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

2022-11-30

第一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同时,古诗文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将进酒》为教学案例,具体分析了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古诗文 教学 传统文化

一、引言

1.1 中学古诗文教学概况

中国古诗文以其灿烂绚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并流传了千百年。传承和发扬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广大老师也应该为传承古诗文做出自己的努力,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古诗文教学,并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新课改以后,古诗文占据的比例增大,这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老师也应更加重视古诗文教学。目前我国的古诗文教学主要还停留在表面阶段,老师在古诗文教学,重视的是古诗文单个词句的意思,对学生的要求也主要是背诵和记忆,没有深入古诗文的背景意义中,更没有重视古诗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有更大压力,应正视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应积极改革传统古诗文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领略古诗文的美丽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1.2 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审美情趣、传统文化。中国古诗文文风婉约,辞藻华丽,具有显著的文学特色,具有现代白话文所无法取代的文学地位。古诗文精美、含蓄,流传了千百年,并将一直流传下去。古诗文不仅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反映当时宏观的社会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且优秀的古诗文蕴藏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学习古诗文,并不仅仅是领略古诗文的美丽,更重要是领会古诗文中所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古诗文的意境常常引人深思,融合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环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千年绝句,激励我们乐观看待分离,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豁达与开朗;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可歌可泣的诗句,表现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领悟。

二、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本文以高中的《将进酒》为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古诗文的教学,以及古诗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下为《将进酒》教学设计,主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更多注重古诗文的立意,并学习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韵律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且能够在一定程度掌握文章的立意。 (2)能够较好地理解文中有深意的句子,体会作者写本文时的感情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学习作者洒脱豁朗的精神和不为权贵所屈的贞节。 (3)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课文中充斥的浪漫主义色彩。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课文有自己的见解,不拘泥于老师的解读。 2.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理解课文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理解诗文中出现的意象以及品味诗文的意境。古诗文重在立意。

(2)领悟诗人书写时多变的情感,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的缩影。 2.3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关于古诗文朗诵的节奏,并给学生做出示范,带领学生多朗诵课文,初步体会文章含义。

(2)讨论法。给出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并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鉴赏古诗文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于老师的讲解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并逐一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和《将进酒》的背景知识。

(2)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杜甫齐名,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的诗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个人特色浓重,诗风飘逸豪放,创造了继屈原之后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顶峰。李白还有一个美名,即酒仙,他的诗歌将诗与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蕴含着丰富的酒文化。

诗歌背景:《将进酒》是汉乐府的旧题,题义即为劝酒歌,虽然李白这首诗用了旧题,但是并不妨碍李白的惊人才华,一首将进酒可歌可泣,把饮酒与现实结合起来。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年,此时距离李白离开长安已有八年之久。期间,李白继续过着游历山水的生活,而此时的唐朝,官员腐败,百姓怨声载道,唐玄宗沉迷于女色,社会一片混乱黑暗。李白对此社会现状深有不满,无奈自己无法改变社会,颇多踌躇。这时候,有好友相邀李白,李白借此登高饮酒之际,作出这首流传千古的《将进酒》,一吐胸中豪情与积郁。

(3)初步朗诵课文。

a、首先,教师师范朗读,并指出朗诵的韵律和转折点。

b、学生朗诵。应初步掌握文意;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和喜欢的原因;在熟知课文后,归纳课文主旨,划分层次。

提示:在朗诵本文的过程中,应重视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根据诗人感情来把握朗读韵律和节奏变化,不能我行我素,根据个人喜好来朗诵诗歌。 c、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作出相关解答。

阐述文中的名句。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体会诗人在这两句诗句中使用的夸张手法,以及诗人此时悲愤的心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出诗人感叹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看法,领悟诗人的无奈之意。

引导学生探索诗人的感情变化。从开头的伤感之情,到欢乐之情,再到愤懑之情,到最后的狂放之情。从文中诗句发掘诗人的对应感情,并遵循诗人的感情变化来感知诗人的心境变化。掌握诗人写作本文时的复杂情感。

(4)深入探讨课文。

本文名为将进酒,即为劝酒歌,那么是谁劝谁喝酒呢?诗人李白是客,理应是主人劝李白喝酒,但结果反而是李白劝主人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劝诫大家及时行乐,不要辜负了金樽美酒,因为朋友相聚是人生一大乐事,李白认为大家应该高高兴兴喝酒,此时的李白已经不再沉湎于官场失意的愁绪中。

2.5 教学赏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改对语文的基本要求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而古诗文教学对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尤为重要。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应当重视其中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不是停留在古诗文的字面意义上。

本文是古代诗歌的一篇优秀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将进酒》,即为劝酒歌,表现出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以及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友情,诗人豁达开朗的精神。其中的酒文化值得我们注意,中国古代诗人似乎都格外钟情于酒,并与酒结下了良缘,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都与酒有关。时至今日,朋友相聚,逢年过节,我们生活中也缺不了酒,酒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酒往往还与朋友相关,一个人是喝闷酒,而朋友之间喝酒,才显出酒的意义与价值。《将进酒》还表现出诗人李白豁达开朗的人格精神,这都值得我们学习,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并不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是诗人在当时无奈的社会环境下的自我开解,表达出诗人的乐观精神。

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三、结语

绚丽灿烂的古诗文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时,古诗文也与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重视中学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改革传统古诗文教学模式,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文,重在古诗文的立意,并学习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从我国中学的古诗文教学概况和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出发,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将进酒》为教学案例,具体阐述了古诗文的教学过程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媛,宋兴斌.探究式教学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08):134-137. [2]唐瑛.百年来古典诗文今译的回顾与反思[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05):238-232. [3]滕世群.文人生命与历史使命的冲撞—高中选修《将进酒》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0(03):322-325.

第二篇: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南庄小学 袁小婵

[摘要]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的古诗词,是数千年中国诗歌文化的精华浓缩,课本入选的作品琅琅上口,注意衔接小学生的认知感悟能力,无一不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极为有利。因此,要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改变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考试内容为目标,“考啥教啥”和把教材、教参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有啥教啥”的现状,为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搭建起飞的平台,让他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读出情,读出味,读出文化,让他们在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中激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基于这一点,就要求语文老师加强古诗词修养,积淀文化素养,带领学生在经典诗文的海洋中徜徉。

[关键词] 语言之美 意境之美 人性之美

1、赏析词句,领悟语言之美。

(1)精妙之美。古诗词用字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讲的就是作者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教学中让学生从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之“敲”字的吟得,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习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

(2)韵律之美。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琅琅上口,最适合低吟浅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自在”是双声词,如串珠相连、音调婉转,“恰恰”不仅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令语句更生动,还以象声词的方式,写出了诗人迷恋花间,忽被莺声唤醒的快意,饶有余韵。另外,汉语的节奏和韵律在古诗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古诗词吟诵中,韵脚的长短,诗句的停连,律诗的节奏鲜明,长短句的错落有致,犹如音乐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词的节奏、韵味,读出了诗词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无形中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3)色彩之美。“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鹭上青天”而且成行,动感十足,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同时出现,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境,读中自然感受到了汉字之奇妙,自然之神奇。

2、吟诵诗句,领悟意境之美。

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 (1)诗中有画,以诗画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学时,要使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脑海里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意或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此外,还可以根据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诗词绘成图画,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如:如何表现“独”坐敬亭山的“独”?“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创造,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2)雅乐声中品古韵。诗书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相互承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把内蕴深沉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学中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选用了古筝乐曲《阳关三叠》,让那悠扬、婉转旋律来渲染离别的气氛,唤起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随着乐曲或深情吟诵,或应和而唱,或遐想无限,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吟诵《出塞》时,选择慷慨激昂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古典神韵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同类扩展,丰富意境。古诗词在文学长河中不是孤立的,为了让学生对诗的意境和其中的情感了解更为深远,还可以通过课内外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等方式。如:学习《示儿》一诗后,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边塞诗《出塞》、《关山月》、《凉州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体会将士们盼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报效国家的情怀;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去挖掘隐藏在古诗背后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传统节日等,从而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增强古诗的亲和力,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喜欢古诗。

(4)想象创造,再现意境。古诗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往往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 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的意蕴。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有些古诗词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如:《将进酒》、《送元二使安西》等可指导学生根据对吟诵诗词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对古诗词的写法、意境有了了解,学生受到感动、启发时,指导学生将古诗词进行改写或仿照古诗词尝试写诗。

3、挖掘情感,体会人性之美。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的古诗文,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这个影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对清淡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雄壮豁达。拂去古诗表面的历史印迹,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果丢掉了这些东西,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大损失。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在教学中让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古诗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古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要让学生学好这几千年的文化,上好古诗词课任重道远。

第三篇:古诗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国旗下的讲话稿

范孝华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校文化建设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应该从小环境做起,来成就我校的大环境。在全校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全体师生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同学们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将来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在古诗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古诗文的学习从而提高全体师生的文化教养。

当前,从古诗文的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探究改革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的民族文化,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振兴和弘扬中华的民族精神而奋斗。今天在我校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正是我们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我校的古诗文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第四篇: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

诗化人生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

——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

岂料愚顽喜赋诗, 虫鱼花鸟入心扉。 三年草作诗三百, 半是荒唐半是痴。

这是碧泉先生口占的一首自嘲七绝。自2005年12月至今,三年多的时间里,碧泉先生共创作了三百多首诗词。这样的速度,许多专业诗人也难以达到。令人惊叹的不仅是他诗词创作的速度和对诗词创作的痴迷,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三百多首诗词,从叙事纪实到旅游散记,从生活随笔到历史感悟,题材丰富多样;从白描记录到浓墨抒情,从观物生情到寓理于事,手法不一而足„„精品力作俯拾皆是。 1

诗化人生

如此高的作品质量,如此多的作品数量,如此短的时间,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能有这样骄人的创作成果,绝非偶然,究其原因,实是“厚积薄发”。

五十年的人生阅历,五十年的学习思考,五十年的情感历程,在诗人心中沉淀酝酿,如同封存了半个世纪的美酒,一旦为诗词这文学载体所启封,就会汩汩而出,承载于三百多首诗词中,自是杯杯香醇,令人陶醉。难怪碧泉先生曾说:“我很幸运,终于找到了诗词这个抒发情感、阐释思想的载体。”

永 遇 乐 西京怀古

漠北山南, 天连陇右, 秦岭拱护。 泾渭分明, 相依灞浐, 八水行商旅。

2

诗化人生

骚人墨客, 佳人才子, 书画琴棋歌舞。 十三朝、帝王将相, 香车宝马旗鼓。

一歌长恨, 秦砖汉瓦, 多少辉煌归土。 雁塔题名, 灞桥折柳, 旧事随风雨。 无情岁月, 有心黎庶, 自古荣枯有序。 看今日、唐风再起, 九州绿怒。

这首《永遇乐》是碧泉先生2007年国庆长假在西安旅游时所作。词中无论是人文地理,抑或历史典故,皆是信手 3

诗化人生

拈来,驱象行诗,挥洒自如。从“漠北山南,天连陇右,秦岭拱护。泾渭分明,相依灞浐”的地理描写,到“八水行商旅。骚人墨客,佳人才子,书画琴棋歌舞。十三朝、帝王将相,香车宝马旗鼓”的人文风物;从“一歌长恨,秦砖汉瓦,多少辉煌归土。雁塔题名,灞桥折柳,旧事随风雨”的历史感慨,到“自古荣枯有序”的规律总结。直至“唐风再起,九州绿怒”的呐喊。不仅描写入微又不失意境宏阔,情感充盈又不失辩证理性,更将其个人的历史观、文化观阐释得淋漓通透。非长期的学习思考、积累升华,绝无可能写得如此轻松流畅。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而诗人是以五十年的文化积淀蓄势而发,一旦喷薄而出,诗词创作自是游刃有余。这样说丝毫不夸张。仔细品味他的诗词,就不难发现,其中内涵的是他厚重的文化涵养和深刻的文化感悟。

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2006年6月,碧泉先生送子诗鉴转道香港赴美留学。临别之际,看着即将远赴海外求学的儿子,心中自是怜爱难舍,无数叮咛嘱咐难以言尽,唯有化千言万语作小词一首为4

诗化人生

嘱。

天 仙 子 送诗鉴赴美留学

把手送儿留学路, 临别无需勤嘱咐。 路途曲曲水弯弯, 望记住, 踩稳步, 处世为人多用恕。

穷理读书当要务, 传统中华须领悟。 归根落叶我山河, 百姓苦, 多付出, 天下为公怀大度。

此词字面浅显易懂,却将一位父亲的人生体悟囊括其中。不仅有克己求实的做人之理,也有宽恕待人的处世之道; 5

诗化人生

不仅有穷理读书的求学之法,更有大度为公的抱负之望。一言以概之,即“传统中华须领悟”。由此可见,以修齐治平的哲学思想和宽厚行忍的精神修炼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是碧泉先生多年积淀的文化思想的主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让我们透过碧泉先生的诗词,看看他是如何阐释多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

唐 多 令 谒婺源文公山

千里觅贤踪, 斜阳雨后红。 见青山、满眼葱茏。 落了梨花香味在, 沿驿道, 谒文公。

八卦太和中, 天人合一融。

6

诗化人生

数云杉、刚直从容。 不尽幽思楼上望, 廉泉涌, 古儒风。

文公即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儒”。他出生于江西婺源,文公山因其谥号“文公”而得名。2006年,碧泉先生赴江西文化考察时谒文公山,得此小令。此词起笔直入主题,点明来意——“千里觅贤踪”,后巧取“梨花”之象,意指朱熹虽已早离人世,如“落了梨花”,但其文化思想却对后世影响深远,“香味”尤在。诗人沿着古驿道,追寻先人的思想足迹,来此“朝圣”。下阕介绍了朱熹最有代表性的一些文化思想——“八卦太和中,天人合一融”,实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之精髓——和合文化。又取“云杉”之象,神往于朱熹“刚直从容”的精神境界。收尾处巧用文公山廉泉之景,追思文公的古儒之风。全词章法经营得当,语言自然流畅。寓情于景,融思于观,的确是上乘的登临怀古作品。而词中的和合思想,正是诗人在先贤古儒身上学习领悟的传统文化精髓。

2008年8月8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 7

诗化人生

的日子,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更向世界集中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那一刻,使世界震撼,令国人自豪。对传统文化饱含感情的碧泉先生,也非常激动,挥笔写下一组《奥运中国》的诗词。此处,且撷取其中的《柳梢青·开幕式上看太极》,看看他的感受。

柳 梢 青 开幕式上看太极

动静传神, 刚柔相济, 演绎千年。 野鹤行云, 高山流水, 缥缈无言。

功圆气满歌弦。 有道是、回归自然。 静夜悠思, 中华太极,

8

诗化人生

方地圆天。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太极拳表演作为奥运开幕式上的一个节目,它不但是娱乐视觉的演出项目,更是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平台。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太极拳历史悠久,几乎吸收了全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在这个意义上,它不单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拳法,更是一本记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运动的“活词典”。碧泉先生以一个传统文化“内行人”的视角,到底与之产生着怎样的共鸣呢?“动静传神,刚柔相济”,这是太极拳的形,传统文化主张“阴阳交泰”,这是朴素而精深的辩证哲学;“野鹤行云,高山流水”,这是太极拳的神,易理重“象”,取自然之象而入文化之本,这是传统文化所千古追寻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的理论精髓。下阕是诗人的所感所思。“有道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不但是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区别于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同流派的共通之处,“儒释道”哲思的文化传统特点虽不同,但在回归自然、效法自然上,却是一致的。诗人以太极拳回归自然之法道出中华文化追求自然之道,实在精妙。词末,诗人又以静思“天圆地方” 9

诗化人生

收尾,表写太极拳表演中的“天圆地方”阵式,里写作者对“天圆地方”理论思想的思考,一语双关,又紧扣主题,确是神来之笔。

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更记录着过人的传统智慧。从春秋的《孙子兵法》到明代的《三国演义》,从政治的勾心斗角到战争的智力角逐,从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到你争我夺的谋略竞争,足令后世津津乐道。

沁 园 春 荆州怀古

汉水滔滔, 大江滚滚, 飒飒深秋。 望巴山蜀水, 三秦照会, 风烟吴越, 万顷田畴。 岁月沧桑, 城头旗换,

10

诗化人生

回首残垣明月楼。 思潮涌, 忆千年往事, 智慧荆州。

天时地利兼优。 引历代兵家结怨仇。 想昔时三国, 隆中对策, 曹公失算, 公瑾明谋。 有借无还, 云长大意, 江左孙吴演袭偷。 英雄去, 看青山依旧, 心入江流。

荆州,自古以来,既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也因其地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以谋略著称的《三国演义》,一百二 11

诗化人生

十回的小说中有七十二回提到荆州。可见,荆州之地,传承的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智慧。诗人这首《沁园春·荆州怀古》,正是取“智慧荆州”之意,独辟蹊径,用中华传统智慧的角度来审视荆州的丰厚历史文化。开篇从写景入手,“汉水滔滔,大江滚滚”,气势昂仰,有慷慨高歌之致,令人不由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悠悠长歌。接着描写荆州的地理情况,进而引出千年往事,概括出“智慧荆州”的立意主题。下片则将诗人领悟的传统智慧娓娓道来,从诸葛亮《隆中对》的“先取荆州”,到曹操南取荆州;从曹操失算败于赤壁而痛失荆州,到刘备借荆州;从周瑜的明讨荆州,到诸葛亮的棋高一着、“有借无还”;从东吴偷袭荆州的谋略,到“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些历史事件,均以荆州之争展开上演,足见荆州凝集的人文智慧之丰。诗人对其如数家珍,绝非一日之功,可见他对传统智慧的精深造诣。

中华传统文化对碧泉先生的影响之深,不仅表现在诗词的思想立意上,在诗词的情境营造上也屡见不鲜。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诗词歌赋,还是丹青音乐,陶渊明所创设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12

诗化人生

乐”的“桃源”意象倍受推崇。盖因其符合传统文人旷达无拘、恬淡自然的隐逸情怀。对于这种精神家园的向往,碧泉先生在诗词中也多有反映。

朝 中 措 婺源晓起村

千年樟树绕村边, 风水小桃源。 童稚背书深院, 村姑剥笋堂前。

农家餐馆, 驰名特产, 味道天然。 微醉闲游古建, 静思耕读家传。

这首词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富于浪漫气息,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晓起村是位于江西婺源的一座村落,在这里,看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捣衣剥笋制茶,一片宁静祥和的田 13

诗化人生

园风光。不由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与诗人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他于其间流连忘返。碧泉先生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了传统丹青的写意技法,他并未全面详细地去点染晓起村的秀美风光,而是仅撷取了与他心目中桃源意象最为契合的几个典型景物作了寓情于景的淡墨勾画。“童稚背书深院,村姑剥笋堂前。”深院中小童的背书声为其所闻,门堂前村姑的剥笋景为其所见,这所见所闻在诗人笔下如此简约地勾勒出来,却让人悠然神往。于词尾,诗人更是将他所感受到的桃源意象进行了升华——“静思耕读家传”,令人感慨的不仅是此地风物的恬静清逸,还有耕读家传的人文传承。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尊重、热爱、研究本国的传统文化,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碧泉先生自是当仁不让,前文中提到的《永遇乐·西京怀古》一词中,诗人以“看今日、唐风再起,九州绿怒”作为诗眼的振臂一呼,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情和对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强烈渴望。在西方文明大行其道的今天,能执著于古体诗词的14

诗化人生

创作,这本身已表明了碧泉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信心。而能以古体寓新意,努力探寻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文学道路,也是碧泉先生对“复兴”二字最好的阐释。

用典与文化积淀

用典是诗词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所谓用典,《文心雕龙》解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每个典故都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一个精妙的用典,能以一词一字之力而尽千言万语之功,收到化繁为简、锦上添花的效果。最脍炙人口的用典当属王勃的辞赋名篇《滕王阁序》,全文用典四五十处,不但言简意赅、含蓄有味,又将典故与作者眼前之景、个人之情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表达浑然天成,疏快流宕。

对于用典,碧泉先生也有他的看法:“用典的关键在于精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简单地说,就是‘非用此典不能更好地表达此处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以古之典寄今之意而不着痕迹,让人读起来自然天成,切不可出于卖弄而刻意为之。”

诗化人生

这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的创作中,要想达到精准的效果,绝非朝夕之功。如何在诗词写作中将典故用好、用活,不仅需要长期对历史知识的点滴积累,而且需要准确地把握典故的潜在内涵和感情色彩。因此,诗词中的用典,是最考验一位诗词创作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学功底的。

碧泉先生长期浸淫于中华传统文化,又有着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他而言,准确用典并非难事。他的诗词中也不乏精准用典的妙笔。

例如:

七 律 赴学有感

负笈羊城学求精, 英伦拾贝又一经。 康乐园中勤立雪, 牛津校里遽崇荆。 有心策论能济世, 无意诗书可怡情。 报国何须将相位,

16

诗化人生

神州处处竞峥嵘。

这首七律是碧泉先生于2005年11月初试牛刀创作的一首“处女作”。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诗中有两处用典:其一是“立雪”,此典出自《宋史·杨时传》,北宋理学家杨时、游酢曾冒雪求见当时的名士程颐,程瞑目而坐,杨、游二人便在门外侍立。待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这也是成语“程门立雪”的来历;其二是“崇荆”,也称“拜荆”,典出《吕氏春秋》,秦始皇巡视碣石山,看到一个地方长着荆条,立刻下马跪拜。李斯问其原因,秦始皇说:“此岛所望荆条,正是朕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见荆条如见恩师,焉能不拜。”这两个典故皆形容尊师重道,虚心学习。诗中颈联所写“康乐园中勤立雪,牛津校里遽崇荆。”(康乐园代指中山大学)。2005年,诗人参加中山大学与牛津大学合办的“广东省高级公务员公共行政管理知识专题研究班”,学习时间一半在中大度过,一半在牛津。诗人将自己比作虚心求教的杨时和嬴政来表明心迹,能有机会在这两所国际知名的大学求学,那份谦恭与求知若渴的心态,形容得恰如其分,甚是贴切。

又如:

诗化人生

太 常 引

参加预备役高炮旅军训

老兵新阵练操忙, 重着绿军装。 醉眼看斜阳, 人道是、清秋梦长。

当年行伍, 气吞万里, 壮志在疆场。 何必遣冯唐, 心知足、天高艳阳。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参加湛江市预备役高炮旅军训时的情景。作为一名1973年入伍的老兵,退伍卸装已有三十年了,如今“重着绿军装”,参加预备役高炮旅的军事训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和心情呢?其中有感慨,有怀念,也有欣慰。而今已到知天命之年,还能重温军旅生活,不免感概岁月如酒、世事如梦。回想青年时,身在行伍,胸怀“大18

诗化人生

丈夫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的凌云壮志,满腔“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干云豪情,令人追忆怀念。至于退伍和后来的际遇,诗人却毫不遗憾——“何必遣冯唐,心知足、天高艳阳”。这里使用了冯唐的一个典故,据《史记·冯唐列传》记载,冯唐为西汉人,曾向汉文帝申诉云中郡郡守魏尚的冤案,文帝遂遣冯唐为使,持节云中,命魏尚重新担任云中郡郡守一职。自此,“冯唐”就成了朝廷起用人的使节的象征。诗人说“何必遣冯唐”,表明对其在部队中壮志未酬并不遗憾,退伍回到地方工作,经过个人努力,也算事业有成,所谓知足长乐,心态旷达,的确值得欣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有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碧泉先生是反其意而用之。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冯唐”典故与王勃《滕王阁序》中所用“冯唐易老”的典故稍有差异,汉武帝时,欲再次重用冯唐,而其时冯唐已年高九十,已不能再做使节。因此,这样的济人危难、荐人起用的好“使节”不多了,才俊被举荐的机遇也少了。王勃此典表达的是一种文人生不逢时的悲凉感慨,无论意思还是感情色彩均与本词不同。这样的用典,确为诗词增色不少,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怀才不遇的悲叹,而是诗人旷达的洒脱。能将历史典故信手 19

诗化人生

拈来,活化活用,可见诗人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运用自如的诗词写作技法。

用典有明用与暗用之分。明用,多有“正如古人所说”的意味。而暗用则是将历史典故化入自己的语言。在诗词创作中,明用典者甚少,盖因格律限制,难度甚大。能明用典而又不滞涩者,非但诗词格律要熟悉擅长,历史知识也要运用自如。如毛泽东同志《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但严格按诗词格律填写,意思表达也准确流畅,确实堪称诗词明用典故的典范之作。

碧泉先生的诗词作品中明用典者虽不多,但从中亦能管窥他的诗词功力和文化功底。

天 仙 子 毛笔怀古

有道善工先利器, 书法通灵凭笔力。 收回刀竹忆蒙恬, 散卓制, 毫齐备,

20

诗化人生

难忘宣城诸葛氏。

凿捺锥尖心管直, 转侧方圆波浪起。 浅深粗细采神飞, 浆易水, 剡溪纸, 墨饱笔酣肌俏丽。

该词首句“有道善工先利器”就是明用典,典出《论语·魏灵公》:“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处借以说明“事”与“器”的关系,要想写好书法,首先要对毛笔有足够的了解,要知道它的来历和用笔要领。用在词首,开宗明义,并启出下句“书法通灵凭笔力”,引孔子之言解用笔之要,统领全词。用典不生僻,语言浅明而涵义深刻,令人读之心领神会。

当然,用典也须谨慎。由于用典确能彰显作者的文化功底,少数诗词创作者出于卖弄学识,极尽故作神秘之能事,大摆矫揉造作之姿态,凡诗必用典,用典必生僻,甚至用典失准,张冠李戴,大有“掉书袋”之嫌。对此,碧泉先生是 21

诗化人生

深恶痛绝的。他一向主张,诗词既然给人看,就应当让人看懂,这样,才能使读者明白作者的心境感受。用典就应该自然明了,至于生僻的典故,仅“非用此典不能更好地表达此处的意思”,方可用之,用了也应注明出处由来,方便读者阅读。

例如:

菩 萨 蛮 哀思

汶川处处埋新土, 黄泉多少冤魂哭。 何处问巫阳? 落花啼鸟伤。

天灾留瓦砾, 聊作千年纪。 举国祭亡灵, 祷声付笛鸣。

该词为碧泉先生于汶川大地震后寄托哀思所作,词虽小22

诗化人生

令,篇幅不长,却出乎真情,字字感人。全词贯穿着浓浓的哀思,上阕写悼,对汶川地震的遇难群众之悲感同身受;下阕写祷,寄托对灾区深深的祝福与祈祷。上阕第三句有一典——“巫阳”,此典所用者不多,恐读者读之生涩难懂,故作注:“巫阳:战国时期著名的卜筮师,能知魂魄所在,善招魂。屈原《招魂》中记录了巫阳招魂的故事。” “何处问巫阳?”即哪里能找到像巫阳那样善于招魂的人来招回那些遇难者的亡魂。诗人用此典,非怪力乱神,而是骤遇如此灾难而哀思无所寄托,只好寄托在虚无的灵魂之说、巫阳之能上,唯如此,才能将诗人那种悲痛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积累·思考·观念

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不能从自身学习积累的知识中通过思考而提炼自己的思想观念,这样的积累是不可取的。因为知识的点滴积累只是量上的积累,只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方能实现质的飞跃。博采众长而化为己用,形成自己的独特观念,这才是学习积累的最终目的。

对于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思考、实践,碧泉先生在《领 23

诗化人生

导干部学思行》一书中有这样论述:“学,就是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精读、泛读相结合;思,就是要勤思考,多做点笔记,多写些心得体会,写的过程就是在‘思’,是在分析、综合、提高;行,就是把所学所思德知识深化为自己的工作思路,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提高。”这是他在工作生活中的体会,这样的“学、思、行”之法也一直是他所坚持的方法。碧泉先生的学识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可谓渊博,加之他的勤思与敦行,自然能从如海的知识积累中提炼出他自己的思想观念。

人生观

人生的价值何在?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现实中,有人“舍生取义”,也有人“舍义求利”;有人“为名所累”,也有人“为情所困”;有人“独善其身”,也有人“兼济天下”,皆因各人的价值取向不同。碧泉先生穷五十年的人生阅历和价值思索,他的人生取向又是怎样的呢?

南 歌 子

读《吴越春秋》之西施

石洗清泉碧,

24

诗化人生

浣纱少女姝。 春香凝脂手红酥, 粉面桃花俏丽色沉鱼。

美女知多少? 芳名长久殊。 若无勾践欲吞吴, 料定西施不过美村姑。

在碧泉先生三十余首的《读史有感》组词中,题材以王侯将相、名臣先贤居多。而像这首以古之美人为题材的却不多见。既然是读史有感,对于西施的事迹,诗人当然不是看重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是感叹于她在历史中的“有名”。“若无勾践欲吞吴,料定西施不过美村姑”。历史是客观而严肃的,绝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美貌而为其立传记载的。倘若没有越王勾践复国吞吴的历史事件,而恰恰西施从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想必历史里不可能有关于她的记载,无论她有多么美丽,也不过是位美丽的村姑,依然寂寂无名。由此可见,诗人透过西施这位历史人物,是想表达他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人生,是碌碌无为还是有所作为,碧泉先生当然 25

诗化人生

选择后者。正如他常说的一样:“人生在世,就要有所作为,要对得住历史”。

历史观

但凡阅读历史的人,心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历史发展的规律究竟是什么?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动力,是汉武唐宗般的文治武功还是张良孔明辈的过人智慧?也许,每个遍读史书的人的感悟都是不同的。

青 玉 案 读《张文襄公全集》

《半山亭记》时年小, 探花榜、名声噪。 一代神童惊老少。 为官理政, 著文论道, 朝野称“牛角”。

铸钱开矿谋枪炮, 天下闻名“汉阳造”。

26

诗化人生

苦扫落红春已老。 大江东去, 危楼必倒, 香帅如何保?

张文襄公,即张之洞,谥“文襄”,人称“香帅”。本词“起”写张之洞的“为学”,他十三岁中秀才,著《半山亭记》,称之为天才、神童并不为过,二十六岁中探花(廷试第三),其学识、智慧自是过人;“承”写张之洞的“为官”,他早年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满腔抱负;下阕先写他的历史功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大力推动民族工业,难怪毛泽东同志对他也评价甚高:“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通观张之洞的一生,无论为学、为官、为政,均堪称封建时代官员的典范。但诗人于“合”处却发出了“大江东去,危楼必倒,香帅如何保?” 的感叹,历史的前进并不会因为一两个历史人物的鞠躬尽瘁和过人智慧而改变,清朝末期的软弱无能、丧权辱国已注定了中国这个最后的封建王朝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虽有张之洞、曾国藩等人的苦苦支撑,奈何“春已老”,“危楼必倒” 27

诗化人生

之势已无可挽回。碧泉先生在他多首诗词中均或明或暗地表达了“历史无情有序”的历史观点,在此词中,他巧妙地运用张之洞过人之处与清朝必亡之势的反差,再次表达了这一思想,这就是他对历史规律的看法,用现在话说,就是“唯物史观”。

文化观

什么是文化?如何发展文化?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复兴的倡导者和长期从事文化建设的领导干部,碧泉先生将其一生对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付诸实践,又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文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文化工作思路。

基于对文化的准确认识,对于如何发展先进文化,碧泉先生提出了“文化内生先进”的观点。在理论层面,它阐释了文化自身具有的先进因子是决定先进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内因,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来源于内生,文化内生是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在实践层面,它强调发挥内因作用,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激发文化的自身活力,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的。湛江市的“三文”活动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2008年2月,红旗28

诗化人生

出版社出版了邓碧泉同志所著的《文化内生论》,该书系统详细地论述了“文化内生先进”这一观点。因其在文化建设中取得成绩,他受邀到中宣部干部培训中心作报告,介绍其“文化内生论”和“三文”活动经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对他的理论创见和工作效果给予了很高的肯定:“邓碧泉同志注意结合实际研究问题,值得肯定”。

少 年 游 雨中看芝蔼

相随细雨看村容。 垂叶滴花丛。 网球场外, 荷塘岸上, 遥看霭云濛。

高屋收藏名书画, 评点说真功。 百姓农家, 寻常巷陌,

29

诗化人生

文化有无中。

自2004年以来,碧泉先生致力于在湛江市大力推行以创建特色文化村、建设农村文化室和举办农村文化节活动为内容的“三文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首小令,就是他于2006年考察特色文化村创建情况时欣喜而作的。词中自然融入了他对文化的理解——“百姓农家,寻常巷陌,文化有无中”。文化在哪里?不在先贤大儒的文章中,也不在汗牛充栋的书本里,它就在我们身边。对于文化的涵义,碧泉先生在所著的《文化内生论》中有这样的描述:“文化是有意识的内容,无意识的传播,潜意识的作用。” 文化就是人的活法,它并不是一种深奥的理论,它似有似无,只要用心去感受,百姓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全词的诗眼“文化有无中”,不但将文化这一特质阐释得准确精到,更充满了诗人的辩证智慧,确是妙笔佳句。

社会观

对社会体制和社会现象的思考,是中国传统文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从孔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的向往,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的追寻;从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义利30

诗化人生

实践,到韩非子“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治世策略,等等,无不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公平正义的思考。

踏 莎 行

读《明史·太祖本纪》

流浪行童, 横笛牛背, 天生将帅奇才诡。 南征北讨定江山, 臭头和尚非凡辈。

治国艰难, 反贪可畏, 剥皮实草公堂内。 贪官锄尽想当然, 除非人世无权贵。

这是一首历史感悟的诗词。词中,诗人并非是对朱元璋历史功绩的一味怀古追思,而是抱着“以史为鉴”的初衷,对朱元璋的事迹进行的客观评价。上阕概写了明太祖朱元璋 31

诗化人生

创立明朝的历史事迹,下阕诗人抓住“反贪”这一有着现实意义的事件进行了批判思考。朱元璋在惩治贪官的问题上是非常坚决的,凡贪必杀,剥皮实草,可谓“霹雳手段”,但历史证明,如此的治贪方法收效却不大。“贪官锄尽想当然”,他晚年也只能发出“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哀叹。如果说朱元璋的思想是典型的法家思想,那么,碧泉先生的思考更接近于儒家思想——“除非人世无权贵”,这与孔子“患不均”的论述相吻合,要想真正消除腐败,就必须消除社会不平等的因素,只有消灭了特权阶级,社会才能实现公平正义。事实上,这正是共产党人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作为一位党的领导干部,诗人结合历史思考采用诗化的手法对此理念给予了阐释,大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

诗词成功的关键,不是“技”,而是“识”。诗词技巧的娴熟应用,虽可为诗词起到润色美化的效果,但无论诗词的物境撷取抑或意境提炼,均需广博的素材积累和深刻的思想萃取作为支撑。如同广厦之美轮美奂,非在雕梁画栋之功,而在框架结构之思和取材用料之精,无块土之垒难有九台之32

诗化人生

高,无成林之木不可选栋梁之材。

碧泉先生的诗词成就在于厚积薄发,得益于他五十年来苦读勤思所积淀的深厚功力。此等功力,我辈虽难望其项背,但也可以为借鉴。要想创作出好的诗词,要想诗词立意宏阔、意境深远,要想做到趋象行诗、信手拈来,就必须明白“涓汇河江”的道理,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养成勤学、善思的好习惯。其实,非但写诗填词如此,作学问、做工作,其理亦相通。

33

第五篇:传统文化课中的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反思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了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反思过去,我觉得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上一篇:国税地税的税种及税率下一篇:公司部门工作总结封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