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子女教育问题探究——以晋城市开发区侯匠村为例

2023-02-01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城乡二元结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城中村”也随之应运而生。在城镇化改造过程中, 关于土地补偿, 房屋置换, 第三产业分红已经得到了很大关注, 但城中村子女的教育问题, 却很少得到重视。但随着改造的深入, 教育问题势必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 有必要对城中村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措施。

山西省晋城市由城区和南五县组成, 城区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共占地51.7km2, 共有78个社区、67个村。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 形成了十几个村庄散落在城中的局面。侯匠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这些城中村最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方面脏乱差, 公共基础设施匮乏, 对城市品位的提升产生了重大影响, 更是制约着城中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侯匠村地处晋城市东部, 新市东街东段, 毗邻富士康工业园区, 为晋城开发区五个行政村之一。侯匠村现有需要改造的面积368hm2, 拆迁总面积0.085km2, 共有居民478户, 1 928人。目前, 整个村庄公共基础资源无法满足需求, 功能不全, 建筑乱搭乱建, 环境混乱不堪。随着城市规划的推进和侯匠村的地理位置的优势, 该现状已严重影响到晋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的形象, 所以, 侯匠村的旧城改造必须采取行动, 而其中教育城市化又是改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1 城中村改造中村民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 在基础教育阶段, 我国普遍实行城乡二元教育, 是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义务教育阶段中, 晋城市普遍实行就近入学, 虽然城中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但目前城乡教育还是存在较大差异。比较城市的学校, 师资、设备、环境等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没有得到较大改善。比较过去, 现在城中村家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发生了很大转变, 城中村子女教育方面确实出现了较大变化, 尽管有些变化有好的一面, 例如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 但随之产生的教子无方, 沟通困难等问题也很常见。下述城中村子女的教育问题, 或许有的和处于同一阶段的城市子女的教育问题相仿, 更多的在于在社会变迁中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甚至相比原有农村子女出现了更多的新问题。笔者主要从城中村村民子女、城中村家长、城中村周边环境三方面分析城中村子女教育现状级存在问题。

1.1 城中村子女成绩普遍不理想

通过作者调查发现, 侯匠村村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中, 从整体成绩上看, 小学阶段城乡各科成绩差别不大, 且大部分处于中等和优等水平, 但到了中学阶段城中村子女成绩大部分处于中等和差等水平。从具体科目上看, 城中村子女英语成绩普遍较差, 一方面与本身的学习基础薄弱有关, 更与城中村学校的英语教学能力脱不了关系;另一方面, 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成绩普遍较差, 这与城中村学校设施不完备和设备利用率不高有关。从性别上看, 城中村子女中的女生成绩普遍远远好于男生, 这由双方价值观取向不同导致。从心里上看, 城中村子女普遍表现为, 没有明确目标, 态度不端正, 竞争意识较差, 上进心不强, 缺乏意志力, 小农意识较强。从行为表现上看, 城中村子女普遍表现为, 课上没有兴趣, 经常聊天睡觉, 甚者忤逆老师, 扰乱课堂秩序, 课后无所事事, 甚者打架斗殴, 沉溺网吧。

1.2 城中村父母教育方式不合理

由于侯匠村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大部分为初中文凭, 虽然在经济方面大部分家长表示没有过多教育负担且更加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 但由于小农思想根深蒂固, 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生活方式基本上还保留在农村, 笔者进行综合概括为以下几个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其中棍棒式教育是城中村教育方式中最多的模式, 过分溺爱式教育愈演愈烈, 放任自留式教育也不在少数。

1.2.1 棍棒式教育。

在传统观念中普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在学习上, 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但却不在实际行动中予以支持, 当子女成绩不理想时, 虽然有少数家长会和孩子沟通交流, 分析原因并予以支持和鼓励但大部分家长大加责骂, 甚者大打出手。在生活上, 更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子女身上, 忽略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旦犯错就一味的嘲讽, 说教, 甚者毫无顾忌进行人格上的侮辱。这样长期下来, 由先前的忍耐会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对立, 反抗, 最终会导致暴力倾向严重, 厌学、弃学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1.2.2 过分溺爱教育。

溺爱, 就是过分宠爱。自计划生育实施以来, 农村独生子女政策优惠, 当前晋城市侯匠村大多数家庭都将孩子视为中心, 一切围绕孩子转, 为孩子包办一切, 甚至纵容孩子的无理要求。除此之外赵晓会曾提到在“4+2+1”的模式下, 表现的更加夸张和过分, 不仅有父母的过分娇宠, 更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格外的疼爱, 长期下去, 孩子不仅变得自私自利, 以自我为中心, 目中无人, 等踏入社会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有限。

1.2.3 放任自流式教育。

放任自流, 就是对孩子不闻不问, 听之任之, 对孩子不加干涉。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在周围环境变化中会发生极大地变化, 当孩子犯错误时, 如果家长不即时予以纠正和辅导, 只是一味的不理睬, 一方面可能导致孩子对人冷漠, 胆大妄为, 另一方面会导致孩子无法无天, 无法控制,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当然, 在实际生活中, 父母会采取多种教育方式, 但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还是最大的难题, 鉴于此, 笔者会在下文提供一种“脊梁式教育”予以参考。

1.3 城中村周边环境不乐观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 生活环境环境脏、乱、差, 街巷狭小、垃圾横陈、人口流动大、鱼目混杂, 违章滥建建筑密集, 安全隐患较多, 公共资源无法满足等问题, 更有可能成为违法犯罪分子藏角的地方。

作者从晋城市公安局了解到, 目前侯匠村不仅自然环境恶劣, 人文环境更是不堪, 主要表现在“七小场地”混杂和违法犯罪活动频发。盗窃、抢劫、诈骗、抢夺屡屡多见, 严重扰乱农村的社会稳定。;收赃销赃、制假贩假、涉黄涉财更是隐匿在其中。“七小场地”包括小旅馆、小洗头房、小网吧、小游戏机室、小酒吧、小废品收购场所、小棋牌室, 大多数无证经营抑或证件不全。长期生活在其中, 这将势必对城中村子女产生不良影响。

2 城中村角色转变引起的教育问题之成因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城中村”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产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国民教育。三者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 不仅在第一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更是始终贯穿人的一生。学校教育是关键, 不仅承接家庭教育, 对青少年的认知技能进行系统加强, 而且也为社会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社会教育是二者的延伸和扩展, 重在复杂的环境中培养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三者在城镇化过程中, 没有能够很好地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算是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也普遍感到无能为力。加之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对城中村的兼容能力有限, 出现了明显的断裂, 即“现代化的断裂”。突出表现为三者教育滞后于城中村自身的社会变迁。晋城市侯匠村村民子女之所以存在上述几方面的问题,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变迁。而社会变迁较明显的表现为城中村角色的转变, 主要包括城中村村民子女的转变, 城中村家长的转变和城中村自身环境的转变。笔者将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 城中村子女由贫到富的转变, 忽略了价值观的建设

人生价值观是关于怎样看待真善美,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认知和判断。它指导着我们今后的实践行为。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让我们分清是非和善恶。并且青少年的价值观会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把握青少年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城中村子女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 道德缺失与其角色在转变过程中, 家长、学校和社会忽略了价值观建设直接相关。由于征地赔款、第三产业分红、房租收入等城中村村民经济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城中村村民子女由原来的上不起学, 买不起课外书, 请不了家教转变为一身名牌, 手机、电脑电子产品配备齐全, 穿梭于网吧等各种娱乐场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之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转变。过去, 村民子女鲤鱼跃龙门的唯一方式就是靠读书, 想要摆脱贫困的生活只有积极上进、刻苦努力、好好学习。实际上很多我们看到的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在贫困中走出来的。而如今, 家境优越的他们, 却陷入了迷茫, 失去了人生方向和目标, 价值观出现严重偏离。很多青少年认为“反正家里有好几套房子, 不用奋斗, 在家当房东就能轻轻松松挣到钱”, 家长和学校确实也还是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 增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但大部分都集中在学习和技能上的关心, 没有及时很好的进行价值观的导向, 致使在城市化进程中, 村民子女不仅没能保留原来的优点, 还增添了一些新的问题, 使子女的教育问题困难重重, 举步维艰。

2.2 城中村家长由忙到闲的转变, 忽略了家庭榜样示范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于原来农村家庭相比城市家庭经济上不是很富裕, 所以大部分家庭的父亲都会选择外出打工以便补贴家用, 随之家庭的务农负担都落到了母亲身上, 虽然, 现在的农业技术已经很先进, 但为了多省些钱, 多数还是会选择起早贪黑的干农活。这样家长每天基本上都在为生计奔波。现如今, 原本地处城郊的农村土地被征用, 农民虽然成为失地农民, 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靠着房租也可以轻松应对生活, 每天就是打牌、喝酒、聊天, 整日无所事事, 在家更是无所顾忌。根本没有认识到家长榜样示范的作用。虽然只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殊不知给孩子做出了错误示范, 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加之只是一味的说教, 没有付诸于实际去影响孩子, 更是失信于孩子, 威信全无。此外, 由于文化体育设施不完善, 文化活动较少, 大部分村民都选择打牌, 打麻将, 赌博之风盛行,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当父母选择用暴力手段沟通时, 孩子就在潜意识里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当父母选择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过分娇宠, 孩子就会忽视纪律和法纪,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同时, 孩子是善于模仿的, 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无不影响着孩子的实践行为。试想一下, 每天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喝酒, 打牌的画面, 孩子怎么可能认真做作业, 好好学习。当然, 最重要的是, 想着可以靠房租就可以颐养晚年过上安逸的生活, 是根本不正确的, 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卖地富不过两代”, 随着城中村改造的逐步深入和完善, “亦城亦村”的现象终会消失。很多家长也都反映, 之前也并没有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教育, 孩子也都好好学习, 帮忙做家务, 怎么现在就变得不爱学习, 非常叛逆呢?其实, 虽然过去和现在父母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 但子女们每天看到父母早出晚归, 辛勤劳作, 潜移默化中就领悟到了生活的艰辛, 无形中就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可现如今, 城中村子女都不差钱, 又很难亲身体验到父母的艰辛, 如果还持有原来的教育理念, 采取原来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很多城中村子女的教育问题也由此产生的。

2.3 城中村由破到新的转变, 忽略了文化、精神的提高

随着晋城市开发区的建立, 侯匠村附近高楼林立, 道路宽广, 基础设施逐渐得到完善, 并且随着城中村的改造与治理, 侯匠村较之前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部分村民已入住高层, 没入住的住户, 水电气暖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是位于城市中的农村, 教育环境却远远落后于城市。家庭中大部分家长不是整日无所事事, 就是打牌, 打麻将、喝酒和聊天, 学校的周边环境也不容乐观, 青少年没事就呆在网吧, 空气质量差, 灯光暗淡, 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多的在于关注征地赔款, 房屋置换, 改善基础设施, 却忽略了对村民文化精神价值的提高, 尽管村委会为村民建设了体育文化活动中心, 也定期举办一些文艺晚会和邀请一些戏剧进行表演, 但图书阅览室、棋牌娱乐室, 运动器材大多数都没有很好利用起来。过去农村的传统文化是为人谦和, 善待睦邻, 知足常乐, 现在已经被金钱至上, 追求物质想用所代替, 却没有真正吸收诸如民主政治, 社会法治等先进的品质, 同时带给城中村青年的就是过早的接受了世俗的社会化教育, 社会化教育是每个青少年成长都会经历的教育, 但如果过早的接受, 消费不属于自己身心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物质享受, 承担了过多的压力, 也就面临更多的迷茫, 如果稍有些变动, 就有可能导致诸如叛逆, 犯罪, 自杀等严重后果。

3 构建城中村子女教育问题解决的互动机制

城中村子女的教育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 不仅关乎子女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更加关乎家庭的和谐幸福和国家的稳定与未来。现阶段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 社会各方面正发生着重大变化, 同时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加之青少年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 同样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使得这一群体的问题更加棘手, 所以必须更加重视这一群体的教育。城中村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全方位的, 不能仅仅单方向依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 而应该是教育体系的整体完善, 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外, 更应该相互配合共谐有序发展, 共同致力于有效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3.1 政府、村委会与非营利组织通力合作共建文化氛围

易天姿认为政府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起宏观指导作用, 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 政策的执行者、反馈者和监督者。村委会是最基层的做切近村民的自治组织, 可以及时反映村民的现实问题和传达政府的最新政策和指示, 是政府和村民的协调者和沟通者。非营利组织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同样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立不仅要依靠政府和村委会, 更需要非营利组织的补充和辅导作用的发挥。所以政府、村委会与非营利组织应该通力合作, 方向性与灵活性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共同建设健康、和谐、繁荣、稳定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氛围。

3.1.1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书可读且能读好书, 政府应经过调研和实际分析, 合理划分生源地, 采用小班教学, 避免出现由于生师比过高, 而导致教师工作量大忽略学生成长的现象。此外, 政府还应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投入, 完善硬件设施。例如, 实时检查和维修学校的体育设备、实验室器材, 多媒体设施等。

3.1.2 村委会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村委会应根据村民的兴趣和需要, 开展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活动, 让村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庙会上, 邀请戏剧文艺团做表演, 满足戏迷村民的需要。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 可以举办亲子比赛, 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等。

3.1.3 非营利组织要构建心理平台。

针对城中村孩子出现的迷茫与困惑, 任性、攀比等心理问题, 非营利组织要发挥自己的优势,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正确的心理辅导, 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与挑战。例如:设置网上心理沟通交流平台, 面对陌生的心理老师, 青少年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困惑, 再加上心理老师的专业性, 从而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

3.1.4 三者要通力合作共创文化氛围。

首先, 需要政府加大对城中村环境的整顿力度, 要做到两集中和两全面, 两集中指:集中打击“城中村”突出违法犯罪活动和集中整治“城中村”的“七小场所。首先, 需要政府严厉惩处突出的违法犯罪活动和规范“城中村”的众多违规小场所, 加大对城中村环境的净化, 还要对“城中村”的房屋出租、流动人口、公共安全进行全面管理。其次, 村委会要做好沟通者的角色, 定期收集和归纳城中村村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并及时提交到政府, 寻求专家学者的帮助, 使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最后, 非营利组织应配合政府和村委进行亲子教育的宣传和组织, 开展亲子教育讲座, 提升家长的素质和能力, 开展文明社区、示范家庭评选活动, 激发村民的积极性等。

3.2 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创精神家园

青少年在社会中扮演者很多角色, 在家是孩子, 在校是学生。他们在接受家庭教育的时候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来说, 是出于第一位的, 是基础性教育。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第二位作用, 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 同时又是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单方面的力量还是不够的, 所以, 只有家庭和学校双向交流与合作, 共同创建积极进取, 乐观向上的精神家园, 才是解决城中村子女的教育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3.2.1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平台的作用。

首先, 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使其认识到现在教育的严峻形势, 和自己的责任, 并掌握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的能力, 还要不断学习以便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其次, 要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作为青少年在学校的监护人, 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沟通, 特别是存在道德问题的学生, 多与学生一起聊天、做游戏, 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予关爱和鼓励, 使学生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作为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要做好每个学生的成长手册, 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动态, 共同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最后, 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应根据青少年的特点, 身心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开展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和户外活动。例如帮助智障儿童, 组织植树活动, 举办校园达人秀活动, 旨在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合作意识和荣誉感。

3.2.2 家庭要努力构建和谐的氛围。

首先, 家长要接受培训, 更新教育理念, 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学习“脊梁式教育方式”。脊梁式的教育是在家长所划定的不超过基本法律与道德的大前提下, 尽可能的予以孩子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一方面, 父母要做到了尊重孩子, 并非一味的打骂、讽刺、指责孩子, 而是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 尽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另一方面, 父母也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 当孩子犯错误时要及时规范与指导, 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而不是顺其自然、不加约束和干涉, 更不是过分宠溺娇宠或过多干涉, 而是给孩子自由的成长发展空间。其次, 家长要树立好榜样。孩子在父母的言行举止间就会学到很多, 如果家长在家经常读书看报而不是喝酒打牌, 自然而然孩子就会对学习感兴趣, 而不是消遣娱乐, 只有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文化素质, 注重言传与身教并重, 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 形成榜样。最后,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的话说,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 要养成独立自主学习习惯, 即自主预习、自主完成作业、自主组织复习的习惯, 要养成问题探究习惯, 即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习惯等。

3.2.3 两者要密切配合共建精神家园。

首先, 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可以请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家长做指导, 并积极鼓励城中村家长参与其中, 让家长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 和学校共同管理班级, 协助学校各项活动的实施, 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其次, 要开好家长会, 在期末和期中定期举行。改变原来家长会只是总结会和批评会的形式, 更多的在于客观分析孩子学习的进步和退步, 道德的好坏, 讨论如何进行更好地教育, 相互分享和借鉴自己的教育经验等。最后, 要做好家访工作。教师在课余时间要进行个别家访, 特别是一些特别难管理的学生家长。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在校表现, 学校和班级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 和家长共同商讨每一个孩子的具体问题, 并作出正确的指导和给出合理的建议, 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

3.3 优秀大学生与子女多方面交流共同塑造价值观

正如张威所说青少年的成长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借助于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协助, 例如优秀大学生。优秀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 具备一定的教育资质, 同时也经历过和青少年类似的境遇和困惑, 更和青少年有着相互懂得的世界, 沟通起来无障碍。这样的先天和后天优势无疑在帮助青少年走出人生困惑, 确定生活目标, 好好学习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所以, 要通过优秀大学生和城中村子女的多方面交流, 来共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 要解决负面的心理问题。优秀大学生通过分享自己在青春期的经历, 或忍耐, 或叛逆, 或心酸, 或后悔, 对城中村子女面临的迷茫与困惑予以理解, 并耐心疏导, 争取消除对家长的对立和学校的排斥情绪。其次, 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优秀大学生可以多为青少年讲讲外面的世界, 开阔青少年的眼界, 带青少年参观大学校园, 感受一下高素质人才的魅力, 帮助青少年确定目标, 并积极鼓励, 树立自信, 为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奋斗。最后, 要帮助青少年提高学习成绩。优秀大学生可以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 和村委会合作, 成立志愿课辅班, 一方面辅导学校的基础课程, 另一方面培训学生新概念英语, 书法和绘画等课程, 实实在在的解决城中村子女学习上的问题。

综上所述, 现代化和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城中村子女的教育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依靠现阶段的国情和实际逐步推进, 立足长远, 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实施。与此同时, 只有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家庭和学校、优秀大学生和子女间相互配合, 和谐共生, 使其形成纵向连续和横向互补的有序系统, 才能推动城中村改造的和谐发展。

摘要: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在村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方面, 主要出现了城中村村民子女成绩普遍不理想, 城中村父母教育方式不合理和城中村周边环境不乐观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城中村角色转变引起的, 包括城中村子女由贫到富的转变, 忽略了价值观、人生观的建设;城中村家长由忙到闲的转变, 忽略了家庭榜样示范教育的重要性;城中村由破到新的转变, 忽略了文化、精神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要构建互动解决机制, 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包括政府、村委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建文化氛围;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共建精神家园;榜样大学生与子女多方面交流共同塑造价值观。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村民子女,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 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3]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 缪建东.家庭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回眸与展望:新时代的司法体制改革下一篇:主机入侵防御系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