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课文教案

2024-04-27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教案(精选7篇)

篇1:登上地球之巅课文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2、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3、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导入: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可出示相关图片)

一、整体阅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参考概括: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2、有针对性地快速浏览部分章节,小组讨论完成:

(1)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寒冷、缺氧、虚弱、黑夜)

(2)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明确: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片段品读体味

1、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进行复述。要求:能体现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特点(可参照上述二、2的问题),能体现出运动员的英雄气概,能做到详略兼顾。

2、5分钟反复默读体会你认为最感人的部分。

3、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明确: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教案 ) 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4、文章最后以“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一句戛然而止,读后总觉得言犹未止,意犹未尽,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那么,请你把觉得还应该说的话,还应该写的文字,接着补充出来。(教师提示:可着重写出登顶成功后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三、景色描写赏读

1、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景色描写,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景色描写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提示: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

2、找出《伟大的悲剧》中你欣赏的景物描写,小组交流,进一步品味它的作用。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段,力图体现人物的情感。

三、作业布置

本文实际为一篇通讯的节选,请你参考身边的报纸,模仿新闻(消息)的写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现场新闻报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速读全文,能把握感人的细节与人物。

2、选取典型人物(中途退出的人物王连满),进行比较阅读,感受探险活动中蕴涵的可贵精神。

教学步骤:

导入:横亘我国和尼泊尔境内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成为众多探险活动家征服的目标。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成功,打破了珠峰不可征服的神话。让我们随着冲顶队员一起来体验那伟大的时刻。

一、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注意感人的情节和感人的人物,完成:

1、文章所写的登顶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你划分并归纳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2、三名队员最后能够登顶成功,从文章看来,你觉得靠的是什么?(明确:靠的是顽强坚韧的意志,为国勇于拼搏献身的精神,舍己为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

3、王连满对于三名队员成功登顶,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明确:用人梯的方法帮助队员登上第二台阶;为保集体登顶成功,主动放弃登顶;宁可牺牲也要留下氧气给下撤的队友。王连满为全队成功登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王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请找出二文中写二人的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教师提示:原因分析――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辱的原因,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而作出的决定。)

2、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教师提示:总的是一样的,即不拖累和影响整个集体的行动,主动牺牲自己。不一样的具体的想法,可大胆揣测,合符情理即可。)

3、奥茨留给队友最后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王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7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言之成理即可。)

4、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教师提示: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协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有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三、为败者讴歌

1、在你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失败的英雄或幕后英雄的故事?相互交流,谈一谈。

2、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现在你对这些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吗?请你结合一些事例,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字数不限。(可课外完成)

【资料平台】

1、郭超人《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50年,人类与珠峰激情碰撞:永远不言征服》等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报道资料。3、李钟琴《莫名其妙的“挑战”》。

篇2:登上地球之巅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体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①登山队出发。②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弃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二、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2、朗读感人的描写语段,复述课文,每人复述一个阶段

三、体验与反思

1、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

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

2、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丰富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2、练习快速默读法,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理解文章通过 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阅读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讨论、点拨法。(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段、美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像。录象资料。

教学要点: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或挂图显示雪域高原的风情)

二、简介珠穆朗玛峰相关资料、作者。

1、作者简介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教师提示: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2、整体把握这篇课文。

教师提示:①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②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③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学生思考:

①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

②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指明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四、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课堂练习

1、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醒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3、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 登上地球之巅1、2、3、4、5月24日9时30分4名队员向380米高度冲击。

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不怕艰险

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勇往直前

篇3:登上地球之巅课文教案

关键词:好课;要素;案例分析

2015年12月我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获得了全国专家评审团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国家部级优课。

上好课是语文教师的职业追求。对好课的界定,却众说纷纭。我觉得好课应具备三个特点:真实、创新、个性。一堂好课学生是在进行真实的学习、真实的思考、真实的训练,一堂好课应该有创新的思想以及教学举措,一堂好课是充满教师教学智慧的个性的课。

真实体现在对学情真实把握后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体现在真实地开展与文本、作者、教师、学生自我有效深入的对话上。创新体现在对教材的独到解读和创新的教材处理上,还体现在与时俱进,将现代技术与语文课堂深度融合上。个性体现在课堂风格,这与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有关。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能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意志和伟大感到骄傲。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个性能丰盈学生的人生。

一、真实

1.教学目标适宜、明确

(1)教学目标要与教学目的要协同发挥作用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教学目的是终点,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到达终点的一个个路标。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层次不同,教学目的是在较高的层次,是用来指导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则是指导教学的具体操作。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需要协同发挥作用。

(2)教学目标要有提升点

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教材是经历时间淘洗的经典篇目,绝大多数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信息。《登上地球之巅》一文是通讯,它不单单是学习知识的材料,也是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材料。因此,教材分析不能只着眼于知识、技能,还应把视野放得开阔一些,把教材的内涵开掘得更深一些,从而发挥文本的综合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要明确适宜

教学目标要体现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有量化要求并要适宜,适宜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能以大纲、课标为指导,体现年级、单元教材特点,并符合生情(认知水平)。

因执教的是实验班,学生认知水平普遍较高,如何让实验班学生在现有认知水平再提升是教学目标设置时考虑的因素。比如对情感目标的设置,《登上地球之巅》的情感目标不再停留在学习探险者表现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而是定位为从物理高度与精神高度的双重内涵的理解。

2.课堂互动真实

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语言,所以语言学习实践应该贯穿学习的始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最高要求。思维的训练的容量、深浅决定了课的深度和厚度。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围绕语言和思维训练两个维度,能让学生多层次进行言语实践,让学生能真正得到充分地学。“充分地学”,就是通过教师恰如其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能积极参与并投入学习中来,热情度很高。通过互动,学生能保持一种持久快乐的学习状态。

执教《登上地球之巅》围绕语言点的品读和逐层递进的思维训练两点展开,促使学生能自如地与文本主人公和作者展开有效对话,同时也与自我展开深入对话,从而能强烈地感受到四位中国登山队员的强大的内心与崇高的精神,并从这个创举中丰沛人生的意蕴与底气。

二、创新

1.教材处理要富创造力

(1)考虑单元与篇章的关系

拿到一篇课文进行教学前,有必要纵观整个单元,因为往往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熏陶因素都渗透在不同篇章中,教师需要做一些联系、比较、分析,明确每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教材单元内容的设计是照螺旋上升式加以排列的,常有“类似”情形出现,不妨将一个单元中的其中几篇作为重点教学篇目,剩余的篇目发挥复习与巩固功能。若不加以改造,不分主次,会给学生带来认识上的混淆,还容易造成雷同感而降低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比较分析,分散教学重难点,同中见异,异中有同,单元目标可以逐一有针对性地落实,更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新鲜的学习感觉。

(2)考虑重难点与生情的关系

《书论》中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不免其下。”课文中体现的认知层次总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必须经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依据这个认知规律,学生必须得教师帮助才能实现与课文认知层次的统一。教材难点就是学生学习时可能会遇到困难的地方,不是教师觉得难的就是难点,这个难点的确定需要联系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因此,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难点的确定都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和针对性。

在具体实施每一篇文章的教学时,还需要借助一些改造的方法,有时取舍,有时增补,有时拓展,有时则需要适当调整和改变原来陈述顺序。像《登上地球之巅》一文,因为文本内容学生阅读几遍后,其重要内容就可以把握一二了,但是要达到学习的目的就看教师怎么处理教材了。本文的教学立足点是对于高度内涵的另一种理解,学生的思维深度还没有到,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教材,搭建桥梁,帮助学生深入触及教学目的。

2.教学方式、方法要创新

首先需要简单区分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是笼统的,指形式、程序;而教学方法是具体的方法。下面,我以《登上地球之巅》一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来谈其程序与功效。

(1)“十二字”教学程序——“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断后”

“学生先行”,是因为崇尚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学习活动开展把“生本”意识落到教育教学的行为中去。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开展,先考虑是否站在学生的立场、站在学生的原始认知水平上。

“交流呈现”,凡是学生活动的内容都要呈现,都要充分交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在交流呈现中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调整课堂节奏。

“教师断后”,是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展、学习活动的进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导”的作用就在于学生需要你的时候帮助他,学生迷惑的时候点拨他,学生发现不了的时候引导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好价值判断的引领者。

这里的“十二”字教学程序是演绎教学,提倡“我是真理的化身”“我教你(观念)”“你跟好(方法)”;而归纳教学则是“你来学(观念)”“我帮你(方法)”。实践证明,归纳教学效果好。

(2)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

教学方法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①教学方法优选活用

第一,要找准矛盾冲突。设置教学目的切忌面面俱到,只有择其要者并使之纳入整体教学安排中,才能突出重点,由此必须在教学目的的要求下对课文进行加工和重组。罗伯特·休斯在《文学结构主义》一书中指出:“假如有人希望发现一部作品的系统的话,他就必然打消真正忠实于文本的愿望,他只能在损害一些特点的情况下强调其他一些特点。”什么是“损害一些特点”?在教学中应该“强调一些什么特点”?每篇文本其实都有矛盾冲突,或存于字词间,或存于段落间,或存于逻辑间。比如《登上地球之巅》登山队员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用生命在攀登,一边却是安闲美丽的珠峰画面;新闻报道其余三位队员是登上珠峰的英雄,但刘连满为了队员能完成登峰使命,却甘愿舍弃氧气置生死于不顾;时间与距离的强烈反差比如三个小时爬3米高的距离……如何发现这些矛盾冲突,需要教师大胆地放——让学生大胆质疑,还需要适时巧妙地“引”。

第二,品析语言着眼点在细微处。语言的细微处,往往是精妙之所在,可以是一个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个标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玩味,细嚼慢品。通过品读领会语言深处的美,让课堂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品读语文贵在三字“读”“品”“导”。三者中,“读”是前提,“品”是核心,而“导”是关键。当然,实际教学中,“品”“读”是相互依存的,“读”是“品”的前提,“导”是枢纽。《登上地球之巅》一课始终围绕语言品味,方法多样,涉及语言点有叠词、数词、量词、副词、语气词,还有标点符号。

一是语境品读法。语境可以是十二字——“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很多词语、句子内涵的分析还是情感的感悟,只有根据上下文意或情境意义判断,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如果脱离语境,单纯地进行字面意思的理解,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品读刘连满甘为人梯一事,感受“一寸一寸”的妙处,当学生思维停止不前时,我给了个建议,“结合上下文语境试试”。当学生答出一点不及其他时,再引学生读读其他的语段,再谈谈体会,再读读,再品品,循环往复后,结论也便明了了。

二是比较法。很多时候,学生初读文章后对文本的阅读往往是蜻蜓点水,没有关注词句的好处,理解也比较肤浅,所以就感觉不到作者独具匠心的文字运用的妙处。有的虽然会略有感觉,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如其分地引导与启发。不妨将原文进行适当的增、删、换、改,然后与原文比较着读,一比较,学生就能豁然开朗,教师再进行一些拔高性的描述与点评,学生就从中收益无穷。《登上地球之巅》一文对“数词”“量词”“连词”“语气词”的品读就采用了比较法。

第三,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中设置“读写结合”的环节,是让课堂慢下来,思维深起来的一种巧妙方式。其关键是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这需根据不同课文特点取舍定夺。“读”是前提,必须读深,读出有价值的疑问;“写”是源于“说”的不足,口述的方式回答问题总是因思考的不深,考虑不全而无法真正提升学生思维智力水平。《登上地球之巅》一文,“登上珠峰的是其他三位队员,从通讯抓人眼球的角度讲,理应重墨写其他三位队员方是上上策,那为何郭超人在通讯中却详写了刘连满?”问题难,需要时间思考,写下来思维才更深刻。

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现代技术是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掌握了技术,并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效果一定好。通常情况下,较为典型的现代技术运用方式有博客、微信、网站、多媒体课件等。执教《登上地球之巅》一文,我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创新,白板技术应用自然地结合网络、云技术、移动通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使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技术有了较充分的融合。实践证明,技术更有效地解决了重点和难点,显著提升课堂效率,也提升了课堂品质。在预习中借助网络空间,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限时上传学案(包括提问),教师批阅归整学生问题,调整设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第一环节就呈现学生在概括故事上的典型错误,使问题集中呈现,通过学生自主点评修正,总结方法,使概括能力得到提升,尤其是解决重难点时借助手机、网络、电子白板,将学生写的想法及时传送至屏幕,教师将白板与PPT交互使用,让学生很直观地受到情感熏陶,思维水平也随之上升。课下,学生可以随时下载重新观看学习上课内容,并针对学生还可能存在的问题,可以随时线上交流。使用现代技术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找到使用现代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点是关键,如果只关注技术,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技术运用还需适宜;二是教师对技术的掌握也要比较熟练,否则会影响课堂的连贯性;三是要始终牢记技术是为课堂服务的。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我们需继承并发扬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更要与时俱进,将现代技术请进课堂,让学生在满满地期待和幸福的体验中学习语文。

三、个性

篇4: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了解一些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3、教师小结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找出文中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教师指导:

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物流妈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思考。

D、学生畅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

E、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己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五、课堂练习

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试着仿写几句。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2、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六、课堂延伸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体会登山运动员所承受的痛苦。)

1、想像一下,登上最高峰的运动员的心情。

2、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

3、想象一下,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4、学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感想?教学小结

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成功。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七、作业布置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篇5: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一、 5月24日9时30分,四名登山队员向珠峰最后380米冲刺

二、 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三、 刘满连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四、 登上顶峰,完成创举

篇6: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

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篇7:登上地球之巅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知识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

2、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3、以自读为主,用探究合作的方式练习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要点,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4、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

克服困难攀登的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

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并简要概括课文的内容。

2、通过关键句子分析探险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的困难,从中学习探险员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克服困难攀登的精神。

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详略得当的材料安排。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奥运圣火上珠峰的视频,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2、设计《登上地球之巅》的导学案。

学生:1、完成《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2、有条件的在网上搜集并观看有关朱穆朗穆峰得分图片或视频,最好是20奥运圣火上珠峰的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说说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2、老师: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8848.13米,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自1921年起,不断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多遭失败。直至1953年5月29日,英国探险队的两名队员才第 1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和海拔高度,抓住关键词,梳理登山过程,概括要点。

时间 登山经过(地点、人物)

5月24日9时30分 登山队员出发,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大约两个钟头后 “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五个多小时后 通过搭人梯,终于登上岩顶

天色黑下来 向最后二三百米路途艰难前进。刘连满留氧气,写遗书。

茫茫夜色中 三名队员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匍匐前进

夜更深沉 到达8830米处,氧气全部用完

夜色朦胧,星斗闪闪 登上峰顶,完成从北坡攀登的创举

3、登山运动员有着怎样一种精神?

4、根据要点复述课文内容。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

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艰难向前行进。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刘连满反应最强烈,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他留下休息,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同志,并留下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氧气全部用完,三人开始了危险的无氧攀登。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他们在凌晨成功登顶。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温故而知新

二、研读课文,学习精神

1、有针对性地快速阅读部分章节,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中国登山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山路险峻:4自然段第1句、6自然段第一句、8自然段、16自然段第二句

天气严寒:5自然段第1句、9自然段

严重缺氧:11自然段第2和3句、14自然段第2和3句、15自然段第2句、

19自然段第1句和最后1句、22自然段第2句

身体虚弱:3自然段最后1句、5自然段的第2和3句、6自然段4和5句、

11自然段第4句、16自然段第4句

黑夜登山:12自然段第1句、16自然段第1句、17自然段最后1句、

18自然段

高山反应:7自然段4句、22自然段2句

2、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3、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或片段进行朗读。(要求:能体现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特点,能体现出登山员的英雄气概)

三、赏读课文,学习写法

1、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详写?

(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详写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表现他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2、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景色。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并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你能仿写几句吗?

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

四、拓展延伸

中国女登山家王静在5月23日宣布从珠峰南线成功登顶,但此后尼泊尔当地

媒体撰文称,据直升机驾驶员透露,王静搭乘直升机从大本营到二号营地。王静当时在接受该媒体采访时否认,她说:“直升机只是运送了背工和厨师。”但近日她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是事实,但她同时表示事出有因:由于4月珠峰发生了历史上最惨重的冰崩事故,在大本营到二号营地之间的某个地带已经完全封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穿越。王静乘坐直升机从大本营飞抵6400米的二号营地,再攀登到8800米以上的珠峰峰顶。此举引起巨大争议的原因在于,它打破了历来攀登珠峰的传统:用脚从大本营攀登到峰顶。那么,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五、教师小结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

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他们的行为表现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六、作业布置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七、板书

23、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写法:

1、详略得当。

2、抓住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

上一篇:政治《原始社会》教案下一篇:公司通知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