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2024-04-25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通用11篇)

篇1:《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先对本节的说课进行简要评析。老师的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她的说课自然流畅,内容充实。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详细地从教材、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解释了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介绍了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预设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准备了应对策略。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根据详实地表述出来。

我再对本节的讲课进行评析。本节课李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教学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

本节课对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具体、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恰当,主次分明,抓住了主要矛盾。

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合理、实用,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法符合学法。与学法相适应。能够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可以达到的不同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科学,能达到教学目的。授课内容科学、正确,注重了思想教育。教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并且注重难点的突破。

纵观李老师的教学过程,有如下亮点: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课从孩子熟知的生活中的旋转入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聚拢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然后通过“赏旋转、识旋转、辩旋转、练旋转、画旋转、用旋转、理旋转”进行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加深对旋转的认识,同时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每个活动都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作用。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教师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2、注重由浅入深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节课上老师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她的思路清晰,老师和学生一起动起来,用手臂、肘通过转动让学生掌握表述旋转问题时注意三要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度数,我想学生肯定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李教师在学习了旋转的定义和三要素后,在设计了“辩旋转”和“练旋转”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运用新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画旋转”时,书上要求“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移开硬纸板”。改为“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角形外任取一点O作为旋转中心,在下面再放一张白纸,然后用圆规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O扎透(能使下面的纸上留有痕迹即可)绕点O旋转任意角度,然后再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扎透 把第二张纸上的两个三角形和点O描出来,标上字母。”这样进行修改以后,更利于学生动手操作,便于掌握作旋转图形的关键:点旋转确定了形旋转。使学生作图这个基本技能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4、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李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为动态,把旋转的过程淋漓尽致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快速直观了解旋转的特点。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虽然李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成功之课,但也有一些遗憾之处:由于本次借班上课,课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够充分。所以教学时,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生成没有充分的估计。这一环节花费了较长的时间,所以使拓展练习环节时间缩短,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

篇2:《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大家好!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先对本节的说课进行简要评析。老师的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她的说课自然流畅,内容充实。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详细地从教材、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解释了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介绍了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预设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准备了应对策略。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根据详实地表述出来。

我再对本节的讲课进行评析。本节课李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教学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

本节课对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具体、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恰当,主次分明,抓住了主要矛盾。

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合理、实用,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法符合学法。与学法相适应。能够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可以达到的不同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科学,能达到教学目的。授课内容科学、正确,注重了思想教育。教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并且注重难点的突破。

纵观李老师的教学过程,有如下亮点: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课从孩子熟知的生活中的旋转入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聚拢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然后通过“赏旋转、识旋转、辩旋转、练旋转、画旋转、用旋转、理旋转”进行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加深对旋转的认识,同时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每个活动都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作用。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教师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2、注重由浅入深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节课上老师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她的思路清晰,老师和学生一起动起来,用手臂、肘通过转动让学生掌握表述旋转问题时注意三要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度数,我想学生肯定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李教师在学习了旋转的定义和三要素后,在设计了“辩旋转”和“练旋转”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运用新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画旋转”时,书上要求“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移开硬纸板”。改为“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角形外任取一点O作为旋转中心,在下面再放一张白纸,然后用圆规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O扎透(能使下面的纸上留有痕迹即可)绕点O旋转任意角度,然后再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扎透 把第二张纸上的两个三角形和点O描出来,标上字母。”这样进行修改以后,更利于学生动手操作,便于掌握作旋转图形的关键:点旋转确定了形旋转。使学生作图这个基本技能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4、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篇3:“图形的旋转”教学体会

1. 情境中感知旋转意义, 建立空间表象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感知、想象、抽象, 由具体到抽象, 从低到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我通过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在趣味生动的情境中接触感知旋转, 充分发挥想象, 从而在脑海中初步建立旋转的空间表象。

学生虽然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旋转现象, 但是由于时间相隔较长, 因此有必要再次组织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我把事先拍摄的小区门口汽车进出时转杆操作运动的实况录像播放给学生观赏体验, 在脑海中形成转杆开合关闭时旋转的动态场景。为了丰富学生对旋转的深刻感知, 我又编创了一个现场情境:今天的天气真热, 我们把教室的门打开吧, 我边说边打开教室门, 紧接着, 我又打开教室电风扇, 瞬间, 电风扇的叶片都旋转起来, 刮出阵阵凉风。我让学生在刚才的活动过程中寻找出旋转的物体, 他们一下子就找出了“门和风扇”发生了旋转, 我问:“你们凭什么认为门和风扇属于旋转?”“因为门和风扇原来是静止的, 后来运动了, 他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一位学生回答。“仅仅是因为它们运动了吗?”我追问。“它们在运动时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 所以它们的运动是旋转。”另一位学生补充回答。学生在对实物的仔细观察中感知了旋转的特征。

2. 操作中领悟旋转要义, 建构空间模型

图形旋转的难点在于原点的位置旋转后所在位置的确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旋转的真谛,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实物亲手操作, 感悟图形旋转前后各部分位置的变化, 感受图形运动过程中的特征, 建构空间模型。

在教学“把三角形在方格纸上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中,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领悟图形旋转的要义, 有效建构起空间模型, 我让学生剪下一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 然后把这个三角形和原三角形重合, 在方格纸中把三角形绕A点逆时针旋转90°。在学生反复动手操作后, 我引导学生回顾分析刚才的操作程序:三角形旋转时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A, 旋转时按照逆时针方向, 旋转的角度是90°。操作活动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认识盲区和理解难点,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旋转的要义, 把握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和角度。操作活动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充分感受图形旋转的基本特点, 为旋转后图形的画法提供了良好支撑。

3. 画图中把握旋转真义, 建树空间观念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在于找准运动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

在让学生亲手操作“把三角形在方格纸上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之后, 要求学生画出逆时针旋转90°后的三角形。首先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中找出原三角形的另外两个顶点在运动后的对应位置进行描点, 接着让学生分别将这两个点和中心点连线, 再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学生由于先前动手操作扎实有效, 建立了良好的表象, 对于相应点及其旋转后所在位置能作出准确判定, 画出的旋转图形正确无误。三角形的旋转是整体图形的旋转, 但是我们要降低难度, 分解步骤, 让学生首先实现点、线段的旋转, 最后再完成整体图形的旋转绘画。为巩固提高学生对画图方法的掌握, 我稍微增加了难度:将旗杆和小旗绕B点在方格纸上顺时针旋转90°。有些学生在画图时能够快速找到旗杆顶端旋转后的对应点位, 但是对旗杆上的三角形小旗的旋转方向搞晕了, 小旗旋转之后的尖端应是朝下, 有些学生却画成了朝上, 于是, 我就让这些学生借助实物模拟操作:利用铅笔和三角尺代表旗杆与小旗进行实际操作, 顺时针旋转90°后观察, 这样一来他们就很快找到小旗尖端点旋转后的对应位置, 观察理解到小旗尖端应是朝下的。随后, 学生都完整地画出了旋转图形。

篇4:《图形的旋转》实录与评析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带来了同学们自然课上亲手制作漂亮的“风转”,知道为什么叫“风转”吗?

生:有风就会转。

师:出示多媒体上新疆有名“风力发电厂”情景画面让学生观察,你见过吗?

生:没有。

师:老师给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这里一个“风力发电站”是利用新疆气候资源—风大,在这建设一个用风来发电站造福人类,你们以后去乌鲁木齐注意观察一下真实的情景回来讲解给大家听听行吗?再继续观察一下国外的风车画面情景。这些风车可为人们来发电、浇水、磨面等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将来你们长大了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设计出一种更先进更适用人类生活的风车,这些大的风转想象一下旋转起来一定是一幅美丽的图案。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下你们在美术课上的作品。这些图案有哪些特点吗?屈炜博同学回家设计了一幅钟面图形,有中心带内和旋转方向及角度,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有一个中心点,还有旋转的方向。

师:你们回答的非常好。

评析:观察是打开思维的窗口,从学生亲手制作的“风转”引入大的风力发电厂及欣赏国外的风车等情景,由小到大的顺序使学生富有想象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到图形的旋转这样引入新课的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欲望,将来长大以所学的知识为人类做出贡献。

二、动手操作

师:想知道老师给每个座位上放的小纸袋里装的是什么吗?

生:想,打开看一看。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每种同样的两个图形,是今天学习旋转图形的小学具,你喜欢哪一种图形,你可以选一种拿在手上比一比,再把两个图形完全重合,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可以用字母表示图A、图B。

生:重合后找一个顶点,用这个大头针轻轻的钉住。

生:这个图形可以旋转。

师:噢,可以旋转吗?转给你同桌看一看,你还想说什么?

生:我说绕着这个顶点(用字母O表示顶点)可以旋转。

师:怎么旋转?

生:可以顺时针旋转,还可逆时针旋转。

师:你说的非常好,还考虑到逆时针,想的比较周到。有顺时针也有逆时针,旋转要想到方向的问题。

生:老师我拿的是半个圆,它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图形变化了。

师:太棒了,你知道图形变化了,这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现在可以把自己手上的形状和同桌交换下,在手中多转几次,再给同桌交流一下想法。

师:手上的图形,找到中心点,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转一转,逆时针方向也转一转,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可以画在手上的方格纸上,比一比看哪个同学是咱们班上设计者,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看行吗?

生:行。(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学生表情看出智慧的火花)

师:请同学们上讲台上展示给大家看。

师:看看大屏幕和老师的设计对比一下,看一看有没有没老师发现的?

生:我也画出来。

师:这位同学是平时不爱说话,又不爱表现自己,今天让老师出乎意料,看来你也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你只要用心去想,同学们和老师相信一定会学好数学。

评析:本课的重点是以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活动,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图形变化的特点,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想象的力度,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图形的旋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程度和课堂氛围,让学生之间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使学生感觉成就感就在眼前,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三、拓展思维

师:刚才被评上自己是设计者一定很高兴,有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生:我是想把图形B可以看作图形A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的,我试着发现在顺时针旋转90度得出图形C,再旋转90度又得到图形D,得到了有规律美丽的图案。

生:我还发现当连续旋转两次90度时出现的是180度,又形成另一种图案。

师:看出连续旋转两次和转90度上时的图案,讲给你的同桌,前后左右听一听,你怎么看出的,再用手上小学具转一转再次体验旋转的过程。

生:旋转后再平移也可以形成规律的图案。

师:你们没有忘记以前学过平移知识,你的记忆力真好,很有想象力,能用学过的知识联系到今天所学的旋转,对图形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析:因为现实世界中有着大量的有关图形变换现象,学生在学习时充满了想象力和思考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图案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从中体会到这一乐趣,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探索图形的变换规律,真正感悟到数学图形中美的秘密,感受到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产生对图形的学习兴趣。

四、练中小结

师:请同学们看书后的练习,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题是让同学们知道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的问题。

师:这是本节课要掌握的第一个方面,追问,第二题呢?

生:我看出了绕O点这个中心点,再考虑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绕顺时针方向转,要考虑角度,今天学习了旋转90度的角。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从练习中总结出今天学习的重点就是你们最大的收获。

篇5:五年级《图形旋转》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傅老师上的《图形的旋转》一课,令我受益匪浅。人教版五下《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本堂课傅xx老师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用一根笔直观演示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眼力大考察、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上课伊始,傅老师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组不停地旋转着的物体,精美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门见山,复习引入:这节课来学习旋转。接着用一根笔直观演示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眼力大考察,观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傅老师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直观演示:

1、用一根笔直观演示相反方向的旋转。通过学生眼力大考察明确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2、用一根笔直观演示旋转90°和180°。通过学生眼力大考察明确旋转是有角度的。

3、用一根笔的两端为中心分别直观演示旋转360°。通过学生眼力大考察明确旋转是有中心的。

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中很自然的就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而且在学生不断的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篇6:图形的旋转(一)说课稿

(一)》说课稿

周银

第一部分:教材与目标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28至29页的内容。图形的旋转是生活中图形的主要运动现象。本节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旋转现象。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钟表等的观察,理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并会画线段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后的图形。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画线段旋转后图形的方法,增强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旋转的要素和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画线段通过旋转后的图形。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把线段旋转90度。第二部分:学情、学法与教法。1.学情分析

本节学习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和平移,并在之前的学习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四年级时结合活动体验了旋转与角的关系,对旋转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2.学法指导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实践探索中,自主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来构建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运用。

3.教法分析

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动手操作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从魔方、钟面等旋转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再通过学生举例,接近本课与学生的距离,直入主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本环节通过实物演示、学生上台用肢体语言表示,然后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知道旋转有中心点、有方向,并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2.再探新知 本环节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横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90度的情形,使学生知道旋转还要说明角度。

3.掌握作图

本环节分为二部分,一是通过旋转钟面上指针,训练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图形的旋转,并让学生明白时针转过一大格就是转过了30度;二是在方格纸上旋转线段,它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很好的让学生掌握旋转作图,我事先准备了方格纸,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加深印象,再配合课件演示和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有不同的收获。

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完成课本第29页的练习1至练习3,这些题目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递进,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技能。待学生完成后我组织全班同学展示交流,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反思交流,归纳小结

这一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谈谈他们在本节课的收获,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作一个小结,而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习惯。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老师和学生的配合还不够默契。2.没有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激情,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篇7:初中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本活动所介绍的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2)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将这些图案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学生也可以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题

本题的练习主要认识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旋转的问题,所以,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的中心点的问题。活动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准备一些白纸和三角形。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先可以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图形描绘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第3题

篇8:《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一、平行四边形旋转之后

图形的旋转, 是课程改革之后《新课程标准》增加的重要内容, 西师大版数学的在三年级、五年级教材中都有涉及。其基本定义是这样的:在平面内, 将一个图形绕一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 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五年级学生根据年龄段的认知特点, 对图形的旋转的技能性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 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的含义,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由于这部分内容不像四则混合计算式题那样机械枯燥, 也不像解决问题那样逻辑思维性极强, 一个图形的旋转活动变化的图形有着色彩感、画面感, 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 气氛活跃, 给我的感觉是学习内容简单, 学生掌握的情况不错。但是在一次单元测试之后, 我的轻松感就消失了。试题是这样的:请在方格图内画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再画出这个平行四边形旋转90°的位置与图形。我认为这是一道多角度开放的习题。第一步, 画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其画法就有:底12厘米, 高1厘米;底6厘米, 高2厘米;底4厘米, 高3厘米这三种。画出平行四边形之后, 将图形旋转90°则有八种不同的画法:可分别以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这样就在方格图内有八种不同的位置。根据此测试题的要求, 既然有这么多种可选择的做法, 那么学生又会在哪儿出错呢?有的学生找到一个点为中心点旋转后, 凭直观感觉就将旋转后的图形位置描了出来;有的学生知道用工具三角板, 找准了一个中心点, 以这个点所在的边为对应边, 用直角比着画出了旋转后的平行四边形的一条线段, 再将图形的剩余部分照葫芦画瓢画出来, 这时有的图形则大小发生了变化, 有的图形则平行四边形倾斜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还有的同学图形大小形状画对了, 但用三角板一检验, 旋转的角度却不是90°。

二、对比指针和三角形的旋转

回顾本单元学生的学习, 学情也不是那么糟, 为什么一测试学生的出错率那么高呢?我带着疑惑再次翻看数学书, 经过前后对比我发现, 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中编排旋转的图形是由简到难, 从一根指针的旋转教学到一个三角形的旋转教学, 最后是一个菱形的旋转练习。同样都是平面图形, 同样都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在方格内画出它们的位置与形状会有什么难易之差呢?

根据教材编排, 我在引导学生认识“旋转”这一概念时, 其实是从观察钟面上时针、分针运动的方式得来的。学习中先让学生进行一根指针旋转90°, 这一根指针就是一条线段, 它只有两个端点, 当确定一个中心点后, 利用三角板上的两条直角边就可以将这根指针旋转90°后的位置与形状准确画出, 一根指针的旋转就是一条线段的旋转;我们再对比看一个三角形的旋转,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 它有三个顶点, 当确定一个中心点后, 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先对应画出其中两条线段, 然后将这两条线段的另一边的端点用直尺连线, 从中体会一个三角形的旋转只要准确画出两条线段的位置就可以了。这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个三角形的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每个顶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对应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对应点与O点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位置变了。在课堂活动中还要求将一个长方形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的90°旋转, 由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当学生确定一个中心点后, 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也是可以先对应画出其中两条线段, 然后继续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画出另外两条边就可以了, 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 学生动手操作的正确率也能达到90%。

平行四边形同样有四条边, 它旋转之后的位置画起来难在哪里?如何在方格图内准确地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旋转90度后的位置与图形呢?平行四边形有四个顶点, 且四个角不是直角, 这样在确定一个旋转的中心点后, 将顶点所在的这个角的两边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准确画出这两条线段旋转后的位置, 并截取线段的长度, 即先确定了两条边的位置, 这时我们首先画出的是一个角的两条边。这时我们不能像旋转长方形那样继续利用直角画出图形的剩余部分, 由于平行四边形具有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点, 若想准确画出另外两条边, 就必须分别画出这个角两边相对的平行线, 然后截取相应的长度, 最后连线。由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这一关键, 最后应该让同学找出图形中所有的对应线段并用三角板来验证。

三、精心指导, 细化旋转教学过程

从旋转一条线段, 到旋转一个三角形, 再到旋转平行四边形;从简单到复杂, 从一般到特殊, 我认为教师应做到精心指导, 细化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旋转过程, 具体做好以下三点。

1. 精心设计图形的旋转活动, 由简到难呈现丰富多样的图形和图案, 备好方格纸, 把一个个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 形成参照, 并让学生判断、体会图形旋转前与旋转后的相同与不同, 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和对应变换, 建立空间观念。操作也就变得灵动而有目的性。

2. 观察比较, 把握三要素。其一是要有旋转中心;其二是要有旋转的方向;其三是要有旋转的角度。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教学时, 要考虑到小学生头脑思维与动手操作的不协调性, 教师应一个点一个点, 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反复强调, 反复让学生体会到变换中的要素, 通过观察对比, 利用学习工具把握活动的过程中图形变换的三个要点。

3.教师要为学生探索图形的旋转创造时间和空间, 搭建平台, 而不要让自己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全班, 力求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既有全体, 又有个别关注, 让全体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以锻炼, 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篇9:《图形的旋转》课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旋转,知道旋转的性质。

3.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的观察、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作图技能。

二、教学背景

合作学习模式、学习优势实验班。

三、学生分析

1.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a)知道平移、翻折和旋转是三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b)掌握了平移和翻折的性质;(c)初步具备一定画图能力;(d)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学生的学习风格:全班有29位学生偏向于合作学习,愿意在小组中思考,完成任务,解决问题;21位学生偏向于通过倾听获取信息,27位学生偏向于通过分析解决问题;26位学生偏向于用通过口语或者书面或者动手操作的方式表达自己。

基于以上特征,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对教学重点的设计:通过动手画图、测量、数据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得出旋转的性质。这一设计,我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对旋转性质不了解,学生不能画出旋转前后的图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用硬纸板设计了一个模板,再给学生一个大头针,利用大头针作为旋转中心模板,转动模板,勾出轮廓,画出旋转前后的图形,大头针固定的不同位置也可以体现出旋转中心在图形上、在图形外和图形内的不同情况。设计出这一模板,我颇为骄傲,感觉它会成为我这节课上的一个亮点。数学结论的得出往往遵循由特殊到一般或者有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因此在小组分工上,我的设想是每一个小组内都有旋转中心在不同位置的图形和数据,通过小组内对数据的比较,找到不同图形下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所有小组完成的同一种工作。

第一次试讲之后,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对于模板的使用,学生的表现和我的设想不符,他们需要较多的时间适应和掌握模板的使用;二是因为同一个小组内每个成员完成的画图任务不同,所以某些学生在出现困难的时候寻求不到帮助;三是测量对象教师没有给予引导,学生面对较复杂的图形有些无从下手,目标不明确。诸多问题的出现,让我有些挫败,也不得不反思自己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还沉浸在自己的创意里,所以没有改变;第二个问题,我将同一个小组完成不同的画图改成完成相同的画图,把九个组分成三个大组来完成三种不同的任务,这样在小组展示的时候形成一个共享就可以。问题三是最好解决的,但是我在思想上还有一个克服的过程,我之所以第一次没有指明测量什么,是因为既然是探究,那就完全放手,也让学生在摸索的过程中明白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通过指导老师的耐心帮助,我逐步意识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完全个人摸索,没有总结和提炼,是达不到目的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很宝贵的,只有教师正确地引导才能体现课堂的高效。

第二次试讲之后,第一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课堂上的时间轴是反映课堂教学内容是否是重点的一个重要标志,我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模板进行画图。第二个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个时候反思让我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一个问题,小组合作之前独立完成工作的时间太长,每个学生既要画图又要测量,有同学需要帮助也腾不出手,此时的小组合作内合作仅是在数据得出之后发现一个共同特征。听课老师建议:只要舍弃模板,两个问题就可以同时解决。我有些纠结,再次研究教材,探究过程是从测量开始的,我动摇自己的“创意”了。最后,我上课时,直接画好各种不同的图形,让后让组长领取本小组探究任务,然后根据要求进行测量、探究,准备展示。不用画图,工作量减少一大半,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的分工,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数据,有的整理结果,有的为小组展示做准备。我突然发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难怪很多老师打磨过课后都感悟到“舍”才能“得”,懂得放弃有时候更重要。刘儒德教授在点评这一教学环节时,提出了什么时候进行小组合作,其中一条就是同一任务的不同方面交给不同的小组,在展示环节达成共享,这样的合作可以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

时间节约出来之后,我又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对练习的巩固,再次增强学生对图形旋转的认识。刘儒德教授这样点评这一组练习:陈述性知识过渡到了程序性知识,前面教师一直在带领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但是仅仅知道是什么远远不够,知道“是什么”之后“怎么办”,才是学习要达到的目的,而且学习者所掌握的程序性知识会促进新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最后一个练习起到了对视觉型优势的发挥和培养的作用。听了刘教授的点评,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似乎为自己一些懵懵懂懂的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而有些兴奋。课堂上还有一个环节,抽号决定每个小组出一个成员在白板按要求画旋转后的图形。刘教授对这一环节提出了修改意见,即展示之前先有个小组内互助的环节,这样抽号、评价就更能促进小组的积极依赖,很有道理。

篇10:《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大赛!选择这一课后,有点犯难了,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材没有的部分,也是上网查资料中很少、近乎没有任何资料来源的一课,我心里压力也很大,可是我又是幸运的,在朋友的帮助下,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个知识领域中,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应该怎么教,这才是我真正的收获!真诚的谢谢帮助我的各位老师和朋友们,我想今天说课精彩之处,来源于他们的智慧火花的闪亮……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图形的旋转》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我的孩子们:

《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并且是空间领域里最原始的基础,学生在这个时期是孩子空间观念敏感期,这种数学观念发展的好,创造能力也将是无限的。

其实,我们班级的孩子思维很敏捷,活泼好动,经常给我很多惊喜!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经常做折纸、转风车等手工活动,从中积累了图形变换的知识,三年级又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本次的学习,在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

1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3、情感态度目标:

A:学会按一定的角度有规律的旋转,得到漂亮的图案,学会欣赏数学美。

B: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课的伊始,我采用了辉煌老师的建议,通过学生演示自己动手制作的纸蜻蜓,揭示了生活中的旋转的事例,让孩子们对图形的旋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认识,这样联系生活学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下来播放课件):出示一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只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可是通过我试讲后,发现学生对于旋转角度的掌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一部分学生就出现了困惑,因此我觉得再次教学本课,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图形旋转的角度。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奠定基础。

在观察演示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1、演示教材53页风车的图形, 做为动画出现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清晰的看见旋转的过程。学生很轻松的就把53页的填空做的很好。

2、演示的是54页1题强化中心和方向的问题。

3、演示的是54页2题关于怎样判断旋转角度的活动。

篇11:《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

今天,听了吴爱玲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一课,纵观全课,从新知的进入、推进,从学生的活动开展、演绎,教师对于整个教学进程的把控也基本有效,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吴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就是能够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式教学,有效降低了对重难点的教,以突出算法多样化思想,教学步骤清晰,学生学习也较为轻松

但考虑到本节课内容是组合图形,从策略、计算、图形的侧重点来看,是以策略为主还是以计算为重,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来设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本节课而言,就我个人所见,在这里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与各位老师分享,一起来探讨、交流。

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点评意识,根据个别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目的是让其他学生听清楚刚刚到底在讲什么,每个人听过以后是不是都能听明白,有自己的收获,那么吴老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这两张图片有什么相同点”时,问题过大,学生无法回答,最后点名回答过去,点评还很模糊,我相信大部分学生在这时是懵懂的,效果不好,所以切题要小,这是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好,有助于展开教学。

其次,多媒体教学,也不应忽视板书的作用,既要有教师的简明书写,也要有学生的上台板演,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让其余学生能看到,有所得,作为本节图形的教学,计算的过程就要特别引起重视,练习时涉及两个方面:列式和计算,列式属于策略,计算注重基础,二者都很重要,记得我当初教学时,还采用了小标题,就是防止学生遗漏,产生错误,因为课堂教学毕竟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细致、细致、再细致,学生在五年级乃至在小学阶段学习组合图形,真正学习可能就只有这一节课,不要说什么上不完、上不好,还有第二课时补充,其实间接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同时,特别进入高年级后,很多知识的体验仅仅在今天会有很好效果,以后没有了这样的环境,效果也会很很差。

最后,一堂课的主线是明确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什么环节进入,什么时候推出,也都有讲究,重点的突显、难点的突破,必须要心中有数,教学环节的设置也要为之服务,处理不好这点,就更谈不上还有学生意外的生成,如果教师的思考过多代替学生的思考、话语超过学生的发言,教学完全在教师的超控下,那么课堂就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三维目标何以体现?具体本节课来看,例题、试一试、练一练似乎平等对待,三者没有侧重,让学生听不出重点,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的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侧重例题,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注重启发、小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课,不仅要考虑教学设计的固定,更要考虑学生思维的变化,正没有一堂完全一样的课,就是因为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更要顺应二者变化,精心设计,精彩教学!

上一篇:通用会考提纲下一篇:2022关于工匠精神的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