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伦理问题研究

2022-11-29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人类将进入网络时代, 网络技术对社会交往的直接影响、虚拟实在的交往特征、现实中网络伦理问题在现象层面和本质层面的种种表现以及建构新的网络伦理的前提, 都成为人们关注的视点。

本文从伦理范畴三要素出发, 即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角度分析, 认为网络发展主要带来的伦理问题有:道德意识方面, 表现为道德怀疑主义, 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道德规范方面, 传统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 表现为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道德行为方面, 网络上出现许多有悖于传统道德的行为, 网络上不道德行为正在蔓延, 有时超乎人们想象。

1 网络伦理的表现形式

1.1 观念层面上, 个人自由主义盛行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延伸, 在网络环境下, 人们言行更自由放松, 一定程度上, 网络空间里表现出来的自我更接近真实自我, 是自我内心的释放与展现。同时, 道德虚无主义、自由无政府主义膨胀。网络道德虚无主义特征是:怀疑道德、否定道德, 将个人视为自己网络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 甚至为实现内心自我而不顾他人感受, 忽视社会传统规范和礼仪甚至法律, 造成不必要伤害, 前段时间“网络暴力第一案”就是很好佐证。同时, 无政府主义者在网络上宣言“完全自由”与“彻底民主”, 主张取消政府, 不要法制, 不要道德, 这和自由的实质是相违背的。而“黑客”成为“电脑英雄”代名词, 不少青少年盲目崇拜并效仿, 将个人主义推向极致。这些个人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人群中扩散, 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1.2 规范层面上, 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

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不是相对的, 而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扬。但在虚拟网络社会中, 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道德规范主体在虚拟社会中表现不完整, 传统的年龄、性别、相貌、职业、地位等属性在虚拟社会中模糊, 取代的是虚拟的文字或数字符号, 给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留下空间。处在此环境下的道德主体会产生主体感和社会感淡漠现象, 不利于虚拟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其次, 道德规范实施力量出现分化甚至消亡。现实社会中, 人们面对面交往, 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和人们内心信念起作用。而虚拟社会是人机交流, 人们之间互不熟识也能交往, 很容易冲破道德底线, 发生“逾越”行为。在此情况下, 社会舆论承受的对象对个体来说不明确, 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 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由此说明, 传统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受阻, 对道德行为约束下降。

1.3 行为层面上, 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

网络社会中, 不道德行为处处可见, 正蚕食道德领域。网络上不道德行为表现为:商业欺诈、利用网络散步虚假信息;制造大量垃圾邮件, 造成网络堵塞;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及一些黄、赌、毒等不良信息, 扰乱社会秩序;网络犯罪, 利用病毒或者信息技术盗取他人密码, 给社会及个人造成经济损失;网络使人的传统的社会性人格发生嬗变, 网民社会责任感弱化, 人际关系淡化, 忽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存在, 一味在网上欺骗别人, 造成不利影响。这些不道德的行为被一些人追捧, 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 深深刺痛社会敏感的神经。

2 网络伦理的构建

2.1 技术的监控

为净化网络空间, 规范网络行为, 需要从技术方面、法律方面和伦理教育方面着手, 构建网络伦理。

国家或网络管理部门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一套网络安全体系, 严格审查、控制网上信息内容和流通渠道。例如通过防火墙和加密技术防止网络上的非法进入者;利用一些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 限制调阅网格中不健康的内容等;同时通过技术跟踪手段, 使有关机构可以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调查和控制, 确定网络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2.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以上伦理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调节和约束, 另一方面则可以寻找其他途径加以解决, 如通过道德向量规范网民的行为。边沁曾就伦理与法律的向量作了详尽阐述, 他认为伦理与法律不是对立的, 二者是相互支持, 相互补充。只有当一个人行为危害他人利益, 并造成重大损失, 且这种损失超过某一临界点时才诉诸法律, 而在达到某一临界点之前, 通过道德向量调节来规范人们行为是可行的。基于此, 要求政府或民间团体出台相应的网络伦理规则, 以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 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就有“计算机伦理十戒”和美国计算机协会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等, 这些都规范网络交易主体行为, 增加网络间人们信任, 减少道德风险。我国在这方面正在积极的开展, 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仍需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 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另外若交易主体违背伦理规范应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与惩罚, 这样才能起到威慑作用。

2.3 加强伦理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伦理底蕴, 只是网络发展速度太快, 人们在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下可能迷失, 因此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如上所述, 首先制定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 规范网民的行为, 其次就是通过教育机制, 从中小学开始就开设有关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方面课程, 通过持久、深入教育, 使网络伦理思想深入人心, 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 提高国民的整体网络伦理道德水准;再次就是开设相关讲座, 可以在大学刚入学时候就开设讲座培养学生正确技术价值观, 使他们能在合理价值观指导下, 成为合格网络公民。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软的约束机制, 是人们自律基础, 通过规范网上企业道德行为, 加强伦理教育。

3 结语

网络是现代进步的一个坐标。尽管网络带给人们种种新奇而又困难的伦理问题, 但是它并不像有人渲染的那样可怕甚至可恶。只不过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无疑有赖于技术的进步, 资金的投入, 带宽的增加等手段, 但若我们能够“自律”, 问题就会缓解很多。技术只有与伦理、法律携手, 才能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网络世界。但愿我们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 树立起一种真正的网络伦理意识:“善待网络”。

摘要:网络是现代进步的一个坐标, 它给人类带来美妙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伦理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网络技术及其运行的不完善有关, 也与网络中人性的异化有关;既有网络伦理自身的理论根源, 也有网络运行的外部根源。本文旨在揭示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以便为问题的解决和控制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网络,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银瑞.网络伦理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 2004 (11) :34~38.

[2] 刘新少.试论网络伦理规约的或然性特征[J].怀化学院学报, 2003 (6) :13~16.

上一篇:复合活性体系降压增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下一篇:浅议地方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学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