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2022-06-24

第一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加销、农工贸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农业职业教育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职业教育薄弱,农业科技知识普及难,农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低下,地方农业科技人员缺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以我市为例,我市属于苏北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量大,成千上万的劳动大军“孔雀东南飞”,每县区年输出的劳务人员达10万以上。当地的职业技术教育也紧紧围绕劳务输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专业设置大多是工字头的,农字头的专业被冷落。我县的一所农业职业中学,是国家级职业高中,具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曾开设植保、园艺、农机维修、畜牧兽医等专业,培养了大量农业技术人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如今也已名存实亡了。农字头的专业老师不得不改专业,或干脆调到普通中学任教。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年老体弱的留守人员,农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低下。

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当前,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政策、资金方面大力扶持,组建了各级各类农业合作社,建立了一大批种植、养殖基地,初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框架。由于农业产业化是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因此对农业人才需求广泛。农村各地涌现的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创业园也折射出农业对人才的渴求。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将拉动如下几类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信息灵通的农业产业经纪人。

4、能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农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包装的农产品深加工者。

三、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带领我们走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农业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实现农业产业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

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5、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剪板机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培养输送的新型劳动者,应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观念;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使学生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一专多能、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能经受挫折和承受环境变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篇: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文摘: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简要阐述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对于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并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和特点,对加快我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农业 产业化建设

1.电子商务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世界各国相继开始建设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大幅度增加,网上资源日益丰富,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关注与参与,逐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1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发展现况

何谓电子商务?目前还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简单地说,电子商务就是指商务活动的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 等业务交易的过程。电子商务通常缩写为EC(Electronic Commerce),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易用性、广域性和 互通性,实现了快速可靠的网络化商务信息交流和业务交易。

电子商务根据其对参与交易方定位的不同,可以分为B to B(B2B,企业对企业)和B to C(B2C,企业对消费者)两种模式。而电子商务网站根据功能设置的不同,可以分为电子市场(E-marketplace)网站、电子销售(E- distributor)网站、电子购买(E- procurement)网站三类。其中,电子市场网站的设计是站在中立的立场,因此在进行核心技术研发时,既要考虑到购买方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也要考虑到销售方的利益;电子销售商网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销售商,因此它在功能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消除或替代现存的销售链的某些环节。而电子购买网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买主,其目的是通过网站聚集网上买主,通过大宗购买降低价格。

据统计,截至2001年,全球正在运行的电子商务网站有25000个。其中,B2B模式占的比重较大,2000年已达到60%,预计未来将上升到近 80%。电子商务交易总价值1998年为80多亿美元,2000年达到近6000亿美元,预计2003至2004年间将达到1.5万亿美元。

2.2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据估计,截至2001年,全球正在运行的农业和食品领域的电子商务网站有1000~1500个,占同期全球电子商务网站总数的4~6%,其中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和欧洲。

美国是互联网技术的发源地,也是目前世界上互联网应用最普及的国家。2001年,美国农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对216万多家美国农场互联网应用情况的调查表明,美国农民在网上的主要活动是信息收集、财务管理、网上采购和农产品销售等,这几乎涵盖了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主要功能。2000年,美国农场的网上交易额为6.65亿美元,占农场全部交易额的0.33%。其中网上购买额为3.78亿美元,购买的主要产品是机械设备,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等,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网上购买量已占总购买量的35%;网上销售额2.87亿美元,其中66%为畜产品,34%为农产品。据预测,到2005年,美国农业领域的网上交易额将占到整个网上交易额的14%。

美国较著名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如“农场投标网”,注册用户近10万,其中10%是美国以外的用 户。又如“XS农业网”,其经营范围主要涉及种子、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化肥农药等产品,该网站1999年成立之初就有1万名农场主成为注册用户。

欧洲是继美国之后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最快的地区,欧洲比较著名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是农场在线,它是英国最主要的B2B模式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目前已有注册农民18000人。调查表明,该网站60~70%的用户平均每天登陆一次,占用系统时间7~8分 钟,平均每月总下载量达到150万页。

2.3 国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

1、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目前整个北美大陆的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为49.2%。而据美国农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的调查,2000年美国农场的计算机普及率为 55%,Internet接入率达到24%。与此同时,欧洲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率也达到34%,其中的一些国家如瑞典、英国和法国还分别达到65.2%、 45.6% 和31.6%。这表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2、电信资费不断下降,保障农业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据经合组织(OECD)测算,目前发达国家的电话费水平仅为60年前的1.5%。与此相应的是,近年来互联网的平均通讯费也不断下降,仅1999年 10月到2000年3月,每月20小时的网络平均使用费就下降了15%,而每月40小时的网络平均使用费也下降了17%。而且一些国家还计划进一步下调网络使用费,这就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提供了条件。

3、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日趋专业化,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电子商务正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已有网站根据其市场和用户定位的不同,可以分别电子市场和信息咨询两大主要类型。前者的目标是实现 农业商品交易的电子化,后者则以实现市场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目的。不同类型的农业电子商务的功能和技术优势也各不相同。

(1)电子市场类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根据其销售产品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即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网站、农业服务销售网站和农产品销售网站。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网站主要经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资源和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农机设备、农药、畜药、饲料等,比较著名的网站如以出租和销售农用土地为主的“农场与土地网”,销售农机设备为主的“拖拉机在线”等。农业服务销售网站主要提供与农业有关的金融、财务、保险、物流、运输和仓储等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服务;而农产品销售网站则主要以拍卖方式销售各种农产品,比较著名的网站有欧洲的“水产品网”和美国的“种牛 网”等。

(2)信息咨询为主的电子商务网站,根据所提供信息的不同,可以分两类,即以 提供市场信息为主的农业市场信息网站,和以提供农业生产和管理咨询为主的农事咨询网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农业在线”,和“农事咨询网”等。

3. 发展电子商务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与意义

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弱质产业,历来存在着生产经营分散,产品竞争力不强,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中国加入WTO,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当前,流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软肋”,严重地制约着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因此,如何建立一种市场信息畅通、规范、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已成为降低我国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现实问题。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商务信息平台,则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成熟完善的技术条件。

3.1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加速农业信息流通,为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农业生产者之间基本上不存信息交流,农户往往凭借自己往年的价格经验来选择生产项目,确定生产规模,因而导致农业生产安排被动,进而造成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整体的稳定性和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利用电子商务强大的网络功能,就可以跨跃时间和地域的障碍,使农产品供需双方及时沟通,使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合理组织生产,以避 免因产量和价格的巨大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3.2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环节,提高农业效益。

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功能也有待完善。因此农产品销售仍然存在着渠道窄、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供需链之间严重割裂等问题。广大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而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与掌握往往处于劣势,自身的利益容易受到损失。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构建网上交易平台,可以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组织化。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交易双方处于信息对等的地位,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利益损失。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新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方式,让供求双方最大可能的直接进行交易,可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

3.3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形成新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在进行农产品销售中一直沿用古老的传统方式,根本不具备现代商品营销所必需的市场调查分析、评估与预测、市场定位、产品品牌包装、服务与促销等多种手段,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而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则不仅能实现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递交等销售、售前和售后服务,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及生产安排等多项商业活动,还能带动与农产品销售相关的金融、物流、交通、运输、电信等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4 对我区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思考。

目前在我国电子商务还仅仅是刚刚起步。据统计,截至2000年,全国共有B to C网站677家,持续运营的有205家;B to B网站有370 家。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771.6亿元人民币,其中B to B交易额为767.7亿元人民币,B to C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尽管在这些电子商 务网站中,已有一些较为成功的涉农网站,如阿里巴巴农业市场、中国农业网、农业在线、农网、中国粮食贸易网、中国种子网和北方种业网等,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使得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新疆是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环境、经济、技术和人才等多种条件因素的制约,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与中、东部地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新疆又是最需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地方。这是因为,新疆1800多万人中,66%以上在农村。尽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新疆的农业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而且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特色园艺业和畜牧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新疆远离国际国内市场,运距长,交易成本大,造成一些很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一直存在着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新疆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发展较快,农民对网络和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利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新疆已经建立并开通的涉农网站有30多个,这就为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今后应该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04年1月公布的第1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新疆互联网络用户人数为117.8万,仅占全国上网总人数的1.5%。而其中仅有3.7%的网民是从事农、林、牧、渔行业,并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身处城市的相关机构和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而在广大农村,由于受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农民收入低,教育和文化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今后要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和培

训,以提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和广大农民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4.2 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完善。

尽管我国的一些著名电子商务网站如阿里巴巴等,已经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进入了收入和利润增长时期。但是仍有许多电子商务网站至今仍处于亏损阶段,最重要的原因是许多网站是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的,事先没有做好市场调查,网站定位不明确,“摆样子、装门面”、“人云亦云”和“大而全”的现象比较严重。今后应当进一步鼓励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提倡由一些大型的涉农企业和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专业化的电子商务网站,以明确用户群体,不断提高网站的经济效益。

4.3 加快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而新疆在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上一直相对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适应发展电子商务的需要,今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加快实施农产品包装化、商标化销售策略。另一方面,政府或行业协调机构应该尽快引导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加快执行国家的有关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重量标准和包装规格等标准体系,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实现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奠定基础。

4.4 尽快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相关机制和体系,保障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目前新疆的农产品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企业信誉差、资金拖次等问题也很严重。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健全开展电子商务所必需的配套信用认证、信息传输、物流配送、支付系统,以及税收、网络安全等相关的体系和法律法规。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创建良好的技术和法律环境,维护网络安全以及企业和消费者在农产品电子交易和消费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Paul Wilson. An Overview of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for E-commerce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European Commission. 1-20

2.Jeff Hopkins, Mitch Morehart. Farms, the Internet & E-commerce: Adoption & Implications. Agricultural Outlook,2001(11): 17-20

3.张磊等 中国农业产业化与电子商务《世界农业》2001(7):18-19,26

4.吴玉刚 黄世祥 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计算机与农业》2000(10):6-9

5.王丘 黄世祥 农业企业如何应对汹涌而至的电子商务《计算机与农业》2000(6):18-21

6.李志义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中国信息导报》2002(8):48-50

7.蒋育燕 让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对发展广东农业电子商务的思考《南方农村》2003(4):39-42,52

第三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快我县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农业工作,不仅对推进浙江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我县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这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县积极响应中央、省、市的各项涉农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把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招商引资、土地规模流转等工作纳入县对乡镇(街道)的综合考核,增强基层对农业工作的主动性。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近年来,我县积极打造“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体制、机制、措施上都有新的突破和落实,从农技服务到标准化推广,从质量监管到基地建设,从品牌创新到市场营销都有完整的实践。在现代农业基地规模方面,我县已有杨梅、绿色稻米、绿色蔬菜等十个产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5万亩;在现在农业服务体系方面,我县已建立县乡村户四级农业服务网络和综合农业农技服务中心;在现代农业质量监管方面,我县已建立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初步形成了县企业基地和市场“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在现代农业市场化方面,我县已创办了全省首家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创建了仙居鸡、仙居杨梅等区域农业品牌;特色农业有了比较好的发展基础,有了承接项目落户的能力、政策支撑的能力。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越。我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化的农产品品种、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投资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为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近年来,我县绿色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受到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肯定。去年,我县被农业部、国务院台办列为台湾农民创业园;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2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之一,10个农产品质量监管试点县之一;全省“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唯一试点县,被省财政厅农业厅列为全省支农资金试点县,支农资金总数在全省农业系统中居第一位。

二、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主体少而小。近年来在政府的关注和扶持引导下,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大,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但由于行业特点所限,大多农业企业发展的前期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和部分人的轻农意识,使得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较少,不适应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农产品竞争日益加剧的需要。在全县57家龙头企业中,年产值上亿的仅有2家,且均为工艺品行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的7家,其中属于工艺品行业的2家;年产值不足1000万元的25家,其中纯农业龙头企业仅占到15家。

(二)农技人员少而低。县乡村三级推广组织虽已基本成形,但乡村两级的组织建设还不够完善,我们的农技推广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者工资低、待遇差,工作环境条件艰苦,推广经费紧张,造成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农业推广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弱化,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层政府领导重视不够,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行政部门政事职能不清,大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常年忙于政府的中心工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很少过问。

(三)土地流转贵而难。随着国家对农业实行“一免三补”等惠农政策,有些农民心理上受到鼓励,种粮积极性得到恢复,不想丢田;在外务工农民因收种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需收种时节两头奔波,不愿丢田;多数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生活失去保障,不肯离田,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加大、成本提高,成为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四)农业基础低而薄。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地位有了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但是由于经济等原因,县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偏远山区的耕地基本上无电力设施配套,无井灌设施、无渠系,还是靠天种地。农田水利建设比较滞后,自然防涝抗旱能力不高。如全县只有旱涝保收田8万亩左右,占总播面积的37%,许多耕地都是靠天下雨。

三、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突出模式创新,提升基地带动力,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以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为抓手,按照“县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乡镇有科技示范场、村有科技示范户”思路,推进土地流转,引进产业主体,创新生产模式,提供全程服务,把园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区、绿色标准化技术的样板区、农技人员的研发区和农民培训学习的教学区。一是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快成立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领导小组,下设管委会,同时成立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融资公司;加快创业园规划制定,科学统筹园区布局;落实规划,推动核心区启动建设;加大宣传,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开展招商活动,组织参加2010年海峡两岸食品展览会。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流转步伐,使土地集中到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手中,同时,以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和投资者,通过租赁、承包、合股等方式从事农业开发,引导土地规模连片流转。三是园区内实行“七统一”服务,即统一规划、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标准技术、统一农业投入品使用、统一疾病防治、统一质量监管、统一品牌的生产管理,对符合绿色标准的农产品,实行统一商标销售,即实现技术集约化,又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四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新型农作制度,加强统防统治,使我县农业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在全省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五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依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杨梅、仙居鸡等特色产业优势,逐步在永安溪沿岸建成一批集科技示范、休闲垂钓、观光采摘、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基地。

(二)突出增收为本,提升市场牵引力,全面搭建现代农业发展营销平台。农业产业化是我县农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培育产业化经营主体,大力扶持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

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和大户,通过责任农技制度、订单农业、合作化生产,对基地内所有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实行订单生产与收购,并利用统一平台进行销售,充分体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发展壮大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加强与连锁超市、供销社系统、大型集团公司等经营组织的合作发展,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借助连锁超市、供销社系统遍布各地的网点布局、四通八达的配送体系、灵敏的市场触角,把全县绿色农产品以专卖市场名义统一打包销售,全面提升专卖市场的经营水平,逐步使我县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二是积极推进绿色品牌整合,建议成立县级品牌管理机构,对全县130多个仙居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分类进行认证,对重点产业的品牌,争取通过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认证;对仙居鸡通过证明商标认证;对仙居稻米、仙居高山蔬菜、仙居花猪、仙居永安溪鱼,通过地理标志认证,争创国家级、省级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全面打响仙居绿色农产品的品牌。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是加快我县绿色农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我县绿色农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的关键。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做到每一个生产基地都采用“市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企业化管理,推动农业每个主导产业形成1-2家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另一方面对引进来的农业项目,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帮助落实农业种养殖用地和项目加工用地,确保引进工商资本的顺利落户。特别是要做好由国家供销总社与浙江省供销社、台州市供销社、仙居县供销社、台州华联超市五级联动共同投资2亿元的仙居国家级绿色有机农业产业项目。

(三)突出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支撑力,全面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深化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构建“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是确保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深化试点工作,着眼于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先进经验,不断深化财政部、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和全省“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工作,进一步健全农技服务网络,创新农技服务模式,发挥农技队伍作用,使农技人员正真成为“农业技术的指导者、农产品质量的监管者、动植物疫病的防控者、产品产业化的引导者”。二是加强农技推广责任考核,建立绩效挂钩制度,完善农技人员联系基地制度,加快标准技术的实施与推广步伐。三是通过双向交流与服务,加强与农业先进地区、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合作,积极推进优质良种、生物技术、农作技术等信息源建设,做到一个主导产业,依托一个科研院所,建立一个研发基地。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与国外优秀种业公司共同建立跨国新品种示范园区。

(四)突出绿色安全,提升品质竞争力,全面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县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明确责任,建立“县、乡、村、户”四级农产品质量监管责任体系。以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和企业、市场、基地定性检测室为主体,全面构建农产品检测网络体系。加强部门协作,整合检测资源,充分发挥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室)的作用,完善例行抽检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在全县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实施产地准出管理,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根据生产单位的生产档案、现场检查、产品抽检和质量认证情况,签发农产品产地证明。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第四篇: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促进山区产业提升

文成县十源乡市科技特派员

厉晓腊

一、 文成十源乡概况。

文成县十源乡地处文成西北部高山,距县城36公里,平均海拔750米,是浙江省生态乡和温州市级生态乡。全乡总面积32km2(其中耕地面积4370亩,水田2647亩),共8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2010户,总人口8056人,其中外出4500人(约占55.9%),贫困户185户,291人。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994万元,其中农业946万元,占总产值的95.2%,农民纯收入3750元。农业主要除肉兔养殖业和雪梨种植业两大主导产业外,还有高山水稻、高山蔬菜(如茄子、毛豆)等作物和水果。

二、 乡政府的工作思路。

全乡的工作思路是按“生态立乡,农业富乡”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实力十源、生态十源、魅力十源、和谐十源”。一直以来,十源乡人民政府领导重视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其中肉兔养殖业和雪梨种植业是两大主导产业。乡领导为宣传和提升两大主导产业做了许多努力,2007年媒体就纷纷报道了一道比较有特色的风景,就是关于“草帽干部”走农家上田头的事迹,领导干部头戴草帽,颈挂毛巾,剪枝的剪枝,施肥的施肥,拍照的拍照,农技干部手把手教果农科学种植,农产品新闻宣传队为早熟雪梨拍片做宣传等,造成很大的反响和推动作用。

十源乡现有雪梨基地4500多亩,约占文成县雪梨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素有“文成雪梨之乡”的美誉,开发“无公害雪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雪梨比较集中的几个村有新富村、利民村、十源村等,种植面积约有3000余亩,品种则以杭青、黄花、新世纪、翠冠82和青香76等为主。十源乡雪梨皮薄肉脆味甜多汁,在酷暑是很受欢迎的水果,近几年产量逐年提高,2006年约1000吨,2007年初步统计达1800多吨。已投资数百万元建有山头坪和斋源等几大基地,重点扶持发展雪梨种植大户150多户,雪梨产值2006年约100万元,2007年据初步统计将达180万元。已申报通过浙江省无公害雪梨基地和浙江省绿色食品认证,但未正式启动生产。

“新西兰”肉兔养殖业则以高新村、十源村等村为主,肉兔年出栏约15000多只,存栏约20000多只,省畜牧局“食草动物示范乡建设项目”和市科技局“无公害肉兔标准化养殖开发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十源乡的肉兔养殖业的发展和提升。配合文成县科技富民强县肉兔产业的提升与发展有关情况正在调查中,重点针对年出栏数在20只以上的农户进行登记和统计。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效益问题。十源乡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农户多年的种植实践经验具备了雪梨基本的栽培技术,但由于品牌不响,贮藏期太短,商品感官一般(未套袋管理),一直以来,市场仍主要集中在文成县城的大街散卖销售为主,很少走出县城走进温州和边上县市,价格1-4元/斤不等,优质梨一般稳定在2-4元/斤,品质稍差的低于1元/斤。而且梨采收期比较集中(约半个月),上市货架期相对较短,品质问题、市场销路窄往往造成极大烂果和病果,带来经济损失,极大限制了果农的经济效益和积极性。

2. 雪梨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由于劳动力的缺乏和效益的不稳定性,雪梨种植管理比较粗放,一直以来梨园病虫害危害较为严重,也是带来大量烂果和病果,影响雪梨感官与品质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安全的控制是发展优质雪犁并提高雪梨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雪梨病虫害主要有蝽象、吸果夜蛾、梨黑星病、梨锈病(梨赤星病)、叶褐斑病等,主要危害花、幼果、成熟果、枝干及叶等部位。不同的梨抗性也不一样,翠冠该品种尤其易感病。

四、 下一步计划。

1、 成立效益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农民自发、政府牵头的形式,乡两委决定成立雪梨种植和肉兔养殖两大主导产业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切实扶优扶强农业产业,促使农民通过发展效益农业富起来。

2、 筹资建造雪犁交易市场。建造雪犁交易市场有利于雪梨种植户早日告别“马路市场”,有利于克服雪梨的零星散乱经营,有利于全乡雪梨规模扩大和集中管理。

3、 推动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和推进无公害雪梨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有利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危害延长贮藏期,有利于提高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推动文成县十源乡和文成县的雪梨产业的提升和品牌的壮大。

年10月

第五篇: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李祺刘凌峰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长沙410125)

摘要:农业是湖南的主产业,建设创新型湖南要求把湖南农业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真正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好农

业发展问题,把主产业提升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和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双重要求。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同时,

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是保障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研究分析了湖南生态农业现状,提出了应从生产方式、基础

设施、政策机制等着手,适应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构筑湖南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现代农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

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

方式、消费模式”是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之一[1],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现代农业的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

境的和谐统一,是在恪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

下对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对马克思

生态文明观念的继承与发展[2]。生态农业的实质是把

生态环境效益列入目标,采用节约资源、构建循环、

保护环境等措施,使农业生产步入生态文明的一种实

践方式[3]。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构建生态文明的首要

任务就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文明。

1充分认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

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4]。为此,必

须确立生态文明观。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观,视人

类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

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只有在农

业生产劳作中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才能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2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是资源消

耗低、生产成本少、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速对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

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技术

产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现有耕

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农业

生态文明,正是朝着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前进。1.3回归理性,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国有着光

辉的农业发展史,有着璀璨的农业文明。建设农业生

态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扬弃”。生态农业是近

自然的农业,是人类农业建设回归理性的标志,最大

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工物品特别是各种有

害物品的使用量,从而有效防止农业发展活动可能

引发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损害问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需要。

1.4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保障生命质量的需要粮

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数量安全,而且包括粮食质量

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之上,人们有着更多对清洁、绿

色、健康食品的追求。生态农业文明是实现粮食安全

生产的基本保障,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需要。

2湖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依据湖南自然分布特点以及全省布局规划,形

成了鲜明的生态农业区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

市生态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

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

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生态农业区。着重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

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

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

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

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

湘西生态农业区。该区山高坡陡,地势落差较大,地

处河流上源,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

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

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生态农业区。这一

区域厂矿业较为发达,目前,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

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

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和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5-6]。

2.2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6年,

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国家级生态

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

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建设基

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

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浏阳市在生态农

业建设评比中被授予“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称号,

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221.42元,比全省

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 383.66元[7]。

2.3描绘了全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蓝图,掀开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崭新一页湖南省制定并颁布了《湖南省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纲要》、《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管

理办法》、《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文件,研究

制定了符合湖南实际的《湖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县

(村/户)建设标准》。2004年3月,省委、省政府更是

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湖南的构想,把生态环境建设提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生态湖

南建设的重点之一。截至2005年底,长沙市、怀化市、

张家界市、自治州等5个市州,开展了生态市创建工

作;浏阳等54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市、生态示范区建

设工作。创建单位的人口、土地面积和GDP总量分别

占全省总量的40.1%、52.6%和41.6%。

2.4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

相应的发展在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

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

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5]、秸秆还田技术、农业

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

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

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生态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生态农业建设

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

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

未能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

全等[8]。

3怎么去构筑湖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全面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3.1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

和综合利用逐步转向以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为主

的有机化、生态化、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农业,形

成传统农耕技术、耕作方法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有机

结合的近自然农业生产方式及其技术结构体系,大力

发展以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为特征的生态农业生产

方式。加大对耕地、水、农机设备等农业资源的利用

效率,促进以“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再利用和整体物

质再循环”的循环农业的加速发展[3]。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积极引进农业综合开发、扶

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改善

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机

械化装备水平,实施旱地改造;采取水土保护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5];改变传统种植(养殖)观念,全面推

行各种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引进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推行“生猪—粪便—沼气—有机肥—农作物

农业功能耦合”模式,降低环境污染。

3.3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发展以

病虫草害控制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作物自身

抗性的发掘与利用技术、高效生物农药技术等;加强

水肥调控为主导的创新生态农业技术,如生物有机

肥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绿肥技术、作物根际养分

调控技术、控释肥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加大工农

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如作物秸秆的综合利

用技术、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工业与城乡

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等;以农业

环境污染修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化肥和农药

的减量化使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与区域

调控技术、土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技

术、水体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技术等[9]。

3.4实施农业标准化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湖南农

业地方性标准,进一步完善湖南农业标准体系,全年

制(修)订生产技术规程、检测方法等各类农业标准

规范,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示范推广力度。建立良

田、中低产田改造、抗灾减灾等农业标准体系,开展

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以及农

业标准化的服务体系研究。

3.5建立政策保障与服务机制,促进生态农业健康

发展一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对

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林地经济、现代养殖业、特

色种植业、农业产业化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兑现激励

和扶持政策,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向生态农

业倾斜,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向优势产业区域集中;

建立高效率、高效益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二是完善生态农业开发技术与服务体系。针对生态

农业建设基地的区域资源特点以及农村经济水平和

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和引进国内外可体现经济高效

性、生态合理性及景观美好性的生态农业新技术[10],

加速引导规模化生态农业企业的形成与健康发展,将

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开发利用及生

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进行组装配套,

形成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4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2]郭素红.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快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J].大连干部学刊,2008(6):22-23

[3]周淑景.发挥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

环境报,2008-07-15(2)

[4]李淑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J].湘

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1):77-79

[5]黄新,肖顺勇.关于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湖南

农业科学,2005(1):1-4

[6]梁碧元,杜一新.浅谈粮食安全生产质与量的统一[J].上海

农业科技,2008(1):1-2

[7]谢瑾岚.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EB/OL].(2007- 01-28)[2008-09-18].http:///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2463

[8]张振宏.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衡水学院 学报,2007(3):107-109

[9]章家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政策[J].中国科 技论坛,2008(2):7-8

[10]张伟东,王雪峰.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 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1):179-181

上一篇:春节收假收心会议下一篇:创建学校德育品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