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颠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

2024-05-06

登上地球之颠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共3篇)

篇1:登上地球之颠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

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①登山队出发。②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余队员登上第二台阶。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二、品味探究

1.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2.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突出队员的精神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节阅读的情绪。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一、1、C 2、B 3、B

二1、B2、①提示事情发展的进程。②略写运动员们前进时内心对顶峰的向往。3、“斩钉截铁”表明了说话语气的果断坚决。“异口同声”表明两人的说法完全一致。用这两个词,强调了屈银华和贡布向主峰发起进攻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定。4、黑夜、寒冷、缺氧。5、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峰巅(diān)砭骨(biān)崔巍(cuīwēi)滞留(zhì)窒息(zhì)匍匐(púfú)缭绕(liáo)履践(lǚ)养精蓄锐(xù)尖锥(zhui)迸发(bèng)

2.查一查,写一写。

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缭绕:回环旋转。养精蓄锐: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3.问一问,悟一悟。

你了解了吗?本文的主人公有:年轻登山队员、、、一级运动员

成功登顶的登山运动员是:、、

4.评一评,议一议。

⑴英雄们靠什么克服登顶珠峰的重重困难?坚强的、坚韧的毅力、的集体主义精神、)

⑵队员们成功登顶珠峰仅仅是个人的荣誉吗?

(3)登山过程中重点祥写了第台阶的攀登,队员中重点祥写了

(4)你有什么疑问?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

2.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二、品味探究

1.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2.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检测】(因需要而定,10分钟--30分钟完成)

一、积累运用

1、选出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耸立(sǒn溃 缭绕(liáo) 冰镐(括o)

B、石膏(括o) 摄影(shè) 陡滑(dǒu)

C、海滨(bīn) 呼啸(xiāo) 窒息(zhì)

D、匍匐(pú) 匍匐(fú) f岩(chán)

2、下列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查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

C、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

D、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3、下列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半年来的养精蓄锐,国足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B、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持点攀登上去。

C、大家齐心协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D、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

二、阅读感悟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

⑹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

⑺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

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A.轮廓低矮果断大胆B.轮廓低矮大胆果断

C.外形高大大胆果断D.外形高大果断大胆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答:

3.段⑷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

4.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答:

5.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运动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

答:

三、表达交流(1-2题)

仿照下面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造一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陈思

篇2:登上地球之颠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

第一次在片活动中开课,有责任有压力更要有付出。但经历这个过程后,真的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让自己学到了很多平时的教学中学不到的东西。在得知开课后,先用许多时间钻研了教材,查阅资料,备好课,做好课件。自以为准备得比较充分了,考虑也比较全面了。但第一次试教下来,同事提出了很多意见。听着同事的真知灼见,我只有连连点头的份,有“如梦初醒”的感受。第一次磨课,给我如下启示。

1、过渡要自然教学过程中从上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时,教师要设置承上启下的语句,让学生有自然而然的感受,没有突兀、跳跃的波动,使学生听讲更专注。但我的整堂课节奏很快,缺少一些必要的过渡,给人硬碰硬的感觉,板块与板块之间很生硬。宋校长也帮我指明了道路:要预设学生的回答,抓住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用这个方法,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由珠穆朗玛峰图片引到对珠峰的介绍;

(2)由课题中的“地球之巅”指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也叫“埃非勒士峰”,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从而引出英国人的话;

(3)从英国人的话引出登山的困难。通过针对性的过渡,在评课时,有老师评价我的课教学过程很流畅,老师问题的铺设自然。

2、语文味第一次上课时,我只抓住人物的精神分析,没有深入地品读语句,缺少语文味。第二次上课时,我注意了文本细读,抓住关键词和尝试朗读使学生仔细领会言语内在精细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

3、语言要简洁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这个道理我也知道,但在平时的课上,不知不觉中自己讲得很多。陈老师告诉我“自己的`话要少,越少越好”,我也特意地注意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只是稍加归纳,绝不要重复,少一些哆嗦的话。但第二次课上下来,自己的话还不够简洁,以后要重视起来了。第二次上课后,从听课老师的点评中深受启发。

4、创新设计 “创新”这个词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教学也同样如此。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读出自己的东西,有新的体会,新的理会,新的方法,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的课很传统,缺少新意,缺少亮点。

5、浅文深教如何抓好一个切入点,围绕一个重点深挖进去,如何由表及里,由浅显的内容深挖下去,让学生了解更深一点。

篇3:登上地球之颠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

一、关注学情

青蛙很想看看大海,苍鹰对它说:“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天哪,这么高的山!”青蛙吸了口凉气。

显然,苍鹰给青蛙定的目标太高了,为什么会定高了呢?因为苍鹰整天在天上飞,不了解青蛙的生理特点,青蛙既没有一双有力的翅膀,又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要登上一座高山谈何容易?而小松鼠就理解青蛙,因为它和青蛙一样个头小、只会跳,并且和青蛙站在同一地平线上,从同一个视角看问题:那座山实在是太高了。它给青蛙的第一个目标是“你能跳上这个台阶吗?”多么切合实际的目标。一个台阶,跳一跳,就达到。低年级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像小松鼠那样“关注学情”。

1. 关注年龄特征。

(1) 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在朗读课文时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词句,这使得他们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不能读懂课文内容。针对这一情况,低年级应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作为一项教学目标。 (2) 低年级儿童观察事物只注意整体,常常忽略比较精细的部分,所以对汉字中的形近字经常混淆不清,写字时也会出现多一笔或少一笔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一年级孩子写字慢而且不工整,那是因为他们的小手正在发育,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控制铅笔的力度不够。针对这些特点,低年级应将“识字写字”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2. 关注已有阅读能力。

我们在听低年级语文课时,发现学生还不能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老师就忙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结果事倍功半,老师很失望,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低年级是小学生学习阅读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阅读的基础阶段。低年级学生由认识拼音到借助拼音认读一个个汉字,逐步向认读词语、句子发展,最后才能熟练地一行一行扫读课文。朗读时不少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顿读,遇到稍长的句子就不知如何停顿,还时常添字、漏字、倒读,这都是正常现象。因此,“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切合低年级学情的教学目标。将低年级的朗读重点定位在能有感情地朗读,就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任意拔高了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吃准目标

“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松鼠说着,跳上了一个台阶。“这有什么难的!”青蛙跟着也跳了上去。目标定得准,学生就有信心,就敢于尝试,合适的目标必然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崔峦先生指出:“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如果把小学语文的总课程目标比作一座大山,山上的那一个个石阶就是每节课的课时目标。总目标的达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设坡度适宜的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前行。如何吃准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研读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对于阅读方面的课程目标既作了整体概述,又作了阶段目标的描述,为我们把握阅读教学的特点,在各学段上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我们将课标中各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关键词,就会发现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比如: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第一项目标即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喜欢”“乐趣”两个词语提示我们,要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本学段独有的重要目标。

2. 研读教材。

于永正老师说:“这法那法,不钻研教材就没有法。”低年级教材虽然简单,简单到许多老师都觉得学生一读就懂,没有解读的必要,但实际上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教材解读的偏颇,往往造成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比如,有个老师执教《美丽的丹顶鹤》,花了很多时间讲述盐城姑娘徐秀娟为保护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故事,并播放颂扬徐秀娟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保护动物,把语文课上成了环保教育课。实际上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丹顶鹤的美丽,激发学生对丹顶鹤的喜爱。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就是因为教师没有很好地研读教材,没有找准教学重点。

3. 排除干扰。

目前,在许多教研活动中,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公开课比较多,因为中、高年级课文可挖掘因素多,容易“出彩”。不少低年级语文老师受到这些公开课的影响,认为阅读课都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为主,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努力把课上得有深度,结果,学生配合得不好,老师很着急。低年级语文老师应该排除干扰,认准目标,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千万不能整天忙忙碌碌,却“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三、示范指导

松鼠不仅给青蛙找准目标,而且做好示范。

“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松鼠说着,跳上了一个台阶。“这有什么难的!”青蛙跟着也跳了上去。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大海。

低年级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较薄弱,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语言的感悟主要来自模仿。一个擅长朗读的教师教出的学生朗读能力大多都很强,这固然有其他的因素,但这与教师潜移默化的范读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1. 朗读示范,训练语感。

低年级朗读的重点是正确、流利,有的课文还要读出应有的语气。读好课文,确实是不容易的。尤其是一年级,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但“指导”不是直接告诉,而且直指语感的培养。一年级课文中不少句子比较长,生字又多,孩子们流利朗读非常困难,老师适时地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板书难读的句子,其次多次范读,让学生仔细听,看谁能听出老师是在哪几处停顿的,再请学生到黑板前用斜线标出停顿的地方,最后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虽然刚开始学生标注有错误,但是听得多了,准确率也就越来越高了,在反复地听、反复地模仿中语感得到了培养。

2. 针对问题,详实指导。

低年级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经常把“的、地、得”读得又重又长,如:“我指着奶奶的头发好奇地问”读成“我指着奶奶的———头发好奇地———问”,这样就很难读出课文应有的语气,我就板书“奶奶的头发”和“好奇地问”两个词组,反复领读,指导把“的、地”读得又轻又短,再把整个句子连起来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终于能将带轻声字的句子读好了。

每个学生心中都向往着一片海———美丽的语文之海,老师要学习那只智慧的松鼠,关注学生,研究学生,为他们搭建坡度适宜的台阶,陪着他们一级一级地往上跳,最终,一定能“登上山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1]刘天华.落实小学阅读教学目标之浅见[J].小学语文, 2009, (4) .

上一篇: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总结下一篇:校园英文歌曲合唱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