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的两次改革

2024-05-03

论晚清的两次改革(通用8篇)

篇1:论晚清的两次改革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

B.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E.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之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按照提供的备选答案只能选C和D。但这是十五大的提法。党的十七大已经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部统编的教材从2009版开始已采用了十七大的提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2:论晚清的两次改革

说走就走。我开始沿着路旁小心翼翼地走着。远处的树一片绿色,我的心情也十分愉悦。

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条大狼狗,它体型肥大,全身白毛中夹杂着几根黑毛,眼睛瞪得溜圆,吐着红色的舌头,三角形的牙齿尖尖的,很吓人。它似乎瞪着我,又好像要把我吃掉。我一看见它,心立马就“砰砰”地跳了起来。我环顾四周,看见一个叔叔在前面走。我眼珠一转,想出了一个办法,我加快了脚步跟在那个叔叔后面走。大狼狗见状立马转头往别处跑去了。

顺着凰公园和凰广场走了大约半小时,我终于走到了家。爸爸夸赞我道:“干的不错,儿子!”我听了爸爸的夸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妈妈在晚餐后对我提议道:“儿子,今天晚上自己睡一个房间吧!”我小时候不但胆小,还怕黑,当然不会同意。妈妈指着地板说:“那你就睡地上吧!”我没有办法,只好答应,决定晚上尝试自己睡觉。

夜晚快就到了,我洗漱洗脚完毕,躺在床上。过了一会儿,我睁开眼睛环顾四周。附近的所有东西似乎都变成了怪兽,一起向我涌来。我只好把身子都缩到被窝里。我在被窝里想了半天,想出了一个办法。

我光着脚从被窝里钻出来,从书桌上拿了四本书,然后返回被窝里,把书往四周一甩,似乎把那些“妖魔鬼怪”都赶跑了。于是,我就放心地睡着了。

第二天起床,妈妈表扬我道:“你终于长大了!”我听了妈妈的表扬,心里特别高兴。那一刻,我觉得真的自己长大了。

篇3:论宋庆龄与国共的两次合作

关键词:宋庆龄;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图分类号:K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066-02

宋庆龄被爱泼斯坦誉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国之瑰宝”。因其特殊的身份,宋庆龄在两次的国共合作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共合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协助孙中山联俄

宋庆龄在1913年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后回国途径日本,在家人的引荐下从横滨到东京见孙中山,开始熟悉孙中山进行革命工作的环境和需要。这一时段宋庆龄主要做一些协助性工作。从1914年9月开始宋庆龄每天和孙中山一起工作,担任其英文秘书。宋庆龄学会了如何把密信写成密码、把密码译成明文等技能,在孙中山的引导下她掌握了进行地下政治活动所需的技巧和保密措施。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以后,宋庆龄继续担任其秘书工作,尽全力帮助孙中山确立了“以俄为师”的联俄政策。致力国共第一次合作不仅是“孙中山革命历程中最辉煌的年代,而对于宋庆龄来说,也是她崭露头角的年代。[1]”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孙中山向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发贺电,表示愿意中俄两党团结起来共同斗争。此后,宋庆龄除了处理函电和翻译外,又开始加紧学习俄文和德文,目的是为加强苏俄之间的联系做必要的准备。孙中山在同国际代表进行会谈时,会谈前的准备和会谈后的联系都是由宋庆龄亲自着实准备的,宋庆龄在期间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有时这些准备工作往往超过了会谈的具体内容。

(二)广州叛变及改组国民党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生叛变,宋庆龄和孙中山凭借运气侥幸死里逃生,从广州回到了上海。正是在这个时候,李大钊也来到了上海,他趁此难得机会曾多次拜访了避难上海的孙中山先生。并且经常同孙中山一同探讨有关“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问题。在于李大钊接触的过程中,孙中山了解到了共产党的革命立场及决心是什么。而陈炯明的所作所为更使得孙中山认识到依靠旧军阀不可能实现所谓的三民主义。于是,在同李大钊等人探讨以后孙中山便有了联共的想法,而宋庆龄则是全力支持孙中山的想法的,并对那些妄图走“夫人路线”,对那些企图希望通过宋庆龄来影响孙中山的决策的国民党的人予以坚决的否决。

1923年2月,孙中山离开上海再次前往广州,开始着手国民党改组事宜。在国民党内部,孙中山努力来获得国民党成员对他联俄联共的支持。关于国民党为什么要改组的问题,孙中山曾这样回答宋庆龄:“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他就需要新鲜的血液。[2]”

(三)维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因病逝世,国民党老右派分子则在西上召开所谓的“西山会议”。并且在会上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在国民党的党籍》及《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的共产党员》等诸多反动决议,开始了公开反对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力图破坏国共之间的合作。然而面对这种情形宋庆龄丝毫没有退却,于1926年1月参加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了演讲。宋庆龄在演讲中号召要执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同时她还强调:“(孙)先生主义的成功不成功,全仗诸君的努力。如果诸位能大家合作,则先生的主义,一定是能够成功的,能够实现的。[3]”国民党“二大”成功通过《接受总理遗嘱决议案》和《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两个决议案,宋庆龄也以245张的选票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27年3月,在汉口召开了国民党的二届三中全会,目的是清算蒋介石的制党和清共反共等诸多破坏国共合作的行为。

但宋庆龄所做的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对蒋介石产生什么影响甚至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快了蒋介石的反动步伐。因为无论是迁都武汉、迎汪复职还是召开二届三中全会,蒋介石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利益,于是蒋介石在1927年的4月12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的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又秘密召开分共会议,决定同共产党决裂,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宋庆龄于8月1日和8月22日先后发表宣言,明确表示不会同蒋介石汪精卫同流合污,坚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他所确立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孙中山本人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贡献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国共准备和初始合作阶段宋庆龄竭尽全力协助孙中山,在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之后宋庆龄仍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维持同共产党的关系。因此我们所应该明确的是宋庆龄在其中所做的贡献一样值得我们去赞扬和称颂的。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国共正式合作,国共两党的高层在这十年里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但随着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而蒋介石却又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而1935年,因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并且制造了华北事变。所以,伴随着亡国的危机空前加重,中国共产党为此发表了著名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以此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而同年12月在瓦窑堡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方针。

(一)为沟通国共两党高层穿针引线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严重威胁到了蒋介石的统治,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政策也开始有了松动。1935年底,宋子文在受到蒋介石的指示之后找到宋庆龄,向其说明了情况。宋庆龄认为在国难当头的时刻,蒋介石有意同中共谈判,答应愿帮其恢复与中共的联系。

于是,1936年初,宋庆龄找到了当时公开身份是牧师的董健吾,将一封密信交给了他,并且告知此事若成将“益国匪浅”。同时为了使董健吾一行路上行走通畅,宋庆龄找到了时任国民党财政部长的孔祥熙,为其办了一张由孔祥熙亲笔签署的任命财政部委员的委任状。此外,宋庆龄又为董健吾筹措了一百元的法币,同时安排张子华与其同行。这样,董健吾便经由西安顺利地到达了陕北,并于2月27日到达了瓦窑堡。中共中央在认真研究了国民党的意图之后提出了同国民党谈判的五项共同原则,这同时也是同国民党合作的条件。让董健吾通过宋庆龄以转达给国民党政府。此外,毛泽东还写亲笔信,希望宋庆龄为国共的合作而努力。后来董健吾顺利返回上海,终于不辱使命。

就这样,中断了近十年的国共高层之间的联系终于打通了,为日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1936年5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中遂将反蒋抗日改为了逼蒋抗日。

(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孔祥熙找到宋庆龄要求她签署一份要求张学良释放蒋介石的声明,宋庆龄说:“张学良做得对,如果我处在他的地位,我也会这样做,甚至还会走得更远![4]”但宋庆龄在分析局势后认为蒋介石不能杀,他一旦被杀,那么内战势必将会爆发,而日本就可以长驱直入地占领整个中国。宋庆龄从民族利益出发,认为西安事变应该和平解决。1936年12月13日,宋庆龄约请胡子婴与何香凝与她同赴西安,劝说张学良放蒋[5]。最后因为交通问题决定由宋美龄和宋子文前往西安进行谈判。宋庆龄同时热切地呼吁:“让我们所有的中国人联合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保卫自己的祖国。[6]”

经周恩来等人与宋氏兄妹的多次谈判,蒋介石最终口头接受了联共抗日的条件,并且答应回南京后会执行谈判的决议。于是1936年12月25日晚蒋介石同宋美龄等人一道返回南京。

至此,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和宋庆龄等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参加五届三中全会,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西安事变后不久即1937年2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目的就是商讨如何对付中国共产党及日本的政策。宋庆龄在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实行孙中山遗嘱》的演说,同那些亲日派汪精卫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庆龄指出:“在今天居然还可以听到抗日必先剿共的老调,这是多么荒谬![7]”她大声疾呼:“救国必须停内争,中国人不应当打中国人,这是不言而喻的。[8]”国民党的五届三中全会最终接受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主张。国共由此开始了第二次的合作。

接下来中共同国民党方面就合作抗战的具体事宜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开始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在9月22日发表该宣言,以及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及及国共联合抗日。

宋庆龄连续发表《国共合作之感言》、《两个“十月”》和《关于国共合作的声明》等文章,表达了她多年来少有的欢欣鼓舞:“感动的几乎要下泪。[9]”她希望两党可以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本着“兄弟阋墙,外御其侮”,“诚信地友爱地团结成一体。[10]”

三、结束语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宋庆龄在两次国共合作中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虽然第一次的功绩几乎全部被孙中山的光芒所掩盖,但我们不能无视宋庆龄在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而第二次的国共合作,宋庆龄更是起了搭建桥梁的作用,在其努力下使已经断了近十年的国共两党的高层联系得到了恢复。在日本侵略者准备大肆进攻之下,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不计较个人得失,毅然以民族利益为重,全力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积极配合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打破自己的原则参加国民党的五届三中全会。宋庆龄在国共的两次合作中、在实现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尤其是国共合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的光辉业绩也应该永远让我们铭记。

参考文献:

〔1〕尚明轩,唐宝林.宋庆龄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120.

〔2〕宋庆龄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09.

〔3〕〔7〕〔8〕〔9〕〔10〕宋庆龄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3.167.168.205.207.

〔4〕[美]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12.

〔5〕宋庆龄纪念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13.

〔6〕顾正斌.评新发现的宋庆龄关于西安事变的声明[A].纪念宋庆龄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43-144.

篇4:面试故事:我的两次特殊面试

第一次是在6月份。一家著名网络公司要招一名市场部副经理。面对高薪诱惑,我毅然报了名,并且幸运地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进入面试的10人中的一个。

当时,竞争对手们几乎都怀揣着硕士以上的学历,个个志在必得。我们一起被叫进经理办公室。参与主考的都是公司高层领导,连董事长都在。主考官首先问了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又问了一些专业问题。这些我都准备了较长时间,答完后自我感觉非常好。

就在面试即将结束时,一直未张口的董事长突然说:“我这有几组数字,请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第一组是1、3、7、8;第二组是2、4、6;第三组是5、9。”我被问蒙了,对手们估计也蒙了,一个个都不知所措。两分钟后,有一位女士试探着回答道:“三组数字,它们的声调有区别。第一组读阴平声,第二组读去声,第三组读上声。”主考官们赞许地点点头。当然,最后她被录用了。

面试过后的好长时间里,我都在自问: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为什么要问这么一个问题呢?很明显,他们要的不是仅仅具备数字思维的员工。因为一个不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或者说只具备计划性而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的。那位被幸运录取的女士,她的回答虽然可能和领导们预想的有些不一样,但至少说明,她的应变能力还是很强的。

其实,那天只要我联系工作实际去稍加考虑,我也能给出一个至少自圆其说的答案。但我为什么当时没能说出这个答案呢?

到了7月,又有一家美资企业招聘人,我同样幸运地挤进了面试的队伍,

同公司企划部经理和生产部经理简单交流后,财务经理走了进来。他一来就问:“你对薪酬的要求是多少?”我马上回答:“我没有要求,按公司标准就可以了。”他对我摇摇头:“很遗憾。你不对公司提出薪酬要求,那公司怎么对你提工作要求?我们需要的是精英而不是充数混饭吃的人。我想不敢对薪酬提要求的人大多没有多少真实才干。”他站起来准备离去。情急之下,我猛地站起来,“等等,经理先生,我要求月薪5000元以上。”他朝我点了点头,给了我同老外总经理面试的机会。

我敲门进去时,老外总经理正在打电话。招呼我坐下后,他一边打电话一边示意我帮他拿一个红色的文件夹,说需要告诉客户一些数据。我站起来走向文件柜,拿出一本红色文件夹递给他。谁想他突然挂了电话,说:“面试结束了,你可以走了。”见我傻了眼,他解释道:“你犯了3个错误。第一,文件柜里共有5个红色文件夹,上有编号,你没问我几号而是随便拿了一个;第二,对方正在等我的回话,你应该跑向文件柜以节约时间;第三,在你拿到文件夹的同时应该问我需要哪些数据,然后翻开找到它们再递给我。你知道,现在的杭州人才齐齐(济济),我们需要的是各方面都很过硬的人才。”

我知道自己又没戏了。但临走时,我还是对这个美国人回敬了一句:“请问人才‘齐齐’是什么意思?”他笑着说:“当然是人才很多的意思。”我反唇相讥:“但是正确的说法是人才‘济济,所以我提醒您在没有搞清楚之前,不要乱用中国的词汇。”

不料,第二天喜从天降,我竟然被他们聘用了。两个月后我成为这家公司的正式雇员。

事后,我曾经问过总经理,为什么当初会选择我。他仍然保持着惯有的微笑说:“小伙子,因为我觉得你虽然当时很多素质都还不怎么样,但至少是个可塑之才。”

我再问为什么,他说:“一般的应聘者在主考官跟他说‘很遗憾之后,都会灰溜溜地站起来离开,最多和主考官握个手。而你不一样,你知道在别人说NO之后,仍然去争取。而且你还敢于指出你的顶头上司的错误。虽然你选择的方式不排除有报复的心理。”说完,他哈哈大笑了起来。

保持高度的自信,敢于说出对公司的要求;坚持到底,不到最后不言放弃;勇于说出真实想法,当然最好能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三点,可能是我从这次面试中获得的最大收获吧。

篇5:我和马桶的两次亲密接触

十年前还有过一次跟马桶有关的事,没办法只好守着马桶玩创意,谁叫着产品跟马桶有关,你不守着马桶打主意,成天介守着天安门冥思苦想,三天三夜也想不出来,就是想出来了,也定是南辕北辙对不上味,不吃梨怎么能知道梨子的滋味?不守着马桶闻足了臭味,又怎能找到产品的感觉。该找天安门的时候别找马桶,该找马桶时别找天安门。

此物叫“兰瀑布”,怀表一样大小,呈蓝色的洁厕剂,将其放入马桶,随着冲水的哗哗声,当时便泛起股股浓香,不但臭味立即消失,时间长了还能把长期滞留在马桶上的污垢去除。这家企业的初衷是想请一位漂亮的姑娘在走出卫生间后悠然自得地说一句“兰瀑布飞瀑流香”的广告语,

我认为定位不够准确。一是不能把马桶中的臭味体现出来,也就无法证实“兰瀑布”的香处所在;二是如果该广告不能把“兰瀑布”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方法做个适当的交代和说明,也就无法证实其特殊功能;三是通过使用让消费者感到只需往马桶里一扔,使用极其简单,不费吹灰之力,也就能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于是我便守着马桶闻臭味,找一找人们对此过程的反应。

整整一周过去后,我便将我的电视广告创意交给了这家企业。企业拍板:一字不改,投拍。我这则广告的广告词是通过一位老者在使用兰瀑布前后的对比,使用幽默夸张的手法,用一组老百姓都能听懂的大白话予以体现 “讨人嫌,马桶味熏天;玩命捂,捂也捂不严;捂不严挡不住,为何不用‘兰瀑布’?进水箱,水变兰,马桶四周转一圈,不存臭味不留碱,香喷喷,嘿!叫你家马桶都过年。”

可喜的是,通过北京人艺老艺术家张瞳先生的绝妙表演,这则广告拍得栩栩如生。在北京电视台播出不久,“兰瀑布”的销量便上升了八倍。许多购买者纷纷表示:马桶的臭味问题一直是家庭中难以解决的的烦心事,这下总算有了解决的办法。后来一位公司的朋友对我说“如果让我去创意,肯定是通过一个漂亮的形象,用一句很文雅的定语做切入点,如‘兰瀑布真香’、‘沁人心脾的兰瀑布’、‘让你家中留香’。更不会马桶放进广告,所以不会像你的广告那样直接。”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玩命用美学的观点对待产品,语言一定很美,但美学离消费者又太远,老百姓需要的是更直接和更可信、更平常的语言,“兰瀑布”若没有除臭作用,人们花钱买它干嘛。

篇6:和周总理的两次相遇阅读答案

①提起敬爱的周总理,人民都非常崇敬他。相信见过他的和未见过他的人,都有一肚子情怀想表达。见过他的人,会缅怀他的风姿和神采;未曾与之谋面的,也熟知他的人品和传奇。而我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中学生,有幸与之两度相遇。周总理是国家总理啊,日理万机,两次相遇很不容易,非同寻常。

②上初一的时候,北京的中学生经常有迎宾的任务。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迎宾活动,辅导员再三要求我们穿得漂亮一些,女生穿裙子,男生是白衬衫蓝裤子。妈妈拿出了平时很少让穿的一件连衣裙。那时的连衣裙叫布拉吉,这条裙子放在今天也是一件经典之作——浅粉色的泡泡纱布料上,布满了深粉、水红、淡蓝、鹅黄色的大大小小的气球,我穿上别提多美了。

③来到长安街,我们沿街站成两排,男生在前,女生在后。车队徐徐而来,人群开始躁动,欢呼声更加热烈,我眼前一亮:啊,那敞篷车里陪在外宾身边的,不就是周总理吗!

④那时的长安街还没现在这样宽,车速很慢,我觉得和总理近在咫尺。忽然,总理向我这边招手。我左看看,右看看,好像总理是在召唤我,辅导员也发现了,她跑前跑后,有点不知所措,犹豫了片刻,一把把我推到了前排,我站到了一排白衣蓝裤的少年之间。车队缓缓前行,总理转身回眸一笑,那么温和,那么慈祥,那么美好……周总理的微笑,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

⑤第二次与总理的相遇,更加神奇。

⑥那年我在二十二中读高一。五一劳动节那天风和日丽,各校校旗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交相辉映,一个学校围成一个大圈,尽情地唱歌跳舞。当时我们班排练的是朝鲜舞《嗡嘿呀》,由于我在少年宫学过几年,手风琴拉得不错,所以担任伴奏。

⑦时至中午,节目都演完了,大家收拾东西准备撤离。我信马由缰地拉起了舞曲《多瑙河之波》。听到舞曲,不少人放下手里的工作,身不由己地跳起舞来。正跳着、笑着、闹着,一群黑人朋友不知什么时候也加入进来。他们身材修长,舞姿粗犷、动作舒展却又不失优雅。他们的加入,使快要结束的联欢活动又掀起一个小高潮。

⑧正在此时,又有一拨人涌到这里,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走在前面的人神采飞扬、大步流星——啊,是周总理,千真万确是周总理!“周总理好!”同学们激动得脸都红了。“同学们好!”总理高声向大家问好,接着,总理走到我的身边:“小同学,你会演奏拉美风格的舞曲吗?”“会。我会拉《鸽子》。”“好,就拉一曲《鸽子》。”

⑨于是,古巴舞曲《鸽子》的音乐响彻广场。这下可沸腾了,黑人兄弟们突然变得狂热起来,一边跳还一边唱,带动全场的气氛异常热烈:这是朋友间的狂欢,是一种他乡遇知己的欢乐。周总理非常兴奋,向我伸出大拇指,并随着舞曲的节奏为大家鼓掌。

⑩眼前的这一切,兴奋、幸福,都融入了我的琴声,令人陶醉。

11一曲跳毕,总理要走了,我不知哪来的勇气,快步跑到总理身边,低头小声地对总理讲:“周总理,我能和您握握手吗?”总理握住我的手:“小同学,你在哪儿学的手风琴?”“少年宫。”总理用力地摇了一下我的手:“好,好好学!”总理又一次向大家挥手致意,随后与黑人朋友们向公园门口走去。

12“不要停!不要停!”此时后面有人连声高喊,只见一位记者模样的人满头大汗地跑来,肩上还扛着一架摄影机。看到总理刚刚转身离开,急得直跺脚,那种遗憾和无可奈何的样子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拍不了总理,他把镜头对准我们,于是胶片记录下我们幸福的笑脸和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

13几天后,《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录片在影院上映,交道口影院就在学校旁边,学校组织全体同学观看:噢!电影中还真有一个镜头,我在中间拉着手风琴,同学们簇拥着我幸福地歌唱。只是,深深地遗憾,摄影师没有捕捉到我们同周总理载歌载舞的珍贵时刻。

(有删改)

【问题】

15.作者满怀深情地记录了与周总理的两次相遇,阅读全文,填写表格。(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读高一那年的五一节

地点

长安街

场景

与周总理交谈、握手

感受

意外、美好

16.结合文章,品味“神奇”一词写出了什么?(5分)

答:

17.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与周总理的见面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的?(不超过150字)(5分)

答:

【参考答案】

15.4分。答案示例:

①上初一的时候

②劳动人民文化宫

③周总理向我们微笑、招手

④兴奋、幸福、陶醉

16.5分。答案示例:

①上初一迎宾时,周总理向人群中的“我”招手微笑。

②庆“五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巧遇周总理。

③周总理是国家总理,日理万机,再次相遇很不容易,非同寻常。

④周总理与我们交谈、握手、载歌载舞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终身难忘。

⑤周总理的形象非常高大、神圣,表达了“我的”崇敬之情。

17.5分。答案示例:

篇7:我的两次初恋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和他是最好的朋友。我们什么事都一起做。我很爱很爱他,但从没告诉过他。到了七年级,我们分到不同的班。那一年我们没怎么说上话。八年级时我再次爱上了他。我感觉到他也有同样的感受,但我仍然没有告诉过他。另外一个女孩向他表白了爱意,他们走到了一起。我的心都碎了。一年半之内,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交换礼物,整天黏在一起,做情侣该做的一切事。除了拥抱……亲吻之外……喂,那时我们才八年级。我们太年轻,没什么真正的后续事情。

In grade 9, I spent everyday with him. We'd hang out, fool around, and talk all the time. He was still going out with the other girls, until one day I was sitting besides him, and he decided to dump her. He did. Right in front of me. Two days later, we were talking. I asked him whom he liked, but he said nobody. He asked whom I like, I asked him to guess. I told him he was in our class, and tall. The guys were split up into short and tall. My 'friend' was tall. He named a couple of guys, I told him it was between him and another guy. I asked him whom he would rather see me with, he replied, Me. I just sat there. Our conversation went on a little like this—

到了九年级,我和他每天在一起。我们到处闲逛、游荡、不停地交谈。他还是同别的女孩约会,直到有一天当我坐在他身边时,他决定离开她。当着我的面,他确实做到了。两天后,我们又在一起聊天。我问他现在喜欢谁,他说谁也不。他反问我,我让他猜。我告诉他,他就在我们班,个子很高。男孩们都以高矮划分。我的朋友都比较高。他列举了几个男孩的名字,我说是他和另一个男孩之中的一个。我问他,他可以看见我和谁常在一起。他回答说:“我。”我就坐在那儿,我们的对话大概像这样——

"Me."

“我。”

"Why?"

“为什么?”

"I like you."

“我喜欢你。”

"Really?"

“真的?”

"Yes. Do you like me?"

“是。那你喜欢我吗?”

"Yeah..."

“是吧……”

"Will you go out with me?"

“和我约会吧?”

"Of course."

“当然。”

I told my best friend right away. My best friend lived literally next door to my present boyfriend, so she invited me over to hang out with and him her. We went to the forest near their house. Remember we were in Junior 3. We dared to kiss many, many times, but we never went further than a kiss on the cheek. Finally, about an hour later, we finally agreed to actually kiss. When he kissed me, I was screaming inside. I was the happiest person alive at that moment. The guy I liked for four years finally liked me back, and was kissing me. I went home that day as happy as Ibe.

我立即把这事告诉了我最好的朋友。她正好住在我男朋友的隔壁,所以她邀请我过去和他们一起闲逛。我们来到他们住所附近的一片森林里。请牢记我们才初三。我们敢去亲吻很多很多次,但我们最多只亲到脸。最后,大约一小时以后,我们最终一致同意真正的接吻。当他吻我时,我的心都在尖叫。我觉得那一刻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这个我喜欢了4年的男孩最终也喜欢上了我,而且正在吻我。那天我快乐无比地回了家。

The rest of that school year was amazing. Every day at rest, we would sit together under a treeand chat...

那年剩下的日子着实令人兴奋。每天的休息时间里,我们都会坐在一棵大树下聊天……

But the happy time is always too short, we are going to graduate as we're in great blessedness, without anypromise from him, I heard he said h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his studying. We hugged goodbye. That whole summer we didn't talk. He didn't call me anymore, he was never online, he didn't e- mail me, and we never saw each other. I was growing up withouthim. I had to do so. I broke up with him.

不过快乐的时光总是太短暂了,正当我们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之中时,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他没有对我承诺什么,只是说,他以后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面了。我们拥抱着说再见。整个暑假,我们没说过一句话。他没打过一次电话给我,也从没上网发邮件给我。我们再没见过对方。我在没有他的日子里成长。我必须这样做。我和他分手了。

The next school year, senior 1, we started off not talking. Everyone still thought he liked me and I liked him. To tell you the truth, I did like him. And I hated myself for letting him go. About 2 months later, my best friend talked with him. She came back running, and told me he liked me again. I didn't know what to do. I hated him for doing this to me. Making me love him again, he asked me out that day. I didn't know what to do. I said yes. We didn't talk much. The second relationship awkward. We broke up, not too long after that. I didn't care this time. We weren't even acting like a couple. We stayed as friends. Best friends. He waited for it to pass, and it finally did. I waited for my love for him pass too and it did.

接下来的学年,高中一年级,我们不再说话。每个人都认为他还喜欢我,我也喜欢他。说实话,我确实喜欢他。我恨自己让他走掉。两个月之后,我的好朋友与他谈了一次。她跑回来告诉我说,他又喜欢上我了。我感到不知所措。我讨厌他这样对我。为了让我再爱上他,他在那天约我出去。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我说,好。我们没怎么说话。第二次交往是很尴尬的。在那儿之后不久,我们还是分手了。这次我并不太在乎,我们甚至没表现出半点情侣的样子。我们就保持朋友关系,最好的朋友。他一直等待这段时间过去,他成功了。我也在等待与他的一切都过去,我也成功了。

To date, we are still best friends. Right back to where it was before and where it always should be. I love him like a brother. He'll always be there for me, I'll always be there for him. Our song is I'll Be There For You ('Friends' theme song) after all.

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是好朋友。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也是应该有的状态。我把他当哥哥一样敬爱。他总是在我身边,我也一样。最终,我们的歌是《我会在你身边》(以朋友为主题的歌)。

篇8:论晚清的两次改革

从20世纪到21世纪,世界营销管理理论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转变,20世纪世界营销理论的三个关键词是“竞争”、“目标”和“整合”,但是到了21世纪,世界营销理论界的三个关键词恰恰变为“非竞争”、“非目标”和“非整合”。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趋向:

1、20世纪营销理论基本是“实战派”的广告营销大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21世纪的营销理论的基本是“学院派”的广告营销专家在书斋中研究出来的。

2、20世纪营销理论是落后于营销实践的,21世纪的营销理论是指导营销实践的。

3、20世纪营销理论的发展方向是逆向的,21世纪的营销理论发展是正向的。

4、20世纪营销理论的发展路线是从“简单”到“复杂”, 21世纪世界营销理论的发展路线是从“复杂” 到“简单”。

5、20世纪营销理论的传播模式是“广告”到“窄告”,靠的是大众媒体。21世纪营销理论的传播模式是从“窄告”到“广告”,除了大众媒体,更依靠人际传播(包括网络的人际传播:Web1.0到2.0)。

但是,有必要指出,即使在21世纪刚刚开始的这短短几年,世界营销理论却经历了二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做不到”到“想不到”;第二次转型是从“想不到”到“做不到”。

第一次转型:从“做不到”到“想不到”

20世纪的营销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到20世纪90年代,这个世纪的营销理论终于迎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这就是“整合营销传播”。

作为 20世纪营销理论的最高峰,“整合营销传播”汇集了广告传播、关系营销、眼球经济、人员推销、终端促销等所有可以利用的因素,以空前复杂的方式把所有可以运用的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

从微观角度讲,它可以精确到“一对一”的数据库营销,从宏观角度讲,它又把所有和市场营销有关系的“利益关系人”都一网打尽,这就像数码相机以其绝对精确的 “数字技术”和高达数百万的“像素容量”彻底化解了传统相机――广告――追求的无论是“宽告”还是“窄告”的“模拟”状态。这就启示我们:在横扫整个市场营销界的整合浪潮中,任何单一因素都很难独自在汹涌澎湃的波涛中成为神话传说中“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儿”。这就是被人誉为“永远”的“整合营销传播 ”。

“整合营销传播”把20世纪的所有能用的营销与传播理论都整合起来,它空前复杂、空前深奥、空前著名也空前难以把握,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谁人都知道,但又谁人都难以解释。

作为营销理论中的庞然大物,“整合营销传播”毕竟不是一款人人能玩得转的网络游戏,这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营销巨无霸理论,其实,直到今天,真正成功的“整合营销传播”案例尚不多见。

有人曾这样责难基督徒: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但是,如果我们问:舒尔茨能不能创造一个连他自己也运用不了的理论?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整合营销传播”空前绝后的“不可逾越性”,使它在成为20世纪世界广告营销理论的最高峰的同时,也势必成为拦在21世纪广告与营销理论面前的我们无法翻越的“柏林墙”。

想要翻越20世纪留给我们的这座“柏林墙”,21世纪的营销理论的确“做不到”,但是,令人“想不到”的办法却出现了:不是“翻越”它,而是“拆除”它。进入21世纪以来,“蓝海战略”、“水平营销”、“长尾理论”等营销管理思想就像马力强劲的推土机,铲平了我们原本熟悉的圆形的地球,让我们在麦哲伦的惊人发现之后看到了地球的另一种面貌――“世界是平的”。

21世纪兴起的“蓝海战略”、“水平营销”、“长尾理论”等营销管理理论以截然相反的策略路线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或已经消解了20世纪的“定位理论”、“纵向营销”、“整合营销传播”等理论――如果说20世纪的广告营销理论是“建构”的,那么,21世纪的广告营销理论就是“解构”的,

这一“解构”策略就像“奥卡姆剃刀”一样,以最简洁、最便宜、最实用的各种灵活“蓝海”产品割掉了20世纪营销理论努力营造“红海”品牌身上的厚厚“心理附加值”――由“竞争”到“非竞争”、由“目标”到“非目标”、由“关系” 到“非关系” 、“整合”到“非整合”――20世纪营销理论建构起的宏伟大厦正在被21世纪的营销理论不断“解构”。

进入21世纪,世界营销理论的发展逐渐从追求热门营销策略的“宏大叙事”过渡到了边边角角的“碎片整理”阶段――利润平均化的趋势使得20%的商品销售产生 80%利润回报的“暴利”成为21世纪真正的稀缺资源(20世纪末,“眼球”曾被认为是稀缺资源)。有位古董收藏家这样说:“收集古币太困难了,但比收集古币更困难的是收集现钞”――“ 百元大钞”已经被20世纪的广告营销理论抢光,现在剩下的只有“毛票”和“钢蹦儿”。21世纪初的营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教人如何在“大钞”被抢光的情况下想办法收集“毛票”的策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长尾理论”等21世纪初的营销管理理论以“碎片整理”的方式终结了“热门营销”。

“ 碎片”的一大特点就在于“难以控制”,那么,“碎片整理”就必然不可能做到绝对“精确”。行文至此,我们不难看出,20世纪广告营销理论追求的那些“竞争”、“目标”、“整合”等“精确”概念都已经被“非竞争”、“非目标”、“非整合”等“模糊”概念所代替。“蓝海战略”、“水平营销”、“长尾理论”一起开启了21世纪营销理论的“模糊”时代,在这个时代,营销人和消费者之间的“控制论”已经被“混沌学”所取代――北京某个四合院里的一只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谁也不可能知道在哪里会掀起什么样的风暴――任何微小的因素都可能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变成不可预料的成功或灾难。正如“营销之父”科特勒所担心的那样:21世纪的营销已经变成了一种前无古人的“冒险行为”。

第二次转型:从“想不到”到“做不到”

有幸的是,科特勒的担心并没有维持多久――“蓝海战略”、“水平营销”、“长尾理论”等观念提倡的“非目标”、“非竞争”、 “非整合”等令人“想不到”的“冒险行为”中并没有走得太远,21世纪营销理论的第二次转型就已经产生,把营销理论的发展方向由充满冒险性的“想不到”调整到了颇具可操作性的“做不到”。

我们说,“蓝海战略”、“水平营销”、“长尾理论”等21世纪初的经典营销理论解构了20世纪营销理论强调的“目标”、“竞争”与“整合”,以别出心裁的简单化策略把新世纪的营销理论带入一个令人“想不到”的“混沌学”阶段――“红海” 之外,想不到还有“蓝海”;“纵向营销”之外,想不到还有“横向营销”;“整合营销传播”之后,想不到还有“长尾理论”……如果说20世纪是一个“定位” 理念占统治地位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一个“创新”理念重新回归的世纪。

令人“想不到”的,是一种“ 点子”;令人“做不到”的,是一种“策略”。“不对称创新”就是这种策略的一种体现。它在于利用“领先者”和“后来者”之间的“不对称局势”,做竞争对手 “不知道的事”、“不认可的事”、“不重视的事”、“不情愿的事”,也就是说,最终以做竞争对手“做不了的事”而赢得胜利 ――就像棋手的对弈,对方明明知道你下一步会走什么棋,但就是赢不了你――在21世纪的“后整合营销传播”时代,把适应自己的最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别人“做不到”的“绝招”。

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说,“蓝海战略”等营销理念重点在于提倡冒险性的开拓精神,那么,“不对称创新”则提供给我们一种颇具可操作性的“实施指南”。

由颇具冒险性的“蓝海”向颇具操作性的“不对称创新”过渡,完成了21世纪世界营销理论的第二次转型――从“想不到”到“做不到”。

做竞争对手“想不到”的事,看似“很蓝”,但具有很大的冒险性,一旦对手想到,双方便重新进入“红海”;做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事,才是真正永远蔚蓝的“深海”,而且,尽管我们羡慕“蓝海”,但是谁也不能断定“蓝海”在哪里,“深海”就不同了,只要方向对路,努力去创造“不对称局势”,任何“挑战者”都可以进入适应自己的“深海”,而面对“深海”,竞争对手也就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

21世纪是一个“快营销”的世纪,真正的“快”,不在于率先“占位”的速度,而在于找准“错位”的方向。

上一篇:古巷的那个人诗歌下一篇:院校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汇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