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生物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2022-12-14

生物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 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文化力量, 同时人类文化的进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大发展。从文化的角度看, 生物教育作为生物文化的组成部分, 就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培养, 更是一种课程文化的浸润与陶冶, 倡导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生物教育, 实现“生物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是现代生物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生物教育中传承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途径作一浅述。

1 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任何教育, 无论古今, 还是将来, 都是人的教育, 无论是自然学科的教育, 还是人文学科的教育, 都是在张扬人性, 免除人性的异化。因此, 生物学科的教育从根本目的上讲首先是一种人性的教育, 它应强化人性中的真、善、美。

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基础教育应加强人文精神培养, 这是世界基础教育培养现代人的发展趋势, 也是基础教育价值的重要取向。人文精神本质上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它不仅是道德价值本身, 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 可见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同时, 生物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生活内容之一的科学, 它所体现的精神本身也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在另一方面, 宏扬人文精神的目的, 是要理解和把握人生的意义、追求崇高的理想, 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 (包括科学技术) 都能给予一种人文精神的观照。因此, 教师在生物学教育中要注意人文精神渗透。

2 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

2.1 教师以身作则, 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应挖掘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重视对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 教师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相应的教学规律, 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 突出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可让学生享受被人尊重的快乐的同时理解别人的重要性和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另外, 教师的言行举止极易成为学生效仿的目标, 因此教师还必须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例如:如果每次生物实验中, 教师对作为实验材料的动物的肢体除了不必要的处理外从不恣意破坏, 对多余的实验材料 (动物) 在实验后从不草草处死了事, 而是让他们回归自然, 教师这些细小的举动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将远胜于几节课的说教。只有当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素质时, 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只有当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后, 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完整的人。

2.2 结合前沿生命科学技术成就, 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中性特征

近三百年, 特别近一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地球与人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 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 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因此人们在提到科学技术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它对人类的贡献而忽视它的负面作用。近年来, 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克隆、转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成就以有所了解, 此时教师应借机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性质。让学生知道克隆技术可以克隆人的组织和器官用于救死扶伤, 也可通过人工繁殖挽救濒危野生动物, 但同时也可能破坏人伦, 甚至克隆出战争狂人, 扰乱天下。人类基因组计划能使人类对自己的遗传信息了如指掌, 为多种遗传性疾病和危害人类的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预测、预防、早诊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撑, 但同时也可能为种族主义者提供种族歧视的借口, 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他本身是中性的, 无所谓有益和有害,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 它是负责推进的桨, 人文精神是掌握方向的舵, 科学技术究竟发挥正面还是负面作用, 主要取决于人, 让学生学会对科技成果的正确选择、取舍和使用。

3 发掘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人文精神, 增强学生的“耐挫力”

在学习某部分知识时, 学生往往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本身上, 对该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较少主动的去进行探究, 此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加以引导。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 向学生介绍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总结出“分离”和“自由组合”这两条规律的艰辛历程。孟德尔是神甫, 本着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为了弄清杂种形式与发展的普遍适用规律, 他从1875年至1865年连续8年进行豌豆杂交试验, 由于选择了合适的研究材料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他最终取得了成功, 但当他于1865年将实验结果整理成文, 并在布隆博物学会上以“植物杂交实验”为题分两次作报告时, 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他的论文在沉睡34年 (他去世后16年后的1900年) 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这些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道路的艰难曲折和认识论的哲理, 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瑰宝, 这些过程的教育和启发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将会使学生理解科学道路上的艰辛, 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增强“耐挫”的能力。

4 以境生情,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 学习生态学部分时, 教师可不失时机的渗透一些触目惊心的危机:如过去的二三百年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而较少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致使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森林覆盖面积锐减;土地日渐沙漠化;物种多样性不断减少;温室效应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最近的SARS肆虐, 捕杀贩卖野生动物等, 此时可结合媒体上的评论对这些丑恶现象进行鞭挞, 从人和自然唇齿相依的角度, 以严肃的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学会关心人类, 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 生物教育与人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 在生物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在生物学教育中, 除了以上途径外, 还可以通过科学史教育、STS教育、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指出生物学理论的局限性、美育等途径渗透人文教育。

摘要:生物教育要发挥自身的人文教育功能, 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生物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及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在教学中, 结合前沿生命科学技术成就, 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中性特征;教学过程中发掘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人文精神;通过情景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关键词:生物教育,人文精神,必要性,途径

参考文献

[1] 冯姣.试谈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19.

[2] 刘向红.对中学生物教学渗入人文精神的探索[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3] 蔡民.论生物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6.

[4] 王石.谈生物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生物学教学, 2004, 1.

[5] 张玉安, 万霞.呼唤生命教育[J].山东教育, 2005, 17.

[6] 赵法茂, 卢继承.生物学教育视野中的人文教育:应然与实然[J].泰山学院学报, 2005, 6.

上一篇:分析高压电气试验设备的现状及其技术改进下一篇: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裂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