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2P网络借贷问题的文献研究

2023-01-02

1983年, 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先生率先创建了一种新型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 通过提供短期小额贷款的方式帮助贫困而无抵押能力的人群。为了对其行为进行肯定, 诺贝尔委员会在2006年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他。这一举动, 也反映出小额信贷这种模式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普遍认可。与此同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 小额信贷与互联网技术更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因此产生了P2P网络借贷模式。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的Lending Club、Prosper、Kiva以及英国的Zopa公司。

2007年8月总部位于上海的拍拍贷作为我国第一个P2P网络借贷出现。该公司在2012年4月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所颁发的金融信息服务牌照, 这是我国整个P2P网络借贷领域内获得金融信息服务资质的第一家公司。从时间上来看, 截止2014年6月, 公司注册用户突破130万, 交易额达到4亿元的规模。如今整个国内P2P借贷领域中还存在安心贷、红岭创投、人人贷等这些拥有比较大影响力的公司。

故研究P2P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1 国外文献综述

面对持续不断发展的P2P网络借贷, 学术界对这一金融模式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中。相当一部分的学者在探讨研究P2P网络借贷业务时是从实证与理论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为了对国内外学者研究P2P网络借贷的进展有更好的了解, 以便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行即将实施的研究, 在此特梳理国外研究P2P网络借贷的现状, 对其实施相应的综述。

一笔借贷行为不管是在传统借贷市场还是P2P网络借贷市场能否顺利完成, 信息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信息往往可以对整个借贷市场的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Stiglitz, 1981) 。通过专门的金融中介机构实施信息收集, 随后向贷款者出售处理过的信息, 那么就特别重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这里所涉及到的有效信息, 就是包含着大量的贷款者与借款者信息。而这些信息就势必具备一定的价值, 获得信息就必然会消耗一定成本, 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 正是考虑到对贷款者与借款者的隐私的保护, 无法完全公开所有的有用信息, 所以在对贷款者与借款者的信息进行管理与收集的时候, 必须借助于专门的机构来完成。与此同时, 还应该将信息在贷款者与借款者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传递。其中, 银行正是最为常见的专门机构 (Jentzsch, 2007) 。在相应的接待活动当中, 银行等作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显得特别重要, Gorton与Winton两位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性研究, 总结出金融中介机构所具备的信息监管者与生产者的角色定位存在特别明显的相关关系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事后监管借款者的问题上, 当直接监管者为贷款者时, 会产生特别高的成本, 而银行这个金融中介机构凭借其拥有的规模与技术优势, 充当事后监督借款者, 那么势必会极大的降低这一成本 (Diamond, 1984) 。如果金融中介机构并不是贷款者, 而是属于贷后的监管者, 那么势必会产生金融中介机构这一监管者是否能全身心的监管借款者的问题, 这就是监管者问题。基于银行监管贷款获得的行为, Winters、Blackwell (1997) 在其研究成果中提到, 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于银行监管努力程度和贷款利率之间, 同时, 在企业与银行两者关系的密切程度上呈现出反相关关系。另外, 从资金营利性的角度来看, 金融中介机构往往实施高借款利率给那些尚未辨别信用水平与还款能力的借款者, 从而使部分比较高质量的借款者不能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筹集, 或者是通过付出较高的利率来获得资金, 这样就无从谈及整体借款利率, 这一问题就是信贷配给问题 (Gollier, de Aghion, 2000) 。

P2P网络借贷市场比较传统借贷市场来看, 存在着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借贷双方在P2P网络借贷市场当中进行交易往往都是匿名, 这就肯定会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 与此同时, 无抵押的信用贷款作为P2P网络借贷经常采用的方式, 必将存在巨大的信用风险 (Steelmann, 2006) 。立足于假设匿名交易与一次性博弈, 根据新古典诗词的基本原则要求, 那么正规金融机构肯定要让中小企业、农户提供担保或者是抵押品。贷款人对于匿名网络条件下进行相应的交易经验严重缺乏, 这就导致贷款利率在一个高水平上运行 (Klafft, 2008) 。作为一种进行社交的平台, P2P同与传统的借贷活动进行比较, 那么P2P网络借贷市场往往显得对借款者的社会资本质量更为方便的获得, 这也是所谓的软信息。Benjamin与Robert (2010) 在其研究成果中提到, 凭借对接整个社区当中的信誉体系, 获得了借款者的个人信誉、名声等信息, 以便选取出的高质量的借款者。虽然这样的方式拥有相对比较高的成本, 可以通过比较传统借贷模式, 成本显得比较低, 能够做到将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问题有效降低。

由于在P2P与B2C电子商务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网站在相应的交易活动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仅仅定位于交易双方所进行交流的平台, 只有买卖双方之间才可以进行真正的交易。P2P网络借贷平台这与淘宝等这些人们所熟知的电商相类似, 所存在的差别就是P2P网络借贷平台出售的商品———贷款, 而电商将具体的商品在网站平台上出售。由于交易双方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双方并没有当面交易, 这就要求交易用到的网络平台一定是得到了交易双方信任的平台。从Siegel与Duarte (2010) 的研究中可以了解, 顺利实施交易显得特别关键的就是交易者相互之间的信任, 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于发达国家。如果交易双方相互之间有着充分的信任, 这就为实现买方交易意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相互之间的信任在网络这种非现实环境下, 就能够让产品的买方显示出积极态度 (Palvia, 2009) 。针对买方信任第三方网络平台这一问题, Mc Knight (2002) 在其研究结果当中提到, 买方信任第三方网络平台就能够将买方的信任热情有效提升, 积极主动的共享网站之间的信息, 随后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同样这样的情况适用于P2P网络借贷, 贷款者往往只有信任网络借贷平台, 这样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网络借贷平台当中。基于信任网络借贷平台的背景下, 还应该信任借款者, 这样才能够达成交易。贷款者在特别多的借款申请当中, 往往倾向于向自己最为信任的贷款申请放出自己的资金。有鉴于此, 在P2P网络借贷业务当中信任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可是实现信任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应该日积月累, 尤为关键的就是P2P网络借贷平台必须仔细认真的审核借贷双方的信息。

根据所做的研究就可以了解借贷活动中社会网络所发挥的作用, 如果人所具备的社会网络资源更为丰富, 那么在获得比较低利率贷款方面就有更大的可能性, 相应也会拥有更低的贷款违约率 (Lin, 2010) 。如果在贷款活动中, 贷款方里存在着借款者的朋友时, 会带来更低的贷款违约率 (Jin, Freedman, 2008) , 而且Everett (2008) 在其研究中就提到, 当出现贷款人中存在着借款者现实生活中诸如同事或者校友等这些联系人时, 会降低贷款的违约率。这体现出借贷活动受到人们所处的现实生活当中社交网络的影响。De Aghion与Gollier (2000) 在研究中发现, 当借款人按照自由的原则组建成一个借款团队, 在整个借款团队当中各个成员相互之间进行担保, 如果在小组当中有一个成员出现借款违约的情况, 那么这个小组的其他成员都有代其偿还的义务。当将某一个小组成员放入黑名单之内, 这就会导致整个小组全部都被划入到黑名单,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所采取的这样的做法与方式能够将道德与逆向选择的风险降低。Prescott (1997) 在其所做的研究当中也已经证实联保贷款这样的方式可以将贷款的违约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另外, 如果有些人具备良好的信用, 那么肯定他内心中并不愿意自己所在的借款小组有信用比较差的人, 这就导致最终使得良币对劣币进行驱逐, 借款者如果拥有着比较好的信用的单独成立一个小组, 而那些质量低与信用比较差的借款者共同形成一个借款小组, 可是由于存在质量低的借款者小组, 这就使得保持着比较高的整体利率水平, 让较好信用的借款小组保持比较高的借款利率, 那么小组信用状况评价成本会比评价每个贷款人信用状况的成本要小得多。不管实施哪种策略往往都会存在着利弊, 我们所做的就是将其有利的方面最大限度发挥, 而将不利的方面进行规避。通过分析P2P网络借贷活动就可以发现, 借款小组组成并没有完全实现借款方式, 究其原因, 其主要是由于存在于借款列表当中的借款人, 并不是特别透彻的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与信用水平, 并不愿意与其组成借款小组, 可是应该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就是, P2P借贷市场可能的发展方向就是小组贷款。

按照Lin (2009) 与Seth Freedman (2008) 研究分析Prosper网站当中的交易数据就可以发现, 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在借款者的借款成功率和信用评级两者之间, 负相关关系存在于借款者的信用评价与借款违约率、借款利率之间。而Puro (2010) 所做的研究成果得到的结论就是如果借款者拥有越高的可以接受的借款利率, 那么就存在越低的借款成功率。另外, 担保方式、借款者借款金额、借款者的借款与收入的比重都与借款利率存在着相关关系, 将其进行具体化, 如果有着越大的借款金额, 那么就会具备越高的利率;如果存在着越高的借款与收入比, 那么就会有着越高的利率 (Collier, 2010) 。借款者应该对借款成功率和可以接受的借款利率反复权衡, 也就是自身不需付出过高的借款成本, 还可以将款成功借到。在研究借款者的借款金额、借款收入比以及信用水平的基础上, 部分学者还进行系列性研究借款者的人口特征, 比如借款人性别不同那么也会存在不同的借款人选择, 与男性进行比较, 往往女性更是风险回避者, 针对这样的情况, 女性贷款者在选择借款者的过程中, 往往会选择比较高信用水平, 比较小风险, 同时愿意付出较高借款利率的借款者;当然, 女性所具备的感性特征这也可能导致女性贷款者出于同情借款者而把贷款借给那些比较低信用水平的借款者 (Barasinska, 2009) 。Guttler与Beck两位学者在进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就是通过与男性进行比较, 发现女性筛选监督借款者具备更低的违约率。另外除开性别之外, Ravina (2008) 通过分析运用Prosper平台当中2006年2月1日至2008年8月1日这段时间的数据发现, 借款成功率与利率受到借款者种族与肤色的影响, 黑人通常体现出违约率比较高, 这也导致借款利率显得比较高, Pope与Sydnor (2008) 两人所做到研究也对P2P网络借贷中存在的歧视黑人的情况予以了证实。可是Andrews (2008) 通过分析在Prosper当中将近五千来个交易记录却得到相反的结果, 结果显示通过将借款者的个人财务状况进行比较, 借款者的种族特征与肤色对借款成功率的影响显得微不足道。

而在对P2P网络借贷融资活动受社会资本影响的研究中, Mingfeng Lin (2009) 通过分析Prosper当中的数据, 获得的最终结论就是存在的社会资本能够将借贷活动当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降低。除此之外, 存在的社会资本能够将借款者的信用水平有效提升, 借款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和借款利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和借款成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Greiner, 2009) 。Siva Viswanathan (2009) 借助于Prosper当中的数据分析借款者的社交关系, 最后获得以下结论:借款利率、成功率和借款者的社交关系存在着显著影响, 借款者拥有更多与更广泛的社会关系, 那么就会拥有越低的违约率与借款利率, 越高的贷款成功率。Seth Freedman (2010) 通过分析研究Prosper当中的2007年5月1日至2009年5月1日时间段数据, 能够了解到P2P网络借贷当中的贷款者所需的借款者入职情况、信用记录等这些硬信息, 通过了解借款者社会资本的软信息, 就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将所缺乏的借款者硬信息进行弥补。Martina E.Greiner (2009) 通过分析Prosper当中将近二十万笔交易记录与两万七千五百笔成功交易记录, 对P2P网络借贷市场能否资产化社会资本进行研究, 所获得的结果就是每个借款者也并不能做到在社会资本当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基于一般层面来看, 受到存在社会资本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P2P网络借贷市场能够发挥一定监督限制借款者行为的作用, 将借款者还款意愿提升, 从而将贷款违约率降低作用实现, 可是Greiner (2009) 所做的研究成果显示, 借款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并不能使借款人的违约率有比较明显的降低, 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 Kumar (2007) 通过分析Prosper在将近半年时间的所有交易记录, 了解到部分借款者虽然有着特别好的信誉, 可是也不一定做到按照约定期限还款。

Sven C.Berger通过基于Prosper当中已经完成的九千笔交易记录所对分析, 深入研究交易活动当中P2P网络借贷平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而其研究结果就是在交易活动当中, P2P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发挥其中介作用, 能够将借款者的信用水平起到特别明显的改善, 而在第二年, 他通过分析Prosper当中一万四千项交易记录, 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同样也予以证明, 存在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可以在提升借款者信用水平方面发挥显著性作用。Sanheev Kumar (2007) 随着研究分析在Prosper当中半年的交易记录获得的成果, 往往贷款人在选择借款人的过程当中按照借款人之前贷款违约率来进行适合的贷款利率确定, 以便实现合理的风险溢价, 而且在这一研究中也了解到所存在的该理论并不是处于完全成立的状态。Berger (2009) 立足于信息不对称层面分析P2P网络借贷平台, 就可以了解到该平台可以将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有效降低, 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 还将快捷、方便的信息提供给贷款者与借款者。Samuel与Robert (2008) 通过深入研究借贷平台拍卖模式, 就可以了解到拍卖模式借助于变化的借款利率将资金筹措的机会提供给比较低信用水平的借款者。

通过综述国外研究P2P网络借贷就可以发现, 国外学者研究P2P网络借贷其主要集中研究怎样将借款成功率提升、借款活动中介结构发挥的作用、借贷行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等,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研究, 最后就可以了解到在交易活动当中P2P网络借贷平台所发挥的中介作用能够将贷款者与借款者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降低, 借款者在进行借款过程还能够凭借借款小组的方式将借款成功率提升。国外实证研究P2P网络借贷时其主要的立足于在Prosper当中所公开的那些交易数据, 相关学术界的学者们分析这些交易数据就可以了解到, 借款者借款成功率往往会受到种族、借款金额、信用评级等这些借款者硬信息的影响, 另外还会受到社会资本等这些借款者软信息的影响。

2 国内文献综述

由于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兴起时间不长, 只有短短七年时间。相对国外的研究而主, 国内研究P2P网络借贷的成果相对来说显得比较少。张晓霞与尤瑞章 (2010) 通过比较国内外P2P网络借贷时, 发现国外比国内拥有更为成熟的在线借贷, 这主要是因为国外具备相关的技术支持、健全信用体系、完善法律制度等优势。曹一、吴晓光 (2011) 通过分析交易过程中贷后监管、验证用户身份、还款过程、划转资金等这些风险, 基于以上风险的分析基础之上, 针对性的提出提高安全技术、建设信用体系、加强资金管理等建议。陈静俊 (2011) 在陈述国内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本土化特征, 比如红岭创投就根据我国国内薄弱的市场信用体系开创性的提出了本金垫付业务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发展P2P网络借贷所面临的较高坏账率、法律空白、监管真空等问题。苏颜芹与孙英隽 (2012) 在其研究成果中认为, 微型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网络借贷。齐晓雯与黄叶苨 (2012) 的研究中指出, 如今要控制网络借贷风险可以通过将多家网络借贷平台共同组织完成对一个统一的借款者信用评级系统的建立, 将保险制度等新的措施引入到借款活动。

而国内实证研究P2P网络借贷显得又特别少, 究其原因其主要是与国外进行比较, 国内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成立比较晚, 对其管理松散, 交易数据定期向外公布尚未形成常规。研究获取数据变得极其困难这无形中就为国内学者研究网络借贷设置了障碍。郭奕 (2011) 通过分析拍拍贷在2008年8月25日至2010年5月15日这一时间段的交易记录当中的16766条, 以期对P2P网络借贷融资可能性与融资成本展开研究, 根据所作分析的结果显示, 借款者的融资成本和总投标数、历史流标次数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而和借款金额、借入接触信用评分则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可是借款方式也就是社会成本并不会显著影响借款成本, 还证明存在的社会资本能够将获得贷款的成功率有效提升。张娜 (2011) 借助于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在校学生的方式研究网络借贷中信任的作用, 能够获得贷款者的借出意愿受到借贷平台与借款者信任的显著影响;贷款者信任借贷平台能够为借款者信任状况起到有效的促进;贷款者是够信任借款人受到其社会资本与信用水平的显著影响。

从文献研究中, 我们发现P2P作为一种创新金融模式已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了冲击。互联网技术与小额信贷的融合为我们带来了P2P网络借贷模式, 这无疑帮助人们实现了较低交易成本与较高交易效率的借贷活动。在研究中, 我们也看到了P2P在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同时闲散社会资金无法有效利用这一难题上所发挥的作用。同时还直接的促成了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相比欧美国家是相当后落的, 这是P2P发展中的一大障碍也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P2P在其发展中为实现借贷交易所做的借款人信用资料的认证和记录, 及评级等活动, 形成了一套详细的资料。这将推动国家个人征信体系建立, 有助于完成目前银行体系覆盖不到的人群的信用数据搜集与分析。虽然这些年该行业发展比较迅速, 可是在发展历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弊端, 首先就是比较低的借款成功率, P2P网络借贷双方只是网络在线交流, 整个交易过程并不见面, 这就有着特别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交易双方, 现实情况就是部分贷款者为了获得贷款, 将自己的财务信息进行谎报、瞒报, 导致资金借出者面临资金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出现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有效缓解。

摘要:P2P这种新型网络借贷是有效结合计算机行业与金融行业创新微型金融模式的产物, 随着近些年网络技术呈现迅猛发展态势, 加上持续提升的网络网速与覆盖率, 而网络信息技术保持高效, 这就肯定会有效降低获取信息成本, 严重削弱以往正规金融所存在的明显优势地位, 在此背景下, 网络借贷势必逐步朝着微型金融方向发展。信息通讯介入到金融行业导致逐步扩大交易双方范围, 拥有更高的匹配实现概率。虽然P2P这种网络借贷交易双方并不面对面, 可是贷款者借助专业交流平台, 可以对借款者个人信息轻松获取, 通过筛选甄别信息, 最后做出决定将自己的资金是否借出给该用户。有鉴于此, 研究P2P势在必行。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Magee, Jack R, "Peer-to-Peer Len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Surviving After Dodd-Frank”, North Carolina School Banking Institute Journal, Vol.15 (2011) , pp.139.

[2] Andrew Verstein, “The Mi sregulation of Personto-Person Lending, UCDavis Law Review, Vol.45, no.2 (November 2011) , pp.1-66.

[3] 张正平, 胡夏露.网络借贷:国际发展与中国实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2.

[4] 杜凯, 赵乐峰.规范发展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3.

上一篇:基础物理实验网络教学及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下一篇:游方寸之地,读天下文章——新课标下报纸阅读活动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