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

2024-05-23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精选8篇)

篇1: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时期,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新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必再重复传统学科的这些过程,而应当直接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得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指导性地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更新,意识到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作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掌握这些技术;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人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显著。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指明,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明确了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自学时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上述仅仅强调了非智力因素,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和自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同样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例如,将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和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等专题知识,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之外的知识,象各种简单动画制作软件,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阅读书籍、或查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掌握,在一段规定时间的自学之后,经过测评,让一些学有所成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DD计算机。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

对于实践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探究、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

例如,采用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甚至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机会。时间的积累只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加以监督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各尽其能:多数学生应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要有所提高;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课外知识。

三、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

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三。

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实际,以及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光大,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时,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

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发计算机应用,甚至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学生学习了数据库应用后可以为班级处理考试结果,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还有学生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还有学生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还有学生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需要不断去探索。但是有一点是坚信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心理学》 主编:李建周3.《教育学》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

[作者简介] 中学一级教师,多年来一直担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任福州四中高中信息技术集备组长。

篇2: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我们正是遵循了这个指导思想,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也意识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实践。本文就论述了我们对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的认识;进而阐述了我们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素质教育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时期,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新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必再重复传统学科的这些过程,而应当直接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得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指导性地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更新,意识到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作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掌握这些技术;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人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显著。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指明,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明确了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自学时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上述仅仅强调了非智力因素,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和自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同样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例如,将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和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等专题知识,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之外的知识,象各种简单动画制作软件,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阅读书籍、或查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掌握,在一段规定时间的自学之后,经过测评,让一些学有所成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

对于实践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探究、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

例如,采用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

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甚至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增加学生上机

实践机会。时间的积累只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加以监督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各尽其能:多数学生应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要有所提高;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课外知识。

三、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

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三。

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实际,以及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光大,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时,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

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发计算机应用,甚至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学生学习了数据库应用后可以为班级处理考试结果,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还有学生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还有学生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还有学生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需要不断去探索。但是有一点是坚信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心理学》主编:李建周3.《教育学》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

篇3: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常见问题

1. 对信息技术学科不够重视

三年前, 我区大部分农村中学校长老龄化问题凸显, 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 一些媒体“痴迷游戏而荒废学业”的报道, 更是给了他们否定信息技术教育的“理由”。而且多年来信息技术没有纳入学业考试, 主管部门也没有进行统一的考评, 学校、教师、家长均把信息技术当作“非主流”学科, 很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没有可用的微机室, 即使有能用的也是摆设, 根本不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多年以来, 很多农村小学每周1课时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 到初中学业考试前疲于应考, 每周加到3课时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这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弥补的。

3.信息技术教师配备不足

目前, 我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没有专业教师。教师不固定, 无经验, 缺乏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是普遍现象。我区每年要引进近百名教师, 但其中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

陈斌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电教仪器管理站

的教师却平均每年不到一名。

4.硬件设备配备不能满足需求

硬件配备对于经费紧张的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更新缓慢、缺少维护, 严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虽然由于信息技术纳入了初中学业考试, 促使农村初中学校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更新机房, 全区近二十所初中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 但距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完善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1.加强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提高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 我区调整了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校长, 使校长平均年龄由50岁下降到40岁, 年轻化的校长队伍更易接受新鲜事物, 通过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交流, 校长们具有了较强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远景的规划能力, 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2.更新教师观念, 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师要熟练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还要变传统的技术传授为素质培养,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研究, 如采用“任务驱动法”、“问题解决法”、“情境创设法”等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做到因材施教, 明确新课程的改革意图, 转变自身角色。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懂得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有趣。

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建立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队伍

相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 城市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 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是教育技术专业或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他们系统地接受过信息技术的专业教育, 能熟练应用各种教育软件、硬件, 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农村中学缺少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首先, 他们可以跟城市中学加强教学交流和研讨, 多让城市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带动自己的年轻教师, 使农村学校也形成较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其次, 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 在教师招考中适当增加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数量, 鼓励信息技术专业的年轻教师到农村执教, 在物质和精神上对到农村执教的教师给予更多激励, 从而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4. 增加财政投入, 确保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配备

要使城市与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均衡, 就要先解决教学条件均衡的问题, 而这需要多方共同关注。首先,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都应积极筹措资金, 争取社会各界的共同援助。三年来, 我区农村初中学校通过政府部门拨款、企业赞助、教师自筹等方法, 筹措了部分资金, 由原来的两三个较合格的微机室增加到近三十个合格的微机室, 达到了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其次, 可以尽量争取国家的教育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援助, 还可以建立信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扶持机制, 以减轻农村地区的资金压力。学校还应在技术人员方面投入相应的资金, 配备专人维护和更新机房, 让信息技术课真正在农村中小学中开展起来。

5. 渗透积累, 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及信息素养, 但这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任务。应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主阵地,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 长期渗透积累, 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2008年到2011年, 我区农村初中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原来10名教师才能共用一台办公电脑, 现在达到了平均2人一台的水平, 很多农村初中学校已经达到了教师人手一机的配备水平。很多学校还实现了班班通, 绝大部分学科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 这样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渗透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了, 通过几年的积累, 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篇4: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21世纪的今天,“科教兴国”的宏伟规划为中华民族腾飞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教育走到了更高境界——素质教育。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迅猛发展的科技潮流,新课改的实施,决定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与进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果教师仍以陈旧的教学方法指导和教育学生,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极有可能消磨和泯灭其探求的勇气和创造的潜能。

二、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须优化课堂结构,在教学中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构建轻松的、利于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想方设法让兴趣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时时处处注重和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鼓励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求知识,启迪他们大胆提问发言,敢于把所思所想与大家交流。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对敢于发言或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创新的勇气。如:在《信息的概念》教学中,学生们对香农、维纳、钟义信就信息的认识提出的三种典型观点理解有困难,为能调起学生们的兴趣,我尝试用请学生讲故事、猜谜语的方式来引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主动参与课堂,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表现颇为积极。当回归主题时,学生们已解疑惑。实践证明,兴趣能点燃学生思维热情的火花,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构建多样化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当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将学习过程由原来单一的知识接受过程变为多样化的主动探索过程。情境教学、任务驱动、讨论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这些教法无疑会给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推波助澜,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和优势,弥补其劣势与不足。可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差异来选择教法尤为重要。教师应将继承与革新、观念与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创设出符合自己教学实际和教学个性的新的教学方法,自然渗透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在《图片信息的加工》教学中,我把教学任务融于一张风景图上。首先,我向学生们先后展示了原始和经过Photoshop软件处理后的风景图,看到这两幅具有强烈对比的图片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的热情,学生们会自觉观察图片的异同,相互讨论图片上所改变的部分用到的软件功能。通过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我点拨操作方法,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展示其成果,最后进行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这样,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他们不断探索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因为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人才观,二是因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诚然,创新的本质就是想到别人所未想、做到别人所未做的事情。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个性呢?首先表现在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且充分考虑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学习个性,激发创新的潜能,并获得最佳的个性展示;二是课前要观察、了解和分析学生学情和思想活动,以便掌控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三是上课时要结合学生个人具体情况,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及时按照学生个性来调整和控制课堂进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四是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类型和难易程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喜悦,在喜悦中开发智力和提高创造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灵魂,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条件下,自主不是自由,不是让学生任其发展,而是摆脱教师示范操作,学生机械式模仿,在教师科学的指导和激励下,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应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展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如在《动画信息的加工》教学中,讲授利用动画制作软件Flash创建动画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发表和交流意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其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信的品质。这样,学生们有了积极创新的热情和勇气,思维得到了拓展,课内激发的兴趣在课外也得到了延伸。如此,学生们才会学会,才会会学,才能获得一把开启知识之门和未来之门的金钥匙。

篇5: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英特尔@未来未教育核心课程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比较显著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受到了广大中学教师喜爱,那么,应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领会其精髓

首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这里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有明显区别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例如:在上语文课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文中一些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图片、音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主要以演示为主,现时“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求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其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用于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课改”理念特别强调了师生互动、师生间情感交流以及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而又活泼向上的课堂气氛。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刚好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跨越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体验上存在的鸿沟。既可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特别强调的吗?也正是语文“课改”所寤寐思服、求之不得的。

最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理想的学习环境。例如: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组织合作学习等。这样不但极大丰富了教与学资源,适时更新各类知识,而且有得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学习诗词,我们可以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学生较快地领会诗中的内涵、意境,让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去感受并轻而易举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众所周知,语文的知识面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知识点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无所不及,要学好语文就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信息获取渠道。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就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达到资源共享,快速灵活地获取信息。

二、利用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中国石拱桥》教学时,将搜集的形式各样的桥的图片与课文文本、课文朗读声音文件结合制作Flash朗读影片,随着课文朗读,适时展示处于田间地头的各种桥的图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制作拱桥形成过程动画,按步骤演示处于黔东南境内施秉县城的几座大桥。抽象的事理在几十秒的动画演示中变得直观可感,学生情绪高涨,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运用此类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巧用信息技术教学媒体使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使教学形式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如,在《乡愁》这篇课文教学时,课前先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学生初步认识到读这篇课文时应使用深沉的语调来表现浓浓的“乡愁”,语速舒缓,情感真挚。然而由于学生对于“乡愁”的了解不是很深,更不能理解当时作者余光中自少年时期的漂泊至人到中年后的沧桑,因而无法酝酿出真切的感情来读课文。于是学生便用了延长声音的朗读法,使诗歌读得怪声怪气,本来一首情感真挚的抒情诗歌被学生读坏了。为此,创设语境便成了必然。先给学生放一段“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歌曲、再播放很多的海外游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的录像,再配乐朗诵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于是,趁热打铁、厚积薄发,让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乡愁”。这时,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这一遍,学生的感情非常真挚。此时,随着情境的移动,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这种融图像、画文于一体的形式,生动活泼,强化了对课文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媒体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媒体,结合采用听觉型、视觉型和视听型教学手段,可以充

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如在教学如在教学《社戏》时,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导入阶段就要注意将学生的思绪引向童年美好的回忆中去。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农村纯净优美的田园风光,突出“社戏”片断。教师导入时,可以指出,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为大家所喜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社戏》,就是鲁迅先生记叙童年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文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是一场什么样的好戏,让先生这样倾心呢?让我们走进作品去看个究竟。这一导入,具有凤头的特点。如配特色的背景音乐,悬念的设置等,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到了课文中来。

经过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平桥村优美的风光、平桥村淳朴的村民和平桥村一群活泼、健康、可爱的少年,进行课堂小结,与导语遥相呼应,篇末点题:“是什么那样吸引人呢?哦!是因为有乐土、有美景、有趣事、有玩伴。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渲染描绘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给读者以冲击,而产生精神愉悦,富有美感。”这样结尾,从多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总结。与导语相互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教学整体。又如创设了情境,再现了形象,启发了想象。如教学《空城计》,我们自己制作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序幕,配以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激越歌声,把学生带入雄浑壮阔的画面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家作品的简介,使学生对作家作品有了初步认识。教师再导入新课,介绍小说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接着利用多媒体放映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有关“空城计”的画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想象力,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制成四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内容中的“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这样,将文学、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加透彻。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传统媒体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多媒体教学替代传统媒体如黑板、粉笔等趋势,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粉笔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任意增删,而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时会有忽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如果借助粉笔和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

(二)计算机操作不能代替讲述

计算机操作代替讲述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虽然也有学生与计算机对话的过程,具有趣味性、动态性、交互性的特点,而且色彩鲜艳,画面精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缺少与教师、同学的交流,显然对学生的语言不利,无法弥补人文境界和语用环境的缺失。因此,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

(三)人“机”的交往不能代替师生的情感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如果过分突出教师的“表演”,必然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因此,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教”中的引导者地位,不能以“机”取而代之。

篇6: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

东莞市厚街镇开贤学校 吴宣

摘要: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是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有机整合,不仅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促进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更是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反观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地理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使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地理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意义 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迎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也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深入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理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同时,《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要重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求教师“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应加快校园网的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从网上获取课程信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珠三角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绝大多数学校都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做为一个普通的民办中学,我们学校的各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经过近几年调查研究发现,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不但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新课改的步伐,正是如此,我们必须要在校本教研中进一步思考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库如何与地理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谈谈我对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一些认识、看法和建议:

一、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意义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是指将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和计算机的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两者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做为认知工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断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效整合,这也是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的必然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改革就更加意义深远和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地理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地理世界的平台,把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直观形象,也使得地理问题越来越生活化;更使得地理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从书本和课堂走出来。实践证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地理学习环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地理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和直观性,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价值。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地理课程理念、地理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

二、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是互为协作的关系,缺一不可。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经过研究发现,两者的整合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这就要求我们要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如:八年级下册旅游活动部分《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教学,我们可以把一幅幅色彩绚丽、景象逼真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的画面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此。他们一边“欣赏”这些画面,一边聆听老师生动的讲解,心中自然会充满神奇的遐想和喜悦,会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利用“西双版纳”和“新疆地区”景观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学生还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游中获得的知识与乐趣,这样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突出声、像、图等视听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从而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形势下的教学中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众所周知,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适合演示。如天体运动和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表现这些,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学效果不好。而计算机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设计自己的PPT演示文稿,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现象,从而更易于观察事物的变化;通过图片、动画化小为大,利于了解微观事物,也可以观察远古地壳运动及生物变化,突破时间制约,观察动态变化,认识发展规律;观察整个宇宙及天体的运动,了解地理事物宏观的特征。例如: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以往,教师只用一个地球仪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而利用多媒体把地球的公转、自转、太阳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形象地演示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其中搜索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现象、资料、图

片、视频,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制作PPT文稿,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有机整合途径的认识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化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地理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学习《长江》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播放长江的某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声音、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很快就会身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奇。又如七年级下册中讲到《日本》时,经济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知识点,这时,我们可以选择播放《岩松看日本》的精彩片段,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积极,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地理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信息技术如同一个庞大的知识汇聚点,汇聚并贯穿了众多人们的智慧与结晶,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地理教学,将会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它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化,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刺激思维,还让学生丰富了地理学科的知识,丰富了课堂。

例如:“澳大利亚”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鸭嘴兽、考拉、鸸鹋等,在探究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生存原因这个重点时,可以利用flash动画模拟大陆漂移运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澳洲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形成原因,从而揭示古老生物之谜,同时又可利用CAI课件展示一段鸵鸟、考拉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它们的生活获得感性认识。

(三)、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学习。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的内容时,教师课前利用Flash制作“大洲大洋拼图软件”,主要目的是用来考察和训练学生对大洲大洋空间分布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在软件中,可以首先设立了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制作了各大洲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将大洲拖动到相应的位置,然后再把大洲和大洋的名字拖动到相应的位置。通过这个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为以后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计算机收集资料并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演讲者。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听,是听众。书本是学生学习的世界;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教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的建构者。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地理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超级链接”这一手段,通过对一些关键字建立“链接”,随时从单个词“链接”出去,转到网络庞大的资料库中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假设学校假期组织学生到澳洲参观学习,可又不知道澳洲的地理位置,出发时衣服该带多少,语言通不通,哪里是澳洲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地人有哪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主要的城市?这时通过布置学生上网收寻有关澳洲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网上交流,向大家介绍迷人的澳大利亚风光。学生通过上网不仅获得澳洲不同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丰富了知识面,无形中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适当运用时事新闻,进行地理教学。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与地理相关的事物时有发生,涌现出大量的地理信息,我们应该把这些地理信息进行归类收集。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注意资料的新颖性、时代性和真实性,以及资料与地理学科的相关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时事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例如,在《东南亚》一节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印度洋海啸的视频资料以及我国政府对该地区进行援助的图片、资料和文字引入新课,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对该地区的地理特征——火山、地震频繁有了初步了解,又可以让他们接受一次情感教育。

综上所述,在 21世纪的全新教育形势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定会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会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恰当,必定能为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当前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3、《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林培英

篇7: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我市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中小学均十分重视这一工作,纷纷将教育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校发展的“双翼”,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科研日益增强。本课题所立足的中学具有开展这一应用研究的迫切性:一方面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在加强;学校物质条件(常规电教设备、多媒体设施、计算机网络及大量软件等)在具备、完善;学校教师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学校还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够、教育教学中运用流于形式及相关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而且,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正将面临着技术设备达到一定标准,其推广应用便是主要矛盾、便是长期工作要点的现实问题。因此,本课题力图通过实践,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以达到推动开展、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目的。本课题所指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当前学校拥有的校园网、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网和常规电教设备,以及与之相配运用的教育软件及资源等,它们是学校现代教育手段的组成部分。“中学教育教学”是指初中、高中的一些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侧重选取初中英语、高中研究性课程、职业高中的旅游专业以及校园学习环境等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同时,也在其他方面择要开展研究。“开发与运用”为本项研究的关键所在,我们努力做到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经验;形成一些优化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研制出和应用好一批适用于中学教 育教学的软件,并加强网络环境下资源库的建设;从而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使信息化建设与运用达到新的水平。

本课题由“成都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牵头,有成都实验中学、彭州中学、成都市旅游职业学校、成都南洋学校参加。围绕本课题,四校分别承担了如下专题研究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初中英语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的研究》、《旅游景点信息化教材的制作与应用研究》、《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应用》(均制定有《研究方案》)。本课题拟:

1、以点带面推动实践活动,以四校为重点辐射到其他学校,从中学研究促进小学相关研究。

2、在不同类别的四校(示范性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民办中学),研究中学应用信息技术的个性与共性问题;

3、侧重研究学科教学,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管理、评价诸问题。

二、课题的依据

1.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逐步深入,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 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全民教育发展的基础策略国家报告》也提出了“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全面提高中小学迎接二十 一世纪挑战的能力”等要求。目前,方兴未艾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都是我们搞好本课题的强大支撑和动力。

2.本课题的研究将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和获取教育理论上的支持。主要有如下一些教育理论为依据:

(1)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与四周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多次反

复,使自身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活动。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时不仅要注意同化过程的引导,还要注重如何增强刺激,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有效的学习。这是本课题实施中把握教育信息资源以及媒体应用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这一强调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进行知识学习与建构,并要求教师从传授者转为指导者的教育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很有意义。其“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是本课题实施中教学应用的着力点。

(3)传播学理论 根据香农--魏弗传播模式,尤其反馈环节的列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教育信息传递由单向到双向变化的意义。传播内容的来源、传播媒体的利用、传播效率的条件等都是课题实施中要下工夫之处。

此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教学整合的理念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只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课题实施,我们的研究才有高度、才有价值。

3.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具有较好的开展条件。课题由市教育局主管业务部门牵头,并与四所有相当实力的学校联合承担,有上下协调、以点带面、优势互补的特点。市“中心”(在原市电教馆基础上组建)已有在“九五”期间组织、参与、指导、管理全国级、省级及市级电教课题(共48项)的经验;四所学校也有承担市级以上课题研究的经验,而且已有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项。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主研人员均为兼有行政职能的中学高级教师或特级教师,有长期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有较强的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参研教师积极认真,他们多为教学与科研的骨干。这些学校还具备了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物质条件,常规电教设备、多媒体设施、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大量的软件,资源库正在建立、完善和提高。各承担

单位还将采取措施,从时间、经费等方面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我们拟通过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对于学校与教师不仅要对信息技术作理性化的认识与陈述,更要营造一个让其有效利用的条件与环境,促进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着眼点应当是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应当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着力点应在于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于信息技术应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于这一研究目的,我们将在各实验学校认真开展实验与研究,以寻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实践路径。

1. 本课题确定了如下研究目标:

(1)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学教育活动、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其优化教育教学的方法、模式,探索其有效实施的策略与途径。

(2)收集、组合、研制、开发一批适用于中学教育教学的软件,促进资源库及网络环境的建设。

(3)促使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他们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以提高教育

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一代新人。

课题将对信息化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变革作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各课题承担学校还以此确定了各自的研究目标(见各校方案)。

2. 本课题拟定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资源环境建设方面: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学教育环境的构建策略。中学教育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应用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研究性学习支持网,研究

其结构、模块及功能。

学科教学应用方面: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主要学科的教学。信息技术与主要学科整合的途径。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的教与学。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

软件开发方面:开发、研制一批适用于教学的系统软件。开发、构建基于网络环境运行的教育信息资源。

教师提高方面:教师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培训办法。教师应用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及管理措施。各课题承担学校还根据要求,进行分解,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内容(见各校方案)。

作为一联合研究的区域性课题,我们还将从宏观角度确定推动大面积工作开展的研究任务,即:

1、总结信息技术在中学推广运用的经验,探索其有效途径。

2、构建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中运行的机制与体系。

3、推动区域性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四、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选择了不同类型的中学:示范性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民办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着力研究中学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管理、评价诸问题,并选择、确定一些教师和一批班级与学生为样本。研究工作将依托各学校教科室和现代教育技术室(电教组)进行。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开展研究。为完成本课题我们将作到整体协调、分工合作、定期研讨、共同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构建教育技术在不同类型中学应用的策略及体系:为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提供规律、原则、方法及有效的经验。同时也努力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事实性、经验性支撑以及一定的理论依据。在研究实施阶段以及在成果获取之后,我们将在我市更大的范围内--在中学,也在小学推广这些身边鲜活的经验,促使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实在更有力。

五、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2002.5-2002.8

在这一期间,做好论证、研讨和方案草拟的工作。各承担课题实验的学校开展前测活动,做好设备配置及条件创建工作。

2.实施阶段:2002.9-2005.

2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我们将采取有分有合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与研讨交流工作。作到学期有研讨活动,学年有总结交流。

2003年底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05.3-2005.5

各校汇总、分析、资料,组织进行检测工作。

在各校总结基础上,通过分析、研讨、交流和总结等活动,形成本课题的《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以及《检测报告》研究期间,在“成都市教育信息网”上设置课题交流栏目;在《成都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特刊》上刊登文章,以开展交流。

六、期成果

1.在总结阶段,拟出本课题研究《论文集)。刊登课题参研单位及成员的有关经验文章及论文。

2.研究期间形成一批适合中学教育教学的软件,并建立《资源库》,做到网上运行,达到资源共享。

3.在研究中期,形成课题实施《中期研究报告》,从而回顾工作,总结经验,认识不足,调整提高,以提高研究水平。

4.在总结阶段,拟出《教案集锦》。推出一批课题研究中有研讨价值、有教学实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5.课题实施中拟拍摄、收集一批录象资料,如反映教学情况的课例和教育活动的记实。

6.在总结阶段,本课题和各实验学校的专项课题均完成《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以及《检测报告》。

七、课题的检测

本课题的检测包括过程测评、结果测评、人员测评。对按方案计划的实施,实施中的资料积累,事例、数据、材料的真实性,以及人员参与和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检测评估。

检测的项目主要参照研究目标来制定,测查目标达成 量状况。拟通过调查、查资料、座谈、听课、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进行。从教育教学的方法、模式和策略,教育软件的质量 及数量,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教师的认识与技能等方 面来评估本课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从而进一步认定该项研究对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八、组织和管理

1.组织(从略)

2.管理

(1)建立建全管理机制。由课题负责人牵头,主研人员组成领导班子,每学期召开会议,统筹协调、促进开展。实验学校也组建相应的小组,召开会议,组织活动,开展研讨,研究和解决问题。

(2)确保研究的落实。作到保证参加研究人员的稳定,研究时间、经费、资料的落实,促使研究工作顺利实施。

(3)各实验学校将参研人员的课题研究工作纳入教学管理;对其成果予以奖励,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篇8: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高效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兴趣

现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网络的日常化,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 并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提供着越来越多的便捷。信息技术课是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已越来越贴近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方向, 研究学科自身特点钻研教材精心备课,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从学生特点入手, 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日千里, 这也是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从刚开始时需要教授学生简单的DOS命令、二进制等, 到现在教授更加实用的OFFIECE办公软件的应用等等, 也不过十多年, 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学科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而现在, 网络的普及, 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文字等教程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自学, 有些知识学生掌握得比教师还好。

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如果不再给自己充电, 不多学习, 当学生和你探讨或向你请教课本之外的电脑知识时如果你对他提到的问题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时, 那会是非常尴尬的一幕。

因此, 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 学习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 学习本专业更新的知识, 使自己永远处在信息时代的前沿, 采用全新的、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

二、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学科中, 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也是不尽相同的。

例如, 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时, 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我并没有按照课本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一步步讲解如何打字、如何修改、如何插图、如何图文混排等, 而是给学生出示了几副精美的作品, 有音乐贺卡, 有醒目的班级课程表、有精彩的班刊等等, 学生看到这些作品都惊叹太漂亮了, 表现出非常想要学的欲望。

接下来通过几节课的学习, 我顺利地把要掌握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最后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 让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 并利用计算机教室的网络共享向同学们展示了各自的作品, 让大家进行观摩、交流。既让学生学会文字处理的各个知识点, 又提高了学生了创造性。

三、教师要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教学不能一刀切。比如有些学生喜欢信息技术, 也经常实践操作, 而有些学生却对信息技术课不太感兴趣, 这就造成了学生水平高低不同, 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

中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 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 敏感而脆弱, 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 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 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 有些问题需要直接了当地回答, 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整个辅导过程中, 教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 切忌不耐烦, 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四、教师要拓宽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 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 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 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 而实际应用却上无限发展, 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 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 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 如认识各类软件的作用、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 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 当然, 各类软件是数不胜数的, 教学中教师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 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 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 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品味生活之美初中优秀作文下一篇:医院各个科室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