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2024-04-21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共12篇)

篇1: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面 的 旋 转

桐城中心校冯家庄小学

程合琴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页——第4页。教材分析:

《面的旋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在本节课中,教材创设了一系列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认识、操作中体会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并知道它们的各部分名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事先准备或让学生充分准备好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很好的知识基础。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物体或者物体的某些部分是圆柱或者圆锥,这都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另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体会 “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了解圆柱、圆锥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长方形、圆形、圆形铁丝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1)欣赏动画,思考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你在生活中留心过车轮转动过程中的数学问题吗?淘气可是一个有人心,他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我们来听一听。

(问题1: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问题2:彩带所在的辐条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动画,看谁能帮淘气解决问题。

(动画演示)

(2)交流:谁能帮淘气解决问题?

(找学生说)

(3)思考:转动形成的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2、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1)呈现“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的情境图。

(2)观察、思考:请你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3)交流。

(4)概括、小结:点动成线。(并板书:点动成线)

(5)同时呈现下面两幅图。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6)交流。

(7)动画演示这两幅图的运动过程。

(板书: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8)寻找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面的旋转”。(板书课题:面的旋转)

二、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通过面的旋转,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2)学生活动。

(3)交流结果。

(4)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5)交流: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圆柱、圆台、球和圆锥的形成过程。

(6)思考、交流:根据刚才的观察,你能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吗?这几种立体图形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2、寻找这几种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本第2页“找一找”。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圆柱、圆锥的特点。

(一)探究圆柱的特征。

1、结合实物探究圆柱的特点。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请你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观察并思考:圆柱有什么特点?(可以通过看、滚、剪、切等多种方式)

(2)学生活动,教师深入指导。

(3)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

(5)结合学生交流并结合实物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高。

2、认识圆柱的直观图。

(1)师:刚才同学们结合圆柱体实物已经认识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且掌握了它们的特点。那你能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圆柱的直观图吗?

(教师深入观察,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画法。)

(2)(展示台展示所有不同画法)

师:请你观察,到底哪种正确呢?为什么?

(3)交流。(画错的进行修改)

(4)师:你能在圆柱的直观图上找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吗?

3、在直观图上认识圆柱的高。

(1)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尝试着在你画的圆柱中,画出它的高吗?

(教师深入观察,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画法。)

(2)思考、交流:他们谁画地正确呢?为什么?

(3)概括:圆柱的高什么特点?

(二)探究圆锥的特征。

1、结合实物探究圆锥的特征。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请你拿出课前准备的圆锥体实物,观察并思考:圆锥有什么特点?

(2)学生活动,教师深入指导。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集体交流。

(4)结合学生交流并结合实物介绍圆锥的底面、侧面、高。

2、认识圆锥的直观图。

(1)师:你能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圆锥的直观图并画出圆锥的高吗?(学生动手画一画)

(2)集体交流。

(3)结合圆锥的直观图认识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四、全课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了解关于圆柱、圆锥的哪些知识?

五、习题设计

1、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2、出示课件练习。

篇2: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西街小学

朱桂平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做了实验感受一下吧!请大家选择你身边的一样物品,让它动一动,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点动成线 如果把这个小球看成是一点,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曲线)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吗?板书:点动成线

2.线动成面 如果把这枝笔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面)概括起来就是:线动成面

3.面动成体 如果把这本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 ?(旋转)板书。旋转后形成了一个圆柱体,也就是说:面动成体。

大家能举出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

小结: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

二、新课

1.以前我们学习过那么平面图形?(学生回答老师贴图)2.这些平面图形旋转后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呢?请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并和同桌说一说。

3.大家刚才说得对不对呢?现在我们来动手做一做。每组的黑袋子里有一些平面图形,请大家选择好以哪条线动轴旋转后贴在圆棒的双面胶处,然后旋转,最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汇报单上。

4.小组活动,操作记录

5.同学们,我们就做到这,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老师贴图。

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根据刚才这些同学的汇报,你又想说些什么 ? A.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的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

B.不同的平面图形,也能旋转出同样的立体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圆和半圆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C.同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不用的边为轴,旋转出的立体图形也是不一样的。

6.小结:看!同一个长方形以不同的轴旋转可以形成圆柱体。象三角形和梯形以不同的边为轴可以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课件)

7.在这些立体图形里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现 在请大家打开书进一步来了解它们。谁来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一个曲面和一个底面,不同点圆柱体上面也是一个底面,而圆锥体上面是一个顶点。圆柱体有无数条高,而圆锥体只有一条。)8.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体哪些物品是圆锥体呢?学生举例,相机指出各部分名称。

三、练习

看来同学们对圆柱体和圆锥体已经很熟悉了,那接下来王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

1.实物判断:是不是圆柱体?说明理由. 2.教材四页习题。3.开放题。

A.下列图形旋转后会形成哪个立体图性?

B.下列哪个塞子既能塞住甲盒又能塞住乙盒呢?

四、总结

同学们,看!我们的数学世界多么丰富多彩啊!简单的动就将这些平面图象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今后让我们继续多观察、多操作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吧!附: 成果汇报卡

——记录我的发现

图形

以哪条线为轴

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我的发现:

《面的旋转》的说课

西街小学

朱桂平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处理、流程设计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开篇内容,此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并充分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这两种完全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本节课则是将学生的视角由平面的立体图形引向含有曲面的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形成过程,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接经验,感受到数学世界中旋转带来的美,为继续学习圆柱、圆锥及其他立体图形积淀下丰富的认知、良好的空间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中的三维世界。

二、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也初步了解了以下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性质,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很好的知识基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圆柱和圆锥,也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

三、教材处理

教材的重点是认识圆柱、圆锥,前一环节的“点、线、面、体”的关系只是为学习圆柱、圆锥作以铺垫。但深入研究教材后,我们发现此部分内容的背后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数学信息,是继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旋转是构成图形世界基本手段的最佳载体,因此我们大胆地将教学重心前移,把“面动成体”这一环节作为教学重点作深、作大,给学生的思维以更广阔的空间。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能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并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操作、观察、思考中体会面旋转成体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流程

(一)游戏中感悟,操作中感知

课伊始,我让学生两次玩身边的物品:一次是无意识的游戏,一次是有要求的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动”带来的数学思考,初步感知“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回归生活,到现实情境中寻找类似的生活现象,进一步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神奇。

(二)操作中体悟,思考中升华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总结。首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并在脑海中想象出面旋转成体的过程及结果,再通过记录单中“你有什么发现”促动学生的思考,最后通过交流把学生的发现进行梳理,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旋转成相同的立体图形,同一个平面图形却能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得,体现了做数学的理性精神,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宽、更深,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阅读中知新,交流中巩固

本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并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 “说一说”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认知、强化图形表象,并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中提升,《面的旋转》教学反思

西街小学

朱桂平

1.回归生活,亲近数学

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的学习置身在生活情境中,从找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现象,到找生活中圆柱、圆锥形实物,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从而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有助于增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学生愿意亲近数学,想学数学。2.放大空间,升华思考 由于我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课上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被充分调动,我欣喜地看到:有的学生尝试着不同平面图形的旋转;有的学生只用一种平面图形,却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有的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在深入地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交流时学生的发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份生成带给我的是惊喜,是赞叹,更是“以操作促思考”的教学行为结出的硕果。

3.巧用课件,形成表象

本节课,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立体图形的过程生动、逼真地再现出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空间想象化为直观,进而形成表象,深植于学生的脑海中,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篇3: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7%, 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中国所有的一次能源的总量中 (石油, 天然气, 水能和核能量) , 煤炭资源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根据一次能源标准煤折算量来计算, 煤炭所占比例在90%以上, 这也决定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基本能源供给格局。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04~2020年) 》已经确定, 中国将“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战略”。显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导能源不可替代。

但煤炭属于一次性非可再生能源, 且随着石油资源的迅速减少、煤炭洁净化等技术的提出, 煤炭在一些领域替代石油已成为可能, 所以未来社会煤炭只会越来越宝贵、越来越稀缺。因此, 在煤炭资源开采中, 如何减少资源的浪费与损失, 合理的规划现有资源, 选择先进的开采工艺以减少煤炭资源的损失, 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020109工作面概况

开采煤种是2#下的焦煤, 煤层厚度1.4-1.6 5米, 平均1.5 3米。煤层直接顶是细砂岩, 平均厚度5米, 灰色。直接底:炭质泥岩, 平均厚度1米。老底:中砂岩, 平均厚度0.78米。工作面平均走向长550米, 倾斜长104米。煤层倾角0-15度 (旋转回采部分煤层倾角0-4度) 。

采煤方法:高档普采工作面配备:单体液压支柱配合1.2长的铰接顶梁支护, 二三档管理, 并每隔两棚增加一π型钢梁加强临时支护管理, π型钢梁一梁三柱。MG132/310型采煤机, SGB630/150型刮板运输机。

回采工艺:割第一刀煤→窜π型梁临时支护→移刮板运输机, 割第二刀煤→挂铰接梁、窜π型梁→移刮板运输机→打柱子→回柱。

3 旋转开采方法中遇到的问题

工作面运输机巷开采到剩余63米, 材料巷剩余148米时, 开始旋转回采, 采用5∶1的调刀方式进行旋转, 即工作面机头推进5次 (3 m) , 机尾推一次 (0.6 m) 完成一个循环。

3.1 进刀说明

(1) 进行旋转回采前首先把工作面刷齐刷直。保证工作面溜子直, 工作面直。煤机开至工作面机尾。

(2) 先从机尾斜切进刀, 返刀割至工面机尾, 再由机尾向机头方向割至工作面总长度L/5 (L—工作面倾斜长度) 处, 移溜子返刀割煤至工作面机尾。

3.2 开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工作面刮板运输机延伸超过200米后, 加上调面弯曲, 负荷较大。通过放炮掘进小硐, 甩掉小三角来保证降低工作面刮板运输机的负荷。

(2) 工作面过采区皮带机巷老硐, 采取加密支护, 做好超前支护管理。

(3) 工作面机尾揭露采区回风巷时, 煤柱形成小尖三角。采取每隔8米, 提前掘进小硐沟通。一次缩工作面刮板机的方法。

(4) 工作面在旋转回采至上分层工作面煤柱位置时, 顶板压力大。回采过程中局部出现冒顶, 采取增加π型梁支护。

4 割煤安全技术措施

(1) 采煤机从工作面中部向机尾方向割煤, 割通机尾后返刀扫浮煤至中部, 进刀后继续向机尾割煤, 此时工作面机尾段L/5 (L—工作面倾斜长度) 进行正常的推溜、支柱作业。

(2) 采煤机割通机尾后, 自机尾斜切进刀, 返刀扫浮煤至机尾处处, 后自机尾向机头方向割煤至2/5L处, 返刀扫煤至机尾, 此时工作面后部2/5L段进行正常移梁放顶, 推溜。

(3) 如此循环割第3, 采煤机第5次割通机头, 返刀扫浮煤至机尾。工作面整部溜子进行追机推溜作业, 至此工作面完成一个循环, 机头推进0.6 m, 机尾推进3 m, 工作面溜槽成一条直线。工作面第1次至第4次推溜顺序均为机尾向机头, 推溜步距0.6 m~0m, 并且每次推溜后, 保持推溜地段溜槽成一直线。

如此反复循环, 完成工作面旋转开采。

(4) 采煤机割煤后, 距采煤机后滚筒5m及时进行移梁支护, 严禁空顶作业。

(5) 推溜后循环进度≥500 mm时, 及时支设溜子边一排支柱;循环进度<500 mm, 在煤壁侧前梁头下支设贴帮支柱, 柱距1.0m。

(6) 两端头必须正确使用4米长四对八梁加强顶板支护, 防止出现顶板事故。

(7) 随着工作面的旋转开采, 端头4对八梁的第1根梁与4 m长钢梁的间距逐渐缩小并交叉叠合时, 用1架木梁 (Ф180 mm×2.0m) 矩形棚替换4对八梁的第1根梁;而后用替换下来的2.8 mπ型梁替换与4对八梁相邻的第1根2.6 mπ型梁, 替换时必须坚持先支后回的原则。

(8) 旋转推溜时, 必须严格按上述规定的顺序、步距进行作业, 坚持顺序推溜的原则, 避免溜槽出现急弯造成机械事故, 影响运行。

6 经济效益分析

(1) 旋转开采, 多回收原煤2万t, 减少了国家煤炭资源的损失。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600万元

篇4: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首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我力求情境生活化,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常见的“转车轮” “汽车雨刷”,“旋转门”三个活动,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从中的发现,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从常见的情境中发现了数学知识,学生学得有趣味,探索的积极性极高。

接着通过演示文稿的第二环节“找一找”、“说一说”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识,又渗透了生活中数学的理念,从而鼓励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第三环节“知识小结”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得出结论,适时课件的出示,引导得出全面、系统、准确的概念、理论,体现数学的严密、严谨。(图略)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从题型的选择,呈现方式上老师进行多次推敲,力争体现知识的阶梯性,做到螺旋式上升,由易到难,逐层推进,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回归数学知识生活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现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年龄特征,形象直观的教学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设计演示文稿时我从色彩、版式、字体及演示文稿的呈现方式上做到“新、美、奇、趣”(新颖、美观、奇妙、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吸引关注,引发思维。

篇5:面的旋转教学反思

面的旋转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重点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教材更突出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动手剪一剪,发现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并且能正确判断圆柱和圆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比较直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摆在首位。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感受“面动成体”。

为了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课前让学生准备了长方形、半圆形、三角形、梯形的四面小旗,同桌合作完成。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快速的旋转小旗的棒子,仔细观察转动后的结果,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

篇6: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在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天天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挂在口头,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呢?在本节课中,我做了大胆地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新知,尤其是让学生画圆柱、圆锥的.直观图环节,学生兴趣特别高涨,而且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在尝试中出现错误,并充分利用学生所呈现的所有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不断对自己的图进行修正,引导学生在尝试操作中、在交流争辩中逐渐地构建知识框架。回味起来,实际整个过程也是学生的空间观念逐渐发展的一个过程。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实施,我充分体会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却没有办法教给学生空间观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中使空间观念逐渐得到发展。

篇7: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级 六年级 教师

学习

容 教师提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2页----5页

学生提供

学习

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他们的基本特征,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做有心人,找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点 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新课标第一网

学习

程 学案 导案

试 1、观察课本P2第1、2题图

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第二题三幅图:

()()()

你能用简练精准的语言概括总结上面的现象吗?

试试看()

2、仔细读题并完成课本P2第3题连一连

思考:这些平面图形通过绕()旋转,变成了()3、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4、找一找生活中的有关圆柱和圆锥的例子

5、完成P4第3、4题 布置课前预习

工学习

程 学案 导案

学 1、点的运动形成(),线的运动形成(),面的运动形成()

2、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他们是()的两个(),两底面()叫做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图是()形或()形,他们的一边等于圆柱的(),另一边等于圆柱的()

4、圆锥的底面是(),从圆锥的()到底面()的距离是圆锥的()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 圆柱有多少条高?圆锥呢?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试 一、 填空起跑线

1、绕长方形一条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这条边是圆柱的();绕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这条边是圆锥的()

二、法官我来当

1、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一个圆锥也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表面有两个面(侧面和底面)()

3、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三、看你行不行

1.一种圆柱型饮料罐,底面直径6cm,高12cm,装入长方形纸箱时,可以摆4排,每排6个,摆两层。请问这个纸箱的长、宽、高至少是多少厘米?

2.有一段公路需要维修。工人将一些圆柱形路障排成一排,一共摆了10个。每个圆锥底面直径20cm,没两个圆锥底面间的距离是1.5米。从第一个圆锥到最后一个共排了多长?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篇8:《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1.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

2.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难点: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喜欢玩吗·游乐园玩吗·今天,杨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游乐园玩玩,好不好·

不过,数学老师带大家玩,可要思考问题的哦。看这些好玩的游戏,都是怎样运动的·站起来用你的动作、手势表示出来。

1.播放录像

(弹射塔 摩天轮 神舟号 激流勇进 滑翔飞翼 滚桶)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学习内容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温习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学习新知作好准备。)

2.认识平移与旋转。刚才看到这些物体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如果按不同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可以怎么分·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请两个同学合作,上黑板上把图片分一下类。

二、深入研究平移与旋转,构建数学模型

(一)认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

1.认识平移

像弹射塔、激流勇进、滑翔飞翼这样直直的运动在数学中叫平移。(板贴“平移”二字。)请一位学生上来听口令把这两个字平移一下。(上下左右平移)刚才做的几种平移运动,说明,平移要有方向。(板书: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平移这两个字,一方面体会平移的含义,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物体平移要有一个方向。)

2.认识旋转。象勇敢者转盘,神舟号,旋转桶都是绕着一个点转的运动,叫旋转。

(板贴:旋转)请哪位同学用这两个字创造一个旋转的动作·

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的物体运动方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移和旋转”。(在“平移”“旋转”中间板书:“和”)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项目,并用动作表示一下,初步体验物体的运动方式,为分类作了孕伏。)

(二)用平移和旋转解释生活现象

1.做一做。请用手势表示平移、旋转。

2.认一认。下面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的运动,想一想,这些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课件出示图片)

3.说一说。除了这些,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说给大家听一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感知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通过“说一说”、“认一认”、“说一说”活动,进一点巩固对两种运动方式的体验。)

(三)探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平移智慧屋

师:小朋友见到过很多物体是平移的,你见过楼房平移的吗·

杨老师就见过,有名的上海音乐厅就能平移,大家想不想看一下·(视频播放新闻)

这是2003年的一则新闻,看后有什么感受·

师:杨老师这儿也有一个会移动的房子,叫“智慧屋”。(出示房子图)

现在,我想把这智慧屋平移到绿色的位置,怎么移呢·下面来做个游戏,请一个同学上来,认一下键盘上的上下左右键。比如说按一下方向键右键,小房子就向右平移一格,按两下就……其它键以此类推。不过,不让他看屏幕,需要大家的指挥。开始!(听口令操作)

师:成功了吗·怎么知道成功了·

生:(重合在一起了)

师:刚才一直现在做什么样的提示·生:向下

师:如果只要你提示一句话,你会怎么说·

生:向下平移几格

师:对,还要提示格数,可见,平移还需要知道格数。(板书:格数)

师:杨老师有个困惑(演示移动一格)怎么就知道移一格了呢·你是盯着哪儿看就知道的·

生1:房子顶上的点。

生2:房子的线。

师演示:也就是这两个点之间,看有几格。真了不起,他只关注房子的一个点就行了,但这个点,一定要移动前和移动后要对应。

(师演示两格)

师:小房子这下向哪平移了几格·请一位同学说说看。

师:小房子移到绿色的位置,到底要向哪平移几格呢·请取出你的小房子图,在作业纸上移一移。(操作活动,师巡视指导)

汇报:你认为小房子向哪平移了几格呢·

(指几个不同答案的学生说一说)

到底谁说得对呢·请这几个同学代表上来演示一下,看哪一队能获胜·

(学生演示过程中,老师监控,及时纠正)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其实,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欣赏:(边欣赏边旁白)。

愿同学们学好数学知识,用你的智慧,去创造更多的美!

篇9:《旋转》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旋转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3页例1、84页例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旋转图形等活动,积累几

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准确描述旋转的过程,感悟旋转的特征及性质。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教具: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大)。学具:钟表模型(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说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播放情景图动画:旋转的风车、拦车杆、荡秋千。

【设计意图:学生二年级已初步认识旋转,通过播放动画,拉近学生已有的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之能力。】

2、复习借助钟面复习角度

师:正常情况下钟面上的指针在做什么运动? 指针从“12”转到“1”是旋转了多少度?(展示指针顺次走大格旋转一周的角度)

【设计意图:把角放在钟面上,让学生既对角度进行复习,又能熟悉钟面上指针形成的角的特点:钟面上每一大格形成的角是30度,为例1学习做好铺垫。】

3、导入课题

师:看来同学们能够识别旋转现象,找出旋转的度数。我们怎样清楚描述物体的旋转以及旋转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图形的运动

(三)旋转。(板书课题)

二、展开探索,描述旋转过程

1、课件出示(对比指针快速顺时针旋转和转车逆时针旋转)问:指针旋转与转车旋转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标。讲述: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设计意图: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区分是本节的新知,我选取两个不同方向的旋转现象进行动态演示,意在帮助学生区分;又让学生手势比划,目的让学生加深认识,为例1学习扫除障碍。】

2、学习例1 为了更好的学习图形的旋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微课视频,下面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2)全班汇报展示

4、拓展延伸

出示钟表工具,提问

(1)从“2”到“5”指针是怎么旋转的?(2)从“7”到“8”指针是怎么旋转的?(3)你还想说从几到几指针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指针随意沿大格旋转,让学生描述指针是怎么旋转的,可拨指针也可通过想象,意在提升学生思维空间,熟练描述旋转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中增强信心。】

5、生活实践

做一做

左侧有车通过,车杆()右侧有车通过,车杆()

三、动手操作,感悟旋转的特征

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教材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三角形的旋转过程。提问:通过旋转,你发现了什么?

3、再次把三角尺顺时针旋转90°,观察三角尺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4、换另一把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按逆时针方向像上面那样转一圈并说一说。

5、小结图形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借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的旋转,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特征,为下节课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做准备,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

四、观察图形,感受旋转的应用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成的。

篇10:《旋转》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根据要求画出、摆出或者想象出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2、教材分析

教材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使学生发现它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通过欣赏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的本质。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出某种运动方式是哪种现象。

3、能说出生活中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评价任务

任务1: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任务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任务3: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要点动态修改

环节一

借助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孩子们能认真观察运动的物体,并能给它们分分类、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物体都在运动,老师就拍到一些物体的运动:

(1)每周一孩子们都穿着校服参加升旗仪式,红旗也在运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星期天孩子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吗?游乐园的转椅可好玩了,转椅也在运动,它是怎样运动的呢?

会把分类的想法和结果说给同桌听听。

环节二

探究新知。

孩子愿意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分享给全班的同学呢?红旗是直直的平平的在移动,这样的运动方式叫平移。转椅是绕着一个点或以一个轴为中心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叫“旋转”。会说出红旗属于一类,转椅属于一类。

学生会简单的列举一两个身边物体的运动。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讨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会举例,知道是平移还是旋转。

会正确分辨平移和旋转运动。

能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如果是平移(课件展示:高空缆车、钟面、电扇,电梯、齿轮、飞机。)学生会自己动手分一分。

会根据老师的指示正确的平移。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这张大公鸡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

会正确地平移。

环节三

实践运用能独立完成教材30页下面的“做一做”,利用学具,用平移的方式画一排小汽车。会正确地说出怎样的汽车学具的移动是平移。

篇11:《旋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 和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 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和实物,认识平角和周角,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3、会在点子图上画出平角和周角。

4、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活动角、折扇。角的卡片

〖学具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自治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重温角的有关知识。

(一)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荡秋千吗,它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乐趣。让我们观察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师出示电脑课件,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

(1)学生复习、发现了锐角、直角、钝角。

(2)学生动手操作,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形成过程。

(3)多媒体出示角的形成过程: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转一转,说一说

教师:你能用活动角旋转,得到一个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活动)

教师: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认识平角

(1)学生演示教具发现新知,请同学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观察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角,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角的变化情况,

(3)通过旋转,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教师归纳总结:通过旋转,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又得到一种角,这种角的名字叫平角,

(2)请学生说一说平角的特征。

(3)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平角。

(4)指导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角,注意画角的方法过程,不要将平角画成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点上一点。

(5)说出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平角。学生交流(如,两臂侧平举、向后传、倒立等)

2、认识周角

(1)学生在认识平角的基础上接着演示教具。

(2) 学生讨论,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知的滋生点)将角的一边固定,旋转另一边得到周角。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

(2)周角与0度的角有什么区别。(看它们的形成过程)

(3)教师总结: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是周角。

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周角。相互说一说周角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画周角。

(2)认识生活中的周角。师出示钟表,折扇等

三、发现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一)、摆一摆、说一说

1、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出一个直角、一个平角、一个周角吗?

2、在摆的过程中谁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桌交流。

3、学生自主填卡,1平角=( )直角 、1周角=( )平角、1周角=( )直角 ?

三、课堂活动

1、跟我做。运用你的身体来表示所出示的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用手关或脚来表示)

2、看谁帮我排好队,(将锐角、直角、平角、钝角、周角,按一定顺序排好,从大到小或从小到

3、课本25页练一练1、2两题

4、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师生看课件体会生活中现象经过旋转形成的角。

四,阅读:你知道吗?

(在生活中,除了钟表外,还有很多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指针的旋转也会构成不同的角度。在组织学生观察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旋转的中心,并说说指针在不同位置与在零点时所形成的不同角的名称。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请学生回答)师:有关角的学问多着呢,如果有兴趣,课下继续讨论交流,也可以上网调查收集资料。

篇12:《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1~42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和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或一条线的平移过程。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42页《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确定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演示,并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究的情形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成功体验,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结合方格纸对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并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练习题卡、小房子图片、彩笔等。

【教学策略】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拓展应用;运用媒体,整合资源;自主小结,体验成功。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认识新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

生:米老鼠。

师:上周末,米老鼠去了一个地方,它玩得可开心了!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游乐场设施动画)

2.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3.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特征。

学生将小火车、滑梯、缆车的运动分为一类。

师:我们把像小火车、滑梯、缆车这类沿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板书:平移)。

学生将摩天轮、旋转椅、风车的运动分为一类。

师:像这样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板书:平移和旋转)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指名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师出示平移和旋转图片,学生判断。

小结: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那么平移和旋转在运动时各有什么特点呢?

二、操作实践,自主探究

1.引入小故事《蚂蚁搬家》。

师:米老鼠玩了一整天,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只小蚂蚁搬家,它看到两只小蚂蚁一只在前,一直在后,心想,前面的那只小蚂蚁好累啊!同学们米老鼠的想法对吗?你能说一说这是为什么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2.学生猜想:哪只蚂蚁走的路长一点?

3.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利用方格纸和小房子图片,操作验证上面的猜想。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在练习纸的方格图上动手数一数、移一移、画一画。验证哪一只小蚂蚁走的路长。

4.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生投影演示)

(1)引导学生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对应线。(板书:找对应点、找对应线)

(2)引导学生归纳数格子的方法:两间房子中间隔了几格,再加上房子本身占了几格,就是房子平移的格数。(板书:平移的格数=图本身格数+间隔数)

(3)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过程。

5.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数哪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格数都是相等的。

(1)教师课件演示(找对应点、对应线),同时说明,像这样小蚂蚁走的起点和终点的两个点就叫做对应点。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后面的小蚂蚁经过的路线。

(2)得出结论:要知道一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准物体上的任意一个点(线)的对应点(线),数一数这对应点(线)移动了几格,那么这个物体就移动了几格。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平移的格数=图本身格数+间隔数)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知道了平移一个物体,不但要知道平移的方向,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而且平移后的物体形状、大小没有改变,只改变了位置。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1.数一数。(课件出示小鱼向左平移的图片)

师:数一数小鱼向( )平移了( )格。

指名判断后教师演示:(1)小鱼向左平移7格。(2)找对应点平移。

2.数一数、填一填、画一画。

(1)小房子分别向右、向下、向上平移了几格。(2)画出向左平移6格后的小房子。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上一篇:《纳税基础与实务》期末复习小抄精装版下一篇:石莱镇中心小学家校共育活动实施方案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