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伦理问题

2022-07-28

第一篇:智慧教育伦理问题

网络伦理问题分析论文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新型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获得空前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东西,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现象,产生败德行为,即在网络上出现一些与传统道德和伦理相违背的现象,我们姑且叫它“不伦理”现象。这些“不伦理”的现象并不是虚拟的,它根植于现实社会这块肥沃土壤中并得以发展,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与历史根源[1]。本文从网络伦理表现形式谈起,而后分析网络伦理成因所在,通过分析网络伦理产生的根源,最后对网络伦理进行规范和构建。

一、网络伦理的表现形式

本文从伦理范畴三要素出发,即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角度分析,认为网络发展主要带来的伦理问题有:道德意识方面,表现为道德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道德规范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表现为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道德行为方面,网络上出现许多有悖于传统道德的行为,网络上不道德行为正在蔓延,有时超乎人们想象。

1.观念层面上,个人自由主义盛行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延伸,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言行更自由放松,一定程度上,网络空间里表现出来的自我更接近真实自我,是自我内心的释放与展现。同时,道德虚无主义、自由无政府主义膨胀[2]。网络道德虚无主义特征是:怀疑道德、否定道德,将个人视为自己网络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甚至为实现内心自我而不顾他人感受,忽视社会传统规范和礼仪甚至法律,造成不必要伤害,前段时间“网络暴力第一案”就是很好佐证。同时,无政府主义者在网络上宣言“完全自由”与“彻底民主”,主张取消政府,不要法制,不要道德,这和自由的实质是相违背的。而“黑客”成为“电脑英雄”代名词,不少青少年盲目崇拜并效仿,将个人主义推向极致。这些个人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人群中扩散,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2.规范层面上,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

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不是相对的,而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扬。但在虚拟网络社会中,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道德规范主体在虚拟社会中表现不完整,传统的年龄、性别、相貌、职业、地位等属性在虚拟社会中模糊,取代的是虚拟的文字或数字符号,给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留下空间[3]。处在此环境下的道德主体会产生主体感和社会感淡漠现象,不利于虚拟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其次,道德规范实施力量出现分化甚至消亡。现实社会中,人们面对面交往,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和人们内心信念起作用。而虚拟社会是人机交流,人们之间互不熟识也能交往,很容易冲破道德底线,发生“逾越”行为。在此情况下,社会舆论承受的对象对个体来说不明确,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由此说明,传统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受阻,对道德行为约束下降。

3.行为层面上,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

网络社会中,不道德行为处处可见,正蚕食道德领域。网络上不道德行为表现为:商业欺诈、利用网络散步虚假信息;制造大量垃圾邮件,造成网络堵塞;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及一些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网络犯罪,利用病毒或者信息技术盗取他人密码,给社会及个人造成经济损失;网络使人的传统的社会性人格发生嬗变,网民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淡化,忽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一味在网上欺骗别人,造成不利影响[4]。这些不道德的行为被一些人追捧,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深深刺痛社会敏感的神经。

二、网络伦理的成因分析

网络伦理产生原因表现为:网络结构缺陷、经济利益驱动和

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等[5~6]。

1.网络结构缺陷

网络技术发展,一方面推动社会发展和商务运作,另一方面使整个社会分裂成两种不同的空间——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从而出现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虚拟的网络社会是离散的、开放的、无国界的,这使人们对网络上他人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较困难,容易滋生不伦理和不道德行为。有人往往认为,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是自由的,他人是看不到的,也追踪不了,因此经常在网络上攻击、谩骂别人,或者散布谣言,造成人心恐慌而不承担责任。

2.经济利益驱动

任何行为都有深刻经济根源,网络上出现不道德、不伦理现象和经济也息息相关。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驱使人们铤而走险,蔑视道德力量的约束和法律、法规的监控,在网络社会中任意驰骋,侵害他人隐私和权益、盗取银行密码、网络诈骗、网络聚赌、制黄贩黄、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诱使他人犯罪等。这些是因为具有高额经济回报,而通过网络犯罪难搜寻线索,又很少有现有法律法规制裁,这给不道德行为者获取非法利益留下运作空间。

3.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

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作为一种硬性规范约束企业和个人行为,但目前我国网络法律法规还很欠缺,各方面法律工作正在完善当中,有些需要进一步改进。虽然目前我国已出台一些有关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和规定,例如,在2000年3月我国为了防治和监管计算机病毒,颁布《计算机病毒防治监管办法》;同年9月20日国务院第三十一次常务会议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国务院于2000年10月颁布并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4年6月颁布实施《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依次规范公民的网上行为。但这些法规往往政策多,监督力度不够,或者受到部门和地区限制,致使已出台政策流于形式,不利于网络资源融合和网络空间的净化。因此,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通过法律的威慑作用规范网民行为,净化网络空气,还原虚拟社会的本色。

三、网络伦理的构建

为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行为,需要从技术方面、法律方面和伦理教育方面着手,构建网络伦理。

1.技术的监控

国家或网络管理部门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一套网络安全体系,严格审查、控制网上信息内容和流通渠道。例如通过防火墙和加密技术防止网络上的非法进入者;利用一些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限制调阅网格中不健康的内容等;同时通过技术跟踪手段,使有关机构可以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调查和控制,确定网络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以上伦理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调节和约束,另一方面则可以寻找其他途径加以解决,如通过道德向量规范网民的行为。边沁曾就伦理与法律的向量作了详尽阐述,他认为伦理与法律不是对立的,二者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只有当一个人行为危害他人利益,并造成重大损失,且这种损失超过某一临界点时才诉诸法律,而在达到某一临界点之前,通过道德向量调节来规范人们行为是可行的。基于此,要求政府或民间团体出台相应的网络伦理规则,以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就有“计算机伦理十戒”和美国计算机协会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等,这些都规范网络交易主体行为,增加网络间人们信任,减少道德风险。我国在这方面正在积极的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另外若交易主体违背伦理规范应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与惩罚,这样才能起到威慑作用。

3.加强伦理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伦理底蕴,只是网络发展速度太快,人们在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下可能迷失,因此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如上所述,首先制定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规范网民的行为,其次就是通过教育机制,从中小学开始就开设有关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方面课程,通过持久、深入教育,使网络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提高国民的整体网络伦理道德水准;再次就是开设相关讲座,可以在大学刚入学时候就开设讲座培养学生正确技术价值观,使他们能在合理价值观指导下,成为合格网络公民。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软的约束机制,是人们自律基础,通过规范网上企业道德行为,加强伦理教育。

四、结束语

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方便,又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灾难和不幸。而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需每个人行动起来,共同维护虚拟社会这共同家园,构建美好的数字化生存的伦理空间。

第二篇:“安乐死”伦理问题浅析

摘 要 中国对于安乐死的讨论已经有超过20年的时间,安乐死也越来越被我们的社会所接受。本文从安乐死的概念角度入手,讨论探析当今发达社会对于“安乐死”的理解和各个国家对于安乐死的法案整理与不同层度的推进,正确认识安乐死这种优化的死亡方式。

关键词 安乐死 合法化 定义与概念 伦理道德

作者简介:谢萌,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5-288-02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生存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其弊端。这些懊恼难题的出现在伴随高科技的进步变得可以让人们轻松应对,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对生命无限追求的奖赏,也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必经之路。但上帝很公平,再为你新开一扇窗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至。

一、“安乐死”的基本形式与不同意义

(一)基本形式

“安乐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善的死亡,这一出现于17世纪有着浓重感情色彩的词汇,自打出现就备受争议。不管是不是自己死亡或者他人死亡,也不管这种死亡是不是秉着病患自愿的原则。怎么样区分“安乐死”与“被安死”已成为一种惯例,被动安乐死是通过不予以患者治疗或者撤出其医疗设备而允许的死亡,而主动安乐死是有意引致死亡的行动的结果。所以常常使初视者误读其意,从而妄下结论。在学术中“安乐死”更是有很多意思,根据意义的不同分化出不同类型,这些所谓的区分显然不是那么清晰明。

(二)不同意义

对“安乐死”的理解因人而异,有相对广义的理解,也有人相对狭义的看待。人们认同它是因为认为“安乐死”属于一种个人权利,个体对自身的存活或者死亡有直接选择权利。虽然“安乐死”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依旧不是被太多人所接受,但我们已经在宠物身上看到“安乐死”的情况了。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元首希特勒曾筹划一个关于“安乐死”计划,意在用模糊的“安乐死”方式来杀害他认为没有用的人。一位收到过500份脑组织的神经病理学家描述:“在当时的德国,有关于这种惨绝人寰的屠杀包括其中的智力低下者、精神分裂患者、癫痫痴呆以及身体器官出现异常或者失调的病患„„实际上,那些所没有工作能力的人一概被认为是没有用的人被处以“安乐死”的方式杀害。”被谋害的人真正死亡原因在于他们是对于社会毫无价值可言的人,只有他们的死亡方式才可能被想到是相对“舒适”。快速的结束一个人的生命的方式只是过于简明扼要的表达了安乐死的定义,而完全忽视了在受此安乐的人的那些微妙的东西。这种对于安乐死的定义不得不说是一种违背了安乐对象的意愿,简单粗暴的认为安乐死是无痛的死亡方式。

另一个侧面则认为,如果我们实施安乐死的意图在于将一个正在受到病痛无休止折磨的病患的子网中获取经济利益,那么我们也算是在实施安乐死。可是事实上,如果我们的动机完全是出于我们个人利益的追求,那么安乐死真的还是安乐死?我想那样的安乐死完全等同于一场毫无争议的谋杀。

有关于安乐死的不同理解和认知我们不得不在对安乐死的描述和定义上绞尽脑汁的想象,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考虑,这些定义仍无法满足所需要的必要因素和实施条件,所以也不能算是对安乐死的准确定义。这些不同的理解都是如今社会对于安乐死的认识的一个阶段性符号,它们也都承载了不同时代对于安乐死定义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以及接纳程度的趋势。

二、安乐死在世界范围的合法化问题

目前为止,安乐死在世界范围内一直都是被众多国家视为不合法的一种医疗技术。因为它与我们目前所建立起的传统道德观念、医德价值、人道主义原则相违背。安乐死的合法化面对极大挑战。但还是有不少国家在面对安乐死的的出现后才用相对积极的态度去接纳它。荷兰作为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与其后的比利时、西班等国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通过了此法案后都制定了严苛的执行准则。安乐死虽在荷兰已经合法化,但安乐死依旧属犯罪。荷兰安乐死实施决意看来,不仅能发现在面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下,人们面对对他人实施安乐死时,依旧心有余悸。真正明确安乐死,并且由案例法通行“安乐死”的国家却是日本。日本1976年首次举办“安乐死国际会议”,会中提到:应当尊重人“生的意义”和“庄严的死”,从而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条件地承认安乐死的国家,但目前仍有较多问题亟待解决。

日本通过的安乐死必须具备以下要求:

(1) 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判断,病人已患不治之症且死亡已迫近。

(2)病人痛苦剧烈,且令人惨不忍睹。

(3)实行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减轻病人死亡前的痛苦。

(4)如果病人神智清醒,并能表达自己的意志,则需要本人的真诚委托或同意。

(5)原则上由医生执行,如果不能,必须有足够说服人的理由。

(6)实行的方法在伦理上是被认为是正当的。

在日本刑法规定,具备上述全部要求而夺去人生命的行为属于“正当行为”。为了消除病人肉体上的痛苦不得已而侵害生命的行为,可被认为相对于日本刑法规定的“紧急避难行为”。其依据是作为正当行为的违法性阻却和紧急避难的违法性阻却,即是通常构成违法的行为,由于特殊理由可不认作为违法。

安乐死合法化维护者认为,患者有自由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说他们如果有这样的意愿是可以让医生对他们的选择予以实现。作为一个人,我们连自己掌控自由选择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都丧失了,那我们真正拥有的权利有是什么呢?如果社会大众同意患者自由的选择用“安乐死”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如果在行使这个权利时这种选择有另外一个人来执行,会有怎样的有关于道德的缺陷呢?再如果一个人有权死亡,并且在权衡了继续活着的利与饱受痛苦之后已经达到了这样做的决定,那么请求另外一个人来帮助执行这种合法的选择有何不可?这样另外一个人又有什么不对? 对于支持者的观点来看,这样的结论既是出于一种慈悲之心,可它并不以同样的形式在自杀的场合出现。

三、中国文化中对于死亡的理解与阐述

谈到关于中国人怎么理解“安乐死”时,回望过往悠悠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根基和传统道德模式、思考行为方式准则的华夏文明。历史中我们知道秦始皇不辞辛劳想要得到仙丹以求自己能长生不老,我们推崇尊崇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这种文化底蕴塑造出我们对于生死观的理解是人们惧怕死亡和一种希望获得长生不老的心理。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是:“未知生,焉知死”。他认为我们活着,首先你得先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和活着该去做些什么,对于死亡这么一个极其抽象的问题不应该过多假设和猜想。实际上,孔子退而求其次避开了阐述关于生死和本体的意义这么一个问题。他更多的给出一个让我们能参悟出的理解发醒怎么积极地去活着,那也就是他所体悟的活在当下,活在今生。这是中国儒家对于生死的一种阐述和态度。

道家相对于儒家的生死观而言对于死亡更深刻,呈现出一种坦然的态度。道家的老子取表象之外为其立足点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解释他所宣崇的对于生死的态度。“安乐死”无非也是人类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一种自我选择的问题,其受到争议的是在选择这种死亡方式后所要面对的可能无法得到真实准确个人意愿的一个道德问题。相对前面两种派别佛家对于“安乐死”的态度就相对激进很多。佛家认为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在修行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苦难痛苦,即使是备受折磨的活着也是修行中一部分。面对“安乐死”这一种“优化”形式的死亡方式也是不予赞同的,佛家认为任何形式的杀生都是不善业。人活着的修行是一种轮回,痛苦的源头源自他过去所应承受业力,故必须自己承担。

四、当代国人对于“安乐死”的认知

面对迅猛发展的高科技全球化一体的世界格局,国人对死亡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安乐死作为一种现代的死亡方式也同样随着时代的大潮流不断演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逐渐对安乐死的认知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就中国国情来看,“安乐死”使得濒临死亡的病人得以解脱,减轻病人家庭经济与精神的双重负担,节省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它同样也是对病人的一种体贴和尊重。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种选择。

也有人认为安乐死是一种否定医学的消极态度,医学的存在就是救死扶伤,无力医治就不去医治,不利于医学的发展。相对我们目前也没有办法明确的界定什么是不治之症这一抽象定义。也许这一秒还是不治绝症下一秒就攻克难关。

五、结论

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牵挂与牵绊,这些是我们作为人所必然要面对的关于生死的问题。于安乐死我们不能过早言论孰是孰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部分,自然无法避开社会性,它不能跨越一个时代而孤立的讨论,它必然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密切在一起。当今的中国在踌躇满志的朝着前方光明的充满希望地方发展。

学者们也开始不断反思关于生命与哲学直接关系,以及安乐死是否对于我们社会与人起到积极作用。而法律上尽管还在研究,在其研究过程中也不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种种置疑和诽谤,但随着文明的进程,安乐死终将会被法律所承认。生命对于每一个拥有生命的生物而言都是如此珍贵,了解生命,体悟生命,感知生命,掌控生命。

第三篇:直销中的伦理问题

一.定义

直销:一种透过人员接触(销售员对购买者),不在固定商业地点,主要在家里进行的消费性产品或服务的配销方式。

我们常见的真正具有直销意义的销售方式有如下一些:

1、门店服务,例如理发店,理发师直接为顾客服务。

2、前厅后厨,例如饭店,从厨房到餐厅饭店把饭菜及服务直接提供给消费者。

3、前店后厂,例如裁缝店,从缝纫间到柜台裁缝师傅直接把服装提供给消费者。

4、委托加工,例如发电机组,工厂按要求生产并直接提供给电站。

5、特种工业,例如军工厂直接把产品销售给军队等等。

“直销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简化、消灭中间商,来降低产品的流通成本并满足顾客利益最大化需求。在非直销模式中,有两支销售队伍,即制造商到经销商,再由经销商到顾客。在国内,直销是这样定义的:制造商在向公众进行一定诉求的基础上,直接与目标客户沟通,以达到实践消费的营销活动。直销有3方面的要素:一是公众消费意识的支持;二是一对一关系的建立与形成;三是现场展示与焦点促销。由于直销直接面对客户,减少了仓储面积并杜绝了呆账,没有经销商和相应的库存带来的额外成本,因而可以保障公司及客户利益,加快成长步伐。公司要进行直销,首先必须透彻研究顾客需求,而不是竞争对手,通过细分市场和提供异质化产品来切入市场。其次要增加直销的触角,与顾客保持互动,如网上直销,电子商务,DIY定单接纳,电话直销等。再次要有科学管理直销团队的方法,确保销售团队高效运转。

二.分类 第一类狭义直销

所谓狭义直销就是产品生产商、制造商、进口商通过直销商(兼消费者)以面对面的方式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含单层直销和多层直销。

单层直销有20%的直销公司使用。多层直销则有80%的直销公司在使用。单层次直销即介绍提成模式,例如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经纪人都是无工资的,靠自己人际关系销售产品并获得提成,但开发的顾客没有成为销售人员,没形成层级结构,因此这是合法的

多层直销是根据公司的奖励制度,直销商(兼消费者)除了将公司的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消费者之外,还可以吸收、辅导、培训消费者成为他的下级直销商,他则成为上线直销商,上级直销商可以根据下级直销商的人数、代数、业绩晋升阶级,并获得不同比例的奖金。(解释:直销员开发出的顾客又能成为销售人员,组成了一个层次网络,从而实现团队计酬)

第二类直复营销

直复营销,这种模式也叫直效营销,产品生产商、制造商、进口商通过媒体(邮寄DM、电视购物频道、因特网)将产品或者咨询传递给消费者。直复营销中的“直”,是指不通过分销商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复”字是指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互,顾客对企业营销努力有一个明确的回复(买与不买),企业对可统计到的明确的回复数据,由此对以往的营销效果作出评价。

三.优点 (1)弹性

(2)信息的品质和数量 (3)长期关系 (4)经济性

四.直销中的伦理问题 1.侵犯隐私权

由于直接营销者需要拥有其目标消费者资料,以便采用相应的媒介手段,很多机构就会利用为消费者服务的机会搜集消费者的个人资料并出卖给需要的公司,从而使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案例一: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张某连续不断地接到大量的陌生电话和短信,被询问是否为A公司负责人,如何进行业务合作等。张某每次均耐心解释,告知对方本人非此公司人员,但经常遭到莫名其妙的辱骂。而后,张某被迫偶尔关机以尽量减少骚扰,但工作、生活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此后,张某经过多方打听,方知由B公司经营的网站上,“商家详情”栏目中,载有A公司的相关业务推广信息,张某手机号码被作为该公司业务联系的手机号码予以发布。号码被公布一年多。张某认为,A公司未经同意,擅自在互联网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B公司未经认真审核电话号码真伪、未尽相应审查义务,致自己手机号码在互联网上传播,严重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二个公司的侵权行为,不仅造成通讯费用等经济损失,更导致张某精神受到严重伤害。张某遂对网页进行了公证。此后要求A公司删除信息,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但A公司仅仅删除了信息,其他请求不予理睬。

后,张某委托笔者(北京·张春辉律师)代理此案,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提出以下诉讼请求:判令二公司在互联网网页中删除手机号码,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张某经济损失X元、公证费X元、精神损害抚慰金X元等。

案件结果: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公民享有隐私权,侵害公民隐私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A公司刊登在B公司网站上的介绍信息中,将张某的私人电话号码作为该公司的业务联系电话进行公开发布,使得张某的私人电话号码为不特定的大众所知晓,该行为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A公司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对张某要求B公司承担损害赔偿的请求,因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B公司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存在共同侵权或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而导致张某损失扩大的情形,张某的该项请求难以支持。该法院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十五条、第三十六条之规定,依法判决A公司赔偿张某的公证费、经济损失等。

案例二:

北京的一女士在医院住院产下一子后,就频频接到推销母婴用品的电话和邮寄的产品宣传册。她从一名一直上门送货的推销员口中得知,这些商家是在医院产科“花钱”买到产妇们的相关资料的,一名产妇的资料“售价”2元。 产妇的身体状况、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工作单位等详细 资料,对商家来说是一种市场信息,意味着一大批现实顾客与潜在顾客。谁拥有产妇的基本资料?除了产妇个人、家人外,就是医院。北京的这些医院仿佛很知道自己掌握信息的含金量,也懂得薄利多销的营销法则,于是,他们把产妇资料“打包”渔利。 在一个完善的市场上,任何购销行为,仅有供需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是不够的,买卖双方还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底线。医院此举不仅违反了行业规则,还侵犯了个人隐私权。安女士有权要求索赔。兴安《新京报》

2.激怒

很多人对没完没了的垃圾邮件感到厌烦,这包括邮局邮寄来的各种广告资源,也包括互联网时代的电子邮件。由于发送电子邮件的成本非常低廉,有些公司就毫无选择地发送电子邮件,造成互联网上垃圾邮件泛滥,从而给广大消费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和烦恼,但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对所有的邮件都感到烦恼,有些消费者乐于收到相关的商业信息,并且这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营销方式,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所以,直销商要尽可能地针对愿意接受其广告信息的潜在客户发送信息。

消费者还有可能在非常不愿意受到打扰的时候接到电话访问,或者接待来访的推销人员。

3.欺诈

直销是直接把商品和服务送达消费者的输送和流通渠道,很多时候因产品性能决定需要面对面进行,由一名独立销售人员讲解和亲身演示。大多数直销公司都采用独立的直销商。但是独立的直销商并不是公司的员工,公司较难对他们提出要求和进行监管。而且由于员工或直销商的收入与其销售业绩是高度相关的,一些销售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讲解和演示产品时,会故意回避产品的缺点,夸大产品的功效,作出无法实现的口头承诺等。

汽车交易欺诈案例:

一、低价诱惑

有些二级经销商从一级经销商提车,同其他的二级经销商相比,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价格优势,但为了卖车,报出一个“超低价格”,这样,消费者到店后,不是借口该车无货并推荐其他车型,就是以其他欺骗的手段来谋取暴利。 案例1 2005-2006年间,北京某二级店凭借其“团购直降1万元”的广告诱惑,吸引消费者到该公司交付全款购买各类小轿车。但经销店却长期既不能交车也不能退款。众多购车人多次聚集在该公司门外要求解决。 二.所谓“一条龙”服务

所谓“一条龙”服务,就是经销商帮你代办上牌、保险、缴费等一条龙服务,免去自己排队的烦恼。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二级经销商不惜大幅度降低车价,消费者如要享受这些优惠,则必须在经销商那儿接受“一条龙服务”。其实就是所谓的 堤内损失堤外补”。

案例2 马先生近日看上一款新车,厂家指导价为3.58万元,马先生咨询了好几家店均无优惠,可有一家店却声称优惠1800元。马先生特地到店里去了解,才知道优惠是单车价格,可需消费者在店里办理一条龙服务,全套价格为4.4万元。而按照正常手续购买,以中保全险的价格来计算,本车全部费用超不过4.2万元。 三.贷款购车

在国外,分期付款买车的方式比较流行,但在中国,超前消费的方式还没有被国人接受,分期买车的人较少,而且对贷款的程序不是很了解。一些二级经销商就利用这种情况,从中骗取本不属于消费者承担的费用。 案例3 王女士以5年期贷款方式购得一辆标价为39900元的某品牌小轿车。办购车手续时,经销商告知交齐20%首付款后只需贷款32000元,并让王女士在空白合同上签了字。几天后,王女士接到信贷合同书时却发现不但贷款多了5000多元,首付款、车险等各种附加费用、贷款及管理费相加后的总额竟比标价车款多了13000元。 4.不公平

直销中的不公平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采用直销的方式,很多消费者失去获得相关产品信息的机会。 第二,直销商利用所掌握的消费者的资料,对消费者实行区别待遇。 案例:

2006年11月,从各大IT网站获悉,联想在美发起了的假日促销活动,其美国网站信息显示ThinkPad(以下简称TP)四个系列主力机型均有削价。其中TP R60价格由640美元降至565美元(约合4434元人民币),创下新低。2006年年中,联想已经在美两次发动了TP大规模降价,最高降幅分别达33%和42%。这则消息一经在国内报道,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多数人都很奇怪联想在美国和中国的销售策略是否颠倒了,更多的是愤慨联想的这种行为。

5.传销

(1)定义: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2)传销的本质

人普遍会选择从事一项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作为谋生的方式,销售是一门工作,也是一种技能,需要通过学习、培训、实践、获得经验的过程来完善的。销售的对象以客户为主。

传销销售对象则以自己为主,自己购买公司的产品,并把这种销售方式推广给下线,下线其实就主要以自己亲朋好友为发展对象,这种销售模式是损害销售员利益的,它不会给下线销售员带来任何报酬,相反还造成了损失,并且在销售给自己的过程中是学不到任何销售技术经验的,只有把产品推销给他人才需要技巧。所以这种方式根本不是一种正常的工作,而是一种害人害己、为少数顶级上线谋取暴利的骗术。

传销的内部管理是准军事化的管理,已经实现高度组织化暴力化,传销人员暴力抗法或聚众冲击国家机关,山西、北京等地相继发生了传销人员冲击公安机关。 传销与直销的实质区别是:直销是属于商业活动,属于营销范畴,而传销是金融活动,是诈骗。传销实际上也从以往的商业行为转变为金融活动,以诈骗钱财为目的。

(3)传销的特征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安部、人民银行《关于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非法经营活动的意见》的规定,传销或变相传销行为的特征主要有: (一)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组织网络从事无店铺经营活动,参加者之间上线从下线的营销业绩中提取报酬的; (二)参加者通过交纳入门费或以认购商品(含服务,下同)等变相交纳入门费的方式,取得加入、介绍或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并以此获取回报; (三)先参加者从发展的下线成员所交纳费用中获取收益,且收益数额由其加入的先后顺序决定的; (四)组织者的收益主要来自参加者交纳的入门费或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的费用的; (五)组织者利用后参加者所交付的部分费用支付先参加者的报酬维持运作的; (六)其他通过发展人员、组织网络或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招揽人员从事变相传销活动的。

(4)传销的主要危害 传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危害:

1)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传销涉及地区广、人员多、资金大,有的还伴有非法集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权益等大量违法行为,诱骗了大量社会人力资源,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2)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传销违法活动具有很强的继发性,由此引发了大量刑事案件以及扰乱社会治安秩序案件。据统计,2006年,全国由传销引发的杀人、抢劫等暴力刑事案件100多起,其他治安案件660多起。同时,因传销引起的夫妻反目、父子相向,甚至家破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给不少家庭造成巨大伤害,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 3)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被骗参与传销者多为城市退休、下岗或无业人员、农民等,在校学生、少数民族群众等被骗参与传销的情况也日益突出。传销组织者对参与人员反复“洗脑”,进行精神控制,唆使参与人员阻挠、对抗执法部门,围攻、打伤工商、公安执法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抗性日益加剧,而且不断引发群体性事件。传销不但极大损害群众利益,还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传销自身特点决定其极易给社会稳定造成隐患。由于传销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传销具有组织上的封闭性、交易上的隐蔽性和传销人员的无序流动与分散性、交易对象的不确定性等,很容易给社会稳定造成隐患。 案例:

1040阳光工程传销案例

6月1日14时许,由石家庄市公安局裕华分局牵头,工商、相关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全力配合,共计出动车辆100余辆,组织公安、工商、治保人员共计600余人,清查住宅150余户,查获非法传销人员143人,打掉非法传销窝点50余个,收缴非法传销资料数百份,扣押手机、相机、手提电脑等涉案物品百余件以及银行卡近百张。经审查,对其中涉嫌违法犯罪的传销头目、骨干分子等14人依法予以刑事拘留,对其他涉嫌非法传销的百余人进行了教育遣返,同时对涉及的租赁户进行了训诫警告。

“1040阳光工程”传销团伙隐藏多小区内

石家庄裕华公安分局等多部门经过调查取证发现在裕华区大马庄园、藏龙福地等多处藏匿一个“1040阳光工程”的传销违法犯罪团伙,涉及违法犯罪嫌疑人百余名,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和人民财产安全。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对该违法犯罪团伙实施专项行动。

按照专项行动的安排部署,裕华公安分局迅速对辖区内从事传销人员住所组织拉网式摸底排查,收集证据,锁定头目,为抓头目、打团伙、端窝点打下基础。裕华分局还深入辖区旅馆酒店,对长住人员进行核查,对疑似传销人员进行锁定。通过前期大量明察暗访,深入调查了该团伙的组织形式及活动规律,历经近两个月细致工作,最终摸清了该传销组织在辖区内的基本情况。

通过近半年的调查,裕华区相关部门决定于6月1日收网,一举打掉“1040阳光工程”的传销违法犯罪团伙。

6月1日下午,记者闻讯赶到行动小组的其中一组,东环派出所和裕华工商局执法人员所组成的执法小组,据抓捕小组成员介绍,他们将跟随抓捕小组前往一个小区进行抓捕,但是现在还不能说是哪个小区,甚至连抓捕时间都不知道,要听从指挥部的统一安排。

1、传销人员开门迎客热情招待

6月1日下午2时30分许,终于等到了抓捕行动的命令,记者跟随裕华分局东环派出所来到位于东岗路上的大马庄园小区,警方介绍,在小区2单元的8楼有一窝点,办案民警与工商局工作人员一部分人去8楼入户,另一部分人防止有人逃跑在楼下蹲守。“送快递的,请开一下门,有你们的快递。”警方佯装快递员敲门,但是很久屋内没有人回应,因警方确认屋内有人,继续敲门,“我们没有快递,你找错门了。”屋内有一名男子回应着。但是警方不应答继续敲门,紧接着门打开了。记者看到屋内干净整洁,有两男两女同住,是一个三室两厅的单元房,屋内电视、冰箱、家具等设施齐全。先是一名中年男子的出现,表示屋内一共住着5个人,其中一人出去办事未归,现在只有4个人在,都正在午休。

不一会儿,从卧室内走出来两女一男。警方出示搜查证准备搜查,此时两名女子不慌不忙地笑着说道:“这大热天的,你们先喝点水,我给你们倒水。”两名女子说着便拿出很多水杯,给办案人员倒水。随后办案人员开始在房间内搜查。

东环派出所民警表示,这些传销人员之所以开门那么晚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来不及销毁的笔记等物品他们在这几分钟之内都藏了起来。果不其然,经验丰富的民警没几分钟就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找到了他们平时的笔记,以及一些传销所用书籍。

2、在校大学生在传销组织“实习”

在房间内有一名年纪不大的女孩,虽然她正在热情地为进门的警察倒水,寒暄,但是仍然掩盖不住她表现出的紧张。通过警方询问得知,女孩刚刚21岁,姓祝,是山东济宁人,在山东某大学上大三,这两个月是来石家庄实习的。

当记者试问小祝从事的工作是否是传销时,小祝惊讶地说道:“传销?怎么会是传销,我们做的是国家扶持的项目,怎么会是传销?”直到被警方带走,小祝仍然不相信她所在的群体竟然是一个传销组织。

3、辞职教师传销两年进入管理层

裕华公安分局与裕华工商局在辖区一个未建成的学校内成立了临时指挥部,对抓获的传销人员进行临时审讯、登记。在一个临时审讯房间内,记者看到一名年轻女子,这名女子姓朱,吉林省人,朱某5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后顺利地在吉林某市当上了一名教师,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过着稳定的生活。就在两年前的一天,她的亲妹妹打来了电话,妹妹告诉朱某,“姐姐我现在在石家庄做生意,钱非常好赚,你就别做什么老师了,来石家庄咱们一起创业,做一番事业以后衣锦还乡,好好孝顺咱爸妈。”朱某有些犹豫地请假来石家庄见妹妹。

朱某通过半个月的“学习”,终于决定将工作辞去,带上自己的所有家当来石家庄创业。朱某在创业的同时,认识了和她自己有同样“梦想”的人,两人结婚,并且生了孩子,为了事业发展的顺利,朱某的婆婆也来到他们身边给他们照顾孩子,孩子现在4个月大。朱某告诉记者,很多人加入组织都是交3800元,也有的交36800元,因为自己的起点高,并且业务突出,已经成了主管层,不用干活就能有收入,但是最近两个月的收入都是零。

直到民警询问朱某时,朱某仍然信誓旦旦地说:“我们这是创业,是一项事业,是国家扶持的项目。”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会被警方找到并且传唤的时候,朱某愣住了,过了很久才回答:“现在通过和你们的交谈,我要静一下,重新考虑这个项目,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揭秘“1040阳光工程”

裕华工商局梁栋副局长对“1040阳光工程”予以揭秘:“1040阳光工程”是新式传销组织,其活动方式明显符合拉人头、交纳会员、发展下线牟取非法利益的特征,被确认为传销活动。这个“全国连锁”的传销组织,从2007年开始,南宁、武汉、合肥、贵阳等地就有这个组织的成员在活动,甚至还建了个官方网站。他们“忽悠”的核心理念就是发展下线,刚加入的成员需要缴纳“会费”,之后就要不断地发展“业务员”,只要“业务员”业绩优良,就能“空手套白狼”,最终赚到1040万元,所谓“1040阳光工程”也因此得名。

这个传销组织与以往不同的是,为了逃避相关部门的打击,他们不像往常一样在一个大房子里开会洗脑,而是由组织出资3-6人群租在小区数十个单元房内,分布与多个小区,房间内的家具、电器、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作息时间和每天的生活制度都非常严格且有规律。为留下新人,他们可谓招数使尽,设立了“开心门”、“邀约”、“拜访”、老总现身说法等制度,加入组织后还要进行15天的行业知识、文化、应对公安打击学习,另外还要拜访所谓行业里的“成功人士”,吸取经验。为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新人来去自愿,还规定了不准借贷、不准乱搞男女关系、不准喝酒的“三不准”纪律。房租、水、电、暖气费、买菜等费用实行AA制,做饭、拖地、刷碗等家务活实行轮流制,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上当受骗。

传销组织的发展对象多为家人或者亲朋好友,并且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些失意、失恋、下岗、生活艰难、离异、生意失败者可以优先考虑进入组织。进入组织需要缴纳3800元的资格费,缴纳两份,就可以从E级业务员晋升为D级业务组长,如果缴纳更多便可以晋升为C级业务主任或者B级业务经理。

警示

切勿相信一夜暴富

裕华警方提醒市民,传销之所以能骗人,最主要的是利用了人们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等种种不良心理。“投资3800元一年可变380万!”你信吗?也许你会一笑了之,但被“洗脑”者却深信不疑。致富没错,但是被“洗脑”者相信暴富,以至于像吸食了鸦片烟一样,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燕网综合河北新闻网、燕赵晚报报道)

第四篇:网络伦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思想层面治理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原则,是我们进行道德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下,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德观,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是对我们的基本道德要求。网络道德虽然有其独特征,但网络道德建设始终应以社会主义基本道德为基础,而不能脱离这一主题。研究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价值层面的变化,关注新发展,重视新思维、新内容、新方法的研究,使之更具科学性、预见性、指导性和时代性。要多角度地考察网络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基础,要立足当代又要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在批判继承、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创新的目的。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 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冲击, 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网络语言英语化、网络边缘文化和网络“文化殖民”等正严重威胁着网络文化的建设。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保持思想政治上的坚定性,加强伦理建设, 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保持思想伦理的纯洁性一定要从“三个代表”, 特别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高度来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用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 进而引导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2..技术层面治理。

网络社会的发生发展与网络技术息息相关,因此,利用技术手段无疑是构建网络伦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它能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和控制,为网络社会提供第一道屏障。因而要治理网络伦理问题,首先必须考虑开发建立安全的计算机系统,尽量完善技术本身。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防火墙、信息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网上监控、入侵检测等。例如: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加以审查;在网络站点对不良信息加以堵塞,使用户无法接触;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进行加密,以防泄露;对某些特殊局域网加强访问控制,防止侵害;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登记,使人们的网上行为有踪迹可寻要通过高科技手段预防网上不文明行为, 建立道德伦理监督管理中心和法律咨询援助中心; 对网络文化提供者的内容加以审查; 安装过滤软件, 对不良网络文化加以堵截,等等。为了确保网络安全,国外一些政府机关和公司企业,纷纷利用黑客技术对自己的系统安全性、技术安全性进行测试,找出漏洞,从而尽快修补、改进,进一步完善系统技术的安全性。早在几年前,微软、惠普等公司就相继招募黑客,帮助寻找本公司的产品的漏洞。 3.主体层面治理。

网络伦理的主体层面治理,是指从网络的操作主体——人的角度去寻求解决网络伦理的办法。

第一,建立正确的网络主体道德意识,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要认识到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根本一致,是我们在网络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从而能够自立规范,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第二,加强对网络主体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培养。网络是年轻人的世界,青少年占了上网人数的绝大部分。有资料统计,中国网民中岁以下的占到了,超过网民总数的2/3,另外,据美国当代经济情报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对网络进行攻击的人群中,以上都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网络失范行为主体主要集中于14岁—21岁。

第三,实行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从我做起”。只有网络主体建立了积极向上的高尚道德人格,才会有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并通过道德实践培养起独立自觉的判断、选择能力,从而自觉遵守、维护网络社会的伦理规范。 4.法律层面治理。

法律治理是以法律为武器,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制性地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的一种手段。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网络伦理方面的立法控制,如美国的《数字时代版权法》、《禁止电子盗窃法案》、《反垃圾邮件法案》等;英国的《反计算机滥用法》、《数据保护法》等;日本的《反黑客法》等。我国公安部 1997 年 12 月颁布的《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利用网络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传封建迷信、淫秽、色情等信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机密,不得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其中,国家,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青少年由于思想尚未发育成熟,自我辨别能力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站的监控和管理,尽可能地让网站上少出现不良信息。我国在这方面己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年开展了“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活动。200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门联合发起“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截止到2009年3月共曝光了批家违法和具有不良信息的网站,9批103个网站对多个栏目进行了有效整改。 5.管理层面治理。

安全技术是控制网络伦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同其他管理一样,网络安全管理也要解决组织、制度和人员这三方面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建设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并明确责任;建立和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使网络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网络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行网络安全培训和教育。只有这样,网络安全的管理才能实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和避免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作用。

第五篇:粮食安全问题的伦理学思考

扬州科技学院(筹)高邮学院古良琴(225600)

[摘要]近年来,全球粮价大幅飙升,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近1/3,创1845年以来最高值。造成全球30多个国家面临粮荒,有8.54亿的人中,也即每8个人中至少有1个人陷于饥馑并引起骚乱。全球粮价上涨有多种原因,而生物能源因素对于粮价上涨,可谓是“居功至伟”,大量使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已成为一个“伦理”问题。它漠视了人的基本生存权,漠视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共存发展的原则,也在破坏了和谐世界的构建。

关键词:粮价,生物燃料,人权,共存原则,和谐世界

“民以食为天”。近几年来,全球粮食价格却大幅飙升,粮食危机成了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据统计,全球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已上涨了80%,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近1/3,创1845年以来最高值。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面临粮荒,有8.54亿的人中,也即每8个人中至少有1个人陷于饥馑。这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国家是津巴布韦,厄立特里亚,海地,塔吉克斯坦,缅甸,尼日尔,塞内加尔等,这些国家的粮食主要依赖进口。粮价上涨后,国家没有足够的外汇购买粮食,所以政府不得不提高国内粮价,从而引发了中低收入者的强烈抗议和不满。进入2008年,在世界一些严重缺粮的国家,“粮食”这两个字差不多已经和“抗议”、“示威”、“游行”、“骚乱”、甚至“流血冲突”拴在了一起。在非洲,摩洛哥和莫桑比克开始出现老百姓哄抢食品的场面,有些地方酿成流血冲突。在中东,巴林,约旦和阿联酋,工人因不满购买力下降而走上街,在拉丁美洲、墨西哥也出现类似的骚乱。4月中旬,加勒比岛国海地爆发的“米骚动”把高粮价引发的社会危机推向新的高潮,总理成了替罪羊。一些发达国家,甚至美国这样的粮食生产大国,食品价格也在上涨。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2007年,美国鸡肉批发价比上一年提高10%,鸡蛋价格上涨21%,牛奶的价格也上涨了14%。欧洲地区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同样明显。过去一年里,欧洲衡量小麦、食糖和玉米等8种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变动指数上涨了10%。 粮价为何大幅上涨?谁引发了粮食危机?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07年,被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粮食仅占当年世界粮食产量的一半不到(10.1亿吨),全球消除饥饿所需填补缺口仅0.5亿吨。剩下的粮食到哪里去了?答案在行驶的汽车中,因为大量粮食转化了燃料。国际食品价格上涨的驱动因素中,30%来自能源价格上涨,40%与生物能源有关,20%来自投机资金,10%来自贸易壁垒。按

照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昆的计算,生物能源因素对于粮价上涨,可谓是“居功至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则显示,生物燃料需求的扩大,造成粮价飙升15%至30%。

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让·齐格勒表示,大量使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已构成了“反人类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表示,大量使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已成为一个“伦理”问题。

一、 绥靖粮价,漠视人权

人权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人身自由权利,文化权利,宗教信仰权利,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利,成为一个国家公民的权利,迁徒移民的权利,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参政议政权......涉及到一个人在社会中方方面面的权利。其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对人的行为自由和价值的确认,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也包括生存权、发展权、民族自决权等权利。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各国对人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人权观。我们认为,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而生存权又是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从不同的层次来讲,可以分为低阶的生存权和高阶的生存权。低阶的生存权是指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高阶的生存权是指维持尽可能高的生存质量的权利。低阶的生存权是初步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它的内涵很简单,仅仅指活着的权利。低阶的生存权不是人权保障所要关注的内容。如果一定要把低阶的生存权纳入基本人权之中,那么它应当是基本人权中最基本的部分,基本到是一项毋庸置疑的权利,基本到不需要对它加以强调。 因为如果这项权利得不到保障 其它人权无从谈起。享有人权的主体是所有的人,而不论其种族、肤色、性别、语言、财产、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其他出身、身份等。人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和平等,其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没有自由、平等作保证,人就不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人权。自由、平等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获得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而持续高涨的粮价,使许多普通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更奢谈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根据2007年12月通过美国新能源法,2022年美国乙醇燃料使用量将达到达360亿加伦,有关专家计算,这需要消耗1.8亿吨玉米。足够5.8亿人吃一年。而在2006年,美国已经投入4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相当于1.35亿人口一年的口粮——加上其他国家,目前生

物能源大约消耗了全球3%的粮食产量。实际上只要美国停止生产生物能源一年,全世界的粮食缺口全补上了。但是,美国根本没有这个打算,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生物能源的产能,“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希望粮食价格继续上涨”,著名国际地缘政治与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一书的作者威廉·恩道尔向《环球财经》表示。

持续高涨的粮价,让人们花在“吃”上的钱,比过去差不多翻了一倍,收入不高的普通百姓,开始“剥削自己”从一日三餐减成每天两顿,“其中一顿还是稀粥”这还是盛产粮食的泰国、越南、印度等国的情况,而一些依赖进口粮食国家的百姓情况更为糟糕。营养不良成为海地人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当地人每天摄入热量只有1640卡路里,远远低于联合国制订的最低标准(每人每天2100大卡)。海地有3/4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到2美元;半数以上的人口(超过435万)只能靠领取最低粮食配给过日子(每人每年225公斤面包)。在这种情况下,粮价的每一次上扬,都会深深刺激海地人脆弱的神经。不但海地,在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同样也存在类似情况。全球有8.54亿的人口,无力承受粮价飞涨的打击,天天挣扎在生死线的边缘。保障全人类基本生存权这一普世伦理道德诉求在飞涨的粮价面前遭遇到了拷问。

二、绥靖粮价,漠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共存发展的伦理原则

共存指本着共同利益以利于合作与共荣的方式共同生活、工作,彼此能够在健康、公平的竞争中共存。共存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佳社会状态,其道德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生存原则的肯定和尊重,还体现在对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包容与尊重。

共存、发展首先要保障人类安全的需要。人类安全的需要是高于一切的,安全往往是个人、集团、国家及至整个国际社会具体的,基本的生存保障,是一种低水平的上的保守的和平状态,是狭义上的和平。

其次,要保障彼此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主权。承认和尊重国家主权,不对他国的主权进行干预是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也是一项底线道德原则。国际社会是个平面式的社会,还没有且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威,所以就更需要维护和尊重彼此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主权。国际社会才能少一些战争和冲突,多一些和平与安全;少一些强权和敌意,多一些平等与合作。否则无视共存、发展的原则,只能增加仇恨、冲突、暴力。对本国利益的增进和保卫不能建立在损害他国利益乃至人类利益的基础

上。撇开平等互利原则,无论是对本国利益的增进,还是为了所谓全球利益而主张限制主权,都是不能接受的。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人们日益清晰地认识到社会的局限性,风险的共同性和集体命运的相关性,世界共同体成员只能相互合作和相互兼顾利益,这样才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利本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粮食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人类的基本生存保障,在分析粮食危机中的大国阴谋,曾左韬讲了一个《战国策》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王命令大臣们都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于是,齐国丝价猛涨,邻近的鲁、梁等小国纷纷不种粮食种桑树,卖丝赚银子。过了几年,齐王又命令大臣们只准穿布衣,而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于是,鲁、梁等国的人纷纷饿死,齐国灭亡了这些小国。

两千年斗转星移,国与国之间的主要斗争手段和目的,已经不再是赤裸裸的吞并与反吞并,但斗争的智慧却一脉相承。只不过,这一次,主角由列国中的首富齐国,变成了世界首强美国。大国玩弄的筹码仍然是粮食,但鲁梁的蚕桑变成了亚洲工业品。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这是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

为了实现操控全球的野心,无视人类的安全需要,无视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特有生存和发展权利,玩弄粮食筹码。国际组织普遍认为,粮食补贴和生物能源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两大主要政策根源:后挤占了发达国家粮食用地,前者挤垮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体系。

三、绥靖粮价,破坏和谐世界的构建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2500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君主,用音乐中的“和”与“谐”的概念,这是人们第一次把“和谐”的概念用于政治、社会生活和“外交”(在当时就是指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上,这个绝妙的比喻,后来成为中国人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关系的最高境界的经典比喻。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企盼。当今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

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

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正如人虽有种族、肤色、语言、信仰

的不同,但都生而平等一样,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大家庭的平等一员,都享有自主、自立的权利和应有的尊严。各国平等相待,尊重彼此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国的内部事务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国际事务应由各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而不是由一两个大国说了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应得到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也应得到维护。 各国互信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虽然总体和平,但局部冲突和战争仍此起彼伏。进入新世纪,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紧张局势不仅没有缓和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战争和冲突不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各国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以协商、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地区冲突,才能有效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只有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加强合作,才能成功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

各国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坚实基础。据联合国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还有8.5亿人在饿肚子,每天有1.8万名儿童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全球最富裕的500人的收入,超过了最贫穷的4.16亿人收入的总和;世界最富有的瑞士人均财富是最穷国家埃塞俄比亚的330倍„„这样的世界怎能和谐?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减少和消除贫困,世界各国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

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是和谐世界的鲜明特征。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正如一个音符无法演奏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一样,只有各种文明既竞相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又加强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我们的地球家园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才会更加争奇斗艳、姹紫嫣红。

人们对和谐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以天下一统、平等和谐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例如佛教的“极乐世界”;儒教的“天下大同”;以及《圣经》中的“巴比伦通天塔”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的时空、语言障碍大大减少,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机会和可能日益增多,人们如果愿意寻求“大同理想”,愿意建造“巴比伦通天塔”的话,今天要比有史以来的任何时代都更加方便,更有可能成功。然而不仅“大同理想”遥遥无期,而隔膜、误解却越演越烈,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势力依然猖獗,环境

污染、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世界上不少地区继续遭受战争,内部冲突、不公正、贫穷、种族主义、边缘化,以及各种形式的暴力影响,全球尚有一个庞大数字的人的基本权利尚未得到保障,特别是近期粮食危机,少数发达的国家为了维持经济霸权,玩弄粮食筹码,分析人士指出,军事霸权、能源霸权和金融霸权,是传统上美国全球霸权的三大支柱,但随着国家综合竞争力重心转向经济领域,军事大棒的威慑力已经式微,随着美国公众和一些利益集团对于高油价日益不满,国内经济进一步陷入滞胀,能源霸权也已经明显表现出了双刃剑的杀伤力;在次贷危机的重灾区金融领域,美国更是元气大伤。“粮食霸权,已经成了维系和强化美国全球霸权的新支柱”,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一位专家称,因为“粮荒比任何常规武器都具有广泛的生物杀伤力,他同时指出,全球粮食危机,也有助于强化发达国家的能源霸权,因为目前大多数石油输出国最大经济软肋,就是粮食问题。”因此,发达国家纵容甚至推动粮食危机,一个重要意图,很可能就是将粮食取代石油,以维持其全球的控制优势。这不和谐之音,使人们最基本权利——生存权遭遇到拷问,又何谈和谐世界的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卫东.保卫粮食[j]百科知识,2008,7。

[2]俞天颖.示威,游行,骚乱:粮价引起出的“连环套”,世界知识,2008,9。

[3]龚放.重视异质文化的的交流与理解

——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2,3。

[4]曾丽洁.世界和谐:全球治理中国际组织的伦理诉求,伦理学研究,2006,4。

(古良琴,1964年7月生,江苏宝应人,扬州科技学院高邮学院副教授。通讯地址:高邮市中山路208号,邮编:225600)

上一篇:做好督查工作体会下一篇:做好家园共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