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为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申请

2024-05-01

转为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申请(通用8篇)

篇1:转为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申请

转为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申请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2009年8月来我院工作的,一直担任工程系辅导员一职,现申请转为思政课专职教师。申请原因如下:

一、专业对口,并有一定的思政课教学经验。

我究研生阶段所学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研之前曾在家乡的中学当政治课老师,读研期间,曾在学校附近的徐州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做思政课外聘教师。

在学院工作两年来我也从未放弃过对本专业的学习,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丰富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作支撑,不断提高思政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文化含量,争取把理论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

二、在两年多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具备了良好的与学生沟通能力 在担任辅导员期间,我秉承以下几点原则:以诚待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我以敬业的精神、对待工作的态度时刻感染着身边的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学生们也充分体会到老师的尊重,建立起了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会把这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原则运用到思政课堂,时常注意师生课堂内的理论对话和课堂外的心灵沟通与跟踪指导,观察学生行为心理动态,及时提供正确的指导,力求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辅导员工作很有意义,担任辅导员期间,我也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精力。但我一直很喜欢教学方面的研究,更希望能在自己所学的专业方面有所成就。同时我现在所带班级人数也很少,共有54人,且是两个不同的班级和专业,进行班级转接的时候也方便,不会带来大的波动。

作为思政专职教师,我一定会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恳请领导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宁红利

2011年10月11日

篇2:转为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申请

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整体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状况较好, 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教师不断充实到教学一线。然而,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高学历不等于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学术水平高也并不一定是合格教师。从业者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学术水准, 还需要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教学实践。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涉及领域广泛的系统工程, 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因此, 要按照时代要求, 从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的高度,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时期高校青年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斗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对于加强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 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发展到社会主义时期, 尽管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们党领导的事业也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毛泽东关于青年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思想并没有过时。新时期,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 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 仍然是青年成长的基石。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对培养和造就政治上过硬, 思想上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 具有重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这决定了高校思政青年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本身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 “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1]只有自己确立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才能感染被教育者。只有自己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也才能真正动情地、真心地、满腔热情地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 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国内外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是高校思政青年教师必备的政治条件。政治立场、政治方向问题解决了, 就能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无论何时何地, 不因任何困难挫折而放弃或改变自己的信仰, 即使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或者在各种观念的冲击下出现种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时, 也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毫不动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 引导学生信服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2 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教育人民, 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 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科学体系。要做到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 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刻苦研读原著和文献, 通过深入钻研经典理论, 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并善于从原著中学习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准确地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党的创新理论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 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引领者, 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影响大学生,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震撼力量感召大学生。

3 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教学科研两者是一个互相支撑的关系, 不能偏废其一。青年教师要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 把握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不断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 增强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厚度, 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注重深化学科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突出学科理论特色, 努力实现学科理论的自主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 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深深根植于现实实践。了解和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现状及发展前景, 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及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教育实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加强对研究对象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研究,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力图揭示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性。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问题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要求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 从学生、教学实际需要和增强教学效果出发, 注意研究的针对性和可应用性。

4 具备正确的教学观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人生价值、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出现的新特征, 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主动适应教育主体的转变, 要从以往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思考问题,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 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根据大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与时俱进, 将党的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引进课堂教学中, 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时效性。同时, 创新教育方法、手段, 把专业知识的学术性与政治性、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要求和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统一起来, 用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授,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解决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使大学生把思想道德价值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而把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需求,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 建立对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机制, 重视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所谓“校本培训”, 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 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方式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学校在教师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 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青年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 更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他们虚心好学, 对事业充满热情, 期望拥有高超的教学专业技能, 渴求社会尊重, 渴望事业成功。加强青年教师的校本研训, 促进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关键, 也是学校持续向前发展的基石。但是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对教材和课程教育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不足, 因此积极开展校本研训, 并以此为抓手,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寻找针对青年教师培训的有效方法, 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 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 具有显著的成效。

学校重视, 制度保障, 建立进修培训制度, 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开展系列青年教师专题培训活动。从加强教学基本功入手, 对青年教师“怎样写教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的专题培训。以青年教师为课堂教学监控重点, 跟踪青年教师课堂教学, 针对不足之处, 深入分析研究其原因, 逐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通过观摩教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促使青年教师不断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培训, 参加学术会议、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

通过校本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通过支持和扶持青年教师课题申报、课题研究, 引领和提升青年教师教研和科研能力。

由于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 没多少教学经验和独立开展科研的经历, 为了更快地培育青年教师成长, 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 采取一对一结对子方式帮带青年教师。

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因此, 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不可能一成不变。”一百多年来, 马克思主义从无到有, 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到现实社会制度, 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经历着曲折而又辉煌的历史。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发展自己的历史。这就要求青年思政工作者广泛接触社会, 投身社会实践, 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巨大变化, 实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威力,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新情况、新问题, 紧密地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联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并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不断进行提炼和总结, 为创新党的理论作出贡献。

在教学中, 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 将理论根植于实践之中, 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 把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存在的疑点、热点问题, 策划组织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 促进社会实践制度化, 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长效机制, 改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 “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优化教育教学的效果”。[3]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相长, 使青年教师不断得到锻炼与成长。

参考文献

[1][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

篇3:转为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申请

当前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关键在于思政课的教师,因为他们是这一历史重任的实际担负者和具体操作者。然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变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探讨。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与表现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在1974年首先提出的,并把它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作为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马斯拉池则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思政课教师处于长期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和妥善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产生的一种疲惫不堪的消极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将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和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

(二)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根据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其表现主要有三种:

1、情绪衰竭。思政课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疲惫的状态,容易丧失工作热情,失去创新与活力,减少工作投入与参与,缺乏教学充分准备和精心组织,极大地降低了思政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人格的解体。思政课教师面对过大的压力,易焦虑、恐慌、性急易怒;拒绝社会交往,不愿意与学生进行交流,消极地对待学生和同事,使正常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和敏感,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危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阻碍了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个人成就感较低。现阶段,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其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普遍较低,从而造成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社会作用与地位的价值肯定相对偏低,并有自我贬损的趋势,习惯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不足,知识欠缺,产生了过度的自卑感和强烈的离职倾向,这都是个人成就感较低所导致的。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近年来出现的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表现主要有三:

1、有损教师个体身心健康。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往往会比较疲劳、不安、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与热情,害怕交往,人际关系紧张,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就会产生衰竭、无助感,严重损害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

2、不利学生健康成长。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冷漠、麻木,备课不充分,课堂沉闷,内容陈旧,教法传统单一,势必会影响到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号召力,不但不能使思政课为大学生所真心喜爱,更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达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美国学者德沃肯(Dworkin,1987年)慨叹: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不利社会健康发展。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西方“和平演变”的环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同时,职业倦怠使思政课教师队伍里的人力资源遭到损失,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增加了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疗的费用支出。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社会、组织、学生及教师个体等因素与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1、过高的社会期望。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各界和家长对我国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学生成绩好、品德高、能力强,一旦学生表现不佳,尤其是大学生思想产生偏差、出现不良行为时,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因为社会习惯地把所有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责任都记在了思政课教师的账里。同时,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思政课老师的期望也日益分歧,在这种不恰当的过高的社会期望下,思政课教师的压力感与紧张感与日俱增。

2、组织支持不足。首先,高校领导不重视,缺乏民主管理与激励机制;缺乏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解、关爱与支持。其次,与其他经济、金融、管理等专业相比,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待遇、设备与经费的投入、进行深造与培训的投资明显偏低与不足。第三,领导、其他专业课的老师以及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评价,普遍较低甚至产生排斥和歧视。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思政课教师没有形成对思政课强烈的职业归属感与自豪感,反而逐渐出现了职业倦怠的不良现象。

3、学生的复杂性增强。今天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差异性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独立性越来越强的特殊的大学生群体,而且思政课作为公共课,每班上课人数多,师生比过高,在1:20以上,甚至更高,大大增加了思政课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和紧张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速度极大提高,使思政课教师在掌握信息方面的优势削弱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往往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帮助,选择了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英语、计算机等资格考证上,忽视思想道德的提升与修养。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日益严重,教师必须得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这些问题。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思政课教师产生倦怠心理。此外,学生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过多的测试与纸上工作,在大大增加教师工作负荷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

4、思政课教师的个体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既看不清思政课的历史使命,也看不到自己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理论功底不扎实,知识结构不

完善,缺乏工作热情;教学工作量大,科研压力大,职业稳定性下降,与学生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师生情感淡薄,因此思政课教师没有形成对思政课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自我评价低等不良反应,造成了思政课教师心理紧张、压抑,失去进取的驱动力,长期以往就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转行的心理与行为。

5、家庭的压力。“两课”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其学科地位相对较低,国家和高校对“两课”的重视与投入相对不足,从而造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与社会对他们的看法不成比例、高期望并未使得他们获得相应的高社会地位的困境。这种尴尬情境,在注重物质追求的社会里,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来自家庭方面抱怨、不满的强大压力。另外,思政课教师往往工作时间长、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致使其体力与精力消耗很大,因此,很难尽到对家庭的责任和照顾,这势必会增加他们内心的愧疚与不安。这种莫名的压力,也是思政课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最主要的塑造者和承担者,因此,面对这一群体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决。

1、社会方面。首先,政府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住房条件,医疗、保险等待遇;在人员选聘配用、职称评定、激励制度、经费投入等政策方面应有所倾斜,并大力维护思政课教师的合法权益,为培养一支立场坚定、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奠定坚实的物质与制度的基础。其次,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应对思政课教师有一个合理的期望,理解他们,热爱、尊重他们,给他们一个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减少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压力,让他们心情舒畅,满怀激情地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表明,公共信任与理解,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选择与工作表现,有着深刻的影响。

2、学校方面。第一,高校领导在情感上要尊重、关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在物质上要给予必要合理的设备、经费等的支持;在制度上要实行民主管理、科学评估、合理激励、必要培训,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满足感和创造性、积极性。第二,其他专业课的老师,要尽快改变对思政课教师的偏见,正确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不可替代的地位。理解、悦纳思政课教师,创造和谐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共同为祖国培养优秀英才和合格接班人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以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3、思政课教师个人方面。笔者认为,教师个人应尽量做到以下方面: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对思政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崇高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要求,激发自己工作的热情,克服教学过程中的不快与挫折,不断开拓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从而保持一种恒久的内在驱动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培养自己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做到干这行、爱这行。我们常对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都不感兴趣的话,那么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更不用说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了。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第四,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尤其是学生,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达到共鸣;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学会品味生活,放松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快乐从教,让职业倦怠无影踪。

4、家庭方面。家是人们经历风雨后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心灵受伤后疗养的净土,是人们受挫后扬帆的起点。改变人的思想是难度最大、最复杂也是最难做的一件事,思政课的教师正是做这件事的。因此,来自家庭真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尤其是来自父母、妻子(丈夫)的安慰,会使从事思政课的教师们轻松愉快地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永无职业倦怠感。

篇4:转为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申请

笔者收集整理了近年来中央等主流媒体对优秀思政课教师代表的真情报道,并对其做法进行了归纳整理,每每读过都让笔者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极大地激发了笔者从事思政课教学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老师,大连海事大学贾凤姿老师,上海大学李梁老师和安徽师范大学房玫老师等都是高校思政课一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懂、真信、真教、真爱”,被学生视为人生导师。他们赢得了明星般的拥戴,他们的课堂“一座难求”,被学生赞为“精彩绝伦”、“紧跟潮流”和“震撼心灵”,被誉为学生心目中“最迷人的课堂”、最受学生欢迎的“招牌课”。他们教学的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做好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充满了信心,特别是他们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对教师树立高尚师德,提高专业素质,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具有样本意义,值得研究和推广。

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本文通过解读部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成功做法,研析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提升途径。

1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政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培养职业自信和敬业精神,努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动力源。方永刚指出,“我这个人不信宿命,但我信使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推托不掉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为我的学生讲好每一堂课。”方永刚教授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他承担了十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他还完成了10余项政治理论研究课题,出版专著16部,撰写了近千万字科研论文。刻苦钻研、勤于笔耕的方永刚曾经说到:“一年365天,我有300天睡觉是在凌晨2点。”他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宣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他恪尽职守、甘于奉献,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宣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他知行统一、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当教师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时,才能努力自觉地践行思政课教学各项要求,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力求做到“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

2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根据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采取讲授、启发、互动、探究、案例、讨论、辩论、研究等不同方法,就是讲授方法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即根据授课内容采取陈述式、谈话式、鼓动式、控诉式、激情洋溢式等,以此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在2011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活动中,大连海事大学教授贾凤姿指出:要以“情感式教学”感动学生、以“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以“延伸式教学”打动学生、以“时尚式教学”吸引学生、以“快乐式教学”寓教于乐学生、以“方法论教学”武装学生、以“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以“自助式教学”激励学生。贾凤姿教授的思政课被誉为学生心目中“最迷人的课堂”、最受学生欢迎的“招牌课”。经过28年教学实践,贾老师逐渐完善了思政课的教学结构,以及技能、技巧的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并转化为美的教学形态,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内在的理性美、科学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并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学生的整个身心都被吸引与感染。通过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交流抓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关注的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生们的语言解读理论、引导青年,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提升了他们的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成为思政课的有力补充。她做到了理论科学性与教学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思政课常讲常新。贾凤姿教授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以真情投入激励学生,以言传身教培育学生,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借鉴。

3 坚持真懂、真信、真教、真爱

80后、90后的大学生视房玫老师为人生导师,学生们都亲切称呼她为“我们的房妈妈”,她的思政课在安徽师范大学成为了大学生们的最喜爱的课程。她3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懂、真信、真教、真爱”。从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坚持“四真”原则,就是她成功最主要的原因。“真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最新理论创新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疑惑诉求准确把握,善于用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真信”,就是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正如方永刚所说:“理论传播最讲究心口如一。要让别人信你讲的东西,首先要发自内心地信自己说的每一句话。”“真教”,在教学中讲述马克思主义原理要充满激情、理直气壮,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真爱”,就是热爱学生,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做到先爱人再育人,用教师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接纳你,才能到达“亲其师、信其道”。房玫曾经讲到,“只要用心去爱,用心去教这门课,思想政治课同样能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

4 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教学能力,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直观体现、深刻的哲理朴实表达、人生的真谛深刻呈现,使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得益彰。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还应注意课件是手段,为教学服务的,还得符合自身教学特点,课件版面要美观、大方、简洁、得体。上海大学李梁教授,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与推广。在课堂上,他赢得了明星般的拥戴,学生们用“精彩绝伦”、“震撼心灵”等词语来称赞李梁老师的课堂。他讲授思政课的核心价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们听完他的课后,个个昂扬向上、热血沸腾。他在课堂上的讲述生动迷人、课件精美详实、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轻松享受。他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教学可谓煞费苦心,8个移动硬盘,800G存储容量,1000多张光盘,已经拥有了超过1000G的教学素材,对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也已成为独到“招牌”。李梁老师下了很多功夫,潜心教学,把教材语言转变为教学语言是他长期积累和追求。生活中,李梁老师是一个普通人,没有特殊的头衔;讲台上,他深受学生们的拥戴,是他们心中的明星。我们大多数普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可以向他学习,我们离他并非遥不可及。

作为社会的人,作为发展中的人是需要榜样引导的。在优秀教师的牵引下,广大教师的就会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提升学识人格魅力,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综合素质。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是当代思政课教师的楷模,他们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科学理论的无穷魅力,用真情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他们的先进事迹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激励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本职岗位创造佳绩,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项目名称: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研究”(批准号2012G374)阶段性成果

摘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本文通过解读部分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讨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南方.数字解读方永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79223/79365/5562761.html.

[2]林自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3]魏晓文.理论科学性与教学艺术性的完美结合[N].光明日报,2010-04-09.

[4]李陈续.看房玫怎样教思想政治理论课.光明日报,2010-09-16:001.

[5]张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键要在“四真”上下功夫.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篇5:转为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申请

关键词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一、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情感无处不在,它以一种弥散的方式对是否接受及接受的程度发生影响。情感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对每一个环节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导向机制、动力机制。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信息的接收、选择发挥着重要的过滤作用。

在接受对象确定后,接受者会不由自主地对接受客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的产生,有时来源于以往的经验;有时是由于我们对接受客体瞬间形成的第一印象;有时是由于情感的传递等等。这种在接受活动初始就形成的情感,将对接受客体的信息择取、信息的理解产生重要的作用。接受主体会有意无意受到这种情感的驱使,从而使接受主体的注意力指向能满足接受主题情感需要的信息,回避或忽略与接受主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对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同时,情感还对接受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强度发生影响。对喜爱的接受对象,接受主体会保持更持久的注意,且注意的强度也更为强烈,因此也就越容易对接受客体加以接受,所谓“爱屋及乌”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反过来也就越能满足接受者的情感需要。

(二)情感的激发作用。

接受者的情感可能会加强或减弱他在接受过程中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判断力等等。当接受者的情绪状态不好时,他的大脑感受力随之降低,神经反应活动迟钝,从而使感知、理解、想象、判断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接受;接受者情绪状态较好时,大脑的感受力增强。接受者情感不仅影响接受的主导取向,而且影响能否接受。接受主体的情感状态不由自主地将内在情感转移至接收对象,使接受活动充满着一种情感色调,使接受活动具有一定的与接受主体情感保持一致的倾向性。当接受主体处于一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他往往对接受客体的感知取向、理解会带有这种否定性情感的痕迹,反之亦然。

二、合理利用情感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情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大学生的情感状态变化,适时地将大学生的情感状态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使他们尽可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不断提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效应。总的来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情感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要利用情感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首先必须要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情感的特征,用多种方式适时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一般可通过心理测试、交友谈心等方式进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普查结果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交友谈心是通过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大学生沟通情感,消除隔阂,化解冲突,转化后进,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积极的情感状态。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方便、灵活地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实践工作中,还需要对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加以利用。

(二)尊重并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环境。

对大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要尊重并尽可能满足,即承认大学生情感需求的特殊性、合理性与客观性,树立“尊重人的需要”的观念。如,对大学生交往的需求要给予尊重并创造条件使其得到满足。特别是大学新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远离家乡,离开了过去熟悉的成长环境,需要建立起新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新生有条件尽快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以促进其适应新的环境,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接受新环境对其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

(三)引导大学生的情感需求,避免不良情绪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对一些不合理情感需求,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不能采取无动于衷、冷漠轻视的态度。对不能满足的情感需求应通过引导促其走上正轨,防止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情感、情绪的能力,即对自己情绪、情感产生原因有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情绪表现有恰当的抒发,对自己情绪产生的结果能够正确地对待。另一方面,要培养受教育者有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即个人对自己的情绪表达及行为方式进行调节、选择的能力。面对同一情境个人可能有许多情绪表达形式,教育者要引导教育对象从多种可能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尤其要注意对冲动情绪的调控,对自己的消极情绪更要调控。

(四)帮助大学生实现情感升华,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自觉认同。

帮助引导学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形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同学个人之间朴素的手足情升华为富于理性的友谊。要帮助他们建立更高尚的情感世界,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健全的情感。了解、尊重、满足、引导、升华这五个方面逐层深化,紧密联系。而升华过程是最艰难的一步,只有实现了升华,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较高境界。要针对学生情感的实际需要,但又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地解决学生具体感情矛盾,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及时了解、尊重、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加以引导,帮助其实现从情感到道德品质的升华,才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6:转为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申请

教育跟其他职业相比是一种特殊的劳动, 其特殊性首先在于教育的目的不是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或无形的精神产品, 而是培育社会所需要的人;其次是教育的劳动对象不是冰冷的物体, 而是有情感、思想、个性的活体人。因此, 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跟其他职业人相比有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是以心灵塑造心灵, 用人格铸造人格, 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直接影响所教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且通过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家庭成员、亲朋好友, 以及教师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活动, 广泛地影响到整个社会。因此教师师德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 它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师职业道德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特殊的一个群体, 他们的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帮助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思政课教育教学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 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作为思政课教师, 应该把职业观念上升为事业境界, 强化师德建设, 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主流是好的, 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价值多元、信仰缺失的背景下, 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行为乃至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反映在师德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一些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弱化, 职业认同感不足, 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旱涝保收”获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 无心钻研本专业理论知识, 甚至视教育为副业, 敬业精神不足, 有的教师还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 只盯着职称评定、荣誉头衔等名利地位和个人得失;还有一些教师行为规范不严, 师德形象模糊化, 具体表现为师德意识淡薄, 行为规范不严, 上课自由散漫, 迟到早退, 随意调停课, 有的甚至上课时随便接打电话;甚至有些教师举止不雅, 言语不文明, 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科学性;还有些教师重言传、轻身教, 不能以身作则, 对学生只会“说教”, 不能身体力行。

总之, 上述现象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中所存在的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落实和践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今天, 如何应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不足, 就成为当下社会和学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索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指出“:全员育人, 教师是关键。”要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重要的对象, 针对目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丝毫不能懈怠, 必须强化师德建设, 采取必要措施, 帮助思政课教师具备更好的师德形象, 笔者认为具体应开展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从社会发展大环境方面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迅猛, 但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贫富差距、物质利益泛化等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 必然也受到冲击。表现为社会价值观的错位。市场经济大潮的消极影响, 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 包括当今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以及那些庸俗、低级的处世哲学直接而深刻地冲击着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 腐蚀着他们的灵魂, 使部分教师迷茫、困惑、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不加批判地接受了社会的不正之风, 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甚至产生了怀疑, 以致许多人不顾道德品质, 推崇金钱至上, 权力第一, 追求个人自我价值。

因此从社会大环境方面考虑需要把师德建设和物质利益保障结合起来, 给高校教师, 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坚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才能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

2. 从高等学校管理方面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都要通过对广大教师的有效管理来实现的。因此高校师德的建设, 关键在于制度的建设、管理模式的运用。

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必须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思政课教师师德评价制度。在现行高校的师德评价体系中, 具有不利于建立良好教风的因素:首先, 重科研、轻教学。特别是在职称的评定中, 决定职称晋升的关键因素是科研项目、论文数量, 过分强调科研, 进而导致教师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获得, 而忽视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 严重影响教学热情、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效果, 师生关系也愈加淡漠。其次, 不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

所以, 在建立师德考评指标体系时, 第一是要特别注意指标的选取。原则上应依据师德规范, 但内容应更具可操作性, 同时注意指标权重的合理分配。第二是确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对师德进行评价, 要把学生评价与领导、专家评价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评价;把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 注重平时考核;把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结合起来, 注重定性考核。第三是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和反馈。考评结果要作为教师奖惩和聘用的重要依据, 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定要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 起到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第四是规定职业道德的底线。即门槛要求, 针对思政课教师应实行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 实行师德不达标一票否决制。

3. 从思政课教师自身方面来提高教师师德建设

无论是从国家宏观大环境的影响分析, 还是从学校管理制度改变的分析, 师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到教师个人的修养上。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师德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⑴树立正确师德观念, 用爱铸就师魂, 用心培育学生。哲学家王充说过:“德不优者不能怀远, 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曾国藩也提出:“德为水之源, 才为树之根, 有德无才是愚人, 有才无德是小人, 愚人可教, 小人不可用也。”学生看老师也是这样, 既看才, 也看德。无才无德, 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 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 学生同情你;只有德才兼备, 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⑵思政课教师应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追求崇高境界。高校思政课教师跟其他教师相比, 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境界,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同时, 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上文化层次较高、价值取向理性化的群体, 仅从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的角度提高道德水准是不够的, 还应从理想志向等思想根源上要求自己, 既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还要有一种理智对待名和利的态度, 既要有一种对自己、对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平和心态, 也要有一种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总之, 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 不仅要从社会制度层面上去解决, 还要从学校发展角度去思考, 落脚点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只有把思政课教师是“生活中的人”和“天地境界”的人充分结合起来, 才能使我们在进行师德建设时, 有现实感, 有着力点, 最终才能取得成效。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教师师德的建设对育人工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从当前思政课教师师德现状分析入手, 重点从社会制度建设、学校制度建设和思政课教师自身努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师德,机制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澜, 白益民, 王枬, 陶志琼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张群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书育人浅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7) .

[3]何祥林, 黄吴静, 徐丽.教师为本-师德为魂[A].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 2010 (10) .

[4]陈占安.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11) .

篇7:转为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申请

关键词:思政课;专业成长;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61-02

成为一名让社会认可,同事称赞,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所需要的东西就是教师专业成长。所谓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教学生涯中能持续主动热忱地参与在教育专业知识、教学技术、教育态度与伦理等方面的精进活动,让个人能不断增能,促使个人在教育领域中能体现自我实现,并促进所隶属的教育环境品质的提升,是能让学生喜欢而需要的东西。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在其一生教育事业中不断遇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提高的过程,是看做一种事业不断创新、不断升华的过程[1]。在倡导新课程的今日,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提升专业品质,才能适应教育领域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新的形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使得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尤为突出。

一、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困境

思政课教师专业的成长、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演进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来自本学科的困境

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思政课教师承受的压力和必须迎接的挑战。

1.课程覆盖面广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门学科课程,其实质是一门综合学科课程,教材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四大模块的专业知识,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讲好这些知识,让思想政治课堂从各种高度概括的抽象理论中脱胎而出变得妙趣横生、生机盎然绝非易事。宽泛的覆盖面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背景要求较高,除以上专业知识外,还应对科技、历史、法律、宗教、古文诗词等等知识通晓一二,信手拈来,并且能用到恰当的地方。涉猎广博才能对整个思政课程运筹帷幄、娓娓道来,灵活传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旨在通过知识的传授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时代要求,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若教师的专业功底浅薄,思想政治教学就多停留在知识传授上,以课本知识传授,更甚者把课本知识打折了,难以提升能力和情感教育。反之,教师的专业素养底蕴深厚、视野开阔就能做到思政教学自然无痕。但专业素质的养成岂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教师的执着和坚持。

2.教材更新快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由于思想政治课教材与时政联系的紧密度决定了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材是全国统一的,高校政治理论课就设立有专门的教材建设咨询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咨询委员会,“由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中央宣传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工作,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等作为主管单位参与各项任”[2]。思想政治教材比任何一门课程教材更新的频率更加频繁。这点从教材版次上的变化就可以体现,高校政治理论课实施“2005”方案以来,高校思政教材已经多次修订出版,并且中宣部和教育部每年还就重大时政问题专门发文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其精神。教材的更新改变了教师一本教材用到老的局面,前进中的思政教材足以对思政课教师施以内驱力,促使教师在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中保持教学常教常新,做到专长领先。

3.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实效性、时代性特点,变幻的时政和时代的推进都令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资源日益丰富和宽泛,更明显地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不仅平日的课堂需要用上新鲜的事例来阐释思政课课程的理论,而且各级测试中运用的材料通常也是最新的事件;另外,网络时代下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十分便利的找到各种相关的学习资料,一些时政方面的知识他们获知时效性比老师更高。可见,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对思政老师形成很大的挑战。“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这长流水的搜集过程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精力,乃至贯穿整个教学生涯。快捷获取课程资源、灵敏把握时代发展也成为思政课教师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二)来自新课改的困境

21世纪初我国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是“以生为本”,革新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和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式的学习形式,“核心任务是转变学习方式,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3]。新课改其实质是要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这些都给教师教学的美丽蜕变提供了一次机遇,但也带来了教师如何突破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的困境。这就要求思政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转换教学思想,多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和个性发展;创新教学方式,亦培养学生的多样学习方式;构建多元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能走向成功。真正做到“思政教育进课本、进课堂、进学生头脑”[4]。

二、解决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参透教材,突围教材

教材可以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作为双方的共有资源,连接着教师和学生。教师传授也要先从学习教材开始,对教材的熟悉与否事关教师的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思政课每一模块的教材从页数上看都是几百页上下,并不厚,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教材有多轻松,相反,思政教材的学习过程:参透教材乃至突围教材是教师备课中第一要务,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从字、词、句、段、篇章中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思考教材的编排顺序意图,揣摩教材中案例的妥当性。参透教材最终还须跳出教材,借助其他教辅理解教材,如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每门课都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参照课标,吃透新课标对全册教材的总要求,把握每一课每一章节在学期或者阶段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能从总体上、前后联系上来钻研教材,做到胸中有全局。又能从部分中、微观里解析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参透教材为教师专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突围教材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高境界。突围并不限于传授教材的教学形式变化多样,还表现在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原版性,这尤其适用于思想政治学科,对教材精心加工制作之后的课堂方能流光溢彩。

(二)从点滴做起,注重积累

专业知识的深厚、思政教学的娴熟都离不开教师平日的点滴积累。新教学理念的领悟应用没有速成法,唯有通过教师的静心研习、细心揣摩,而后逐渐在教学中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提炼心得,最终乃有所成。研习揣摩的过程也就是积累学习的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学”和“思”两个字。由于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要发展,尤其不能闭门造车、孤陋寡闻,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习惯,网络新闻、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经典书籍、专业网站等无一不是阅读的资源,前辈、同行、学生无一不是学习的对象。优秀的教师一生都在寻找、开发、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学后所思必将增长智慧、激发智慧。专业智慧皆源于课程智慧,而课程智慧的生成得益于琐碎的积累。

(三)放下身段,重做学生

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政课教师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的过程中应做到心中常有学生,尽可能模拟学生的位置来分析课程资源,即师生换位,如这个案例如果我是学生能不能理解,他们有没有相关知识背景,是否能引起他们的共鸣等诸如此类。在我们应用的案例中如若学生们不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那么就要考虑换案例或者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背景。日常教学中,教师都会布置学生做练习,有的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在每学完一个章节后绘制知识结构图,学完整册后结合实例谈谈对整个课程知识点的理解,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深刻理解。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或其他原因,部分教师习惯于只是在评讲习题前对照参考答案,省去动脑练习的步骤。其实类似的这些事情也需要教师的亲力亲为,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无裨益。教师比学生提前做更多的练习,可以从练习中深刻理解各个知识点,从中找到一些规律。还可以合理地布置学生练习,挑选典型习题,剔除重复耗时的练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从被试者的角度来思维,拉近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掌握,且在运用的层面上增强了对教材的消化理解。教师自己动手绘制知识结构图也远比从教辅中直接取而用之来得更有价值,因为有思考才有领悟。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做的重要一条就是重做学生,用与学生最近的距离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结语

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困境诸多,我们与其在困境中哀怨教材编制不好、学生的不乖、社会的不认可,环境的不适等等,不如自我主动成长起来寻找出口。教师希望所教学生能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有所成就,而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更应懂得在困境中求发展,在专业成长中保持谦逊,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补充、自我修正,赢得学生的敬重、家长的尊重、社会的认可,实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5]的这类教师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之外,思政课教师还承担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蔡嘉,崔素雅.教师专业成长之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0).

[2]李长春看望慰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1/15/c_111440008.htm.

[3]石晶.优化语文作业,培养主动学习的高素质人才[J].语文月刊,2011,(11).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发[2005]5号.

篇8:高校学习型思政课教师刍议

如何才能成为学习型的思政课教师呢?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 叫“思路决定出路”。如果缺乏一种终身学习的信念, 那又怎么可能有动力和热情花时间在学习上呢?古人孔子和近代伟人毛泽东可以说是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孔子说,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又云“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毛泽东更是以自己的生命实践着终身学习的信条:他从小就爱博览群书, 即使在长征如此艰苦的条件下, 他也坚持在马背上读书, 甚至在临终前一小时, 仍然在读书。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和“革命导师”的毛泽东, 可以说是给每位立志于教书育人的思政教师上了终身学习的生动的“精彩一课”。

二、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

高校思政课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 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对涉及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 即使不能成为专家, 至少应该有超出一般人的知识储备。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如何把自己有限的学术生命运用好, 这则是一个大课题。因此, 要求我们既要有主攻方向, 又要有全面的知识架构。这方面, 管理大师德鲁克可以说是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他除了进行自己的专业管理学著作的写作外, 每三年时间集中学习一门学科。三年的专注学习能确保自己学得深入全面, 又可以提醒自己不断涉猎新学科、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 需要在成为教师之前, 就对自己进行一个比较细致的学术规划。

三、丰富学习手段

要真正构建好自己的学习资本, 除了看书外, 其他的方式, 比如观看视频、听讲座、参观实践、参加理论提高班、短期进修和较长期的学位学习都是必要的。这些手段可以互为补充, 因时、因地而宜, 选择适合自己客观情况的方式来学习, 以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作为高校教师, 我们应特别注重通过科研来促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本来就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 而进行科学研究时, 我们能通过带着问题思考的办法, 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 如此不但能多出科研成果, 也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

(1) 将自己的课程全部制作成型, 并制作电子文档。每一课以课时命名, 分别存作一个文件夹, 并在其中建立子文件夹, 其中应包括Word文档讲稿、PPT展示稿以及参考资料文件夹。

(2) 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对知识进行管理。思维导图, 又叫心智图, 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是提高大脑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提倡手绘思维导图, 这样可以激发思维, 当然也可以通过电脑来绘制思维导图, 并将绘制好的思维导图打印出来, 这样在更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及时找到知识的索引, 提升知识管理的效率。

成为学习型教师是必然的要求, 我们要从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丰富学习手段和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来打造学习型的思政课教师, 不负自己岗位的职责和人生的使命。

摘要:成为学习型思政课教师是由课程的性质、教师的角色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等决定的。笔者认为, 可以从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丰富学习手段和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来打造学习型的思政课教师。

关键词:学习型,思政理论课,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2003.

[2]彼得.圣吉, 等.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M].王秋海, 等译. (出版地不详) :东方出版社, 2001.

上一篇:祝身体健康的诗句下一篇:婚外情杀人案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