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五年级《旋转》 教学反思

2024-04-21

张平 五年级《旋转》 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张平 五年级《旋转》 教学反思

范文一

众所周知,数学课不仅是为了学数学,而且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旋转是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中的内容,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如:钟表表针、风车、电风扇、行走的车轮的旋转等,让学生认识它们是怎样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仅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旋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这种数学思想渗透到生活中去,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认识旋转的实质。同时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旋转的图形,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和兴趣。

在这堂课教学中,我设计了玩一玩、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摆一摆等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上课伊始,我抓住学生爱玩的兴趣爱好,把风车发放到每个小组里,让他们边玩边回答问题;其次,出示钟表,让学生看一看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描述出指针从12到1是怎样旋转的,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再次,运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转一转,说一说是如何旋转的,这样使学生感到既轻松又愉快地学到应有的知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轻松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这种实物化的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这样就逐步引导学生从感知到认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学到了应有的知识,也学会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就旋转概念的表述来说,学生对旋转角度的表述不够准确,画旋转后的图形也找不准方向,以后还需加强这两个方面的训练。

范文二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直接的生活中。课始,通过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车轮、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时还不是很清楚。

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是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数学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大胆创新。

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

篇2:张平 五年级《旋转》 教学反思

一、目标的达成

这节课我制定了旋转自己的身体,学习借助体育用具使自己旋转和发展平衡能力两个目标。我觉得这个目标我是基本可以达成的。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有的幼儿明明已经有一些头晕的感觉,但他还是在旋转,可能是大班的男孩子会有我想要争第一,我要赢的想法,我觉得我这趟课应该再加一些量力而行的教育。

二、自主性的体现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就学过了旋转体操歌,当时上课时已经学做许多动作,那么在这一次的健康课中我觉得就可以让幼儿自己来创编动作,这样就可以体现自主性,其次旋转的方法也可以让幼儿自己来想,不是说一定要一个人旋转,也不是会说给幼儿布置一定让幼儿几个人一起旋转,而是让幼儿自由选择玩的方法,自己去发现可以用器械来旋转。

三、教师的引导

幼儿说出来的有创意的想法要及时肯定幼儿,并鼓励幼儿大胆去尝试,另外“转”这一动态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出现转的时候撞到旁边的幼儿或者自己转着转着摔倒了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幼儿自由玩之前一定要进行安全教育,我们并不是比谁转的快,是比谁转的稳,转的好。

四、改进之处

篇3:《旋转》教学与反思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6~67页。

二、教学目标

⑴在实际情境中, 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⑵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面图形, 发展空间观念。

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习兴趣, 获得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点、难点

⒈体会图形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定点、方向、角度。

2. 掌握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绕一点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图形的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1个转盘, 转盘上面写有“智慧”“幸运”“快乐”“成功”。

学生准备1把三角尺, 1张方格纸, 1个小长方形, 1个三角形小旗。

五、教学过程

㈠课前游戏, 玩中导学

(课前, 师出示幸运大转盘)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老师先旋转指针, 转到几号区域, 几组的同学就可以选一个代表上来, 用另外一个转盘旋转指针, 根据指针所在的区域的名称来选择自己小组的名称。

活动略。

[设计目的:利用游戏, 激起学生的兴趣, 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把孩子的竞争心理调动起来, 为课堂创设轻松、活泼的氛围, 并且通过让学生转动指针, 去感受指针的运动方式, 为认识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埋下伏笔。]

㈡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

师:刚才, 我们转动了转盘上的指针, 指针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呢?是平移还是……?

生:旋转。

师:对!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旋转, 今天我们再来继续研究旋转。

板书:旋转

1. 认识定点

师:刚才我们在玩转盘时, 指针在旋转, 但是有一个点是固定不动的, 谁来指一指?

(请一个学生上台指定点)

师:这个不动的点叫定点。

板书:定点

[设计目的:之所以让学生上台指出定点这一环节, 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对“定点”这一要素的注意。不仅如此, 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认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⒉认识方向

师: (出示钟面) 谁能够上来模拟一下时针从8点到9点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看看到底是怎样运动的?

(请一个学生去旋转指针, 如果他的方向是正确的, 就告诉学生, 这就是顺时针的方向。)

板书:方向顺时针

(让大家用手比划一下, 感悟顺时针的方向。)

[设计目的:由于顺时针的名称里有“时针”二字, 我觉得如果把这个概念的认识放在钟面上来进行, 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而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 就为后面的画旋转后的图形作了铺垫。]

(师播放收费站的转杆旋转的情景)

师:什么物体在旋转?你能找到转杆旋转时的定点吗?

学生回答略。

(电脑演示:转杆2次旋转的动画)

师:转杆打开和关闭, 旋转的方向一样吗?哪一次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学生伸出手, 表示一下顺时针方向。)

师: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方向, 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什么方向?

生: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方向。

板书:逆时针

(让学生伸出手, 表示一下逆时针方向。)

[设计目的:在学生从钟面上认识了“顺时针”方向之后, 再让学生去判断转杆旋转的方向是否是顺时针, 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因为它是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运用的过程, 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⒊认识角度

(师出示一个钟面)

师:时针从12︰00到3︰00, 旋转了多少度?从3︰00再旋转90度, 到几时?

学生回答略。

板书:角度

师:说一说是按照什么方向旋转的呢?

学生回答略。

(师出示一个圆形, 并且把它平均分成四个部分, 在圆形的边缘标上A、B、C、D四个点, 老师问学生如果从A点顺时针转多少度到达B点呢?从C点到B点是怎样旋转的呢?让学生说出旋转的度数和角度。)

⒋及时练习

学生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1题”。

[设计目的:通过转转盘, 让学生充分体会旋转的方向, 分清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复习巩固“定点、方向、角度”这三个旋转的要素, 深化了对旋转基本要素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为作图题的教学渗透了方法的指导。]

㈢动手实践, 加深感知

1.顺时针旋转90度

(1) 在方格纸上进行练习:把一条线段顺时针旋转90度。

(先让学生想象一下, 本来是竖直的线段, 顺时针旋转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长度是怎样的呢?再让学生画下来。)

[设计目的:如果让学生直接去画三角形的旋转图难度应该是相当的大的, 但是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所以, 何不把它分解一下呢?我就先让学生去画一条线段的旋转图形, 这样可以把难点分解开来。]

(2) 学习把三角尺顺时针旋转90度。

(1) 操作:摆一摆

把三角尺放在方格纸上, 让学生照样子放好。

全体学生操作、汇报旋转方向。

(2) 观察:看一看

(电脑演示:三角尺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

师:带着问题去观察:三角尺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 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是怎样运动的?

(电脑演示:两条直角边分别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

(3) 指方向、数长度

师:再把三角尺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 不动三角尺, 要动脑。想一想, 较长的直角边会在哪个方向?在你的方格纸上指一指, 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略。

师:较长的直角边有多长?在你的方格纸上数一数。

(电脑演示:点出较长的直角边的另一个端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用笔点出较长的直角边的另一个端点。)

师:把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后, 较短的直角边会在哪个方向?有多长?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用笔点出较短的直角边的另一个端点。)

(4) 想象。

师:看着这3个端点, 你能想象出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吗?

[设计目的:先让学生旋转三角尺, 在操作的基础上观察两条直角边的运动规律,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慢慢的脱离实物的指引, 从而在头脑中建立空间图形的印象, 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接着,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指出旋转后的三角尺两条直角边的方向, 这样学生就能够感知图形旋转后的位置变化。最后数一数直角边的长度在方格纸上占几格, 并用笔点出它们的另一个端点。]

2. 逆时针旋转90度

(1) 操作。让学生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 绕A点逆时针旋转90度。

(2) 画法。

师:不动三角尺, 怎样画出三角尺绕A点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师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步骤, 并总结画法)

⑶学生作图。

[设计目的:在学生对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已经掌握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逆时针方向”及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出画法, 有扶有放, 这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 学习热情高度激发, 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培养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㈣巩固内化, 提高实效

师:刚才我们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了画三角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你们还想旋转其他的图形吗?

生答略。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小旗, 按照要求在方格纸上旋转。)

师:你是怎样旋转长方形和小旗的呢?怎样按照要求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呢?你是先确定哪几条边的呢?又是怎样确定边的长度的呢?

(学生完成后, 教师有选择的展示, 注意在评讲中纠正学生的错误。)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 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 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 使每组中的两个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3) 说一说围绕哪一个点, 按照什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呢?

㈤联系实际, 感悟生活

(师课件播放游乐场的摩天轮旋转的情景和东北的二人转旋转手帕的情景。)

师:说一说, 它是怎样旋转的?它的旋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利用旋转为我们服务的呢?你的玩具中有利用旋转制成的吗?它是怎样旋转的?

生回答略。

师:你会利用身体的旋转来做个优美的动作吗?

学生上台表演略。

[设计目的: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 说一说旋转的运用, 可以更好地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体现生活化的数学。

六、教学反思

1. 注意分散难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先让学生去画一条线段的旋转图, 再让学生去操作感悟, 去画三角形的旋转图, 这就把本节课的难点给分解了。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几何知识就不再害怕了, 而是让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它,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2. 注重操作体验, 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篇4:《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在教学《平移与旋转》这一课时,我各角度地考虑了它与计算机网络的联系,主要就以下两方面着力加强教学效果。

一、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在这种模式下,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再把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了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

对于“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传统教法很难让学生发现其规律,使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将教材上静止的“运动轨迹”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运动,而且是由人来掌握的运动。比如,三角形要向右平移六格,用动画的形式,将其三个顶点一格一格移动,然后用线把点连起来的全部过程清楚地展现出来。图形的运动实现了人为的控制,可以运动,可以暂停,顺利地突破了“对应点”这个教学难点。又如,在探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用边的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和“宽”的特点,一目了然地“对边相等”的概念渗入学生的大脑,使其探索的过程变得形象生动,很容易接受。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恰当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正确的理解。

二、利用计算机复习巩固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有些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它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在教学完“平移与旋转”后,我从网上找到了与之相配的练习课件,让学生在计算机房进行个体练习。它分为“看一看”、“画一画”和“评一评”,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需要练习的内容,并且计算机即时对其操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的巩固方式,明显要好于在作业本上画出来。由于三年级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很短,在操作上存在许多困难,受到能力限制;高年级学生用这样方式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即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篇5:张平 五年级《旋转》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伸出手臂,自己感受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式,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同时,让学生起立后做一个旋转90°方向的小游戏,使学生实际感受旋转的意义。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第三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画一画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一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经过提示学生明白了,只要找到与中心相关的几个关键边,把它们一次进行旋转,找到对应点,再连线,最后画上小弧和箭头就可以了。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等充满童趣的情景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上完后,虽然学生在画图形的旋转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自己觉得上得很“累”,特别是引导学生的过程有点“累”。

篇6:张平 五年级《旋转》 教学反思

“旋转”这个内容我执教过几次,可每次都卡在“把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 这个难点上,好像不管怎么讲,学生的错误率就是很高。

为了能够真正突破这个难点,我又再一次研读了教材,并找到了一些原因:

一是教材设计跨度太大,从二年级的初步感知旋转直接过渡到了五年级的画图形的旋转,中间没有任何铺垫。而且在五年级的教材中为了教学旋转而设计的几个情境,也侧重于让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而忽视如何画旋转的过程。

二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旋转本质的直观认知很缺乏。

三是学生缺乏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在画图形的旋转时,学生虽然都能紧扣旋转的三要素来处理旋转的问题,但他们的着眼点始终放在“面”上,而没有放在“线”上。四是旋转错误不容易检查。基于以上原因,我尝试对自己以往的.方法进行了改变,并设计了本课,也就是说,这份教学设计,我意在从这四个原因出发,努力为学生构建正确画旋转的平台,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个人觉得学生画旋转的错误率降低了不少,这说明这样的设计确实可以帮助一大部分学生正确画旋转。但从中我也看到了不足。特别是课堂上在汇报交流时,有一个学生正确比划出了长方形旋转后的图形,但是却进行了错误地叙述:“先把边O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OB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AC绕C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BC绕B点顺时针旋转了90度。”很显然,这位学生对“长方形AOBC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就是“长方形AOBC上所有的线段都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再次疏理了自己的教学。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出在例题的教学上。我是以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旋转作为要点来讲解旋转的,因为三角形只有三条边,我重点强调了经过中心点的两边,却没有强调第三边(因为第三边只要连接就可以了),从而导致当出现四条边的图形时,学生对没有经过中心点的两条边究竟怎么在旋转就模糊了。在钟老师的评课中也指到了这一点,也让我明确一点,那就是四条边的图形比三角形多了一个点,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个点,那么长方形的旋转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7:五年级《旋转》教学设计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难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魔方,再做这个游戏时,最常用到的操作时什么?(旋转)

请同学们用手示范一下怎样进行旋转?(学生用手势演示)

问:你们在做旋转手势时为什么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因为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集体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和逆时针旋转90度。

请一人到投影前操作魔方。其他同学提示其具体的旋转方向。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咱们就来共同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二、明确概念

1、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呢?

生:风扇、陀螺、钟表、车轮、风车……

课件出示几种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说的这几种都是旋转现象,那么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和性质呢?我们借助最常见的钟表来进行研究吧。

2、学习例3.(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出示钟表实物。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的指针,描述指针从“12”到“1”师怎样旋转的。(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师演示指针由“1”到“3”。

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师演示指针由“3”到“6”。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从几开始?是绕哪个点旋转的?怎样旋转?旋转了多少度?

(2)明确旋转要素

旋转物体 起止位置 绕哪一点 旋转方向 旋转度数

板书: 点 方向 度数

师:要想清楚说明旋转现象,明确以上几个要素最为重要。

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出示课件)

请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一是由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二是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三是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四是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2、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3、概括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点O的位置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四、绘制图形

1、自主画图。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纸。

(2)请学生看清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引导学生明确:对应点与点O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

(4)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2、总结画法。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周围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五、课堂作业设计

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

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板书设计:

旋 转

顺时针

绕中心点O(固定)

时针绕点O 时针绕点O 时针绕点O 三角形点O

篇8:张平 五年级《旋转》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课的教学, 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 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 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 (教师出示两枚骰子) , 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 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并说出理由。

生1:它们的和应该在2-12之间。

(教师板书:2-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 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 12 是最大了。

生3:它们的和大于2 或等于2。 因为1 个骰子最小是1, 2 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 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12 之间的任意一个数。 (板书:大于等于2, 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 亲历认知过程,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 假如和是5, 6, 7, 8, 9 这五个数, 就算老师赢;如果出现5, 6, 7, 8, 9 以外的数, 就算你们赢, 这样好吗?

生:好!

师:你们猜猜, 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 老师选了5, 6, 7, 8, 9 是五种可能;5, 6, 7, 8, 9 以外的数2, 3, 4, 10, 11, 12 是六种可能, 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这要看运气, 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学生动手投骰子, 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 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 兴趣浓厚,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 从发现问题中, 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 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 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我选了5 个数的结果, 你们选了6 个数的结果, 但是, 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 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师: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 不是老师幸运, 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 下面, 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我们知道每粒骰子有6 个面, 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 1-6 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两枚骰子出现2-12 这11 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 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 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验证开始的猜想

学生每4 个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 一名同学负责记录, 其他3 个同学轮流抛骰子。

生: (活动开始) 抛骰子。

……

通过小组动手操作——研讨——总结, 根据师生的共同活动, 记录结果发现11 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师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板书 (每次的结果分析) :

从直观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掷出的和是5、6、7、8、9 的次数相对较多, 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 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了吗?

生:明白了!

师: 请同学们自己再动手操作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会跟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 老师选的5, 6, 7, 8, 9 这五种可能的机会明显多。

师:这就是老师赢的机会多的原因。

教学心得:通过简便、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现的结果, 会更直接感受实验的结果。 使动手操作从表面现象延伸到深层次的内涵。

(四) 小结

师: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 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 但是, 通过今天的活动, 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 只要善于动脑, 善于探究, 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简单的实验, 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无论是做实验, 还是做游戏, 不能只看表面, 应该善于动脑子, 多思考。

生3:再简单的动手操作, 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以后还要勤于动手, 善于思考, 动手动脑, 会越来越聪明。 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 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 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 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 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 但是环环相扣, 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 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 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 亲历认知过程,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 引起了认知冲突,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 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 的次数相对较多, 而和是2、3、4、10、11、12 的次数较少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 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 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 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 过程很简单, 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 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 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 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2008 (8) .

篇9:《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关键词:《平移和旋转》;学习与研究;空间与图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80-01

《平移和旋转》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不要求学生死记概念,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移与旋转现象: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的移动是一种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的看作是平移现象。螺旋桨、转椅、风车等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旋转或左右摆动运动的,這种运动叫做旋转。

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使学生了解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现象是旋转。

此外,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通过生活中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对于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遵循动手操作的教学原则,通过玩一玩,比一比、分一分,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帮一帮,练一练,扩展等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和旋转运动现象

激情导入:

学生跟着我的口令做游戏,通过让学生做运动,有意识的将学生做的运动和本节课要学习的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很快的从自身的运动过度到物体的运动当中去。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

二、比一比、分一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课件出示书上18页前4个运动的画面(缆车、升旗、飞机的螺旋桨、风车。)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分一分,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接着老师(放课件)学生做动作,然后再通过交流讨论,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认识就更深刻了。

三、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拼一拼,拉一拉,转一转,在游戏中体会平移和旋转。

让学生看课件的演示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圆周运动,平移就是直直地运动。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区别。

四、说一说——判断和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判断一组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是旋转还是平移。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不要求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只需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例如:推拉窗的移动是平移现象,自行车轮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等。还要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像荡秋千,开、关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旋转一周的运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

从生活中去发现平移和旋转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

五、做一做

让学生利用学具盒和自己的身体自己亲自体验旋转与平移现象: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在做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学生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指明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明理由?

六、帮一帮

通过帮助精灵和聪明判断谁移动的距离近,谁移动的距离远引出了本课的难点:

说出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随后,再根据动态课件,适时引导:要知道小房子图平移了几格,先要定标准(可以是一个点),再看这个标准平移后对应的位置,数出中间的格子数,就是平移的距离。让学生在书上任意选择不同的点数一数,再交流,从而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这一过程,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活动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使学生对平移的距离有了较好的认识,不仅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练习设计----“帮小熊找船”(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一找,然后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后,老师再动画进行演示,这样既直观又有趣,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八、扩展

篇10:三年级《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感受和认识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和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每个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每个物体的运动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

我在引导学生首次感知概念时,力求感知对象的典型性。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出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玩具直升机等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这两种运动的表象。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生活一体化。我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表示平移、旋转,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平移距离时,由于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先教学了平移一个点、一条线段,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在这里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

篇11:张平 五年级《旋转》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涵义,掌握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利用课件演示旋转,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

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运用旋转在方格纸设计图案。

3.了解由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旋转、平移和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运用旋转在方格纸设计图案。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运用旋转在方格纸设计图案。教学准备:课件 风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欣赏图片,初次感受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美丽的图案。)

提问;这些图案美不美,它们是怎样运动得来的? 生:很美丽,通过转动得来的。

师:咱们来看看它们的转动。(播放课件:依次出示4幅图旋转的过程。)2.直观感知,观察交流

师:图片欣赏完了,那这些图片是怎样得来的。

生:通过转动得到的。(学生观察,然后与同位交流,指派学生代表发言。)

师:请学生观察这组图形的特点,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旋转得到的?. 生:由一个基本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通过实际操作,教学旋转的三要素。1.出示钟表:旋转指针,引出旋转的方向和度数。

(1)演示顺指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让学生明确旋转的方向,并用手跟着旋转。(2)教给学生判读旋转方向的方法。

师拨分针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2次,巩固旋转方向。2.拨钟表分针:认识旋转的方向。

(1)教师拨钟表的分针:从数字12拨到数字1。

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针从数字12转到数字1怎么旋转的?(2)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3 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到位,教师可以提示:旋转的方向是什么?旋转的度数是多少?

学生汇报:顺时针旋转,旋转了90º。

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分针的旋转过程:分针顺时针旋转了90º。3.旋转小棒,引出旋转点。

(1)转小棒引出旋转点。

提出问题:谁能将这个小棒顺时针旋转90度学生在黑板的方格纸上操作。教师提出问题:同样是顺时针旋转了90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能感悟原因所在:因为一个是A点不动,另一个是B点不动。教师及时补充:哪一点不动,就是绕哪一点旋转,绕不同的点旋转,结果就不一样。

4. 总结图形旋转三要素,及时巩固练习。

(1)学生总结:描述图形旋转时要说清楚什么?

教师择机板书:图形旋转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2.小结,明确旋转的要素:我们描述了这么多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

板书: 点 方向 角度

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实践操作,旋转图形。1.用直角三角形学具画图案。

过渡语:掌握了旋转图形三要素,你能在方格纸上利用一个三角形多次旋转后得到风车图案吗?

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指针的旋转我们都见过,看看下面这个图形的旋转你见过吗?(出示动画:呈现由线段→三角形→风车图案的全过程)这是什么图案?(风车)

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出示动画:风车从图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图2)2.小组活动,画出图案。

(1)从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__度。(2)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3)汇报小结,画出图案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闪烁),而且,每条线段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闪烁),每个顶点(闪烁),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我们把它画出来。按图形的三要素来画。

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那么黄色的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这条线段(师用鼠标指明)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生上台指明,出示动画:(风车从图2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到图3)

四、抽象概括 总结提升

今天学习了旋转,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五、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一)首位呼应,承前启后。

过渡语:仔细观察其它图案,哪些图形还可以用旋转的方法画出来? 学生分析这个图案是如何旋转得到的,放手让学生独立想法设计完成,并通过交流,相一步巩固图形的旋转的方法。

(二)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教材第25页)第6题:(考察教学目标1、2的要求。)

分析:该题的是用旋转的方法画图的练习。

解决办法:练习时,先让学生在脑海里进行构思,再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建议:交流时,要说明画图的过程和方法。

1.出示自主练习(教材第25页)第7题:(考察教学目标3的要求。)

互学习,进

3.出示自主练习(教材第26页)第8题:(考察教学目标2、4的要求。)

分析:是欣赏与设计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美丽的图案,包含了用对称、平移与旋转方法形成的各种图案。

建议:练习时,先让学生从多方面欣赏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设计图案。

4.小结:

(1)总结知识点:

教师提出问题:在叙述图形的旋转时要注意什么?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关键是做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总结:确定旋转点、分辨旋转的方向、判断旋转的角度。

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时关键是做找准某条线段,做它的垂线段。(2)表扬积极动脑的学生。

板书设计:

旋转

篇12:张平 五年级《旋转》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用心性,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推荐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这节课以活动为基础,创设情景,组织学生经历一个个学习活动,到达“做数学”的目的。教学中,无论是用动作表演物体的运动,还是表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无论是操作确定平移的距离,还是绘制平移后的图形,都是学生透过“感知、体验、理解、画出”等一系列活动环节,在观察、演示、操作、交流、探索等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情感,师生在交互活动中得到共同发展。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理解数学”。在生活实际中有着许多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这节课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学习的背景都是生动的生活实例,这不仅仅强化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体会,学生从体会中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数学。

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建构主义观来看,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而且思考到学生在平移格数时会把原图形的前面和平移后图形的后面之间的距离当作平移的格数。本课教学中,创设了两只小猫玩滑板车的问题情境:红猫和黄猫谁移动的距离较远呢?当学生应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后,再引导小组合作学习,透过操作、交流、探究,最后进行验证,学生经历了“猜想——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的探究方法。

篇13:张平 五年级《旋转》 教学反思

一、说一说,引入小数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按照教师的要求,搜集到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数,那么现在就请各个小组分别将自己小组收集到的小数的信息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然后分别说一说你对这些小数有什么样的认识?

生1:我们通过观看体育比赛收集了很多小数的信息,如跳水运动员、跳远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用小数来表示的。如:跳水运动员何超的比赛成绩是462.85(老师这串数字我这么读对不对?),体操运动员李小鹏的比赛成绩是9.425分……

生2:我们小组通过收集购物小票也找到了很多小数的信息,比如辣椒的价格、笔记本的价格等。如:超市中苹果的价格是5.89元一斤,白菜的价格是1.5元一斤……

……

师:同学们都对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了说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我们发现身边很多地方都有小数的身影,既然小数随处可见,那么我们就要更深入地了解它们。

【反思】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信息来初步认识了小数。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这些平时常见的小数,让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知道了小数的表达方式(有小数点,小数点后面有数字)。通过说一说,学生自己已经大概知道了小数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自己搜集整理信息,而且能够通过分析,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学生通过已有经验进行主动的学习,这是互动教学的前提。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了充分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才能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二、读一读,认识小数

【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数的表达方式是“数字+.+数字”的形式,那么我们怎么读呢?刚才各小组同学在说自己搜集到的数据的时候已经读出来了,那么下面我给大家写出几个小数,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例如:35.78 567.007 3.256 0.47

生:读(略)。

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总结一下呢?

生:小数点前面的数字是多少就读多少,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一个一个读出来。

师:那这个中间的两个零该怎么读呢?

生:读零零。

【反思】教师在处理认识和正确读小数的知识点的时候,要采用简单明了的问答形式。学生清楚明了,也便于记忆。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已经跟着教师活跃了起来。小数的读法本身也并不难,而且学生平时也可能已经知道了该如何读,所以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就是要简单干脆,但这种简单的一问一答绝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通过教师的思考,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抛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思考给出答案。

三、论一论,理解意义

【教学片段】

师:小数大家都认识了,也知道怎么读了,那么小数有什么用呢?

生:因为它不够1,所以用小数表示。

师:这位同学很厉害哦,知道小数是不够1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用到这种不够1的小数呢?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生1:为了更精确地表示计算的结果。

生2:在比赛的时候,人很多,数字也都接近,所以用小数来表示,这样更公平。

生3:为了表示很快的速度时,会用到小数,如0.001秒这种。

…………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看上面将一厘米分成了多少毫米呢?

(学生纷纷在自己的尺子上寻找。)

生:分成了10份。

师:那其中一份是多少厘米呢?

生:是1/10厘米。

师:1/10厘米用小数来表示是多少呢?

生:是0.1厘米。

【反思】在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上,教师将这个问题放在一个学生已知的大环境中,根据身边常见的小数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能力进行思考,集体讨论,初步得出相应的结果。这种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的方式与数学课程标准中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不谋而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才会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比如有位同学说出了0.5这个数字,教师正好可以根据他的问题,让学生对小数和分数进行相应的联系,能够顺其自然地理解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要先将问题提出来抛给学生,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遇到问题后将问题再抛给教师,教师提出更加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拥有数学的思维,进行数学知识框架的构建。

四、比一比,掌握小数

【教学片段】

师: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场真正的比赛。同学们现在按照座位纵向分成四组。我出三组题,这三组题分别有0.5分的题、0.4分的题、0.3分的题和0.2分的题。0.5分的题必须回答,答对给0.5分,答错不得分。其余的可以选答也可以抢答,答对得分,答错不得分。

(0.5分题)我念一段话,请同学们将听到的小数记录下来。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一只小鸟飞过了一片58.7平方米的稻田,落到一棵14.69米的大树上,在上面待了1.05秒钟,就飞走了。

(0.4分题)我说几个分数,请同学们将它转换成小数。

43/100 27/1000 13/10000

(其他略)

【反思】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巩固知识,打破了以往写写做做的模式,真正从小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出发,激发他们比赛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发挥,将所学到的知识充分挖掘出来。同时,教师也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比赛当中,每一次的结果都用小数记录下来,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形式,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很快知道学生还有哪些地方没有理解,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篇14:张平 五年级《旋转》 教学反思

1. 创设情境感受美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美丽图案,你能想象出它像什么?

生1:像风车。

生2:像排气扇。

图1

生3:像螺旋桨。

生4:像雨伞。

……

师:有的同学说它像风车。老师真的有一个风车哦(出示),谁想上来玩一玩?其他同学观察风车是怎么运动的?(学生很带劲地玩,有的跑着玩,有的吹着玩,还有的用手转动)

师:风车是怎么运动?能用数学语言说说吗?

生:风车是绕着一个点旋转运动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图形运动的形式———旋转;方向———顺、逆时针;位置———中心点等要素。

反思:学生通过对美丽图案的想象,将图形和实物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丰富的生活中。玩风车,教师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亲身感受图形,在玩中去发现,在不经意间建构新知。这样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动手实践体验美

A.欣赏、对比,认识数学美

师:老师还有一些美丽的图案,请认真观察。这些图案和图1相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是由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

生2:我发现这些图形是围绕一个点旋转的。

生3:我发现基本图形是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得来的。

师:很好!你发现了旋转的方向。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发现有些基本图形旋转的次数不一样,有4次,还有5次的。

反思:通過对不同图案的观察、对比和发现,进一步巩固了新知,并将前面的知识点进行了运用,不但形成了知识体系,还发现了美的来源。

B.动手、操作,研究数学美

师:刚才,有的同学发现上面每个图案的基本图形旋转的次数有的不一样,该怎么用数学语言来表述他们的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对图2的探索来共同学习。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图案,并描出它的基本图形。学生描出后,在展示台上展示。再请学生描出图案的中心点,告诉学生中心点一般用O表示。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在课前准备的基本图形(图2),在你手中演示一下这个美丽图案(图1)是怎么旋转而成的呢?学生操作结束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并谈出操作中的困难。

图2

生:我是捏着中心点顺时针旋转的。但是在旋转时不方便,手老是挡着。

师:描述得非常好,我们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帮他解决吗?

生1:放在桌子上,一手摁着中心点,一手来旋转。

生2:用钉子穿过这个中心点,把它固定起来旋转更方便。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老师也想到了和这位同学(生2)一样的方法。

反思:这段教学,紧紧抓住形成“数学美”的关键要素“位置、方向和角度”做文章,通过演示怎么样旋转90度,让学生明确以哪个点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然后留给学生较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把自己事先准备的学具拿出来同位之间相互操作,在操作中体会、交流旋转的角度。而且在后面的作业中,我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际操作,然后全班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从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借助学具的旋转画旋转图形。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在熟练中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充满极度好奇心的状态操作,然后把操作中感受到的数学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学习新知,无意中感受了图形运动之美。

3.练习设计应用美

师:通过我们的操作与探索,大家发现了美丽的图案形成的秘密。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运用了图形旋转的知识。你们能想到哪些呢?

生1:车轮。

生2:公园的摩天轮。

生3:飞机的螺旋桨。

师:这些经典的标志都运用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想成为一位设计大师吗?下面就请你把课前准备的方格纸拿出来,设计一幅图案。(学生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开始了设计)。

上一篇:对鉴定意见书的质证意见下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