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让孩子上特长班?

2024-05-04

该不该让孩子上特长班?(精选6篇)

篇1:该不该让孩子上特长班?

到底要不要上早教班?看完你就明白了

我不是什么教育专家,只是一枚普通的妈妈,当然我不是很喜欢应试教育。但这并不妨碍我谈谈个人对早教的看法,所以我的意见仅代表个人,大家不认可的话也不要喷我,我怕怕!

当然也是希望能让孩子出生就成为一个小神童。然而事实上,我就是普通妈妈一枚,我根本没有那个耐心还有恒心让这些事情做的有节奏,只能是偶尔想起来的时候去听听,就跟减肥一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困困出生以后,我也希望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去跟随潮流报名了所谓的早教班。当时困困才几个月,我就抱着娃过去试听。一堂课下来我发现,娃睡了,我也懵了。至今我也一直在反思,娃需要这么早就累吗??

我一直都认为,孩子其实需要家长的引导,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真说两三岁的早教对孩子有多么翻天覆地的影响,我不认同。因为我一个从事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朋友曾跟我说过,仅凭一个月几堂课的早教,根本改变不了孩子什么。如果真想有所改变的话,那必须家长在每天带孩子时,坚持早教课上老师教的教育理念和引导方式。

然而,现实中我们有几个家长做得到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办完健身卡后,去过健身房几次呢?大多数家长还是把早教的实施者交给了早教班上的老师,而自己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去坚持,更别说贯彻执行了!

我觉得对于小小孩来说,去早教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孩子可以有很多小伙伴可以一起玩,早早的适应学校的环境,可以认识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窜门,让她觉得不会那么孤独。说白了,我认为早教是有利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至少在现在这样的城市生活中,孩子不会显得那么孤单!

困困已经6岁了,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上的是公立幼儿园,大家都知道,公立幼儿园是不让教任何和学习有关的东西的,我们也很少去很早的教她认字,做数学什么的,而我平时教她方法和道理方面远远多于学习知识。

在困困的教育问题上,我一直主张,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应该如何来引导,应该如何让她明白自己未来的路怎么走。我不主张父母去帮孩子做出选择,更不会一手去包办她以后的人生路。

我虽不主张孩子过早上早教班,但并不意味着不对孩子进行早教。我觉得孩子的早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在孩子脑发育的黄金期,去培养他的感知觉和思维能力。

说真心话,如果你简单地把早教理解为,让孩子多认识几个字,多算几道加减法,那完全走偏了。你的这种做法很可能让孩子变得厌恶学习。

我们说锻炼孩子的感知觉和思维能力,还是要回到生活中,让孩子多听,多看,多尝试。而思维能力的锻炼,往往是通过各种游戏,在玩耍中得到智力开发。

比如我给大家平时选的很多玩具,都是困困小时候玩的非常好的,有助于锻炼孩子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的。

特别是亲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她能让孩子透过作者的语言,帮孩子打开认知世界,感知生活的窗子,启迪孩子去思索、去想象。同时还提高了我们的陪伴质量。

所以,困妈觉得家长才是最好的早教老师,没有谁比我们更爱孩子,也没有谁比我们更希望孩子好。与其把早教这么重要的事情寄托在早教班上,不如自己下功夫去引导孩子,只要你肯用心,教出来的孩子不会比上过早教的差。

说到这里,肯定很多姐妹会说,那没有那么多时间怎么办?可亲爱的,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探索,在玩耍中学习,这些根本不需要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孩子就可以完成的啊。拿我们家来说,因为我平时工作很忙,一直照顾困困陪困困的不是我,而是她爸爸还有爷爷奶奶。

而亲子阅读之类的,只要你每天在孩子睡前抽出10-30分钟就可以搞定了。所以现在困困已经养成习惯,只要在家里,每天晚上8点过就会叫一声:爸爸,妈妈,讲故事时间到啦!

因此,不要把早教想得很容易,但也别把它看得很难。说到底,你的家庭才是最适合你家孩子的早教班!培养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能人云亦云哦!

篇2:该不该让孩子上特长班?

子上网自主权的问题一直争执不下。他们认为:

青少年上网,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可以开阔视野。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也好,如果不知道别人在干什么,就容易孤芳自赏,患上“自闭症”。上网之后,视野开阔了。

第二、可以对外交流。中国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现在有了因特网,我们的青少年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

第三、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中国的教育正逐渐走出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误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是一个提供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青少年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第四、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业。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合当今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但是,青少年上网的弊端也是有的,而且有时显得非常突出。

第一、上瘾问题。上瘾不用怕。因特网将来必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会因为天天要吃饭而认为这是一种“瘾”,说要把饭戒掉。上网也一样。但是,正如吃饭不能暴饮暴食一样,上网也要有节制。

第二、部分不健康网站问题。因特网上有一些宣传黄色、暴力等内容的网站,还有一些政治上反动的网站。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三、荒废学业问题。青少年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沉湎于网上浏览而荒废学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第四、孩子对网络的依赖会影响孩子对生活、学习、生存等基本生存技能的掌握,变得性情孤僻,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障碍

第五、经常上网的孩子视力容易近视,更容易肥胖

第六、容易暴露真实身份,留下家庭电话号码和地址,泄露家庭隐私,一些少女还遭遇桃色网络陷井

总的看来孩子上网,弊大于利。

随着社会发展,如今上网似乎已成为一种潮流。学生上网大部分则是为了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就此而言,学生上网确是弊大于利。

首先就聊天而言,很多人美其名曰:为了广交朋友,如果退一步想想,这个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的身边平时也可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不乏有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为什么一定要去网上寻找一些自己连性别都不敢确认的所谓“朋友”呢?更有甚者一进入语音聊天室,迎面而来的便是一片污言秽语,这样还如何谈人生和学习呢?

上网玩游戏的同学则就是为了一个单纯的玩,如果在学习之余,能够有节制的玩玩,调节一下大脑原本也无可厚非,但很多人很容易上瘾,一玩起来便忘却了一切,这样便直接导致有些同学逃学和成绩下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网上又不乏带有不健康的内容,使很多学生在不经意间深中其毒,对其思想与成长造成了极大危害。

现在大部分网吧老板,为了能够吸引顾客尤其是为了从学生的口袋里掏钱,自然便投其所好,在计算机里装满的各种各样的游戏软件和电影录像,根本就容纳不下办公和学习软件,这样还何谈上网学习?

很多成年人觉得这网络对孩子来说简直是洪水猛兽。大人一方面承认网络的魅力所在,一方面却又害怕网络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他们宁愿孩子不上网

然而,上网的孩子和不上网的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差异?网络真的那么危险吗?我经过调得出:

第一、上网的青少年与不上网的青少年在体育活动时间上没有显著不同。72.5%的孩子说体育锻炼与上网前一样,14.8%的孩子减少了体育活动时间,但同时也有12.7%的孩子说增加了体育活动的时间。但在睡眠上二者却有显著的差异,那就是上网的孩子比不上网的孩子睡得时间短。

第二、在与大众媒体接触时间方面,上网和不上网的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均是电视、课外书和录音带,二者差异不大。60%的孩子认为互联网的使用没有改变他们接触大众媒体的时间,但也有30%的孩子说减少了看电视、报纸、杂志和听广播的时间,还有12%的孩子说,他们增加了阅读书籍的时间。

第三、即便他们不上网,也照样可以从其他的渠道获得各种信息。

家长们一味的禁止孩子们上网,反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向往网若的大千世界。

网络这种新媒介一出现,很多成年人觉得这对孩子来说简直是洪水猛兽。其实,20世纪以来,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人们在最初的时候都有同样的担忧。比如,20年代的电影,到后来的流行音乐、电子游戏机,每一样新媒介出来人们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担心。担心的焦点不外乎暴力、色情颓废等等。

互联网对于不同的孩子影响是不一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那些家庭不和,社会关系不好的孩子容易接触暴力,而且接触之后更容易受到影响。那么这样的孩子上网出了一些问

题,其实责任不应该都归咎于网络。

孩子上网出问题不能都全怪网络,但网络的特殊性确实存在,并且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篇3:孩子犯错到底该不该打

为了更好地促使孩子心理健康, 在管理教育上, 家长对孩子不切合实际的无理要求, 要做到绝不“心慈手软”。有的家庭由于种种原因, 如孩子经常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爸爸妈妈难免一次回来。或者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做母亲的, 总觉得孩子没有父亲很可怜, 所以他有什么要求, 也尽量满足。甚至一些无理的要求, 能做到的, 她也一定做到。一直被妈妈这样宠着, 也慢慢有了小脾气。有的事妈妈不答应, 他就耍无赖, 使小性子。举一个一位家长曾经告诉我的一个实例吧。有一次, 睡到半夜, 孩子忽然醒了, 硬是要吃蒸饺。深更半夜的, 到哪儿去买蒸饺?母亲为难了。她只能安慰孩子:“现在外面没有卖蒸饺的。咱们再睡一会, 天一亮, 妈妈就给你去买, 啊。”孩子仍然不依不饶, 哇哇大哭起来。做母亲的最后也火了, 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顿。她也终于明白自己的溺爱害了孩子, 也苦了自己。很多的父母就是这样自己给自己制造负担的。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 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 甚至变本加厉。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 但是,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 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 有时候, 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 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那么, 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一、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当孩子犯错误时, 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 因为冲动地打孩子, 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 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 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 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 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 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 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二、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 无须过多批评, 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 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 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 牛奶打翻了, 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 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 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 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三、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 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 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 玩具不收拾好, 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 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 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 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四、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 比如, 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 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 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 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 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 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 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 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 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 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五、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 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 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 他为什么会挨打, 这次要打几下, 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打的时候不要太重, 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打完孩子后, 一定要哄哄孩子, 让孩子明白, 打了他, 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 即使他错了, 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 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六、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 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 没有警示作用, 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 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 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 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篇4:该不该让孩子吃肥肉

一般说来,喜欢吃猪肉的幼儿,多数是1~2岁幼儿,乳牙萌出十余枚,咀嚼能力较差,不习惯咀嚼多纤维的食物,所以特别喜欢吃肥猪肉。不少家长担心,爱吃肉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患动脉硬化症?

其实,动脉硬化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对幼儿来说,如果吃肥猪肉过多,又嗜甜食,并以含铬少的精细米面为主食,且很少吃蔬菜、水果等多纤维素的食物,过于肥胖,加之长大后又染上吸烟等恶习,则有可能患动脉硬化。反之,幼儿在吃适量肥猪肉的同时,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粗杂粮,少吃甜食,长大成人后,又避免烟酒等,就可少患动脉硬化。

这里建议的是要有“适量”的肥猪肉,并非一点不吃,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旺盛的阶段,需有一定量的动物脂肪,过分限制脂肪的摄入会有不良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有的幼儿不喜欢吃猪肉无论肥瘦肉都不吃,甚至一小根肉丝也要吐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与孩子的饮食习惯、心理因素、家长缺乏营养知识或引导教育无方、烹调技术不当等因素有关。孩子的饮食心理与成人不同,由于好奇心,多注意食物的外观形象。比如一碗红烧肉放在孩子面前,对家长来说并不觉得怎样,而在孩子眼中就感到望而生厌,无法吞咽。久而久之,养成偏食的习惯。

为了使孩子养成全面摄食的习惯,改变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传统为“需要吃什么才能吃什么”,应采用荤素搭配、平衡膳食的科学食物结构。这就要注意营养,讲究烹调的方法。

首先,在肉类加工上要适合孩子的咀嚼吞咽能力以细、软、烂为原则。可将肉加工成肉糜,对乳牙已出齐的幼儿,可将肉加工成肉丸子,肉丁、肉丝。在烹调加工时多用生粉勾芡,如用甘薯粉、菱粉之类淀粉,可使汤变稠浓,使肉滑软、鲜嫩,便于咀嚼和吞咽,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其次,做肉类食物要适合孩子的“胃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在食物制备上,应注意色、香、味、形的美观,多变换花样,以吸引幼儿对食品发生兴趣,增强食欲。以肉糜为例,可以做成肉糜蒸鸡蛋、肉糜烧豆腐、珍珠圆子(肉圆子外层滚上浸泡2小时的糯米,放入笼内蒸熟)、蛋皮卷肉、蛋烧卖,番茄酿肉(将番茄去蒂,挖去籽和心,装入肉糜,上笼蒸熟取出,放在炒熟的青菜上),也可以做成馄饨、菜肉包子、饺子等。

疼爱孩子的家长,只要平时精心安排,细心调理饮食,不断改进烹调方法,并注意适当的引导,就能够使不爱吃猪肉的孩子逐渐改变偏食习惯。平时还要注意让孩子少吃零食,尤其在饭前。吃饭前若有饥饿感,进餐时,必然会对饭及肉类食品感兴趣。

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猪肉好呢?儿童宜用无骨、无筋的肉,最好是肥猪的瘦肉。有经验的烹调师知道,肥猪的瘦肉内含氮物质约为20.8%,多为全价氨基酸,肉质细嫩柔软,不仅味美可口,而且富于营养,适合做各种烹调。

这里介绍两种简便的烹调方法:

一、三色布丁

材料:猪肉(肥、瘦肉为2:8)250克,鸡蛋5只。

调料:精盐、白糖、葱姜末,生粉适量。

作法:

1、肉糜加调料,拌成肉馅待用。2、将蛋清、蛋黄分别放在两个碗内,充分打匀,放入少许精盐。3、取一饭盒,把肉馅放在饭盒里,用手压平,放进蒸笼蒸或隔水蒸5分钟,倒入调好的蛋黄,再蒸5分钟,最后倒入蛋清,再蒸10分钟即成。上面撒上煮熟的胡萝卜或莴苣末。食用时用水果刀将三色布丁切成大约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小块。

二、蒸肉糕

材料:猪肉(肥、瘦肉为2:8)150克,鸡蛋1只。茨菇或土豆、芋艿10克。豆腐衣或用鸡蛋皮50克,金钩(大虾米)5克。

调料:精盐、白酱油、生粉、葱、白糖、黄酒适量。

篇5:该不该让孩子使用橡皮擦

可能是刚学写字,笔握不好还是怎么回事,开始写的时候,总是会是不是写错,要不就多一点要不就少一点,于是我就开始教她怎么使用橡皮擦,她看了之后觉得非常的开心。于是在本子上或者书本上画上,然后就用橡皮擦给擦干净。

刚开始我只是觉得她可能是觉得橡皮擦很神奇,满足她的好奇心而已,可是到后来,我慢慢的觉得她好像会经常的把字写错。经常都是写的长一点或者短一点的,没有几个字是写的好看的。

后来,她自己玩橡皮擦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于是她叫我给她去找,我没有帮她去找,因为我想让她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也想让她知道,不管什么东西,一定不能乱放,从什么地方拿起来就要放到什么地方去。后来橡皮擦还是找不到,于是我告诉她,找不到我也没办法,我也找不到,既然找不到橡皮擦那就应该好好写字。不要轻易的就写,看准以后再下手去写。这样就不会写错了。

没想到丢了橡皮擦的结果是让字写的更好了。而且没有那么多的歪歪扭扭了。我突然想,是不是因为有了橡皮擦就给她一种我写错了还能擦掉重新写过的思路呢?于是后来我找到橡皮擦的时候我也没有拿出来。我想,写字就跟人生其实是一样的,给了太多的宽容,给了太多可以从新来过的机会,机会就会变得不值钱了,以后有什么机会也就错过了,特别是一些小错误,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犯了错误也可以重新改过,下次再珍惜,养成习惯后就不知道哪个下次才能真正的改过了!!人的一生中根本就没有橡皮擦,做过后就永远留在哪里了,任凭你怎么去擦也擦不掉,抹不去。

篇6:孩子究竟该不该打?

1、影响亲子感情

·打孩子会导致孩子恨父母;

·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做错了事后,都不敢跟父母讲。

2、养成暴力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中,学得暴力和攻击的手段。

3、伤害自尊心

孩子虽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对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个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时,他会觉得很没面子。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时,因为害怕可能会遭到父母的惩罚,所以会思前想后、畏首畏脚;在他人面前时,也会因为害怕做错了会招致父母的责备,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5、导致拘束、紧张情绪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开,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6、学会撒谎

因为害怕挨打,很多孩子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过失,费尽心思为自己的过失寻找理由,于是就有可能学会撒谎。

7、让孩子失去内疚感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点滴认识下一篇: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