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2024-05-03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精选10篇)

篇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

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

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与南纬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呢?中山站呢?

(总结)通过这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篇2:《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2.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6、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篇3:《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天球是为了研究天体视位置和视运动而引进的一个假想的球体,其定义为以任意一点为球心,以无穷大为半径所做的球体。当球心为地心时叫地心天球,当球心取日心时叫日心天球,球心为测站时为站心天球。

天球中的一些重要的点、线、面主要包括:天轴和天极、天球赤道面和天球赤道、天球子午面与子午圈、时圈、黄道、黄极与春分点。

2天球坐标系

1)有关天球赤道坐标系。

以所选择的天球中心位置的不同,天球赤道坐标系包括:日心坐标系,地心坐标系与站心坐标系。

2)三种坐标系的转换。

天文学中为了使星表所提供的恒星位置不会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发生变化,一般会把坐标系的原点选在日心上而不放在地心上。但观测是在地面测站上进行的,观测值一般是属于站心坐标系的,为了对不同测站上的观测值进行相互比较合作和利用,必须把天球中心选在地心上,把站心坐标换算为地心坐标。其转换关系为:

{=+=+

3)天球空间直角坐标系。

原点位于天球中心,Z轴指向天球北极PN,X轴指向春分点,Y轴垂直于X轴和Z轴,组成右手坐标系。卫星的位置常用天球空间直角坐标系来表示。

3岁差、章动和极移

1)岁差。

从总体上来讲,地球是一个赤道微微隆起的椭球体。在月球、太阳以及行星的共同作用下,地球体连同它的自转轴一起在空间的方向将发生变化,从而使北天极PN围绕着黄极在小圆上向西运动,这种运动叫岁差。岁差的运动速度为50.26 s/年,周期约为26 000年。

2)章动。

月球绕地球旋转时不仅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的作用,还将受到太阳和其他行星的引力等摄动力的影响,从而使其轨道面发生变化,由于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面的变化以及月地间距离的变化,使得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十分复杂。

北天极除了均匀的每年西行50.26 s以外,还将绕北平极作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十分的复杂,是由许多的周期不同,振幅各异的周期项所组成的。其主要是长半径为9.2 s,短半径为6.9 s,周期为18.6年的一个椭圆。我们便将这种周期性的运动叫章动。

3)极移。

地球自转轴和地面的交点称之为地极。由于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种种动力学的因素,使得地球体相对于自转轴产生了移动,因而引起了地极的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极移。极移是一种复杂的运动,主要由两个周期分量组成,一个是Chandler周期分量,主要是由地球内部质量运动引起的,周期约为1.2年;另一个是周年分量,主要是由地球表面的质量(如洋流、大气环流等)引起的。

4)三者比较。

极移和岁差、章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岁差和章动指的是地球连同它的自转轴一起在空间移动,但地球和自转轴之间并未发生相对运动。因而它只会影响恒星的赤经赤纬,而不会影响地面测站的坐标;极移则相反,它是地球相对于自转轴的移动,但它并不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因而极移只会使地面测站的坐标发生变化,不会影响恒星的天球坐标。

4坐标系的相互转换

1)协议天球坐标系和真天球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由于岁差和章动的影响,瞬时天球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在空间的指向是不断变化的,这样的坐标系是不稳定的,所以由此产生了协议天球坐标系(见图1),经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和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从1984年1月1日起各国都采用新的协议天球系,其Z轴指向J2000.0时的平北天极;X轴指向J2000.0时的平春分点;Y轴垂直于X轴和Z轴,构成右手系。

但在某一时刻t进行观测时,我们需要的是该时刻天体在真天球坐标系中的坐标时,这就需要将协议坐标系中的天体坐标换算成t时刻的平天球坐标系中的坐标,这其中要考虑岁差和章动的影响,则引入岁差章动旋转矩阵[A]:

2)站心坐标系和地心坐标系的转换。

对于恒星来讲,周日视察完全可以略去,因而坐标原点在地心或在站心是没有必要加以区分的。但对于卫星则不行。卫星距离我们很近,卫星在测站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在天球坐标系中的坐标相差很远,有时可达几十度,因而有必要在站心坐标系中进行观测。但在许多场合下我们所需要的却是卫星在地心天球坐标系中的坐标,所以需要进行两坐标系的转换。

已知点在测站坐标系中的坐标(ρ,α′,δ′),测站中心坐标为(Xp,Yp,Zp),则可导出地心坐标系中的坐标为(r,α,δ):

tg(α-α)=Ypcosα-Xpsinαρcosδ+Xpcosα+Ypsinαtgδ=(Ζp+ρcosδ)cos(α-α)ρcosδ+Xpcosα-Ypsinαr=ρcosδ+Xpcosα+Ypsinαcosδcos(α-α)}

已知点在地心坐标中的坐标(r,α,δ),测站中心坐标为(Xp,Yp,Zp),则可导出测站坐标系中的坐标(ρ,α′,δ′):

tg(α-α)=Xpsinα-Ypcosαrcosδ-Xpcosα-Ypsinαtgδ=(rsinδ-Ζp)cos(α-α)rcosδ-Xpcosα-Ypsinαρ=rcosδ-Xpcosα-Ypsinαcosδcos(α-α)}

3)地球坐标系中空间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已知大地坐标,推导空间直角坐标:

(XYΖ)=((Ν+Η)cosBcosL(Ν+Η)cosBsinL((1-e2)Ν+Η)sinB)

已知空间直角坐标,推导大地坐标:

B=arctanΖX2+Y2(1-e2ΝΝ+Η)-1

L=arctanYX

利用程序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大地坐标以及空间直角坐标的正反算。

4)平地球坐标系和瞬时地球坐标系的转换。

由于极移的影响,使得地球坐标系也是不稳定的,随时间而变化,分为平地球坐标系和瞬时地球坐标系。根据观测结果求得的测站坐标都是属于瞬时地球坐标系的,为了使得不同时期的观测的结果可以相互比较,必须将他们都归算到平地球坐标系中。两坐标系的转换关系为:

[XYΖ

=(10Xp01-Yp-XpYp1)[xyz

其中,(X,Y,Z)为平地球坐标系中的坐标;(x,y,z)为真地球坐标系中的坐标;Xp,Yp为极移值(由于极移值都小于0.5 s的微小值,所以可以假定cosXp=cosYp=1,sinXp=sinYp=1)。

5)瞬时地球坐标系和瞬时天球坐标系的转换。

瞬时地球坐标系的Z轴和瞬时天球坐标系的Z轴是重合的,都和瞬时自转轴重合,但是瞬时地球坐标系的X轴指向格林尼治平子午线,而瞬时天球坐标系的X轴是指向真春分点,两者间差一个格林尼治真恒星时SG,将真天球坐标系绕Z轴旋转SG角后,即可以和瞬时地球坐标系重合,即:

瞬时坐标系虽然不适宜来表示天体或测站的位置,但它们却是建立天球坐标系和地球坐标系之间联系的桥梁,因而是一种重要的过渡坐标系。

5结语

通过对几种坐标系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实现任意坐标系任意时刻之间的转换,为空间定位奠定了基础。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任务中,其对坐标的选择和定位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建立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建立这种转换关系可以方便各个国家对全球资料的使用,利用以往的或其他国家的观测成果可以更充分的检核自己的工程项目。

而对于极移岁差和章动的分析,则可以清楚的了解地球的运动情况,对于重力场的测定,潮汐的观测以及地壳变形等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三种运动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由此产生的影响也是复杂多变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介绍了天球的基本概念,对比分析了岁差、章动和极移等地球自转轴的运动,着重对几种坐标系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实现任意坐标系任意时刻之间的转换,为空间定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天球坐标系,地球坐标系,岁差,章动,极移

参考文献

[1]李征航,魏二虎.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篇4:《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知识,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会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寻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其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通过图释、简述、对比等方式认识经纬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分布规律、特征等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学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使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难点: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判读,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归纳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

【新课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时至今日,在自然界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讲授新课】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阅读教材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学习“天圆地方”。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便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成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即“天圆地方”。

(2)学习“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了大地不是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即“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模拟“海边看船”,把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请去过海边的同学交流亲身体验。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无变化。

*观察图1.4,根据月食照片推测地球的形状。

*如果只根据上面两个实证,能不能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其它例子?

(4)结合阅读材料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5)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承转: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阅读图1.2“地球的大小”,用哪些资料数据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

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实际上北极半径和南极半径还不相同。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从图2.1可以得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分组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已见,教师评价总结,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充分了解,并且从中接受到相关科学观教育,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承转: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在这个家园中生活,需要了解它的面貌。例如,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是怎样分布的?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它们分别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小组讨论:地球仪和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表述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参照图1.6“制作简易地球仪”,按课文P4活动1给出的操作步骤制作地球仪。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

纬线和经线

阅读图1.7“简易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习地轴、南极和北极点、纬线和经线。

仔细观察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

地轴:地球自转轴。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思考下列问题,填写表1。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比较不同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3)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观察地球仪,阅读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思考下列问题,填写表2。

(1)经度和纬度是如何划分的?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

(2)找出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看看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

在地球上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结合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和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说明它们是重要的纬线和经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在地球仪上找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承转: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利用经纬网定位

阅读图1.14“经纬网”,学习经纬网的概念。

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组成的网。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轮船、在辽阔天空中翱翔的飞机,都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方便导航。因此,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阅读下列资料,根据经纬度度数,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

(1)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台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

(2)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气压95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有人说:用经纬网确定地面某一点的位置,就像在影剧院里找座位一样,你认为这种比喻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经纬网,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

小明收到美国小朋友杰克寄来的一封信。杰克在信中开了一个小玩笑,邀请小明暑假期间到经度116°、纬度40°的地方参加地理夏令营活动。信中所写的地点在哪里?请你帮助小明在地球仪上找一找这个地方,看看是否有什么差错。

在描述经纬度位置时,必须注明经度是东经或西经,纬度是南纬或北纬。

在地球仪上,按表3列出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按表中地名找出该地点的大致经纬度。

【课堂小结】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度数找出它们的位置,也可以利用地球仪或地图确定某一地点的经纬度。但在描述经纬度位置时,必须注明经度是东经或西经,纬度是南纬或北纬。

篇5: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

课型

新课

授课时间

9月5日星期三

第1课时(共8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片、资料,感知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

2、能够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能够用相关数据描述出地球的大小。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大小。

教学难点

举例并且能够解释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主要教法

启发式导学法

教具

PPT课件、图册、地球仪

学法指导

观察法为主

板书设计

1、1在地球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赤道略鼓两级略扁的椭球体。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2、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后记

优点:

1、对学生作业本的`要求具体、到位。

2、包本皮有助于保护学生的作业本,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本好看,学习起来也更认真一些,符合学生心理。

3、课件制作时有意渗透历史学科知识,体现地理这门边缘学科的综合性。

4、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将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提前讲,对后面讲经纬线内容做知识铺垫,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不足与措施:

篇6:《地球和地球仪》地理教案

(学生回答)

游戏引课: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找朋友”。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找朋友”游戏不同,我们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老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老师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

活动: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加深难度,我们把全班分为东西各四组,南北各三组,这样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分东西、南北组数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定)

学生回答:可以。

活动:1.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学生熟练后,加快速度)

2.教师说出第一位同学的组号,由这位同学说出另一个同学的组号,依次传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位置。

教师引导: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才分的组号和经纬线及经纬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联系刚才我们找朋友的过程,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20xx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课本第八页)

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请完成课本第8页活动1.2.3。

教师提问:请你们说说对全球定位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篇7:《地球和地球仪》教案_1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线纬

线

定 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 度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就半球来说,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就全球来说,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度纬

度数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赤道(0度纬线)

度数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

号东经(E)、西经()南纬(S)、北纬(N)

篇8:《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关键词:银洞坡金矿,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综合找矿标志

河南省桐柏县银洞坡金矿床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探明的一处特大型热液型矿床, 区域上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北秦岭褶皱带中, 构造线多呈北西西向延伸。该矿床目前正在开采中, 为了进一步探明深部资源, 扩大矿床规模, 河南省地质勘查基金于2011年设立了“河南省桐柏县银洞坡金矿深部及外围预查”项目。此文旨在总结该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物化探找矿评价标志, 以期进一步的地质勘查工作借鉴。

1 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背景

桐柏地区处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结合部位, 秦岭造山带东段核部。以龟—梅断裂为界, 以北为北秦岭地层区, 以南为南秦岭地层区。北秦岭地层区出露地层主要有秦岭岩群、蔡家凹岩组、二郎坪群和歪头山组;南秦岭地层区主要出露有龟山岩组、南湾组等。龟山岩组、秦岭岩群、蔡家凹岩组和歪头山组为Au、Ag多金属矿的赋矿层位, 二郎坪群为Cu、Zn多金属矿的赋矿层位。区内构造主要表现为构造岩片和边界断裂的北西西向相间排列。具区域性、分划性、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边界断裂主要有桐-商断裂、龟-梅断裂、大河断裂等 (图1)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 从元古宙到新生代有多次活动, 本区与成矿有关系的主要为中生代岩浆岩, 如老湾花岗岩、梁湾花岗岩等。唐河常湾-东塔院铜镍矿分布于南阳盆地边缘, 铜镍矿床主要与扬子陆块北缘周庵超镁铁质岩体有关。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边界断裂两侧的构造岩片内, 它们具有集群成带分布特点, 其生成分布受地层、岩浆岩、构造的多重控制。

1.新生界;2-5.南秦岭地层区;2.泥盆系南湾组;3.上元古界肖家庙组;4.中元古界龟山岩组;5.元古界桐柏山片麻杂岩;6-10.北秦岭地层区;6.上古生界蔡家凹岩组;7.下古生界二郎坪群;8.上元古界歪头山组;9.上元古界宽坪群;10.下元古界秦岭岩群;11-12.华北地层区;11.上元古界栾川群;12.中元古界汝阳群;13.早白垩世天目山超单元花岗岩;14.早白垩世梁湾花岗岩;15.早白垩世老湾花岗岩;16.燕山晚期花岗岩;17.燕山早期花岗岩;18.加里东期花岗岩;19.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20.加里东期闪长岩;21.晚白垩世石英正长岩;22.正长石英斑岩脉;23.断层 (脆-韧性剪切带) :F1.木家垭—固庙;F2.桐柏—商城;F3.老湾;F4.西官庄—松扒 (龟-梅) ;F5.朱阳关— (夏馆) —大河;F6.道土塆—王小庄;F7.瓦穴子-维摩寺-王岗;F8.栾川—明港;F9.马超营—确山

1.2 矿区地质特征

银洞坡金矿床位于桐柏县北部, 属桐柏―大别山北坡金银成矿带北亚带, 呈北西―南东向狭长带状展布。西部有破山银矿, 中部为银洞坡金矿 (图2) 。

矿床出露主要地层为上元古界歪头山岩组中部及第四系, 岩性岩性以二云变粒岩、白云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炭质绢云石英片岩、二云变粒岩、白云变粒岩为主, 矿床控矿构造以朱庄背斜 (形) 为主干构造, 与背斜 (形) 伴生的脆性共轭逆冲剪切带、韧—脆性层间剪切带及派生的羽裂、拖曳褶曲和旁侧左行、或右行的脆张性断裂是矿床内的主要容矿构造。此外在背斜轴部和两翼还发育一系列成矿后期的逆冲断层、平移正断层。矿体的空间分布严格受歪头山岩组中部含矿层第二、三岩性段 (Pt3W22、Pt3W23) 和赋矿构造双重因素控制。在矿床东段主要工业矿体呈鞍状、似层状, 分布在Pt3W22的厚层炭质绢云石英片岩内, 及朱庄背斜 (形) 转折端, 倾伏端的虚脱部位中。赋矿岩石为硅化碎裂炭质绢云石英片岩和变粒岩。矿体顶底板多为变粒岩, 次为绢云石英片岩。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和黄钾铁矾化等。此外, 在整个矿床中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高岭土化蚀变均很发育, 但与矿化无明显的相关性。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晶粒结构, 他形结构、交代熔蚀结构, 包括粒状结构、交代熔蚀结构及交代残余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压碎结构、碎斑结构、揉皱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皱纹状、蜂窝状、皮壳状等类型。

矿石中的金以自然金和金银硫化物为主, 含微量针碲金银矿。

1.大栗树岩组;2.歪头山岩组上部;3.歪头山岩组中部;4.歪头山岩组下部;5.燕山晚期似斑状花岗岩;6.加里东期黑云斜长花岗岩;7.斜长片麻岩 (变形花岗闪长岩) ;8.混染带 (石英闪长岩) ;9.上含矿层;10.下含矿层;11.大理岩;12.朱庄背斜 (形) ;13.断层;14.挤压破碎带;15.工作区范围

2 地球物理特征

2.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1.1 物性特征

本区地 (岩) 层和岩浆岩物性参数值见表1、表2。

由表可知: (1) 地层中磁性、电性和岩石密度参数值, 以桐柏山杂岩和龟山岩组最高, 秦岭岩群、歪头山组、二郎坪群次之, 新生界最低。 (2) 岩浆岩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的磁性和岩石密度值依次由高到低, 电阻率值由低到高, 极化率值由高到低;碱性岩磁性、电性、密度均表现为低值。 (3) 根据区域地 (岩) 层物性特征, 反映出三个磁性、密度界面:桐柏山杂岩与其北的南秦岭地层之间, 二郎坪群与新元古界之间, 以及其它地层与新生界之间。由于这些界面的物性差异, 区域磁场、重力场呈带状, 并受构造及岩浆岩侵位控制。

1.Δg等值线;2.相对重力高;3.相对重力低

2.1.2 重力异常特征

1∶25万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 (图3) 上, 桐柏地区处于区域重力高值区。刘山岩铜锌多金属成矿带分布在二郎坪群中, 原岩为一套海相喷发的基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 岩石密度大, 表现为区域重力高值区。围山城金银多金属成矿带表现为重力低值区, 该重力低值区在西部包括了桃园花岗岩体、梁湾花岗岩体、破山大型银矿、银洞坡大型金矿, 向东延伸至朱庄以东。推测深部应有与桃园及梁湾岩体类似的低密度酸性岩体。

2.1.3 航磁异常特征

桐柏地区在1∶25万航磁△T平面异常图 (图4) , 各个构造地层地体之间的聚合带多表现为北西向线状延伸的梯度带, 表明各构造地层地体由于地层、岩石组合的物性差异, 控制区域磁场和磁异常与区域地 (岩) 层走向一致, 呈北西向条带状分布。最大值大800n T, 最小值为-402n T。刘山岩铜锌多金属成矿带分布在二郎山-吴城正磁场异常带上, 南北宽约4千米, 东西长40及80千米, 对应地层为二郎坪群的刘山岩岩组、张家大庄岩组和大栗树岩组。围山城金银多金属成矿带处在二郎山-吴城正磁场带北东侧的负磁异常区中, 东西长40千米, 南北宽约3千米, 对应地层为歪头山组, 其磁化强度较上覆的二郎坪群低出一个数量级。区内金银多金属矿化与中酸性侵入岩, 特别是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 但花岗岩的磁性变化较大, 从较强到较弱均有, 与金银矿化关系密切的岩体 (SⅠ型) 具有一定的磁性。

在1∶5万航磁异常图上, 工作区北部围山城金银多金属成矿带为低值或负值异常区, 南侧的带状负值异常带, 是由二郎坪岩群张家大庄岩组内含铁石英岩引起的正磁异常带的伴生负异常。张家大庄岩组南倾, 地磁场磁化方向北倾, 其北侧应伴生负异常。推测可能有隐伏的酸性岩体引起。工作区南部老和尚帽金银铜多金属成矿带表现为低的正值场, 场值一般在100n T±。其北东侧以大河断裂为界, 对应刘山岩岩组为二郎山-吴城正磁异常带;南西侧以松扒断裂为界, 对应老湾花岗岩体为老湾负磁异常带;边界断裂对应的航磁等值线均为100n T±。在本区低的正值场中平行发育二条正磁异常带, 异常最高值均为400n T。其中北带对应秦岭岩群中柳树庄超基性岩带, 从伴生负异常特征来看, 该磁性岩带由向北缓倾的无根超基性岩块组成, 推测南带为秦岭岩群中角闪质岩石或隐伏超基性岩带组成, 磁性体延伸稳定, 倾角近于直立。南、北正磁异常带之间的0值线对应桐树庄—老虎洞沟构造岩浆岩带及地球化学异常带。

1.ΔT零等值线;2.ΔT正等值线及量值 (n T) ;3.ΔT负等值线及量值 (n T)

区内重力异常梯级带与航磁不同分区界线或0值线, 对应地球化学异常带或构造—岩浆岩带的展布, 初步发现银多金属矿床 (点) 分布在重力鼻状突起旁侧的凹陷部位, 反映构造及酸性岩浆岩发育部位对成矿的有利控制。

2.2 矿区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2.2.1 岩 (矿) 石电性参数特征

银洞坡金矿床矿石为含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及金银矿物的炭质绢云石英片岩、硅化绢云石英片岩及硅化变粒岩。矿石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金属硫化物含量5~16%, 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为主, 其次是黄铜矿等。上述与金属硫化物的密切共生关系使矿石具有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特征, 如表3所示, 矿石 (原生) 极化率平均值达21.9%。最高达65.4%;电阻率平均值仅为20欧姆·米。而围岩除石墨化绢云石英片岩外, 极化率平均值<2%, 电阻率平均值达300~5000欧姆·米;大理岩电阻率最高, 达2248欧姆·米。矿石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 相差10倍以上。钻孔中根据测井曲线统计求得的岩矿石电阻率值以及ZK1/W6孔测井曲线 (表3、表4、表5) 也反映了相同的电性特征。矿层上观测到的低视电阻率与高自然电位异常, 视极化率均大于100欧姆·米。但当硅化强, 金属硫化呈浸染状时, 电阻率大大增高。

炭质绢云石英片岩是矿区的主要容矿岩石。岩矿石电性测定结果表明 (见表3、4、5) :含矿岩石与一般含炭岩石的电性特征不同, 属中等电阻 (ρ=507欧姆·米) 。弱极化 (η=2%) , 且与矿区其它不含炭岩石无明显电性差异。

2.2.2 矿区激电异常特征

矿区通过激电中梯面积性测量, 共圈出6个激电异常, 总称银洞坡异常带, 编号Dn34~Dn39 (图5) 。异常共有的特点是:形态规则, 连续性较差, 多呈大小不等的椭圆形, 自北西—南东向呈串珠状分布。异常幅值一般大于8×10-2, 视电阻率小于300欧姆·米。Dn37、Dn38分布于东段, 幅值高, 规模大, 与东段主要工业矿体相对应;Dη36分布在西段, 与激电异常中心重合、有高阻 (800~1800欧姆·米) 脉状矿体, 反映西段矿体是硅化较强的高阻、高极化率地质体;Dn34、Dn35、Dn39分布于矿区外围南部的郭老庄―陈小庄一带, 在异常范围内, 已发现有金银矿化, 并已圈出工业金矿体。

1.激电异常等值线;2.歪头山组中部第三段第三层;3.第三段第二层;4.第三段第一层;5.第二段第三层;6.第二段第二层;7.第二段第一层;8.矿体及编号

两种不同极距联合剖面结果 (图6) 反映出明显的视极化率反交点与视电阻率正交点。视极化率反交点西南侧所夹面积大于北东侧, 表明矿脉群总体向南西倾。中梯ηS异常峰值、联合剖面 (ηSA、ηSB) 反交点位置与浅部或出露矿脉群顶部部位基本吻合。

为推断矿体产状, 利用0线剖面中三个钻孔资料, 对视极化率异常进行了类磁选择法计算, 这种计算方法原则上要求围岩与矿体导电性相同, 而矿区矿体电阻率低于围岩, 电流密度也高, 使极化率增强。故在计算中适当提高了矿石极化率值, 即剩余极化率取50%, 围岩极化率取1.7%。假定矿体为深部变缓的两个倾向南西的厚层状矿体, 计算曲线与实测曲线基本一致 (图6) 。从而推断矿体深部变缓, 延伸较大, 钻探已证实。

1.歪头山组中部第三岩性段;2, 3, 4.歪头山组中部第二岩性段;5.歪头山组中部第一岩性段;6.金矿体及编号

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本矿床由数十条密集产出的矿体组成, 每个矿体均伴有原生地球化学异常, 两者同受构造破碎带、背形褶皱和地层岩性的控制。综合大量成果图与研究结果认为, 本矿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点主要是:异常在三度空间, 主要分布在上元古界歪头山岩组中部第二岩性段 (Pt3W22) 和第三岩性段 (Pt3W23) 内, 并与炭质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及变粒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密切相关, 异常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矿异常在地表、各中段及剖面上均呈带状平行排列;单个异常形状较规整, 规模大, 主要成矿元素的异常强度高, 浓集中心清晰, 浓度梯度变化明显, 异常元素组分较复杂, 多种元素异常紧密套合, 且具有一定的组份分带。

本次以155米中段异常图将异常由北向南划分为以Au、Ag、Pb、Zn为主的三个矿异常, 编号分别为Ⅰ矿异常 (1号矿体异常编号) 、Ⅱ矿异常 (2号矿体异常编号) Ⅲ矿异常 (3号矿体异常编号) 。通过对这三个主要矿体的异常剖析, 进而总结矿床异常特征。

3.1 异常元素组合

确定异常元素组合的主要依据为:

(1) 直观判别:从异常图直观清楚的反映出与Au元素异常在空间上密切相伴、成因上具内在联系的异常元素主要有Ag、Pb、Zn、Cd、As、Sb, 次为Cu、Co、Ni、Mn、Mo;

(2) 相关分析结果:0―W18线Ⅰ矿异常的73个样品和Ⅱ矿异常的83个样品, 通过电算求得元素相关矩阵列于表6、7、8。

表中表明:在Ⅰ矿异常内, Au、Ag、Cu、Pb、Zn相互之间皆有显著正相关;As与Au、Ag、Pb、Sb, Sb与Au、Ag、Zn、Cd, Cd与Au、Ag、Cu、Pb、Zn, Co与Ni分别呈显著正相关;Co与Cd, Mn与Co、Ni分别呈弱的正相关。

在Ⅱ矿异常内, Au、Ag、Cu、Pb、Zn、Cd、As、Sb相互之间皆呈显著正相关;Co与Cu、Pb、Ni、Mn、As, Ni与Cu、Cd、Mn、As分别呈显著正相关;Zn与Ni, Cd与Mn分别呈弱的正相关。

在Ⅲ矿异常内, Ag、Cu、Pb、Zn、Cd、Sb相互之间均显著正相关;Au与Pb、AS, Co与As、Ni, Ni与As, Mn与Sb分别呈显著正相关;Mn与Co、Ni之间呈弱的正相关;Mo与其它元素不相关。

(3) 概率统计结果:

Ⅰ、Ⅱ和Ⅲ三个矿异常内元素异常样品数随机抽查的概率统计结果列于表9。

注:概率为该元素异常点个数与金异常点个数之比.

在Au异常范围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Au异常样点, 统计其它元素伴随出现的异常点数及其概率。以出现概率大于0.5者作为Au的主要组合元素, 统计结果表明三个矿异常的主要元素组合为Au、Ag、Pb、Zn、Cd、As、Sb, 而Cu、Mo、Mn仅在Ⅲ矿异常中出现的概率大于0.5。

从地球化学异常图特征可以看出, Au、Ag异常密切相伴, 形态类似, Au异常与Ag、Pb、Zn、Cd异常相互套合, Cu、Mo、Ni、Co等异常仅在Au异常内部分出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Au与Ag、As、Co相关, Ag与Pb、Zn、Cd相关, Cu与Pb、Zn、Mo相关, Ni与Pb、Co相关。这种相关关系与金矿石、载金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 即金主要与黄铁矿化有关, 其次与含银的方铅矿、闪锌矿有关;Cu、Ni、Co、Mo含量增加, 金矿化反而减弱。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的主要元素组合为Au、Ag、Pb、Zn、Cd, 其次为Cu、Co、Mo。

3.2 异常分布、形态、规模

银洞坡金矿床内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形态明显呈带型特征。异常走向 (或纵向) 为北西―南东。三个主要矿异常的分布、形态、规模特点是:异常皆分布于歪头山岩组中部, 与以炭质绢云石英片岩、 (绢) 二云石英片岩及 (白) 二云变粒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密切相关, 异常总体分布态势与构造位置相一致, 反映出多重构造控矿的基本特点;主要组合元素Au、Ag、Pb、Zn、Cd、As、Sb异常呈带型, 形态较规整, 规模大, 连续性强, 且彼此套合性好;次要组合元素Cu、Mo、Co、Ni、Mn, 异常呈带状、线状或透镜状, 规模较小, 连续性相对较差, 且多分布于矿体内及其旁侧。

3.3 异常强度及浓度分带

组成矿体原生异常的各元素不仅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而且在异常内呈现有规律的浓度变化, 由浓集中心至边缘浓度逐渐递减。元素异常浓度的高低与矿体的贫富及其距矿体远近密切相关。

元素异常浓度分带, 按照an T的原则 (其中a取2―5之间的数值, T为异常下限, n等于0―2) , 划分为反映不同矿化程度的外、中、内带三个含量级别, 以利研究原生晕内部结构。矿床各元素异常浓度分带列于表10。

注:元素含量单位w (Au) /10-9, w (B) /10-6

由地球化学异常图可知, 主要成晕元素均具有一定宽度的清晰浓度分带, 并且围绕矿体呈环带状依次分布。成矿元素Au的内带直接指示矿体及强矿化位置, 中带反映近矿围岩蚀变和矿化部位, 外带则显示弱矿化或元素异常浓度波及范围。Ag、Pb、Zn、Cd、As、Sb, 六种元素的各浓度带与主元素Au的浓度分带大致互为对应, 但各带范围略有不同, 彼此呈不同程度叠合或上、下, 左右紧密相邻。

对比表6、7、8中三个矿异常元素在不同标高的异常平均含量、峰值与整个异常的平均值, 可以看出三个矿异常各元素的含量变化趋势、浓集部位及相对剥蚀程度, 主要归纳如下四点:

(1) 主成矿元素Au在Ⅱ矿异常中峰值最高, Ⅲ矿异常次之, Ⅰ矿异常最低, 而异常平均含量则在Ⅰ矿异常最低。这一特点与三个矿异常的赋存层位及矿体围岩性质的不同相对应。

(2) 三个矿异常的主要组合元素在115米、75米和35米标高的异常平均含量皆高于155米标高, 说明三个矿异常剥蚀程度相对较浅。但不同矿异常内, 各元素的异常峰值及平均含量又处于不同位置, 其变化特征也不相同。Ⅰ矿异常中Au、Pb、Cd、Sb主要在下部富集, Ag、Zn、As在中下部富集;Ⅱ矿异常中Au、Zn、Sb在中上部富集, Ag、Pb、Cd的浓集部位则在中部, As在中下部富集;Ⅲ矿异常内Au、Ag、As趋于中上部富集, Pb、Sb在中部含量较高, Zn与Cd在中下部浓集。

(3) Cu的异常平均值、峰值在三个矿异常中均富集于中部, 其上下异常衬值在2.68—3.32之间, 反映了Cu异常含量变化较稳定。

(4) 三个矿异常的次要组合元素Mo、Co、Ni、Mn中除Mo在Ⅲ矿异常的35米标高骤然增高和Ni在Ⅱ矿异常的75米标高有一定增加外, 各元素异常含量由上至下变化幅度很小, 各元素的衬值极差值均小于1。

综上所述, 矿异常中主要组合元素的浓度分带不仅从量上反映异常组分的强度特点, 而且其含量变化趋势将有利于异常组份分带的确定。相对于主要组合元素, 而次要组合元素的含量变化特征则不明显。

3.4 异常组份分带及分带序列

矿体原生晕的组份分带是指各成晕元素在空间上浓集位置的差异表现。元素分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多种元素的异常分布特点及相关关系直观的显示其分带性;再就是采用分带指数 (B·C格里戈良) 计算方法确定。

(1) 组份分带:

水平上, 成矿元素及主要伴生元素异常套合分布, 分带不明显, 依照元素出露晕宽, 由内向外分带如下:

中心带:Cu、Mo、Co、Ni;

过渡带:Ag、Au、Zn;

边缘带:Pb、As、Cd。

(2) 序列:

确定本矿床元素垂向分带序列为:

As、Zn、Cd为矿体前缘元素, Au、Ag、Pb为矿体元素, Cu、Mo、Co、 (Ni) 为矿体尾部元素。

3.5 元素比值的指示意义

依据确定的矿床垂向分带序列, 选择序列中距离最远的元素As、Cd、Zn和Ni、Co、Mo分别计算了As/Mo、 (As+Au+Cd) / (Ni+Co+Mo) 、 (Au+Zn+Cd) / (Cu+Ni+Mo) 、 (As·Au/ (Mo·Ni) 单元素对及累加、累乘比值, 计算结果见表11。

由表11可见, 各元素对、累加晕及累乘晕比值从矿体前缘至尾部呈明显的变化规律, 由前缘至尾部比值依次递减。利用这种变化规律可用来区分矿与非矿异常或判别矿体 (异常) 的剥蚀程度。其比值愈大, 表明矿体 (异常) 剥蚀程度愈浅, 或预示深部可能有盲矿体存在。

4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标志

根据银洞坡金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系统背景要素分析, 其地质和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标志见表12,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列表13。

5 结语

篇9:《地球和地图》复习课教学设计

1.复习运用地球仪,说明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五带的划分界限及其范围。

4.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5.复习在地图上量算距离、辨别方向,识别图例。

6.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难点

1.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介绍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这节课,我们将以当年的汶川地震作为背景,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的重难点进行复习,希望大家在复习地理考点、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下面,我们首先看一下对当年地震的简单介绍。

材料: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震中位置是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此次地震波及面积大,东南亚、东亚及部分中亚地区都有震感,地震的破坏性强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完成与此相关的6个题目。

1.下列对“5·12汶川地震”震中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N31°,E103.4°B.S31°,W103.4°

C.31°N,103.4°ED.31°S,103.4°W

【生】学生回答。

答案:C

【师】这题的考点是经纬度的字母表示。首先,大家要熟记4个字母代号:北纬——N (North);南纬——S (South);东经——E (East);西经——W (West)。它们对应了英文单词东西南北的首字母。其次,我们还要注意经纬度字母表示的格式:度数在前,字母在后。

2.以下能正确表示震中P点大致经纬度的是( )

弱也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变化。6月正值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西风带也北移,英吉利海峡南侧受副高影响,此时南北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小,西风强度减弱,所以海上风浪就小,有利于渡海登陆。

【战例9】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的雷达受到了奇怪的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致使埃及西奈半岛遭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并最终失守。那么埃及的雷达到底是受什么因素的干扰呢?

解析:是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当太阳耀斑爆发时,释放出来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雷达很难捕捉到飞机发出来的无线短波信号。

其实,地理知识的利用领域非常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不断丰富自身地理知识的同时,善于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正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10: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教学设计

单位:邢塘街道中心学校

姓名: 宋佩佩

时间:2016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能力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情感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eq avs4al(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运用图表分析纬线的特点和纬度的划分

eq avs4al(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地球仪、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讲授新课

1.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 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2.地球仪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设计意图]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上一篇:版推广委托合同下一篇:仿写黄山奇石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