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在人间有感

2024-04-30

读童年在人间有感(精选8篇)

篇1:读童年在人间有感

《童年·在人间》这一本书是高尔基先生写的。他是跨越两个世纪和两个历史时代的伟大作家,也是俄罗斯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一本书分为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童年》第二个部分是《在人间》。他主要记叙了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和母亲一起寄居在了外公家的生活经历。在这个家庭里,因为父子、兄弟间钩心斗角,所以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阿廖沙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外公破产后,用廖沙被迫走入了“人间”,开始了独立谋生。他做过了鞋店的学徒、绘画师家的杂工、轮船上的洗碗工、圣像作坊的学徒、建筑工地的监工等。后来,他去了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

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我的童年是这么幸福、快乐,而阿廖沙的童年时那么悲惨,连上学也只是上了三、四年。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童年的时光,也要好好读书。

高尔基先生曾经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本好书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我们一定要选择优秀的书来读,要在优秀的文学作品营造的良好氛围中健康成长。只有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获得无数读者认可的文学作品才能被称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承百年的文学名著正是优秀之作。

读名著不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坐在书桌前周游世界、穿越古今,能够学到许多在家庭和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养,培养一个人的品格,我们在读有趣的故事的同时能够学会辨识真善美、假恶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最后还可以领略文学大师的风采,吸收文学养料,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吸取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指导我们为自己开辟一条健康快乐的人生之路。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好书。

篇2:读童年在人间有感

我喜欢这本书,从它的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写童年的故事,也许还没读过这本书的人认为是作者回忆他小时很美好、快乐、自由的童年,但这本书不是,它反而是写作者小时的悲伤、艰苦的童年,但那也有过快乐和欣喜„„

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出身贫苦,亲身经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了重要影响。登上文坛后,他塑造了一系列工人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动思潮。代表作有《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前苏联有以高尔基命名的州和城市。

而这篇文章也是按照作者本身的童年经历来写的。文章概述很简单: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的“童年”是随外祖母、外祖父一起度过的。外祖母每天都给他讲许多童话,教他读书认字。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留着浅色大胡子的军官,所以他读书很努力。幼时的他很调皮,曾经在继父和他母亲坐的椅子上涂上胶水,把他们都粘上了!继父对他母亲不好,经常打骂母亲。后来母亲死了,阿廖沙也就告别“童年”来到了“人间”„„他当过皮鞋店和圣像作坊里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还在当绘图员的表舅家里当过帮工。但是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要依靠知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出路 „„.我很佩服这个主人公,小小年龄就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所以,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我们的童年都是丰富多彩的,但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和我们一样。文中的主人公就在一个每天被人嘲讽、捉弄的童年里度过的。生活中他遇到了许多的坎坷、挫折和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生活,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篇3:读童年在人间有感

关键词:东坡词,贬谪,旷达,自然,推陈出新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超一流大家之一, 留给后人的文学、思想、艺术乃至政治财富都是极为丰厚的, 这是因为苏轼本来就具有学者、诗人、词人、画家、官员等多重身份。做为古代官员, 苏轼的政治智慧更多地体现在奏对策论等政论文中;做为文学家, 苏轼更多地将人生志向和哲理思考倾注于诗文之中, 正所谓诗言志。但读者最熟悉和喜爱的苏轼苏东坡, 却是做为词人的他——既有对酒高歌“大江东去, 浪淘尽”的旷达自适, 也有“笔头千字, 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 此事何难”的壮志豪情;既能静心领悟“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 也能由衷欣赏“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自然美景。一部《东坡词》细细读来, 对今人仍有诸多可供借鉴启迪之处,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些美丽的长短句中, 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对理想功业的不懈追求

我们熟悉的文学大家, 如李杜苏辛等, 原本的人生志向更多是在政治领域, 文学创作相对而言只是余力为之。所以杜甫心结难解,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陆游自问自叹“此生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黄景仁更是直抒胸臆, “汝辈何知吾自悔, 枉抛心力作诗人”。对于苏轼而言同样如此。与前辈同侪相比, 苏东坡的政治遭遇更为动荡波折, 但相应地, 他对于理想的坚持和执着, 也就显得尤为可贵。

苏轼一生, 用侍妾朝云的话说, 不合时宜。虽然才华盖世, 但个性耿直爽朗。王安石当政时, 他反对过于激进的王氏新政;等到守旧派的司马光上台, 对改革派的措施全盘否定时, 他却又认为王安石新政也有可取之处。于是落得个新旧两党皆不重用, 不停遭贬。

隔了一千年回望过去, 政治理念的正确与否可以商榷。但苏东坡忘却一时一地之得失, 心怀天下万民之仁爱, 却是值得我们钦佩的。每到一地, 他都勤政爱民、锐意进取,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这和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一机杼, 拳拳之意令人动容。正因如此, 苏东坡也受到了人民的深切爱戴, 他到农村查看麦收情况时, 大家会蜂拥而至, “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他和乡亲们唠家常、问天气, 并无一点官架子, “问言豆叶几时黄”, “敲门试问野人家”。这是因为苏东坡从来都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一员, “使君原是此中人”。

苏东坡理想中的为官之道, 应当是人民安居乐业、官员无为而治, 这样一种诗意化的理想境界, 其老师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曾有过完美描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苏东坡缅怀追忆, 写下“欲吊文章太守, 仍歌杨柳春风”的句子, 自己则是“卧听晚衙无一事, 徐徐, 读尽床头几卷书”。这是一种理想的和谐境界, “春已老, 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 舞雩风软苎罗轻。酣咏乐升平”, 词中隐括《论语·侍坐》篇之意, 人人各得其所, 各展所长, 自然能够“酣咏乐生平”。

二、旷达乐观的人生境界

苏东坡的一生, 大多是在奔波于四海各地的贬官生涯中度过, 但他反而认为“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贬谪于这三处期间, 正是他在政治上最为失败, 生活上苦难最多的时期。但也正是他思想上臻于成熟、文学创作上达到高峰的阶段。

对于人生中常见的离别聚散、兴衰遭遇, 他认为应以平常心待之, 不必一味求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并勉励朋友,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因此不妨珍惜现有的一切, “暂时流转为风光”。有了这样积极乐观的态度, 苏东坡自然能够欣赏到更多美好事物,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纵然遭遇逆境, 也可以从容应对,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如此, 顺境也好, 逆境也罢, 都只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罢了,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胸中自有浩然正气, “一点浩然气, 千年快哉风”。

当然, 苏轼词中颇多“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这样的句子, 对此我们大可不必一味贬之以消极颓放、虚幻主义, 抛开词句之美, 从另一个方面思考, 多一些从容豁达, 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高瞻远瞩, 少一些蝇头小利, 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实更多的时候, 优秀的人因为孤独而清醒, 因为清醒而愈发不肯随波逐流、混同世俗, 正如同笔下那只“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的缥缈孤鸿一样, 苏东坡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深刻的认知体察,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这才是我们熟悉喜爱的苏东坡。

三、对自然风光的欣赏热爱

一名优秀的创作者必定和大自然十分亲近, 对自然环境抱有热爱和敬畏之心。居住在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如此, 足迹几乎踏遍大江南北的苏东坡也是如此。

一年中, 对于四季的流转变迁, 作家敏感的心灵有着最为直观而真切的感受, 如同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在东坡词里, 哪怕同样是春天, 初春、胜春和残春也是截然不同的。初春是“染得桃红似肉红”的清新可喜, 胜春则是“春庭月午, 摇荡香醪光欲舞”的浓艳动人, 到了残春时节, “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又有些许伤感。“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这是炎热的夏天。秋天时, 会有“璧月琼枝空夜夜, 菊花人貌自年年”的悠长深远。哪怕到了冬天, 也有“飞雪似杨花”的绮丽。

苏东坡曾先后担任常州、杭州太守, 常在苏杭一带游历, 对于天下闻名的江南美景自然也情有独钟, 在虎踞龙盘的石头城南京, 他看到了“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 江南父老留公住”的大气深情;在“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畔, 苏东坡更是留下了诸多佳作, 他盛赞“湖山信是东南美, 一望须千里”, 如同“一江明月碧琉璃”的水边, 有着“四面垂杨十里荷”, “淡烟疏柳媚晴滩”的美景, 苏东坡自己则经常“诗酒趁年华”, 徜徉于一片大好河山之间。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 借由苏轼笔下或清丽、或壮美、或幽婉、或清新的描写, 悬想一下我们的地球曾经有过的无污染原生态的山光水色、绿树蓝天, 我们应当更多几分反躬自省的责任感, 多几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四、推陈出新的艺术创造

众所周知, 苏东坡对词这一文学体裁的最大贡献, 在于将词摆脱了偎红倚翠、花下月前的小道, 而成为另外一种抒情言志的得力工具, 天风海雨之气由此扑面而来, 令人耳目为之一开。从柳永到苏轼再到辛弃疾, 经过几代大词人的努力, 宋词终于能够和唐诗并列, 成为一代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

具体到苏东坡的个人创作上, 他往往能从常见故事中翻出新意, 或无中生有, 或推陈出新, 或古调新弹, 或自出机杼, 无论哪种, 都是词中难得的佳作。如其名篇《洞仙歌》, 在只有开头两句残词“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的情况下, 妙想天开, 清气横斜,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云云, 堪称绝唱。又如咏燕子楼关盼盼事的《永遇乐》一词, 深沉幽美, 对关盼盼的不幸命运予以感同身受的浩叹同情。《水龙吟》咏杨花一词, 虽是次韵别人的原作, 但却空灵飞动, 青出于蓝, 这种艺术上推陈出新的勇气和创造力, 千载以下, 仍然生气勃勃。

文化的魅力, 可以穿越辽远的时空, 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具备着多种多样能够被重新反复解读的丰厚内涵, 合乎中华民族积淀深厚的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 经历了沧桑岁月, 仍然熠熠生辉, 这是人间的正道, 也是生命向上的通途。

参考文献

[1]薛瑞生.东坡南迁词考辨[J].西安:人文杂志, 1996 (01) .

[2]张亚萍.东坡豪放词风的流变[J].泉州: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02) .

[3]李月.转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试论苏东坡对宋词发展的贡献[J].平顶山:平顶山师专学报, 1998 (01) .

[4]卢建平, 陈朝霞.东坡词中“柔情”探析[J].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01) .

篇4:读《人间有味是清欢》有感

【关键词】于丹作品;读书感悟

2015年汉阳供水部按照城投工会和水务集团工会关于开展《工会荐书、阅读书香》主题活动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职工”的活动,以荐书、读书为载体,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努力营造职工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在推荐购置的各类书中,我有幸拜读了于丹老师推出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创新之作,其文笔温文尔雅,娓娓而谈,不仅有真实的故事,更有发人深省的感言。令人读完不禁掩卷而思往昔之经历,真是感慨万千。

1 富有哲理意趣

《人间有味是清欢》书中,于丹老师分别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与读者一起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也包含许多学者的哲思,小到一本书、一碗牛肉面,大到一座城、一个节日……在她的笔下都被赋予了生命,一个个小故事被奇妙的语言描述得淋漓尽致、流畅轻盈、灵动鲜活,深奥的道理也变得浅显易懂,让人心悦诚服。她紧密联系个人的成长经历,针对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和人生困境,用深情的笔端向读者分享了她人生路程中的美景,解惑答疑,体会生命流逝中的温馨与感动。

1.1 如何教育好子女

如谈到不要苛求自己的孩子是全才,能够真实、坦率地活着,有阳光、健康的心态就好,还有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快乐,尊重成长。她说:“境无好坏,唯心所造。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可以选择悠游自适;面对繁忙的工作,我们可以学会用心去听,用心去感,也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1.2 于丹笔下的清欢内涵

在书中,她所体味的“清欢”是一种遵循本心、回归清朗的人生态度,而不是经历磨难后对清淡本真趣味的向往与追求。这正如她在书中所写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2 书中向读者解读了不一样的人生

她用朴实的语言,真诚的态度,为我们解读如何面对人生,如何化解困惑,如何面对文化,如何面对生活。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我们的内心时常被狂风暴雨所侵袭,被无常的困惑和遗憾所困扰,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力量,一种来自内心的温暖,来化解忧愁和悲伤,来治愈心灵的伤口,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温暖、宁静、快乐、幸福。

正如于丹在书中所说,很多人说这个时代太浮躁,其实,身处在大千世界中,每个人只是其中一员,我们能做的是静下心来真诚地面对生活,可以将自己置身于行走、绘画、音乐、读书的世界中,或者去养花、养鱼、听戏、喝茶,我觉得都可以,只要让自己倾情投入,从中获得宁静从容,你就一定能找到生活的平衡点。为什么很多人生活富裕了,却失去了欢乐,反而回忆起那些没钱的日子,原因就是在没钱的时候,生活得很朴实,感受的是真心,因为是真心,活得更踏实。

她在《没钱的日子,欢喜的流光》一文中写道,她非常喜欢《浮生六记》这本书,书中的芸娘在贫困潦倒的时候只能喝一些劣质的茶叶,她就每天把茶叶用纱布包好,在太阳落山后将其放入未开的莲花花芯中,再将花瓣用线扎好。第二天,日出前将茶叶取出,日落后再放进去,如此反复三天。茶叶的口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带着荷花淡雅的清香。这件事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好坏并非和富贵有关,能够用心体会生活,从中寻找到乐趣,创造出幸福,才是真正懂生活的人。这种高贵的态度,精致生活的涵养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生活处处都有美丽的风景;只要你有一颗热情善良的赤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感悟。豪华总不长久,得意也只是一时,持久的、持之以恒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平平淡淡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活。只有我们细细地用心品味,才会发觉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美好,即使是凡人小事,哪怕是花花草草,或者是一本书,一杯茶,我们都能从中品味出清新的芳香。人间有味是清欢,当所有繁华过尽,经历过世间的百味,还能够用心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认真精致的对待生活,用最朴素的真理指引我们自己,那就是真正的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告诉我们:当我们沿着梦想的道路一路前行时,也别忘了用心聆听,用心感悟,凭借着这份人生之趣,我们可以活出一个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完美人生。

3 小结

这本书由浅入深、通俗形象地向我们解说了在喧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让自己的心灵充满愉悦,生活充满阳光,才能拥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人生。《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是她对人生、对文化、对社会、对生活的再度思考与总结。同时,也是她与广大读者一同分享地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作者单位

篇5:读童年在人间有感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不少书,在我读的书目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个部分《童年》,我不禁泪流满面;读完《在人间》这个部分,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了最后一个部分《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父亲病故,9岁时跟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亲眼看见毒打儿童等令人作呕的丑事。但是,外祖母却给他讲了许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1岁由于外祖父家业破产,无法再养育他,他便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他曾经在鞋店、圣像作坊、画师家和轮船厨房做工,受尽了屈辱,可是书籍是他找到了安慰。在探索文学的路程中,阿廖沙又一次开始了新得人生。

在16岁那年,阿廖沙获得了自由。他重新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一直想上大学,可是那时的大学对穷苦的学生是关着大门的。终于,有一个“特别大学”——专门收留穷苦学生的学校向阿廖沙敞开了大门,阿廖沙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比真是差的太远了,我从小就有人关心、爱护,是“小公主”,“掌上明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捏在手里怕碎了,可是我却总说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不如别人。在学习上,我时不时嫌学习闷呀、烦呀,一点儿也不主动,对比起来阿廖沙真实查的太远了,他把学习当成朋友,而我把学习当成敌人。

篇6:读童年在人间有感

这本书分为三段, 一段是“童年”,一段是“在人间”,最后一段是“我的大学”。

第一段讲了主人公的父亲死后,主人公跟随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家里。在外祖父的家里,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和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故事的熏陶,亲眼目睹了“我”的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所争吵、打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后来主人公接触到的第一个“优秀人士”——“好事情”并和他交上了朋友。但“好事情”却因自己的我行我素而备受人排挤。这种现实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的差异在主人公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在人间讲述了主人公在十一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主人公无法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进社会独立谋生。读到这儿我被主人公独立谋生的坚决态度深深感动了。不过,他的打工生活也不怎么顺利,他先后在鞋店打工,在圣像工作坊当学徒,也在轮船上打工,他饱尝了人间痛苦,后来,主人公认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

在主人公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怀着理想只身去了一个地方求学。但现实并不像他想的一样,以他的条件上大学只是一个梦想。以后主人公又不得不为生存奔波:“住平民窟、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尝尽了人间疾苦。之后,他与古里·普列特尼的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这样的大学生与进步人士的交往中,主人公投身进入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对人生的意义,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比起书中的主人公来,我真是太幸福了。首先,我的童年就生活在无比温暖的天堂里。从妈妈把我生下来到上幼儿园和小学二年级,一直在深圳爸爸妈妈身边长大,上学放学都是爸爸开着豪华轿车接送,不用走一步路,知道吗,当我七岁的时候还在吃高级奶粉呢,过的简直是少爷的生活。

读三年级时,我有点长大了,由于某种原因父母把我送回了老家,和爷爷奶奶以及姐姐一起生活。现在我已经12岁了,迈步踏进了少年时代。在这三年时间里,爷爷对我的要求同爸爸妈妈绝然不同。双休日回家,要我自己的事自己做,从洗自己的鞋子、袜子、短裤和红领巾开始,到家里搞卫生,认真完成课外作业上的要求有时苛刻得让我受不了。每到寒暑假早上六点不到爷爷就带领我和姐姐去跑步4公里,在暑假还专门安排教我学游泳。他说不经风浪的孩子是不成气候的,我现在真正的感受到了爷爷的用心良苦。特别是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从小就要独立自强,懂事一点,别让父母为我担心,这就是我的少年。

读完“我的大学”这一篇章,我心里非常难受,主人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高材生,而且“无论如何都要进入喀山的大学读书”,决心之大,还一心想做个“文化人”。由于社会的不公平和家庭的极其贫困,他只有面对现实,踏进社会,成为社会大学的一员,满心希望却成了一枕黄粱。

篇7:读童年在人间有感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合上书,我却思绪万千。说不清是悲伤呢,还是欣喜。

这本书是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最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文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本书主要讲了阿廖沙幼年时父亲去世,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做过许多工作,十六岁时,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级、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地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阿廖沙童年的生活是无比痛苦的,能摆脱外祖父的毒打就很不错了,更别提有现在我们这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有一个很凶的外祖父,还有两个品性很坏的舅舅,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慈祥善良的外祖母。阿廖沙的妈妈跟人跑了,而他的舅舅们却整天不是殴打,就是咒骂。在这种粗俗肮脏的日子里生活,小小年纪就看到了这么丑恶。

童年是单纯快乐的,童年充满了希望与憧憬;对我来说童年是一个七彩的梦,是一个在指尖慢慢放飞的泡泡,是一株在心里永驻扎根的小苗。但是,阿廖沙的这个“梦”却是黑色的,这段“梦”也许比一般的“梦”更刻骨铭心,但正是这段“梦”,激励阿廖沙慢慢长大成才,直到有今天的成就。

那些经历磨难的成功人士,很多,像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不足为奇。当我抱着这样的心理去读这本书时,我还是震惊了,真正的震惊了。高尔基的生活原来是这样的,那个站在镜头前,颇负盛名的高尔基背后的经历是充满辛酸与汗水的。

高尔基生活的环境像不像一个“泥潭”呢?甚至说比沼泽泥潭更可怕。可是,高尔基屈服了吗?没有,高尔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很自信,很坚强,在这么一个“泥潭”里,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退缩”二字,没有“屈服”只有“进步”,才会有现在这个高尔基。现实也是可以打破的,只要你心中充满希望,树立正确的目标,就可以改变未来。当然,如果只说说而不做,那是途劳的,高尔基的生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们都要应该去学习他。

篇8:读童年在人间有感

儿童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 而且还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多地关注了儿童物质生活层面, 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关注, 因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儿童。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在书中, 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它让世人了解到, 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 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 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 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 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儿童的心理能量不是按它们应有的方式得到发展, 就是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慢慢的, 当儿童的心理能力没有了终点, 就会漫无目的地发展, 最终产生歧变。

从现实中的实例来看, 有的儿童在幼儿时期就过分依赖父母, 需要时刻停留在父母的怀抱, 甚至连睡觉都不能离开, 而在父母的溺爱下, 最终导致了儿童长大后胆小、懦弱、敏感, 或者过分依赖于别人。有的儿童由于父母工作繁忙, 整日孤单一人, 于是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中, 自言自语, 自娱自乐。诸如此类的问题最终会导致儿童心理畸变, 如心理失调, 出现“神游”;心理障碍导致儿童自我封闭;过度依附成人, 产生惰性;过强的占有欲与支配欲;自卑感与恐惧感的表现;谎言的编造, 等等。

蒙台梭利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建议, 在许多方面都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这本书对家庭教育的最大影响在于:要求家长们去反思自己的过失, 更新观念;家长应该把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从无意识状态提升到意识层面上来;家长只有先看到了自己的错误, 然后才能加以纠正。

二、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受到的启示

(一) 学会理解儿童

要消除成人与儿童的冲突, 使儿童的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 就必须根除成人心中的偏见, 使成人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 用心去理解儿童, 换位为儿童所处的环境思考, 观察儿童所做的每件事, 先思考再行动, 努力体会、理解儿童做事所根据的道理和顺序, 而不是阻拦任何成人无法理解的儿童自我意识中的行为或儿童所创建的秩序。

蒙台梭利在阐述儿童教育观的过程中所列举的许多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看到。如我2岁大的妹妹, 在一次与她玩耍的过程中, 我们一起洗完手后, 我拿起毛巾帮她擦手, 她却坚决要自己擦, 我只好在旁边默默看着, 她擦好后摇摆着身子把毛巾放回原位, 然后拍拍手高兴地走了出去, 一连几次都是这样, 她从不忘记洗手的顺序——冲水、涂香皂、搓一搓、再冲洗, 擦过手把东西摆放好后才离开。在观察她的过程中, 我没有插手做过什么, 但她每一件事都处理得很好。通过这件事不难发现:儿童并不是一个只能从外表上进行观察的毫不相关的人, 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十分丰富且条理清晰。一个人的个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形成的, 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 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二) 学会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是在理解儿童基础之上的。作为父母不仅应该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 更应该关心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尊重儿童的自由选择, 尊重儿童在敏感期的各项自由发展和反复练习, 以便为日后儿童的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尊重儿童的需要, 为儿童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及各种需求。

尊重儿童, 并不是意味着溺爱儿童, 让他们为所欲为。儿童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 但他们潜意识里形成的这些观念并非是正确的, 当儿童形成了错误的观念, 做出了非理性、非正常的、偏激的事情, 这时的大人并非要任其放纵下去, 更不要强行令其改正, 因为这样往往都不能解决问题。当运用暴力强行改变儿童时, 积淀在儿童心中的力量不断变大, 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新的一轮洪流, 冲破原有的禁锢, 这种爆发所造成的影响远比原来儿童所犯错误的影响更大更深。因此, 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 要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像大禹治水那样引流疏散, 通过沟通了解, 换位思考, 运用引导的方法把儿童引出困境。

父母并不单是子女的创造者, 还是他们的监护人, 必须像承担着某种崇高使命的人一样去保护儿童, 深切地关心儿童。作为教师, 更要尊重儿童, 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从他们清澈明亮的眼眸中去寻找他们内心的秘密, 在教学中与儿童相处, 最重要的不是如何管制他们, 而是如何让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中自学自悟, 在成长中成才。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念中, 教师并非一个传授知识、发布命令的人, 而只是一个指导者, 一个陪同儿童成长的助手, 要成为一名真正有利于儿童成长的蒙氏教师, 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理解和尊重儿童, 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成为有效的教师。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儿童的社会家庭地位在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物质生活层面, 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但是, 在社会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 问题儿童、叛逆儿童人数不断增加, 甚至出现叛逆期不断提前等问题。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反思, 是不是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就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本文从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文出发, 通过对儿童成长秘密的简要分析, 提醒家长和老师们更新观念, 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关爱他们。

上一篇:4xxx大厦停车场车场管理员工作流程下一篇:3医疗病历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