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的游戏有感

2022-06-27

第一篇:读童年的游戏有感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学前142 邓玉珍

偶然间的机会,我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结果一旦开始读,便一发不可收拾,花了一夜与一个下午以一种较为流畅的方式把它读完了。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是作者本身的魅力,以及书中字字珠玑的观点吸引了我。

蒙台梭利是一个教育家,也是一个医学博士。如果这些还不足称道的话,我就要提出它的精妙的文笔和广泛的阅读了。它的语言生动而又形象。可能是由于做医生时常做小动物的观察和研究,他笔下的那些深涩的不好理解的概念都会转变为一个个小动物的形象活跃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目了然。有的时候,那语言的精妙,仿佛是我又回到了在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的感受,是那样玄妙而又有趣。有人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在于他有多么多么广博的知识,而在于他能将自己掌握的甚至发现的比较不好理解知识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讲给大家听。诚然,蒙台梭利是这样一位好老师。

我虽然不喜欢幼儿专业,但是不可否认是我很喜欢孩子。有孩子的地方,我就不会感到孤独,我会想方设法的陪他们玩,会观察他们的行为和举动。但大多数的时候,我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孩子会想要那样做?当孩子在做一些我不理解的行为我应该怎么做?孩子们有时候的一些突然地情绪和行为代表着什么?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我都无法作出决定。直到看到《童年的秘密》时,我突然觉得我对孩子的认知空间有开辟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可以尽情享受窗户外的世界,尽管它不是完全的世界,但我对于我现在的水平来说,已经满足了我很多。

其实《童年的秘密》不仅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的一些秘密。也让我开始思考一些关于母性,关于人性的问题。举一个例子来说,书中有一章节讲的是在没有外界环境的干扰下,母爱是一种天性。虽然它比起我的认知只是多加了一个限定条件,但是在我眼里,却是治疗我心中多年留的一个病患的良方。初中的时候,我比较喜欢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一个故事最使当时的我诧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单身女人,它以卖畸形的婴儿给马戏团为生,而那畸形的婴儿是他自己在怀孕的过程中用布条紧勒自己的肚子形成的。当时我是震惊的,同时也是充满疑惑的,我甚至开始怀疑母爱的天生性与纯洁性,但却不曾对人讲过我的怀疑。直到看到蒙台梭利又谈到这个问题,我才从记忆的牢笼中又把这个疑问放出来,让它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童年的秘密》不仅是一本教育界的名著,他也是你关于思考人性的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

一本好书,可说的太多太多,给别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童年的秘密》便是这样一本书。但我总是想说一点和大家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普通的教育专著,但在我看来,且不谈它的理论观点的正确与否,在书中字里行间充溢着蒙台梭利对孩子的一种理解式的,尊重式的爱。这种爱是那么的热烈与外向,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得由他笔下的婴儿,联想到自己作为儿童的时光。它是一本令人的心灵深处发生触动的神奇的书。

如果说之前我对蒙台梭利的了解仅限于教材课本上无聊的概念和诠释,那在读完它的著作之后,我才是真正被她所震撼,所感动。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陌生的地方冒险旅游,突然碰上一个当地的朋友。他可以解决你的一部分问题,并可以把你引向更好玩更有趣的地方继续前行。

第二篇: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大一班 朱倩

5月中旬,幼儿园组织大家去听一场“让天赋自由”的专题讲座,主讲人是来自台湾著名的哈佛蒙台梭利幼儿园的黄园长。她通过浅显的例子、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动有趣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了蒙台梭利教育观在幼儿园的实践和应用,使我对蒙氏教学法有了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多的了解蒙氏教学这种崇尚自由与关爱的教学模式,我有幸拜读了蒙台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这是一本是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集中体现。于是自己怀着一种想了解儿童,想走进儿童内心世界解开他们的秘密的渴求,走进了这本书。

童年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童年的世界里也隐藏着许多秘密。当我读完《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对工作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找到了解开孩子心中秘密的钥匙,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这本书首先让我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蒙台梭利认为的人生来就具有“潜在生命力”。在书中她很形象的把“潜在生命力”分化发展并使儿童形成复杂心理现象的过程比喻成宇宙从虚无到创造出天体万物的过程。这种“潜在生命力”是生命发展的原动力。这跟洛克提出的“白板说”以及我们传统认为儿童知识技能的习得是靠后天学习的观点相悖,这也正是蒙台梭利独到见解的地方。但是儿童身上这种潜在能力,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有准备的环境中,他的原始动力才能启动起来,身心才会自然地发展,并释放他无限的能量。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

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成人我们应该去发现那些阻碍自己真正认识儿童和了解儿童的原因,改变对待儿童的态度,尊重儿童、善待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世界上所有的儿童都具有蒙台梭利所说的“吸收性心智”,它是儿童所特有的一种受“潜在生命力”驱动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和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的能力。这就是一个婴儿为什么能从他身边上百种声音中只选择人的声音进行模仿的原因,因为他要适应人类社会。曾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孩子,她的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德国人,请的保姆是菲律宾人,这父母也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是语言发展,他们经常和孩子说话。可这孩子三岁前竟然没说过话,父母还在猜测是不是孩子某些器官出问题了。然而在这种担忧中,奇迹发生了,孩子在三岁后的某一天突然张口说话了,他竟然能用不同的语言回答家人的问话,可以说是对答如流。我想这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吸收性心智”在起作用,虽然孩子没说话,但他能够积极主动的吸收环境中的语言因素,并在适当的某一天展现出来。

其次,蒙特梭利提出的在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的观点,并对敏感期的教育价值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同时她还以老妈妈漏织毛线袜的浅显例子来说明敏感期的暂时性。告诫我们成人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进行相关教育,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否则,即使后天付出几倍的精力,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从而也告诉我们当老师的,要注意观察孩子,发现他们各能力的敏感期,及时施教。记得前一段时间,有家长一直问我,班上最近

是不是在教孩子认字啊,因为孩子一回到家,就拿起纸和笔,满屋子找字写。这时,我才想到,前一段时间我们班有几个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将自己认识并会书写的汉字写在送给爸爸妈妈的贺卡上给大家分享的事情啊,后来陆陆续续有一些孩子也效仿他们学写汉字。尽管写的歪歪扭扭,但他们却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孩子的书写敏感期到了,于是顺势就让这些后来的孩子学习坐姿、拿笔、握笔以及书写字体的顺序等等。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兴趣渐渐减弱,注意力又转到别的地方了,敏感期也就过去了。

虽然我已经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有了一些了解,但它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无法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具有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仅把游戏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而贬低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改造和创新。记得读书期间曾参观过一个幼儿园,他们的重点研究项目中就有一个是关于儿童在角色游戏中的成长。园里规定,每班下午的时间(除特殊情况外)都让孩子玩游戏。老师除了做必要的指导外,就是观察记录了。只见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要运用生活经验,要学习协商、分工、合作、等待等等,必要时他们还要自己制作一些道具来丰富游戏内容,所以孩子们很喜欢这段属于自己的时间。从这也看出游戏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想如果没有接触蒙

氏中的“工作”一说,我想孩子也会把这种游戏视为一定意义上的“工作”。 所以我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够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对于蒙台梭利提出的工作才是儿童成长真正的需要的观点,我不太认同。

蒙特梭利是掀起了幼儿教育界的革命,她的理念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通往儿童心理的道路,帮助我们了解了童年的秘密。但她毕竟是西方国家传过来的,要在我们东方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还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将其完美的跟中国国情结合,寻找一个适合中国儿童成长发展的切点,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想每次童年秘密的解开,每次孩子的进步和成长,都将是我以后工作中不断探索、前进的动力,祝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郑东新区普惠路第一幼儿园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日

第三篇: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读完《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作为成人,必须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在现实生活中,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创造者。”成人把小孩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认为自己不应该也不需要去理解儿童,他们经常要求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做事,却不管儿童到底想不想做。成人们经常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把儿童当作没有思想的肉体,认为儿童什么也不懂,自己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该做什么,而且认为儿童根本不应该知道要这样做的原因。其实这些错误归根结底就是成人根本不了解儿童。蒙台梭利说过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在现今21世纪,儿童得到了更大的重视,更是儿童的世纪。而我们要做到尊重儿童,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做到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首先,我们应该去理解儿童,时时刻刻地为他们着想。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一个儿童在这世上生存和生活是不易的。他来到这个世上必须经过受精卵、胚胎发育、出生等过程,在这发育的过程中不容许出任何差错,否则出生后将不是一个健康的婴儿,当婴儿出生时,其必须经过剧烈的挣扎,随后我们才能听到一种颤抖的声音,以前从未听到过,因为它来自一个以前从未运动过的喉咙,随之激动、喜悦之情也瞬间挂上了父母的面孔,因为我们都知道婴儿来到这个世上是不易的。随着儿童的成长,由于他们身体,智力等各方面发育都不及成人,他们会经常受到外界的侵扰,如患病等,他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也是不易的。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儿童在这个世界上要经历巨大的痛苦。胎儿是在一个没有任何袭击、没有丝毫温度变化和绝对安宁的液态环境中长大的,当他来到这个陌生的与之前环境完全相反世界上时充满的只是痛苦,而我们却无法体会和理解他的这种痛苦,我们只知道他是活的,一个可爱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上。当儿童长大时,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及我们成人,在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事情会难倒他们,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自己能做到就给他们以不屑。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儿童并没有得到我们真正的关心。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所有人关心的却是他的母亲,因为她经受了很大的痛苦,难道儿童没有经受过痛苦吗?当新生儿到这个世上时,医生仅把一种毫无表情的目光投向这个新生儿,看他是否是活的;父母会用一种温情的和兴奋的目光凝视着他,用自我满足的心情欢迎他的到来;其他等待着新生儿诞生的人急切地欣赏他,赞美他,抚摸他。却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个新生儿是受过痛苦的,他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好好地休息一下。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们在社会中是弱者,通常我们给予他们的是喜爱和同情,我们又何时真真正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了解过他们呢?我们为儿童着想并不仅仅是用儿化的声音和他们说话,也不仅仅是用温柔的语气和态度来对待他们,我们应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去理解儿童,时时刻刻地为他们着想。 从个人的角度看,无论从什么方面,我们都清楚,我们都是热爱儿童的,只是我们爱他们的方式错了。真正的爱其实就是理解,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我们会包容他的缺点,既然我们爱儿童,我们也应该理解他们点,爱他们的缺点。即使是成人,也是有很多缺点的,更何况说儿童呢?儿童们通常犯了错也不知道错了,而我们却会认为这是低级错误,怒气冲天地对他们加以责打,责打后又有什么作用呢?这种行为最大的作用只是发泄了我们自己的愤怒而已,我们无耻地把儿童当成了我们发泄的工具,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只会使一个儿童留下心理阴影,更怕面对一些自己不确定的事情而已。我们口口声声都会说自己有多爱多爱儿童,但到底有没有想过,我们爱的方式是错的呢?很多成人都会说当小孩大了就会明白自己对他的爱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儿童成年后依然无法理解成人的行为呢?或许有的成人用这种爱使某个儿童获得了成就,就说自己的这种爱的方式是正确的,或许这个儿童接受其他方式的爱能获得更好的成就。在很多时候儿童是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的,我们要加以理解,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给他们讲清楚为什么是错的,有什么后果,以后不能再犯这种错误了,但很多成人并不是这样做,他们却期望儿童事事都做的是对的。记得我小时候犯了错误我父亲就责骂我:“怎么什么都要教呀!”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儿童,认为儿童和我们是一样的,犯了错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知道儿童根本不懂这些,还需要我们去教。俗话说“不知者不罪”,为什么儿童犯错我们要这样惩罚呢?就算儿童再三犯错,我们也要知道他们是不能和我们比的,他们的记忆,思维都不及我们,我们应有耐心。或许有的时候我们真的要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儿童,但我们一定要问心无愧,我们要知道这时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的未来,我们是在真真正正地在为他们着想,而不是为了发泄我们自己个人对他们的不满。否则用错误的方式去爱他们反而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还不如不爱。要掌握正确爱他们的方式就要先理解他们,从他们的思想、利益出发来与他们进行朋友而不是长辈间的交流,从而在他们不会的事情上对他们加以指导,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看,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的继承者,我们有很多未完成的事都需要他们替我们去完成,我们需要理解儿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成为比我们更有成就的人。在当今社会,儿童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确应该去了解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是在生活中说几句关爱儿童,在节日中制定儿童节,对幼儿园、小学多一些照顾而已,难道我们真正做到了关心儿童吗?当我们面对儿童时,我们会忘记他们是儿童,需要我们的关心。如在公共汽车上碰到儿童,我们作为成人会为他们让座吗?而教科书上常写的都是要尊老爱幼,公共汽车上要主动让座,当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小朋友给老奶奶让座时,我感到无地自容,我觉得我们对下一代有点欺骗的色彩,让他们懂得了良好的品德,而我们自己却做不到,我们没有资格教他们。要做到关爱儿童必须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为他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氛围,不管是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有文化的人,都必须有这个意识,关爱儿童,人人有责,因为他们不仅是父母的孩子,还是国家的孩子。

综上所述,无论从儿童的角度还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看,我们都应该热爱儿童,关心儿童,而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要了解儿童。如果知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胡乱地去爱他们,那并不是真正的爱,并不能促进一个儿童良好地发展。要用真正的爱去对待他们,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第四篇:读《童年的味道》有感

今天,我读了《童年的味道》这篇文章,令我思潮起伏、感慨万分。读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一个疑惑:童年的味道是什么样的?读完之后,回忆我的童年,我觉得我的童年是甜蜜的、是充满母爱的„„

那是一个酷暑的夏天,树上的知了发了疯似得叫着。使本就应停电而烦躁的我,更加心烦意乱。这是妈妈走来,亲昵地对我说:煜煜,睡午觉吧!我摇了摇头,转过身对妈妈说:我不想睡,天气这么热,又刚好停电了,怎么睡得着啊!妈妈听后,转身在柜子里翻出一把精致的扇子,在我眼前晃了晃笑眯眯地指着这把扇子,对我说:诺?还有它呢!怕什么啊!不会让你热着的!睡觉吧!看见扇子,我只好勉强的点了点头。我起身去拉窗帘后,坐在床上,问妈妈:可是我们都要睡午觉的呀!就算有了扇子也没人扇啊!妈妈听了,一只手托着下巴,另一只手揪着衣角,眉头紧皱,抿着嘴唇。片刻过后妈妈笑着对我说:算了,那就我不睡吧!我来帮你扇扇子!“可是„„”还不等我说完,妈妈便打断了我的话,严肃的说:没什么可是的!爱了吧!即使自己受苦,也要让我能睡一个舒舒服服的午觉啊!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都说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果真如此!你若问我童年的味道是什么样子的?我便会告诉你:童年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都说童年是珍贵的,可若是没有了妈妈的爱,童年又有什么意思呢?文中说:童年是风景,是课堂,是童话。

第五篇:读高尔基的《童年》有感

我上初一的第一天,妈妈送给我一件礼物——高尔基的《童年》。它让我认识了这位伟大作家的悲惨童年。

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就是高尔基的原型,幼年的他很早就失去了爸爸,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残忍的外祖父家,他在外祖父家里感受到了当时家庭残忍、自私、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黑暗生活。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我最喜欢的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当阿廖沙被外祖父毒打时,只有和蔼可亲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她永远是和蔼的;她的上帝永远是最美的;她的天堂永远是最美好的,没有坏人,只有好人;没有被抛弃的孩子,没有富和穷之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他每晚睡觉前都给高尔基讲一个甜美的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这为作者以后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想想现在的我们,不愁吃不愁穿,每天快乐幸福地生活着,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让我不由得想到:假

如我生活在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我会像阿廖沙一样坚强吗?我能不怕困难,顽强的生存下来吗? 有时候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就会退缩,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不开心,甚至会发脾气。在家里也很少做家务,什么事情都让妈妈帮我去做,跟阿廖沙比起来,我真是惭愧啊!

《童年》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坚强,遇到困难不退缩,在残酷的环境中也要战胜自己。在生活中要独立,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解决。《童年》让我知道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上一篇:电梯管理岗位职责下一篇:电梯安装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