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教案

2024-05-11

认识地球教案(精选6篇)

篇1: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

教材简析:

本节课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初步认识地球仪三部分内容。“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中有3个阅读部分和一个活动部分,并配有相应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他们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要求学生认识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并重点掌握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初步认识地球仪这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经纬网、认识海陆分布等内容的前提条件,教材中配有图片以及一个活动部分,要求学生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

2、能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方法:

1、学生活动,分组交流,让学生思考、讨论,谈看法。

2、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观察图片、课件及地球仪,让学生学会描述相关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展示图片:地球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盖天说”与“浑天说”)(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根据教材的阅读部分和自己的认知情况谈谈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活动:(看图回答:)

A.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那些大洋?

B.麦哲伦船队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什么形状?(注意让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平面、立体))

2、证据: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说其他反映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事例吗?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启发、解释。)

典型事例: A、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课件)

B、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现的地球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使我们确认了地球的球体形状。(课件)

C、地球仪卫星照片。

3、真实形状: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本,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经过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勤思考,常体验,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

二、地球有多大

承转:有哪些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到底有多大?

展示图片:地球的基本数据图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读出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注意: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三、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3、地球仪与真的地球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积极回答)如:A、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B、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C、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D、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课堂练习:(课件)

板书设计: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2、证据

3、真实形状

二、地球有多大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定义及作用

2、地轴、南北极等

3、与地球的不同点

反思:

对于“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内容,由于很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说不出来,因此在教学时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并注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篇2:认识地球教案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6、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

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活动一:导入,了解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

1、谈话导入:

2、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昼夜交替变化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

3、介绍历史上人们对这个现象的认识过程。

(1)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人们也非常想知道。历史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

老师总结:昼夜的变化是地球、太阳的位置相互变化的结果,但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通过好多天文学家的努力,证实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亮等天体的中心,实际上地球本身自己也在运动。

活动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1、我们知道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但是昼夜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先来共同研究几个问题。

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它什么时候从哪方升起,何时又落向何方?分析这个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借助桌上的地球仪研究一下。(地球是自转的,自西向东转)

我们看到太阳的变化,两次变化一般间隔多长时间?讨论研究一下,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3)白天与黑夜交替的变化是伴随什么现象发生的?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地球自西向东运转,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昼夜现象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变化的原因。

师: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与太阳的东升西落相伴发生的,太阳升起后,进入白天,太阳西落后,进入黑夜,也知道了地球能自转,自转一周是24小时,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昼夜现象的成因,我们根据这个事实来做一模拟实验。

老师介绍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模拟太阳光)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

交流活动成果。

篇3:认识地球教案

一、运用桔子自制简易地球仪

要熟悉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 在脑子里建起地理空间概念, 就必须要熟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我要求学生自带大桔子一个, 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在制作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达到了解经线、纬线、经纬网知识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在桔子上定出南极、北极和赤道, 每隔30°划一条经线和纬线。2.标出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3. 做穿过地心 (桔心) 的地轴。

在制作过程中, 让学生明白经线、纬线的特点, 掌握高、中、低纬度的范围, 以及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划分的依据。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小组内、班上展示交流,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给出北京、纽约、莫斯科、伦敦等地的经纬度, 通过抢答比赛的形式, 让学生判断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相对方位, 明白经纬网的作用,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 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桔子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借助地图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位置, 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学生已经耳熟能详, 但要具体说出他们的位置, 却常常张冠李戴。我用桔子作为突破点, 来解决这个难题。

首先, 在模拟地球仪 (桔子) 上让学生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几何轮廓, 让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逐步认识和熟悉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 达到胸中自有天地的效果。其次, 引导学生观察海陆分布大势。即在地球仪上, 除南极大陆外, 所有大陆都是南北对称分布, 并且大陆的形状多为三角形。告诉学生海陆分布中有许多未解之谜, 今天, 我们就全球大陆分布奇特的相似与对称现象展开讨论, 请大家当一回科学家, 解释这一问题。当学生讨论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肯定, 鼓励和赞扬,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其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 让学生用一根毛线从不同角度尝试平分地球仪, 经过一番活动后, 学生就会发现:无论怎样划分, 地球仪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从而理解把地球称为“水的星球”的依据。

三、切割桔子, 初识绘制地图的基本方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切割桔子, 简介地图的来历。把学生分为三组,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角度, 用小刀切割桔子做成的地球仪。

1. 沿经线切开, 在极点结合。2.沿经线切开, 在赤道结合。3.沿纬线切开, 在任意一条经线上结合。

学生在展开桔子后, 就会发现:地球仪 (桔子) 上的地图“撕开”后, 可展成平面图。

无论怎样切割桔子, 都会有裂隙出现。教师及时告诉学生:地球是个不可展开的曲面, 如果把它直接展为平面, 必然会产生裂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常用的地图是运用投影的方法绘制的, 运用的投影方法不同, 经纬网呈现的形状也不同。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 绘制不同的地图。

此外, 还可以用桔子制作的地球仪, 让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以及昼夜长短变化, 四季成因等自然现象。

我在实践中发现, 把桔子引到地理课堂, 贴近学生的生活,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宽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桔子、画桔子、等分桔子、切割桔子等活动, 给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 施展活力的空间。在玩中学, 乐中练的过程中, 学生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 体味着学习的快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不但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 而且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并且急切地盼望着下一节地理课的早日到来。

摘要:把桔子作为教具, 引进地理课堂教学, 通过观察桔子、画桔子等分桔子、切割桔子等活动, 给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 施展活力的空间。达到学习地球知识, 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的目的。

篇4:地球,你认识吗

登月球,飞火星,太阳系外找生命……你们考虑过地球的感受吗?明明连脚下这颗星球都没有了解透彻,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想要探索宇宙? 有70%的深海,我们从未探索 那里包含了地球97%的水和99%的生物生存空间。 极限气温纪录 最高 57.7℃ 最低 -89.2℃ 地球上的一天不是24小时 如果你想要精确地生活,一天总时间的平均值为23小时56分2.1秒,这是地球沿着贯穿北极至南极的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上的一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也就是一年,等于自转时间的366.26倍。 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行星 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所谓的类地行星,就是由岩石等物质组成的固体行星。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5千克/立方米,是太阳系中密度最高的行星。但地球表面物质的密度只有大约3000千克/立方米,高密度的物质集中在地核中。 地球上最多的元素是铁 虽然看起来貌似地球上石头最多,那最多的元素为什么不是硅?别忘了岩石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二氧化硅(SiO2),从分子式来看,氧明显就要比硅多一倍啊!其实,地球就像一块“夹心硬糖”,除去岩石圈层,地球内部有着炽热的地核,它大部分是由铁所组成的(占80%)。地球上的铁占地球质量的34.6 %,氧占29.5%,硅占15.2%,铁元素低调荣登榜首。 唯一拥有板块构造的行星 在人类已知的星球中,地球很特殊,它的表面被分成几块坚硬的部分,这些被称为板块。板块在缓慢地移动,所以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并不圆 横着量:地球赤道半径平均为6378千米。竖着量:极半径平均为6357千米。从数字就能看出,地球根本就不圆。由于引力的作用,事实上地球南大北小中间鼓,连椭圆球体也不是,更像一个“大鸭梨”! 最高点 从海平面开始计算海拔高度的话,珠穆朗玛峰是绝对的制高点。但如果计算地心到地表的绝对高度,赤道地区的钦博拉索山才是最高的!这座圆锥形的死火山虽然海拔6268米,但因位于地球最厚的区域,所以山顶距地心有6384.1千米,而珠穆朗玛峰距地心仅6381.96千米,比钦博拉索山矮了2.15千米。 最低点 以海平面为参照,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海沟为-11034米,实在是太深啦! 在月球上看地球 月球平均直径为3474千米,地球直径平均为12742千米,地球是月球直径的3.67倍,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的13.45倍,由于地球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更大一些,所以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更明亮。 面瘫卫星——月球 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同步的,就好像和地球“手拉着手”在跳圆圈舞。所以在地球上,咱们看到的永远是月球的“一张脸”。 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目前,人类尚未发现外星生命。所以说,再没有谁能如此细致地调查地球啦! 喂,说你呢!还不快发表获奖感言!

nlc202309020535

篇5:幼儿园认识地球教案

1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篇6:认识地球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4、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理解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2、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晴朗的星空,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火红的圆球。那么,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长啥样呢?我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呀?有谁知道的? 从现代探测技术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我们可以看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区别圆和球体的概念)其实,太阳和月球也是球体。

过渡:然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过程。1.古代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

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么描述地球形状的呢?

活动:认真阅读课本16页“盖天说”和“浑天说”材料,并概括两学说的观点

2、证实“地球是球体”

人类是在什么时候验证地球是个球体?是谁验证的呢?

活动:阅读课本17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讲麦哲伦的故事。

3、现代宇宙观测研究

至此,通过宇宙观测人们已经确认地球是个球体。

过渡:那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呢?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谈一谈:从人类对地球形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答:圆、椭圆、球体、„„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答:麦哲伦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科学精神的形成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平时怎么描述一个物体的大小?接下来我们通过相关数据了解地球大小把!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提问:图中有两个不同的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极半径(6371千米)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通过比较让学生对地球的庞大感受更深刻。

思考、回答 学会描述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地球这么大,要了解它的全貌很难,也过于抽象,于是人们就把地球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找一找:地球仪和实体地球之间有什么区别?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是正球体,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3、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经纬线等。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观察地球仪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标题,尝试自己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不规则球体

上一篇:学校经费使用原则下一篇:秘书培养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