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

2022-08-27

工作总结是当代年轻人的重要成长方式。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编写详细的工作总结报告,可使我们在不断的反思、吸取教训、目标优化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改进自身的工作不足之处,从而得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宝贵经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

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何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曾指出,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中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而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目前,有的思政课多少年不变样,听者昏昏沉沉;有的人课堂上一套,在网上换了“马甲”也换了一副面孔,这样的“表率”也是一种低级红、高级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备受鼓舞,深受启发。

结合“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征,我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一要具备政治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钻研、真信仰和真践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行之有效的“试金石”是“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此外还看其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是否言行一致。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二要具备人品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三要具备学识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学识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除此,还要追求思维创新。任何伟大事业都始于创新,都始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星辰大海的宏伟目标。要读懂党领导亿万人民的奋斗史和创新史,必须有纵观古今上下千年的宽阔学术视野。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讲好思政课还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完善学识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即对教育学、心理学的钻研。实践经验证明,在解决了思政课“为谁教”和“教什么”这两大问题后,基于教师职业技能角度来思考“怎样教”就成为决定课程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这一“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既是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全国思政课教师具体工作的指导,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按照“六个要”涵养道德、锤炼品质、提升技能、严格要求。

政治要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政治性是第一位的。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树立科学信仰,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更需要讲政治,真学、真懂、真信。思政课中与“政治”相关的内容占有较高的比重,政治意识、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认同等等。每个人都与政治有关,都跟政治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联系着。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部分,天之骄子,是未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最重要见证者和践行者。他们应该拥有比一般人群更丰富的政治知识,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坚定的政治立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不仅要讲授政治知识,更要亲身政治实践,不仅要讲政治,更要有比其他任课教师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政治意识、更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担负起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任。

情怀要深。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以情感人,感染、激励、引导学生们拥有家国情怀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在家国情怀方面容易产生的错误思想倾向是:心中只装着自己,或只装着小团体,对社会不关切,对世事不关心。思政课教师个人不仅要杜绝种种冷漠和不关切,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应着眼于全局、立足于长远,从国家发展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角度去思考最高战略,看整体、讲抱负。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是要秉持心装大事不糊涂的坚守,做好两袖清风走沧桑的准备,发扬奋斗有我舍我其谁的豪迈。同时,需要认识到,摆正公与私的关系是实现情怀要深的先决条件。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先集体后个人的思维路径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要求。个人只有融入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顺势而为,深度融合方能找到历史的皈依。只顾自己、只顾眼前,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观念,只会让社会的发展浑然向下越发糟糕。用一番热情传播家国愿景、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吸取养分、丰富思想。

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在实践中科学地运用。思政课是传授知识、启迪心智、荡涤灵魂的课程。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常新的教学对象,传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若以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讲授,思政课已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客观上讲,思政课教师的年龄每年都在增长,面对的学生却总是十八九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代人所经历的生活际遇、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和所吸收的社会习惯、民俗传统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思政课教师抱定“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不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任由师生鸿沟的出现,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面对世事的变化,思政课教师应立足于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创新思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了解发展变化了的教学对象,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以新的视角、新的教学理念去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种教学探索还要永不停歇,始终保持进行时的状态。

视野要广。格局决定结局,思路决定出路。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所站的位置,所具有的眼界和视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时此时种下,彼时开花,有时此地种下彼地开花。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宽阔知识视野。面对传统“一桶水”和“一杯水”的理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面临极大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挑战。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驾驭知识体系,把握全局,不拘泥于知识的一隅一角,提升统合知识的能力,更加注重思维方式方法的传授。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叠加互联网的密集效应,整个世界俨然一个地球村。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对话,更多地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已经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这样的世界发展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需要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用国际化的眼光和胸怀去引导学生,吸收更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大变局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客观分析国际问题,引导学生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国际视阈中进行比较,凸显我国“四个自信”的底气和优势。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历史视野。以史为鉴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源于实践,更是历史积淀后的精华留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充分认识昨天,而知今天,方可更好地预见和看待明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驾驭历史,说理方能深入浅出,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说理方能更有说服力。

自律要严。从人类行为规制的路径来看,主要分为自律和他律两种。他律是外在约束,要通过内在的自律起作用;自律是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自我修养,应该说反求诸己是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自我修养、内圣外王作为道德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严格自律可以作为人类价值原则的最佳实践形式。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思政课教师在引导大学生自我约束严格自律时首先应该做到严格约束自己,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收到教育效果。假若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分裂”型人格的教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课上一套课下一套,网上一套网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走向教育目标要求的反面,要么就容易形成虚伪的双重人格。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思政课教师的严格自律还要时时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做时代的引领者。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更要做一束光源,所照之处充满光亮。

人格要正。这可以说是对思政课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它融汇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这五个方面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的高尚人格加上真理的力量,是实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文以载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教育学中很重视学生“向师性”的原理,大学生虽然心理生理更加成熟稳定,但也经常会表现出因认可任课教师的人格,才更信服其所讲授的道理,进而更深入地感受其所传授的知识。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运用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引导学生成长的自觉性。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积极认同道德榜样的人格特质,全面提高自身人格特征中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动机、心态、情绪、行为方式在内的诸多方面,倡扬人格同一,光明磊落,关爱,真诚,阳光,平和,开朗,包容,信任,质朴等优秀特质,不断摒弃和克服消极,悲观,抱怨,责备,冷淡,烦躁,夸夸其谈,虚假,虚伪等不良人格因素。思政课教师高尚的人格可以让真理更加有光辉。真理力量的发挥同样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出更多的努力,将真理与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结,引入实践的元素证明真理的力量等。

第三篇:高校思政课教师-四个全面心得

学习“四个全面”心得体会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早有耳闻,本部门在近期组织了全体教师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了“四个全面”,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四个全面”是我党的重要治国理政思想,它围绕党要为人民服务的立足点而展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总书记就曾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坚定的价值信念,不仅是“四个全面”的价值标准,也是“四个全面”的价值灵魂。它继承并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在战略思想中展现为一种使命和一份责任。

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现代社会,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分为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两大类别。由“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标志着当人民的生存利益基本实现后,发展利益开始成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路径。

其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的意义在于给人民群众带去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更好地实现、维护与发展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能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

其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人民利益的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好、保障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法治是保障人民利益的最持久、最可靠途径。法治明确赋予了公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着力保障人民依法享有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过程。当全体公民都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发自内心拥护法律时,人民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与维护。

其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关键。事业成败,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从严治党,就是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工作,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开创义务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地遵守并践行“依法执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就是我们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答应的范围内进行,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师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

总之,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教育公平公正观念,把握教育中法律的尺度,为人师表,依法执教,做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四篇: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自查报告

省教育厅社政处:

自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文件精神,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对照标准,部署落实,扎实推进,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特色做法和工作案例

1、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作为一所成立仅十年的民办高校,学院近年来在校生才稳定在5000左右,思政课教师队建设伍采用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方式,目前共有专职教师5名,兼职教师10名,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离1:350或1:400的师生比要求仍有差距,为此,社科部已专门向学院申请再增加5—7名专职教师,经过院领导研究同意,目前正在解决进程中。专职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两名,博士一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一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一名,“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专职教师近三年来编著教材两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加省级、院级课题研究十余项。完成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院级精品课。

学院按照人均15元标准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并已投入使用,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还配备了打印机、扫描仪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和网络设备,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在思想政治课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教师岗位津贴和课时补贴等方面,都与学院相关部系教师相同。在课程设置方面,按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并确保规定的学分和课时落实到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个学分,48学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个学分,64学时。

在思政课教师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共同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育教学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现代公民基本道德和法律素养教育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学生强化政治认同、理性辩证地看问题,认清责任使命,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江苏“两聚一高”的发展实践而拼搏。

2、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做法和工作案例

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综合运用感化、激励、启发、熏陶等手段,实行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每月定期组织教研会,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课,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思政课学生满意度平均94%以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课堂上实现网络全覆盖,全部采用使用“蓝墨云班课”和“超星学习通” 慕课教学手段,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课程实施综合考核,利用手机软件实施信息化考勤,提高课堂效率。

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在全校普遍开设《中国元素》公共必选课,常年开设《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中国传统哲学》等选修课,教育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构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家园。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组织思政课教师赴上海“一大会址”参观学习,以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牢记育人使命。每年深入开展“学雷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我的梦”、 “红五月”、“感恩教育”等主题月系列教育活动,形成传统,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利用身边教育资源如科技城展示馆、苏州革命博物馆、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等,进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教育、爱国爱乡教育等等。

学院于2009年成立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研究会,定期研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和理论优长,制订德育教育综合方案,协同育人,出版思政教育论文集。

去年4月,由思政课教师负责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发放《学员手册》,实施量化考核,每月开展一次学术讲座、沙龙、演讲辩论等活动,团委配合组织社会实践、对外交流等活动

学院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九大胜利召开后,立即开展了系列学习活动,在学院掀起学习热潮。两个学期共组织五场专题报告会,由思政课教师主讲。青马学院还组织了十九大知识竞赛、辩论赛、分组学习会等。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主要打算和建议

1、总体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严重缺乏。学院现有思政课专职教师5名,但离1:350或1:400的师生比要求,至少有7人的差距,建议学院再引进5—7名专职教师。大力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提高学历和职称。

2、思政课教师工作量大,兼课太多,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我院思政课教师除了担任思政课教学工作以外,还担任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军事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任务,教师周课时平均达到16节以上,有的老师每学期上5门课以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不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使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思政课还采用大班上课,人数一般在120人以上,而且排课大多排在下午,甚至晚上,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教师科研能力偏弱,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少。几年来,教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省级以上课题和编写教材数量太少,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太少,个人学术专著方面还是空白。

4、在职进修、培训体系尚不完善。教师外出培训机会还较少,国家级培训机会基本没有,省级培训名额有限,社会交流与实践机会较少。

针对这些问题,主要打算和建议:

1、按教育部规定配足思政课专职教师,满足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需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选拔党政干部、优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共同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

2、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改进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和载体,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对青年教师科研进行培训,对科研工作加大考核比重。从思政经费中单列资金,用于教师从事调研、发表论文。

3、健全培训体系,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创造机会。要建立国家、省市级和校内、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全方位培训体系,制订培训长期、中期、短期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

4、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公条件。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学生一生健康发展的崇高事业,要创造有利的办公、教学条件,使得教师爱岗、乐教,学生爱学、乐学。建议设立的思政办公室,全部改为100人以下的小班授课,以更好保证教学的果。

第五篇:思政课教师语言与教学效果关系研究

摘 要:在构建“思政课教师语言及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思政课教师语言现状和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教师语言在互动性方面以及思政课教学效果在多个方面存在不足;通过数据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教师语言中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具体因素,并从教师语言的目标性、互动性和艺术性三个维度提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思政课 教师语言 教学效果 相关性

一、引言

目前,高校的课堂教学依然是授课的主要渠道,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教师语言作为主要授课媒介在教学活动中所占比例最大。

面对价值多元、信息裂变、新媒体崛起等新形势,如何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让思政课更加“喜闻乐见”,成为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二、研究背景

教师语言即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总称,包括教师所使用的口头语和书面语,有声语言、无声语言及体态语,堂上语言和堂下语言,以及其他育人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语言。[1]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展开对教师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师语言艺术》《教师语言纲要》等专著探讨教师应如何提升自身语言修养,还有许多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对教师语言展开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关于“教师语言和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成果较少,有的学者考察教师语言的声调、节奏感等语言要素对教学效果的作用;[2]有的学者探讨教师语言的幽默感等各种语言技巧形成的综合效应。[3]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就外语教师(主要是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展开的研究较多,而就思政课教师语言和教学效果展开的研究很少。只有张坤[4]就思政课教师语言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过专门论述,他指出前者对后者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但其论述缺少调查数据的支撑。也就是说,就教师语言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尚停留在对教师语言修养的一般性描述,缺少就二者直接关系的实证研究。

思政课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对思政课教师语言和教学效果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如何通过提升教师语言修养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对于其他课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以往研究多参照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的模式不同,本研究构建专门的“思政课教师语言及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师语言和教学效果调查相结合,从而对思政课教师语言和教学效果的现状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并验证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教师语言中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有显著积极影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相关建议。

三、研究结果

本着科学、简易、客观及可测性等原则,本文研究的教师语言以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为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等权重法构建“思政课教师语言及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首先,将调查内容分为“教师语言”和“教学效果”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又根据其特点细分为多个可操作性指标,并让被调查者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1~5分)五个级别中选择答案,分数越高意味着对调查指标的认同度越高。

我们在学期末对本校共计10个班的思政课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并发放调查问卷48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62份,有效回收率为96.1%。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各个指标的评价值了解思政课教师语言和教学效果现状,并通过相关性检验来验证二者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一)思政课教师语言现状

本文的“教师语言”是指课堂教学语言,除了有声语言外,教学过程中的无声语言也是教师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语言现状调查对文字板书、仪表语言和表情语言等内容均有所涉及。教师语言的特点体现在科学性、目标性、互动性和艺术性等四个方面,其中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炼、简洁和逻辑性上。[5]科学性的调查内容包括教师普通话是否标准、教案和板书中的文字是否规范以及语言逻辑是否清晰等。教师语言的目标性最主要的体现即课程之初和每堂课之间明确告诉学生这门课或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语言的互动性即教学活动的互动性,这一指标的调查包括“教师是否经常提问”“教师的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提问或与学生讨论互动时,教师语言是否具有鼓励性,态度是否宽容”以及“课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是否充分”等四个问题。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艺术性是教师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形象性和情感性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性的两个重要因素。[6]结合思政课的性质,我们将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归纳为形象性、感染性和激励性,具体调查内容包括“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激情和热情”“语言节奏分明,语气合理”“语言配合表情,做到神形兼备”“语言幽默风趣”和“仪表和语言充满自信”等方面。

根据表1,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语言各指标的评价均值除了“目标性”稍低外,“科学性、互动性和艺术性”三部分的评价都较高,说明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师的语言综合素质是相当认可的。首先,科学性的综合评价最高,说明教师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底扎实,能够用准确、规范、简练的语言教授概念、判断和推理,这对于教学内容相对抽象的思政课来说尤为重要。其次,教师语言的艺术性综合评价也较高。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不再是以往枯燥无味地照本宣科,而是将情感融入课堂,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美感,并结合适宜的仪表、肢体语言等因素营造课堂氛围;另一方面,语言时代感不足成为影响语言感染力的一个障碍。再次,教师语言的互动性稍差,主要原因是教师提问频率不高和提出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最后,教师语言的目标性较弱,说明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制定清晰、准确的课程目标,导致教学的目标性减弱。

(二)思政课教学效果现状

王克[7]等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归纳为“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与能力、学习与教学互动、改变态度和产生行为”五个维度,并制定了相应的调查指标。为了加强调查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前两个维度合并,并对其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和改进,得出以下调查结论。

表2显示,相比思政课教师语言现状,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均值要低许多,四个维度的综合评价均在4分以下,这说明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改变态度和产生行为”两项评价最低。一方面,和专业课的性质不同,思政课产生的教学效果不是即时性或者显性的,而是延时性和隐性的。思政课对学生在思想、生活态度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许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并未有深刻体会,对于产生的后续行为也是同样的道理。另一方面,两个维度的调查结果依然具有参考价值,说明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真正结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和走向社会后将面临的实际情况,缺乏引导和预案教育。其次,学习与教学互动评价也较低,特别是“课堂上我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一指标的评价均值仅有3.80分,说明教师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学效果中的基本内容“增长知识和技能”评价均值也不高,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预期效果有一定落差。

(三)思政课教师语言与教学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语言调查指标和教学效果调查指标一一进行单侧相关性检验,一方面验证其相关性,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教师语言中的哪些因素会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检验结果显示,教师语言的每项指标都和教学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即思政课教师语言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有着直接且重要的作用,这和张坤[4]的论述一致。我们将相关性系数统计列于表3中,其中系数越高说明相关性越大,即教师语言指标对教学效果指标的积极作用越大。

研究发现,总体上和思政课教学效果相关性最高的教师语言指标依次是(v5)教师明确课程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v6)课程中,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沟通充分、(v8)教师的提问很有启发性、(v13)仪表和语言充满自信以及(v14)语言具有时代感五项,依次代表了教师语言的目标性、互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其中,和教师语言目标性(v5)高度相关(相关性系数≥0.5,下同)的教学效果包括:(v15)学习本课程,我获得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v17)课堂上我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v22)本课程为我今后思考和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提供系统框架与指引以及(v23)从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以后的生活与工作当中去。和教师语言互动性高度相关的教学效果包括:(v17)课堂上我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v18)上课过程中被老师的情绪感染以及(v20)学习本课程后我对社会的发展更为乐观。互动性是合作心理的体现,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可以增加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长远看来会对他人和社会更加宽容、乐观。和教师语言艺术性高度相关的教学效果包括:(v17)课堂上我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v18)上课过程中被老师的情绪感染、(v19)课程教学给我带来很大的思想变化以及(v22)本课程为我今后思考和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提供系统框架与指引。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师语言的使用情况对思政课教学效果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意义重大。针对调查中发现的教学效果的不足,并结合教师语言中对教学效果有高度积极作用的因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升教师语言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应该坚持教学相长,教师语言的互动性体现了教学的互动性,也是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学生参与度低是思政课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不够重视师生间、学生间交流,提出的问题也缺少启发性。教师应该从这两个问题入手,改善教学的互动性。

1.重视师生全程交流,有备而问

首先,师生互动不仅限于课堂上,而是应该深入到课前、课间以及课后等整个学期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对所学知识的消化进度。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和不断改进教学计划,设计一系列难度适宜、层次多样的好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有所依据,有所针对,有所启发。其次,师生互动也不仅限于口头表达上,肢体语言交流也很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点头或者赞许的微笑都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2.用引导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自主讨论,引入辩论式教学

当前,各个学校的思政课都在不断改革以求更加适应学生。实际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而促进其发挥创新潜能才是改革之重,这也是学生内心的真正需求。首先,教师应由说教式语言转变为鼓励、引导性语言,淡化思政课的理论性,突出实用性,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各抒己见,让每一个人都不再做旁观者,而是具有重要的“存在感”。其次,可以尝试采用辩论式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后自学的结合;另一方面,教师负责引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正反两方的激烈辩论而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二)提升教师语言的目标性

研究发现,提升思政课教师语言的目标性对于学生增长知识与技能、主动参与教学互动、以及解决日后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然而调查显示,当前思政课教师语言目标性明显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语言传达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语言的目标性。教学目标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思政课教师应对学生明确传达课程的教学目标,并用准确的语言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在教学过程中以目标为指导进行评价调控,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每堂课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引导他们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减少学生学习的随意性和被动性,提升教学效果。

2.利用语言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中生成的新目标

思政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思政课的性质,其教学目标不仅指课前预设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包括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新目标,主要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教师无论在教学的哪个环节都应将这些隐性目标融入其中,循循善诱,不断地引导学生向目标接近。

上一篇:塑造卓越领导力课程下一篇:首诊医师负责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