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中的诗意——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初探

2022-09-10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和见证,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正日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国际著名美学家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将当今时代称之为是“图像时代”, 他认为当今正处在一个“图像转向”时期, 这时“继西方现代哲学、文化、艺术的‘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又一次整体文化趋势的大骚动” (李勇文《“图像”的寓言》《中华读书报》2003, 08, 20) 。这种时代特点也为传统教育提供了技术革新的契机与土壤, 以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语文教学成为国际语文教学的新趋势。

以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语文教学, 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科技手段, 借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以课本和书面资料为唯一教材的保守教学模式的弊端。这是一种用最经济、最有效率的教学手段去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的途径, 是能够有效跟上时代节拍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如被恰当地应用, 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可以充分利用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其它各种感官, 使学习者能在最短时间内, 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 从而达到“学得快, 记得久”的目标。

作为基本文学体裁之一的古典诗歌, 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而又富有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的所在。春花秋月、风霜雨雪、沧海桑田、生离死别、王侯将相、市井歌楼……无不可入诗, 或含蓄、或隽永、或深沉、或明快、或端庄、或潇洒……诗已俨然成为文化历史辉煌的象征, 是民族情感温馨的表露。诗歌所特有的韵味, 在带给我们丰富审美享受的同时, 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就诗讲诗, 往往容易理趣多而情趣少, 冲淡了诗味, 磨灭了诗情, 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诗歌的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正在于它可以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有限为无限、化被动为主动、化接受为互动, 从而优化了教学, 便于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体味诗歌、欣赏诗歌。

1 有声有色, 欣然心醉——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古诗词教学造境

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交互性的特点, 对各种信息、资料、元素具有强大的综合处理能力。它能够接收、组合各种形式的信息, 包括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文字、文本、声音、图像;也能够把单独的信息拓展到不同的领域, 比如文字、文本图像化、声音化等。如此, 使一种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展示, 形成一种立体化的信息, 编制出恰当的辅助教学课件, 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 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形象的表达方式, 尽可能多地调动人体接受与感知器官参与教学过程, 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讲述——评价的单调模式,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 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正如张强在《多媒体和中国现代文学》中所说:“用多媒体技术, 最基本的, 可以将同一文本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经剪辑加工展示给学生, 借以启发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进入作品。……多媒体技术有很多传统的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 在教学中, 可以用它依据教师的设想重新编辑视听资料, 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这一过程必然加入制作者的理解, 而某一艺术形式的长处可以带给欣赏者阅读文字无法体验到的美感和愉悦。”

比如新教材第一册中的《唐宋诗五首》, 围绕“水”这一单元主题, 或写景或抒情, 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 我首先撷取了一组关于“水”的动态画面, 伴随着《渔舟唱晚》的音乐, 让学生直接感受水的魅力, 大江小溪、飞泉流瀑、壮阔浩淼、沁芳泻玉、清澈明净、流光溢彩……形形色色的水荟萃了自然的灵秀, 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也成为文人墨客灵感的源泉, 由此自然而然地导入了诗歌。

而在《赤壁赋》的教学中, 我引入了苏轼同年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激昂的诵读声中, 演绎出一代文豪壮阔廖远的胸怀, 辅以惊涛之象、赤壁之景、公瑾之容、江月之姿, 让学生在体会诗歌意境的同时, 也加深了对文赋的理解。

2 无边无际, 悠然心得——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古诗词教学开窗

多媒体技术能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网络的飞速发展更使得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更优质的信息 (包括多种文本、图片、声像资料信息) 成为可能。这样一种海阔天空的优势必将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有道是“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在古诗词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开窗, 将学生引入互联网, 促使其由单向接受教师的资料信息转向主动寻找相关信息, 有利于教学空间的拓宽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主动性的激发, 也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筛选、鉴别、整理、提炼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网络信息的繁多庞杂, 一味让学生自行搜索, 往往容易迷失在眼花缭乱中, 且费时较多。应当把多媒体技术功能与教师的智力因素结合起来, 可由教师先行“踩点”, 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网页或书籍, 为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 方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达到事半而功倍之效。

比如在新教材第二册中的《汉魏诗三首》和《唐宋诗四首》的课堂教学之后, 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专题研究, 要求学生以四人读议小组为单位, 任选一个时代, 结合课文篇目, 查找相关资料, 进行课外阅读, 结果以网页或课件形式展示。专题选择分为:A.乐府风采B.建安风骨C.东晋风流D.唐宋风华。同时推荐了一定的参考书目及网站, 包括:《美的历程》 (李泽厚)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 《魏晋风度及药、酒的关系》 (鲁迅) 《汉魏六朝诗讲录》 (叶嘉莹) 《魏晋风度》 (宁稼雨) 以及国学网诗歌研究www.guoxue.com/sgyj/sgyj.htm、中国诗歌网www.p o e t r y-c n.c o m、三国诗词w w w.sanguocn.com/shic等。在实践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 以点带面地加深了对诗作内涵和诗歌时代特征的了解, 还制作出了不少优秀的课件佳作。

3 行歌作答, 陶然心会——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古诗词教学互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反馈性等特点,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融图文声像于一体, 揉天文地理于一炉, 而且可以促成师生双方对知识信息的思索整合, 对知识序列的交流探讨, 使教学成为一个具有智能化的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

这种知识信息的思索整合, 对老师而言, 并不是放任学生随心所欲的妄点、信口开河的妄评, 而是建立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之下的理性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 由学生将所得的诸多信息,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精心筛选、概括浓缩、编排重组、交流探讨、互通有无的一种理性的整合。这一阶段是学生上一阶段学习的小结, 也是延伸和拓展, 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感觉的一种培养。对学生而言, 是学生由感性向理性、由理性向能力过渡的过程, 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感觉得到激发和激扬的序幕。

比如在网络教室的环境下, 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明确课题要求, 引导学生广泛利用互联网优势, 收集资料, 储备素材, 制作课件, 将个人的聪明才智凝入科技结晶, 通过在课堂上的交流、探讨、展示, 形成交互,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这样打破了以往课堂上师导生跟为主的局面, 而把学生推向前台,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于具体教学而言, 在我们在学习新教材第一册《词三首》时,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 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资料, 制成课件。对于优秀的作品, 请制作者当“小老师”, 上台讲评, 为台下听众解疑答惑, 气氛热烈。通过这种交互汇集, 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三首》的内涵、意境, 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作品、风格, 更为重要的是, 这将整个学习的过程拓展到了课外的领域, 将课堂转化为学堂, 使学生乐于找寻、乐于制作、乐于交互, 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这种交互的方式, 可不拘形式, 从多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 在网络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知识影片 (如《唐之韵》关于唐诗的大型系列节目) 、进行社会考察实践 (如到绍兴拜访沈园故里) 、尝试仿写新作等。让学生多方位获取理性材料, 积累感性经验, 扩大知识来源, 增强参与意识, 在交互中融合、发展、积淀, 从而在自觉与不自觉中, 将自己的理解与创新“闪现”出来, 继而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多媒体技术基于计算机的优越性, 为古诗词教学开辟了新的天空, 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由于它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形式特点及其模情拟境的感染力、开源引渡的开放性、投桃报李的互动性,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摘要:本文拟从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关系出发, 着重探讨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整合的方式与特点, 阐述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和优势所在。结合具体实践, 从三个角度加以总结: (1) 有声有色, 欣然心醉——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古诗词教学造境。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形象的表达方式, 多方调动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 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2) 无边无际, 悠然心得——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古诗词教学开窗。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引入互联网, 促使其由单向接受教师的资料信息转向主动寻找相关信息, 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整理、提炼, 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主动性的激发, 有利于教学空间的拓宽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3) 行歌作答, 陶然心会——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古诗词教学互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反馈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促成师生双方对知识信息的思索整合, 对知识序列的交流探讨, 促使教学成为一个具有智能化的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整合,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 施良方, 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3] 朱伟民.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4] 周志毅.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

上一篇:皮影艺术在数字传媒艺术的发展与表现下一篇: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