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不可或缺性

2022-09-25

人文精神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上崇拜的所谓“新学”, 其“新”主要是在于复兴古代文明的精神, 提倡健全自由的思想, 才能够突显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在近代, 人们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复杂多变的观念, 具有多样的表现方式。人文精神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 要求行为要符合生命存在的法则, 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是人类最早认识社会的主要媒体。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也是健全人格净化情感及思想境界提升必不可少的人生价值体现。

1 人文精神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社会日趋多元化, 社会、经济、政治都具有两面性, 尤其在简化的价值体系之下, 往往欠缺人文精神的宽容与责任性, 因此, 我们必须用心思索、分辨, 这些流行文化与刺激会带给我们社会什么样的未来文化, 和什么样的未来国民品质?这些对现在与未来的社会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单个的人究竟在社会群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作为人文教育之中坚的美术教育该如何去面对和把握这一切?这无疑是我们应当着重探讨的问题。

1.1 美术教育的“德育化”倾向

美国艺术教育家加登纳在《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一文中写到:“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在美国, 艺术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目的都不明显……”事实上, 像美国人那样对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持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对的, 是具有一定消极影响的。但是我们的美术教育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着依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把美术教育强行加入道德的烙印。我认为, 这两种观念、两种情感结果都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必要, 决不可单方面的夸大某一方面的作用。因为人的素质完善, 是需要多种因素作为基础的。

1.2 美术教育的“技术化”倾向

据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反映:“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味死抱素描, 要不就钻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套子里, 在技法中磨来磨去”, “美术教学蜕变为专业技能教学, 教材变成技法书”, “画虾必象齐白石, 画竹必象郑板桥, 画马必象徐悲鸿。”加登纳指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偏重技巧训练, 技巧训练被视为是个性和自发性的基础和起点。但是我们应当知道, 在美术教育中重“技”轻“能”过甚, 便是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活活剥离出来。

1.3 美术教育的“功利心”倾向

当今美术教育最看好的是美术设计这一块, 广告市场这块“大肥肉”甚至成了一些家长和美术教育者权衡“美术”这个新产品的唯一砝码。在当代中国人的思想中对技术的追求和崇拜远远胜过对人文价值理性的关注, 完全忽略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警觉和忧患意识, 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我们这个国度里, 当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时也来关注一下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2 加强美术领域中人文精神的教育

人文精神一词内容非常广泛, 要培养一个具有人文精神与素养的国民, 则必须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 自然而然落实到行为和态度, 触发对人与生命各层面的价值思考, 变成我们所称道的“有涵养”和“气质”的文化社会人。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 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2.1 从艺术本质中去发现人文精神

自古以来, 艺术就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 是许多生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 更是愉快的源泉。艺术是社会本身串联过去、现在、未来的记忆、希望与梦想, 艺术的创造、发表、欣赏与批评, 使人能够感受自己知道什么, 而获得直觉的知识, 建立价值及观念, 产生思想, 同时, 抒发感情、疏通压力, 发现自我, 建立社会共通的价值认同。艺术的本质, 在于:强调艺术本质是一种思考的感受、修养及文化的塑造历程。

美术领域的教学活动, 是强化美术活动过程, 透过追求本质、追求再现、追求表现等, 个人得以获得直觉的感性知识, 建立想法和观念, 产生思想;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 个人情感得以抒解, 生活压力得以解脱, 成长的挫折获得安慰, 生命本质得以安顿, 尤其人文精神及精神文化更得到创造发挥的机会。

2.2 美术教育中应重视人格教育

美术教育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它在人格培养方面, 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有学者认为:“当代教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最重要的表现是把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终极目的。”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人格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 美术教育的功能指向也首先应当是为了完善人格结构, 使人格的发展趋于完整、全面与和谐。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与人格有着密切联系, 它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表现, 而是艺术家健全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外化, 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活动。美术教育在协调人格结构内部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美术教育中的人格培养是渗透在美术的文化本质特征中的, 美术教育中对人自身的完善同人类更广泛的历史文化的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美术课程标准》中所论述的“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 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 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 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也就是说, 通过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同的视觉文化语言, 从视觉上区别文化的差异, 从视觉上思考艺术品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自我文化的认同, 了解多元文化内涵, 从中汲取多种营养, 发展尊重他人与关怀社会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责任感。通过美术教育, 有助于学生了解认识美术的媒材和形式, 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 使学生更多的介入信息交流, 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 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增加知识, 更重要是摆脱人类在自然状态的开发潜能, 发扬人的创造力, 塑造人格, 发现人性的优越性。美术教育既不等同于美术训练, 也不单纯等同于道德教育。美术教育如何做到既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又培养人类审美、认知和创造的意识呢?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必须与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相结合, 人文地去实行美术教学并教育出有人文意识的未来社会的人才。总之, 美术学科人文性的提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 是教育民主化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美术学科人文性的重要, 才能更好地实施美术新课程标准。

摘要: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切实发挥美术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精神,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2] 侯令.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栗高燕.论“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 2003.

上一篇:教学要走进孩子眼中下一篇: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