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课改思维

2022-12-26

世界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有两面, 毫无疑问, 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也具有两面性。课改就是这样, 当我们热衷于改革的时候, 能不能静静沉思一下:课改, 可以慢点不?可以错点不?答案是肯定的。

一、重构课改哲学思维

(一) 课改, 慢一点, 还可以慢点。

我们既要树立改的决心, 也要有改的谨慎态度。每一个改革的举措, 都必须基于学校、立足校情, 整齐划一的课改效果并不见得好。“教育应该像农业那样”, 课改也一样。课改的过程用不着走那么快, 慢出来的效果或许更有价值。

(二) 课改, 错一点, 并不是坏事。

许多改革的负面和失败, 成为常态并不是异常现象, 何况课改。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更不会一蹴而就。正如我校教师所言:“我们自己的失误和缺憾才是真正促进教学发展与思考的重要动力。”其实, 课改, 只要“改”的方向对了, 我们会更加信心百倍地行走在不断的“对”和不断的“错”的路上, 对的坚守, 错的修正, 一路前行, 就会收获最美的风景。

(三) 课改, 存在即理由, 存在就是价值。

每一种改革的形态几乎都是建立在改革对象的现实基础上的, 它之所以这样或那样, 就是因为存在的“现实”而致, 轻易否定和断然拒绝都是不对的。学校课改的现实决定了课改的形态, 这种形态对其他学校或许没有意义, 但对于它自身来说, 意义非凡。有些学校开设近千门课程、有些学校仅仅只有不到十门课程, 有些学校整体推进、有些学校还在谨慎探索。对此, 不可轻易否定, 反而应该更加关注、更加研究甚而更加援助, 因为它们太有价值。

二、重构课改思想之境

《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这是中国教育哲学最经典的三句话, 也道出了教育的本义;柏拉图说:“教育非他, 乃心灵的转向”更是道出了教育是引导人们超越日常感觉世界之上, 去追求那真知的世界, 追求那使灵魂得以安宁的“至善”的境界。《中庸》及柏拉图的论述奠定了古典人文教育关注人的心灵美善的基本精神;印度哲学家克里希拉穆提则直接著书一本《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告诉我们“就是培养完整的人”的事情;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事实上, 古往今来的哲学人都强调, 教育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 丰富和完善人的灵魂世界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亚里士多德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基本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显然, 我们今天的课改已经丢掉了这样的哲学思想。

如是, 我们显然需要在这些方面加以足够的重视。不然, 结果会南辕北辙的。

(一) 我们的课改一定要告诉学生分数和才干固然重要, 但对于今后的生活基本不起作用。

现在重视它是对的, 但绝对不是唯一, 还有比分数和才干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正常的情感、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决定学生一生幸福与快乐的东西跟分数和才干关联没那么大。

(二) 我们的课改一定要告诉学生今后做什么事、会成为什么人是没有确定指向的。

好好学习, 为做好不确定的那个自己充分的准备吧。

(三) 我们的课改一定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

人文素养从哪里来呢?一是文学、哲学、历史与艺术之路, 二是阅读之路。正所谓“文哲史强, 则国民强, 则民族强, 文哲史弱, 则国民弱, 则民族弱。”同样, 会阅读的人, 能阅读的人, 一定可以内心丰富和强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如果没有阅读, 是不会有未来和希望的。

(四) 我们的课改一定要告诉学生教育是关乎灵魂的事。

人有一副高贵的灵魂比拥有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更有价值, 因为在这副高贵的灵魂里有爱、善和智慧。

(五) 我们的课改一定要告诉学生人生的成功并不是只有权力和财富这两条路。

还有第三条、第四条路, 最大的成功是做一个一辈子节制有度、衣食无忧、身心健康, 平凡的、正常而非异常生活的人。

(六) 我们的课改一定要告诉学生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和权势的人, 他们是坏人, 这种坏人连神灵都要惩罚他们。

千万不要羡慕更不要去学这些人, 他们的下场虽然与我们无关, 但足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

(七) 我们的课改一定要告诉学生那些炫富并为所欲为的人实则是人类的罪人。

奢靡颓废, 荒淫无度一定不会有好果子吃, 即使他们的金钱和权力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 它依然是一种犯罪。

(八) 我们的课改一定要告诉学生凡事都要适可而止, 都需要“在一切事务上的节制有度和文化的教养来获得。

”生活要悠着点, 慢着点, 赶那么快并不是好事, 因为人反正都要走向死亡。

(九) 我们的课改一定要告诉学生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就是阳光、空气、食物和水, 任何践踏这些物质的人和事都是对人类自身的伤害。

人类要延续下去, 从今天开始就要努力爱护空气和水, 就要有节制地使用一切资源。

上一篇: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下一篇:语篇内外的衔接与连贯——谈新概念第一册的教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