中就已学习过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大小的测量、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重力的概念、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的方向等,高中要学习的新知识是重心的概念、物体的重心与何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图示在后续“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要用到,力的示意图是后续受力分析的基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了解性知识,因此教学中就要突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重心概念”与“影响重心位置因素”的教学。力的图示、物体的重心与何有关是教学的难点。抓住高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把握了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正确方向。

2.遵循知识发生的逻辑循序

高中物理教师如能按照物理知识发生的逻辑顺序来设计教学,就会加宽学生的思维顺序。某教师教“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时,以一个“锥体爬坡”的实验引入课题,指出在学了本节课后能解释这一现象,接着就另起话题讲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重力、重心、重心与何有关,然后再解释“锥体爬坡”的实验现象。“锥体爬坡”实验在引课中除了起激发兴趣作用外,没有多大的效果,反而使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发生了中断。不如将“锥体爬坡”的实验放到“重心”学习之后再来演示,然后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经过这样的调整,知识的发生才变得有序。

(二)提升“理解学习困惑”的能力

1.理解学生是怎么学习物理的

知道了学生是怎么学习物理的,才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物理教学”。比如惯性大小的教学。“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学生往往先记住这个结论,然后利用这个结论去判断物理现象。实际上,即使学生将结论背得滚瓜烂熟,但惯性的大小为什么与质量有关而与速度无关,在他们的心中还是没有搞清楚。一到关键时刻,“速度大惯性大”的念头仍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2.于学习中的障碍处设计教学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1]高中物理教师在了解学生知道什么的基础上,判断学生学习路径中的障碍,然后根据这一学习障碍选定解决的办法,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障碍。仍以惯性大小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学内容是:“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学中从“属性”一下跳到“大小”,学生的思维发生了中断。解决的办法:在“属性”(性质)与“大小”之间建立一个中间地带――“本领”,即“惯性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理由是“属性”无法跟“大小”直接联系起来,而本领有“大小”,本领的大小能跟惯性的大小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将精力集中到“本领”这个中间地带上,才能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学中首先明确“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惯性的大小就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本领的大小,因此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然后设置情境:两辆相同型号的卡车,一辆空载,一辆满载,在相同大小的牵引力作用下,都由静止开始加速至100km/h.问:哪一辆卡车启动快?学生凭生活经验可知,空载的卡车启动快,运动状态变化快,说明空载卡车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小;满载卡车启动慢,运动状态变化慢,说明满载卡车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大。由此可知,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本领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由质量决定,即惯性的大小由质量决定。

(三)提升“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

理解高中物理教学主要指理解以下四点:(1)为什么教;(2)教什么;(3)怎么教;(4)教得怎么样。“为什么教”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价值所在;“教什么”是指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问题;

“教得怎么样”是对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评价。比如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1)明确教这节课的价值。在此之前,我们研究的都是单个物体,从牛顿第三定律开始我们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牛顿第三定律这节课是我们从研究单个物体到研究两个物体的一个分界线。(2)清楚这节课要教的重难点内容。关键是讲清定律中“总是”两字。“总是”体现在“静止物体之间”、“运动物体之间”(包括做“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物体之间)。“总是”体现在“固―固”、“固―液”、“固―气”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体现在接触力这样、非接触力也这样的物理现象中。(3)知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教师分析了“用手背敲桌面,手感到痛”、“人游泳时手和脚要往后划水,人才能往前游”两个例子,然后指出:第一个例子是固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个例子是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再启发学生,“你觉得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例子能说明其他种类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呢?”学生提出:“直升机停在空中时,直升机的螺旋桨将空气往下推,对空气有往下的作用力,被往下推的空气对直升机有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直升机停在空中。这是固体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所举例子的基础上说出直升机的例子,说明所学的知识发生了内化。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对生活现象的物理学反思。(4)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问:“马拉车匀速前进时,马对车的拉力等于车对马的拉力;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途径

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和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前者是一种依赖于教学同伴的合作活动,需通过教学同伴的合作研究才能展开,如有专家的参与指导,就能迅速地提升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这是一项针对某一节完整教学内容所开展的研究活动。后者是一种依赖于教师自身个体的反思活动,需用教学理论拷问教学事件,经教学分析,形成个性化的教学主张。这是一项针对教学内容某一局部细节或整体架构所开展的研究活动。

(一)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

说课是一项要求说课者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教研活动。如果在高中物理说课中能说清楚这些要素,那么上述“理解物理教学”的策略就落到了实处。它能有效地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比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说课。(1)讨论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教师演示一颗粉笔头和一张白纸在等高处释放谁先下落的实验,提出问题:是否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教师让学生在提供的粉笔头、一张白纸、半张白纸这三样东西中选择合适的器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将揉成一团的半张白纸与平铺的一张白纸在等高处释放,得出轻的物体下落快。学生将揉成一团的半张白纸与揉成一团的一张白纸在等高处释放,得出轻的物体与重的物体下落一样快。在不同条件下得出了三个不同的结论。为了追求科学规律的简洁性,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探询物理的基本规律。教师介绍伽利略的“落体悖论”思想,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结论。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物理思辨的逻辑推理过程,感受物理思维的伟大力量。然后提出伽利略的结论同刚才学生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到底是什么原因干扰了我们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再利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伽利略的想法。比较牛顿管在“抽掉少许空气”、“抽掉较多空气”、“尽可能多地抽掉空气”的不同条件下金属片、羽毛下落快慢的实验,推想在真空环境下的实验现象,再播放月球上宇航员的落体实验。让学生经历“问题→实验→推理→牛顿管实验→月球上的实验”这一过程,充分感受到逻辑推理与实验完美结合的美妙之处。进一步明确了在不考虑空气阻力,只考虑所受重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由此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理想模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通过模型的建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明确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加速直线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变加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在学生提出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创新实验。教师将“能发出紫外线的频率可调的LED频闪光源球(如频率调至50Hz)”静止释放,利用小球发出的紫外线使贴在黑板上的涂有荧光物质的光影画布感光。在光影画布上铺一张透明塑料膜,当光影画布感光后,用记号笔在塑料膜

上做下记号,就可利用塑料膜来研究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求出下落加速度的大小。目的是通过创新的实验达到频闪照相的效果,以方便地研究落体运动的性质和求出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再用PPT展示一张排列杂乱的不同纬度处重力加速度值的表格,让学生寻找g的规律。目的是打乱书上表格按纬度增大g增大的排列顺序,避免一眼就能看出结果、缺少思维含量的做法。(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应用。让学生通过回忆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通过破解“时间尺”测量同学反应时间的秘密达到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物理规律的目的。

(二)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

高中物理教学故事是通过教师亲身经历的教学事件,包括教师自己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观课中发现的教学事件,运用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分析,由此产生个性化教学主张的一种叙事形式。高中物理教师可采用“一则自身亲历的教学事件+教学分析+由此产生的教学主张”的写法撰写教学故事,通过分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来提升教学设计的能力。它具有亲身经历、短小精炼、启迪教学智慧、便于改进教学设计的鲜明特征。当积累的高中物理教学故事多了后,还可将某几则相关联的教学故事组成一个“教学故事串”,提炼出新的教学主张。比如关于弹力的教学故事串。

教学故事1:教师先展示一副动漫图片:(如图1所示)一颗橡皮子弹击中动漫人物路飞的大肚。然后解说,路飞的大肚将橡皮子弹反弹回去,说明路飞的大肚对子弹有弹力的作用。

教学分析1:第一,高一学生中不识路飞为何人的有很多,只有平时喜爱动漫的同学才熟悉。教学中引用路飞的例子并不适宜。第二,一副肚皮画得这么夸张而又是静态的图片离现实生活太过遥远,且在现实生活中一颗高速飞行的玩具子弹击中人的肚皮也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物理教学中不宜宣扬这种危险的事情。第三,人的肚皮是柔软的,不可能将高速飞行的橡皮子弹反弹回去,这与动漫情境截然不同。第四,完全可用一个真实的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弹力的产生过程。比如,被压缩的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小车接触,放手后被压缩的弹簧在恢复原长的过程中将与之接触的小车弹出去,说明被压缩的弹簧对与之接触的小车产生了弹力的作用。

教学主张1:拒绝虚构的漫画,采用真实的实验。

教学故事2:上课所用的黑板能在水平方向上沿黑板槽灵活推动。教师在黑板槽的底部放置一面平面镜,在黑板前方一两米处的桌面上安放一支亮着的激光笔,激光笔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天花板上,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沿垂直黑板面的方向推黑板,结果天花板上的激光亮点发生了明显的移动。教师总结说,这个实验利用了“光杠杆”放大微小形变的设计思想,天花板上激光亮点的移动说明黑板受力时发生了微小的形变。

教学分析2:由于黑板槽缝隙的影响,黑板受学生推力时在可移动槽内的移动距离要远大于黑板受压发生的微小形变。因此天花板上光点的明显移动主要是由于黑板在可移动槽内的偏移引起的。因此这个演示实验是一个伪实验。

教学主张2:要真实验不要伪实验。在利用“放大法”观看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既经典巧妙又易做的当数按压扁玻璃瓶的实验,只要将一个带有细管瓶塞塞入盛满红墨水的扁玻璃瓶中,就可操作。这个实验仪器易得,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惜上课教师没有采用这个简易实验。

将教学故事1与教学故事2组成一个教学故事串,可以形成新的教学主张。

新的教学主张: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观”――实验教学要多做、巧做、真做。多做实验指对于可以做出的实验就不要用图片,应多做实验用实验来说理。巧做实验指实验体现了巧妙的物理思维方法。如上述玻璃瓶实验就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放大”思想。真做实验指要拒绝虚假的实验做真实的实验。

总之,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如始终坚持将提升“理解物理教材”的能力、“理解学习困惑”的能力和“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反思中以“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和“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为载体,必将迎来自身教学设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篇2: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探微

【摘 要】项目课程改革是新一轮中职教改的风向标,却由于在实施层面出现了异化状况而影响了包括CAD项目课程在内的实施效果。其中一个主因就是实施过程缺乏合理高质的教学设计。本文对中职教师CAD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索,试图对教学设计能力缺失进行归因并提出一些促成策略,为项目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学设计;项目课程;中职

中职教师对CAD项目课程理念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项目课程的最终成败,而其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又是课程实施最为重要的一种行为能力。

一、中职CAD项目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中职CAD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比较肤浅

一些教师仅仅是自我感觉比较了解CAD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认为教学设计就是简单的备课、写教案,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说明他们对教学设计、备课和教案的概念较为模糊,无法正确区分。

(二)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持续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学设计做保障,也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持续不断的保持这种教学行为。而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只是有时甚至偶尔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对CAD项目课程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在“时而为之”的教学设计中,他们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等其它环节缺乏关注。

(三)CAD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实例分析

1.“为专业服务”与“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

许多中职生对本专业认识模糊,兴趣不浓。绘制有趣的图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但作为教师,决不能一味的“取悦”学生而忽视了“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1项目六“三维零件的建模”中,可在教材规定的“建模主轴箱连接板”、“建模法兰盘”和“建模瓶盖塑料模具”外穿插“钳工工作间的三维线框造型”和“钳工工具的三维曲面造型”,既注重学生的兴趣又能与专业挂钩,从而达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2.“项目相关知识”与“学生知识系统”的矛盾

相关知识能准确的为项目服务是处理项目涉及的相关知识最后的状态。一定范围内的知识具有系统性,一般所设计的每个项目只是承载(割裂)几个系统知识而不是恰好处于某个范围的系统知识。是将某个系列的知识进行割裂还是以“用多少给多少”的原则进行教学?在表1项目三“简单图形的绘制”中,教材从轴套类、轮盘类将系统知识的几个知识点全部呈现,对未涉及的知识点可在项目拓展练习中予以体现,这样既能遵循一定的知识逻辑,又能使学生拥有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

二、中职教师CAD项目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缺失归因

(一)薄弱的外推因素

1.中职教改将教师置于“孤军奋战”的境地

项目课程改革从硬件到软件进行了大幅变动和整合,教师需从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编制到项目课程教材、教学资源的开发步步为营、脚踏实地才能把握项目课程的本质问题,进行最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而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一些中职学校基于某些实际因素,只是让初涉项目课程改革的教师参加一些培训或研习活动,或者邀请专家来校做讲座或报告。教师将这些“学科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到项目课程改革实践中去,大大简化了项目课程改革的过程,导致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无从着手,只得孤独的坚守。这种置教师于“孤军奋战”境地的现状何以支撑强而有力的教学设计能力?

2.缺乏激励的空口呼吁挫伤了教师的改革热情

尽管很多学者一再呼吁:教学改革应是自下而上的模式,但这仍无法改变项目课程改革自上而下的命运,造就的便是被动的教师改革群体。学校若能革故鼎新,对教师加以引导和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被动变为主动。遗憾的是有些学校多是“观望”和“拿来”的心态,推出的新制度往往模棱两可、不甚明确,对教师的激励措施更是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改革热情,因而在项目课程教学设计中表现的水平低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不敷的内在因素

1.教师自身的努力意识淡薄

教师努力包括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与其自身的主动性密切相关。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这种主动性属于个性使然,但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影响不可小觑。一些教师抱着求稳的心态,过分依赖已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对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利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2.教师对CAD教学的消极理解

中职教育在人们根深蒂固的“层次教育”观念中常被理解为“无奈教育”。教师面对一群或智力不佳、或品行不佳的学生群体,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自己的职业进行了新的解读:教育中职生关键是管理,不让学生出岔子,其次才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CAD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也逃脱不了这种消极对待的厄运。

(三)实施层面的异化情况

1.质变为学科课程

一些教师因为自身能力的欠缺或对CAD项目课程的浅薄理解,没有将“项目” 始终贯穿于教学,缺乏完整而有序的过程,偏离了项目教学的理念。

2.形变为技能培训课

技能练习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但CAD项目课程的要求是最终让学生得到综合化的职业能力。一味的进行技能训练,忽视了理论教学,同样会偏离CAD项目教学的理念。

三、中职教师CAD项目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促成策略

(一)有效培训

1.以“案例式”培训替代“报告式”培训

报告式、讲座式培训对传播和交流信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培训模式未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其有效性始终令人疑惑。案例式培训是在培训中结合具体的CAD项目课程教学案例,围绕主题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碰撞,最终达到共赢的培训方式。

“案例式”培训的主要流程:

(1)确立培训主题――提高中职教师CAD项目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也就是本文讨论的热点。

(2)主持者和受训者。主持者可以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骨干教师、CAD项目课程专家。受训者自然是中职CAD项目课程教学一线教师。

(3)集中培训。培训者选择一份CAD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实例,组织设计者和受训者一起展开分析和讨论,在研讨中进行指导和点拔,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正。

(4)培训者和受训者一起深入课堂“前线”,进行观摩。

(5)观摩完毕,通过小组讨论、个别发言等形式对课堂进行更深层次的研讨。

“案例式”培训注重教师的参与度与参与积极性,能很好的架设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桥梁,又与其他项目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对提高一线CAD项目课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以“师徒结对式”培训补充“自学式”培训

教师通过自主探究、独立学习虽能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但这种“单打独斗”式的探究方式不能使其CAD项目课程教学设计能力迅速成长,若能选择较为灵活的“师徒式”培训以补充这种“自学式”培训就能很好的进行知识的更新、补充和拓展。

所谓的师徒不是单纯的师傅听徒弟的课,可以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专题研讨,通过师徒互听、互评、互研,提高彼此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二)自主发展

1.重塑CAD项目课程理念

教师必须重塑对CAD项目课程的理念,才有可能不断的自主发展。首先,树立崇高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其次,转变“管多于教”的观念;最后,要制定合理的CAD专业发展计划。教师只有对自身优劣进行审视、并将之与自身特点进行结合,不断努力,自主发展,才能有效提高自身教学设计能力。

2.自觉更新知识结构

教师的水源理论正从“要给学生一碗水必须先有一桶水”向“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变成一条活水河”转变。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CAD技术在集成化、智能化、参数化、网络化等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CAD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加快CAD知识更新,多方面捕捉教育教学信息,以达到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进行CAD探索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进行CAD理论知识的阅读和学习,并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探索。

其次,教师要及时向专家及同行学习。教师“单打独斗”式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可能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CAD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主动向专家和同行学习,“拿来”丰富的知识和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学习。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习需要、所学内容对今后的工作是否有帮助等角度,紧抓“时尚”的脉搏,方便和学生产生共同话题和有效的交流,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

3.加强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使个人反思也可以使集体反思,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助推器。

首先,教学后记反思行之有效的反思形式。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设计的项目任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有效?这一系列问题若能在课后马上进行反思能及时、有效的帮助教师提高下一次教学设计能力。

其次,反思的内容不应单纯的以教学败笔为主,还应包括教学亮点。教师对教学亮点进行反思,可以达到“以优保优”的目的,进一步优化以后的教学设计,提升设计能力。

最后,反思应保持持续性。偶尔为之的教学反思在CAD项目课程教学中不具系统性,不能有效帮助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只有经常性的系统反思才能确保CAD项目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系统增长。因此,教师要将经常性的系统反思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三)完善评价制度

CAD项目课程教学改变了教师单一的主导型角色,而是集协调员、裁判员、观察员、组织者与一身的多重角色,要求教师花费比学科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班主任管理为主体的评价机制,在考核和职称评审中予以体现。如此,教师才会在CAD项目课程教学中更精心的进行教学设计。

(四)建立学习共同体

教师的成长道路会有许多“志同道合”之人,大家若能“搀扶”前行必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设计能力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1.加强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活动是最简单有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它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更是承担着教学研究的任务,其灵魂是同伴互助。大家在教研活动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灵感的激发和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自然也包括教学设计能力。

2.增加相互观摩

同事间的教学观摩是最佳的实践共同体。一些优秀教师的常态课堂由于剔除了“秀”的成分,更加平实,蕴含着一些精练的课堂语言、有效的CAD教学方法,是公开课所学习不到的。因而,教师能在这样的常态课中能够彼此取得“真经”。

3.办公室交流

办公室是教师重要的学习和工作的场所。办公室的交流往往在无组织、非正式的状态下迸发出来,因而显得自然、真实。尽管有时会有不留情面的评价,但这种中肯的评价所产生的效应是公开课那些鼓励性评价无法比拟的,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对中职CAD项目课程教学设计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行探寻和分析,认为对提高教师CAD项目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从培训、自主发展、制度保障、建立学习共同体等四方面对CAD项目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促成策略做了分析和探索,所提出的一些策略缺乏微观层面的研究和思考,如教学设计能力的标准没有达成,偏谬之处恳请专家、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篇3: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当前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略显不足。而影响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理解物理教材的能力、理解学生学习困惑的能力和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下面,笔者从这三个方面来谈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提升“理解物理教材”的能力

1. 凸显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些高中物理教师由于讲得过多,结果“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淹没了教学的难点”.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修剪无关的枝节,提取精要的内容,才能凸显教学的重点难点.比如,高中“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的教学,学生在初中就已学习过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大小的测量、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重力的概念、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的方向等,高中要学习的新知识是重心的概念、物体的重心与何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图示在后续“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要用到,力的示意图是后续受力分析的基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了解性知识,因此教学中就要突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重心概念”与“影响重心位置因素”的教学.力的图示、物体的重心与何有关是教学的难点.抓住高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把握了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正确方向.

2. 遵循知识发生的逻辑循序

高中物理教师如能按照物理知识发生的逻辑顺序来设计教学,就会加宽学生的思维顺序.某教师教“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时,以一个“锥体爬坡”的实验引入课题,指出在学了本节课后能解释这一现象,接着就另起话题讲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重力、重心、重心与何有关,然后再解释“锥体爬坡”的实验现象.“锥体爬坡”实验在引课中除了起激发兴趣作用外,没有多大的效果,反而使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发生了中断.不如将“锥体爬坡”的实验放到“重心”学习之后再来演示,然后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经过这样的调整,知识的发生才变得有序.

(二)提升“理解学习困惑”的能力

1. 理解学生是怎么学习物理的

知道了学生是怎么学习物理的,才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物理教学”.比如惯性大小的教学.“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学生往往先记住这个结论,然后利用这个结论去判断物理现象.实际上,即使学生将结论背得滚瓜烂熟,但惯性的大小为什么与质量有关而与速度无关,在他们的心中还是没有搞清楚.一到关键时刻,“速度大惯性大”的念头仍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2. 于学习中的障碍处设计教学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1]高中物理教师在了解学生知道什么的基础上,判断学生学习路径中的障碍,然后根据这一学习障碍选定解决的办法,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障碍.仍以惯性大小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学内容是:“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学中从“属性”一下跳到“大小”,学生的思维发生了中断.解决的办法:在“属性”(性质)与“大小”之间建立一个中间地带———“本领”,即“惯性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理由是“属性”无法跟“大小”直接联系起来,而本领有“大小”,本领的大小能跟惯性的大小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将精力集中到“本领”这个中间地带上,才能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学中首先明确“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惯性的大小就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本领的大小,因此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然后设置情境:两辆相同型号的卡车,一辆空载,一辆满载,在相同大小的牵引力作用下,都由静止开始加速至100km/h.问:哪一辆卡车启动快?学生凭生活经验可知,空载的卡车启动快,运动状态变化快,说明空载卡车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小;满载卡车启动慢,运动状态变化慢,说明满载卡车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大.由此可知,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本领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由质量决定,即惯性的大小由质量决定.

(三)提升“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

理解高中物理教学主要指理解以下四点:(1)为什么教;(2)教什么;(3)怎么教;(4)教得怎么样.“为什么教”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价值所在;“教什么”是指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得怎么样”是对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评价.比如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1)明确教这节课的价值.在此之前,我们研究的都是单个物体,从牛顿第三定律开始我们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牛顿第三定律这节课是我们从研究单个物体到研究两个物体的一个分界线.(2)清楚这节课要教的重难点内容.关键是讲清定律中“总是”两字.“总是”体现在“静止物体之间”、“运动物体之间”(包括做“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物体之间).“总是”体现在“固—固”、“固—液”、“固—气”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体现在接触力这样、非接触力也这样的物理现象中.(3)知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教师分析了“用手背敲桌面,手感到痛”、“人游泳时手和脚要往后划水,人才能往前游”两个例子,然后指出:第一个例子是固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个例子是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再启发学生,“你觉得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例子能说明其他种类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呢?”学生提出:“直升机停在空中时,直升机的螺旋桨将空气往下推,对空气有往下的作用力,被往下推的空气对直升机有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直升机停在空中.这是固体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所举例子的基础上说出直升机的例子,说明所学的知识发生了内化.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对生活现象的物理学反思.(4)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问:“马拉车匀速前进时,马对车的拉力等于车对马的拉力;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途径

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和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前者是一种依赖于教学同伴的合作活动,需通过教学同伴的合作研究才能展开,如有专家的参与指导,就能迅速地提升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这是一项针对某一节完整教学内容所开展的研究活动.后者是一种依赖于教师自身个体的反思活动,需用教学理论拷问教学事件,经教学分析,形成个性化的教学主张.这是一项针对教学内容某一局部细节或整体架构所开展的研究活动.

(一)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

说课是一项要求说课者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教研活动.如果在高中物理说课中能说清楚这些要素,那么上述“理解物理教学”的策略就落到了实处.它能有效地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比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说课.(1)讨论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教师演示一颗粉笔头和一张白纸在等高处释放谁先下落的实验,提出问题:是否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教师让学生在提供的粉笔头、一张白纸、半张白纸这三样东西中选择合适的器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将揉成一团的半张白纸与平铺的一张白纸在等高处释放,得出轻的物体下落快.学生将揉成一团的半张白纸与揉成一团的一张白纸在等高处释放,得出轻的物体与重的物体下落一样快.在不同条件下得出了三个不同的结论.为了追求科学规律的简洁性,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探询物理的基本规律.教师介绍伽利略的“落体悖论”思想,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结论.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物理思辨的逻辑推理过程,感受物理思维的伟大力量.然后提出伽利略的结论同刚才学生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到底是什么原因干扰了我们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再利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伽利略的想法.比较牛顿管在“抽掉少许空气”、“抽掉较多空气”、“尽可能多地抽掉空气”的不同条件下金属片、羽毛下落快慢的实验,推想在真空环境下的实验现象,再播放月球上宇航员的落体实验.让学生经历“问题→实验→推理→牛顿管实验→月球上的实验”这一过程,充分感受到逻辑推理与实验完美结合的美妙之处.进一步明确了在不考虑空气阻力,只考虑所受重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由此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理想模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通过模型的建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明确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加速直线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变加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在学生提出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创新实验.教师将“能发出紫外线的频率可调的LED频闪光源球(如频率调至50Hz)”静止释放,利用小球发出的紫外线使贴在黑板上的涂有荧光物质的光影画布感光.在光影画布上铺一张透明塑料膜,当光影画布感光后,用记号笔在塑料膜上做下记号,就可利用塑料膜来研究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求出下落加速度的大小.目的是通过创新的实验达到频闪照相的效果,以方便地研究落体运动的性质和求出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再用PPT展示一张排列杂乱的不同纬度处重力加速度值的表格,让学生寻找g的规律.目的是打乱书上表格按纬度增大g增大的排列顺序,避免一眼就能看出结果、缺少思维含量的做法.(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应用.让学生通过回忆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通过破解“时间尺”测量同学反应时间的秘密达到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物理规律的目的.

(二)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

高中物理教学故事是通过教师亲身经历的教学事件,包括教师自己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观课中发现的教学事件,运用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分析,由此产生个性化教学主张的一种叙事形式.高中物理教师可采用“一则自身亲历的教学事件+教学分析+由此产生的教学主张”的写法撰写教学故事,通过分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来提升教学设计的能力.它具有亲身经历、短小精炼、启迪教学智慧、便于改进教学设计的鲜明特征.当积累的高中物理教学故事多了后,还可将某几则相关联的教学故事组成一个“教学故事串”,提炼出新的教学主张.比如关于弹力的教学故事串.

教学故事1:教师先展示一副动漫图片:(如图1所示)一颗橡皮子弹击中动漫人物路飞的大肚.然后解说,路飞的大肚将橡皮子弹反弹回去,说明路飞的大肚对子弹有弹力的作用.

教学分析1:第一,高一学生中不识路飞为何人的有很多,只有平时喜爱动漫的同学才熟悉.教学中引用路飞的例子并不适宜.第二,一副肚皮画得这么夸张而又是静态的图片离现实生活太过遥远,且在现实生活中一颗高速飞行的玩具子弹击中人的肚皮也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物理教学中不宜宣扬这种危险的事情.第三,人的肚皮是柔软的,不可能将高速飞行的橡皮子弹反弹回去,这与动漫情境截然不同.第四,完全可用一个真实的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弹力的产生过程.比如,被压缩的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小车接触,放手后被压缩的弹簧在恢复原长的过程中将与之接触的小车弹出去,说明被压缩的弹簧对与之接触的小车产生了弹力的作用.

教学主张1:拒绝虚构的漫画,采用真实的实验.

教学故事2:上课所用的黑板能在水平方向上沿黑板槽灵活推动.教师在黑板槽的底部放置一面平面镜,在黑板前方一两米处的桌面上安放一支亮着的激光笔,激光笔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天花板上,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沿垂直黑板面的方向推黑板,结果天花板上的激光亮点发生了明显的移动.教师总结说,这个实验利用了“光杠杆”放大微小形变的设计思想,天花板上激光亮点的移动说明黑板受力时发生了微小的形变.

教学分析2:由于黑板槽缝隙的影响,黑板受学生推力时在可移动槽内的移动距离要远大于黑板受压发生的微小形变.因此天花板上光点的明显移动主要是由于黑板在可移动槽内的偏移引起的.因此这个演示实验是一个伪实验.

教学主张2:要真实验不要伪实验.在利用“放大法”观看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既经典巧妙又易做的当数按压扁玻璃瓶的实验,只要将一个带有细管瓶塞塞入盛满红墨水的扁玻璃瓶中,就可操作.这个实验仪器易得,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惜上课教师没有采用这个简易实验.

将教学故事1与教学故事2组成一个教学故事串,可以形成新的教学主张.

新的教学主张: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观”———实验教学要多做、巧做、真做.多做实验指对于可以做出的实验就不要用图片,应多做实验用实验来说理.巧做实验指实验体现了巧妙的物理思维方法.如上述玻璃瓶实验就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放大”思想.真做实验指要拒绝虚假的实验做真实的实验.

总之,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如始终坚持将提升“理解物理教材”的能力、“理解学习困惑”的能力和“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反思中以“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和“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为载体,必将迎来自身教学设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摘要: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是提升教师“理解物理教材”“理解学习困惑”和“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途径是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和开展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策略,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篇4: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策略;提升途径

一、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当前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略显不足。而影响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理解物理教材的能力、理解学生学习困惑的能力和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下面,笔者从这三个方面来谈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提升“理解物理教材”的能力

1. 凸显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些高中物理教师由于讲得过多,结果“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淹没了教学的难点”.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修剪无关的枝节,提取精要的内容,才能凸显教学的重点难点.比如,高中“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节的教学,学生在初中就已学习过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大小的测量、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重力的概念、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的方向等,高中要学习的新知识是重心的概念、物体的重心与何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图示在后续“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要用到,力的示意图是后续受力分析的基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了解性知识,因此教学中就要突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重心概念”与“影响重心位置因素”的教学.力的图示、物体的重心与何有关是教学的难点.抓住高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把握了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正确方向.

2. 遵循知识发生的逻辑循序

高中物理教师如能按照物理知识发生的逻辑顺序来设计教学,就会加宽学生的思维顺序.某教师教“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时,以一个“锥体爬坡”的实验引入课题,指出在学了本节课后能解释这一现象,接着就另起话题讲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重力、重心、重心与何有关,然后再解释“锥体爬坡”的实验现象.“锥体爬坡”实验在引课中除了起激发兴趣作用外,没有多大的效果,反而使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发生了中断.不如将“锥体爬坡”的实验放到“重心”学习之后再来演示,然后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经过这样的调整,知识的发生才变得有序.

(二)提升“理解学习困惑”的能力

1. 理解学生是怎么学习物理的

知道了学生是怎么学习物理的,才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物理教学”.比如惯性大小的教学.“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学生往往先记住这个结论,然后利用这个结论去判断物理现象.实际上,即使学生将结论背得滚瓜烂熟,但惯性的大小为什么与质量有关而与速度无关,在他们的心中还是没有搞清楚.一到关键时刻,“速度大惯性大”的念头仍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2. 于学习中的障碍处设计教学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1]高中物理教师在了解学生知道什么的基础上,判断学生学习路径中的障碍,然后根据这一学习障碍选定解决的办法,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障碍.仍以惯性大小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学内容是:“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学中从“属性”一下跳到“大小”,学生的思维发生了中断.解决的办法:在“属性”(性质)与“大小”之间建立一个中间地带——“本领”,即“惯性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理由是“属性”无法跟“大小”直接联系起来,而本领有“大小”,本领的大小能跟惯性的大小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将精力集中到“本领”这个中间地带上,才能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学中首先明确“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惯性的大小就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本领的大小,因此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然后设置情境:两辆相同型号的卡车,一辆空载,一辆满载,在相同大小的牵引力作用下,都由静止开始加速至100km/h.问:哪一辆卡车启动快?学生凭生活经验可知,空载的卡车启动快,运动状态变化快,说明空载卡车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小;满载卡车启动慢,运动状态变化慢,说明满载卡车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大.由此可知,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本领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由质量决定,即惯性的大小由质量决定.

(三)提升“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

理解高中物理教学主要指理解以下四点:(1)为什么教;(2)教什么;(3)怎么教;(4)教得怎么样.“为什么教”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价值所在;“教什么”是指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得怎么样”是对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评价.比如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1)明确教这节课的价值.在此之前,我们研究的都是单个物体,从牛顿第三定律开始我们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牛顿第三定律这节课是我们从研究单个物体到研究两个物体的一个分界线.(2)清楚这节课要教的重难点内容.关键是讲清定律中“总是”两字.“总是”体现在“静止物体之间”、“运动物体之间”(包括做“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物体之间).“总是”体现在“固—固”、“固—液”、“固—气”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体现在接触力这样、非接触力也这样的物理现象中.(3)知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教师分析了“用手背敲桌面,手感到痛”、“人游泳时手和脚要往后划水,人才能往前游”两个例子,然后指出:第一个例子是固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个例子是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再启发学生,“你觉得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例子能说明其他种类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呢?”学生提出:“直升机停在空中时,直升机的螺旋桨将空气往下推,对空气有往下的作用力,被往下推的空气对直升机有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直升机停在空中.这是固体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所举例子的基础上说出直升机的例子,说明所学的知识发生了内化.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对生活现象的物理学反思.(4)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问:“马拉车匀速前进时,马对车的拉力等于车对马的拉力;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途径

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和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前者是一种依赖于教学同伴的合作活动,需通过教学同伴的合作研究才能展开,如有专家的参与指导,就能迅速地提升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这是一项针对某一节完整教学内容所开展的研究活动.后者是一种依赖于教师自身个体的反思活动,需用教学理论拷问教学事件,经教学分析,形成个性化的教学主张.这是一项针对教学内容某一局部细节或整体架构所开展的研究活动.

(一)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

说课是一项要求说课者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教研活动.如果在高中物理说课中能说清楚这些要素,那么上述“理解物理教学”的策略就落到了实处.它能有效地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比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说课.(1)讨论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教师演示一颗粉笔头和一张白纸在等高处释放谁先下落的实验,提出问题:是否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教师让学生在提供的粉笔头、一张白纸、半张白纸这三样东西中选择合适的器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将揉成一团的半张白纸与平铺的一张白纸在等高处释放,得出轻的物体下落快.学生将揉成一团的半张白纸与揉成一团的一张白纸在等高处释放,得出轻的物体与重的物体下落一样快.在不同条件下得出了三个不同的结论.为了追求科学规律的简洁性,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探询物理的基本规律.教师介绍伽利略的“落体悖论”思想,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结论.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物理思辨的逻辑推理过程,感受物理思维的伟大力量.然后提出伽利略的结论同刚才学生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到底是什么原因干扰了我们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再利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伽利略的想法.比较牛顿管在“抽掉少许空气”、“抽掉较多空气”、“尽可能多地抽掉空气”的不同条件下金属片、羽毛下落快慢的实验,推想在真空环境下的实验现象,再播放月球上宇航员的落体实验.让学生经历“问题→实验→推理→牛顿管实验→月球上的实验”这一过程,充分感受到逻辑推理与实验完美结合的美妙之处.进一步明确了在不考虑空气阻力,只考虑所受重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由此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理想模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通过模型的建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明确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加速直线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变加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在学生提出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创新实验.教师将“能发出紫外线的频率可调的LED频闪光源球(如频率调至50Hz)”静止释放,利用小球发出的紫外线使贴在黑板上的涂有荧光物质的光影画布感光.在光影画布上铺一张透明塑料膜,当光影画布感光后,用记号笔在塑料膜上做下记号,就可利用塑料膜来研究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求出下落加速度的大小.目的是通过创新的实验达到频闪照相的效果,以方便地研究落体运动的性质和求出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再用PPT展示一张排列杂乱的不同纬度处重力加速度值的表格,让学生寻找g的规律.目的是打乱书上表格按纬度增大g增大的排列顺序,避免一眼就能看出结果、缺少思维含量的做法.(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应用.让学生通过回忆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通过破解“时间尺”测量同学反应时间的秘密达到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物理规律的目的.

(二)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

高中物理教学故事是通过教师亲身经历的教学事件,包括教师自己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观课中发现的教学事件,运用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分析,由此产生个性化教学主张的一种叙事形式.高中物理教师可采用“一则自身亲历的教学事件+教学分析+由此产生的教学主张”的写法撰写教学故事,通过分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来提升教学设计的能力.它具有亲身经历、短小精炼、启迪教学智慧、便于改进教学设计的鲜明特征.当积累的高中物理教学故事多了后,还可将某几则相关联的教学故事组成一个“教学故事串”,提炼出新的教学主张.比如关于弹力的教学故事串.

教学故事1:教师先展示一副动漫图片:(如图1所示)一颗橡皮子弹击中动漫人物路飞的大肚.然后解说,路飞的大肚将橡皮子弹反弹回去,说明路飞的大肚对子弹有弹力的作用.

教学分析1:第一,高一学生中不识路飞为何人的有很多,只有平时喜爱动漫的同学才熟悉.教学中引用路飞的例子并不适宜.第二,一副肚皮画得这么夸张而又是静态的图片离现实生活太过遥远,且在现实生活中一颗高速飞行的玩具子弹击中人的肚皮也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物理教学中不宜宣扬这种危险的事情.第三,人的肚皮是柔软的,不可能将高速飞行的橡皮子弹反弹回去,这与动漫情境截然不同.第四,完全可用一个真实的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弹力的产生过程.比如,被压缩的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小车接触,放手后被压缩的弹簧在恢复原长的过程中将与之接触的小车弹出去,说明被压缩的弹簧对与之接触的小车产生了弹力的作用.

教学主张1:拒绝虚构的漫画,采用真实的实验.

教学故事2:上课所用的黑板能在水平方向上沿黑板槽灵活推动.教师在黑板槽的底部放置一面平面镜,在黑板前方一两米处的桌面上安放一支亮着的激光笔,激光笔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天花板上,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沿垂直黑板面的方向推黑板,结果天花板上的激光亮点发生了明显的移动.教师总结说,这个实验利用了“光杠杆”放大微小形变的设计思想,天花板上激光亮点的移动说明黑板受力时发生了微小的形变.

教学分析2:由于黑板槽缝隙的影响,黑板受学生推力时在可移动槽内的移动距离要远大于黑板受压发生的微小形变.因此天花板上光点的明显移动主要是由于黑板在可移动槽内的偏移引起的.因此这个演示实验是一个伪实验.

教学主张2:要真实验不要伪实验.在利用“放大法”观看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既经典巧妙又易做的当数按压扁玻璃瓶的实验,只要将一个带有细管瓶塞塞入盛满红墨水的扁玻璃瓶中,就可操作.这个实验仪器易得,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惜上课教师没有采用这个简易实验.

将教学故事1与教学故事2组成一个教学故事串,可以形成新的教学主张.

新的教学主张: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观”——实验教学要多做、巧做、真做.多做实验指对于可以做出的实验就不要用图片,应多做实验用实验来说理.巧做实验指实验体现了巧妙的物理思维方法.如上述玻璃瓶实验就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放大”思想.真做实验指要拒绝虚假的实验做真实的实验.

总之,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如始终坚持将提升“理解物理教材”的能力、“理解学习困惑”的能力和“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反思中以“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和“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为载体,必将迎来自身教学设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篇5: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均具有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却存在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因此,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促使其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股坚实力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以下就对主要对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科研环境的影响、培养与培训体系的影响、教学实践经验的影响、学识结构的影响及自主发展意识的影响等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构建科学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机制、积极改革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优化高校青年教师遴选机制及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提高等几点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高校在社会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重要职能[1]。而高校教师则是高校的主导力量,是高校发挥一切职能的重要保障。而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新鲜力量,更是促进高校发挥其社会职能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职业素质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2]。因此,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成为了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1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1.1个人成长的需要

教学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也是其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素质。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其个人成长的需要。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教学事业就是其毕生的事业,而决定其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教学能力的高低,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了这项基本素质,才能够在教学事业中不断成长,获得事业的成功。1.2学科建设的需要

高校的学科建设离不开一大批具备较高水平教学能力的教师的支持,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开展情况,对学科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

1.3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只有每一位高校青年教师都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使整个高校的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1.4高校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

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关系,每一位青年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使整个高校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2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 2.1教学科研环境的影响

教学科研环境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指的教学科研环境指的是高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的有关教学与学术的平台及其制度。这里的教学科研环境包含了软件和硬件环境两个方面。通常来说,高校会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制定实施相关的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来规范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3]。但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未给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没有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持,从而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2.2培养与培训体系的影响

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必然存在不足。因此,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使其尽快积累教学经验。但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均缺乏针对青年教师的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培养和培训活动,即使一些具备相关培养和培训体系的高校,其培训体系也相对比较落后,亟待改革创新,无法满足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4]。2.3教学实践经验的影响

教学实践活动是青年教师对自身活动及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的过程中,但是由于高校青年教师是刚刚步入教学岗位,因此必然确实教学实践经验。而在这种教学实践经验缺失的直接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不足,也对其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造成直接阻碍,成为了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5]。2.4学识结构的影响

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学识结构也是影响其教学能力提升的一项重要因素,影响青年教师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是由多元化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及学识结构等,其中的学识结构并不单纯指的是青年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学识结构包括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其日常生活中对外围知识的涉猎情况,是一个综合知识水平的反映[6]。而一个学识丰富的高校青年教师,更容易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渠道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其自身的学识结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学识结构情况就成为了影响其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2.5自主发展意识的影响

自主发展意识是青年教师对自我教学能力提高的认同与意愿,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7]。因此,青年教师的教训能力提升只有建立在深刻地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有效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人只有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对象,人才能够在这种意识上完成自己发展的主体,才可能把对自身发展的认识提高到自觉的水平。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自主发展意识就成为了影响其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高校青年教师缺失自主发展意识,那么再多的培养、培训,甚至是制度约束均会失效。3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3.1建立完善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尤其是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教师在一线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反复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总结外部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受到以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8]。因此,高校在建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时需针对以上因素,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要组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自身就带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能力现状,自发的组织成教学发展共同体,例如教改小组、课程学习小组、信息化教学小组等发展共同体。在这些教学发展共同体中,要吸收青年教师,同时也要吸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水平较高的老教师,使其在同一个教学发展共同体通过探究式培养机制来突破教学改革及课堂中所遇到的难题,以及教学中亟待改善、提升的一些问题,实现相互帮助、共同成长,不断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目的。第二是高校要建立其学校层面的青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依托实体教学训练组织,积极地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在教学发展中心,坚持创新理念、积极改革创新、互动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立体化的教学能力提升活动,以此来不断地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3.2构建科学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机制

积极构建科学的教学能力激励机制,积极改善当前高校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也是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高校要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高校青年教师同时也是青年知识分子,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他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兴趣爱好,且各自的能力特长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在建立激励机制时,必须要兼顾不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尽最大努力为青年教师展示自我才华,发挥教学水平提供舞台,帮助其成长。其次高校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建立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的建设,要将重点放在加大教学荣誉制度建设上,积极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青年教师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同时还要适当加大教学投入力度,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物质保障。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建立教学型教师职称评审通道,让一些全心全意致力于教学事业,获得突出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也能够申报高级职称。

3.3积极改革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有力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力保障。从监督评价机制的改革来看,首先要建立健全全过程的监督评价体系,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不单纯是指其课堂教学水平,还包含了多方面的能力,例如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实践教学能力、教材建设能力、毕业论文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因此,高校在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实施监督评价的过程中,要覆盖以上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次是高校要建立起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最大程度上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出全面性的评价。鉴于此,高校可以积极构建“学习—学院—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从而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立体化、多层面的考核[9]。

3.4优化高校青年教师遴选机制

高校需不断优化青年教师的遴选机制,把好教学人才的第一关,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能力。高校在进行青年教师选拔的过程中,要将教学能力作为一项重点考察指标,由传统的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积极地向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兼顾进行转变。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力度,着重关注其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控制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诱导启发能力等教学能力指标的考察。不仅如此,同时高校还要注重对青年教师观念的考察,青年教师只有重视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够关注其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活动,积极进行教学思维碰撞。只有这样才能够为高校纳入更多优秀的教师。3.5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提高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提升是提高其教学能力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总结、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理论体系,才能够促使自身教学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10]。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青年教师要加强学习,不仅要提升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涉猎群书,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深邃自身的思想,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青年教师要在积极提升自身学识、素质、休养的基础上,注重将学术能力与教学能力进行良好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学识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课堂创新,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特色的教学能力,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保驾护航。最后青年教师还应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4结语

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教师,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才能使其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水平提供有力的保证。参考文献: [1]王鹏程,李博.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管理关系研究——基于塔里木大学 240 名青年教师的调研[J].教育现代化,2016,(27).

[2]张胤,武丽民.跨越职业生涯的高校教师发展——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服务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16,(12).

[3]齐灿,张宏.TPACK 框架下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7,(03).

[4]钱静珠,丁国勇“.互联网 +”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

[5]章坤.试论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6]张丽莉.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7]孙钰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9,(08). [8]陆俊花.高等教育科技化对高校教师的挑战[J].中国科技信息,2006,(07).

[9]邓治,彭凌.论大学英语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可行性——长沙大学个案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5,(01).

篇6: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摘 要: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到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影响到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相对较为固定和僵化,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必须注重选择恰当的资源,完善自身教学设计素养,注重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磨炼自己,注重与时俱进,让教学设计和生活完美对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1;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3-0032-01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高中地理新课改之后,地理教学设计提上新的日程,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保障地理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更新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设计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地传授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对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路径进行研究。

一、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概述

教学设计理论在国外发展很多年,后来传入我国。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以对地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课程实施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有效的?n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途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也就成为影响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主要路径

高中地理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资源,完善自身教学设计素养;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磨炼自己;注重与时俱进,让教学设计和生活完美对接。

(1)选择恰当的资源,完善自身教学设计素养。要想设计出最符合新的教学要求的教学过程,地理教师就应该尽一切可能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可以积极参与一些研讨活动,比如参加星韵地理、蓝月亮地理等网络组织,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主要困惑告诉其他教师,让大家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的基本含义”的教学设计时,发现这部分内容相对较少,若照本宣科很可能只需要5分钟~10分钟就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在研讨过程中,其他教师提出可以结合前面必修二已学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后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并分别列举学生比较熟悉的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两个区域,找到比较不同区域的主要思考角度。此外,教师还可以请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方面比较专业的教研员、特级教师开列书单自己买来阅读,通过有效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2)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磨炼自己。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未必适合每一位教师,但及时的教学反思一定是每位高中地理教师短时间成长的最佳利器。在进行新的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可以将自己以前的教学设计找出来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优秀的教学设计来学习。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要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和教学设计之间的关联。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三圈环流的形成、自然环境差异性等知识理解难度较大,教学推进较为困难。因此,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教师可以专门在备课笔记上注明“进行教学设计时尽可能搜集一些能够降低抽象程度的资源(视频、图片、实物等)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在后面的练习讲评过程中,这些元素得到了体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达成度也显著提升。教学反思应该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一旦有了发现就要及时记录下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若教师能够长期坚持进行教学反思,就一定可以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提高,最终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在地理课堂上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3)注重与时俱进,让教学设计和生活完美对接。地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地理教学设计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断搜集新的地理信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地理资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对地理学科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提高地理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时,教师可播放关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的视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农业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很多学生会从视频材料中了解到关于农业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并将这些内容和教材中的内容一一对应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资源,完善自身教学设计素养;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磨炼自己;注重与时俱进,让教学设计和生活完美对接。地理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没有终点,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地理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调取档案介绍信下一篇:玉堂春,玉堂春刘处玄,玉堂春的意思,玉堂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