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下的雷锋精神

2023-01-17

第一篇:论新时代下的雷锋精神

如何体现新时代下的雷锋精神

时间在飞逝,社会在发展,很快又将迎来3月5日学雷锋日。恍然发现周围大张旗鼓、作秀式的学雷锋活动少了,多了的则是对于雷锋精神本质的探讨,这是令人欣慰的。

在国内环境从战争转向和平、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建设新中国时代诞生的雷锋精神,雷锋形象和雷锋精神可以说是“红色媒体”建构起来,打着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在计划经济时代极大地调动了人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也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伴着我们的父辈成长,构成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坐标。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经济中的人们追求解放个性,讲的是“以人为本”,即追求每个社会个体的利益最大化。

有人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没人想心甘情愿地做“傻子”,也别拔高地说是“社会主义的傻子”。笔者不敢苟同,学雷锋应该也是随时代进步的,不是抛弃,而是完完本本地将雷锋精神的内涵继承下来。雷锋精神与中华文化的“人心向善”所契合,在当今社会依然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几代中国人道德观念的形塑力量,并将继续保有在国人的骨子里。

这个社会,现在似有太多与雷锋精神背道而驰的东西,需要我们每个人将雷锋精神深刻理解贯彻在脑海、在心中。新时代的新雷锋精神不妨和“八荣八耻”及志愿服务精神结合起来,它们同根同源。“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中提出了荣辱观念约束。“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教育,在社会公德上表现为热心公益,在职业道德上表现为爱岗敬业,在人际处理上表现为团结友爱。志愿服务事业,因战争时期展开的人道主义的援助与和平时期进行的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帮助弱者、保护环境、维护和平而发展壮大,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

“有心向善,虽善不赏”,不应带有功利心的做学雷锋的表面文章,也不应让市场经济下人人为利而动的自私自利的人性本惰论抬头。在亟需缓解当今社会的道德危机和社会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我们推崇与时俱进、理性地传承雷锋精神,让我们争做新一代的“雷锋们”。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需要通过为他人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是现代化,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熏陶、感染了一代代革命者和建设者,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发扬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人们才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当前,要营造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应教育引导人们自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把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无论在哪里都能自觉服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我们做好工作,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搭桥。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合理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为个人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广阔天地。我们应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积极作用,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表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和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科技和文化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应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力推进制度,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在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一个重要方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需要通过为他人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是现代化,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熏陶、感染了一代代革命者和建设者,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发扬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人们才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当前,要营造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应教育引导人们自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把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无论在哪里都能自觉服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我们做好工作,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搭桥。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合理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为个人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广阔天地。我们应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积极作用,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表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和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科技和文化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应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力推进制度,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在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一个重要方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踏踏实实艰苦奋斗,老老实实勤俭创业,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尤其要反对慷国家之慨、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王 易)

(来源:人民日报) 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踏踏实实艰苦奋斗,老老实实勤俭创业,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尤其要反对慷国家之慨、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王 易)

(来源:人民日报)

第二篇:论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毛主席曾说过:“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雷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真、善、美的统一 。在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层面上,雷锋精神所蕴涵的一般价值目标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对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来说,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蕴含着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从社会对个人所规定的责任和使命的层面上看,雷锋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雷锋精神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雷锋精神所体现的集体主义价值理想,是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中提升集体价值的双赢互动理想。正如雷锋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正是实现社会和个人“两个价值目标”完美统一的有效路径。

价值的现实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价值现实是雷锋精神最本质的价值属性,是其理想性的价值规定达到客观化、现实化的一种价值事实,是一种实然性价值存在。可以从“质” 和“量”的层面上分析。雷锋精神价值现实的“质”是指雷锋精神所具有的先进性的内在价值,在其现实性上所达到的最佳价值境界。雷锋精神价值现实的“量”,是指它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在现实中所能达到的客观效度。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弘扬雷锋精神,达到义务与权利、为社会、他人与有益于自身的统一,就必须把握雷锋精神“质”和“量”的规定性,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紧密结合起来。

价值的实践是知与行的统一。遵循知行统一原则,关键在于把握实践这个中心环节。实践是知之源泉和动力,是检验其知是否具有真理性和行为是否符合真理要求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要德才统一,“德”是前提,是方向,它决定着“才”的价值实践程度。

价值的维度是历史与空间的延伸。雷锋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由个别到普遍、由局部向全局辐射的过程。 每年的三月份是学雷锋的日子,且学雷锋已经陪中国人民走过了49个春秋,也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活雷锋,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骄傲”的那些英雄们,还有我们不知道的无名英雄们。

可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下,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有些人不但缺乏那些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外,连一些基本的道德也不存在,近年来的“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发霉豆芽”等等。。。这些商家为了得到最高的利益,侵害消费者的权利,这种行为与雷锋精神的“真,善,美”完全脱轨。更搞笑的是听过一则报道:说某地的一家派出所在值班期间突然来了一个中年男子,说自己在某天在马路上扶了一位老人,那老人说会让感谢他的,他就扶起了这位老人,第二天这位男子就跑到这派出所要一面乐于助人锦旗。这报导听完后一开始就感觉好笑,可是再想想,如果这位老人不答应或者没表态要感谢这个男子的话,这男子还会去扶这老人吗?其实扶一位老人是一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了,可是又有另外一种情况出现了,在马路上扶老太太一定要有一个证人才敢扶了,因为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老人是“扶”不起的,像徐老太太这样的人也不少。因为这样的彭宇案,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焦虑。因为乐于助人也会造成自己巨大的麻烦,像这位徐老太太,如果知道会是这样的一位老人,还有谁敢扶。因为这件的事情报导出来了,现在的人都会有种顾虑了。我们要唤醒雷锋精神,不能再让英雄流泪。我们需要的仍是一个公平,公正,爱恨分明,是非分明的和谐社会。这样也许就不会发生小悦悦的悲剧了,而对于那些过路的人除了一些道德的谴责,其他还能怎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经济的发展有着两面性。可能社会压力过大,人们有时候会把道德先放在一边。虽然每年的三月份是学雷锋日,可是学雷锋真的就在三月份吗?答案是否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地区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风范,不培育文明风尚,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我们时刻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助人为乐,这真的是很正确的,每当帮助别人后不管有没得到赞赏,自己内心还是会很愉快的。

可是现在有很多人怀疑雷锋做好事不是很真实,可是我想说的是,不管是真是假,我们学习的不但是雷锋的人,更重要的是学习雷锋的那精神,毕竟雷锋走了很久了,可是这种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虽然有些人做好事是为了名和利,有些人做好事被伤害,但是,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的,雷锋精神在当今仍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我们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全社会学习雷锋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的时代意义,不仅不可忽略,而且应当大张旗鼓地弘扬光大。

思政3班

李林

第三篇:论雷锋精神的时代性

附件1.4(文科论文封面):

第十届大学生科技活动节

文科论文征集大赛

题目:论雷锋精神的时代性二级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姓名:刘庆军学号:20100641029联系电话:1872810190

5二〇一二年四月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性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高速发达,物欲流飞。雷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雷锋和他的精神仿佛也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言论,人们的心中也出现了一种困惑, “现在还有雷锋吗?”“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还存在吗?”对于以上的言论,我只能说这些人只把雷锋和雷锋精神定格在了雷锋生活的时代,并没有看到雷锋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诠释下不断升华,具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和时代内涵。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关键词:雷锋;雷锋精神;时代性;时代内涵;改革开放;和谐社会 雷锋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诠释下不断升华,它代表着先进的人生观:“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高尚的道德观:“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正确的价值观:“在平凡细小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它是一股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早已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超越了自身所原有的历史局限,成为了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和时代内涵。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同时,我们要深度把握雷锋精神,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要积极传承雷锋精神,重塑诚实守信的道德品牌,要生动诠释雷锋精神,强化互爱互助的民本情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凝聚艰苦创业的发展合力,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雷锋同志时时为人民着想,处处为人民着想,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不为私心所扰,不

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雷锋同志曾经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可是, 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可见他的这种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多么可贵,多么值得人们赞扬和钦佩。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果要营造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应该教育引导人们自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把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同志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地服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民尽其才、奋其志。我们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搭桥。

在新时期,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合理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为个人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广阔天地。我们应该弘扬雷锋同志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的选择和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平凡而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做到不让国家失望,不让社会失望,不让人民失望。同时,我们还应该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雷锋同志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改革创新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具体表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和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科技和文化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首先,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应该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其次,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再次,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在雷锋精神丰富的时代内涵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的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踏踏实实艰苦奋斗,老老实实勤俭创业,坚决反对和抵制贪图享受、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尤其要坚决反对挥霍奢侈的贪污腐败作风。

总之,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和时代内涵。雷锋同志的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都应该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大力发扬和倡导。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这样艰巨的历史重任,我们的广大青年同志更加需要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进取精神,发扬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精神,发扬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合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郑 洗 《邓小平青年思想研究》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江泽民文选》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

3、赏芝堂 《现代大学教育》 湖南·长沙现代大学教育编辑部2008年3月

第四篇:论雷锋精神在现时代的意义[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愈发膨胀,人们的生活开始膨胀,人们的欲望开始膨胀,人们的私心,也愈发壮大。人之初,性本善。当我们降临在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都是单纯的。我们希望社会是和谐的,互帮互助的,无论什么时候,人与人之间是单纯的友爱。但是。经过历史的洗礼,战争,灾害,让人们希望也一步一步荡然无存。这个世界没有给人们绝望,但是却让大家一点点失去希望。所谓私心,所谓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开始占据人们的内心。如今,社会需要英雄,一个可以改变人们价值观、可以影响大家内心思想的人,而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就是雷锋。他带给大家的影响,树立起来的形象,让人们觉得建立美好社会的希望不再如唐吉可德的长矛一样虚无缥缈。这种价值,成功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无论什么年代,这种舍己为人、无私贡献的精神永

雷锋精神的价值,对于每个时代都是重要的。雷锋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事业而无私奉献,从而带给这个社会更多的帮助。社会需要建设性人才,不仅仅体现在实质上,更有精神上的。雷锋精神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起源的,这个年代中国刚刚起步,一切都在建设之中。人民思想觉悟不高,没有很强的素质体现,国家处于一穷二白、外部封锁、内忧外患的境界。此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为青年。他们带给大众启蒙式的思想,舍己为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先公后私、敬业爱岗等等,可以说是更深层次的解读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这些东西不仅仅继承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更是与世界接轨,与更和谐化社会链接。所以,雷锋精神带来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更是这个时代最最急需的精神营养。六十年过去了,雷锋精神跨越半个多时间而长盛不衰,家家户户崇尚这种思想,这种文化开始繁衍,根深蒂固的在大众之间传递。直至今天,社会进步之快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在层出不穷的贪污、黄赌毒报道中出现,虽然这是社会传媒功能的发达有关,但是这也是社会发翻天覆地变化的产物。而这种精神,也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救济品。在未来的许多年中,社会的步伐愈发加快,人们的思想也愈发加快。本质不变,我们需要的依旧是团结互助的心态。无论什么时候,雷锋精神的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雷锋精神的价值,对于这个时代尤为重要。实践证明,一个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的人,不可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经营处幸福的人生;一个功利化的社会,一个个人主义盛行的名族,不可能激发前行的力量,拥有美好的未来。然后,现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群体。其中,有些经不起考验的人就会走极端路线,走向人民的对立面。例如,近两年出现的小月月事件,帮助摔跤老人事件......诸如可见,人们的道德在逐步缺失,社会的价值观在下降,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望过于强烈,早已超于一切,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金钱的奴隶。这些,都是与雷锋精神背道相驰的。所以,在现在的社会,政府更应该加强雷锋精神的宣传,让雷锋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让人们摆脱金钱的控制,使人们摆脱内心欲望的控制,升华人格,提高思想,加强素质,把握价值追求与价值实现的途径。另外,更重要在社会上提倡正确的价值观,把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到一起,使个人价值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要抓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雷锋价值的导向功能,使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雷锋精神的价值,是中华名族需要把握的精神营养。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不需要救世主。的确,救世主只存在于虚幻世界。对于现实,我们需要的是许许多多能够升华人们思想的人群。古来有范仲淹,王安石等人,他们带给社会进步的思想,如今,树立的雷锋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吴天祥等人就是榜样。他们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在一步一步引导着大家。他们的一件小事,或许改变不了大局,但是他们能帮助别人,能够传递温暖,能够引导他人,社会就是一点一滴的改变,一点一滴的走向和谐。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民族,已经完成质的飞跃。我们不仅仅要在经济、军事等等上面成长,同时也需要培养雷锋精神和传承中华大名族的文化。国家要利用现在先进的科技,一步步影响大众,从而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走在人类前段的大国。

作为当代社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应该是走在前段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雷锋精神对于现时代的价值,也是现在大学生最需要培养的精神。我们要全面发展自己,不仅仅体现在能力上面,精神、修养、觉悟上面更要不断的完善。总而言之,雷锋精神的价值对于当代来说,已然超于了经济上面的重视,我们要跟随政府的领导,一步一步把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总有一天,我们理想的和谐社会会到来。 雷锋精神永不朽

第五篇: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筑就新时代的“制造梦”

2016-07-19 14:22:21 中国商报

本报记者 潘广韬“工匠精神”是当下社会的“热词”,之所以能产生巨大共鸣,是因其契合了现实的需要。“工匠精神”的内涵丰富,它是高度集中、追求完美、诚信正义、精益求精的时代象征。

说起工匠精神,人们眼前会立刻浮现出从古到今身怀绝技、凝神铸魂的工匠大师们,从解牛不碰筋骨的庖丁,到“一口清”、“一抓准”的原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从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鲁班,到高铁飞驰,视安全、速度、质量为生命的配线、焊接、组装的大国工匠……这可歌可泣的工匠精神失去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行。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说起工匠精神,我们无法避开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相隔甚远,但生产的产品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质量一流。德国的产品与德国的思辨文化一致——严谨;日本的产品与日本的生活习惯相融——细致。

让德国制造全球领先的首要因素,当属标准化。99年前德国成立的标准化协会专门制定上千个行业的人员行为准则及产品质量标准,80%以上被欧洲各国采用,从而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德国制造业的标准化思维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生用药量精确到毫克,主妇下厨用量具做饭,连几年粉刷一次外墙都有规定……而标准主导一切的背后,是有效的执行。

在教育上,德国始终不忘记制造强国的领跑地位,对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十分重视,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摆在同一个层面上,很多高中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先到企业当学徒,接受职业培训,且职业教育费用由国家承担,企业实践培训费用由企业承担。因此,德国之所以能制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曾任德国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的菲润巴赫给出了答案:“持续性”,既有学徒到员工培养的持续性,又有承诺、责任、研究成果的持续性,所有的持续性中人才是核心。

日本以精细闻名世界,追踪溯源正是工匠精神的文化底蕴,让日本赢得了制造强国的美誉。说起日本工匠精神的代表,非稻盛和夫莫属。创建了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就是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

稻盛和夫从未标榜过自己的成就,也没有炫耀过自己的身份。他说:“企业家要像工匠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简单的一句话,显露出匠心打造的非凡气度。在日本,工匠对工作,从来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绝不会过一天算一天。在内心深处,他们将工作视为用一生去完成的天职,这种情结被视为“燃性”。

匠心筑梦。我们中华民族是匠心精神厚植的民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的安身之本;是企业的金色名片,更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国家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技能人才尤其高技术人才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重要的核心力量。

为尽快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让职业教育铸造更多的大国工匠,我们必须补齐职业教育的短板,那就是职业教育要推动劳动者自身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而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不断产生,也将为建设制造业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座。通过创新,职业教育要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蹲在车间里、守在机床旁、站在田埂上,做到农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弹性学制模式等方式,培厚人才资源的土壤,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实践的精准结合。

“工匠精神“的孕育和传承,需要制度土壤和文化环境,倡导和实践“工匠精神”的先决条件便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观念,如何尊崇工匠地位、建设工匠制度,以及创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本就包含着“时代要求”,在全球范围,第四次工业革命早已蓄势待发。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在这样的时代,“工匠精神”绝不止于一砖一瓦的手艺,更不意味效率低下的作坊。而是指向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的现代工业新版本。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所以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回到传统,而是从传统出发,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价值。

“工匠精神”代表一种坚守,一份责任,不仅企业需要“工匠精神”,领导干部对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领导干部的“工匠精神”要表现在实干兴邦的观念里,体现在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像工匠对产品而把细节和质量结合起来,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付出的是心血,产生的是精品。

培育弘扬工匠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是爱岗敬业的力量源泉。历史证明,任何科技的发展都不能取代劳动者的双手,中国梦的实现仍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永远是世界的财富。

经济新常态呼唤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2016-11-10 08:35:25 中国经济时报

“工匠精神”契合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求。同时,其在“精益求精”等基本含义上赋予了许多新的价值内涵,直接连接当下社会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精准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及价值取向。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文明和高境界的服务文化,塑造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优化制度供给,培育时代工匠精神。

智库观点

张占斌 孙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价值诉求理念,其背后蕴含的是对产品细节极致完美的追求,彰显的是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职业文明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契合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求。同时,其在“精益求精”等基本含义上赋予了许多新的价值内涵,直接连接当下社会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精准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及价值取向。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重大政策举措。可见,培育时代的“工匠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呼唤“工匠精神”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破解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一)发展方式向集约转型需要“工匠精神”

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型,需要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一丝不苟和不走捷径的 “工匠精神”来引领。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优势正在衰减,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必须依托 “工匠精神”培育以质量、技术、品牌、标准、服务等方面的新竞争优势,进而实现向高效型、集约型、技术型的现代增长方式转型。

(二)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需要“工匠精神”

当前,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强国,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越来越紧迫。故此,中国经济需要以“工匠精神”内化的追求卓越、不断精进的品质引领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淘汰粗制滥造的落后产业和“僵尸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引领企业精致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进而推动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迈向中高端。

(三)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需要“工匠精神”

在经济新常态下,技术创新的增长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工匠精神”是制造业“干中学”实践中的创新,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批基层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既是创新的构思者,也是创新的践行者。与此同时,“工匠精神”的不断追求、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持续催生着新的技术、新的服务、新的标准和新的品质,直接推动着技术升级、质量升级和产品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

(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工匠精神”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诸多行业存在无效和低端产能,中高端产品供应严重不足,供给端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消费需求,造成大量购买力向海外流失。这就客观上需要弘扬“工匠精神”,重塑产品自身独特的专业品位和专业价值,让企业根据客户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对产品精心设计打磨,对品牌精心培育维护,让职工对工作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品质渗透到每一件产品,实现产品升级到品牌升级,也就扩大了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

新常态下“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

2025年中国迈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需要时代的“工匠精神”来支撑,需要“工匠精神”的隐性特质展示中国质量、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服务和中国自信等五个层面的价值取向。

(一)“工匠精神”展示的是“中国质量”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致化生产的要求,不惜花费时间精力,不断精进,反复改进产品,追求完美和极致,把99%提高到99.99%,不断提高产品档级,其目标就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目前,尽管中国有一些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水平依然不高,与国内外消费者的期望以及制造强国的地位相比,尚有明显差距。如国内汽车、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特种设备等产品的质量稳定性、精密性不高,使用效率较低。据统计显示,德国和日本等国家质量优势赢得竞争占比高达56%,甚至是65%,而中国商品近80%是以价格优势来赢得市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产品的质量升级需要“工匠精神”注入强劲动力,需要“工匠精神”展现中国质量。华为、海尔等少数中国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在海外市场站住脚,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他们非常注重卓越的质量管理。

(二)“工匠精神”展示的是“中国品牌”

品牌是一国制造业和国家竞争实力的象征,世界级品牌的溢价能力、竞争优势不言而喻。以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推崇的是速度和规模,缺乏的是质量、服务和技术创新,导致制造业品牌建设严重滞后,世界知名品牌数量及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据2015年福布斯全球品牌价值10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品牌依然是空白,与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制造强国的需要极不相称。然而,拥有8000万人的德国,就有世界知名品牌2300个,可见差距之大。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特征日趋明显,中国迫切需要“工匠精神”中的精雕细琢、精进技艺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培育世界品牌,需要专注执着、深耕细作和追求完美的精神锻造品牌,需要“工匠精神”展示中国品牌。

(三)“工匠精神”展示的是“中国创造”

“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企业不断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并举,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可以说,创造创新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和拓展。目前,中国诸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研究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瓶颈。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70%到80%的高档数控机床至今仍主要依赖进口,高端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90%依赖进口,高端机器人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所需的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多数直接采购国外产品。《中国制造2025》要求到2025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需要时代“工匠精神”引领中国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

(四)“工匠精神”展示的是“中国服务”

“工匠精神”形塑的是一种高境界、高度责任感的职业文明和服务文化,是一种商业伦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种精心打磨、专注精细的奉献精神,顾客价值最大化是其服务的最高境界和价值取向。德国制造业中追求精致、创新、完美、标准和精确服务文化精髓,切实能让“工匠精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日本丰田精益文化,把规范服务和精细管理成功融入企业价值观,推动丰田品牌持续享誉世界。我国过去由于缺乏企业服务文化理念的塑造,服务品牌的意识淡薄。“山寨”制造、假冒伪劣时有发生。故此,我们强调“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民间手艺的传承和技术创新的突破,呼唤的是对职业“一以贯之”的敬畏、对顾客“敬若神明”的尊重和对产品“止于至善”的追求,展示的是一种隐性修养和行业服务文化的品牌。

(五)“工匠精神”展示的是“中国自信”

“工匠精神”的自信理念表现为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精致精细、宁静致远和执着专一,传递的是一种品质自信、技术自信、工艺自信和服务自信。在全球制造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工匠已不再是一种技艺传承和机械重复的劳动者,“工匠精神”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代表着一个时代行业的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守、专业、敬业的气质和自信。实现制造大国迈进制造强国,必须通过弘扬时代 “工匠精神”展示中国自信,需要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工业文化精神培育等层面踏踏实实的下功夫,不好高骛远、不贪多求快、不惜余力、不怕费事的精耕细作精神,引领中国制造坚守自信、不断精进、走向精致。

优化制度供给培育时代“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文明和高境界的服务文化,塑造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优化制度供给,培育时代“工匠精神”。

(一)搞好制度顶层设计,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

根据诺斯的观点,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特征,正式制度包括政治(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非正式制度包括行事准则、行为规范以及惯例等。据此,优化制度供给培育时代的 “工匠精神”,必须搞好制度顶层设计。一方面注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协同并举。诺斯认为,由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和实施特征所组成的混合体共同决定选择集合和最终结果,尽管正式制度只是形塑选择约束的很小一部分,但正式制度是非正式制度的基础,可以强化和补充非正式制度的有效性。也可以说在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建立健全各种配套的制度体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同时,也应注重法律、制度、契约的保障激励作用与日常行为规范、行事准则、企业文化和价值取向等非正式制度的引导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重点抓好非正式制度的建设和塑造。非正式制度普遍存在与社会行为和经济交换之中,在培育“工匠精神”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诺斯指出,嵌入在习俗、传统和行为规则的非正式约束是刻意的政策所难以改变的,这些文化约束不仅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而且是我们解释历史变迁路径的关键所在。故此,应重点抓好非正式制度的培育和建设,通过行为准则、文化熏陶、习俗惯例、价值诉求和尊重认可的 “软激励”来培育时代“工匠精神”。

(二)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制度的“适应性效率”

制度“适应性效率”理论,是考虑一个经济体随时间演进方式的各种规则,它有助于一个社会去获取知识、去学习、去诱发创新,去承担风险及所有有创造力的活动,以及去解决社会在不同时期的瓶颈意愿。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制度约束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交换的能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的同时,忽视了制度的“适应性效率”,低效率的制度安排增加了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当前,塑造“工匠精神”必须有一整套高效率的制度体系来保障,使企业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制度创新和“干中学”养成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因此,政府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减制度的臃肿之身、低效之身、弊端之身,提高制度的适应性效率。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利用高效率的制度安排来激发企业和职工追求极致、奋斗创新、尽善尽美的价值取向。

(三)完善育人用人体制机制,培养一流的“工匠”队伍

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是创造高效宽松的育人用人体制机制。一方面应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围绕中国质量、中国品牌、中国服务、中国制造和中国自信等着力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优化人才结构,通过中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完善制造强国需要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鼓励企业培养符合“延伸服务链条”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端技能人才。优化技能人才结构,满足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环节和柔性化生产环节的多层次需求,使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供给与中国创造需求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理论性、学术型教育体制向技能型、应用型体制转型,切实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尤其是家长的辅助就业理念;要把“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工匠精神”贯穿到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个阶段,培养学生专注耐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操守。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高职人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从户口迁移、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和出国深造等层面获得社会平等的参与机会,使“工匠精神”得到同行的推崇、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敬仰。

(四)优化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引领创新创业

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是滋养 “工匠精神”的土壤,是创新创业的乐土。培育时代“工匠精神”,一方面强化市场的监管和治理。在原有的市场监管框架下,应重点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技术等现代信息工具和监管平台强化市场监管,对于粗制滥造、假冒伪劣要“零容忍”,极力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提高制假贩假的违法成本,依法保护“工匠”的知识产权,确保其投入与回报的均衡。通过有效监管营造公平、公正、统一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让中国质量、中国创造、中国服务、中国品牌和中国自信引领全行业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从政策层面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步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和容错试错机制,注重把“工匠精神”渗透到创新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通过“众创”“众扶”和“众筹”等新型平台模式不断催生新的产业、新的业态,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注入强劲活力。完善“双创”行动政策配套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的政策氛围,在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等各层面的创新中,都将人的智力因素作为创新第一要素,让时代的工匠精神成为引领创新创业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新引擎。

上一篇:两项督导学校汇报材料下一篇:劳务普工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