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故事简介

2024-04-26

爱因斯坦的故事简介(精选6篇)

篇1:爱因斯坦的故事简介

《爱因斯坦的故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物全面。本套丛书精心选取了从古至今全世界40位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这些人物均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被广为传颂。二是角度新颖。本套丛书不是简单地堆砌名人的材料,而是选取他们富有代表性或趣味性的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们波澜壮阔、充满传奇的人生和多姿多彩、各具特点的个性。三是篇幅适当。每篇传记约10万字,保证轻松阅读。本套丛书线索清晰、语言简洁、可读性强,用作学生的课外读物十分理想,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四是一书多用。本丛书是一部精彩的名人故事集锦,能够极大地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同时还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写作素村库。

篇2:爱因斯坦的故事简介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篇3:一位巴勒斯坦女作家的故事

正是基于这种社会原因,作者真实而形象地描述了被迫在穷乡僻壤流浪、生活的一位可怜的巴勒斯坦籍阿拉伯妇女的生活和作者自身充满坎坷和痛苦的经历。在小说中,作者作为全世界经历颠沛流离和正在流浪的偏远之地的人们的象征,深刻而细腻地向读者反映了他们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自己的根,而正在成为无灵魂之躯、无根之树和无水之荒漠的悲惨的状况。小说令人心颤,意味深长。

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在各国、各民族的文学中,都在始终反映这一主题。在当今世界,也许没有一个诗人和作家不提倡爱国主义精神。[1]只要拿起笔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以爱国主义题材进行创作,没有一个不是赞颂祖国、没有一个不是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的[2]。该小说的作者格达·凯莱密也作为这些无数作家之一,对自己的祖国、对祖国土壤中的一草一木、美好的山水、对将生活之海浪不断推进延续的伟大的人民、以及对他们正在创造的美好、甜蜜、苦涩生活的最细微之处,都精心刻画于自己的笔下,将这些画面犹如电影一样展现了读者面前。

列宁指出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3]在物质方面,作者格达·凯莱密虽然在英国过着富足的生活,但由于她对祖国、人民的深深的爱,她时刻也没有忘记正在水深火热中痛苦生活的人民。正像阿布都卡德尔·大毛拉所说的,“即使我的故乡让我受到了苦难,我也感到可爱 ;即使我的人民对我吝啬,我也感到慷慨”[4]那样,作者日夜思念自己的祖国,梦魂所牵,向往祖国,最终回到了她很小的时候离开的家乡。然而,无情的现实,使她的家乡甚至吝啬到不给主人公一丝的机会。

…For all these reasons, I did not fit any category they recognized, and both men and women felt uncomfortable withme.[5]

…I was wretched and desperately lonely…[6]

…I was beginning to see that, I had no natural social homein England or in any other place.[7]

…My na?ve eagerness to join in with them and belong wasmisinterpreted, and some even thought it suspect.[8]

从中可以看出,不论在精神方面,还是在肉体方面,她都无法与自己家乡、自己的人民融入在一起。她受到了同胞们的冷落、排挤,对待外星人一样对待她。然而,在主人公心底燃烧的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烧得更旺。

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由故乡之爱到祖国之爱的过程。故土家园之爱是爱国主义的主要源泉,爱国主义则是故土家园之爱的境界升华。只有首先热爱故乡,并且上升为热爱祖国,才能形成爱国主义。[9]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祖国都是由许多家园组成的,而这些家园则是由推动历史车轮的伟大的人民组成的。爱国主义和人民是辩证的统一体。人民是祖国的展示、装饰、花朵和果实。没有人民的祖国是无法想象的。[10]对祖国的爱,对故乡和人民的爱,就像灯塔一样一直照亮着主人公的心,始终赋予她力量和信心。这是主人公通过深刻思考、看了许多地方经过认真对比以后所得出的一个结论。主人公非常冷静地观察和描述了可爱的故乡和在这个故乡生活的可爱的人民,以及当地独特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主人公对自己的故乡和人民的深深的思念和爱,以及对故土所怀有的深沉而火热的情感。

小说奏响的非常动人而又亲切的思念旋律,便是痛苦的旋律,更是向往故乡和祖国的心激烈跳荡、心如火焚的一颗孱弱的心的悲伤之旋律。它从开始奏响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结束都涌流着悲戚、痛苦之声,加上从其产生的美好的交响乐形成巨大的浪潮,让读者忽而在痛苦之海里冲荡翻滚,忽而又将读者推向思念之海岸。

在小说中,作者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贯穿于整个创作中,反映了祖国与自己内在的联系犹如血肉般密不可分、磐石般牢不可破的纯洁的爱。从中可知,主人公对祖国的爱是无与伦比的,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她对祖国的这种爱。

历史是反映昨天沉寂世界绚丽多彩之画面的神秘的镜子。找到这个镜子,并用它照见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心灵的倾诉,真实而公开地提及和反映父亲艾山年轻时期曾震撼世界的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作者的父亲年轻的时候,这个帝国统治过巴勒斯坦)的兴衰。作者描述了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土地上撤退以后,外国人开始侵入这片土地,并落入像今天这样悲惨处境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所遭受的连绵不断的动荡的社会状况、像自己一样陷入艰难困苦的人民的痛苦经历、以及时代的默默呼喊,不仅在读者展示经历和正在经历当时那艰难岁月的自己的同胞们,而且还如实地向我们反映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创伤,进而激发我们要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像爱护和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和珍惜我们美好幸福的生活。从而作者与世界上所有离开自己的家园、流离失所、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以什么身份容入的流浪的人民形成了一个统一链。而始终紧紧联结这个链条的东西便是故乡情和对人民的爱、信念和信仰。作者与母亲土地血肉相连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她精神之天空的闪耀点,在主人公格达·凯莱密犹如流水般长流不息的思绪之潮和强烈的追求中、以及在该小说悲忧的叙述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作品的这一主流将作者紧紧维系在她故乡的精神之根上,作为孩子之使命的烈火中燃烧自己。这种崇高的精神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深度和美。

艺术性是任何作品的灵魂。艺术性差的作品没有任何审美价值和生命价值。[12]在小说中,作者作为叙述人,成功地刻画和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使人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犹如动听乐曲的叙述、如泉水般的泊泊而流的描述,与作者高贵的家族之根连在一起,锦上添花,为她生命之绿洲增添了格外耀眼的光环。[13]因而,作者犹如飞蛾扑灯,作为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自己的人民的一个鲜活的仙女而突现在了读者面前。小说忽而令读者留下痛苦的眼泪,忽而又让读者感到心儿好像被巨石压住喘不过气来。因为,在自己故乡的土壤里发芽生长的一个嫩苗,被无情的现实所拔除的时候,主人公(作者)不得不面对这里的土壤、环境、气候、以及所有的东西完全不同的这片土地。她开始在对她完全陌生的这片土地上生存。正像一年四季、每季有不同气候那样,嫩苗在成长过程中,有时灿烂阳光的普照,有时也有闪雷鸣的暴雨,甚至有时也遇到了像毒刺一样令人难于忍受的刺骨寒风。但因她有一颗激烈跳动的心、血管里一直在热血喷涌,所以她忍受了一切痛苦和悲伤,仍然挺胸抬头,自豪地生活着。她还时常遭到有些人的公开侮辱,骂她是“Filthy Foreigner——肮脏的外国人”[14]使她从小便养成了敢于逆风而飞的海燕那样的坚强性格。所以,在一次英语朗读比赛中,她出类拔萃,战胜了所有的对手。

He (an adjudicator) said afterwards,“ In point of fact, thelittle dark girl read best, but I can not in all conscience give thefirst prize for an English recitation to someone non-English.”[15]

但她也没有因为遭到如此公开地排挤而丧失自己。相反,使她信心增倍。“理解一切就是宽恕一切”[16],然而人人都不可能在自己的实际中都能做到这一点。为此,需要坚强的毅力、大海一样的心。在小说末尾,作者尽管作为一名旅游者来到了自己的故乡,但她没有像某些没心没肺的诗人或作家那样利用手中的笔去无情棒打让她遭到那么多不幸的人们和社会现实。相反,她宽宏大量,利用意味深长、令人深思的对话、旁白,为读者的思绪之鸽在宽阔无边的蓝天自由翱翔提供了空间。从中可知,作者在社会、人类、人生方面,有着很丰富、深刻的认识。故事情节的细腻、详细、真实地描述,对于完整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起到了推动作用。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在小说中还有一位名字叫法提玛的人物。她是作者孩提时期的家仆。她年龄不大就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丝和男人暴力之欺凌,她是代表社会底层的一位诚实、善良、朴实的女人 ;她是依靠辛勤的劳作来维持自己生活一位廉洁的女人。作者写道 :

Since the fellahin (peasant men and women) of Palestine constituted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backbone of the country.[17]

在小说中法提玛代表黑暗笼罩的那个年代里的广大劳动人民,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小说始终,对保证小说的完整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作者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喜欢的法提玛。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以后,当作者来寻找梦寐以求的故乡和可爱的人民时,她从无数个陌生人中寻找的仍然是法提玛,她这样写道 :

For a crazy moment I searched for Fatima amongst the peasant women, staring into their faces, longing to see her again…[18]

当她没有找见她时,她的心陷入了悲忧之中,她那漂亮的大眼睛便盈满了泪水。总之,她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人民,同时也在寻找着丢失的自己。

此外,从侧面描述的人物形象还有作者的父母、母亲、姐姐、哥哥、数位叔叔、叔嫂、以及在她生活中有一定影响的几位密友等。小说中的人物寥寥无几,但这些形象就像玫瑰花瓣一样形成一个整体。为作者形象地更加完美增添了别样的风采,就像在夜空中的明星闪着璀璨多彩的光芒,使小说不仅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而且使小说令人眼花缭乱、神驰迷茫。

小说成功的另一点是,自始至终贯穿在小说中的一种奇特的悲哀和形成其独特性的叙述方法。在这方面,作者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高度。在小说中,作者非常诚恳、详实、细腻地描述了自己的故乡、人民、以及与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关的内容,读了小说的任何读者都无不为作者这种独特的叙述方法感到由衷地佩服和赞赏。请看以下的一段叙述 :

…when the others went home, he walked me to the tube station. But we dawdled along the way, holding hands and leaning against each other. When we reached the station, he put his arms round me and we kissed.[19]

对于一位女性作家、特别是阿拉伯女作家来讲,如此真实地叙述自己的经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正是这种真实、诚挚的叙述手法赋予了小说独特的美和强烈的吸引力。

篇4:爱因斯坦的故事

他tā小xiǎo时shí候hou不bù爱ài说shuō话huà,但dàn喜xǐ欢huɑn搭dā积jī木mù,玩wán卡kǎ片piàn。

一yī天tiān,小xiǎo爱ài因yīn斯sī坦tǎn生shēnɡ病bìnɡ了le,父fù亲qīn拿ná来lái一yī个ɡè小xiǎo罗luó盘pán给ɡěi他tā解jiě闷mèn。

爱ài因yīn斯sī坦tǎn发fā现xiàn罗luó盘pán中zhōnɡ间jiān那nà根ɡēn针zhēn轻qīnɡ轻qīnɡ抖dǒu动dònɡ着zhe,一yī直zhí指zhǐ着zhe北běi方fānɡ。

他tā把bǎ罗luó盘pán转zhuǎn向xiànɡ右yòu侧cè,指zhǐ针zhēn指zhǐ向xiànɡ北běi方fānɡ。

他tā又yòu把bǎ罗luó盘pán捧pěnɡ在zài胸xiōnɡ前qián,扭niǔ转zhuǎn身shēn体tǐ,可kě指zhǐ针zhēn还hái是shì指zhǐ向xiànɡ北běi方fānɡ。

他tā满mǎn怀huái好hào奇qí,一yī定dìnɡ要yào探tàn究jiū出chū其qí中zhōnɡ的de奥ào秘mì。

一yī次cì工ɡōnɡ艺yì课kè上shɑnɡ,爱ài因yīn斯sī坦tǎn做zuò的de小xiǎo板bǎn凳dènɡ很hěn粗cū糙cāo。

他tā从cónɡ抽chōu屉ti里li拿ná出chū两liǎnɡ张zhānɡ更ɡènɡ难nán看kàn的de小xiǎo凳dènɡ子zi。

篇5: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来到这个世界时,是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还有点迟钝,三岁还不会说话,他的母亲还担心爱因斯坦有什么病呢!上学后希腊老师常常说他很“笨”。爱因斯坦也自己回忆说:“主要是记忆力差,特别苦恼记单词和课文。

在爱因斯坦四岁时,他父亲送了一个罗盘(注:罗盘是指南针)给他,爱因斯坦用手指转动罗盘,改变它的方向,一松手,指针回到了原处,始终指向北,他百思不得其解,去问父亲,父亲说他太小不懂,爱因斯坦就立刻叫父亲教他认字,好让他明白多一些。

篇6:爱因斯坦的故事

阿尔伯特也不喜欢和其他男孩子在一起跑跳打闹,尤其厌恶小伙伴们酷爱的军事游戏。大部分时间,他都一个人躲在一边安静地玩积木,耐心地搭出钟楼啦、教堂啦、市政厅啦,还常常自己创造出许多玩法。比如,他喜欢用卡片搭房子,能一直搭到十四层楼高。他看着自己的“建筑”时,便感到创造的快乐。

上小学后,和其他孩子一样,阿尔伯特接触了宗教。他被《圣经》里的故事所吸引,为教堂里的气氛所感染。他甚至自己写了一些歌颂上帝的短诗,配上音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轻轻哼唱。

但作为一个犹太孩子,在19世纪末的德国,他受到了同学的排挤。沉默的、孤独的阿尔伯特并不太明白事情的缘由。他专心地听讲,耐心地应付学校的课程。10岁时,他进入了古典氛围很浓的路德中学。

对爱因斯坦的人生起关键作用的几年,便是这之后的几年。

爱因斯坦的叔叔是一个对科学有强烈兴趣的人,与他父亲一同经营小电器厂。在电力工业刚刚兴起时,他们便开始生产发电机、弧光灯、白炽灯和电话。在叔叔的影响下,爱因斯坦从小对动手的技术和抽象的数学都非常感兴趣。10岁以后,当地的一位医科大学学生塔尔穆德每周末到爱因斯坦家做客,常常给小阿尔伯特带些科学和哲学的书籍。

12岁时,爱因斯坦便读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并自己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13岁时,他读了康德的哲学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不时与塔尔穆德讨论其中的问题;在塔尔穆德的劝告下,他读完了长达12卷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其中汇集了有关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自然现象有其固有规律。这些书籍中止了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

67岁时,他写道:“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轻人的……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

“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从‘仅仅作为个人’的桎梏中,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试。”

第二个尝试在他16岁时到来。他所就读的学校渗透了浓厚的军国主义精神,这使他感到窒息和痛苦。

他在回忆这段时间时说:“对我来说,小学老师好像是士官,中学老师好像是尉官。”

少年阿尔伯特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反抗方式。晚年时,爱因斯坦有时会笑嘻嘻地告诉别人他在中学时的这个故事。一天,一名教师对他说,假如这个孩子不在他的班上,当老师的会更快活一些。爱因斯坦回答说他没做错任何事。老师说:“是的。但是你坐在后排并且那样微笑着,这侵犯了班级对教师所必有的尊敬。”

他没忍受更久。1895年,在他父母因生意失败移居米兰后不久,16岁的爱因斯坦自作主张,离开学校去了意大利。1936年,他写道:“依我看,学校若是主要以恫吓、威胁和人为的权威教学,那是最坏的。这种教学方法摧残了学生们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和自信心,培养出来的是唯唯诺诺的庸碌之辈。”

这种厌恶如此强烈,以至他根本不想再与他的出生地有任何联系。他求父亲为他申请放弃德国国籍。1896年,申请获准。

“你在自己短暂的生涯中,曾以孩子般的喜悦,赞赏一切明朗而有理性的东西”

因为投考苏黎世理工大学失败,爱因斯坦勉强同意到瑞士的阿劳中学完成未学完的高中课程。但他对教育的成见很快就消失了。阿劳中学提倡教师有选择教学方法的自由,因此课上得十分有趣,学生们可以在实验室独立工作,高年级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也极为关心。

正是在这里,爱因斯坦产生了那个对他的学术成长颇为重要的想法:如果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会出现什么情况?

后来,爱因斯坦称阿劳中学为“高等教育中最令人喜爱的样板”。“人不是机器,要是周围环境不允许他襟怀坦白、畅所欲言,人就不会生气勃勃!”

这种对教育和学校的希望,在他上大学后很快又消失了。他很快便决定,不再傻傻地坐在课堂上听课,而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实验室里,并开始阅读著名物理学家的著作。苏黎世理工大学的本科四年,只有两次考试,依靠借阅同学的笔记,他通过了,但这依然使他感到厌恶,为了应付考试,他不得不记了一堆垃圾,使得“每考完一次试,就会难受半年”。

爱因斯坦的求学经历,使得他对教育有格外深切的感受。成名以后,他多次应邀对教育问题进行演讲或写文章,在他的认识里,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的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

除去在阿劳中学的1年,爱因斯坦没有更多的机会享受这种理想的教育。但他还是通过某种方式自我实现了。

1901年,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但学校不喜欢他的独立,不同意留任他为教师。同时,由于家里人反对他和大学同学玛丽琦结婚,他与家庭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他开始了艰难的谋生。先是在一家技术学校任代课教师,后来又找到一份为期3个月的家庭教师工作。

1902年2月,伯尔尼的报纸上,以这样一种方式,第一次出现了爱因斯坦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愿为大学生或中学生完全私人地补习数学和物理学……”

在这之前,爱因斯坦已经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但显然,他还是个无名之辈。注意到这条广告的,只有两个大学生。但爱因斯坦没能靠这种方法赚到钱,因为他们三个人聊得过于投机,而使授课变成了长时间的讨论和共同学习,三个人开玩笑地将这个小团体称为“奥林匹亚科学院”,爱因斯坦被任命为“院长”。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视野中充斥了马赫、休谟、安培、黎曼、狄更斯、塞万提斯等人的哲学、科学和文学作品。他们被思想的交流迷住了,经常为某一页、某一句话争论,争论持续到深夜,甚至一连几天。

从某种程度讲,奥林匹亚科学院就是爱因斯坦心中理想的学校。他终生都对这个“幸福时代”充满感念。逝世前两年,他给当年的另一位“院士”写了一封信,开头即是:“致不朽的奥林匹亚科学院:你在自己短暂的生涯中,曾以孩子般的喜悦,赞赏一切明朗而有理性的东西。我们创立了你,为的是要同你的那些傲慢的老大姐们开玩笑……”

“别的人如果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如此孤立,便会极其痛苦,爱因斯坦却不然”

在创立奥林匹亚科学院的那一年,经人介绍,爱因斯坦终于获得了伯尔尼专利局三级技术审查员的工作―――一份正式的全职工作,终于不用再为生存而发愁了。他热爱那份工作,并一直工作到1909年。

宣告物理学革命的论文便是这个26岁的专利局小职员在100年前提出的。那一年,爱因斯坦一共写了6篇论文,发表了5篇。其中一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便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狭义相对论”,它彻底抛弃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从而使经典力学只成为相对时空中的一个特例。发表这篇文章三个月后,爱因斯坦又写了一篇作为推论的短论文,提出了著名的E=mc2,它的发现,使当时困惑所有物理学家的问题迎刃而解,如:放射性元素为何能不断释放出大量能量,太阳为何能长久地发出如此强烈的光和热等,也为核能的释放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然,并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和爱因斯坦一样抛弃固有的思维习惯。据说,当时全世界能够理解相对论的人,只有12个。

由于名字频繁地出现在物理学杂志上,爱因斯坦渐渐有了些名气。他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又得以在几所大学任教,先是在苏黎世,然后是布拉格,后来又去了柏林。但他并没因此而恢复自己的德国国籍。

遗憾的是,他到达后4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也正是从这时起,爱因斯坦开始了他作为和平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人权主义者的生涯。

1914年,德国一批最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发表了一篇为德国侵占比利时的行为辩护的《文明宣言》,德国几乎所有的文化名流都签了字,包括哈伯、伦琴、普朗克、菲舍尔等93个人。这份宣言后来被称为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无耻宣言”。

签名者里,没有爱因斯坦。

几天后,爱因斯坦在另一份反对《文明宣言》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份文件题为《告欧洲人民书》,提出:“欧洲必须联合起来保护它的土地、它的人民和它的文化”,要开展一个“声势浩大的欧洲统一运动”,“努力去组织欧洲人联盟”。

这份宣言在柏林大学的教职员工中传阅了,但只有4个人敢签名。与93人的庞大对手相比,它根本没有发表的可能。但爱因斯坦没有气馁,参加了反战组织“新祖国同盟”。1915年3月,他写信给罗曼・罗兰说:“在我们欧洲,300年紧张的文化工作,只引导到以民族主义的狂热来代替宗教的狂热,后辈人能感谢我们欧洲吗?许多国家的学者作出的举动,似乎他们的大脑已被切除……如果你认为我微薄的力量有所裨益,请随便使用吧!”

半年后,罗曼・罗兰特地与爱因斯坦会面。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爱因斯坦对于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判断令人难以置信地超然、公正,没有一个德国人具有如此的超然、公正。”但会见结束后,罗兰有些困惑:“在这个梦幻般的岁月里,别的人如果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如此孤立,便会极其痛苦,爱因斯坦却不然,他刚才还笑呢。”

爱因斯坦并没因战争而停止自己的研究。狭义相对论发表10年后,广义相对论问世了。

1919年11月,广义相对论在一次对日全食的观测中得以证实,爱因斯坦终于成为全世界都知道的名字。此前,从未刊登过任何关于爱因斯坦的报道的《纽约时报》也破天荒发表了一篇有多行标题的文章:“天上的光线全部是弯曲的/科学界人士或多或少激动地盼望日食观测结果/爱因斯坦理论获胜/星体并不在它似乎存在或被算定存在的地方,但谁也用不着担心/一本给12个智者读的书/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它,大胆的出版商接受此书时爱因斯坦如是说”。

爱因斯坦一下子成了众人瞩目的中心。他不断被邀请参加各种活动、发表演讲。慕名而来的人似乎一下子从世界各地涌到他家门口,还有一些人来寻求经济上的帮助。但实际上,他只有极少几次在公开场合露了面,目的是为慈善机构募捐。有时,他会开玩笑地对妻子说:“这次你把我卖了多少钱?”

这时,在爱因斯坦的思想里,这些社会活动与他向往的宁静生活发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不希望以往的生活被打破,但同时又永无休止地感受到科学家对人类的责任。“对人类及其命运的关心肯定始终是一切技术努力的主要兴趣,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

★ 爱因斯坦奋斗的故事

★ 爱因斯坦的名人故事

★ 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 爱因斯坦生平作文

★ 名人故事 爱因斯坦的情感往事

★ 我与爱因斯坦作文范文

★ 未来的爱因斯坦-作文

★ 《少年爱因斯坦》读后感

★ 爱因斯坦智商测试题

上一篇:房屋租赁合同无效情形下一篇:古镛镇“搭建四平台”推进党员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