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城中村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城市城中村范文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中村问题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资源的使用、生态建设等都出现相对失衡的现象,城市发展呈现无序景象。城中村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既普遍存在而又具有中国特色,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时期的一个新事物,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密切相关。其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危及社会正常秩序,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关键词:城市化,城中村,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开发区的兴建,城郊地区农民土地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被征用,农民原有居住村落逐渐演变成为居民区,从而成为都市里的村庄,即所谓的“城中村”。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它与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化的质量、城乡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给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阻碍未来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城中村产生的原因

一是土地制度的二元性。很多学者都将土地制度作为城中村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认为土地制度的二元性是城中村形成的最核心因素。城中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与城市建成区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差异明显,形成城市内部土地的二元结构,造成管理监控的困难。在这种二元结构下,城市选择了试图绕开村落这样一种规划思路,结果是使城中村逐渐成型。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市场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土地结构的优化,也成为城市郊区化的基本动力。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用地迅速向郊区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张,许多昔日的乡村变为城区,原有的农业也被第

二、三产业代替,村民也已生活劳动在城市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空间扩展时期,城市郊区作为扩展的前沿地带,其经济社会特征和空间结构受到强烈地冲击,呈现出多种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既是城中村形成的体制原因,同时也使城中村问题比其他城市问题更为复杂与棘手。我国长期的二元体制性障碍使这些被城市包围的村庄长期游离于城市的统一规划管理。

二是利益驱动。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房屋升值,出租房屋成为获利丰厚的行当,在利益的驱动下当地居民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土地,直接后果是占地加大,楼层加高,导致建筑日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

三是囫囵吞枣的城市化模式。在城市化过程中,为降低补偿成本,也为了避免处理与城中村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 城市在征地中有意避开城中村,多数开发商也刻意避开村庄选择耕地、空闲地,开发一片,留下一片。城市扩张形成的社区地理优势及土地价值的提升,再加上政策配套没跟上,城市化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没有生活来源,也同样使得“征地不征村”成了村民和村级组织的选择,他们更愿意保有宅基地、留置地,来实现失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和发展。是城市化难以彻底的政策原因。另一方面,城市扩张时,往往只偏重于占用城郊农村土地资源,而不将村镇人口、村镇社区纳人城市管理序列,“只占地,不管人”,致使村镇土地转变为建城区之后,村镇人口、村镇居住聚落仍停留在松散的农村状态,没有同步实现村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当城中村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导致城市社区与村镇社区处于隔离、对峙与分异状态。有人认为,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受土地产权限制及拆迁补偿等因素的影响,原农村居民点开发成本提高,急于扩展的城市首先倾向于开发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块,使原农村居民点逐渐成为都市海洋中的“孤岛”。 城中村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居民的乡土观念较重。很多居民都认为城中村房屋是他们的祖业,是要世代留传的。这种观念也成了维系城中村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面对城市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孤岛”上的原村民在自身传统的影响下逐渐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周边地区的城市化道路,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城中村。

四是监管和调控不力。本来,政府部门对城中村房屋占地和楼层都作了规定,按照有关规定,城中村环境是有保障的。但是因为监管不力,有关规划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导致城中村问题更加突出。

五是城市的盲目扩张。城市盲目扩大将农村也包到城市里来了,形成了城中村。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各类开发区的兴建是城中村形成的客观原因,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兴建大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交通和公共服务等设施,原有的城市区域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必然不断的向外扩展。另一方面,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满足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需要在城郊附近另辟区域进行各类开发区的建设。这样一来,起初还在城市郊区,进而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村民居住地,随着城市规模的持续快速扩张,城郊农村土地被征收,逐渐地被包围在建成区内,而当地的农民仍然留在原居住地,并且保有一部分供他们建房居住的宅基地,形成了一种城市包围农村的态势,原有村庄由于不能得到及时的改造升级,进而形成了城中村。

城中村的问题

城中村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表现出利益性和复杂性。“城中村”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各地城市的发展情况不同,其具体现状也不一样,但都存在共同的特征。

(一) 管理体制转型不够彻底

城中村名义上纳入了城市管理的范围,但现实中还游离在城市管理的边界之外,由于体制和管理的滞后,很多的城中村仍然没有撤销村民委员会,建立居民委员会,实现民主的居民自治。由于城中村的居民仍然固化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基层组织调整难度较大,一方面,城中村依然保留着农村社区的格局;另一方面,居委会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还承担部分经济发展的职能,未能及时适应城市化的要求,彻底转型不如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在行政管理上还是以村委会主导,村委会作为村中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实行半封闭式的村治管理。这就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城中村”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村委会成了村中一切大小事情的裁决者,成为村治的公共权力机构。城中村两委的选举换届,是村里的一件政治大事,但内容和形式上类似于农村的选举换届。

(二)租金是村集体组织和居民的主要收入

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都属于非营利性组织,是没有经济来源的,主要是靠出租土地、房屋等集体资产和上级政府的补助来维持两委的正常运转及两委委员工资的发放,很多城中村都充分利用土地、房屋等有偿使用的集体资源。大部分投入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都来源于租金、土地征用后的赔偿、集体资产出租后的分红和从事第三产业的收入。由于城市的发展状况不一样,这个赔偿金和租金是有所差异的,由于土地赔偿金低和房屋租金廉价,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是薄弱的,城中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电讯、排水、垃圾处理一般没有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各种管道、电线杂乱无章,并且缺乏公共绿地与体育等基础设施。总体来说,以上两种主体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租金收入维持生存与发展。

(三)道德价值的差异性和村民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城中村的流动人口比较多,人员构成相当复杂,造成了这个群体中人员的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利益观、价值观呈现多样性。由于生活方式和意识观念也不一样,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引发多种矛盾。总体上城中村村民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生活方式跟不上时代和城市发展步伐,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小农经济思想很严重,只图吃饱穿暖,满足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低,文明礼仪不讲究,不懂技术,角色上没有从村民彻底转变到市民,这样就非常难以融入现代文明的都市。与城市居民相比,在城市就业中处于明显弱势,村民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另 一方面由于房租收入颇丰,生活富裕,在就业观念上,普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村民大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靠租金度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租金食利阶层。

(四)社会治安欠佳,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城中村人口结构复杂,比较低廉的租金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租住城中村房屋,村民、外来人员、居民混合居住,“黄赌毒”等治安问题突出,社会综合治理压力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再加上管理滞后或不规范,警力巡查和监管有限,综合管理相对薄弱, “城中村”也就成了“问题村”,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有人将“城中村”称为城市中的死角、贫民区和犯罪发生区。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城中村”的案发率和犯罪率比城市的其他地区偏高。常年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经常遭遇丢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手机、电脑等盗窃案。 其次由于城中村内道路狭窄弯曲,导致消防通道严重受堵,消防安全隐患突出;住宅缺乏科学设计,没有考虑抗震要求,建筑质量总体不高,卫生环境较差,极容易引发各类疾病,存在公共安全隐患。

(五)身份没有明确,地位尴尬

城中村无法与城市同步协调发展,很多的城市专门为城中村的管理出台规章条例,把它们列为所谓的城市“特区”,这就使城中村更加难以融入大都市。城中村处在城市管理的边缘,由于政策、制度、条件的不成熟,管理的滞后,不能完全按照城市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介于城市的管理范畴和农村管理行列之间。这样尴尬的管理定位,造成许多村民享受不到城市就业、养老、低保等相应的待遇,也享受不到农村的优惠政策。城中村的村民对自己的身份界定很困惑,有时办理有关手续、证明等相当麻烦。城中村的学生,如果他们属于农村的,又享受不到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减免;如果属于城市的,又享受不到城市教育的待遇和保障。

(六)建筑混乱,卫生条件差 城中村 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广大租房客的居住地,大部分属于违章建筑。在城市迅速扩张的过程中,村庄被高楼大厦快速包围,地价、房价、租价也水涨船高、大幅上涨,受房屋租金和拆迁补偿利益驱动,不少村民见缝插针,私搭乱建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而这些杂乱、陈旧、矮小的建筑影响整个城市的整齐美观和生机活力。

城中村环境卫生问题难以根治。由于建筑的混乱,没有整体性规划,许多的功能没有完善,特别是排污系统和垃圾的处理很随意,直接排放或倒在街道上,造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鉴于“城中村”的建筑物无序、卫生环境差,碰上雨天,城中村内道路泥泞,污水横溢。碰上夏天,蚊蝇丛生,空气质量较差,环境容量超标。“晴天蚊蝇乱舞,雨天浊水横流”,“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了城中村的现实写照。与城市里的金碧辉煌的摩天大厦及清洁宽敞的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

城中村的性质

1、从经济上说,它是城市的低成本生活区。

来自全国各地流动人口住进了城中村,他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决定了城中村是城市的低成本生活区。 需要注意的是,本地农民在村中并不贫困,而进入城中村的人们处在生活、就业、社会关系不断改善的过程之中。并且由于大量抱着城市生活希望的年轻人的进入,城中村表现出国外贫民区所没有勃勃生机。

2、从社会形态来看,它最初是本地村民的传统农业社会,然后逐渐演变成本地原村民社会和外来务工者暂住型移民社会,这两种社会在空间上的叠加。由于这两种人两个社会都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两个社会中的经济水平相差巨大,但都在不断改善和变化,但是其社会结构却具有相当大的惯性。一方面,原住居民的传统社会关系没有根本改变,乡村精英是政府基层治理依靠的对象;而名义上的“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按户分配的同时,其剩余部分在向着有钱有权的集体成员集中,原村民之间拉开了几倍乃至十数倍的差距;这是一个被动城市化的转型社会;

另一方面,外来人员的生活状况总体在逐步改善,一部分人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完成原始积累,走出了城中村。这是一个主动城市化的转型社会。 这个二元社会的管理,最初是本地原村民的乡村自治,在叠加了廉租屋区功能之后,可以看做是政府对原村民集体的委托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了从村内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到日常的社会治安、卫生保洁、计划生育等全方位的内容。 由于这种委托管理不具统一的标准,而外来人口数量十倍甚至数十倍于原村民,便造成了城中村的治理难题,两个社会之间出现隔阂,消防、环保、治安、卫生等等问题接踵而至。但这种管理又是低成本的,政府没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建起了上亿平米的廉租屋区,并且由原村民集体以集体经济支出将其管理起来。

3、从空间形态看,城中村在城市出现之前,最初是由小巷瓦房构成的旧村。

在这种空间形态下,原来的农民新村中由村集体投资建设的、标准本来就不够高的基础设施,如雨污合流,由于几十倍于原村民的外来人口入住,就变得空前严峻,表现出“脏乱差”,例如造成了河流流经城中村即变成臭水沟的状况。

我们看到,上千万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找到了他们可以暂住的出租屋,由农民在征地返还的自住用地上所建设出的廉租屋区,但是,所有这些住房都是以“违法抢建”的形式建出的。城市中的种种法律规定都在重申这些城中村中的建筑是违法的。事实很清楚:是农民错了,还是立法的隐含前提错了?显然,农民土地的发展权,正是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动参与权。

2、外来人口享有什么样的市民待遇?

为什么全国各地对城中村的指责往往出于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代表是户籍人口选出来的,和谐社会应该包括多少人呢?和谐社会理所当然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和谐社会假如仅仅指户籍人口,这个社会肯定是不完备的。 在“国际化大都市不应有城中村”的误区背后,是现代化的城市应该控制“低素质人群”的观念。其实,国际化大都市中的低成本生活区、存储着大量历史记忆的老街旧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没有哪个大都市视之为自己的耻辱。瑞典人引为骄傲的斯德哥尔摩,夕阳西下,夕阳年龄的人们在握手楼下沉思、发呆的生命状态,吸引了每年几百万的到瑞典的游客。看一看巴塞罗那的地图,南边是不断生长出来的城市,而北面是规划师画出来的城市。哪个城市有魅力?威尼斯则更是遍地的握手楼。如果把通风采光、消防问题解决了,握手楼有什么妨碍呢?

城市的活力从哪来的?城市的活力源于产业的多样化、就业的多样化、收入和消费偏好的多样化。当社会生态非常丰富的时候,城市的魅力就出现了。城市不能只有一种人,哪怕是高素质的人群。城市只有高素质人群跟城市只有低素质人群是一样没有魅力的。一 个城市中大多数人应享有什么样的市民待遇、财政待遇、社会保障,这个问题不应回避。当然,这也是需要国家统筹的大问题。但是城中村向我们发出了警号,一个不考虑多数人的城中村改造是不公正的。假如我们要建和谐社会的话,当代中国城市有一个不容推辞的使命,低素质人群只要市场接受了他,城市社会就应让他进来。在可能条件下尽量多地接纳低素质人群,因为只有城市才是他们学习城市化最好的学校。无论如何,我们要为走进城市的外来人口叫好,他们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来到陌生的城市,自主地选择了风险更高、挑战更烈的生活,这是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3、政府在廉租屋区管理中的责任?

城中村社会的管理,在叠加了廉租屋区功能之后,依然交由原村民集体管理。其实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制度安排。如前述,城中村中的社会管理的内容,包括了从村内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到日常的社会治安、卫生保洁、计划生育等全方位的内容。如果都交由政府管理,财政支出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是,农民管理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在就地安置区里自己建基础设施,雨污合流,但是原来村里人口不多,危害也不大。当叠加了廉租屋区功能之后,村里涌入了十倍几十倍的人口,污水直排到附近河流中,深圳河流源头处水质都很好,为什么流经城中村短短几公里就变得臭不可闻,“污染主要来自城中村”。

但是治污的前提是把政府、村集体的各自财权事权厘清。这件事不做,大家就都把成本向外推,造成大量的应付帐和财务虚盈,受害的就是环境。

政府的适度介入显然是城中村管理的必须。说明政府管和不管大不一样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城中村”加以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被城市包围的城中村与城建区不相协调,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形象,改造“城中村”应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村一案”,对不同“城中村”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把每一个“城中村”都改造好。

城中村改造的方式:(1)全部拆迁改造。对那些因城市发展需要必须搬迁,或者与都市环境极不协调、社会效益差,或者采取其他方式经济上不合算的城中村应采取全部拆迁改造方式。(2)部分拆迁改造。对那些布局相对合理,交通、市政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对城市发展起着辅助作用,能大大降低城市化的成本的城中村应采用部分拆迁改造,或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完善利用。(3)“有形改造”与“无形改造”相结合。城中村的问题复杂,涉及制度、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及空间形态等诸多方面,而且不同方面的问题互为因果,单方面的改造不仅不能全面解决问题,而且也难以成功。因此,在推动城中村物质空间有形改造的同时,也要推动人员素质、文化教育、社会和经济领域等的无形改造(4)在进行新的开发而征用农村土地时,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将村民居住村落纳入统一开发规划,避免产生新的城中村。城中村改造必须由政府统一组织,统一规划。政府应统一负责土地一级开发征地拆迁和市政配套工程建设,尽量不采取商业开发形式,避免造成很多后遗症和遗留问题。应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减少矛盾和改造难度,才能把城中村改造这件好事办好。

城中村改造的建议

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局来看,“城中村”改造是时代的要求,符合国家和国民的利益;从一个城市的协调发展来看,“城中村”改造是提升城市品位,创建文明和谐都市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对“城中村”实行综合管理

政府充分发挥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管理者和城镇公共产品管理者的双重作用,在坚持公共性、公平性、参与性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既要保障好村民的利益,也要考虑改造单位的利益,让市场参与商业性运作。在城区一级政府,废除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组建综合性部门,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和行政效率;防止条块分割,成立综合办公室,对“城中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建设、安全、拆迁、安置等实行有效管理。

(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对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

从体制上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将“城中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只有土地国有:才能从根本上制止村民对土地的独立处理权,一切土地使用都归土地规划部门管理。在“城中村”实行集体资产股份制,这是我国改革的一个新探索,按股份制的原则改造集体经济,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清查核算、资产评估,使村集体资产的产权明确清晰。经营管理上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操作,量化资产,明确股权分配,村民按出资额大小来分红,个人所拥有的股份可以自行支配,有权利赠送、转卖给他人。村民获得了实惠,他们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城中村”的改造。

(三)加强立法。依法推进改造 由于“城中村”改造是前所未遇到的,涉及户籍、土地的变更,还有行政管理体制和城镇管理体制等复杂问题。国家的法律法规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因而操作上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各地城市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粗糙的管理条例。需要出台一些可操作性更细化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推进“城中村”的改造,以法律保障“城中村”改造的成果。 (四)妥善安置村民,给予合理的补偿

“城中村”改造之所以那么困难,主要是利益问题没有协商解决好,安置或补偿没有达到村民的要求。村民的房屋被拆迁后,户籍划入城市管理,身份变为城市居民,给予合理补偿,应按照城市居民的管理标准保障村民的利益,解决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就业、子女上学问题等。只有以村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顺利、稳定地推进“城中村”改造。

(五)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提高素质,培养技能

村民在特定的群落聚居生活,由于受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还比较守旧,生活方式还比较单一,文化技术还比较低,缺乏竞争进取的精神。只有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技能,才能为“城中村”的改造减少阻力。比如免费举办一些扫盲脱产班或技能培训班,摒除陋习,使他们的脑袋充实起来,树立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意识。知识素质高了,有了一技之长,生活就有了保障,利益得到了维护,村民对改造的抵触情绪自然就降低了。

(六)对城市的空间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城中村”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开始时不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城中村”泛滥,问题恶化,这给我们后人很大的教训。因此,必须树立超前意识和前瞻性,规划好未来蓝图,对郊区、城市周围有可能将来再成为“城中村”的村庄、村群进行调查,了解它们的现状,在宏观上把它们划入城市管理范围,严格控制土地的投放,做到合理规划,不能让“城中村”在无序的状态下肆意发展,减少或杜绝一边改造“城中村”一边产生“城中村”。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的产物,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代名词,制约了我国城市 经济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其问题的利益性和复杂性使我们面临很大的挑战,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让“城中村”真正融入都市之中

第二篇: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建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一、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建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些论述,和每一位农民朋友关系重大,将会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会给农村的发展指明方向。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农业的论述如下:“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结合我国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在我国全面实行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才能解决农村的落后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素质,人们常说:“农村的出路在农村之外,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目前城市化发展和城中村改造中,城中村由此走向城市化,从其城市化的历史进展轨迹

- 1

破产了,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谋生。

在1800年以后,随着工业产业的扩大与发展,世界城市人口50年翻一番,具体数据如下:

1850年城市人口为总人口的6.4% 1900年城市人口为总人口的13.6% 1950年城市人口为总人口的28.2% 1999年城市人口为总人口的46.0 %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为总人口为75.0%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为总人口为40.0%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经历差不多,可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为城市聚集阶段

这个阶段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城市的全面繁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城市聚集,工厂、市场、商店、学校、医院、金融、交通、文化中心云集,城市化出现飞速发展,开始出现“大城市病”。 阶段二:城市中空化阶段

这个阶段城市聚集到一定的程度,城市中心区生活、生产、经营、交通、住房成本直线上涨。而郊区的成本下降,有钱人中产阶级向郊外迁移发展,城市中心变为商业区,形成白天繁荣,夜晚出现“空城化”现象。

阶段三:分散性集聚后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城市人口大量外流,商贸、金融、服务性行业也向城外扩展。导致城市中心地位被新区发展中心代替我,但低收入弱势群体无资本

- 3

(4)1989年至2001年城市化程度为:26.2%—38.0%发展; (5)2001年至2003年城市化程度为:38.0%—40.5%发展; 以各大省会城市为例,城市化发展进入四步曲: (1) 工业化时代; (2) 现代化时代; (3) 国际都市化时代;

(4) 国际都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时代。

(二)城中村改造后将会给村民(居民)带来什么好处

1、环境的改变:城中村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居住与商业办公兼容,各种市政配套设施齐全,绿化、净化、美化达到有关要求。

2、住房条件的改变:旧房换成采光充足、通风良好、结构合理,水、电、气、暖、有线电视等居住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

3、房产价值的改变:村民住宅转变为证件齐全的商品房。这些房产可以进行租赁、自住或出售,提高经济收入。

4、村民个人收入的改变:城中村改变后将成为功能齐全的综合区域,蕴含着巨大商机,将会给安置在该区域内的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为村民从事第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区位优势,村民个人收入将大大提高。

由于环境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改变、区域优势及房产价值的提升、居住人群层次的提高,将会使村民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和经营方式得到改变,从而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 5

发展的要求,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需要。

(三)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区域中心带动作用,也是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源头。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是社会发达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城市化建设,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向城市转移。如果农民仅仅实现地域转移,而没有实现户籍、组织和管理体制、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的更新转移,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如果城中村不进行彻底的改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改造城中村是建设现代化城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现代城市必须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城市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搞好城市规划,目的是要营造经济发展、法治文明、生态平衡的良好环境。但是,城中村杂乱无章的建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拉低了城市的品位,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大障碍。目前襄阳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中村问题必将成为政府面对的主要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因此,要建设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的品位和竞争力,就必须改造好城中村。

(四)城中村改造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城中村的农民虽然变成了城市居民,但其小农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失去土地后,他们一般会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房屋之上,以期从房屋出租中谋求生活保障。这是造成“城中村”建筑密集无序、外来人口聚居和城市治安问题高发的根本原因。更为严重的

- 7

居民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八)改造后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我编写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建设重要意义的目的,就是告诉即将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农民,城市化建设与城中村改造,是农民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必经之路、幸福之路。一定要大力支持紧密配合做好这项工作,2020年全国人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水平。城中村改造目的是:

一是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群众文明意识,促使群众和谐向上,保障群众同享城市改革发展和文明进步成果,积极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二是增强城市生机与活力,强劲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三是进一步解决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促进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四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盘活土地使用效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居民经济收入。五是进一步深化社会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优化社会公共管理方式,解决居民的居住、出行、医疗、教育、社保等保障问题。

由此可见,城中村改造工程是具有重大意义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这项工程应当从改造居住环境入手,综合考虑居民户籍、就业、低保、让区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城中村改造的步骤

(一)拟改造的城中村由村集体组织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

- 9

导,开发商、村民参与的大项工程,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不能单纯为了获取利益而牺牲村民的权益,只有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更好的实现城中村改造。

- 11 -

第三篇:关于城中村改造全程加强城市化规划建设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于城中村改造全程加强城市化规划建设

管理的几点建议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是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开始对城中村进行重点改造。改造后的城中村在空间上、文化上、经济上、行政管理上完全实现城市化。全程加强新型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把城中村改造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我们对城中村改造中加强新型社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探讨,建议如下:

一、突出整体,着眼全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城中村改造是对各村的整体改造,由于受资金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目前双桥区开工建设的8个村的改造任务主要由各村负责组织实施,改造工程分地块规划建设,各村的改造没有统一的整体性规划。因此,建议:应突出整体性。城中村改造应结合全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科学制定各村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实现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应科学合理编制规划。按照“一步规划到位,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要求,着力抓好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以及道路交通、生态景观、商业布局、小区设计、建筑单体等 立体规划,使各项建设有据可依。在规划时,应注意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特别是要考虑有利于新市民长远发展生计的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不要让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更不能让“今天建,明天拆”的现象发生。应突出规划的权威性。规划编制完成后,应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要求,加强规划审批管理,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从现在开始,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控制,严禁一切违章行为,真正做到不符合规划的不审批、不建设。

二、统筹兼顾,打造精品,确保建设项目整体质量

双桥区城中村改造开工建设的8个村10个地块,回迁楼正在由不同的开发商实施建设,改造工程的质量监管应该加强,改造工程的项目布局、建设质量、基础设施配套应该严格把关。因此,建议:量力而行,打造精品。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重点工程计划的制定需慎重,应树立精品意识,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做到量力而行、宁缺毋滥。建设项目一旦确定,就应牢牢把握工程质量这一主题,高标准规划,足额投入,加强工程建设监管,严格按照规划的各项指标进行验收,确保工程高质量、出精品。统筹兼顾,关注整体。在关注主体建设的同时,必须统筹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一应统筹好建设和维护,既要保证工程建设足额投入,又要切实降低使用成本,维护、修复工作及 时到位,减少维护费用。二应统筹好地面和地下建设,要把看不到的容易忽视的地下建设摆上重要的位置,重点抓好地下管网建设。三应统筹好项目主体建设和配套建设,在把好主体建设关的同时,要抓好绿化、公厕、垃圾中转、污水排放和处理、小区配套、道路、便民市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改革体制,重心下移,确保城市管理的高质量

城中村改造后,因居民的生活习惯、自身素质、生产生活需要等因素,城市管理的任务会更重,管理难度会更大。因此,建议:城中村改造后其城市管理体制应在现有城市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下移管理重心,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在城市新型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推行属地管理。同时应将城市管理人员充实到街道、社区,在街道、社区设立相应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这样既便于及时了解情况,又便于常效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再者,应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执法主体。应进一步明确国土资源、城建、城管等相关部门的职能,理顺各个部门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关系,避免有利的事情争着管,没利的事情都不管的现象发生。对于一些职能交叉扯皮问题,应通过专向集中整治,提高联合执法效果。

四、注重保障,强化教育,切实加强新型社区管理

城中村改造后,形式上村变为居,农民转变为市民,但使农民真正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切实融入城市生活还需要一个大 的转换过程,建设新型社区、培育新市民、建立新生活、构筑新体制等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建议:处理好集体资产。应将原集体资产按公平的原则量化到每个村民,然后拨出一块集体资产作为村民农转非以后参与城镇社会保障的资金交付,使村民消除后顾之忧,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尽快融入城市居民之中。剩余的集体资产改造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股份可以选择分红,也可以转让,让村民自由选择与股份企业的关系。同时改造的各村应着眼长远,预留一部分土地,结合全市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谋划好长期受益的项目,或招商引资,或自行开发,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培育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也要多形式为村民就业和创业创造条件,解决新型市民长远生活出路。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对“村改居”原农民应切实落实市民待遇。在劳动就业方面,凡在劳动就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而没有就业的,享受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和职业培训等政策。对原农村救助对象和城市低保对象,应给予政策性照顾。凡符合市区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范围和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应享受居住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计划生育政策方面,从农民转为居民之日起, 3年内应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一是教育提高。应以开办文明市民学校等各种形式,有步骤地对城中村改造后的居民进行深入广 泛、长期的文明行为、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二是宣传促进。应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先进事迹,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激励广大居民向先进看齐,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身边做起,争做文明市民。三是环境陶冶。应通过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生活环境和文明氛围,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春风化雨,点滴入土,逐步告别不文明行为和习惯。四是参与养成。通过开展“十佳好儿媳”、“亲情无限”、“五好家庭”等精神文明活动,使人们在参与中逐渐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养成关心市容市貌和城市形象的良好习惯,自觉遵守城市管理法规,自觉参与城市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自觉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五是约束强化。应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不文明行为和违章行为,使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的良好习惯和行为,通过管理和约束得以规范、巩固和强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通过组建居民乐队、秧歌队、舞蹈队等文体队伍,设立“农家书屋”,举办书法、绘画、根雕等比赛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满足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第四篇:城中村

“城中村”是城镇化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等多重因素聚合的产物,在现阶段,有其存在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城市中大量低收入流动人口(主要包括农民工和非户籍人群)总要有个住处,“城中村”或许并不尽如人意,但在保障房制度健全之前,它不仅

是许多流动人口的栖身之地,也是他们进入城市、实现梦想的起点。

本期专题所选的三个大城市,都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中村”管理上进行了探索:北京社区化管理由治安为出发点向服务延伸,上海力求用主动服务打破“新二元结构”,广州以“柔性管理”助推外来人口生活融入。这些探索尽管与“城中村”民众的要求还有距

离,却很可贵。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城中村”治理不是简单的社区治理,“城中村”许多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城乡体制的隔阂、户籍待遇的分离、收入分配的悬殊、权益保障的缺失等等。因此,我们在推进“城中村”治理的时候,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更全面的措施

和更大的改革勇气。

第五篇:城中村改制

南岗区“城中村”改居改制(试点)

实 施 方 案

(讨论稿)

为适应我区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理顺“城中村”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保持原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全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区八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妥善解决“城中村”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适应新形式的基层组织构架和经济运行模式,探索出“城中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改革、保持稳定、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二、范围和对象

实施改居改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在城市规划区内;二是村集体土地大部分被征用;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一定数额的集体净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四是村集体经济有较为稳定的经营收入来源;五是大多数干部群众有改制的愿望和要求。

改居改制的重点为新春街道办事处及跃进乡所辖的8个“城中村”, 本着先试点后铺开的原则,试点村启动时间从此方案下发之日开始。力争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区“城中村”的改居改制工作。

三、目标与任务

1、实现集体资产构成股份化。以行政村为单位,将村集体资产中除剩余土地之外的集体净资产,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的基础上,量化到每个村民,以股权形式明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所占份额。

2、实现集体经济运营管理企业化。在明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所占份额的基础上,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独立的法人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企业章程,依法进行企业的管理和运营。

3、实现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益化。改居改制村完成公司制改造后,对股民所持股份遵循同股、同利、同权、同责的原则,按股分配公司盈余。

4、实现集体经济运营监督约束法制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及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管理运行机制科学、规范。

5、实现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城市化。坚持政企、政资分开。改居改制后的村,经营管理职能由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实行。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负责。

四、基本原则

1、尊重民意的原则。要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扬民主,

让每个村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坚持改居改制过程中重大问题以村民自愿为主,由村民民主投票表决,不搞强迫命令。

2、尊重历史的原则。对长期以来村民约定俗成的、既定的、为全体村民所公认和认可的做法,只要不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则应予以支持。

3、依法办事的原则。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运作,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严禁违法违规现象发生。

4、因地制宜的原则。要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以多种适合形式进行改居改制,提倡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

5、坚持产权明晰,一步到位的原则。集体资产的处置要严格按照《黑龙江省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条例》和国家农业部农经发[1998]6号《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产所有权界定暂行办法》等文件规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量化资产原则上应为除剩余土地之外在提取少量的资产处置统筹基金后的村集体净资产。

五、方法步骤

“城中村”改居改制试点工作,应按以下方法程序进行操作。

(一) 前期准备阶段

1、情况调查。由乡、街负责组织调查组,深入试点村开展调查,全面了解试点村的人口、土地、集体资产、经济发展等情况,掌握人口分布、组成,集体资产数额、构成情

况,对试点村的资产量化进行测算;听取试点村党政领导班子对改居改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召开试点村的党员、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座谈会,广泛了解村民的思想反映,征询群众对改居改制的意见。

2、宣传动员。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及出墙报、板报、发放调查问卷、《给村民一封公开信》和通读《“城中村”改居改制宣传手册》等多种途径深入到村民小组、农户进行宣传动员,使村民了解、明白改居改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讲清改居改制对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保证村民利益的作用,争取广大村民对“城中村”改居改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清产核资、资产评估。(1)成立由乡、街主管部门、村“两委”班子成员及村民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的清产核资工作组,研究制定试点村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的方法步骤;(2)由清产核资工作组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95]35号)、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产所有权界定暂行办法》(农经发[1998]6号),在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清产核资结果要向村民张榜公布,并由清产核资工作组负责解答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3)由试点村负责委托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集体资产进行评估。所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需报经乡、街进行资质审核。评估结果报乡、街主管部门认定,并召开村民会议,向全体村民公布评估结果,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由村民填写记名的《村集体资产评估结果认可表》,村民会议通过结果要报区主管部门审核鉴证。

4、乡、街提议。由乡、街向试点村,提出改居改制的建议。

5、村民讨论。(1)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会议由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参加村民会议的人数要达到应到会人数的95%;(2)由村委会向村民会议报告改居改制的准备情况,并负责解答村民提出的有关问题;(3)由参加村民会议的村民以记名投票的方式,对《乡、街改居改制提议》进行表决。村民会议所做改居改制的决定,应经到会人数的95%以上通过方可生效;(4)村委会将村民会议做出的《村改居改制决议》上报乡、街,提出改居改制申请。

6、呈报批准。(1)乡、街在村民会议表决通过改居改制的基础上,对改居改制村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检查验收;(2)由乡、街向区政府提出改居改制申请并报告改居改制准备情况;(3)区政府收到乡、街的请示后及时研究批复。

(二)组织实施阶段

1、成立工作组。乡、街、村要分别成立改居改制推进组。由乡、街党委、政府选调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组,深入到村,负责领导、组织、实施本地区的改居改制工作,及时协调研究、解决、处理新情况、新问题。改居改制村要成立由“两委”班子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工作组,负责本村改居改制工作的具体实施。

2、制定实施细则。乡、街、村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改居改制实施细则。实施细则要有操作性,应包括参

加资产量化人员确定标准、股种设置、资产量化方法、公司组建形式、呆死帐认定及处理、组织领导等内容。村实施细则要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提出,经村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和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并报乡、街、区备案。

3、确认量化对象。改居改制村要以适当的形式发布《村改居改制公告》,通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要求凡申请参加集体资产量化的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限内与村改居改制工作组取得联系,并提出参与集体资产量化申请。村改居改制工作组负责按村实施细则对提出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量化对象应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除外:

1、改居改制截止之日前死亡的;

2、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式干部、职工的;

3、户口在本村的“空挂户”。具体量化对象的确认办法,由村工作组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提出,经村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和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参与资产量化人员的确认结果,要在村工作组资格审查,村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后,将结果张榜公布(公布时限至少1周),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对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讨论、研究,最后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

经确认的参与集体资产量化的村民为改制后公司的原始记名股东。原始股东为固定人群,生不增、死不减。原始股东死亡后,其股权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公司为求发展,由出资人出资购买的融资扩股股份为募集股,区别于原始股。

4、确认量化资产。量化资产原则上应为集体资产中除

剩余土地以外的集体净资产。改居改制村集体资产经评估依法确认后,要从资产总额中提取10-20%的资产处置统筹基金,用于解决村建制撤销后的遗留问题。统筹基金的具体比例由乡、街根据村实际情况确定,并由乡、街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统筹基金留存期限为5年,到期后统筹基金余额和尚有土地被征用时的土地补偿费重新量化给原始股东。

5、股权量化。改居改制村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可量化资产要一次性量化到人。股种原则上应设置:基本股、农龄股,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可参照设置贡献股及原始积累股等股种。入社股金和折股股金要在资产量化时一并处理,不留尾巴。每个村民在各股种中量化的股权数总和为个人所持有的股权数。将村集体可量化净资产除以全村股权数总和为股权量化的每股份额。持有股权的村民身份自然转变为原始股东。股种的具体设置和量化办法,要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提出,经村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股东所持股份为其个人拥有的合法财产,不论其今后身份是否变化,居住何地,其本人的股东身份及收益权不变。其所持股份可依法转让、继承和赠与,不允许退股和抵押。

基本股:是指本村量化范围及时限内零岁(含零岁)以上的所有成员均享有的股份。

农龄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在本村居住和劳动时间进行计算的股份。

贡献股:是对村“两委”班子和参与企业管理,并对村

和企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股东的奖励股份。

村“两委”班子正职任职满3年的,量化1股,任期每增加3年增加1股,但每人累计最多不得超过3股;村“两委”班子副职任职满3年的,量化半股,任期每增加3年增加半股,但每人累计最多不得超过

1、5股;村“两委”班子委员任职满3年的,量化1/3股,任期每增加3年增加1/3股,但每人累计最多不得超过1股。

原始积累股:是指以股金的形式返还入社股金的股种。 股种的具体设置办法和入社股金的返还方式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并将量化结果张榜公布(公布期限至少一周)。

6、股种量化形式。股权量化原则上应为资产份额,不能是现金和实物,但集体资产总额较小,且集体经济组织不具备组建新的经济实体条件的,其集体资产在按照规定提取统筹基金后,应当全部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并以货币形式兑现。具体可采取以下形式:

(1)、集体净资产全部以现金的形式进行量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割断与集体经济组织的联系;

(2)、现金量化与资产份额量化形式相结合,货币资产以现金形式量化,其它资产以资产份额形式量化;

(3)、货币资产投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其它资产以资产份额形式或现金的形式进行量化;

(4)、集体净资产全部投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

险;

(5)、集体净资产全部以资产份额的形式进行量化,不允许量化现金和实物;

7、组建公司。股份量化确权后,改制村以量化的股金作为注册资本金组建新的企业公司,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充分酝酿论证的基础上召开股东大会讨论确定公司的组建形式,制定公司章程,选举产生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向股东签发统一印制的股权证。

公司的组建形式,改居改制村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等有关规定确定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公司或其它适宜的企业形式。新组建公司的组建形式和公司章程制定必须经股东大会讨论签名通过,报乡、区备案后,方可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

新组建的公司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本着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出资的基本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年满16周岁以上的村民纳入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医疗等险种。改制时,要认真核准集体应承担部分的所需资金,并从集体净资产中扣除。

8、成立社区居委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在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法定程序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组建党的基层组织。

9、整理资料。改居改制村要将实施方案、村民会议相关决议、群众表决意见、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结果、公司章

程、股东名册等重要资料全面进行整理,经乡、区检查验收后予以归档留存。

六、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城中村”改居改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区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成立南岗区“城中村”改居改制领导小组。

组 长:区委书记葛喜东、区委副书记区长魏伟 副组长:区委副书记倪小平、区委常委常务区长刘臣 成 员:由区委办、组织部领导和政府办、农林水务局、民政局、经贸局、国土资源分局、城建局、工商分局、财政局、城管局、公安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计生局、新春街道办事处、跃进乡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区委常委、常务区长刘臣兼任。

乡、街要成立相应的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及财政、纪检、农办、经管、民政、土地等部门人员参加的改居改制工作组和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改居改制的领导、组织、实施工作。试点村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在乡、街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村的改居改制工作,并根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的授权制定实施细则。村党支部要在改居改制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全区“城中村”改居改制试点工作,由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城中村”改居改制领导小组负责具体指导,乡、街党委、政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七、具体要求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中村”改居改制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要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统一认识,牢固树立必须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早改革、早主动的坚定信念,树立攻坚克难的必胜信心。要充分依靠群众,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做好此项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狠抓落实。乡、街党政领导是推进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要集中精力,深入基层,亲自调研,指导改革,加强对改革的具体领导,扎扎实实地抓好改居改制试点工作。

(二)搞好思想教育工作。“城中村”改居改制工作直接涉及到群众的利益,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各级党政组织要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和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城中村”改居改制的意义、目的、任务、措施、方法,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消除不安定隐患,避免不必要的社会矛盾,确保“城中村”改居改制工作顺利进行。

(三)严格执行纪律。村集体资产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共有,并依法受到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平调和私分。要处理好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债权债务和呆死帐等经济问题。严禁借改居改制之机突击花钱、分钱分物,严禁公款旅游宴请、大吃大喝,防止集体资

产流失。对量化对象、量化方法、量化比例、农民股金的处理及公司的组建形式、公司章程的制定等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必须按要求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充分发扬民主,严禁简单处理、简化程序。

(四)认真执行政策。在“城中村”改居改制过程中,要认真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特别是对村委会的撤销、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评估、公司的组建、社区居委会的成立等重要步骤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产所有权界定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规严格执行,杜绝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现象发生。

上一篇:成语接龙及范文下一篇:成语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