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04-22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通用6篇)

篇1: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学0800000

2学时:

5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对象:全校师范类专业学生

课程英文译名:Pedagogy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基于对师范生学习需求和教育实践的认识,本课程整合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原则,期望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建立起桥梁,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实践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的新教师。

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师范生提供进入教师职业必需的教师专业知能,帮助师范生认识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原则,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具体任务包括:

1.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2.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3.初步形成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发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4.具有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

第一章教育基本理论(八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及其本质;理解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掌握我国的教育目的,树立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教育的概念;我国的教育目的[教学难点]

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词源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定义

第二节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

三、“个人本位”

四、“文化本位”

第三节 教育目的一、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教师(9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师职业的性质和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掌握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发展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教师的工作特点;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师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教师发展策略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性质与价值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二、教师职业的价值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

第二节教师的角色要求

一、教师的行为规范

二、教师的知识基础

三、教师的能力条件

四、教师的工作方式

第三节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途径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三章 学生(六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点,学生的地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重点]

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难点]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第一节认识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时代特点

第二节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作用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章 课程(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程的概念,了解与掌握有关课程类型以及课程结构的基本理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涵义,掌握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

课程以及课程标准的内涵;课程类型及其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其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教学难点]

对课程内涵的把握;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第二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基本含义

二、影响课程结构的因素

三、新课程结构解析

第三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

二、课程标准

三、教材编制原理与管理

第四节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二、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基本理念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校本课程的编制

第五章 课堂教学(10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教学的本质和任务,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掌握课程实施的一般策略,形成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

教学本质,教学任务(尤其是当前对教学任务的表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

[教学难点]

教学实施策略的掌握。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本质

二、教学的概念

第二节教学的任务

一、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能与体力

三、发展学生的态度和情感

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第四节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备课

二、上课

三、听课与评课

第六章课堂管理(6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课堂管理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课堂管理观,初步掌握课堂管理技能。

[教学重点]

课堂管理的实质;课堂管理的实施

[教学难点]

课堂管理原理的应用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第二节课堂纪律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作用与类型

二、课堂纪律的创建与实施

三、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第三节课堂时空管理

一、课堂时间管理

二、课堂空间管理

第七章 教育评价(5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评价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掌握教育评价的一些技术。

[教学重点]

发展性评价观;学生学业评价的技术

[教学难点]

教育评价的技术

第一节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二、教育评价的功能

三、教育评价模式

四、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学生评价

一、学生学业评价

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三、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评价

第三节教师评价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

二、课堂教学评价

第八章教育研究方法(3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科研的价值,形成教育科研的态度;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教育科研的价值;行动研究

[教学难点]

教师教育科研方法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价值

一、教育研究的学校发展价值

二、教育研究的教师发展价值

三、教育研究与课堂教学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三、研究成果的论证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教育调查法

四、教育实验法

第四节 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结题报告的表述

二、研究论文的表述

三、调查报告的表述

四、实验报告的表述

第九章 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3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了解中国及其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把握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历程,展望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中国及其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历程;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世界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年代)

二、二战后的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四、新世纪教育改革展望

第二部分 实践教学环节

三、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瞿保奎主编,陈玉琨,赵永年选编,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第七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汪利兵等: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B.S.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Lynda Fielstein & Patricia Phelps 著,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美]Vernon F.Jones & Louis S.Jones 著,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英]David Fontana 著,李彦译,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说明

本课程教学可根据各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安排作适当调整。

本课程教学必须: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调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与学生知识经验的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2.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4.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倡导案例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和讨论法;

5.既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宽,更重视学生反思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养成。

考试: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

执笔人:王少非审定人:陈建吉

篇2: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Pro-school Pedagogy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课程代码:130016课程学时:48 学分:3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开课时间:二年级 第一学期开课单位:教育学院大纲执笔人:唐芬芬大纲审定人: 陶红

《学前教育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系统阐述现代学前教育的观念、知识和基础原理,以寻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以及学习专业技能课的理论基础课。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掌握有关学前教育学的一般概念、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及主要理论观

点和实施原则。

2、运用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幼儿园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具有尝试解

决幼儿园教育中新的矛盾和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婴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务的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学前教育实际的实践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使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养,使他们初

步具备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重点的讲授,辅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教学观摩、模拟教学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48学时)

1.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41.1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以及西方教育家了解

21.2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掌握2.儿童观

32.1 几种不同的儿童观理解2

2.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了解

13. 儿童与教育4

3.1儿童的发展理解2

3.2儿童的教育掌握2

4.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

34.1家庭与学前教育理解

24.2 社区与学前教育了解

15.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3

5.1托幼机构中物质环境的重要性理解0.55.2托幼机构的园舍了解0.5

5.3环境设备的配置原则掌握1

5.4 托幼园所物质设备细目列举掌握1

6.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育幼儿的相互作用

46.1相互作用的内涵以及发生的条件理解1

6.2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掌握1

6.3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掌握2

7.学前儿童体育4

7.1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了解2

7.2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掌握2

8.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4

8.1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理解2

8.2学前儿童怎样学习语言掌握2

9.学前儿童认知发展4

9.1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解2

9.2学前儿童智力开发掌握2

10.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4

10.1社会认知的教育了解1 10.2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与教育理解1 10.3同伴关系和社会不利儿童的矫正研究了解1 10.4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掌握1 11.学前儿童道德教育4

11.1学前儿童与道德了解1 11.2儿童道德发展概括理解1 11.3儿童道德发展的智慧条件和社会刺激行条件掌握1 11.4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掌握1

12.学前儿童审美教育4

12.1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理解212.2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掌握2 13学前课程313.1学前课程的基本问题理解1

13.2学前课程的实施掌握2

五、实践教学内容要求与说明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模拟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案撰写、教案讨论、小组演练、课堂试讲、互相评议、总结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初步积累教学的感性经验,为发展实践教学能力奠定一定基础。

六、考试范围与题型

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

(1)百年中国学前教育2%

(2)儿童观4%

(3)儿童与教育6%

(4)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4%

(5)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6%

(6)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13%

(7)学前儿童体育4%

(8)学前儿童语言教育6%

(9)学前儿童认知教育15%

(10)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10%

(11)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12)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13)学前课程

2.试题型与分数比例

(1)填空题

(2)选择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5)案例分析题或论述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篇3: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叙事性教学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个借助叙事来探索人类教育经验或现象, 并使社会生活与个人故事重构的过程, 即师生在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经验等进行重诉时, 也在阐释并建构着教育和生命的意义。叙事性教学是熊沐清、邓达教授结合认知科学与文学理论提出的一种认知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法的基本观点是:叙事是人类表达与生成的基本方式, 是一种思维的模式, 主张恰当运用叙事的丰富形式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创造或进入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世界, 成为其中的创造者或参与者, 身临其境地进行认知活动, 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记忆、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当前它虽然被作为一种关于语言教学的方法或理念而提出, 但同样也适用于《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因为《公共教育学》要想实现对教育的终极关怀, 就必须强调叙事对学生的认知作用, 通过分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育经历和体验, “使那些曾经在记忆中被遮蔽的深层次的东西得以敞亮……使教育事件成为教育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2], 从而实现个体与知识的充分互动, 在叙事化的生活情境中最大限度地消解教育教学理论。

叙事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方式, 具有十分鲜明的

1. 共鸣性。

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 随着叙事性教学的深入持续开展, 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将会发生改变, 听者由于“移情效应”的影响, 也会不断体悟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 与叙述者共同完成对故事、经验、经历等的建构与重构, 实现教育中的个体内心真正生命意义的互动。因此, 叙事性教学能够基于生动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经历, 激发起师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 推动其从对方的角度去深刻理解和诠释教育教学问题, 从而唤起同感促成共识。

2. 反思性。

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叙事性教学, 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交换故事或经历等的层面, 更多的是要通过故事、经验、经历等的叙述和言说, 凸显其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给人以启迪和反思, 以达到扰动思想、修正行为的效果。

3. 真实性。

长期以来, 《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中处处贯穿着经典、原则或规律, 宏大叙事的话语方式不仅掩盖了教育生活世界的事实面目, 而且难以与学生日常的教育实践相融合。而叙事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把艰涩而枯燥的教育理论还原到真实的教育生活中去, 实现教育的本真回归。它尊崇现象学所提出的“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则, 强调通过故事、经历等的叙述来展现师生在真实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和总体教育生活。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叙事性教学的意义

叙事是人类基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 通过叙事人们既可向基本的生活世界回归, 重塑个人经验的理论价值, 又能在切己的体悟和反思中增加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3]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 叙事性教学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立场出发, 恰当引入师生的教育经验和生活体验, 使概念化的教育学回归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世界之中,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公共教育学理解的新视域。

1. 实现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效交融。

默会知识支配着个体认知活动的整个过程, 是其获得显性知识的背景和源泉, 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的本质。[1]从小学到大学, 高师生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生活事件, 这些都属于他们的默会知识。在学习《公共教育学》课程时, 高师生如果仅凭书本中显性知识的学习, 不能获得应有的个体默会知识的支撑, 往往只能形成一些在实践中难以应用的、空泛的概念和程序知识, 难以达成对教育理论的真正理解和把握。[1]因此, 《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对显性知识的掌握, 而且要注重调动其已有的默会知识, 通过对默会知识的领悟与内化, 实现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效交融, 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课堂上要坚决改变“一言堂”的做法, 积极推动学生这一认识主体的全心参与, 使其独特的经历、体验、感受、见解、智慧、问题、困惑等都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并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启发中, 更好地理解教师所教授的显性知识, 有效地构建和提升个人的实践性知识。

2. 推动学生专业情意和职业情感的发展。

当前《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始终强调“客观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性, 津津乐道于宏大叙事。这种教学理念忽视了教育学知识的人文价值, 缺乏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实践关怀, 使原本可以互相激荡的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叙事性教学则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载体而诉置心灵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育的本真回归彰显其人文精神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决心。因此, 叙事性教学过程往往蕴含着宽容的氛围、开放的心态、探索的激情和生活的趣味, 教师帮助学生探究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故事、求学经历等, 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该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意义的理解, 丰富其个体的实践性知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师身份及职业的认同, 形成正确的专业情意和职业情感, 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信仰等。

3. 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叙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教育生活经验的表达方式, 是教育意义生成的承载工具。[4]《公共教育学》课程中的叙事性教学并不只是简单地复述已发生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经验, 而是使师生有意识地体悟和重构自己的教育经验世界, 因此它是师生对教育教学活动反思的重要方式。从小学到大学, 师范生所经历的各种教育过程都在他们的记忆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这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他们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教育经历的细致描述和深度反思, 不仅能够从中汲取经验, 提高自身观察的敏锐性和研究的自觉性, 从而摆脱概念和理论的思想束缚, 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及其意义, 而且能够改良自己的学习行为, 增强学习效果, 优化个人的学科知识结构, 提升个人的实践性知识, 以此推动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叙事性教学的运用

在当前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 许多教师过分强调理论先行, 致使教学内容过分抽象、复杂, 教学方法日益器用化、模式化, 师生个人的实践智慧被无形中搁置。[5]而在叙事性教学中, 师生通过重温教育经验、反思教育过程、体悟教育生活, 不仅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而且能够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视阈融合。在实际运用该方法时, 教师需要合理解决这几个问题。

1. 叙事性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叙事性教学与案例教学都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革新和有益补充, 两者都强调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用具体的事例来诠释理论、验证理论。但二者的不同之处也十分显著, 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一般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样本”和“范例”, 有事先的设计和条件的控制, 因而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它强调案例的研究意义和理论价值, 注重“以小见大”的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和内涵。而叙事性教学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 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 且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 它强调教育的本真回归, 注重“以大见小”、多角度地去体会和反思这些教育事件的内涵和意义。由此可见, 在实际教学中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对师生主体地位的定位和把握不同, 因而教学过程迥异。

2. 教育对话的平等与开放。

叙事性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且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映射。它以后现代知识观为理论依据, 强调学生内在经验 (体验) 和实践的重要性, 注重其课堂的全心参与, 充分尊重及认可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叙事性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实现与教师的平等对话, 与知识的充分互动, 能够以“当事人”的身份开放性地评判自身及周围的教育事件、教育实践活动等。而其他教学方法虽然也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 但对学生的话语权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的研讨, 原来可以互相激荡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6]而生动具体的课堂叙事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改变长期固守的理性化、概念化教学思想,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还课堂以实效。

3. 教学方法的多元性与灵活性。

师范生对学校的生活体验本应是教育学研究和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6]教育学知识应该是建立于教育实践的能够激发学生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的知识, 教育学教学应该有超越既定模式的更多样化的形态。[7]因此, 教学方法必须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叙事性教学虽然有其优势, 但也并不适用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所有内容, 而且让学生完全通过叙事来掌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一切内容, 不但抹杀了教学的复杂性, 而且违背了教学的规律。因此, 在《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中, 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全面、合理设置, 推动叙事性教学与其他各种有效教学方法的整合, 突出教学方法的多元性与灵活性,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不断寻求叙事性教学的本真回归, 才能真正使学生到体悟教育对个体的生命关怀和实践关怀, 也才能使《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走出现实的重重困境, 最终达成生命与生活的理想契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沟通。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公共教育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叙事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效交融, 推动其专业情意和职业情感的发展, 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但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该方法的科学、合理运用。

关键词: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叙事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潘建华, 白莹.默会知识视阈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4) .

[2]孔敏, 蒋建敏.教育叙事:教师教育研究之应有视角[J].教育探索, 2011, (3) .

[3]申卫革.经验叙事:基于生命体验的教育学教材文本的另一种表达[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5) .

[4]王济华.论英语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范式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 2010, (12) .

[5]杜海平.公共教育学情趣化改革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1, (11) .

[6]朱晓宏.经验、体验与公共教育学——现象学视野中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6) .

篇4: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课程;满意度调查;幼儿园

G652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通过教学、观摩、见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熟识教育、学前教育、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课程、活动、评价等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使学生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常识,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这一课程的实施效果不如人意,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学前教育学》课程现状进行调研。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做好本次调研,我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做了深入调研。在调研中,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方式。在访谈对象上选择了本市四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共计12人,在校生选取了2013初专、2015级高专7个班共77名学生。共发放了77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为90.9%。

1.幼儿园园长反馈

毕业生与家长和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弱;各项常规活动的组织能力弱,特别是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的组织;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力非常弱,幼儿游戏时教师不知道观察什么?对于游戏怎样指导,何时指导,怎么投放材料,一无所知!

2.幼儿园教师反馈

不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沟通能力较弱,不会拒绝家长的无理要求;在课堂上无法吸引幼儿注意力,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从不会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实施教育,不会因材施教;

3.在校生反馈

(1)学生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在校生中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进行教学反馈,81.82% 的学生比较喜欢上《学前教育学》课,15.15% 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课程教学一般,3.03%的学生不喜欢上《学前教育学》课,不喜欢的理由是认为课程枯燥、无味!

(2)学生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反馈中,比例为 7.14%(5人)的同学满意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比例为57.14%(40人)的同学认为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仍有比例为 35.71%(25人)的同学不满意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

调查得知,不满意的理由:1.教学内容不够不新颖,不吸引眼球;2.案例陈旧,多个学科使用相同的案例,且有的案例不够具体形象;3.教学内容理论太多,实践太少;4.实训太少,希望带着学科的理论有针对性的进入幼儿园见习。

(3)学生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任课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反馈中,比例为14.29%(10人)的同学满意教师的教学方法; 比例为31.42%(22)的同学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比例为 54.29%(38人)的同学不满意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

在校学生的反馈:课堂上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相对单一,讲的太多,互动太少;理论太多,案例太少;如有视频尽量用视频少用文字案例;课程能否一节理论一节实践(实践可以是模拟幼儿园场景,深入幼儿园观摩更好)。

二、国考给课程带来的挑战

国考给专科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带来很大挑战。国考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分为《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和《综合素质》试题。以《保教知识和能力》考试为例。教育部下发的国考《保教知识和能力》考试大纲主要涵盖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七个模块。而《学前教育学》课程几乎覆盖大纲的七大模块。这给课程组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学前教育学》在历年《保教知识和能力》真题中所占百分比如图表5所示:

年份比例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活动设计游戏政策法规

2011年下25.3326.67——20208

2012年上1641.33——2022.67——

2012年下33.3321.33——2015.3310

2013年上31.3331.3322015.33——

2013年下21.3348.67——2010——

2014年上31.3342.6722022

2014年下33.3342.672202——

2015年上21.3329.3342025.33——

2015年下17.3342.67420214

各方的反饋和国考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下一步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应该说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解决策略

1.课程组教师深入幼儿园丰富教育教学经验

学前教育学课程组教师担任全校《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量大,以往深入幼儿园的时间短、次数少。从本学期开始将课程暂时压缩到一学期,第二学期全体课程组教师深入幼儿园挂职锻炼,深入班级听课、上课,积累幼儿园教育教学经验。参与幼儿园教研、特色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为幼儿园教师开展专业理论讲座,指导幼儿园开展科研活动,发挥高校教学、科研的指导作用。

2.有针对性的收集案例,将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课程组教师深入班级收集幼儿园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案例尽可能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再现案例本身,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案例解读教育理论。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思想研讨-案例分析-实时讲解-归纳总结-课内外实践五段教学法,实现课程内容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无缝对接。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研讨、幼儿园教学活动观摩(或教学活动视频)、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

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课程教学的任务之中,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

4.改革考核方式,向国考靠近

考核评价变终结性考核为为过程性考核。作为基础理论课,在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70%的比例,主要以基本理论、教育家思想、材料题为主,其余30%的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将课堂出勤率、課堂表现、小组合作、作业有机结合。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作业形式主要是幼儿园调查报告、著名教育家思想汇报(因总体课时有限,又是国考必考部分,所以本部分只是以自学为主)、实践活动。

5.建立试题库,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备战国考

从备战国考出发,建立《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的《学前教育学》课程试题库,进而完善毕业验收试题库。在毕业班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素养,同时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总而言之,国考进行时,《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持续深入,课程组立足国考,主动迎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针对幼专生的特点和学科性质,有的放矢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大胆创新,主动探索,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课题教学效果为生命线,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生兰 .学前教育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

[2]李广兴,杜青芬. 《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探析[J].现代教育.2015,(2)

[3]于娜.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与对策——以烟台某职业学校为例[J].鲁东大学.2014,(12)

篇5: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48-03

“教学”内容是《教育学》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开展教学实施必需的基本技能与要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笔者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现状调查,了解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大纲制订中对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数过少,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难以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不能有效应用于实际,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效果不明显;

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通常是以讲解、示范、演练的渐进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分散、内容独立,学生不易掌握技能要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3.评价方式上不重视学生技能的考核,常常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有效体现学生综合能力;

因此,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将其应用于“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中,以期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以主题、问题及任务活动为设计的核心,开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的合作、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关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知识构建。[1]在主题单元学习中,学生主要围绕主题及其专题,以真实的任务模块展开学习,其学习过程涵盖了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

(一)主题学习单元设计的基本要素

主题学习单元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助学者、导学者的身分出现。其教学设计主要是强调设计出适合教学的主题学习单元方案,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因此,主题学习单元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应包括:(1)整合、提炼主题及核心概念;(2)分析单元教学目标、主题涉及内容及课程标准;(3)设计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学习过程、资源和评价方式。

(二)主题学习单元的主要特点

1.主题化:选择合适的主题是设计主题单元学习的前提,在整合学习过程中,学习活动都是围绕主题展开的。

2.情境性:主题是学习者学习或探究的对象,因此主题应是体现与社会、生活及自然的联系。

3.问题化:主题学习单元学习中强调对学习的引导和探究,应是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习中应注重学习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4.开放性:主题学习单元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反思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要不局限于课本,使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

5.任务化:有效开展主题学习单元学习,应布置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根据学习任务开展学习。

6.活动化:主题学习单元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是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应是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形成对知识的建构。

二、“教学”主题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整体规划

在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中,首先应确定学习的主题。主题的范围、对学科内容的覆盖、对知识和技能的涉及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根据《教育学》大纲的规定,结合实践教学需要,本内容主题确定为“教学”学习主题,其整体规划方案如图1示。

(二)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学习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掌

握开展教学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备课、上课、说课等初步技能。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综合分析,确定本主题含四个教学内容。因此,确定主题教学按四个学习活动过程组织教学活动。

1.主题单元标题:教学。

2.课时:12课时。

3.主题学习概述:在本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活动中,主要以《如何进行教学》为问题出发点,开展与教学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活动从质疑出发,以解疑为径,辅之以具体学科整合实施的活动设计。

4.主题学习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主题收集、整理资料,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运用资料,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程所涵盖的主要内容,能正确理解、概括课堂中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在综合活动中能充分展示相关教学方案及进行技术演示。

(2)过程与方法: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教学方面,学习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通过合作交流、分工协作及个人展示完成学习。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学会分工协作,具有合作意识。通过课程学习具备热爱教师职业的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努力学习职业技能的思想。

5.学习专题设计。

(1)教学理论知识——基础篇。本专题以《教学实施应具备的知识是什么》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问题探究、资料

查阅、案例研讨等方式,将质疑、解疑贯穿整个活动过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备课知识与实践——准备篇。本专题从教学准备着手,了解备课方法和策略,通过让学生自选教学内容,完成备课工作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实践准备中明确备课的方法。

(3)上课技能与实践——应用篇。本专题着眼于上课的实践,掌握上课技巧,通过模拟教学,真正体验上课的过程,分析“如何上好一堂课”,了解一堂好课的精髓。

(4)说课技能与实践——提高篇。本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就某一知识或课题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并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难点把握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分析、总结的能力。

6.教学资源设计。为开展有效的教学,该主题学习中,需为学生提供知识管理工具、教学案例、教学主题网、学习交流平台、组建班级博客、备课技能文献资料、教案撰写模板等学习工具或资源。

7.教学评价设计。该主题学习的评价方式设计为:

(1)提交备课材料,评价学生备课方法的学习结果;

(2)学生教学演示,评价学生上课技能的学习结果;

(3)学生说果演示,评价学生说课技能的学习结果;

(4)按照备课-上课、撰写说课稿-说课的综合应用,评价学生教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在不断冲击着传统学习方式,将该模式应用于《教育学》课程中,可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过程控制性更强、优化学习效果,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的迁移。在具体的主题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围绕主题学习,构建学生能力拓展体系;精心设计主题单元,提供优秀资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同时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 时 72 学 分 4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特殊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之后,专门培养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现代教育观念、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具有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涉及到众多媒体、技术和理论,内容面广量大且要求很高。课程着重介绍以下内容: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理论知识;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系统知识;数字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等。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整合。这对师范院校保持特色、培养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民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肩负着一定的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师范类各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担任中等学校的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能够更新教育观念,灵活运用信息技术,适应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学人才的需求。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展非常必要。

学生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已学习过本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树立科学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增强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教育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掌握各类媒体的加工、处理与艺术化操作;能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掌握学科教学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初步具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的选遍原则是: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突出教育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坚持以下原则:

1.“观念为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更多的强调“应用性”,强调未来教师职业素质的完善。要把提高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作为教学首要任务。

2.“能力为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媒体应用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研究协作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让未来的人民教师成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里手。

3.“创新为本”。现代教育技术处于飞速发展与变革之中,不断有新媒体、新方法、新理念涌现。课程应把最新的信息、最前沿的观念贯彻到教学内容中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实践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绪论、文字图形图像媒体及技术、音频媒体及技术、视频媒体及技术、动画媒体及其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其教学、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共九大部分内容。实验环节包括现代教学媒体实验、多媒体教室综合实验、数字化音频实验、非线性编辑实验、多媒体课件开发实验、教学动画设计实验和网络综合应用实验等。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文字教材

(1)教材

《现代教育技术》 陈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2)参考教材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第2版;

《教育技术学导论》 黄荣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第1版;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张剑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2版。

2.电子资源

由任课教师根据多年任课经验,依靠教研室集体备课,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多媒体一体化设计。电子资源建立于文字教材之上,以精讲和部分内容系统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在讲要点、讲方法、或解答疑难问题。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1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了解本课程知识结构;

2.认识当今信息时代的特征以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拓展目标:

1.说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2.阐述“经验之塔”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3.论述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4.建立基本的教育技术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技能目标:熟悉机房环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的登陆、搜索、上传等操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识时代

知识要点: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知识要点:现代教育技术定义、内涵及相关名称;

第三节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第四节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知识要点:

1.常用的几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

2.媒体、教学媒体的概念、内涵及特性;

3.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三)教学活动

1.建立协作学习小组

(1)形成3、4人一组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小组,为小组命名。

(2)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总任务意向,征询组员意见,记录相应建议,并作相应修改。

2.感受时代变化

利用调查法和文献法,比较与15年前相比时代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一人归纳全组的意见在全班交流。

(四)教学建议

通过交互式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知识结构、领会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的定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内涵及应用领域。穿插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进一步强化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和理解。首节理论课讲授应适当注意节奏,以教师讲解配合师生讨论的方式为主。第2章 文字图形图像媒体及技术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掌握各种视觉教学媒体的特点;

2.掌握数字照相机的相关构造、原理;

拓展目标:

1.了解画面中的艺术表现;

2.能合理利用光线、空间、线条、色彩等创作出具用美感的视觉作品; 技能目标:

1.掌握应用数码相机、扫描仪获取外部数字图像资源的方法;

2.掌握图形获取和处理技术;

3.阐释复杂影像的合成方法,能进行较为复杂的影像合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字化拍摄技术

知识要点:

1.数码相机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

2.曝光控制技术、清晰表现控制技术色彩控制技术的方法;

第二节 拍摄的艺术化表现

知识要点:

1.画面、色彩、空间的利用;

2.各种美感的表现;

第三节 扫描仪及扫描技术

知识要点:扫描仪的原理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

第四节 影像加工处理

知识要点:Photohop的相关操作(工具栏、图层、通道、影像合成及调节的一般方法);

第五节 图形生成技术

知识要点:矢量图形的特点、原理和绘制方法。

(三)教学活动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拍摄作品(包括成功作品,也包括曝光不足、照片模糊、分辨率太低的作品)进行课堂展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激发思维并要求每小组在课后提交书面分析报告,并将结果上传至课程网站上。

(四)教学建议

通过交互式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了解到教学媒体的分类,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原理、内涵及应用领域,了解本知识环节的知识结构和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自带相机、播放特殊照片的艺术处理、穿插讲解有关数码照相机行情、选购方面的知识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兴趣。

第3章 音频媒体及技术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掌握音频媒体的特点;

2.掌握常用音频媒体格式; 拓展目标:能够应用音频媒体进行教学;

技能目标:掌握音频的数字化加工技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频数字化采集技术 知识要点:音频数字化过程及指标; 第二节 音频数字化编辑加工

知识要点:音频数字化加工的特点和方法; 第三节 扩音技术

知识要点:扩音连线及故障解决。第4章 视频媒体及技术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掌握各种视频媒体的特点、教学功能; 2.掌握文字稿本的编写方法; 拓展目标:

1.了解数字电释与高清度电视; 2.熟悉常用数字视频光盘设备;

3.阐释视频教材标准,知道视频教学的注意点; 技能目标:

1.掌握采集、编辑、输出视频的方法; 2.VCD/DVD光盘刻录技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视频媒体的教学功用及视频教材的设计制作

知识要点:视频媒体在教学中运用的方式、特点和注意事项; 第二节 视频数字化采集技术

知识要点:数字摄像机的基本组成和一般操作; 第三节 数字视频编辑加工

知识要点:数字视频编辑中所使用的原理、指标、格式和软件; 第四节 用Premiere进行非线性编辑 第五节 数字视频

第六节 DVD节目制作与光盘刻录

知识要点:DVD的原理、工作方式、分类和特点; 第五节 教育视频内容的评价与利用 知识要点:视频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运用。第5章 动画媒体及其技术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了解动画、教育动画的特点; 2.认识动画在教学中的作用;

拓展目标:能设计自身学科需要的教学动画; 技能目标:

1.了解常用动画创作软件;

2.能用Flash软件制作形变动画和各种运动动画; 3.能用Flash制作具有按钮交互的多场景动画; 4.掌握用3ds max制作三维动画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动画概述

知识要点:动画的特点、分类、获取方法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 知识要点:

(1)Flash文件的特点,创作、发布的一般过程;

(2)Flash软件的界面构成、场景、时间轴、图层、帧的概念及相关操作;(3)形状补间动画、动作补间动画、折罩动画、路径动画的相关操作; 第三节 三维动画的设计制作

知识要点:三维动画的制作软件、基本制作过程。

(三)教学活动

1.查找汇集有本专业教学动画的网站,留心注意影视片的片头设计,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共享。2.探讨教学媒体的特点与运用,以表格形式概括出各种媒体形式在自身专业学科教学中运用的特点和该注意的问题,与小组同学交流共享表格内容,并作为作业提交。

(四)教学建议

本章应特别注意动画设计开发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①介绍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设计开发的具体要求,让他们自我探索完善,将“干线式”与“任务驱动”方法有机结合。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具体是通过在该章后面安排的“教学实践—Flash动画设计制作实践”来实现。③要求完成高要求的动画设计与制作,并以电子作业形式提交。④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

第6章 多媒体技术及其教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了解多媒体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了解课件的概念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3.掌握多媒体概念及其特点,常见媒体类型的特点;

4.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过程;

5.熟练掌握CAI基本概念、特点,掌握课件的定义;

拓展目标

1.掌握课件开发中学习者分析、界面设计的方法;

2.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和各要素设计、评价方式和标准; 3.尝试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过程; 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使用及相关技巧;

2.了解常见专业教学常用软件,熟悉本专业教学常用软件; 3.熟练掌握多媒体演示教学系统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媒体概述

知识要点:多媒体课件的定义、类型及开发流程; 第二节 多媒体课件设计 知识要点:

1.CAI基本概念、特点;

2.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3.文字脚本、制作脚本的编制; 第三节 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 知识要点:

1.Powerpoint做作课件过程;

2.Powerpoint一般操作、使用技巧、适用范围; 第四节 利用金山演示制作多媒体课件 知识要点:金山演示特点、适用范围; 第五节 利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课件

知识要点: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区别,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基本技术; 第六节 专业教学常用软件

知识要点:专业教学常用软件分类和适用范围; 第七节 多媒体课件评价标准

知识要点:课件评价标准中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实用性; 第八节 多媒体教学设备

知识要点:多媒体演示教学系统各组成设备原理、特点、连线,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教学活动

1.查找交流汇集有本学科高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网站,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其中至少5个课件进行评价分析。

2.探讨本专业教学课件制作的特殊性,分析所在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成功做法和存在问题。

3.总结反思本章的教学,找出不足,加以弥补,并填写学习日志。

(四)教学建议

本章是核心章节,内容较多,要求较高。课堂讲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着重讲解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概念、原理,将“干线式”方法运用到教学之中,减少在菜单、命令、工具等基本知识方面介绍的时间。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从教学设计、媒体选择、界面交互等角度深化对课件制作环节的理解,适时补充美学理论、构图原理等知识。

第7章 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学会信息浏览与检索; 2.掌握网络信息交流常用方式; 3.掌握网络教学的特点和模式;

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对教育的意义;

5.熟悉计算机网络常用术语; 拓展目标:

1.述说虚拟现实的特性和教育应用现状; 2.说出网络教育的优势;

3.阐释网络环境下各种教学与学习模式的特点,评说其优势和不足; 4.具备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合适教与学模式的能力; 技能目标:

1.掌握利用引擎搜索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2.会使用FTP软件下载及上传文件;

3.掌握电子邮件、BBS、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技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浏览与检索 知识要点:

1.IE的相关操作和技巧; 2.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 第二节 文件上传与下载

知识要点:网络传输常见方式和软件; 第三节 基于网络的通信与信息交流

知识要点:各种基于网络交流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环境; 第四节 虚拟现实技术及虚拟学习环境 知识要点:虚拟现实的特性及教育应用; 第五节 基于网络的教与学 知识要点:

1.网络教学的优势及应用范围;

2.网络环境下教学与协作学习的模式与特点。

(三)教学活动

探讨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每组选择教材中的一个模式进行探讨,在小组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向全班同学汇报。

(四)教学建议

通过引入阶段建立师生共同经验,利用交互式课件的演示,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网络教育特点、发展及远程教育主要类型。可通过常用聊天软件QQ的介绍,引出群组的功能、IP地址的概念、因特网的接入方式等基本问题,并对TCP/UDP传输协议,图像截图的方法,P2P技术等做概述。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利用网络去比较、细化这些概念,使知识理解上升到较高层次。第8章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了解资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说出流媒体的特点,了解流媒体的格式; 拓展目标:

1.说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意义; 2.说出网络课程的概念和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特点; 技能目标:

1.了解网站建设的方法和常用技术;

2.掌握Dreamweaver中媒体元素的添加、表格、样式、导航的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网络教育资源概述 第二节 用Dreamweaver创建网站

知识要点:了解Dreamweaver的界面构成、特点及相关操作; 第三节 网络课程开发

知识要点:网络课程特点、开发流程; 第四节 流媒体技术

知识要点:流媒体定义、特征及常用格式。

(三)教学活动

1.了解本专业现有的网络资源,与小组同学交流探讨,并分析其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

2.查找与自身学科相关的“精品课程”,选出3个比较优秀的案例,从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等角度分析,并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探讨学科教学网站的实现方法与途径。

第9章 教学设计与评价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掌握教学设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了解教学设计的内涵及重要有意义;

3.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4.熟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5.了解教学策略的种类和特点;

拓展目标:

1.述说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运用要点;

2.阐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以及整合基本模式的内涵; 3.初步具有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

1.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深化对课件制作的认识;

2.能运用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绩效;

3.熟练掌握教学设计概念,树立系统的教学设计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知识要点: 1.系统化理论、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层次; 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第二节 学习需要分析

知识要点: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 第三节 学习者分析

知识要点:学习者分析方法; 第四节 学习内容分析与组织 知识要点: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第五节 阐述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 第六节 教学策略及教学活动设计

知识要点:信息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应用; 第七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知识要点:

1.课程整合的定义和目标;

2.基于任务驱-协作、学科网站自主学习、网络探究的课程整合模式; 第八节 教学设计模板 第九节 教学评价与反思 知识要点:

1.教学评价的功能和分类; 2.基于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种类。

(三)教学活动

1.探讨设计方案

(1)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重点是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用资源),听取小组成员对成果的意见后加以修改,保存于电子学档,并在班级上以说课、试讲的方式展示教学设计成果。

(2)每组选出一项好的教学设计成果,全组对其进行加工完善,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班级对各小组的教学设计整体水平做出等第的评定。2.反思交流

(1)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实践,填写反思记录文档,尽可能修改完成一份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的教学设计方案。

(2)在反思的基础上,交流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分析现有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势及不足。

(3)在交流讨论基础上形成小组对现有教学设计理论优缺点的共识,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在课程学习网站上发表。

(四)教学建议

上一篇:教师结构化面试题目汇总下一篇:志愿清洗社区的高二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