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分析理论下的《盗梦空间》解析

2023-02-14

关于《盗梦空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盗梦者 (柯布) 可以通过通过梦境窃取潜意识的秘密。这项技术让他成为商业间谍, 也让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在失去妻子和思念儿女的痛苦中, 柯布接受了富商齐藤的雇佣。通过盗梦技术和意念植入改变齐藤商业对手的儿子小罗伯特的意志和选择, 放弃父亲的家族事业, 从而达到齐藤击败商业对手的目的。影片的思路是源自余导演诺兰的重复梦。诺兰提到, 影片中想表达的东西是自己从16岁就开始经常思考的问题。诺兰自小发现, 日常生活的奇怪想法, 在浅眠状态下, 认为自己在梦境中。随后, 梦境的故事也将其拆分, 整合起来又是一个系统的。[1]

重复梦多从童年时代发生, 在青春期时会逐渐频繁频繁。有研究发现, 超过80%的学生都有过重复梦的经历。[2]整合发现重复梦主要分为五大类型:重复出现的创伤经历、重复某个主题 (一个系列) 、重复某个具体的成分 (人、事物、地点、行为) 、引发惊恐或恐惧的重复噩梦和重复飞翔。[3]因此, 要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来深入地剖析这部影片, 则需要了解精神分析理论中相应的基础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即力比多, 指生命原始本能, 遵循快乐原则, 处在人格结构中的最底层。超我是个体内化后的道德标准, 包括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 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起到监督作用, 处在人格结构中的最上层。自我则是个体人格中的理智和意识部分, 遵循现实原则, 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个体在本我的本能驱使下, 超我的约束中, 自我起到调节作用, 缓冲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突。三个不同人格结构相应的体现了个体不同的内在心理需求, 多重心理需求的驱使下促使了个体内在产生相应的冲突和矛盾。当自我失去对其他人格结构的控制, 丧失调节能力后。个体便产生焦虑, 从而衍生相应的防御机制, 例如投射、合理化、退行、升华等等。

(二) 梦和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 梦是通往潜意识的通道。梦是个体潜意识的自我表征, 梦通常是为了满足个体的被压抑的内在愿望或需求, 企图利用潜意识来解决个体存在的内在冲突和矛盾。通常, 个体的潜意识中的信息是不被意识所接纳和表达的。潜意识为了将其传递出去, 采用了多种方式将信息加以扭曲, 以此达到表达的目的。当个体的自我处于放松状态时 (睡眠中) , 意识对潜意识的监控力度下降, 潜意识借机通过梦对被压抑的内在欲望进行表征。梦将日常生活线索和内在渴望, 进行抽象、变形、隐喻、凝缩等多种掩饰后, 对个体压抑的愿望或需求进行表述。通过自由联想的技术可以对梦的内容进行分析, 从而了解个体被抑制的渴望。过度压抑的潜意识会诱发抑郁、焦虑、躁狂, 甚至导致人格失衡和精神疾病。

二、精神分析理论解读《盗梦空间》

(一) 角色的人格失衡和冲突

柯布和妻子梅尔彼此相爱, 通过盗梦系统体验了白头偕老后, 抵达了迷失域, 并建立了属于他们的城市。在纯净的城市里, 梅尔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现实和幻想在这里失去的界限和区分, 她甚至认为这才是现实世界。其后, 因柯布的意念植入, 将梅尔从梦境中脱离出来, 梅尔将现实世界认为是梦境, 想自杀回到现实世界, 精神失常。梅尔的这种情况, 是个体的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严重失衡后的极端后果, 难以区分现实和幻想。这种情况下, 自我的理智功能和现实准则都已失去对个体的调节功能和指挥能力。个体已经失去理智, 以及对现实和非现实世界的辨别能力和区分能力。这导致梅尔人格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陷入精神疾病的困境。

柯布面对陪同梅尔一直生活在迷失域, 回到现实见到自己儿女的内心冲突。他明白前者是一种和梅尔相守到老的爱情本能渴望, 这就是柯布的本我部分。他明白这是不符道德伦理, 他需要回到现实世界, 照顾自己的孩子, 这是他的超我部分的体现。最后, 超我部分战胜了本我部分, 柯布选择回到现实世界, 并且利用意念植入让梅尔页回到现实世界。但是, 梅尔的变故导致他产生强烈的自责和内疚, 这是超我的部分在作用。内疚促使他创造一个梅尔还在迷失域的梦, 缓解失去梅尔的本能痛苦, 这是自我部分发挥的调节作用。自我为调节这种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 需将冲突导致的痛苦宣泄出来, 以减轻负罪感和自责感, 寻求超我的原谅, 弥补和补偿本我的压抑。

(二) 影片中梦和潜意识的表征

在影片中, 梦中时间流逝随着梦的层次的叠加而相应增加。其换算的规律如下:现实中一天, 第一层梦半个月, 第二层梦近一年, 第三层梦也就10年左右。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做梦时间与梦中时间的延迟感虽有不同, 但又颇为相似。在现实生活中, 梦中时间延迟性现象也是有迹可寻。这是由于个体大脑皮层发达, 接受、处理和反馈信息的速度极快。个体在短时间睡眠中, 梦中的场景变换、多事件交替、时间漫长, 让个体主观体验上感觉像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跨越了多个空间, 由此产生了梦中时间的延迟感。影片的梦中时间换算比虽与现实生活的没有直接联系, 却也采用电影艺术的手法将其阐述出来。

在电影中, 梦境中存在来自对方潜意识的敌意和攻击。即使在潜意识中, 个体依然具备辨别内在信息和外界异物的功能和作用, 以及攻击和驱逐异物的本能。这是个体在潜意识状态下, 对自我内在机制的保护。在影片中则是借用宾馆、高楼大厦、堡垒, 来指代个体的内在世界。在《梦的解析》中, 弗洛伊德曾用子宫解释病人梦境中的房子。[4]个体在母亲的封闭子宫中, 感觉舒适, 并具有极度的安全感。当外界的造梦师入侵时, 个体的安全感受到威胁, 潜意识对外界异物的敌意和攻击就开始凸显。从第一层的陌生人充满警惕的眼神、第二层的武装分子的对抗, 到第三层的潜意识中人物的直接攻击, 表明个体维持内在世界稳定的本能之坚决, 会随着异物的深入而愈加增强。这在人格结构中, 也可以理解为内心世界压抑的本我在潜意识中的强大。

在影片中, 梦境层数的叠加和深入意味着不断向个体潜意识的逐渐靠拢。现实生活中的梦中梦是指, 由于个体的内在阻抗强于梦表达诉求的渴望, 梦境为了将渴望表达出来而采取梦中梦的形式进行表达。影片的梦中梦电影艺术表征手法, 与现实生活中梦中梦虽有所出入, 但两者暗含的信息皆是对潜意识的指向。在个体潜意识中, 存在最深的渴望和核心理念。在小罗伯特的多层梦境中的, 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对意识的说服和麻痹, 从而进入到第三层梦, 更加靠近潜意识。在第三层梦中, 小罗伯特看到了保险箱中的风车和遗嘱。虽说是盗梦者的有意为之, 却也符合并述说了小罗伯特内心对亲密亲子关系的渴望。现实生活中, 父亲的戏弄和冷嘲热讽经过梦的诠释转, 被理解为深深父爱下的另类教育方式。

三、结语

《盗梦空间》是基于精神分析理论的优秀科幻影片作品, 结合多层次梦境的深入诠释, 现实与梦境之间联系。影片从人格理论的失衡和冲突构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 展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引发的外在行为变化。电影探索潜意识中的渴望和核心信念, 引发对个体内在渴望和压抑的重视及再度思考。由此, 结合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理论和梦的表征对深入理解和探析《盗梦空间》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以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理论和梦的表征, 对影片《盗梦空间》进行双维度剖析, 解读影片中角色的人格失衡和冲突, 以及梦和潜意识在影片中的多种表征, 梳理并揭示影片中的角色的人格, 以及梦与潜意识的关系。

关键词:精神分析,人格理论,潜意识

参考文献

[1] 《盗梦空间》导演诺兰:我页无法解释影片结尾[N].新京报, 2010-09-01.[1]《盗梦空间》导演诺兰:我页无法解释影片结尾[N].新京报, 2010-09-01.

[2] Dorahoff G W.Fingding Meaning In:Dreams:A Quantitative Approach, Beijing:Springer, 2004: (2) :186-203.[2]Dorahoff G W.Fingding Meaning In:Dreams:A Quantitative Approach, Beijing:Springer, 2004: (2) :186-203.

[3] Dorahoff G W.Fingding Meaning In:Dreams:A Quantitative Approach, Beijing:Springer, 2004, (4) :190.[3]Dorahoff G W.Fingding Meaning In:Dreams:A Quantitative Approach, Beijing:Springer, 2004, (4) :190.

[4] 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 译.北京:上午印书馆, 1996.262.[4]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 译.北京:上午印书馆, 1996.262.

上一篇:海1块化学深部调驱技术推广及配套技术研究下一篇:基于旅游空间经济视角下的全域旅游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