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教学设计

2024-04-23

《旋转》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旋转》教学设计

图形的运动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旋转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3页例1、84页例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旋转图形等活动,积累几

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准确描述旋转的过程,感悟旋转的特征及性质。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教具: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大)。学具:钟表模型(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说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播放情景图动画:旋转的风车、拦车杆、荡秋千。

【设计意图:学生二年级已初步认识旋转,通过播放动画,拉近学生已有的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之能力。】

2、复习借助钟面复习角度

师:正常情况下钟面上的指针在做什么运动? 指针从“12”转到“1”是旋转了多少度?(展示指针顺次走大格旋转一周的角度)

【设计意图:把角放在钟面上,让学生既对角度进行复习,又能熟悉钟面上指针形成的角的特点:钟面上每一大格形成的角是30度,为例1学习做好铺垫。】

3、导入课题

师:看来同学们能够识别旋转现象,找出旋转的度数。我们怎样清楚描述物体的旋转以及旋转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图形的运动

(三)旋转。(板书课题)

二、展开探索,描述旋转过程

1、课件出示(对比指针快速顺时针旋转和转车逆时针旋转)问:指针旋转与转车旋转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标。讲述: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设计意图: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区分是本节的新知,我选取两个不同方向的旋转现象进行动态演示,意在帮助学生区分;又让学生手势比划,目的让学生加深认识,为例1学习扫除障碍。】

2、学习例1 为了更好的学习图形的旋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微课视频,下面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2)全班汇报展示

4、拓展延伸

出示钟表工具,提问

(1)从“2”到“5”指针是怎么旋转的?(2)从“7”到“8”指针是怎么旋转的?(3)你还想说从几到几指针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指针随意沿大格旋转,让学生描述指针是怎么旋转的,可拨指针也可通过想象,意在提升学生思维空间,熟练描述旋转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中增强信心。】

5、生活实践

做一做

左侧有车通过,车杆()右侧有车通过,车杆()

三、动手操作,感悟旋转的特征

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教材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三角形的旋转过程。提问:通过旋转,你发现了什么?

3、再次把三角尺顺时针旋转90°,观察三角尺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4、换另一把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按逆时针方向像上面那样转一圈并说一说。

5、小结图形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借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的旋转,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特征,为下节课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做准备,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

四、观察图形,感受旋转的应用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成的。

【设计意图:体验图形旋转的美妙,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识别不同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变换之后,形成了同一个图形。】 五.欣赏生活中的旋转,感受旋转创造的美 课件出示生活中旋转创造的美丽图案感受旋转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创造的美 【设计意图:学习图形与变换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在感受旋转的应用阶段,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动态呈现一些基本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美丽图形、图案以及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从变换的角度去欣赏,感受其中蕴涵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后面利用图形变换自己设计、制作图案做了孕伏。】

篇2:《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

3、例4。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

2、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

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

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二、学习新课

1、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课件出示教材例3中旋转的表针和风车。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表针和风车的旋转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旋转的方向不同。)教师适时讲解“顺时针”,“逆时针”。

课件出示教材例3中的问题后说: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书中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教师边做小结边演示)小组汇报:

(实物投影展示)重点交流出:

1、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2、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对应的线段、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么什么是没有变的呢?

学生交流出:

1: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

2:点O的位置没有变。3: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4: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师:用我们手中的三角板验证一下我们的发现

2、应用旋转知识绘制图形 出示例4 师:先想一想怎样画,然后自己试着完成。教师随机指导。

画完之后与同桌互相说说画法。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无论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按要求画对即可)

教师提炼学生语言总结画法,并板书。(必要时可借助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汇报,并说说是怎样画的: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三、课堂练习

出示做一做第一题。

师:想想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成的? 独立完成第二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四、知识拓展

教材第9页第4题,利用旋转设计图案。

五、作业延伸

篇3:《旋转》教学设计

一、平行四边形旋转之后

图形的旋转, 是课程改革之后《新课程标准》增加的重要内容, 西师大版数学的在三年级、五年级教材中都有涉及。其基本定义是这样的:在平面内, 将一个图形绕一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 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五年级学生根据年龄段的认知特点, 对图形的旋转的技能性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 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的含义,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由于这部分内容不像四则混合计算式题那样机械枯燥, 也不像解决问题那样逻辑思维性极强, 一个图形的旋转活动变化的图形有着色彩感、画面感, 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 气氛活跃, 给我的感觉是学习内容简单, 学生掌握的情况不错。但是在一次单元测试之后, 我的轻松感就消失了。试题是这样的:请在方格图内画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再画出这个平行四边形旋转90°的位置与图形。我认为这是一道多角度开放的习题。第一步, 画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其画法就有:底12厘米, 高1厘米;底6厘米, 高2厘米;底4厘米, 高3厘米这三种。画出平行四边形之后, 将图形旋转90°则有八种不同的画法:可分别以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这样就在方格图内有八种不同的位置。根据此测试题的要求, 既然有这么多种可选择的做法, 那么学生又会在哪儿出错呢?有的学生找到一个点为中心点旋转后, 凭直观感觉就将旋转后的图形位置描了出来;有的学生知道用工具三角板, 找准了一个中心点, 以这个点所在的边为对应边, 用直角比着画出了旋转后的平行四边形的一条线段, 再将图形的剩余部分照葫芦画瓢画出来, 这时有的图形则大小发生了变化, 有的图形则平行四边形倾斜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还有的同学图形大小形状画对了, 但用三角板一检验, 旋转的角度却不是90°。

二、对比指针和三角形的旋转

回顾本单元学生的学习, 学情也不是那么糟, 为什么一测试学生的出错率那么高呢?我带着疑惑再次翻看数学书, 经过前后对比我发现, 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中编排旋转的图形是由简到难, 从一根指针的旋转教学到一个三角形的旋转教学, 最后是一个菱形的旋转练习。同样都是平面图形, 同样都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在方格内画出它们的位置与形状会有什么难易之差呢?

根据教材编排, 我在引导学生认识“旋转”这一概念时, 其实是从观察钟面上时针、分针运动的方式得来的。学习中先让学生进行一根指针旋转90°, 这一根指针就是一条线段, 它只有两个端点, 当确定一个中心点后, 利用三角板上的两条直角边就可以将这根指针旋转90°后的位置与形状准确画出, 一根指针的旋转就是一条线段的旋转;我们再对比看一个三角形的旋转,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 它有三个顶点, 当确定一个中心点后, 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先对应画出其中两条线段, 然后将这两条线段的另一边的端点用直尺连线, 从中体会一个三角形的旋转只要准确画出两条线段的位置就可以了。这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个三角形的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每个顶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对应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对应点与O点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位置变了。在课堂活动中还要求将一个长方形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的90°旋转, 由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当学生确定一个中心点后, 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也是可以先对应画出其中两条线段, 然后继续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画出另外两条边就可以了, 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 学生动手操作的正确率也能达到90%。

平行四边形同样有四条边, 它旋转之后的位置画起来难在哪里?如何在方格图内准确地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旋转90度后的位置与图形呢?平行四边形有四个顶点, 且四个角不是直角, 这样在确定一个旋转的中心点后, 将顶点所在的这个角的两边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准确画出这两条线段旋转后的位置, 并截取线段的长度, 即先确定了两条边的位置, 这时我们首先画出的是一个角的两条边。这时我们不能像旋转长方形那样继续利用直角画出图形的剩余部分, 由于平行四边形具有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点, 若想准确画出另外两条边, 就必须分别画出这个角两边相对的平行线, 然后截取相应的长度, 最后连线。由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这一关键, 最后应该让同学找出图形中所有的对应线段并用三角板来验证。

三、精心指导, 细化旋转教学过程

从旋转一条线段, 到旋转一个三角形, 再到旋转平行四边形;从简单到复杂, 从一般到特殊, 我认为教师应做到精心指导, 细化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旋转过程, 具体做好以下三点。

1. 精心设计图形的旋转活动, 由简到难呈现丰富多样的图形和图案, 备好方格纸, 把一个个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 形成参照, 并让学生判断、体会图形旋转前与旋转后的相同与不同, 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和对应变换, 建立空间观念。操作也就变得灵动而有目的性。

2. 观察比较, 把握三要素。其一是要有旋转中心;其二是要有旋转的方向;其三是要有旋转的角度。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教学时, 要考虑到小学生头脑思维与动手操作的不协调性, 教师应一个点一个点, 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反复强调, 反复让学生体会到变换中的要素, 通过观察对比, 利用学习工具把握活动的过程中图形变换的三个要点。

3.教师要为学生探索图形的旋转创造时间和空间, 搭建平台, 而不要让自己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全班, 力求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既有全体, 又有个别关注, 让全体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以锻炼, 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篇4:《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1.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

2.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难点: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喜欢玩吗·游乐园玩吗·今天,杨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游乐园玩玩,好不好·

不过,数学老师带大家玩,可要思考问题的哦。看这些好玩的游戏,都是怎样运动的·站起来用你的动作、手势表示出来。

1.播放录像

(弹射塔 摩天轮 神舟号 激流勇进 滑翔飞翼 滚桶)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学习内容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温习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学习新知作好准备。)

2.认识平移与旋转。刚才看到这些物体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如果按不同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可以怎么分·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请两个同学合作,上黑板上把图片分一下类。

二、深入研究平移与旋转,构建数学模型

(一)认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

1.认识平移

像弹射塔、激流勇进、滑翔飞翼这样直直的运动在数学中叫平移。(板贴“平移”二字。)请一位学生上来听口令把这两个字平移一下。(上下左右平移)刚才做的几种平移运动,说明,平移要有方向。(板书: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平移这两个字,一方面体会平移的含义,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物体平移要有一个方向。)

2.认识旋转。象勇敢者转盘,神舟号,旋转桶都是绕着一个点转的运动,叫旋转。

(板贴:旋转)请哪位同学用这两个字创造一个旋转的动作·

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的物体运动方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移和旋转”。(在“平移”“旋转”中间板书:“和”)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项目,并用动作表示一下,初步体验物体的运动方式,为分类作了孕伏。)

(二)用平移和旋转解释生活现象

1.做一做。请用手势表示平移、旋转。

2.认一认。下面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的运动,想一想,这些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课件出示图片)

3.说一说。除了这些,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说给大家听一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感知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通过“说一说”、“认一认”、“说一说”活动,进一点巩固对两种运动方式的体验。)

(三)探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平移智慧屋

师:小朋友见到过很多物体是平移的,你见过楼房平移的吗·

杨老师就见过,有名的上海音乐厅就能平移,大家想不想看一下·(视频播放新闻)

这是2003年的一则新闻,看后有什么感受·

师:杨老师这儿也有一个会移动的房子,叫“智慧屋”。(出示房子图)

现在,我想把这智慧屋平移到绿色的位置,怎么移呢·下面来做个游戏,请一个同学上来,认一下键盘上的上下左右键。比如说按一下方向键右键,小房子就向右平移一格,按两下就……其它键以此类推。不过,不让他看屏幕,需要大家的指挥。开始!(听口令操作)

师:成功了吗·怎么知道成功了·

生:(重合在一起了)

师:刚才一直现在做什么样的提示·生:向下

师:如果只要你提示一句话,你会怎么说·

生:向下平移几格

师:对,还要提示格数,可见,平移还需要知道格数。(板书:格数)

师:杨老师有个困惑(演示移动一格)怎么就知道移一格了呢·你是盯着哪儿看就知道的·

生1:房子顶上的点。

生2:房子的线。

师演示:也就是这两个点之间,看有几格。真了不起,他只关注房子的一个点就行了,但这个点,一定要移动前和移动后要对应。

(师演示两格)

师:小房子这下向哪平移了几格·请一位同学说说看。

师:小房子移到绿色的位置,到底要向哪平移几格呢·请取出你的小房子图,在作业纸上移一移。(操作活动,师巡视指导)

汇报:你认为小房子向哪平移了几格呢·

(指几个不同答案的学生说一说)

到底谁说得对呢·请这几个同学代表上来演示一下,看哪一队能获胜·

(学生演示过程中,老师监控,及时纠正)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其实,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欣赏:(边欣赏边旁白)。

愿同学们学好数学知识,用你的智慧,去创造更多的美!

篇5:《旋转》教学设计

1、出示指针旋转的过程,唤起学生对旋转的记忆。

师:(出示课件:钟面模型)分针从12转到3,怎么旋转的?

生:分针顺时针旋转了90度。(师拨时针逆时针各旋转引出180度)

2、出示视频广交会会旗

师:现在我们国家经济繁荣,人人都要奔小康,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的中最重要的部分,商品经济也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20xx年广交会已经胜利举办,大家想不想去参观参观?同学们参观的同时能发现录像中的一个数学问题,老师就奖励他一个笑脸好吗?

生:好!(观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对,广交会的会旗是利用我们数学当中的旋转知识设计出来的(奖励笑脸)广交会会旗旋转宝橡花的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是怎么样形成的?

师:前后做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生:学生交流汇报:用旋转的方法变出图案;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漂亮的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旋转出来的。你们想不想试试,也用这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旋转变出一个漂亮的图案?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图形的旋转问题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呈现图案,激趣引入。

师:现在再请同学们欣赏两组由旋转的方式形成的图案,大家看图案美丽吗?

生:美丽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图形的旋转。(板书)

2、学生探究,师生互动,

师:现在就让每组的小组长带领组员们一同旋转出第一个图案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

师:各组说一说你是怎么旋转成图案的呢?

小组长汇报:......

老师小结:同学明确旋转过程中,基本图形的形状、大小并没有变,只是基本图形的位置变了。旋转点、度数、方向都可以使基本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提出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借助学具,旋转图形

(1)用直角三角形学具旋转图形。(打开书p55.1)

师:旋转完后,学生交流一下你的旋转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展示。 (学生边演示边说)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那现在你能用这个直角三角板旋转出一个风车的图案来吗?同学们再回到小组内研究研究吧!

学生边演示边说:图案的基本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共旋转了3次。

师:真是位了不起的同学,说得有理有据。刚才我们用顺时针画出的,你还有其他的画法吗?谁来说说?

学生介绍逆时针画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旋转会旗图案或风车图案,每次旋转都是先绕某个点,以一条边为标准,沿着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

(板书)一定要注意每次图形的旋转都要把这三点说清楚。

2、观察、想象、思考,开拓思维,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师:同学们一定要善于观察、思考,加深理解旋转时的方向、度数。那我们一起再完成p55,2题吧。认真观察大屏幕中的图形变化。

生:边看边思考

师:指名回答

师小结:如何观察图形旋转的度数?

生:图形旋转过程通过直角和平角完成的。(回答得真棒)

3、书中习题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6页,看第一题发挥你们的想象,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找出答案

学生汇报

小结:我们要观察、想象、思考,开拓思维,加深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四、实践体验,拓展应用。

1、学生设计、创造。

师:现在你已经有资格当设计师了,拿出方格纸,开动你的脑筋,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今天学的旋转的知识来设计图案,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谁设计的图案最具创意,最具魅力。

学生操作。

2、作品展示。

师:好,有些同学已经设计好了,迫不及待地让我们欣赏。好东西是应该大家分享的,对吧?谁能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全班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其余的同学间相互欣赏,说说设计的意图、用处等。)

师:同学们的想法太好了,不仅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作品,还能将作品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能力啊!

五、总结收获,结束新课

师:同学们,把一个基本图形旋转,可以增添图形的魅力,使图形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不仅会欣赏美,更会创造美,老师相信:有了大家的创造,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今天你有收获吗?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篇6:《旋转》教学设计

1.师: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图形的旋转现象。(板书课题:旋转)

2.师:生活中有哪些旋转现象?举例说明。指名回答。

(风车、钟面、秋千、停车场的车杆)

3.PPT出示场景图,师:四个场景中你能发现有旋转现象吗?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

①钟面上的指针是顺时针旋转的

②风车的叶片是逆时针旋转的

③秋千也是旋转现象

二、新授

1.PPT出示例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2.明确:旋转方向和时针转动方向相同,为顺时针方向。

旋转方向和时针转动方向相反,为逆时针方向。

3.指名汇报。

明确:在说明图形的旋转现象时,要说明三个要素,

绕哪个点旋转?(中心)

按什么方向旋转?(顺时针或逆时针)

转动了多少度?(角度)

板书: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

4.学生独立完成83页做一做

5.出示例2,并拿出方格纸和直角三角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再指名汇报。

小结:

①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保持不动。

②旋转过程中,图形上的每一点的旋转方向都相同。

③旋转过程静止时,图形上的.每一点的旋转角度是一样的。

6.学生独立完成84页做一做,并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7.出示例3,拿出方格纸,小组合作完成。

同时思考(PPT出示):如何确定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

预设: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8.小结做法:根据旋转的性质,先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然后找出图中的关键点,按要求作出它们的对应点;再连接起来。(板书)

9.学生独立完成84页做一做,指名汇报做法。

10.指名谈收获。

篇7: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面 的 旋 转

桐城中心校冯家庄小学

程合琴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页——第4页。教材分析:

《面的旋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在本节课中,教材创设了一系列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认识、操作中体会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并知道它们的各部分名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事先准备或让学生充分准备好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很好的知识基础。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物体或者物体的某些部分是圆柱或者圆锥,这都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另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体会 “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了解圆柱、圆锥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长方形、圆形、圆形铁丝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1)欣赏动画,思考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你在生活中留心过车轮转动过程中的数学问题吗?淘气可是一个有人心,他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我们来听一听。

(问题1: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问题2:彩带所在的辐条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动画,看谁能帮淘气解决问题。

(动画演示)

(2)交流:谁能帮淘气解决问题?

(找学生说)

(3)思考:转动形成的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2、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1)呈现“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的情境图。

(2)观察、思考:请你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3)交流。

(4)概括、小结:点动成线。(并板书:点动成线)

(5)同时呈现下面两幅图。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6)交流。

(7)动画演示这两幅图的运动过程。

(板书: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8)寻找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面的旋转”。(板书课题:面的旋转)

二、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通过面的旋转,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2)学生活动。

(3)交流结果。

(4)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5)交流: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圆柱、圆台、球和圆锥的形成过程。

(6)思考、交流:根据刚才的观察,你能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吗?这几种立体图形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2、寻找这几种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本第2页“找一找”。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圆柱、圆锥的特点。

(一)探究圆柱的特征。

1、结合实物探究圆柱的特点。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请你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观察并思考:圆柱有什么特点?(可以通过看、滚、剪、切等多种方式)

(2)学生活动,教师深入指导。

(3)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

(5)结合学生交流并结合实物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高。

2、认识圆柱的直观图。

(1)师:刚才同学们结合圆柱体实物已经认识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且掌握了它们的特点。那你能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圆柱的直观图吗?

(教师深入观察,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画法。)

(2)(展示台展示所有不同画法)

师:请你观察,到底哪种正确呢?为什么?

(3)交流。(画错的进行修改)

(4)师:你能在圆柱的直观图上找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吗?

3、在直观图上认识圆柱的高。

(1)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尝试着在你画的圆柱中,画出它的高吗?

(教师深入观察,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画法。)

(2)思考、交流:他们谁画地正确呢?为什么?

(3)概括:圆柱的高什么特点?

(二)探究圆锥的特征。

1、结合实物探究圆锥的特征。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请你拿出课前准备的圆锥体实物,观察并思考:圆锥有什么特点?

(2)学生活动,教师深入指导。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集体交流。

(4)结合学生交流并结合实物介绍圆锥的底面、侧面、高。

2、认识圆锥的直观图。

(1)师:你能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圆锥的直观图并画出圆锥的高吗?(学生动手画一画)

(2)集体交流。

(3)结合圆锥的直观图认识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四、全课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了解关于圆柱、圆锥的哪些知识?

五、习题设计

1、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篇8:《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片段】

(1) 观察:学生看书上的情景图, 通过转杆的旋转了解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2) 操作:学生准备一把三角尺, 把尺分别围绕三个顶点, 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

(3) 示范:出示书上的方格图, 师生共同研究图中三角形的旋转, 教者示范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4) 练习: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这种设计立足于书本的呈现顺序, 应该说是中规中矩。但是学生的作业却让笔者大吃一惊, 全班48人中全部正确的不足10人。典型错例如:想想做做第2题, 将长方形围绕A点顺时针旋转90°。

【反思分析】

不得已, 笔者只好在下节课进行了补救。要求学生用纸剪一个和作业上同样的图形, 先旋转一下, 再画出来。当再次进行类似练习时, 只有少数学生画错。面对这样的结果, 笔者先是沾沾自喜, 继而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一、教材安排这部分内容的意图是什么?

1.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几何知识主要涉及图形的认识和计算, 如平面图形及其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及其体积计算, 在原来的“大纲”中统称为“几何初步知识”, 而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调整为“空间与图形”。在教材中, 添加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位置、知道方位、知道线路;其次是一些基本图形的变化, 如轴对称、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本质都是刚体变换。这种变换不改变物体的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因而图形在变换前后的形状和大小不会改变, 图形上点与点间的左右顺序也不会改变;另一个内容是“从不同方向看”, 即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一个物体。之所以把这些内容引入基础教育课程, 源于数学科学本身和数学教育发展的需求。

(1) 传统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内容基本遵循着欧氏几何的知识体系, 尽管欧氏几何具有难以替代的学习价值,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知识体系比较封闭, 部分内容脱离实际, 教学代价太大等。上述三方面内容的加入, 则在一定程度上给欧氏几何提供了新鲜的数学观点和更高的研究视野。

(2) 小学生在认识图形世界的过程中, 更多地采用表象直观的思维方式。而生活中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现象比比皆是。我们正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丰富可感的生活现象,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 丰富学生的表象, 提升他们的数学思考, 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不应只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几何知识, 形成了哪些解题技能, 还应关注学生数学方法的运用, 如“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 关注数学思想的提升, 如从变化、运动的角度认识事物, 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 更应关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相对于几何知识的习得而言, 空间观念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另外, 运用平移、旋转等变换方法能创造出很多美妙的图案, 从中学生能感受和欣赏到图形的美,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关系, 激发起他们探索图形世界的兴趣和潜能。

二、学生已经具备哪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当我们细细剖析学生的解题过程就不难看出:首先, 学生必须理解旋转的要求, 即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接着, 学生在借助于想象使图形在头脑中进行旋转, 形成清晰的动态影像。最后依据头脑中的影像确定图形旋转后的位置、大小, 并将它画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中间的一环是最关键的环节。问题是多数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吗?我想回答是否定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

(1) 旋转是物体围绕一个中心点转动的运动方式。如风车、车轮的转动等。这是学生三年级学过的。 (教材中没有介绍绕直线旋转的运动方式)

(2) 钟面在生活中很常见。学生能根据经验想象出指针 (一条线段) 围绕一个顶点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90° (只是他们未必知道顺时针和逆时针这两个术语) 。很显然,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学要求之间的跨度还是很大的。而笔者要求学生先用纸做出图形转一转再画的小技巧, 实为舍本求末, 是只为结果, 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这一最重要的过程。

基于以上的认识, 当笔者再次施教“旋转”时, 展开了如下的教学。

【教学片段】

(1) 观察。

观察情景图中转杆的起落, 说说转杆是围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旋转时哪些没有变化?

(2) 操作。

活动一、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着铅笔的一端, 闭上眼, 根据老师的口令进行旋转。

(强调闭眼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线段旋转的“痕迹”)

活动二、将三角尺放在准备好的方格纸上, 两条直角边分别对齐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 直角顶点与其中的一个点重合, 用一个手指压着三角尺的直角顶点, 闭上眼, 先想象三角尺旋转后的位置, 用另一只手配合旋转, 睁开眼, 旋转后的图形和你想象的在同一位置吗?

(物体的旋转比图形的旋转要容易, 对于一个物体来说, 只要一个点转动, 整个物体就一起转动。但它可以为下面学生想象图形的旋转提供表象基础。睁开眼比较, 一是为了学生自我验证想象, 二是让学生看一看, 旋转时旋转中心是否移动了, 巩固“旋转中心是固定不动的”这一认识。)

表象是感知通向概念的“桥梁”。上面的观察和操作两项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旋转表象。

(3) 思考。

问题:长方形ABCD围绕A点顺时针旋转了90°比较旋转前后的图形,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旋转后的图形与旋转前的图形大小一样。

生2:我发现旋转后的四条线段和旋转前长度相等。

生3:线段AB旋转了90°, 线段AD也旋转了90。

生4:旋转前4个字母是按顺时针排的, 旋转后4个字母也是按顺时针排的。

生5:我发现要把图形旋转90°, 只要把AB和AD旋转90°, 然后把剩下的两条线段补上就可以了。

师:如果把图形围绕B点旋转90°, 只要把哪两条线段旋转90°?

部分学生:BA和BC

师:如果把图形围绕C点旋转90°呢?

大部分生:CB和CD。

师:如果围绕D点呢?

生齐:DA和DC。

师:每次要旋转的两条边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与每次的旋转中心相连。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记忆表象是空间想象的基础, 但不会直接转化为空间观念。这就需要教者进行有效引领,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 使学生原有的模糊经验变得清晰、准确、系统并抽象概括为数学认识和方法。在以上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通过观察、比较, 想象、思考、抽象概括等方法, 逐步达到对旋转本质性的认识。在自主建构中,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都得到了有效发展。上述学习活动虽然脱离了具体的操作, 对学生的空间推理和想象要求较高, 但正是在不断地分析、推理和想象中, 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得到真正的累积。)

(4) 辨析。

问题:下图是表示把长方形围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吗?

生1:不是, AD顺时针旋转了90°, 但AB却是逆时针旋转了90°。

生2:不是, AB好像顺时针旋转了3个90°。

生3:不是, 原来长方形上的4个字母是按顺时针排的, 旋转后4个字母却变成逆时针排的了。

师:要把长方形围绕A点旋转90°, 只要把哪两条线段旋转90°?

生:AB和AD。

师:先想象一下线段AB和AD旋转后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通过辨析, 深化、强化和固化获得的认识和方法。并将这些认识与方法内化为学生稳定明晰的知识结构, 形成学生数学素养的一部分。)

(5) 练习验证。

题目:想一想, 画一画把长方形围绕A点逆时针旋转90°, 并验证自己的结果。

师:怎么验证的?

生1:我先给长方形的另外三个顶点标上字母, 然后把AB和AC转一下 (边说边用手比划) , 就知道对不对了。

生2:我是剪了个一样大的长方形, 放到方格上转的。

师:哪种方法比较好?

大部分学生认可生1的做法, 也有少数学生认可生2的做法。

师:老师认为第一位同学的做法更好。因为它更能培养我们的想象力, 对我们以后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更有帮助。大家同意老师的看法吗?

生:同意。

(两种验证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个体之间空间想象力的差异。教者认为:生2的做法是可以的, 但如果过多提倡, 可能会使部分学生直接用实物操作, 放弃动态想象的过程, 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无益。)

【结语】

比较两次的教学, 可以看出, 第二次施教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一是准确把握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本质。二是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准确定位。三是准确认定了本节课的核心学习目标, 让学生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仅是简单的技能要求, 更重要的是通过旋转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二次施教中, 笔者放弃了先剪图形再旋转的简单做法, 在围绕核心目标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中, 不仅是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而且引导学生反复进行思考、想象、推理和表达。学生在掌握图形旋转的有关认知与方法的同时, 空间观念也得以有效生成。

上一篇:备煤车间先进集体材料下一篇:关于初一历史教师学期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