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

2024-05-15

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

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政府和社会都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针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信息公开,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网民素质等多方面完善措施,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在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谣言;问题;治理;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一台电子设备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这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序进行埋下了隐患,网络谣言便是其中之一。

谣言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正常现象,自有人类社会开始便一直存在。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便捷性则为谣言的传播带来了“蝴蝶效应”。无不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如何有效防治谣言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关于网络谣言的治理,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为此笔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并结合国外的治理经验,就如何治理网络谣言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健全法律法规,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法律上的充分保障

为有效治理网络谣言,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美国先后颁布了《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等约130项对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制的相关法律法规。日本政府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契约法》等专门法规来处置包括谣言在内网络违法行为。韩国印度等国家也为治理网络谣言,颁布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刑法内已有关于惩治网络谣言的相关内容,而且还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法规。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体系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相应认定标准和处罚施,一些条文规定的原则性较强,无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三是我国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较轻,刑法中明确规定以刑事犯罪的方式定罪,然而现实中多采用警告、罚款、拘留等较轻处罚。

针对以上问题,第一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现实发展的变化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增强法律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更加具体的法规及实施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第二,要明确执法主体,确定相关部门的执法权限、执法资格和执法范围,避免令出多家产生权力交叉,造成不能及时执法甚至产生监管盲区。第三,建立完善的程序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提高执法力度,确保对造谣者能够有效追究。同时,根据实际的危害后果确定相关责任人的罪行,并采取相适应处罚标准。

二、建立健全辟谣机制,确保正确信息充分及时公开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对谣言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时辟谣,及时提供充分正确的信息。在一个民主社会中,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面对谣言应当敢于公开信息,敢于在第一时间内告诉公民具体发生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谣言的传播起到有效的遏制,才不至于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然而,从当前我国政府处理谣言问题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行动迟缓、方式单

一、内容晦涩等问题。给人造成政府当局刻意隐瞒事实真相的错觉,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甚至进一步促进了谣言的传播。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辟谣机制,确保正确信息及时发布,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对此,可以采取如下具体措施:一是针对谣言问题建立专门的应急小组,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透明、快捷、权威的发布信息,使广大群众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准确信息;二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渠道,例如微博、微信及时推送各种可靠信息,对谣言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三是改变以往辟谣信息简单、呆板、官方化的公文方式,采用广大群众所熟知的语言,有理有据的破除谣言。

三、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监管能力

近年来网络媒体借助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依靠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等权威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一事件的发布者,传播者和评论者。同时,一些新闻网站和电视台,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求新求快对一些信息不加核实便向大众随意发布。甚至为吸引眼球,一些断章取义、恶意捏造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在某些程度又上极大促进了谣言的传播。

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一些网络传媒要做到严格审查和有效控制,建立相应的信息监管机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载体上的各种舆情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防堵,及时调查、发现并删除各类有害的网络信息定。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一些因发布误导信息而对社会产生严重危害的媒体要严加惩处,必要时可予以取缔。其次,针对网络谣言的整治工作,要加大资金投入,改进技术手段,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监管水平。要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各种网络谣言进行全面、实时监控和跟踪,及时查找出造谣源头。最后,实行网络实名制,加快实名制立法建设,确保实名制有效落实建立。

四、开展网民素质教育,提升自律意识

网络谣言的传播一方面是由于传播者恶意心理,但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广大民缺乏自律意识和专业知识,自身素养有待提高。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如果广大网民都对“传谣”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那我们的网络谣言治理工作将会取得很大进展。因此,进行网络谣言的治理工作中,我们还要重视官大网民媒介素养教育,从源头上铲除孕育谣言的土壤。

首先,我们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公民日常行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新闻媒体和社区街道的宣传,或通过开交流会,发放宣传单的形式,在最广范围和最大深度上,使群众深刻认识到谣言对于社会的危害,并做到自觉抵制谣言,自觉反对传谣行为。同时,严厉打击社会上大传谣行为,并将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示范教育,树立起使“不传谣、不信谣”的社会风气。其次,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构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依赖政府部门,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为此,联合各方机构,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定期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严键.新加坡铁腕管控网络谣言[N].人民日报,2012-04-26.[2]张慧中,孙天仁.各国多管齐下严打网络谣言,严厉打击,决不手软[N].人民日报,2012-04-17.[3]白龙,张洋.整治网络谣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N].人民日报,2012-04-8.作者简介:

1、刘禹甫,(1994-),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中国刑警学院,本科,侦查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2、潘少科,1992,男,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国刑警学院,本科,侦查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篇2: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

同时,网络谣言还会损害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近日,甘肃兰州出现食盐“涨价停产”等谣言,引发了新一轮抢盐**。部分市民轻信谣言,开始大量购买食盐,很多商场、商铺的食盐被抢购一空。抢购到盐的人短期吃不完造成浪费,而真正需要盐的,尤其是一些餐饮机构,又因抢购买不到盐。陈柏峰说,“与事实偏差较大或完全相左的谣言谎话,借助网络和个别不负责任媒体的传播,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网民,损害许多公众的利益。”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谣言的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点。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首席专家潘允康表示,有些人喜欢求新、求奇,常常抱着“别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态,以寻求刺激;有些人则是从众心理,“别人知道的,我也应该知道”;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即使有些谣言毫无逻辑、漏洞百出也信以为真。

潘允康进一步表示,有些网络谣言可称得上是“妖言”,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它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如同引诱人们吸食毒品一样,慢慢地让人“上瘾”,麻醉人的神经,扰乱人的生理功能,让人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不健康,进而破坏家庭、诱发犯罪,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正常秩序。造谣传谣不是言论自由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政府应该以宽容、包容、虚心的态度,畅通社会公众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公民言论自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社会公众在享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维护舆论环境,根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

夏学銮表示,网络虽然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载体和工具,但网络聊天还是要从人们的嘴里说出去,网页留言也要靠人们在键盘上敲打进去,一言一语都是人们思想的反映。虚拟社会依托现实社会而存在,虚拟社会的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每一个人。因此,每个人在现实社会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并不会因为自己存在方式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

针对“网络谣言也是言论自由的表现”这一观点,潘允康表示,首先,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自由应该是符合国情、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由,即使是在西方社会,如果有言论、谣言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会受到制裁。因此,网络谣言并不属于自由的范围。其次,自由应该是在既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享受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权利。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的社会化以及取得公民资格的最起码条件,就是要遵守法律规范,正确处理社会关系,遵守道德底线、法治底线和事实底线。谣言往往都是有所指向的,无论是针对人还是事件的谣言,都难免会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因此,这不仅仅是违反社会道德的,也是违反法律的,不仅应该坚决抵制,而且应该受到相应的制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认为,网络谣言不仅在我国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亟待治理的问题,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对网络谣言免疫。他举例说,韩国数名艺人不堪网络谣言的压力而轻生;大地震后的日本,谣言90%来自网络。支振锋表示,“言论自由”不应该是网络谣言得以豁免的保护伞。从国际上来看,韩国和日本纷纷表示要出台相关法律来治理网络谣言,英国也试图以隐私等相关法律来揭开匿名这一“互联网斗篷”,美国则宣布“数字世界将不再是一个没有法律约束的疆域 铲除网络谣言需要全民行动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是一个常识。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不再是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在互联网中活动的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一一找到对应。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冲击真实可感,一点也不虚拟。

为此,吴忠民指出,应将遏制网络谣言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管纳入法治轨道,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依法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向波表示,从法制建设角度来说,铲除网络谣言首先要界定网络谣言的概念、由谁来认定;其次,要健全法律,使得互联网信息相关的法律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规定相衔接,完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在互联网上倡导诚信意识。徒法无以自行。支振锋表示,消除网络谣言,更要遵循法治的要求办事,尤其是当公民个人或者组织受到谣言的伤害时,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而如果造谣诽谤,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也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刑事责任,或者接受治安管理处罚。

除了法制建设外,政府的信息公开也是必要举措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表示,治理网络谣言,最有效的办法是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有效地运转起来,让信息公开的速度大于谣言传播的速度,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信息”下,形成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防范网络谣言的制度壁垒。莫纪宏建议,首先,政府应当与主流媒体协作,建立防范网络谣言扩散的预防机制,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防范谣言扩散的预警机制;其次,应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对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加以重点筛选,尽早采取措施来掌控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最后,当谣言在网络上泛滥,具有快速传播的特性时,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公开各种对澄清谣言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让“信息公开”遏止“谣言扩散”。专家们认为,网络世界是一种公共空间,治理网络谣言理应是一种公共行动,彻底净化网络空间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待网络谣言,全社会应该同仇敌忾,达成零容忍的共识。”莫纪宏表示,谣言是社会公害,与每个人有关。一方面,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素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每一个公民都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都要敢于辟谣,和造谣者针锋相对,不让造谣者兴风作浪、蛊惑人心。

许多专家表示,网站与媒体应该自觉承担铲除网络谣言的责任与义务。“为吸引眼球、抢占卖点,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但因此而忽视对信息发布的掌控,对虚假信息视而不见,对造谣传谣听之任之,那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上官酒瑞认为,“为了治理网络谣言,洁净网络空间,网站和媒体不能回避公共使命,应当积极担当责任,成为良好网络环境的守护者。这需要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甄别和监测,尽最大努力对违法信息进行审核,对虚假信息有效过滤,对网络谣言及时删除。而且在谣言出现的情况下,必须积极发布辟谣消息,遏制谣言的放大和传播。”

现如今,网络谣言一词已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也基本都知道网络谣言将带来无法估量的社会危害,但是如何去辨别网络文章的真实性与否依然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办法去避免网络谣言的出现,减小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

网络谣言的出现将会带来一些很严重的危害:

1、网络谣言将会使和谐社会变得不和谐。当下,国家大力提倡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潮,但是网络谣言的出现却会将这一切打破,人们在谣言的影响下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使和谐社会的建设变得艰难重重,和谐社会也将变得不和谐。

2、将会扭曲网络的真正用途。网络在现代可以说是舆论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应该是和谐健康言论出现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谣言的出现,使网络变成了谣言的滋生地和传播平台,这就从本质上扭曲了网络平台的真实用途。

3、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一些比较偏激的网络言论将会使人们得到一些错误的信号,产生一些反国家反民族的激进思想。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网络言论将会造成社会环境的不稳定,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有甚者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既然网络谣言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危害,那么我们就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将这些谣言扼杀在摇篮之中,将谣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1、在全社会范围为开展打击“网络谣言”的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如何辨别网络谣言和事实真相。

2、政府在各大主要的媒体及时的将社会上一些主要事件的真相进行公布。人们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主要就是没有能够及时的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如果政府能够及时的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必将使网络谣言没有立足之地。

3、各网站要建立严格的审核程序。网络谣言的出现也是由于各网站没有严格的审核程序,正因为审核程序的缺失,那些反动、消极的言论才能够出现在网络上。相信只要各大网站建立严格的网络审核机制,谣言必将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4、国家要完善网络立法机制。现如今,法律就是一切行动的准绳,网络在现代是飞速的发展,但是网络立法却几乎没有,国家要尽快完善立法机制,约束网络上的一些不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网络谣言的出现变成不可能。

网络谣言的出现产生了许多危害,相信只要大家能够立足于事件的真相,谣言必将不攻自破

要有效地遏制网络谣言的编造、接受和传播,首先要求网民要有自觉抵制的决心,要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清网络谣言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自己要自觉做到既不造谣、又不信谣、更不传谣。要把抵制编造和传播网络谣言提高到政治觉悟的高度上去认识,把它作为做人的基本素质。其次,要在立法上完善网络行为的法律制度。法律是避免人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当然也是遏制网络谣言编造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目前已有网络方面的立法,但是,由于立法往往落后于实践和其他种种原因的存在,网络立法还存在不少缺陷,还远远不能适应实践需要,所有,完善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三是政府要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准则,及时对错误的网络言行进辟谣。要针对虚假的突发事件言论、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和发布更正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让广大群众即刻明确事件真相。四是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秩序,规范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监督和管理,严惩网络管理者玩忽职守行为。同时,加强网站自我教育、自觉管理、阳光服务的能力,提高网站识别、管理、惩戒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将网络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后,应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的创新。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这就增加了网络谣言防控的难度,所以,建立网络筛选确认制度、评估制度、和信息处理后反馈等制度,对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及时处置网络谣言作用非同小可。一 加大舆情监督引导力度,快速反应,避免不良谣言传播。

对于网络中的热点问题,可利用网站的论坛、新闻、评论等及时披露信息,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正面引导网民的讨论,及时批驳带有恶意的造谣、攻击和污蔑,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导向作用,有效地管制网络公共空间。

政府、专家、媒体等公信力群体对谣言的快速反应和舆论引导对消除谣言解决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必须及时辟谣,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以科学的、权威的声音,让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谣言消弭。信息公开的程度与公民对公信力群体的信任程度成正比。一些谣言之所以能够得逞,或者在极短时间里演化成现实灾难,一定程度上与平素发布的信息信任度不足不无关系。假如这些媒体平素的做法常失信于民,在遇上重大危机或灾难时,社会人心必然轻易浮动。

二 健全网络法制规范,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法制意识。

篇3:网络谣言的治理

网络正在成为我国公民反应社情民意的重要媒介, 但我们在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网络舆论也逐渐呈现出无序、失范的趋势, 网络谣言就是典型之一。但是, 网络传播的快速、没有国界、隐名等特性, 其危害更是与日俱增。因此, 要下大力量治理, 使之尽快规范化。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1.网络谣言产生的客观原因

很多人将万维网的“word wide web”解释成无性别、无身份、无年龄的“三无”, 不难看出, 虚拟性和匿名性是网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随着网络技术不断进步, 人们利用网络来休闲娱乐的成本越来越低, 这使得规模庞大、主体虚拟、时空分离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的人群可以匿名加入进来进行信息上的沟通和交流,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在一些公共性事件中, 参与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目的反而是其次, 呼朋唤友、“煽风点火”反而成了初衷。

2.网络谣言产生的现实原因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中国正在出现一个新的阶层, 即“新意见阶层”, 他们是非常关注新闻时事, 敢于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无论是一个敏感事件、还是一个政府决策, 他们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通过网络聚集起来, 形成一股强大的网民力量。

而在中国众多的网民中, 结构复杂, 网民素质参差不齐也是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名性等特性, 使得一些网络参与者抱有认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网络行为没有痕迹的侥幸心理, 而在网络中肆无忌惮地从事着各种网络谣言行为, 将自己变为一个“网络谣言制造者”, 而这类低素质的网民, 在面对现实社会的法律和制度的时候也是无所畏惧的。网络环境中的道德与传统社会的道德有所不同,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力量, 不能依靠现实社会的舆论与规范来规范公民个体的行为, 因此, 加强网络参与者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增强网民的整体观念和群体意识, 对于净化网络空间具有刻不容缓的意义。

网络谣言治理的必要性

1.虚拟空间的谣言可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的暴力

网络谣言事件在产生之初, 网民往往还只是通过使用带有偏见性、偏激性的语言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但随着事态进一步发展, 广大网民通过集体的力量利用人肉搜索来搜索事件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家庭背景、电话号码等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 并将这些内容赤裸裸地公之于众。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除了能够满足网民发泄不良情绪外, 对于问题的解决收效不大。如果再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网络谣言的失范与无序将会继续蔓延, 良好的社会风气将会继续受到践踏, 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2.网络谣言的无规制性影响法律文化进一步发展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有可能成为真理。”网络谣言的肆意蔓延对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贻害无穷。在纷繁复杂的虚拟网络世界中, 谣言制造者穿上了“隐形的外衣”, 而网民心中的无法律化更是使得谣言传播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愈演愈烈的网络谣言给现实世界带来巨大危害。与此同时, 网络世界中人们对法律制度的轻视, 逐渐蔓延到现实的法律文化发展中, 人们的法律素养并没有与法律的进步亦步亦趋。人们习惯性的认为法律与我没有关系, 法律也无法惩罚我的网络行为等侥幸心理, 使得“徒法不足以自行”的道理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人们对法律制度的忽视与不遵守, 使得我国法律文化在网络中进入了“瓶颈”期。

网络谣言的刑法治理

1.网络谣言刑法治理的基本立场

网络信息是通过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的。无论是使用肯定还是否定的文字或语言, 受众都可以清晰地理解其表达的内容。但是, 疑问句的表达方式, 言论发生的环境、言论指向对象的特殊性, 可能会使受众对这种表达产生与字面含义不同的理解, 而且对网络谣言的判断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此, 对网络消息进行语言学考察, 判断散布的网络消息的真实性, 判断其是否应为刑法处罚的谣言, 是判断网络谣言传播者是否构成犯罪的关键。

言论表达针对不同的对象可能会涉及不同的罪名。如若一个公民针对国家发表不适当的言论, 公民会涉嫌以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民族仇恨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民族歧视罪、战时造谣惑众罪、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等罪名被惩治。而针对社会公众发表不适当的言论, 公民可能会因触犯社会管理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罪, 触犯故意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触犯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等罪名而被提起公诉。而公民针对个人或企业发表不适当的言论, 则会触犯侮辱罪、诽谤罪、损害商业信誉罪、商品声誉罪等一系列罪名。

追究网络谣言的刑事责任, 应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刑法谦抑的目的是立法者力求少用甚至不用刑罚, 以便有效地预防和抗制犯罪。因此根据谦抑性的要求, 该犯罪化时不犯罪化, 就会引起更多的相关犯罪, 反而增加司法资源成本, 达不到减少刑罚适用的最终目的, 而不该犯罪化时犯罪化就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刑法的谦抑性表现在:对于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 国家只有在运用民事的、行政的法律手段和措施, 仍不足以抗制时, 才能运用刑法的方法, 即通过刑事立法将其规定为犯罪, 处以一定的刑罚, 并进而通过相应的刑事司法活动加以解决。因此, 新近出台的“解释”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构成诽谤罪的标准, 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门槛”, 即要求“情节严重”。这充分体现了在依法、准确打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网民的表达权, 极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引导为主的精神。当然打击网络造谣传谣须与正常的社会监督行为区别开来。“网络反腐”、“微博反腐”, 即使检举、揭发的部分内容失实, 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或者不属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就不应以诽谤罪追究刑责。

2.外国网络谣言刑事立法的现状

打击网络谣言, 各国的立场是一致的:严厉打击, 决不手软, 并依据本国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关的立法。

(1) 希腊针对网络谣言在刑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明确规定: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制造、传播危害公共秩序和公众安全的谣言, 即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

(2) 印度2000年6月颁布《信息技术法》, 2008年印度对该法做出修订, 规定对在网上散布虚假、欺诈信息的个人最高可判处至3年有期徒刑, 对故意利用计算机技术、破坏国家安全或对人民实施恐怖主义行为者, 可判处有期徒刑直至终身监禁。

(3) 墨西哥联邦政府的法律规定, 对引发社会秩序混乱的网络造谣者处以最高6年的刑罚及最低300天薪金的罚款。

(4) 韩国2007年通过《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 要求规模较大的网站实行实名制, 恶意言论和网络谣言在韩国有所减少, 但还是无法对其完全、有效地控制。韩国《电子通讯基本法》规定, 以危害公共利益为目的, 利用电子通讯设备公然散播虚假信息的人, 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缴纳5000万韩元以下的罚款。

(5) 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约130项相关法律、法规, 对包括谣言在内的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制。纽约已通过立法惩治散布有关银行金融状况谣言的行为。2012年1月1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正式生效的一项新法规定, 校方有权将有利用互联网散布谣言等“欺凌行为”的学生停学或开除。

3.网络谣言刑事立法的建议

网络造谣传谣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造谣者和传谣者可以用编造的虚假身份在网络上发表言论, 以规避法律惩罚。治理网络谣言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实行“网络实名制度”以解决定性难、取证难以及管辖权等问题。从全球趋势、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法治国家看, 实名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2011年12月16日, 北京市四个相关政府部门颁布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若干规定》, 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注册微博客账号, 应当使用真实身份信息, 否则只能浏览不能发言。

发生新闻是第一位的, 发表新闻是第二位的;堵了一个记者的口, 堵不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了所有记者的口, 堵不了互联网上网民的口。每个人的面前都放着一个麦克风, 舆论的传播速度、穿透力等今非昔比。而对于网民们来说, 对自己的话负责, 是规制网上言论的一个最佳途径, 能让网民自觉地做到线上线下一个样。实现之, 便是实名制的全方面的实施。

篇4:网络谣言传播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网络谣言 谣言传播 治理策略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其参与领域更具广泛性,参与途径更具多样性,参与方式更具灵活性,参与内容更具多元性。官方所依赖的报刊、影视等传统媒体,越来越受到新兴媒体和自媒体的挑战。综观近年来的网络谣言事件,从“天津蓟县火灾造成重大人员死亡”到“雾霾天气使鲜肺6天变黑肺”,从“铁道部改革成立三大集团”到“80%医疗资源用于干部”等,这些谣言事件不仅扰乱了公众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许多隐患。

此类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固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媒介传播自身因素,但更重要的动因来自于政府与民间。从政府看,由于自身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加之一些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致使政府公信力和影响力出现危机;从民间看,由于一些民众自身素质不高,加之社会责任感的淡薄或者缺失,对自身话语缺乏理性和控制。现代传播技术助力下的网络谣言往往难以掌控,故而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建构良好公共对话空间

当下的公共对话空间,是基于网络而形成和存在的,它既是公众话语表达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官方与民众话语沟通与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治理网络谣言传播而言,构建一个充满理性、彼此信任的公共对话空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从政府层面来看,首先,应转变思想观念。在公共话语空间里,官方与民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自由的,政府作决策、定计划应该也必须倾听民众的呼声、顺应民众的意愿;对来自民间的批评与质疑,应以此反思工作中不足,或者施以正确的引导,而不能加以简单的制止,或者随意扼杀和剥夺民间话语表达。其次,应积极运用公共对话空间。政府应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运行机制,促进社会自治。

从技术管理层面看,一方面应加强公共话语空间的战略谋划,重视“虚拟空间”基础研究和技术手段研发,实现以网治网,推进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的推广,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针对网上大量存在的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息以及越来越多的涉网违法犯罪,尽快健全一套集搜索、预警、研判、处置于一体的技术体系,提高网上办案和数据鉴定等网上侦查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应规范网络监督管理,着力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首先,应建立完善舆情收集和回应机制。对于一些重要政务相关舆情,政府应多方收集和研究民众的意见,对民众的疑虑、误解甚至歪曲和谣言,采取接受媒体专访、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予以回应和引导。对于关乎民众利益的热点问题,政府应及时公开信息,决不能封锁和保密信息,否则便会致使谣言在更广范围传播,如2009年河南杞县因“谣传钴60泄漏”而引发的“大逃亡”,2012年“镇江自来水污染”而引发的大量抢购瓶装水,在一定意义上均是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对此,政府应尊重民众的知情权,正视民众质疑和诉求,公开信息做到知无不言、言而有理有据。

其次,应建立完善主动发布机制。对于重大事件以及民众关切,政府应主动地公开信息,使民众更多更深的了解政府的工作,这样不仅有利理顺民众的情绪,统一民众的思想,而且能够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如就深圳飙车案的“顶包”谣言,深圳警方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并主动与民众对话释疑,不仅及时告知了事件的真相,有效化解了民众非理性的话语表达,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

最后,应建立完善话语空间的互动协调机制。在政府信息公开时,政府各部门应注重形成合力,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把政府相关部门、主流媒体的力量统一起来,既在信息公开上形成联动,也在舆情处置上形成互动,确保公开信息的一致性和权威性,且不可在同一信息上出现多种声音,防止公开信息的模糊性和非透明性。在发挥官方主流媒体作用、明确舆论方向的同时,还应主动加强与民间社交媒体、自媒体的对话与交流,不断优化、净化官方与民间话语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三、培养公众独立理性意识

首先应加强对民众理性教育。谣言的生成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民众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缺失,反映着民众理性教育的缺失。可见,有效治理谣言传播,还必须加强对民众理性教育。近年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着力培养和提升民众的独立理性意识。比如“科学松鼠会”等一些民间组织利用网站和微博宣传科普知识,有针对性地揭批一些谣言,帮助民众理性看待谣言,引导民众对不盲信不盲从,增强恪守网络道德、坚守文明与理性的自觉性。加强对民众理性教育,还应着眼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结合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教育,以良好的社会公德引领民众言行,以科学的职业道德规范民众言行,以健康的家庭美德熏陶民众的言行,以高尚的个人品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应加强对违规违法者的惩处。谣言之于一个国家和社会,其危害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都是不允许谣言存在与传播的。比如,美国先后颁布了130项相关法律法规,对谣言恶意制造者和传播者采取了高压态势;韩国颁发了《电子通讯基本法》,从刑事和经济上规定了对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惩处。我国所颁布的《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也对惩处谣言恶意制造者和传播者作了相关条文的规定。

结语

作为一种依附物,谣言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一方面反映着社会发展的不完善状态,也反映着一些民众的复杂心理状态。在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民众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谣言的生成具有诸多不可预测性。从谣言的制造者看,他们或出于某种政治企图,或出于某种利益需求,制造这样那样的谣言,其目的在于制造一种恐怖或者不安的社会氛围;从谣言的传播者看,由于其缺乏对谣言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加之公共话语空间的“虚拟性”,一些谣言传播者往往具有一种盲从和侥幸心理,有意无意之中成为了谣言的制造者的“帮凶”。

同时,又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既降低了信息生产及传播的门槛,也为谣言的生成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谣言治理的难度。谣言止于社会制度的完善,止于政府的信息公开,止于民众素质的提升和文明道德的养成。只要不断优化公共话语空间,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透明性,提升民众理性意识和对谣言的辨别能力,谣言便会因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和条件而不攻自破,社会环境也因此更加的和谐安定。□

参考文献

①谢耘耕:《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25

②刘佳,《微博謠言的传播特性与治理机制》[J].《理论学习》,2013(11):45-50

③张琼引,《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治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3

(作者: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

篇5: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

舆情监测 http://

当今,互联网在我国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体,它使普通民众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 网络舆情给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必须看到,网络舆情失真问题,特别是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社会群体心态、侵蚀社会主流价值观、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有效治理网络谣言,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现实课题。

坚持信息透明原则保持信息畅通

信息透明是引导防止和治理网络谣言的前提,否则将形成信息反复博弈,造成虚假信息蔓延,增加治理的难度。所以,有效治理网络谣言,首先应当坚持信息透明原则,在保持信息畅通和信息公开的情况下,多做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树立信息源权威及时公布准确信息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网上的信息更是浩如烟海。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网民往往无所适从,难以鉴别真伪。政府是社会各界中最大的信息资源占有者,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以及全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要树立信息源权威,针对网络中刚刚出现的网络谣言苗头,准确、及时、详细地在网上公布所掌握的信息,抑制网络谣言的影响和泛滥,确保公众掌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

提高网民素质增强信息鉴别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网民只有通过更多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才能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政治判断。因此,要引导广大网民提高媒介认知力、信息鉴别能力,使网络谣言失去生存空间。当公民个人或者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勇敢地站出来,理直气壮地与网络谣言作斗争。

规范网络公关行为加强行业自律

大力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经营规范的网络公关龙头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着手对网络公关公司采取一定措施,比如:加强对网站的管理,要求网站、博客、搜索引擎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并建议逐步实现实名制,防止同一用户注册不同身份恶意炒作;明确一些重点监管对象,加强预警;开展网站人员备案工作,等等。网络公司行业协会要切实履行职责,不能形同虚设;网络公司行业内部要互相监督和约束,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

加快网络立法严惩网络谣言

篇6:庭审报告-论网络谣言及其治理

庭审报告

题目:论网络谣言及其治理

姓名:朱林青青

学号:

联系方式:

更多法律课件,论文报告,请关注 朱林青青 新浪微博,或加QQ 1170297334 获取更多

论网络谣言及其治理

据联合早报报道:近日在中国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传言,北京市公安局称已查悉是有个别网民在网上特别是微博中编造,公安局已对有关6人依法予以拘留。另外,电信管理部门依法对梅州视窗网、兴宁528论坛、东阳热线、E京网等16家造谣、传谣,疏于管理的网站予以关闭。对新浪和腾讯微博客网站集中出现的谣言,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造成恶劣影响的问题,北京市和广东省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分别对两个网站提出严肃批评,做了相应惩处。“两个网站表示要认真落实相关要求,采取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

其实近日引起公众关注的网络谣言时间在我国,尤其近几年已经连续发生多起,并且造成恶劣社会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然而,在“自由表达”的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谣言、谎话,有时候谣言的传播力甚至还强于真相。“食盐涨价停产”、“毒香蕉”、“乞丐村”,这些与事实偏差较大或完全相左的谣言谎话,借助网络和个别不负责任媒体的传播,曾经误导许多不明真相的网民,给群众生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言论自由,又称“表达自由”是指人人享有以口头、书面、绘画、摄影、音乐等各种形式和方法自由表达观点和意见的权利。言论自由既包括单纯的 更多法律课件,论文报告,请关注 朱林青青 新浪微博,或加QQ 1170297334 获取更多

言论和出版自由,又包括新闻自由和知情的权利和自由,既包括积极的权利和自由,也包括以沉默等方式表现出的权利和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因此,公民可以在网络上公开发表言论。

但是,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和权利,公民的任何权利都要受到相应的限制,否则,无规矩不成方圆,若人人享有绝对的自由,社会将陷入恐怖的无序状态。因此,公民不得在网络上随意散布虚假信息,尤其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重大涉及公共利益的部分造成恶劣影响的虚假信息,以此等方式行事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既是对此项权利的歪曲,同时也构成了对权利的滥用。

纵观这些在网络造言生事,散布虚假信息以混淆视听的行为,均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一些网络谣言在短时间内引发恐慌,影响群众正常生活。为引导市民“少吃盐、吃好盐”,今年3月,甘肃省盐业公司向市场投入加锌海藻碘盐、低钠盐等多个品种的食盐,因加入成分的不同,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不料,却在兰州引发了一场抢盐**。自清明节开始,兰州市部分市民因轻信食盐“涨价停产”等谣言,开始大量购买食盐,很多商场、商铺的食盐被抢购一空。抢购到盐的人短期吃不完造成浪费,而真正需要盐的又因抢购买不到盐,不少受害者对此表示无奈和愤慨。兰州市民杨蓉说:“前几天正好家里没盐了,去了商店才发现已经没得卖了,抢光了。”兰州农民巷一名王姓餐厅老板说:“前几天谣言传得厉害,大家都抢购食盐,对我们这些用盐量稍大的 更多法律课件,论文报告,请关注 朱林青青 新浪微博,或加QQ 1170297334 获取更多

餐厅来说压力很大,生意受到影响。我觉得大家在听到谣言的时候要多想一想,不要成为谣言的传播者,不然很容易害人害己。”

对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拱北村香蕉种植农户高冬梅来说,“香蕉有毒”的谣言已经不止一次给她造成经济损失。“谣言害死人!”高冬梅说,“我经历过两次香蕉有毒的谣言了,损失都很大。第一次是2007年,香蕉致癌的谣言使香蕉的价格从每斤一块多跌到两毛多,我一下子没了好几万元。我想不通,好好的香蕉怎么可能有毒呢?我们每天到地里干活的时候还摘来吃,怎么说致癌呢?去年,我的损失更大了,因为人工成本和肥料费都涨了,本来能卖3块多钱一斤的香蕉,被谣言搞得又跌到了几毛钱,眼睁睁地看自己辛苦种出来的香蕉烂在地里,一点办法都没有。真希望这些害人的谣言不要再有。”

谣言影响地方形象,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山东临朐也有类似遭遇。正在临朐县开展的“胃癌高发区人群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胃癌项目”,是经科技部立项,由多部门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项惠民项目。今年1月5日,一些门户网站论坛出现“山东省临朐县居民被强行试验药品”帖文。1月10日,某晚报电子版登载有关新闻,迅速被120余家网站以“临朐20万人疑被当‘小白鼠’”、“山东临朐否认20万人遭强行试药”为题转载,导致大量网民发言言辞激烈,甚至产生了部分攻击党委、政府的言论。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深深得知,公民随意散布可能对社会经济政治的正常发展造成威胁的虚假信息,会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影响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危急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给整个 更多法律课件,论文报告,请关注 朱林青青 新浪微博,或加QQ 1170297334 获取更多

社会带来恶劣的影响,因此对于此种行为我们必须严肃加以治理。

首先应该从问题本质出发,对症下药,国家应以法律规定等形式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对于滥用权力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

第一个方面国家应该对于言论内容侵权的行为予以法律限制,公民言论的内容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发生在他人身上有价值的事项,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因行使言论自由权而侵犯他人人格权利等人身权利的事情大有存在,因此国家应该从实际国情出发,制定相关规范予以治理。

其次,对于内容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必须严加规范和惩戒。对于鼓励和倡导暴力和威胁国家安全的言行,任何国家都是无法容忍的。因此内容含有此类内容的言论,非常容易造成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危存亡。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公民通过网络等各种形式表达对国家或政府某些行为的不满,因此,国家应该本着“利益衡量的”的标准对此类行为进行规范。

另外,国家应该通过立法,对于公民的表达言论的方式进行限制。例如一些极端的恐怖主义以及自残自杀等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应当予以禁止,并且提供透明公开的正当表达途径使公民可以行使言论自由权。法律还可以通过对于公民知情权的限制以及对于沉默表达观点等行为进行相关的立法,使得各项工作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谣言止于真相,流言止于知者。政府是真相的掌握者,也应成为谣言的终结者。建立法治政府和公众广泛参与是治理谣言的根本途 更多法律课件,论文报告,请关注 朱林青青 新浪微博,或加QQ 1170297334 获取更多

径。将政府管理、社会运行都纳入法治轨道,促使公众形成对法定秩序的基本信任,网络谣言也就基本没有了市场。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畅通公众参与政府管理的渠道,使公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政府治理的参与者,这样才能培养出制止谣言的“知者”。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加强网站建设上动作很大,但是在维护网站上跟进不平衡。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管理为平台,整合政府职能资源,形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履行职能解决问题、及时回复问题的机制很不够。有的职能部门甚至对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顺其自然,不处理不回复,漠视网民关怀,导致官方无声,谣言横流。因此,在政府大量公共管理事物、公务活动中,制度性的及时发布政务信息,及时回复网民问题,是防控谣言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对互联网实行的是备案登记管理制度。这项制度有利于降低互联网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互联网的发展。然而,这项制度也为互联网谣言滋生提供了空间。一些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迷信“眼球经济”,不仅允许互联网使用者传播各种谣言,而且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推波助澜。这是极端危险的边缘游戏,它不仅让我国网络信息品质不断恶化,而且损害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挑战了法律的尊严。

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有学者认为,谣言与语言同时诞生。从这个意义上看,谣言是社会生活中 更多法律课件,论文报告,请关注 朱林青青 新浪微博,或加QQ 1170297334 获取更多

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网络谣言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当主流文化比较占据优势的时候,谣言就会自生自灭;当主流文化处于不均衡的状态时,谣言就会泛滥。加强主流文化建设,要倡导政府诚信行政,诚信开展公共服务;要求政府官员说实话,说真话。用正气压倒邪气,用实实在在的言行粉碎一个个的谣言。时间长了,造谣者没有市场,谣言也就没人相信。

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创新。网络的虚拟性增加了网络谣言防控的难度,也是防控、治理网络谣言的瓶颈所在。互联网技术领域要加快开发创新力度,建立网络谣言监测形成机制、筛选确认制度、破坏评估制度、整合相关职能机构调查处理制度、处理后反馈制度,形成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及时处置网络谣言、及时辟谣机制,对网络谣言内容本身及时正本清源,对网络谣言的发布者、传播者的处理及时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创新,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提高网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网站识别、管理、惩戒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在网民中开展诚信发言、抵制谣言等互动活动。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下一篇:世界动画发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