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特色产业促进会

2023-05-01

第一篇:云南省特色产业促进会

2010年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中国行业咨询网 http://[打印] [收藏] [繁体中文] 核心提示:

当今时代,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资本化与产业化,成为展示区域文化内涵与魅力、塑造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文化统计框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出版印刷业和著作文献、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频媒体、视听媒体、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和游戏、环境与自然十个方面。其中,文化遗产、社会文化活动和环境与自然三个方面与旅游产业核心业务联系紧密。另外七个方面,正是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的交叉领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

2009年9月23日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4月8日,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九个部门,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国家旅游局以“文化旅游、和谐共赢”为主题,推出了2010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系列活动,都进一步预示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将进入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根据国务院2009年4月22日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两大历史任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转型升级和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旅游业是河南发展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河南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和消费,加速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把旅游产业打造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必须保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为此,从产业融合、产品融合、组织融合、市场融合和人才融合等角度,提出几点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产业融合

根据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中产业生命周期模型,技术变革将引发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由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就必须关注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的应用,明确产业边界,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例如: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将3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激光技术应用到产业升级转型和产业素质提升过程,丰富和拓展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并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二)产品融合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已经由供给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旅游产品开发在规划阶段,就必须遵循科学定位、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养文”,实施“中华文化再造工程”,开发“伏羲八卦文化、黄帝姓氏文化、河洛文化、殷商甲骨文化、老子道德文化、释源祖庭文化、三国忠义文化、北魏改革文化、儒学集成文化、武学圣地文化”等中原文化旅游精品,并以“游河南、知中国”为主题,提升河南省整体文化和旅游形象,提高中原文化吸引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繁荣,促使文化形象与旅游形象有机统一,形成文化交流与旅游宣传相互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提升河南省的区域竞争力。

(三)组织融合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分工劳动和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展露端倪,企业组织纵向的层级结构面临消费需求多样化、企业环境复杂化和弹性、柔性、分权的挑战。企业的组织形态开始由传统的锥形向扁平发展,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和虚拟一体化的网络组织和战略联盟等开始成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度融合、共赢互动”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市场融合

文化旅游产业升级转型与素质提升需要将文化传播渠道及网络传递方式应用到旅游产业,使旅游产业产品销售模式、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通过市场运作、市场营销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式,整合和利用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结合节庆会展、影视创作促销、主题推介促销、宣传促销、网络促销等传统方式和新型营销方式,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宣传促销力度。另外,培育适合行业融合发展的软环境,兼顾各方相关者利益,做到“近悦远来”。

(五)人才融合

工业化后期和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知识和技术固化在人才载体上。因此,培养适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成为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和产业素质提升的关键。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一批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其中,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定位于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和文化创意与品牌传播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将为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第二篇: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

(2006年5月25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组织、实施清洁生产。

第四条 推行清洁生产应当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实施、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持续开展、依法监督的原则,应当与发展循环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相结合。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将清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等专项规划,根据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制定有利于实施清洁生产的政策措施,引导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实施清洁生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激励机制,对在清洁生产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六条 县级以上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发展和改革、财政、科学技术、建设、税务、教育、商务、农业、国土资源、水利、旅游、卫生、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清洁生产的指导、监督等工作。

第七条 省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地方清洁生产指南和技术指标体系,建立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验收制度,对验收合格的颁发清洁生产合格单位证书,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清洁生产的宣传工作,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清洁生产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有关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应当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于清洁生产技术、管理的有关课程设置规定和教学计划,安排教育、教学工作。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引导、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政府采购机构应当优先采购该类产品。

第十条 各级财政应当加大对清洁生产的支持力度。对从事清洁生产研究、示范和培训,实施清洁生产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削减污染物排放协议中载明的技术改造项目,财政部门应当在有关专项资金中予以扶持。

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应当根据需要安排适当数额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申报中央补助地方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的项目,经省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后,由省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

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及银行贷款投入清洁生产。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工业经济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清洁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监督,督促其规范执业、诚信服务。

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中介服务机构。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农业、建设、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会同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及相关政策,指导和推动行业清洁生产。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科学技术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支持清洁生产技术和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研究、开发及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对具有推广价值的清洁生产科技项目,应当优先列入重点科技发展计划给予支持。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财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的有关管理办法,应当将征收的排污费用于支持企业的清洁生产。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财政、税务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落实相关产品的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 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应当将清洁生产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制定清洁生产实施计划,明确清洁生产目标,增加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管理,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持续开展清洁生产。

第十七条 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分为自愿性审核和强制性审核。

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由县级以上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实施。

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监督实施。

第十八条 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企业和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应当定期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审核结果。 未列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实施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程序依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在项目申报时应当包括清洁生产的内容,在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应当包括清洁生产的专题(栏),清洁生产措施应当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投产或者使用过程中予以落实。

新建、改建、扩建及其他技术改造工程,不得引进、采用国家公布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国家公布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应当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争取外资开展清洁生产,引进国外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清洁生产措施没有落实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关部门不得发给生产许可证,企业不得享受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第二十三条 清洁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火炬20年工作总结

高举火炬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打造特色生产力促进中心

伴随着国家火炬计划的实施,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于2001年1月,其前身为1997年12月成立的昆明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2002年11月,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7月,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认定。

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以来,在国家科技部、云南省科技厅、昆明高新区管委会的领导和支持下,把发展和促进先进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按照“集成资源、依靠科技、面向企业、促进创新”的工作方针,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突出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不断完善和增强核心服务能力;以企业的孵化和培育为工作重点,积极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培训、创业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服务;为中小企业产品研制、技术开发建设了专业化公共技术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使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云南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截止2007年12月,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实现服务收入3618.1万元,服务企业2038家,为企业增加销售额3.2819亿元,增加利税1.0655亿元,为社会增加就业3365人,开展国内外人员交流合作2394人次,引进各类企业项目129项,引进资金1.6794亿元。

一、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回顾

(一)建立高效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

为尽快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经营成长的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伊始,便考虑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是一切从零开始,而是根据云南实际定位在昆明高新区,在昆明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使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较高层次,合理构架的基础之上,产生了良好的结构效应、互补效应。中心成立后确立了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保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思路,以昆明高新区较为完备的软硬环境为依托,系统整合了昆明高新区的创新创业资源,互为补充、互为倚角、优势迭加,通过昆明高新区的政策条件、运行机制、投资环境等优势,为中小企业开展了综合性、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初步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昆明高新区管委会的直属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业务上接受云南省科技厅的指导。根据昆明高新区“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以及生产力中心的工作实际,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设立了企业发展与平台服务部、园区管理部、综合业务部三个职能部门。其中企业发展与平台服务部主要担负着企业项目培育孵化、人力资源招聘培训,项目引进评估,科技成果、新产品鉴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

技信息的收集整理,经济信息统计发布,技术交流活动组织实施等职责。园区管理部主要负责孵化基地的物业管理、安全生产、设备设施维护等工作。综合业务部主要负责中心文秘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监督、公务管理和外事接待等行政事务,并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税务咨询、融资咨询、科技投资贷款协调等服务。

在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同时,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速高素质、社会化和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目前,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共有职工1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6人,具有硕士学位3人,具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为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近年来,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大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先后选派了7 名管理人员到欧美、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针对性培训,10多人参加了科技部及陕西、青岛等先进生产力中心组织的培训学习。通过这些培训和学习,了解了先进地区的发展状况,开阔了思想视野,充实了业务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以专业化为发展方向,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近年来,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以满足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宗旨,以提高核心服务能力为目标,围绕云南省、昆明市的重点产业和优势行业,根据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和产业的技术共性,建设了具有区域特色经济的专业性生产力促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提供共性技术支持。

1、企业软件实验公共服务平台。针对云南省现有软件企业整体实力有限、产品研发生产条件欠缺,无法进行全面正规的产品测试的实际状况,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了公益性的软件开发、测试平台---云南软件园企业软件实验公共服务平台。平台根据中小企业软件开发的共性需要,配置了企业使用率高、技术共性强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可为广大的中小软件企业提供技术标准较高的软件实验、检测、调试和培训的开发实验软硬件环境,帮助企业在其软件产品成为商品进入市场销售前,获得类似权威认证部门测试认证和真实用户应用环境的调试、实验和严格的专业测试软件检验。平台由“综合服务平台”、“开发服务平台”、“软件测试服务平台”、“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四部分组成。它以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服务平台“云南软件园综合服务平台”为窗口和媒介,以软件开发工具库、源码库、构件库以及硬件环境为基础,为园区内及全省软件开发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测评服务、信息服务和培训服务。该平台的建设对提高云南省中小软件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促进云南省软件企业实现研发管理的规范化、正规化,提升云南省软件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加快云南省软件产业整体水平的发展步伐,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物医药专业公共技术平台。生物医药专业公共技术平台由分析分离实验室和中试多功能实验室组成。分析分离实验室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前期的工作平台,适合化学药物、中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的前期研发工作,并承担其他实验室样品的分析检测工作。已经配置两种型号的旋转蒸发仪、紫外分光光度仪、分析天平、离心机、真空干燥箱等药物常规分析检测设备,能够进行小试或中试时样品成分、浓度等的定性、定量检测,具备分离和分析功能。

天然产物中试实验室配置了一套500升的提取罐及其附属设备,包括粉碎机、均质机、蒸馏水发生器、药物烘干机、胶体磨、灭菌器、包装机。这套设备作为标准提取设备,在食品、中药和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同时,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短、平、快的需要及企业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和开发,天然产物中试实验室配置了多功能多冲模的压片机、胶囊机、均质机和槽混机等从事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和开发必备的仪器设备,为药品、保健品及食品的后期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使中小企业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3、生物医药信息服务平台。生物医药信息服务平台是一个基于生物医药数据库的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由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平台两个主要模块组成,具有企业对外宣传和咨询、公共信息检索服务二大功能。用户可以利用数据库从事生物医药信息检索。除数据库以外,该平台还对生物医药领域信息资源进行调研,实现资源导航,指引用户连接到相关的信息系统。生物医药信息服务平台对园区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促进生物医药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4、新材料开发专业测试平台。新材料开发专业测试平台依托云南铜业有限公司及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技术创新中心的技术优势,运用多种大、中型分析仪器,如X-射线衍射仪、多功能电子显微镜、原子吸收光谱仪、红外碳硫分析仪、氧氮分析仪、电化学工作站等系列设备,开展矿山、冶金中间产品分析、材料成分分析等多种业务,在新材料、冶金、环保、化工、保健医用材料等领域内为全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三)以增强核心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科技企业的培育进程。

服务能力建设是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永恒的主题。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始终把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作为一个核心业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和多方面的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共为20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过各种服务:

1、咨询服务:提供政策咨询、工商咨询、税务咨询、融资咨询、知识产权咨询、人事代理咨询等1210项。目前已完成50多家企业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咨询工作。

2、技术服务:通过公共技术平台,为15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有42个软件开发产品、51个生物医药新产品、10个新材料项目的新产品在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发、测试。

3、信息服务:采集产业发展信息、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信息、技术供求信息、新产品供给信息、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各类项目申报信息、融资信息等7000多条。

4、培训服务:举办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咨询、创新基金申报、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知识产权、中小企业专利工作专题、商业计划书撰写、融资培训、中小企业社保工作专题、电脑节、IT论坛、信息企业软件外包等内容的培训活动172场,参训企业人员3万多人次。

5、创业孵化服务:目前,中心拥有各类孵化场地近7万平方米,共为436家科技型孵化企业提供各种创业孵化服务,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9家。中心在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的实践中,在创业投资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对孵化企业提供投资、贴息及担保等多种方式的投融资服务。在国家科技部、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市科技局和昆明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建立和完善“中小科技企业项目扶持资金”管理和运作机制,先后以借款、贷款贴息、参股方式投入近千万元资金,支持孵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活动。1998年中心向昆明昆船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投资30万元,现已增值为150多万元。入驻企业金安利磁卡锁业有限公司起步之初,由于缺乏资金濒临倒闭时,为其担保贷款10万元,并在其发展过程中给予80万元的借款支持,该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千万元资产的高科技企业。对2002年7月胡锦涛同志视察并高度赞扬的云南山灞图像传输科技有限公司给予了近百万元的资金支持。给予昆明明星电脑有限公司50万元借款,使其“慧眼计算机图像处理选举计票系统”顺利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应用领域的空白。

6、投融资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为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工作。2003年、2004年被评为“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小额资助试点依托机构”,2007年被评为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服务机构”。共组织100余家科技企业向国家科技部,省、市科技部门,省、市发改委,省市经贸委等部委申报国家及省、市各级各类项目资金,协助企业申报各类计划,获得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0项,帮助企业累计获得资助金额达5000余万元。2007年,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共推荐各类项目26项,其中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昆明市创新基金项目10项、星火计划1项、云南省商务厅自主创新技术研发1项、国家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8项,2007年资助金额达810万元。

7、其它服务:30余次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各种展览展销,10次组织中小企业到国外进行商务考察。协助两家企业完成资产重组。2007年,联系科研机构91个,专家121名;为企业引进软件开发人才560多名,其中博士生13名,硕士生26名。

二、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经验及体会

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现已成为云南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各级领导及昆明高新区管委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二是始终把核心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三是硬件设施初具规模;四是软件服务和政策不断加强;五是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服务层次不断深化;六是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回顾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历程,是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是各级领导的支持推动了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快速发展。中心在发展过程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同志、朱丽兰同志、云南省市委、省市政府领导等都到过中心视察、指导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云南省科技厅、昆明高新区管委会狠抓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昆明高新区专门出台了《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暂行办法》、《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优化环境、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把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提到一个新高度,领导的认识,领导的重视、领导的支持是中心发展的关键。

回眸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走过的路,关键在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中,中心始终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核心,以企业的需求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企业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体制创新等各个环节上提供有效的扶持和全方位的服务,创造了一个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中小科技企业迅速成长的环境和条件。是企业给了我们一个展现才华的平台,企业把中心当成自己的家,中心成为创业者的家园,科技企业的栖息地。当创办企业遇到困难时找我们;当生产经营出现问题时找我们;当缺少资金时找我们;与上级联络时找我们。我们与其一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我们的知识水平、政策水平、管理能力都在实践中迅速提高,是企业给了我们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目标及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按照《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纲要》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快自身的环境建设、能力建设和组织体系建设,积极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条件,深化服务层次,努力实现云南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将根据自身对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要素的理解,重新确定建立组合资本、科技、人力资源、知识信息等主要生产力要素的专业化服务平台,打造核心服务能力和品牌。

(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高总体发展水平。力争到2010年实现服务收入2000万元、服务企业数达到 1000家、共为企业增加销售额1.5亿元、增加利税4000万元、为社会增加就业2000人、开展国内外人员交流合作500人次、引进各类企业项目100项、引进资金2亿元的发展目标,努力成为云南省推动技术创新、孵育中小企业成长壮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二)加强生产力中心体系建设,推动生产力中心事业发展。积极探索生产力促进中心不同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带头作用,推动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事业的发展壮大。

(三)完善功能设施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功能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孵化器、专业服务平台的产业集群、技术研发、信息交流等功能特点,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集群效应,拓展科技和经济有效结合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形成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地区优势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深化企业服务领域,提高管理运行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在现有服务功能和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社会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积极参与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事业,精心挑选资质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联络点,与这些中介机构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对外合作、展览展销、

法律咨询等深层次的服务,提高企业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水平,实现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的服务、中介的中介”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同时,根据科技部《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和《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服务标准,全面推行生产力促进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规范,从整体上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运行管理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横向交流合作,推动生产力促进联盟建设。在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同类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国内外先进生产力促进中心学习借鉴,推动生产力促进工作与各种相关科技计划相结合,建立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其他中介机构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服务规范、特色鲜明、开放协作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

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面临着许多压力,但高新技术、广大的中小科技企业蕴藏着无法估量的发展潜能。我们坚信,有科技部、省市委、省市政府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有省市科技部门和昆明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一定能够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7日 13:02 来源:《求是》 期号:2006.3 作者:刘树琪

蓬莱仙境自古为人憧憬。今天的蓬莱市从自身优势出发,把葡萄及葡萄酒生产作为百年立市产业来发展,经过努力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为解决“三农”问题走出了新路子。2004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这里的工作后对蓬莱解决“三农”问题的做法予以肯定,勉励干部群众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本地优势出发,选好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蓬莱具有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种植的葡萄可以酿造世界顶级葡萄酒;蓬莱在葡萄种植及葡萄酒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市委市政府根据这些独特优势,统筹城乡发展,把种植葡萄和发展葡萄酒产业作为解决蓬莱“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全面抓好种植和加工的各个环节,壮大相关生态观光旅游业,促使第

一、

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落实四大措施,全力打造“中国葡萄酒名城”。一是强化产业研究与科学规划。市政府拨出200万元专项专题研究资金,聘请山东农业大学和深圳规划设计院分别制订出了《蓬莱35万亩葡萄及葡萄酒产业规划》和《18公里“葡萄观光长廊”规划》,使产业有了科学发展的蓝图。二是强化品牌管理和行业自律。为跻身世界顶级葡萄酒“俱乐部”,提升蓬莱产区的知名度,我们专门成立了葡萄酒局和行业协会,先后制订了《蓬莱葡萄酒质量宣言》,《葡萄及葡萄酒行业生产管理办法》;每年8月定期举办“中国蓬莱·国际葡萄酒周”,整合对外宣传“中国葡萄酒名城”品牌,扩大社会影响。三是筑巢引凤,搭建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到目前为止,蓬莱市已引进6名世界葡萄酒界的技术人才,与5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全国第一家葡萄酒研发机构在这里落户;还与国内著名的食品工业学校——江南大学联合办起蓬莱学院,专门开设葡萄及葡萄酒专业。同时,引进日本最大的水产品和食品批发企业,并在蓬莱建起全国首家葡萄及葡萄酒交易专业批发市场。四是通过产业招商,迅速壮大产业实力。按照“政府引导、专家参与、企业运作”思路招商引资,引来如中粮长城、天津王朝、德国阿尔玛、英国登龙等一大批中外著名葡萄酒企业纷纷落户蓬莱。2005年,全市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4亿元,利税3.61亿元,上缴税金1.6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16%。

产业带动,工业反哺,实现“三增”,促进新农村建设。一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通过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蓬莱的葡萄基地建设采取“公司+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生产中全面推行品种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全过程都采用了国际最先进和最严格的标准。二是农民大规模进入产业工人之列,规避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而获得稳固高收入。葡萄酒产业将大量农民转成了产业工人,使得农民在葡萄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的整个产业链上都可以与企业实现利益共享,因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据统计,全市采取订单模式种植葡萄的农民,每种植一亩酿酒葡萄,收入可达4800元,净收入可达4000元。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10元,同比增长14.9%。三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生态化、现代化进程。蓬莱着力打造了烟台——蓬莱沿线18公里“葡萄长廊”,形成集葡萄种植、加工、观光为一体的葡萄酒产业聚集带。同时,将位于葡萄酒产业带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建起统一规范的农民新村,加速全市农村城镇化水平进程。

(作者:中共山东省烟台市委常委、蓬莱市委书记)

第五篇:生态家园、特色小镇 ——云南省腾冲县曲石生态特色小镇

作者:韩超 文章来源:

“未来,我们居住的城市绿草如茵,碧水蓝天,空气清新,山湖秀美,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不久前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给我们描绘的美丽景象。提高城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一、保持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

云南城镇化建设可依托建设特色小镇寻求“文化突破”。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

1、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龙川江水系、黑鱼河,水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应体现“水乡”的地域特色。

2、保持鲜明的产业特色。曲石土地肥沃,农、林、渔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把所在地的产业优势糅合进去,着力培育支柱产业,或“农”,或“林”,或渔,形成自身的特色产

3、保持鲜明的生态特色。茂密的高黎贡山、金黄的银栗园银杏林、千年的侧柏王、绿色产业体系、低碳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特色小镇的打造,保持了其鲜明的生态特色。

二、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

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小镇文化传统。曲石镇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流传最广的要数双龙社区的龙灯、干乍社区的鱼灯,据调查,曲石镇双龙社区跳灯耍双龙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如今,“龙灯”已成为双龙社区春节娱乐的主体,它已形成舞龙、乐器伴奏、文艺欣赏、吉利恭贺相结合的综合性民间艺术表演,是农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只要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就一定能够让小镇散发诱人芳香。

三、保持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促进旅游产业提升

产业总体定位为:

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的腾冲次区域中心

以旅游为导向的多产联动发展的生态旅游小镇

曲石镇未来的发展必须发挥自身生态优势,并结合雅居乐项目的进驻,打造成为以生态旅游为核心,带动区域旅游发展为目标的腾冲次区域中心。

在次区域中心建设过程中,通过旅游产品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和雅居乐度假产品的相互融合,把曲石建设成为腾北产业发展次中心;通过交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把曲石建设成为腾北交通枢纽。

镇域产业围绕“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及现代工矿业”三大领域展开,规划形成“一体两翼•四带三园五区”的镇域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格局,将曲石镇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越、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的生态特色小镇。

上一篇:一年级综合实践课计划下一篇:用青春抒写大爱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