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穿刺困难

2024-05-04

静脉穿刺困难(精选十篇)

静脉穿刺困难 篇1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穿刺困难,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合并过度肥胖、水肿及烧伤后瘢痕增生等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 P I C C穿刺难度较大。笔者在超声科的配合下, 对45例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 (以下简称彩超) 引导下行PICC, 并与另外45例采用传统盲穿法穿刺的患者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本院经临床诊断确需PICC且符合条件的患者90例为观察对象, 男51例, 女39例;年龄55~76岁, 平均 (62.1±3.6) 岁。入选指标:过度肥胖[体重指数 (BMI) >28]、水肿及烧伤后瘢痕增生等造成肘部血管触摸不到而穿刺困难者。将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间入院采用传统盲穿法置管的患者设为对照组, 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入院在彩超引导下置管者设为观察组, 各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大体一致。所有置管操作均由经专门培训、丰富经验的主管护师操作。观察组由超声科同一医师引导下在彩超室进行。

1.2 仪器与方法

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PICC穿刺包。观察组使用的仪器为P H I L I P S i U 2 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者去枕平卧, 手臂外展, 清晰显示静脉后, 实时观察静脉管腔内血流状况、距体表距离和血管内径[1], 对血管进行选择、评估, 然后选择适宜尺寸的静脉导管, 确定最佳穿刺路径。如果彩超发现浅静脉过细, 则选择穿刺深静脉。采用“out of plane”技术, 即穿刺针的长轴与超声束垂直, 因此在图像画面上无法看到穿刺针全长穿刺前首先在穿刺点上方1 0 c m处扎止血带, 在探头远侧1 c m处选择穿刺点, 穿刺角度以15~45°为宜。在实时超声引导下, 当P I C C自带穿刺针显示进入静脉管腔时, 超声图像上可见血管内有针尖高回声亮点“dot”[2]。在图像上明确针头完全进入血管内后, 旋转探头, 使声束方向与血管方向平行, 然后再微调进针角度, 使针与血管腔平行, 松开止血带, 左手固定针头, 右手向静脉内送管。当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位置时, 将患者头尽量压低至锁骨处, 以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 当导管从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后, 暂停送管。用探头在颈部观察导管位置, 确认进入上腔静脉后, 继续送管至预定长度。退出穿刺针, 连接肝素盐水注射器, 抽吸至回血并冲洗, 用专用固定器固定导管, 穿刺点用无菌透明敷贴妥善固定[3]。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二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 以及穿刺成功者的平均置管完成时间及局部软组织损伤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36例 (80.0%) , 二次及以上穿刺成功6例 (13.3%) , 穿刺失败3例 (6.7%) ;而对照组以上三项指标分别为23例 (51.1%) 、10例 (22.2%) 、12例 (26.7%)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总穿刺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8.32、6.48, P<0.05) 。对照组穿刺成功者中局部软组织损伤15例 (45.5%, 15/33) , 而观察组为5例 (11.9%, 5/42)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4, P<0.01) 。观察组患者平均置管完成时间为 (23.5±4.2) min, 对照组为 (37.8±5.1)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32, P<0.01) 。

3讨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将导管的头端直接置入上腔静脉末端以满足患者的各种用药需求, 以其操作简便、使用安全、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而受到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欢迎, 临床应用广泛。对于血管条件尚好的患者, 采用肉眼观察及触摸等方式评价后进行穿刺, 其操作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 还与患者本身的血管状况有很大关系。对于过度肥胖、瘢痕等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 穿刺前精确定位是穿刺成功的关键。应用彩超可以动态、实时显示血管管壁及内部血流状况, 并可显示观测部位血流多普勒曲线。

与传统盲穿法相比, 彩超引导下行P I C C有以下优点: (1) 可精确显示并区分出动静脉, 并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畸形、血管内是否有血栓等异常, 操作者还可以通过超声显示屏实时看到穿刺针进入血管情况, 大大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 降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传统盲穿是在肉眼直视或触摸下评估血管并穿刺, 易损伤血管内膜导致机械性静脉炎。彩超引导可以选择较粗、较直和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 可以减少送管时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 从而降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 (3) 缩短置管时间, 减少软组织损伤。传统盲穿法可能由于进针深度估计不足而出现回针后复穿, 多次复穿可以引起血管周围的渗出;而彩超引导可以清晰显示针尖位置, 实时观察进针深度, 减少复穿率, 从而降低软组织损伤, 缩短置管完成时间, 提高患者满意度。 (4) 可实时监测PICC导管运行方向。当导管进入到锁骨下静脉位置时, 超声可实时观察导管有无弯曲, 并在导管行进过程中观察其运行方向, 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和医护人员穿刺时的信心。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经外周静脉穿刺, 如果条件许可, 首选血管为贵要静脉[4], 因其位置较深, 解剖结构直、管径粗, 且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粗, 静脉瓣较少, 利于顺利置管, 发生静脉炎的几率相对较低。贵要静脉位于肘前, 操作范围大, 也方便超声医师进行实时监测。 (2) 如果在彩超室置管, 应注意无菌操作。置管前对室内和探头进行消毒, 超声工作人员常规戴帽子口罩, 穿无菌隔离衣, 戴无菌手套, 超声探头用无菌套套上, 并使用无菌耦合剂, 以防感染。 (3) 进针时应把握好“三度”, 即角度、速度和深度。进针角度应小于45°。如果进针角度过大, 可能会穿透下侧管壁。开始进针速度要快, 当穿刺针进入血管上壁后, 应放慢进针速度, 用超声实时观察针尖部位。如果由于超声伪像等原因显示不清针尖时, 应轻移针头, 以便于超声下辨别出实际的针尖部位。当显示针尖刺入静脉血管腔后, 尽量将针放平, 使进针方向与血管腔平行。 (4) 在颈部用超声监测导丝运行方向时, 部分患者由于颈部较短、皮下脂肪组织较厚, 超声无法清晰显示上腔静脉, 此时可通过观察颈内静脉情况, 防止导丝误入颈内静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也有不足之处, 如部分瘢痕组织后方可能出现声影而使血管显示困难;部分静脉血管内血流流速缓慢, 如果机器敏感性不够, 则无法清晰显示;超声伪像及彩色血流溢出, 可能使血管显示不真实。超声医师应通过改变取样位置、更换探头、调节血流流速参数等方法, 以清晰显示血管情况。

综上所述, 彩超引导下对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穿刺置管, 操作时间短, 一次穿刺成功率高, 减轻患者的置管痛苦, 适用于肥胖、水肿、烧伤瘢痕增生等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参考文献

[1]胡君娥, 龚兰, 唐运香, 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引导下行PICC 30例[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0) :39.

[2]王爱丽, 周雁, 黄中娟, 等.超声引导在外周静脉困难穿刺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69.

[3]潘农, 战微微, 孔晓敏, 等.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5, 14 (11) :870.

静脉穿刺心得 篇2

首先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是否牢固及实践经验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因此我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认识和自我素质,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把每一个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尽职尽责。

其次护士心理状态往往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心理失衡表现在静脉穿刺时就可能造成痛苦,甚至失去抢救生命的良机。因此要减少或者避免静脉穿刺的失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血管的损伤,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一针见血,是我们护理人员因具备的重要素质。

然而由于科室的特殊性,我科室老年人相对较多,而老年人机体老化,静脉管壁增厚、变硬,血管弹性较差,脆性增加,官腔狭窄等特点,再加上经常树叶导致血管破坏,给静脉穿刺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我通过对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和穿刺技术的研究,掌握了一些静脉穿刺的技巧,老年患者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末梢血管纤维化,缺乏弹性,静脉硬而脆,血管活动度较大,穿刺时易滑动,造成穿刺的困难。因此,穿刺前腰仔细了解老年患者血管的生理特点,使血管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在选择穿刺部位时,按原则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寻找静脉。对较长期输液的患者,应从末梢血管开始的方法,以保护血管。同时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扎止血带前在选择穿刺的肢体上双手自上而下按摩,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在冬季,周围温度低,静脉痉挛充盈不良,穿刺困难,可先给予局部热敷,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也可以局部外涂血管扩张剂或上下扎两根止血,待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

我也非常关注各种护理杂志及相关护理网站,我认为作为当今的护理人员我们不应满足于书本的知识,而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护理行业的研究及发展。关于静脉输液我了解到许多关于静脉穿刺技术的改进方法,如某研究表明将静脉穿刺角度加大至35°-40°即大角度静脉穿刺术,可弥补常规静脉穿刺术的不足,因此自己也在临床中尝试应用,通过前后两种方法对比,我发现大角度静脉穿刺有利于减轻病人疼痛。

逆行静脉穿刺体会 篇3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逆行静脉穿刺不是一种常规的输液方法,在临床中没有普及应用,笔者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立足岗位特点,积累了一些穿刺经验和技巧。

通常手背是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操作方便,容易固定。但是,护理人员一般都是从手背中下1/3处向心性穿刺。随着输液次数的增加,血管机化变硬,脆性变大,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和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血管破坏更加严重,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手背掌指关节处仍存在一些比较充盈的短小、弯曲的血管。在穿刺这些血管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逆行穿刺比常规穿刺易于固定,存在很多优点,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治疗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2009年2月至2012年6月随机抽取40例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采用顺行静脉穿刺20例,采用逆行静脉穿刺20例,病种为肺气肿、血液病、尿毒症、癫痫、脑梗死、动脉硬化等。

2方法

根据血管条件,选择5号半或7号针头,手足背下1/2至指趾端为最常选择的静脉,而整个手足背的浅静脉均为研究对象。

3穿刺方法

逆行穿刺除方向不同外,同顺行穿刺相同。逆行穿刺时,护士背向头端,向指趾方向进针。按常规准备液体,排气后备用。选择血管,常规消毒皮肤后,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上端皮肤使血管固定。右手持针柄,逆血管方向,斜面朝上,使针尖与皮肤呈2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血管方向潜行刺入,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点滴通畅后固定好针头。

4结果

顺行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0%,逆行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5%。

5结论

对老年、慢性病、长期输液患者采用逆行靜脉穿刺的方法进行输液是安全可靠的,具有成功率高、不影响手部活动、不影响液体滴速、渗漏率低等优点。提高了浅静脉利用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王学勤.逆行静脉穿刺的体会.济宁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02期

[2]李梅,高全聪.逆行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中外医疗,2011年第17期

[3]王静,王小燕,翁萍.手背远端静脉逆行穿刺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4年第15期

静脉穿刺困难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输液中心进行静脉输液、经本院静脉输液小组成员会诊后确认为静脉穿刺困难的老年病人。纳入标准: (1) 需连续静脉输液2d以上、意识清楚、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无显著的躯体痛苦和肢体皮肤感觉障碍; (3) 病人对静脉穿刺法知情并愿意配合。排除标准: (1) 意识障碍, 皮肤感觉障碍; (2) 凝血功能障碍; (3) 对疼痛反应迟钝、过敏者; (4) 手背皮肤异常。符合上述条件病人210例, 其中男113例, 女97例;年龄60岁~85岁, 平均69.6岁。两组病人由心理素质良好、操作技术熟练的同一专职护士执行, 使用相同厂家的5.5号头皮针输液器。

1.2 静脉穿刺方法

穿刺部位选择手背静脉, 病人取坐位或卧位, 上肢平放于操作台或床上, 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方法, 即扎止血带, 常规消毒皮肤, 嘱病人握拳, 操作者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方皮肤, 并使静脉固定, 右手持针柄, 针尖斜面朝上, 使针头与皮肤成15°~30°角, 从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再沿静脉潜行一段后再刺入静脉, 见回血再将针头沿血管推进少许, 松止血带、嘱松拳、固定针柄和针头[1]。观察组采用两2名护士协作操作, 1名操作护士和1名协助护士进行穿刺。即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 嘱病人手自然放松状态, 操作护士左手抓握病人掌指部, 使病人大、小鱼际向掌心靠拢、手背呈圆弧形即背隆掌空状[2,3], 拇指置于穿刺部位血管下端;协助护士一手掌心向上抓握病人腕掌处离穿刺点3cm~5cm处, 拇指置于穿刺部位血管上端, 另一手备用。两护士拇指向相反方向拔河式拉直病人穿刺部位血管和皮肤, 力量适宜;操作护士右手持针柄, 针尖斜面向上, 以45°~60°角从血管正上方, 用针尖快速点击刺入皮下, 然后迅速降低角度至15°~30°, 适当放慢速度刺入血管[4], 见回血再沿血管将针头推进少许, 持针柄不动, 不要换手, 协助护士轻轻松开止血带、妥善固定。

1.3 评价标准

穿刺顺利, 固定后液体进入通畅, 穿刺部位无液体外渗, 局部无肿胀为穿刺成功;有回血但穿刺部位青紫或出现局部隆起, 或无回血且液体滴入不畅为穿刺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JMTJFX简明统计分析10.34.rar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率表示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χ2检验, 取α=0.05, 判断有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静脉穿刺时疼痛程度与穿刺进针角度密切相关, 因表皮对痛觉特别敏感, 进入到血管里面, 疼痛明显减轻, 甚至没有疼痛, 而穿刺时针尖必须通过表皮才能进入血管。当穿刺进针角度增大时, 针头与表皮、皮下组织的触点面积变小, 有效穿刺力大, 即针头很容易穿刺皮肤及血管, 缩短了针尖在皮肤下及肌肉内运行时间, 故穿刺疼痛明显减轻[5];由于老年病人血管硬化、腔狭窄、充盈度和弹性下降、脆性大, 皮肤组织松弛易滚动, 因此两护士向相反方向拔河式施力, 使皮肤皱纹拉平, 提高了皮肤、肌肉的紧张度、张力增大, 使静脉固定不滑动, 穿刺着力点集中, 使透过皮肤层速度加快, 降低了刺激的强度、缩短了刺激时间, 从而使病人的穿刺疼痛感明显降低[4];5.5号针头因针头体积较小, 刺入皮肤时接触面积减小, 对痛觉神经的伤害较小, 因此疼痛减轻[6]。由于改良静脉穿刺法可明显降低病人的疼痛, 故病人能较好地配合护士完成静脉穿刺操作, 为静脉穿刺成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传统静脉穿刺的操作方法是先嘱病人握拳, 穿刺, 再嘱病人松拳, 但因老年病人末梢循环差, 握紧拳头后皮肤绷紧, 手背静脉血管上下壁贴近、距离缩短, 充盈度反而下降, 显露不明显;又手背皮下脂肪少, 握紧拳后指掌关节隆起高于手背皮肤, 妨碍穿刺进针, 使血管更难穿刺, 而致穿刺失败。通过改良, 病人手自然放松, 护士握住病人的手部, 使大、小鱼际向掌心靠拢呈背隆掌空式, 护士根据自己选择的血管随意调节手部位置, 使病人心情放松, 注意力分散, 既减轻了疼痛, 又避免因握拳、松拳动作导致血管穿破或滑脱等缺点, 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同时, 两护士用拇指向相反方向拔河式拉直血管皱纹皮肤, 使滑动的静脉固定, 有利于穿刺成功, 因此, 也明显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

由于老年病人慢性病多, 病程长, 反复多次在门诊或住院静脉输液, 对健康知识了解较多, 自我保护意识强, 因此, 对静脉穿刺所带来的恐惧心理加重, 情绪变化快, 易烦躁。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分散其注意力是成功穿刺的基础。护士应态度热情和蔼、言语诚恳地对老年病人进行健康宣教, 缓解心理压力和降低血管紧张度, 有利于穿刺成功;护士应保持愉悦的心情和稳定的心态, 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除与操作技术娴熟有关外, 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因此, 对静脉穿刺困难病人, 护理人员不要埋怨;无论家属有与无, 都要自信、不急不躁、稳中取胜, 要集中注意力认真选择、仔细评估血管、规范操作, 取得病人和家属信任与配合, 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两名护士拔河力度要适当, 两名护士用拇指向相反方向拉直血管皱纹皮肤, 以不影响静脉充盈、显露和损伤病人为度, 既要使滑动的静脉固定, 又要有利于穿刺成功, 从而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进针的角度、力度与深度选择, 血管较细、较瘪或弯曲的血管, 以45°~60°角从血管正上方, 用针尖快速点击刺入皮下, 然后迅速降低角度至15°~30°, 适当放慢刺入血管和送针的速度;弯曲血管见回血后应减少进针长度;皮肤薄用力轻, 皮肤厚用力稍重, 防止穿破血管壁;针头妥善固定, 正确的针头固定也是保证输液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穿刺成功后, 操作护士右手拇指固定针柄不动, 另一护士轻松松开止血带, 防止止血带突然松开时弹力过大, 将针头滑出血管或刺穿血管壁。一般病人采用敷贴传统方法固定即可, 但对多汗和手易动的老年病人应加用一条长胶布, 从针柄处轻轻环绕一周固定, 松紧度以皮肤未出现凹陷为宜。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梅.基础护理技术[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347.

[2]田瞵.老年病人静脉输液的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16) :2230-2231.

[3]石春辉, 刘大纯.改进静脉输液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5) :190-192.

[4]夏桂兰, 万诗燕, 程慧珊, 等.拔河式大角度穿刺用于肿瘤病人静脉采血[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 :60-61.

[5]林秀芳.手背静脉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效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杂志, 2010, 16 (5) :618.

静脉采血穿刺技术(外周) 篇5

【目的】

静脉血标本的采集 【禁忌证】

局部感染、静脉炎、血管硬化者,躁动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后进行。

【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准备:安尔碘或碘伏、棉签、止血带、治疗巾、5-10ml注射器2具、标本容器、试管架、检验单;治疗车一侧放手消毒液;治疗车底层:锐器盒、医疗垃圾容器、止血带消毒容器等。

【操作步骤】

1、评估

1)了解病情,认真观察局部皮肤、血管状况;

2)了解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采血前准备,例如是否空腹等; 3)解释采血目的、方法,指导配合。

2、操作要点

1)1.洗手,戴口罩,携用物至床旁。

2)核对医嘱、检验单,确定检验项目、抽血量,容器与标签是否正确;再次核对床号、姓名。

3)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取舒适体位。

4)露出患者手臂,手臂下垫治疗巾,选择静脉,于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4~6cm处扎紧止血带,并嘱患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5)消毒3 遍,消毒范围 6-8cm。待上一次消毒干后再次消毒。6)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度一30度进针,见回血后将针头略放平,稍前行 固定不动,抽血至需要量。

7)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指导患者前臂屈曲压迫3~5分钟。

8)取血标本时取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内,切勿将泡沫注入,避免振荡,以免溶血。

9)如系抗凝试管,应在双手内轻轻转动,以防凝固。

10)如系液体培养基,应使血液与培养液混匀,并在血液注入培养瓶前后,用消毒液消毒瓶口。

11)再次检查病人穿刺处是否已止血,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撤去治疗巾和止血带,整理床单位,观察并询问病人的感觉。12)将标本容器和检验单放置妥当,及时送检。

13)正确处理物品(符合“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消毒”)14)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

2、采集标本的方法、量、和时间要准确。做生化检验,应在清晨空腹时采血,应事先通知患者,抽血前勿进食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3、不宜在输液、输血的手臂采血,严禁在输液、输血针头处抽取血标本,最好在对侧肢体采集。

4、需要抗凝的血标本,应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匀。

浅谈静脉穿刺技巧 篇6

【关键词】静脉穿刺;技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5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70-02作为一名护士来说,静脉穿刺技术是人人都会的,但是要想一针见血,而且在允许活动的范围内能保证不渗液(也就是顺利滴完)是每个人很难做到的(昏迷及小儿除外)。为什么有的护士虽然也一针扎上了但不等离开病房患者就喊鼓包了,这不能说明你是一针见血,而且可以说你的这次穿刺是失败的。从事护理工作多年来,对静脉穿刺有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对于静脉穿刺的成功与否,选择血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你选择的血管对你来说应该有100%的把握,没有100%的把握,你要从新选择,因为即使你认为你选择的血管100%能扎上了,还有扎不上的可能,所以不要冒着试试看的态度,反正这支血管扎不上还有另一支,那样会失败的,而且患者对你也产生了不信任的感觉。其次,血管选择好了,绷紧皮肤也很主要。扎四肢末端(手脚)血管时,绷紧皮肤要按着血管走向纵向绷紧皮肤,不要向血管两侧绷紧皮肤(弊病是:进针钝,容易刺漏血管)三是进针要快,让针开皮就进血管,见回血后立即将针放平沿着管道进针(好处是:无痛,保证针不滑脱血管外)。

这样才能说明你是一针见血。针对不同类型患者血管的选择进针手法也各不相同。1青壮年患者血管的选择

对于外科青壮年患者的血管比较粗,弹性好,为什么护士还扎不上呢?原因是这样的血管比较滑,管壁厚弹性大容易滚动,系止血带后,绷紧皮肤后将粗大的血管压住进针直至1/2或2/3,固定结束。2老年患者血管的选择

老年患者血管比较细,管壁薄,弹性小、脆,容易破。尤其是常住院患者,不等这次血管恢复好了又住院了。这样的血管不要把皮肤绷的太紧,而且开皮后进针要缓慢。为什么有的护士扎上后容易渗呢?原因是开皮回血后你不敢再往血管进针,不要怕,大胆地向前平行进针,哪怕是支末梢血管或细小静脉,你都不要怕。3水肿患者血管的选择

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病人,在你无路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水肿部位(如深静脉血栓需要痪肢介入的患者)的情况下,你可以在水肿部位表面上观察,肯定有表浅静脉或细小血管,发现血管后,用拇指按压血管部位,反复按压几次,将水肿的皮肤压出凹陷,暴露血管,立即穿刺,不然水肿部位凸起,掌握不好血管的深浅度,穿刺易失败。4肥胖患者血管的选择

肥胖患者的血管大多数是管壁厚,血管深,弹性好,肉眼看不见,这样的血管只能系止血带后按血管的解剖位置触摸,摸着血管后,反复绷紧松开皮肤(因摸着的血管位置绷紧皮肤后血管要移位)找准位置立即进针,开皮即进入血管,见回血后沿管道平行进针。5小儿血管的选择

小儿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好,但血管细短,我们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小儿头皮静脉分支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浅表易见,易于固定,方便患儿的活动,便于保温,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做到一针见血,是赢得患儿及家长信任的关键,也是急救复苏的重要操作技术。

小儿头皮静脉外观呈浅蓝色,触之无搏动,易被压瘪,血管固定,不易滑动,找准血管后,绷紧皮肤,进针角度要低,(拇指与食指持针柄的边缘不要上下持针柄以降低针头与皮肤的角度)针头与皮肤呈5°角开皮要慢,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至1/2或2/3然后固定。

总之,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小儿的血管是最不易穿刺成功的,但要想提高穿刺成功率切记以下几点:

5.1一定要找准血管,找你穿刺最有把握的血管,不要抱著试试看的态度。根据患儿的血管条件,液体浓度,滴数等选择型号适宜的针头(我们通常用的是5号半钢针和24G留置针)选择好穿刺静脉,操作者必须熟悉头皮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在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均可见。其次是正确区分动静脉,动脉管壁厚,触之有博动,不易被压瘪,易滑动。在穿刺前一定要辨别清楚。有些小儿常因哭闹,头部皮肤变红甚至变紫,或有湿疹,药疹等肤色变深而难以辨别时,可用指压法稍用力按压局部皮肤来确定血管走向,并沿血管走向轻轻做一印记,穿刺时就可沿这一基线缓缓进入,穿刺时动作要轻揉,持针必须稳,直,深浅适宜。在穿刺时若选择的血管较明显,走向较直,而刚进针就因小儿哭闹致使静脉压力过大,出现外渗,不必慌张,不必拔针,沿静脉走向继续进针,见回血后进针,同时轻轻按压血管数秒后再放开滴数,防止液体进入后渗出增多,出现皮下肿胀。

5.2心理素质要高,相信自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操作者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做到无论血管穿刺难易,周围压力多大都必须保持冷静,面带微笑,热情友好,和蔼可亲,力求稳,准,细,同时注意与患儿进行沟通,消除患儿的恐惧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既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又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护士要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不管遇到多少的困难和挫折,都要抛得开,放得下,只有轻松自信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要谨慎稳妥,不可草率,盲目行事,更不能给自己心理上的压力。

5.3头皮静脉只要能看到,不要怕细小,再细的血管进针后也有落空感。

5.4穿刺成功后最关键的是固定,即使穿刺成功了,如固定不好也会失败的。(要求一定要以针柄上下左右的不摆动为原则)在必要情况下,如针柄下皮肤位置较低,针头不平,针头斜面贴住血管壁,针柄下要垫适宜的消毒棉球,用胶布妥善固定,以免针头滑出和穿透血管,造成局部肿胀,穿刺失败。

特殊头皮静脉穿刺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2001年-2007年我科共收治新生儿硬肿、水肿50例, 肺炎600多例, 肠炎并重度脱水210例, 休克12例 (其中感染性休克5例, 失血性休克2例, 低血容量休克5例) , 肥胖儿230例 (其中皮肤色泽较黑110例, 皮肤色泽较白120例) , 在院外反复穿刺90例。

2 穿刺体会

2.1 穿刺前首先应用食指按压鉴别头皮静脉与动脉[1], 见表1。

2.2 沟通与配合

首先和家属进行沟通, 特别是静脉穿刺难度较大, 成功率较低者, 希望患儿家属积极配合, 以免造成工作人员心理紧张, 影响穿刺。患儿家属站在患儿一侧, 将患儿头部在枕头上放稳, 操作者站在患儿头部另一侧, 选择好静脉, 剃去周围头发, 用酒精棉签消毒穿刺点及其周围, 检查空气是否排尽, 且用少量液体湿润针头, 起润滑减少穿刺阻力的作用。

2.3 固定

如果是针头向上翘, 就在针梗部位垫一干棉球再粘胶布, 而且在针梗下用胶布交叉固定;如果是夏季出汗较多的患儿, 可用纱布块擦去周围汗液, 从穿刺处沿患儿头周用胶布固定一圈, 这样可以减少针头的移位, 减少反复穿刺。

2.4 按患儿类型分类

2.4.1 肥胖型:

皮下脂肪厚 (有皮肤色泽特别黑或特别白的) , 且外观看不见, 触摸时不明显, 甚至摸不到, 主要凭借自己的手感和解剖部位来决定血管方位。助手固定好患儿的头部, 选择好静脉, 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在穿刺部位上下压紧固定, 宜以30°或40°, 当针头斜面刺进皮肤2/3时缓慢进针, 针头刺入静脉腔内有阻力减轻的感觉。回血后将针头顺静脉推进少许即可。或可在血管处轻轻上下按压, 即可触摸到血管, 然后用拇指指甲在血管上面按上指甲印, 能使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

2.4.2 重度脱水或休克患儿:

由于静脉压低, 血液浓缩或血流缓慢, 以及血管细、腔扁瘪, 可局部揉搓或热敷, 使血管暴露, 扩张后再穿刺。当刺入静脉腔后, 有时不见回血, 但注入生理盐水观察局部无肿胀, 滴数正常, 即可确认穿刺成功。

2.4.3 刚出生的新生儿:

头皮胎脂厚, 皮下水肿, 皮肤红嫩, 血管不暴露, 可用温水清洗胎脂, 使血管充血, 并按静脉走行的解剖部位用手指压迫局部, 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 摸有无搏动后, 快速消毒。再以15°~20°的角度缓慢进针, 此类血管常常不回血, 针头进入血管有种落空感, 轻挤塑料管, 穿刺点前无肿胀, 放后有少许回血, 即穿刺成功, 一般不再往前进针。

2.4.4 反复穿刺时间过长的患儿:

如果是在以前穿刺过的血管上穿刺, 则穿刺点要离开原有的近期穿刺针眼, 而且要在其侧后方进针。如果头皮大血管已不能继续再穿, 可以选择其他细小的毛细血管, 左手食指和中指反复上、下搓揉, 然后, 食指和拇指绷紧局部皮肤, 以20°~30°角进皮下, 待针头斜面进入1/2时平行缓慢刺入, 若无回血, 用左手挤塑料管穿刺点前无肿胀, 滴数正常, 即穿刺成功。

参考文献

逆行静脉穿刺的体会 篇8

1 对象与方法

静脉穿刺对象为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 因其慢性病长期反复发作, 使得患者的血管产生硬化, 循环障碍, 弹性差, 且血液淤滞、黏稠度高, 通透性增大, 给临床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难度。本组40例患者, 随机分成2组, 第一组20例, 行常规法穿刺95次;第二组20例, 逆行穿刺105次。2组均使用5~7号输液器, 其他无特殊要求。

选择手足背末梢浅静脉处行穿刺。逆行穿刺与传统穿刺不同之处是穿刺方向不同, 逆行穿刺针头沿指 (趾) 离心方向刺入, 见回血后放平针梗常规固定。顺行穿刺是向心方向刺入。

通过对40例患者穿刺情况比较, 前者成功率为90%, 后者成功率为93.5%.

2 讨论

一些血容量不足者及老年患者因血液循环不畅或经长期反复的穿刺治疗后, 致使一些常用的静脉遭受严重的破坏, 采用传统的顺行穿刺法成功率不高, 而采用逆行穿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其优点如下:

(1) 手足背末梢浅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 当液体在静脉压的作用下输入人体时, 这些网状结构静脉血可迅速到达静脉吻合支, 并通过深静脉回流入心脏, 回来也非常快, 这样就使得滴速不受影响。

(2) 一般情况下, 血液在静脉管腔中呈向心方向流动, 通常在行静脉穿刺时, 按传统的操作方式将针头沿静脉顺行刺入 (进针的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 , 由于物理作用血液是不易流入针管的, 相反, 针头如沿静脉做离心方向刺入, 此时进针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 当针头穿破静脉管壁时, (下转第550页) (上接第540页) 受静脉压的作用血液则能更容易、更快充入到血管中。

行传统的穿刺方法对于手足背下1/2指 (趾) , 末梢静脉的部位和靠近关节等处穿刺时由于进针部位短, 静脉血管表浅, 细小弯曲且进针后不易固定, 常出现易渗现象而导致穿刺失败。而采用逆向穿刺后便能克服这一难点, 当针头沿血液做逆向穿刺后回血速度快, 进针部位长且易于固定, 穿刺时只需进入针梗长度的1/3或1/2, 而且流速不受影响。

(3) 逆行穿刺法使得在原有的传统穿刺基础上可选择的范围增大, 同时操作也更加方便, 固定牢靠不易渗漏。

(4) 减少患者因多次反复穿刺失败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为及时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 总结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 篇9

1 和家属及患儿良好的沟通很重要

现在的患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小孩输液, 全家人都很紧张, 家属期望值也较高, 无形中给穿刺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影响穿刺结果, 所以穿刺前护士应该和患儿及家属聊天, 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宣教, 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 增加护士的亲和力, 缓解护患之间的气氛。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和谐环境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2 选择合适的血管, 是穿刺成功的关键

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 易固定的血管, 使血管充盈, 有利于穿刺成功。

2.1 正中静脉

粗短而直, 不滑动、易固定, 暴露较明显, 对有些正中静脉暴露不明显者, 可用两手手指向正中皮肤轻推, 可看到皮肤呈条索状隆起处即为正中静脉。

2.2 颞浅静脉

细长浅直, 暴露明显但易滑动, 可用左手食指按压住静脉前方, 既可以使其固定不易滑动, 又因用力加压使进针后回血较快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2.3 耳后静脉

较难固定, 剔去头发后暴露明显, 但深浅度较难掌握, 穿刺时要绷紧皮肤, 进针易浅不易深。

2.4 头皮网静脉

易固定, 用大拇指在该皮肤处反复揉搓、按压, 可增加血管充盈度, 使血管暴露明显, 易于穿刺。

3 穿刺方法

(1) 穿刺处皮肤要绷紧, 否则进针后找不到血管走向, 易导致穿刺失败。

(2) 穿刺角度为5~10°, 既可快速进入皮肤, 也可减轻患儿疼痛感, 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3) 针头破皮后进针速度要慢, 因为小儿静脉细, 回血慢, 过快容易穿破血管, 感觉落空感同时即停止进针, 轻轻挤压输液管前端, 有回血证明穿刺成功。

(4) 静脉穿刺时, 可将调节器置于高位上夹紧, 当进入血管时有充分的水分子间隙便于血液内压传于液体内而加快回血。

4 固定技巧

穿刺成功后用小棉球适当垫高针柄处, 以免敷贴粘压针柄而使针尖上翘刺穿血管, 常规固定胶膏后, 可在同侧耳廓处固定胶布。

5 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操作者应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要有穿刺成功的信心, 选择好自己最有把握的血管, 助手协助固定好患儿头部, 可有效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关于静脉穿刺的探讨 篇10

1.1 身心放松

由于病人过分紧张, 导致肌肉收缩、血管痉挛, 注射时造成进针困难, 滞针现象, 加重病人疼痛感。因此进针前应先置病人合适体位, 使肌肉松弛, 易于进针;设法解除病人思想顾虑, 使病人有充分心里准备, 与病人多交谈, 分散病人注意力, 同时要求环境清静, 光线明亮, 使其在身心放松的条件下准确而快速地进针。

1.2 进针的角度

静脉穿刺采用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 可使疼痛减轻。疼痛与外在刺激强度、刺激时间、作用面积等因素有关, 当采用45°角或接近45°角进针时, 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相对减少, 作用于针尖上的压强增大, 使得进针速度加快, 刺激皮肤的时间缩短, 同时针头直接刺入静脉内, 缩短了针尖在皮下组织内运行的时间和距离。因此皮肤受损范围小, 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刺激程度小, 能够减轻疼痛。疼痛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 当静脉穿刺时增大进针和皮肤之间的夹角, 减轻了疼痛, 这样即消除了患者治疗时的紧张情绪, 又能取得患者的配合, 也是改善护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1.3 选择血管

选择手背静脉网中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的血管, 避开关节及静脉瓣, 不易滑动、易于固定的血管, 避免穿刺对神经末梢的刺激, 从而减轻疼痛的发生。

2 保证“一针见血”

2.1 做到“一针见血”应做好如下工作

2.1.1 浅表静脉穿刺时

充分暴露静脉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1]。在静脉穿刺时, 如果病人用力握拳, 由于静脉血管易受周围组织压力的影响, 肌肉收缩, 使肌肉间的静脉压受压[2], 静脉血管被压扁, 穿刺时易针尖易穿透血管壁造成渗漏, 且静脉充盈不足不利于穿刺, 甚至还有穿刺成功后嘱病人松拳时, 由于皮肤的弹性回缩导致渗漏而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当病人手握成拳状而不用力, 采用自然放松法, 自然放松法优于用力握拳法, 自然放松法具有进针快, 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的手, 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 以减少血管滑动, 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cm处进针。这种自然放松法有利于绷紧皮肤, 充分暴露静脉血管, 提高穿刺成功率。

2.1.2 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

存在头皮针进入血管后, 不易回血或回血量少的缺点, 影响穿刺成功率。调节器高调法, 即调节器置于茂菲氏滴管下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 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 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 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较低, 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 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 所以头皮针在血管内, 可见明显回血, 避免了头皮针进了血管无回血, 回退针时有回血的现象。增大输液管道负压穿刺法, 使回血迅速易见。方法为:按常规输液排气后夹紧调节器将调节器下部的输液管前端返折, 并挤出前端液体0.2mL[3], 固定好返折处, 再穿刺血管, 一旦刺入血管可见快回血。增大输液管道的负压, 使管道内压力明显低于静脉压力, 当穿刺针一旦进入血管, 血液即迅速流入针管内, 穿刺易成功。

2.1.3 老年人静脉输液法

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细小表浅, 皮下脂肪少、弹性差, 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 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 使血管充分暴露, 看清走行, 对于肥胖患者应摸清深浅和粗细, 不能盲目去扎。在选择穿刺部位时, 按原则从远心端至近端寻找静脉, 进针应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在穿刺时应冷静、沉着、细心, 保持从容的心态, 不能慌乱。

2.2 造成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2.2.1 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外虽可有回血, 但部分药液仍可溢入皮下组织。

2.2.2 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 也可有回血, 但部分药液可溢出至深层组织。

2.2.3 针头刺入太深穿破对侧血管壁, 没有回血, 如只推注少量药液, 局部不一定隆起, 药液注入深层组织, 病人会有痛感。

3“无痛性”拔针

由于针头及药液对血管及皮肤的刺激, 拔针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所谓“无痛性”拔针, 并非毫无疼痛, 而是尽量减轻或避免疼痛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3.1 心理护理

拔针时适当和病人交谈, 以分散其注意力, 缓解紧张, 减轻疼痛。

3.2 针头保持与皮肤10~15°角, 并防止转动, 然后迅速拔出

3.3 针头未拔出前

不能用棉签紧压针头, 防止针头受压后贴住血管壁, 产生刺激性疼痛, 增加血管壁、皮下组织、皮肤对针头的阻力而加重疼痛。正确的方法为:准备拔针时用棉签压住针眼, 力量要适中, 过分用力会导致局部疼痛, 但也不要太轻, 以保证血液不渗出血管外为度。

4 防止拔针后淤血形成

4.1 拔针前先关闭输液器调节开关, 防止拔针过程中药液漏入皮下组织

4.2 注意棉签按压的部位

通常静脉穿刺共有2个针眼, 一个是穿过皮肤的针眼, 看得见;另一个是穿过血管的针眼, 看不见。2个针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如只按压皮肤的针眼, 而不按压血管上的针眼, 则血液仍会从血管壁这个针眼流入皮下组织形成淤血。因此按压针眼的正确方法是顺着血管方向按压, 这样2个针眼均被按压, 血液就不会渗出血管外, 按压针眼时切忌边压边柔, 反复柔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

4.3 拔针后按压时间正常人为3min, 有凝血机制障碍者, 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4.4 嘱病人在静脉穿刺拔针后局部暂勿用力

如手背或肘静脉穿刺时, 应防止拔针后腕关节及手臂负重, 或者将手臂抬高于心脏位置。

5 保护静脉

不同的进针长度对血管壁的损伤, 通过临床观察在同一体, 同一药物, 同一部位进行静脉穿刺, 针头进入血管短的, 对血管的损伤小, 血管使用寿命长, 病人疼痛反应小, 反之则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注射针头对血管壁的局部机械性损伤所致, 进入血管的针头越长, 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 对血管壁的损伤越严重, 红细胞及其血浆成分渗出越多, 血管淤血越明显, 由于大量血管内皮细胞被破坏, 胶原暴露, 极易激发血栓形成及血栓极化而堵塞管腔。提示临床上静脉输液穿刺时见回血后, 确定针头在血管内, 在能达到牢固固定好地针头的前提下, 应尽量减少进入静脉的针头长度, 特别是长期输液的危重病、慢性病、肿瘤化疗病人, 对延长病人静脉的使用寿命, 减轻病人的痛苦,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小群, 范丽风, 贾爱琴.浅静脉显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对成功穿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a) :2~3.

[2]吕艳.浅静脉2种不同握拳法的对比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1) :23.

上一篇:五谷不分下一篇:计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