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

2024-05-04

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精选8篇)

篇1: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

市场营销管理观念的演变及背景

(1)一些学者将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演变划分为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等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的观念一般称为旧观念,是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后两个阶段的观念是新观念,可分别称为顾客导向观念和社会营销导向观念。就世界部分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其营销观念的变化大体经历了生产导向、销售导向和市场导向三个时期,先后出现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2)生产导向时期始于19世纪末,延续约50年的时间。这个时期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属于卖方市场,企业通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来获取巨额利润。这个时期先后形成了“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生产观念”认为,企业应该以生产为中心,生产什么卖什么,生产多少卖多少,只求产量高,根本无须考虑产品的花色、式样、品种及其他质量因素。当生产逐步发展,产品日渐丰富,消费者在相同价格下选择质量好的商品,迫使企业的营销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企业应当以产品为中心,在增加产量、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而且企业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后者。

(3)20世纪30年代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人了销售导向时期,企业形成了“推销观念”。“推销观念”认为,只有大力开展宣传推销活动,才能把产品销售出去,实现企业的赢利目标。这时期企业是“我卖什么,顾客就买什么”,不间消费者需要,不择手段地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顾客。这种观念与前两种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强调了推销。

(4)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产品普遍供过于求,市场由卖方市场完全过渡到买方市场,营销观念也由销售导向进入了市场导向时期,企业形成了“市场营销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企业必须以顾客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和欲望为出发点,通过开展整体营销活动,在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获利。这种满足顾客需求的活动贯穿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渠道选择、定价。促销和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收集顾客反馈信息,改进企业经营策略。这是经营指导思想的一次大转折,使营销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5)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在企业大搞市场营销的同时,出现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消费者的健康和长远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市场营销观念受到了挑战,“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逐步形成。这种观念认为,企业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不仅要以顾客为中心,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欲望为出发点,而且要兼顾顾客、社会和企业自身三方面利益,在满足顾客需求、增加社会福利中获利。这就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协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求得企业的健康发展。

篇2: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

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实现高效营销的根本保证。尤其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在对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企业利润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市场营销观念随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新的营销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营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生产观念阶段,产品观念阶段,推销观念阶段,市场营销观念阶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阶段。

一、生产观念阶段: 生产观念是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消费者只关注买得到和买得起的产品。它是一种最古老的经营思想,是典型的“以产定销”观念。因而,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能且仅能买什么。生产观念的核心是以生产者为中心,企业以顾客买得到和买得起产品为假设的出发点,因此,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供给并努力降低成本和售价。企业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其实也没必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在生产力水平低,市场表现为卖方市场的情况下,这种观念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企业对市场的关心,主要表现在关心市场上产品的有无和产品的多少,而不是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管理中以生产部门作为主要部门。

二、产品观念阶段:

产品观念是指企业不是通过市场分析开发相应的产品和品种,而是把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以此扩大销售、取得利润这样一种经营指导思想。产品观念不仅注重生产数量,还注重产品质量。因此,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要物美价廉,就会顾客盈门。如果说生产观念着重强调“以量取胜”的话,那么产品观念则是着重强调“以质取胜”。由此可见,产品观念是一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但它已经多了一层淡淡的竞争色彩。此时,企业最容易导致“市场营销近视”,即不适当地把注意力放在产品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要上,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缺乏远见,只看到自己的产品质量好,看不到市场需求在变化,致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三、推销观念阶段:

销售观念基于这样的思想,即如果使用进攻性的销售技巧,人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而高销售带来高利润。这种观念不仅强调对最终购买者的销售,而且也鼓励中间商更加主动地推销生产者的产品。持销售观念的企业,其经营的核心在于推销和促销而非消费需求。

四、市场营销观念阶段:

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它认为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以消费者中心,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的责任。具体表现为:“消费者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就卖什么”。因此,企业十分重视市场调研,不断地满足市场需求和发现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由此可见,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需定产,以需定销”的观念,重点在“营”,强调“谋划”“策划”。

五、社会市场营销阶段:

篇3:企业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趋势

一、绿色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是以环境保护为企业经营的出发点, 减少了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最终满足了消费者的环境保护, 扭转了过去企业经营过程中只重视经济利益的不良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营销观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绿色营销战略减少环境污染的应对策略的研究, 并积极宣传环保观念。绿色营销是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营销模式转换的过程对企业来说实质上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当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发生变化, 一些优势企业苦心经营的原有核心竞争力将荡然无存。首先要求企业真正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针对性的实施绿色营销策略。企业要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和环保技术, 在产品设计和销售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环保问题, 更应有效地推动生产企业产品设计的合理化, 同时要制定销售渠道以抢占绿色时代的话语权, 不断完善绿色销售服务。通过营销策略的具体实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营销。所以企业能从生产到销售等环节进行弱化处理, 对企业迎接资源危机, 寻找出口危机有着深远的意义。企业构建稳固的优势是对中心企业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绿色营销观念就是充分顾及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 绿色观念赋予了企业营销新的内涵。开发绿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是企业从事营销活动的趋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采购时, 都认准带有环保或绿色标志的绿色食品。所以说, 绿色营销是新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一种战略趋势。以绿色为特色塑造企业形象, 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保证企业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的统一, 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建立公关策略思路, 有效地搜集世界各地的“绿色信息”打破绿色壁垒。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以适应这一新情况, 必要时运用创意绿色营销, 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加强与国内外环保部门、绿色消费组织的联系。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 是21世纪营销的新主流。

二、文化营销观念

文化营销是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营销方式。文化营销对于营销者来说可以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为营销者打造强势品牌提供有利的支撑, 很多企业向媒体施加压力以争取获得更低的价格, 市场营销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文化因素, 因此, 应善于运用文化因素来实现市场制胜。

三、数据挖掘存进精准营销的发展

传统数据库技术审批是数据处理的主要工作。现在市场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就属于这类, 对企业内外部的数据进行全面清洗和整理, 把企业数据建立成支持系统为企业服务。数据挖掘从数据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 帮助企业决策者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通常具备有助于识别和找出客户人口统计特征间的联系和购买行为, 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

四、营销组织的发展

(一)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前提是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学习和系统思考

(二) 虚拟型营销组织

为实现对市场机会的快速反应通过互联网技术, 及时地开发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经济共同体。这个经济共同体保留自身最关键的功能, 通过各种形式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发挥协同优势构筑强有力的战略竞争联盟。

(三) 网络型营销组织

随着企业需求的多样化, 靠单干保持竞争优势是无法走入战略联盟的道路。营销的重点通过网络的开发网络成员提供了核心能力。网络营销是当代营销领域里的一场革命。企业可通过国际互联网建立网站, 传递和吸引网上消费者在网上购买, 可以更好的降低成本, 扩大营销市场和提高营销效率。促使企业具有极强的互动性。网络成员互相连接在一起, 有利于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五、创新营销策略

产品开发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也是企业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前提条件。创新策略的关键是从核心产品层次创新。产品的功能性创新也可从它的非功能性用途方面发挥。新产品的研发从延伸产品层次创新。顾客购买产品以后会对卖方产生一些要求。企业为客户提供安装、调试和维修, 构成了该产品的“延伸产品”创新是企业实行生产要素的新结合, 采用新的生产方法获得原材料的全新供给源, 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结合企业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 实现营销的突破或变革的过程。营销创新的关键时科学内涵和营销的灵巧性, 营销创新的核心是了解市场、诱导市场和开发市场。

六、服务型营销观念

服务型营销是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条件下, 企业应根据市场开发需要, 建立销售组织体系, 完善的销售管理体系, 将最佳方式组织起来, 将企业间的竞争引向更高层次的竞争领域, 体现服务营销的重要意义。要求企业真正树立服务营销观念, 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针对性的实施绿色营销策略。企业要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和环保技术, 在产品设计和销售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环保问题, 更应有效地推动生产企业产品设计的合理化, 同时要制定销售渠道以抢占绿色时代的话语权, 不断完善绿色销售服务。通过营销策略的具体实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营销。

摘要:本文从绿色营销, 文化营销, 数据挖掘存进精准营销, 网络营销, 创新型营销, 服务型营销六个方面阐述了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企业,营销,关键,绿色,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奚中利.浅议对市场营销的再认识[J].新疆金融, 2005 (03) .

[2]王利.市场营销知识讲座二对市场营销的理解[J].改革与理论, 1996 (03) .

[3]连朝勃.市场营销新观念[J].农机质量与监督, 1998 (01) .

[4]张明毅.关于市场营销工作的几点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1999 (01) .

篇4: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

【关键词】市场营销观念;观念演变;观念发展;新趋势

市场营销学是一种应用学科,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门艺术,并在商业发展中占据了非常核心的位置。但市场营销的发展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不断进行的改革和创新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或创新动力总是源于市场经济之需要,又能指导或服务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当前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正逐渐改变着整个营销观念和营销环境。

一、我国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过程

(一)市场营销概念的阐述和解析

市场营销的产生和发展是在消费者具有消费的欲望和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经营哲学,是属于消费者主权论的体现。其营销的核心在于对市场所需有较为客观和正确的目标确立,这个过程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并结合市场竞争发展的需要,综合行业竞争来创造更加具有目标市场竞争优势的东西。市场营销观念的产生表现了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产物,同时它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等级质的飞跃和革命,并随着经济的不断改革变化,开始逐步从传统的旧观念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了逐步转变,然后从经营模式和方法策略上进行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的市场营销要求以人为根本管理核心,将重点放在发现和了解目标顾客的需要,并采取手段和策略来满足市场消费的需要,达到营销的目的。所以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要注重并强化对市场行情的调研,并根据市场需求及企业本身条件选择目标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顾客满意程度。总体而言,市场营销的核心目标对象是顾客,因此要对他们的所需所想和顾客的动态进行了解和跟踪,倾听他们的所需,并尊重他们的需求。在企业的营销与顾客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合作关系,相互之间建立尊重、信赖,并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和发展的营销思想,才能不断提高市场营销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才算真正做到了市场营销的观念落实。

(二)社会营销观念的演变

社会营销观念,其集中力在于社会长远利益作为支撑点进行市场营销。这种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补充和修正。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的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状态,经济、环境、资源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都处于较为严重和崩溃的边缘,这也在无形中要求企业重视消费者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越来越突出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得出一些关于市场营销的新成果,包括理智消费观念、生态准备观念等先进市场营销观念。其所研究的成果重点在于考虑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的同时,还要从整个社会发展和社会利益的发展趋势来进行考虑,这即是社会营销观念。所以社会营销观念是同时考虑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长期福利作为企业的根本目的与责任。

(三)产品观念的演变发展

产品观念的演变发展是把生产观念同时作为市场营销中的一部分的一种营销理念。这种观念的营销更加注重生产,而对营销则持次之的态度。所以这种产品观念的前提下,消费者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些特色的产品。这种产品观念的核心转变是在于企业上级决策管理所不断形成的,并将集中力放在如何生产更加适合消费者的产品方面,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达到消费者的需求,并逐渐达到完善。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公司经理人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自己产品的研究上,而忽略了这种产品是否能符合市场需要或者市场发展变革的变化趋势。他们在设计产品时只依赖工程技术人员,而极少让消费者介入,所以只致力于大量生产或精工制造而忽视市场需求的最终结果是其产品被市场冷落,使经营者陷入困境。

二、当前我国市场营销发展的现状问题探讨

(一)市场营销深化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市场营销发展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带动下,逐步从形式过渡到从根本上带来实质性的营销产品。而且我国的市场营销的形成和发展是从最初没有任何基础的开始再到逐步发展演变的这样一个经历过程。尤其是在经济体制的不断引导下,市场营销也在相应地进行着各种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演变。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外资或合资企业开始进行市场营销的实战,但这种实战并没有充分得到当时企业的重视和发展,而且在当时市场营销的规模和数量都相对比较少,甚至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出现经济活动或者产品被扭曲和庸俗化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对市场营销的概念理解较为疏浅,没有动力和意识来通过采取手段推销自己的产品,更加不愿意发工资甚至是发提成让推销员出去推销产品。另外一些对市场营销发展较为偏执和消极的方面是,企业打着市场营销的旗帜,却实质上是实行欺诈,用顾客是上帝的幌子来欺骗顾客,做出与市场营销的理念相违背的营销过程,这就无形之中使得市场营销出现了消费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并形成对市场营销活动造成一些消极影响,使得企业在产品销售和营销方面形成了相背离的发展现象。

(二)企业缺乏协调统一的营销组织结构与功能

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不重视且对市场营销的功能没有意识性的认识,这其中也可能是由于我国市场营销的形成和发展演变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向了市场,且公司的组织结构运作也是以市场作为中心来展开的,所以这种西方所具有的市场营销的基础较为雄厚,我国在市场营销方面却缺乏了功能和结构上的统一,而且市场营销的能力明显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我国的企业从一开始是拒绝市场的,这种意识也是因为企业认为其组织结构和功能和市场的关系较小所导致。

三、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一)文化营销观念的转变和发展

文化营销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是在企业成员有市场营销的理念的前提下,通过实际营销行动来实现企业营销活动在文化氛围上的一种营销理念。这种演变是一种现代化的营销发展趋势,在营销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实质上,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文化因素是与之不可分割的,所以企业应善于运用文化因素来实现市场制胜。在企业规划运行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并结合文化因素来进行营销活动的开展。因为在商品中,除了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以外,必然还包含着商品文化,同时它还凝聚着审美价值、知识价值、社会价值等文化价值的内容。

(二)绿色营销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绿色营销观念是当前有效落实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实践,并重视发展绿色经济、节能环保经济,注重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这种发展理念是在考虑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是否存在威胁的考虑因素下所提倡发展起来的新的营销理念。绿色营销观念的重点在于把消费者需求与企业利益和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结合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顾及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这就要求企业从生产的产品设计、生产过程、销售理念和实践等整个过程做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保利益,把安全、环保、无公害以及健康卫生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三)网络时代影响下的市场营销的演变发展

经济全球化带来并推动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但这种发展趋势给企业带来的重大影响是企业带着产品开始走向国家化的市场,在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竞争中求得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并争取企业产品成为全球产品,许多支柱产业已成为国际支柱产业,而不是某一国的产品或产业,尤其是拥有综合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将市场营销的范围不断拓展到全球市场的领域,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经济开始带来了虚拟组织的营销理念和模式,这种营销方式不需要大而固定的营销场所,即可实现全球化业务,网络营销的发展使得企业的产品营销更是挣脱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市场营销行为不受时空限制,全球化、全天候的服务使交易更加便捷和快速。企业商户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对自己产品在网络平台上的展示和销售,并让消费者通过网络可以进入到虚拟商店,挑选商品,下订单,而且交易支付只需要通过网络即可实现,商户接到订单就送货上门。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企业了解和知悉顾客参与产品之后的想法和建议,从而使接单后生产的一对一的、高质量的、个性化的这种营销方式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运作得越来越普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营销活动始终是在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变革发展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要关注并重视消费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围绕着这一条主线开展营销活动并持之以恒,企业才能健康而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琳娜.新世纪企业市场营销方式的发展趋势[J].甘肃科技,2003,19(11).

[2]檀辉霞.浅析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和发展新趋势[J].经济师,2011,(4) .

篇5:论广告观念演变中的一致性追求

论广告观念演变中的一致性追求

作者:卫军英 卢小雁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6期

[摘 要]现代广告经过一百多年发展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观念,在本质上包含着严格的一致性因素,即以特别价值作为普遍性的追求。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似乎过于简单,并且有割裂的嫌疑。从克劳德·霍普金斯到罗斯·瑞夫斯和大卫·奥格威,完成了对这种追求从里往外的理沦构建,其定位理论和整合营销传播观念则注重于由外往里实现一种策略体系。不同的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彼此交融、有所扬弃的。任何一种新观念的产生都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在渐进过程中逐步明晰化的。这种观念之所以在明晰之际特别具有爆发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催生这种观念的基本动因成为外在环境的主导力量,在此背景下,新观念就具有对环境的最大适应性。

[关键词]广告观念;市场环境;特别价值;发展演变;一致性

篇6: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

——从文化视角来看景观空间演变的原动力

摘要:本文以芒福德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为参照,从文化视角来看待景观空间的演变,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回溯和梳理,认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景观空间演变的原动力,并分析这两者的巨大影响。

Abstract:

The paper views the transition of landscape and space based on a famous book by Lewis Murnford, through the history retrospect and arrangement.Then it makes a conclusion that personal value and life style are the original momentum for the transition of landscape and space, and analysis the huge impact of the two factors.关键词:

Key Words:

1.引言

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的代表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广博而深刻。芒福德认为,在城市成为人类的永久固定居住地之前,它只是一个聚会地点,进行一些神圣活动:所以,这些地点是先具备磁体功能,尔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芒福德写道:“我只强调了城市作为一个封闭型容器的本质功能,这个功能将各种社会成分集中起来,并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封闭的场所,使之能以最大限度地相互作用。但是城市又不仅仅是一个容器:在它还没有任何东西可容纳之前,它须首先吸引人群和各种组织,否则它就无生命可言。”这种吸引力就是城市的磁体功能,芒福德的论述反复切换于“容器”和“磁体”,无非想要强调这样两个要旨:封闭场所和相互作用。只有封闭的场所,才能使各种社会成分“最大限度地”相互作用,“容器功能”和“磁体功能”才能充分地交流互动——文化的功能运作才更有效,“文化”才更“传统”,文化才更有生命力。现代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是否就此缺乏了“容器功能”和“磁体功能”“最大限度相互作用”的场所?也就缺乏了文化有效的功能运作的场所?好在解决上述疑惑的途径是明确的:芒福德的“容器—磁体”理论和观点。从认识论角度可以这样理解他的容器—磁体的划分,是基于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一种划分。

2.生活方式——景观空间演变的物质基础

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物质基础是相当重要的,该物质基础又对景观空间演变的研究是否同样重要?刘易斯·芒福德很明确地肯定了这一点。他认为,在城市发展的大部分历史阶段中(除了城市源起之时),它作为容器的功能都较其作为磁体的功能更重要。而对于城市容器而言,其中包含的生活又比容器本身更有意义。很明显,“生活”就是指生活方式,就是城市文化或者文化的物质层面。芒福德的观点很明确地强调了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容器(物质文化)功能运作研究的基础性地位。

芒福德将“容器—磁体”理论用于城市问题的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预测时,亦强调了容器功能之决定性,他指出,“不论多么大的一个城市容器,如果囿于自身的范围之内,想依靠在城墙之内实行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的局部调整,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这最终将被证明是不可能的„„”。打破城墙的禁锢,城市从有形的“容器”走向无形的、开放的“容器”是否就解决了问题呢?当然不是。城市的本质仍在于其物质性,即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城市最重要的特征依旧在于:作为一个“容器”。既然是物质的“容器”,那么容量自然十分关键。于是

芒福德认为,“今天城市文化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增加城市这个容器的消化能力,同时又不让它变成非常庞大的凝聚在一起的一个大团块。”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增加城市容器的消化能力”,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就是增加城市容器包容多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某种能力;其二,就是增加城市容器包容某种生活方式的多种不同能力。

对于其一,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化,主要表现在于城市栖息地的文化分化和亚文化社区的形成。生活方式是如何影响空间的?简而言之,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城市空间格局的亚文化镶嵌。其二,城市容器包容某种业已经过“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的生活方式的多种不同能力。城市容器的包容的能力或包容性怎样体现?

因为社会生活方式就是一种“文化”,所以它也包含着“能力”和“习惯”——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将文化视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能力”和“习惯”的理解,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进一步领会“文化就是生活方式”这一命题在“城市容器”中的内涵——城市生活方式的“能力”何在,城市生活方式的“习惯”何在——从而深刻领会城市地域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

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建立在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上。这些物质基础,如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的物质设备,包括“一防御的机关及一居住的体系”等等,即城市和住宅。构筑社会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的活动本身就是在创造“文化”。这种活动一方面包含着相应的技术条件,即所谓“能力”,这种能力在城市空间发展演变中的体现,比如,用具、工具,地方建筑构造技术等等方面,已被城市规划专业广泛注意和研究。但是,同一技术发展条件是否就意味着相当的城市景观空间形态呢?当然不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而且一直被规划专业相对忽视的)因素,正是缘于社会生活方式的“习惯”。比如,前面所举拉萨八廓街的顺时针方向,非“能力”使然,“习惯”使然。而且恰恰是由于“习惯”而产生了空间地域特征及其文化多样性——在现代城市景观空间演变中尤其明显:无所不能的“能力”是没有太多的地域特征可言,地域特征更多是源自“习惯”。所以缺一不可“能力”和“习惯”的才是生活方式的全部,这样形成的生活方式,才更具文化特色。泰勒的“能力”和“习惯”,实际上也是在概括生活方式的两个方面,帮助我们揭示了城市地域文化产生根源的方面之一:“能力”使城市景观空间只能“如此”,“习惯”使城市景观空间趋于“如此”。

能力使景观空间“只能”如此,从人的能力到文化的能力的发展演进,过程包含的更多的是“历史”;习惯使景观空间“趋于”如此,从仪式性习惯到行为惯性的发展演替,过程包含的更多的就是“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从仪式性习惯到行为惯性”并非其终结,从行为惯性到思维惯性,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的“习惯”蕴藏着更深的文化内涵。

3.价值观念——景观空间演变的精神动力

“文化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这一观点,不单单是人类学的认同,对于城市社会学中景观空间演变的研究亦是如此。因为价值观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所以具体而言,价值观在空间领域的功能就是评价和决策——系统研究该问题的理论。这一理论领域的研究,首推凯文·林奇的《城市形态》一书,该书是他在城市设计领域极为重要的著作,至今仍是美国许多学校的教科书。关于城市形态的问题,林奇在他的早期经典《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1960)中已经开始讨论,基石是众所熟知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在《城市形态》中,林奇认识到城市过于复杂,甚至超出了我们所能控制的范围,是因为城市人口有着太多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对于城市的回应,都免不了要用好或坏的标准,于是他提出了价值标准这一概念,并试图找出实体环境形态与价值标准之间的关联。

价值标准就是一种价值观念。林奇认为:价值标准是一个在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素,无论这种决策是长期的或短期的,利人的或利己的,直言不讳的或暗示的。如果缺乏追求“更好”的热情,任何行动都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未经检验的价值标准是非常危险的——这段浓缩于《城市形态》序言的三句话涉及到三个关键问题:价值标准和决策,追求“更好”的热情,价值标准的检验。

首先,来看价值标准作为决策不可避免的要素。价值标准影响决策,决策影响空间,因此价值标准通过决策影响景观空间的演变,如何影响?比如,原始宗教产生灵魂观,影响到生死观,灵魂观和生死观又影响“事死如事生”的决策,从而决策影响到墓地的形制、规模、格局——我们当然不必大惊小怪地“匪夷所思”;又如“人神合一“或“巫君合一”产生了君权神授、神权至上的价值标准,又影响到决策,凡君之寓所或神之寓所必竭尽奢华,从而决策又影响到宫殿和寺庙的形制、规模、格局等等。现在常常存在这样一个疑惑,我们的城市,究竟是“市长的”城市还是“市民的”城市?看来人们都很清楚谁在决策,并显然也知道“决策影响空间”,那么关键问题在于——而且只在于——用什么价值标准?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由于价值标准,是人们赋予形态的价值和思想,所以就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态。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决策过程,具有累积性,即不论是好或坏,都会留给下一代和未来的居民。林奇主张,让空间的使用者决定空间的形式,这个高度分权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的理想模式。正如他自己指出的,如果缺乏追求“更好”的热情,任何行动都是不负责任的——那么如何追求“更好”的价值标准?这就需要讨论价值标准的“文化偏好”——其实凯文·林奇对该问题未加深述便切入了他的“标准理论”,即如何检验价值标准。既然林奇的标准理论是“努力去尝试使其适用于所有的文化”的,那么不同文化,不同的价值标准各有其偏好的问题似乎应当予以深究——阿摩斯·拉普卜特补充了这部分内容。

其次,就来看价值标准的文化偏好。拉普卜特于2004年出版了他的新作《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该书是他自1969年发表《住屋形式与文化》至今,对“文化”所作的综述性结论。书名也由原先拟定的《人类学与建筑学》改为现在的《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更加突出著作的主旨,就是要使设计回应“文化”,亦即彰显文化的特质。拉普卜特该著作的前半部分——关于文化的要义,对本论文观点尤具启发。他将建成环境概念化为文化景观,认为人对景观的改变越多,景观的“文化”成分也就越大。针对文化景观的成因,他提出最佳途径就是“发展诠释性理论”——用规则(rule)来解释。在研究或解释之前,拉普卜特强调在他的研究中,文化的重要性先是作为一种假说而存在,研究是提供对于这种假说的验证。他提出,由于文化景观特性明显,在把握提示的情况下,很可能仅凭意象(image)就足以把它识别出来。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明显独立的决策是怎样形成如此清晰可辨的整体呢?最合理的答案是:人们是按照在理想环境中,理想人物的理想生活那种共有图式和观念进行选择(即改造景观)的,而这种图式正是文化。正如拉普卜特所指出的,文化景观不是经过通常所谓的“设计”得到的,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祖祖辈辈间无数个别决策的产物。若能把握提示,识别文化景观就会易如反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单凭意象就够了。然而文化景 观这种条理分明、清晰可辨的属性从何而来呢?在他看来,惟一(或至少最合理)的解释是文化景观显示出一种偏爱(preference),这种偏爱是群体所共有的,它以共同的理想与意象等为基础,并通过图式表达出来。这样,偏爱才得以指明选择的方向,并将祖祖辈辈在世代之间明显的个体行为结合成一个可供识别的整体。拉普卜特所说的“偏爱”就是价值标准的文化偏好——因为是群体所共有的;“偏爱指明选择的方向”,说明“偏爱”也具有决策功能,甚至是决策的基础——这样我们可以切回凯文·林奇的关于价值标准的检验的问题。

最后,来看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理论研究的现状如何?林奇认为,“正处在令人悲哀的状态之下”。究其原因,要么是过度关注社会经济方面,要么是过于沉醉于物质空间。同时,既使涉及到价值标准,也倾向应用那些没有争议的主流价值标准。也就是忽略了文化的多样性:只看到了自上而下的“具有强大作用的”价值标准,而忽视了“带有愿望性的”价值标准、“弱势的”价值标准、“隐性的”价值标准等等许多自下而上的价值标准。同时他认为,现有的很多所谓标准理论,用了过于一般性的描述,以至于脱离了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包含有文化、政治、经济和许多其他非正式特征的概念。„„更常见的是,这些指标只限于某种文化条件,并不包含所有与人类的基本价值相关的城市形态特征。林奇

试图摆脱上述现状之不足,提出他的“努力去尝试使其适用于所有的文化”的五个基本指标和两个附加指标。

4小结

文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之间存在互动,共同作用于景观空间的演变。生活方式是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精神动力,反过来又改变着生活方式。在具体的城市空间领域,价值观念往往通过理想、意象、图式、意义等表达,反映于景观空间,这些表达通过历史积淀“习惯”化、“传统”化,形成了特定的规范、准则、期望、规则等,反过来影响评价、决策,从而又影响生活方式。习惯固化为传统的过程,在城市规划专业理论看来,就意味着固化了一种人居环境模式,而该人居环境模式中无疑包含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① 刘易斯·芒福德[美]著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倪文彦,宋俊岭译 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② 凯文·林奇[美]著 城市形态 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③ 拉普卜特[美]著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 黄兰谷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3

篇7:营销理论的演变

4Ps——精典的营销理论

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营销策略自50年代末由JeromeMcCarthy提出以来,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营销经理们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而且,如何在4Ps理论指导下实现营销组合,实际上也是公司市场营销的基本运营方法。即使在今天,几乎每份营销计划书都是以4Ps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拟订的,几乎每本营销教科书和每个营销课程都把4Ps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且几乎每位营销经理在策划营销活动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从4Ps理论出发考虑问题。

4Cs理论取代4Ps步入现代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媒介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以4Ps理论来指导企业营销实践已经“过时”,4Ps理论越来越受到挑战。到80年代,美国劳特朋针对4P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Cs营销理论:

1、瞄准消费者需求。首先要了解、研究、分析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而不是先考虑企业能生产什么产品。2、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首先了解消费者满足需要与欲求愿意付出多少钱(成本),而不是先给产品定价,即向消费者要多少钱。3、消费者的便利性。首先考虑顾客购物等交易过程如何给顾客方便,而不是先考虑销售渠道的选择和策略。4、与消费者沟通。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营销沟通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互动、沟通等方式,将企业内外营销不断进行整合,把顾客和企业双方的利益无形地整合在一起。

4Cs理论也留有遗憾

总起来看,4Cs营销理论注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与市场导向的4Ps相比,4Cs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企业的营销实践和市场发展的趋势看,4Cs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4Cs是顾客导向,而市场经济要求的是竞争导向,中国的企业营销也已经转向了市场竞争导向阶段。顾客导向与市场竞争导向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看到的是新的顾客需求;后者不仅看到了需求,还更多地注意到了竞争对手,冷静分析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在竞争中求发展。

二是随着4Cs理论融入营销策略和行为中,经过一个时期的运作与发展,虽然会推动社会营销的发展和进步,但企业营销又会在新的层次上同一化,不同企业至多是个程度的差距问题,并不能形成营销个性或营销特色,不能形成营销优势,保证企业顾客份额的稳定性、积累性和发展性。

三是4Cs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但顾客需求有个合理性问题。顾客总是希望质量好,价格低,特别是在价格上要求是无界限的。只看到满足顾客需求的一面,企业必然付出更大的成本,久而久之,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从长远看,企业经营要遵循双赢的原则,这是4Cs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四是4Cs仍然没有体现既赢得客户,又长期地拥有客户的关系营销思想,没有解决满足顾客需求的操作性问题,如提供集成解决方案、快速反应等。

五是4Cs总体上虽是4Ps的转化和发展,但被动适应顾客需求的色彩较浓。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从更高层次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起有别于传统的新型的主动性关系。如互动关系、双赢关系、关联关系等。

营销理论的最新进展——4Rs理论

针对上述问题,近来,美国DonE.Schultz提出了4Rs(关联、反应、关系、回报)营销新理论,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营销四要素:

1、与顾客建立关联。

在竞争性市场中,顾客具有动态性。顾客忠诚度是变化的,他们会转移到其它企业。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重要的营销策略是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把顾客与企业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顾客流失的可能性。特别是企业对企业的营销与消费市场营销完全不同,更需要靠关联、关系来维系。建立关联的方式很多,各类企业不尽相同,现举几例:

——与用户关联。利用系统集成的模式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建立有机联系,形成互相需求、利益共享的关系,共同发展。

企业本身可以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但这个服务不一定是完善的,很难保证每项服务都是最优秀的。解决办法是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然后在更大范围内系统集成和优化组合,这样可以保证方案和各个集成部分都是最好的,从而形成整体最优。如上海贝尔,作为制造业来说经营虽然越来越难,但他们改变思路,采用集成方式,着重提供最好的方案,而采购其他厂家的产品,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因而业务发展很快。康柏采取这种模式,做解决方案提供商,扭转了产品单一、经营困难的局面。海尔的星级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系统集成服务。这样,通过提供一揽子方案,帮顾客做得最好,企业与顾客就建立起了互需、互求的长期、牢靠的关联纽带。

——与产品需求关联。提高产品与需求的对应程度,提供符合客户特点和个性的具有特色或独特性的优质产品或服务。其具体做法是:

首先产品分核心产品、外在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需求分为使用需求、心理需求和潜在需求三个层次。企业必须把产品和需求的层次对应起来,对应越准,关联性越强。

其次是采用“大规模量身订制”式生产方式。网络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经济下无法大规模集结市场特殊需求、只能小批量生产特殊款式产品、“量身订制”意味着特权价格、高费用和超额利润的局面,使得“大规模量身订制”式生产方式成为可能。任何过去无法开通流水线生产的特殊款式的产品,通过网络进行全球范围的市场集结都可以形成“批量”,可以由特殊转化为“常规”,从而可以按照相应的规模经济要求进行流水生产。而且更重要的是集结这一全球市场所需要的费用正以网络经济的扩展速度迅速下降。所以,企业必须抢占网络先机,在充分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为其量身订做合其所用的物品与服务,如针对企业特殊需求的各种电子商务服务和软件服务等,这样可更有效地巩固和吸引客户。

2、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在今天的相互影响的市场中,对经营者来说最现实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控制、制定和实施计划,而在于如何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地倾听顾客的希望、渴望和需求,并及时答复和迅速作出反应,满足顾客的需求。目前多数公司多倾向于说给顾客听,而不是听顾客说,反应迟钝,这是不利于市场发展的。

当代先进企业已从过去推测性商业模式,转移成高度回应需求的商业模式。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建立关联关系,企业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反应速度和回应力。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抱怨,稳定客户群,减少客户转移的概率。网络的神奇在于迅速,企业必须把网络作为快速反应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及时反应方面日本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企业在质量上并不一味单纯追求至善至美,而是追求面向客户的`质量,追求质量价格比。他们并不保证产品不出问题,因为那样成本太高。而是在协调质量与服务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服务水平,能够对问题快速反应并迅速解决。这是一种企业、顾客双赢的做法。

3、关系营销越来越重要了。

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市场的关键已转变为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从交易变成责任,从顾客变成拥趸,从管理营销组合变成管理和顾客的

互动关系。

与此相适应产生5个转向:(1)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发展趋势是从交易营销转向关系营销:不仅强调赢得用户,而且强调长期地拥有用户;(2)从着眼于短期利益转向重视长期利益;(3)从单一销售转向建立友好合作关系;(4)从以产品性能为核心转向以产品或服务给客户带来的利益为核心;(5)从不重视客户服务转向高度承诺。所有这一切其核心是处理好与顾客的关系,把服务、质量和营销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与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实现长期拥有客户的目标。那种认为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为顾客解答问题、平息顾客的不满,就尽到了责任的意识已经落后了。

必须优先与创造企业75%~80%利润的20%~30%的那部分重要顾客建立牢固关系。否则把大部分的营销预算花在那些只创造公司20%利润的80%的顾客身上,不但效率低而且是一种浪费。

沟通是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从经典的AIDA模型:“注意—兴趣—渴望—行动”来看,营销沟通基本上可完成前三步骤,而且平均每次和顾客接触的花费很低。

4、回报是营销的源泉。

对企业来说,市场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为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回报是维持市场关系的必要条件。企业要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但不能做“仆人”。因此,营销目标必须注重产出,注重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回报。一切营销活动都必须以为顾客及股东创造价值为目的。

综上所述,4Rs理论有4大优势:

(一)4Rs营销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4Rs根据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着眼于企业与顾客互动与双赢,不仅积极地适应顾客的需求,而且主动地创造需求,运用优化和系统的思想去整合营销,通过关联、关系、反应等形式与客户形成独特的关系,把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形成竞争优势。可以说4Rs是新世纪营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将对营销实践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二)4Rs体现并落实了关系营销的思想。通过关联、关系和反应,提出了如何建立关系、长期拥有客户、保证长期利益的具体的操作方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反应机制为互动与双赢、建立关联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同时也延伸和升华了便利性。

(四)“回报”兼容了成本和双赢两方面的内容。追求回报,企业必然实施低成本战略,充分考虑顾客愿意付出的成本,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并在些基础上获得更多的顾客份额,形成规模效益。这样,企业为顾客提供价值和追求回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客观上达到的是一种双赢的效果。

当然,4Rs同任何理论一样,也有其不足和缺陷。如与顾客建立关联、关系,需要实力基础或某些特殊条件,并不是任何企业可以轻易做到的。但不管怎样,4Rs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是经营者和营销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谁也替代不了谁

篇8: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新观念

市场营销是现代企业生存的法宝, 是发现市场需求, 找到市场机会, 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强有力武器。物流企业作为现代企业的一分子, 也需要市场营销。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特殊子系统, 其实质就是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 有效地利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手段, 实现整体营销的过程。本文就从现代物流企业营销的实践出发, 提出了物流企业营销的新观念。

1 重视产品品牌营销

现代营销已日益超过产品层面的物质层面, 人们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产品, 大多是“慕名而买”。品牌是市场的骄子, 名牌更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生命。同样是物流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中国挂着物流牌子的企业犹如过江之鲫, 达到了惊人的几十万家, 但真正能够在世界上叫得响亮的牌子, 却是屈指可数。对于刚刚起步的国内物流业来说品牌成了业界的一种难言之疼。但是国际上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DHL、UPS、FedEX、EXEL、TNT等品牌却气势如虹, 在中国市场上一展拳脚。相较于这些外来品牌, 在国内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老传统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像中外运、中远物流和中海物流、中邮物流以及新兴的宝供物流等“本土品牌”, 普通民众却陌生得多。所以, 对中国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而言, 如何塑造品牌, 是首要的任务。但是塑造品牌特别是塑造知名品牌, 需要企业花很大的心思用心去做。

2 从单纯的服务营销过渡到文化营销

销售服务曾是物流企业和中间商必做的事情, 消费者成了市场的主体, 物流企业的“上帝”, 提供产品的同时要配合良好的服务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服务成为了各物流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甚至发展到超值服务, 即超出产品、服务本身的价值和超出顾客的期望值, 在诚心、耐心的基础上, 与用户建立起密切的关系。然而, 现代社会人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享受, 更需要精神享受, 需要对服务和企业的认可和忠诚, 而这些是文化营销的内容, 是文化营销对现代物流企业的要求, 培养一批认可企业, 对企业忠诚的顾客, 是物流企业长盛不衰的关键, 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所以, 现代物流企业不仅要提供优质服务, 更要把企业的文化渗透到服务中去。

3 从过程营销到整合营销

传统的营销是一个过程。过程营销包括前期的市场调查和预测, 市场机会分析和目标市场选择, 产品开发和市场定位, 后期的定价、分销、促销和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内容。而整合营销是一种管理体制, 就是把各个独立地营销活动综合成一个整体, 以产生协同效应。这些独立的营销工作包括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包装、事件、赞助和客户服务等。营销的最大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怎样才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呢?营销的某一个过程是做不到的, 必须是通过市场营销的一系列活动和有组织的整合过程来实现。因此, 在物流管理过程中, 整合营销观念势在必行。

4 从渠道营销到网络营销

分销渠道是市场营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进入信息时代 (有人又称作进入e时代) 以后, 互联网正在彻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加入WTO和CEPA实施后, 物流企业如何借助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 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 求发展, 忽略网络这一重要营销渠道, 失去的不仅仅是客观的客户群体, 更可能还有新一轮经济整合中抢先一步的绝佳机会。然而作为物流企业, 特别是以信息为主第三方物流企业, 怎样通过虚拟的网络来有效的获取信息和传播自身?网络到底能提供哪些比传统媒体更经济的营销手段?这些已经成为众多物流企业老总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物流网络营销是现代物流企业以整合营销理论 (4P组合:Product, Price, Place, Prom otion) 为基础, 利用Inte rne t技术手段和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 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它是直接市场营销的最新形式, 是由Internet替代了报刊、邮件、电话、电视等中介媒体, 其实质是利用Internet对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进行跟踪服务, 它自始至终贯穿在物流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包括市场调查、客户分析、产品开发、销售策略、反馈信息等环节。网络营销, 说通俗点就是通过网络来宣传自己的企业, 推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随着网络经济的复苏网络营销e-Marke ting必将受到更多企业重视, 而作为以信息为主的物流产业就更应该主动出击借助网络营销来开拓市场, 应对竞争, 在网上传播自己所有的符合潜在客户需求的信息, 占取先机、赢得商机。物流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是需要网络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整合, 把顾客的需求导向具体为以信息为中心的管理经营模式, 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信息化网络营销战略,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牢牢把握新潮流变换趋势来赢得市场,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 从区域营销到全球营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物流企业已经超越国界, 进行全球化竞争。与之相适应, 物流营销也已经淡化了区域、国别的界限, 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企业行为。近几年, 国外大型知名物流企业纷纷到中国安家落户, 看中的就是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全球营销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更宽阔的战略视野和市场机会, 同时, 企业面临的营销风险也将同步增长。因而, 对现代物流企业来说, 营销区域国际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既是高收益也是高风险, 如何规避风险取得利润最大化, 是物流企业在全球营销中要重视的问题。

6 从产品营销到关系营销

所谓关系营销, 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 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现代的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很激烈, 那些认为只要产品好就不愁没销路 (即皇帝女儿不愁嫁) 的观念将彻底被淘汰, 面对国内国际物流企业的竞争态势, 正确处理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等之间的关系是物流企业营销的核心, 是物流企业成败的关键。关系营销要求企业把用户培养成自己的长期顾客, 并共同谋求长远发展, 其核心在于发展消费者与物流企业间的一种连续性关系, 积极促进顾客参与, 发展相互信任的客户关系。当前物流企业的关系营销实践主要是:实行会员制, 为顾客专门设立关系经理以及实行信用卡制度等等。随着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 还可以运用互联网实行数据库关系营销, 这些方式都为物流企业和消费者、用户之间提供了很好的沟通渠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物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日益加剧, 顺应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物流企业更要适时寻找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 不断更新观念, 以实际行动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百度搜索:佚名2004年5月25日《物流世界》.

上一篇:杨帆工学结合心得下一篇:天津2017年上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目的的概念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