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

2024-04-24

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通用6篇)

篇1: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

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面临失传。历史国学无人问津。民族语言文字文化的传承。一些影视剧对历史的误导。年轻人的时尚化(不是拒绝时尚,而是应该更有中国文化的内涵)。一些外来文化的入侵(孩子学钢琴的多了,学习古琴一类的较少)。对文物古迹的不尊重。

:传统文化在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挑战,甚至是轻视。我们当中许多人追求流行新元素、时尚新生活。我们要世界的,却常常忘了我们是中国的。我们喜欢Hip-Hot,却不懂欣赏中国舞的刚柔之美;我们沉醉于R&B,却不学习中国绕口令的灵巧;我们疯狂于动漫游戏的虚幻刺激,却不懂中国棋术的沉稳与智慧;我们崇拜日韩偶像,却甚少去体味中国艺术家“戏里戏外皆生活”的真实演绎。我们开始忘了我们是勤劳勇敢的,而陷于现代人的虚幻与懦弱;我们开始忘了我们是乐善好施的,而逐渐去习惯冷漠与孤独;我们开始忘了我们是尊师重道、长幼有序的,而得意地追求所谓“自由新人类”;我们开始忘了我们是谦虚实干的,而轻易地就表现出浮躁与不安„„ 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访美时,几位华裔教授直言不讳地批评说,他们看到一些留学生懂ABC、懂美元,但却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了解《大学》、《中庸》,他们觉得这些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如此无知,又如何对中华民族、对国家能有了解、有情感、有责任心,并甘愿为他献身呢?振聋发聩啊!

一作为“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国电影和电视剧通过网络和盗版碟铺天盖地地涌入了中国。在填补了因中国滞后的文化制造业无奈留下的空白之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实施着对我们的“文化侵略”。今天的流行文化都难逃刻意制造的痕迹,韩片和韩剧亦不例外。看着矫揉造作却细致精

篇2: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

市人民政府:

北海“贝雕技艺”2010年5月获准进入广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目前,二轻联社正联合恒兴贝雕共同推进争取申报国家级保护,但北海贝雕技艺人才状况及贝雕产业的发展不令人乐观,技艺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大部分年事已高,有的已故,现从事贝雕工艺制作的也廖廖数人,更广泛题材的精品已无人制作,技艺濒临消失,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保护这一北海传统工艺的瑰宝,切实促进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成产业,繁荣旅游工艺品市场,打造成北海旅游工艺品的“地标产业”、“北海特色礼品”。

二轻联社十分重视二轻工艺品的发展,近3年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发展,制订实施了《北海二轻传统工艺品产业发展工作规划》,重点促进贝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60年代由北海二轻开发生产的北海贝雕工艺品达5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获轻工部“出口创汇先进企业金龙腾飞奖”,不少作品荣获过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程阳桥》、《真武阁》等作品曾入选人民大会堂广西厅悬挂。生产贝雕工艺品的北海二轻工艺美术总厂80年代鼎盛时期曾有从事技艺生产的人员达500人,成为二轻当时的龙头企业,并培养了一大批工艺大师。2002年企业停产,人才开始流失,2005年企业改制解体后,民营企业恒兴珠宝公司组织原工艺美术总厂的部分工艺人员继续开展贝雕生产,工艺技术也进行改良,完全采用海洋贝壳天然颜色进行抛光制作,不着色,深受社会各届喜爱,市场销售很好,也逐 渐成为北海对外交流的主要赠送礼品。几年来有不少作品荣获各类奖项,得到业界专家的高度赞誉,香港回归10周年广西区政府赠送大型贝雕《香港回归梅报春》,还收藏于港督府。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是目前广西唯一一家贝雕制作企业,也是国内规模最大、最规范的制作贝雕艺术品的企业,已形成年产值600多万元的生产制作规模。几年来,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投入近1000万元,开展贝雕工艺品的生产制作,也在技艺人才的培养上投入近100多万,但作为非公企业靠其自身难以承担贝雕技艺的传承重任,难以推动产业的发展。从事贝雕技艺制作的工艺人员工资待遇低,企业难留人,从一年前的30多人,到目前为止在恒兴从事贝雕制作的仅剩10来人。2011年初,海南省高级技工学校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近千万建立贝雕实训与生产基地,高薪从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挖走了4位工艺骨干,传授贝雕技艺,开展贝雕工艺品生产,并提出贝雕工艺属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和挖掘,要把北海贝雕技艺所有骨干人才均高薪聘请到海南开展贝雕技艺的传承,从而直接挑战北海贝雕工艺的发展,给北海贝雕工艺品产业发展增加压力。

去年以来,北海二轻联社加大对北海二轻传统工艺品发展扶持力度,加强宣传推介,加强产业发展规划。今年初开展了对北海贝雕技艺人员的情况调查,了解情况,建档立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推动“师带徒”的贝雕技艺培训。目前,联社与北海电视台联合采访拍摄贝雕艺人宣传专题片,与恒兴公司策划编写《濒临消失的艺术——贝雕》一书,加强宣传,希望进一步引起广泛关注,同时积极组织“北海贝雕技艺”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北海贝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保护好北海独特的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工艺品产业的发展,繁荣北海旅游工艺品市场,北海市二轻联社立足自身实际,积极主动谋划,努力推动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特此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工作建议,期待市政府加大力度扶持贝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一、把“北海贝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北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由文化、旅游、规划、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进行挖掘保护,规划发展。

二、制订“北海贝雕技艺传承与发展工作意见”。急切任务是加强对现有贝雕技艺人才的抢救性保护及利用,鼓励老艺人“ 传〃帮〃带”培养新人,确保技艺传承,不灭失。可由二轻联社牵头,文化、旅游等部门共同参与联合制订,报政府批准实施。

三、专门设立“北海传统工艺品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可从联社企业上缴的土地出让金中预算一笔资金作为启动基金,重点扶持北海贝雕工艺品产业发展。钦州市政府的做法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一笔资金扶持坭兴陶产业发展,仅2010年就划拨资金500万元给钦州坭兴陶产业协会,扶持产业发展,2011年在4000多万的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中专门划出一部分直接支持坭兴陶企业的发展。有力度的举措促进了产业加快发展,2007年前泥兴陶企业仅3家,2011年迅猛发展了20多家,工艺生产人员达1000多人。

四、规划立项建设“北海——东盟旅游工艺品生产及展销中心”、“北海贝雕技艺博物馆”。二轻联社开展可研并向市政府提交了可研报告,拟利用土地开展招商引资进行旧城改造,建设“北 海——东盟旅游工艺品生产及展销中心”,同时设想提出争取纳入北海“百家博物馆”立项,建设“北海贝雕技艺博物馆”。

五、扶持创建“北海贝雕实训与生产基地”。可参照海南省的做法,财政预算专项资金进行创建集工艺培训、研发、技艺演示、生产制作于一体的贝雕技艺实训基地。据恒兴珠宝公司和记者了解的情况反馈,海南省为扶持贝雕工艺发展,2011年拨付了专项资金650万元。

联社提出以上情况报告及建议,期盼市政府能加大力度加以扶持,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海贝雕技艺的传承与产业发展,为北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一份文化遗产。

附:《2011-2013北海二轻传统工艺品产业发展工作规划》

北海市二轻联社 2011年5月13日

抄报:市委王书记、政府连市长、政协车主席、人大李副主任、市委曹副书记、政府孙副市长、宣传部廖部长、组织部蔡部长、统战部唐部长、政府李副市长、彭副市长、梁副市长

篇3: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活动有关的各种资料既是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保护工作历史演变和发展状况的重要记录, 又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非常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建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文件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与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

目前, 档案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念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广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由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和反映其保护与管理的阶段性和全过程的所有成果及相关资料组成的信息载体集合。狭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审批和复查等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综合上述观点, 本文倾向于前者。可以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演变过程及其各个阶段文化的特征, 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状况, 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 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典型传承群体自然状况、文化背景、文化活动等的各种类型记录材料的总和。具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档案、申报与保护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和传承人档案。

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深入研究, 目前学界尚处于探索阶段, 还没有确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定义。本文分析认为, 可以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含义。广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是一种理念,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 它是以档案管理的理论为指导, 以档案工作的思维、方式和途径为参考,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狭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过程中, 将利用各种途径获得的, 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声像等各种载体进行立档保存的管理过程, 一般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分类、整理、鉴定、保管、编研、信息化利用等环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主要包括接收征集、整理分类和鉴定保管三项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接收征集是指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 通过专门的接收和征集的途径, 把分散在民间的自发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各组织已收集整理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以及其他有关档案, 集中到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进行保持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接收征集工作是建档的基础, 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流程的首要环节,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直接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对象的质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分类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将接收征集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科学组合、排列和编目, 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整理分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重要部分, 是对接收征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必要延续, 同时又是鉴定、保管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前提和基础。接收征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如不加以整理分类, 则处于杂乱、无序状态, 无法保管利用, 也不能有效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价值。因此, 需要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 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整理分类, 使之系统、有序, 为之后的档案保管、服务利用以及档案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具有类型多样、来源广泛、管理者情况复杂、内容复杂等特点, 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鉴定有着与一般文书等类档案不同的鉴定原则与方法, 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鉴定方法, 而需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点, 按照全面性、历史性、发展性、效益性以及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展鉴定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管同样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长久流传的一个重要方面。离开了科学的保管,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面前难以永久留存。档案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管就是在各个机构现有的模式下, 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档案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保存和维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促进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作为中国各个民族智慧和才能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全人类关注和重视的珍贵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我国当代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热点问题。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部分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或濒临灭绝。保护工作严峻, 如何对非物质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档案”, 是特定集体、个人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教育、文化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传承后世的各种非物化形式的历史记录, 其载体往往是人。作为档案的一部分, 其基本功能是保存和再现文化的真实面貌。但人的记忆并不能忠实反映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 它会因记忆能力欠缺而丢失、因想象干扰而重塑、因载体生命消失而失传。因此, 必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以规避人的记忆失误或生命终结而造成的损失,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准确性、形象的具体性和内容的真实性。通过档案构建社会记忆, 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营养, 使得后人通过传递文化和后天的学习, 借以吸纳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进而创造新的文化。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早提, 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非物化的、活态的和无序存放的财富, 容易流变丢失。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一种独特的档案, 其价值显得非常珍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 是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直接反映了文化活动项目的基本面貌、传承情况, 也是文化发展、历史发展的间接见证。作为一种珍贵的、重要的档案文化资源, 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不仅有助于完善现有档案资源, 建立特色档案馆藏, 更有助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近几年, 全国各地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中, 正是基于此目的。实践证明, 通过笔录、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挖掘, 同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无疑是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有利于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其非常容易失传, 为保存需要, 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 以合适的载体将它们的核心内容整理、记录下来, 这样便产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档案家族的新成员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形成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然而,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并不是保护工作的终点。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只是一种暂时存在形态, 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 如举办展览、开展编研等, 开发出蕴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的精髓和灵魂, 将固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为活态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发展。

而利用恰恰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建档则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档案利用是档案管理部门以库藏的档案资源为依据, 通过特定的方法与途径, 提供档案信息给用户, 服务社会各项事业的一类业务活动。它的基本工作内容包括了解和熟悉库藏档案资源的内容和成分及各类档案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预测和分析社会对档案资源的需求特点, 掌握档案利用需求的发展规律;向各方面用户介绍和说明库藏中的相关档案资源线索, 主动开展档案咨询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 迅速、准确地向档案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档案文献。

从档案管理不同业务环节和流程之间的关系来看, 利用服务的重要基础是除其之外的包含接收征集、整理分类和鉴定保管环节的建档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利用服务虽然在整个档案管理过程中位于主导地位, 但必须依靠于建档工作, 没有建档工作便不能进行和发展。如果建档工作的接收征集、整理分类和鉴定保管环节开展得不理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利用服务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很容易陷于衰竭的境地。同样, 如果不根据社会各方面用户的需要, 积极主动地开展利用服务, 而只是闭门造车, 埋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接收征集、整理分类和鉴定保管环节, 那么建档工作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 必须通过加强建档工作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 确保服务成效;以搞好利用服务工作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的完善, 夯实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智为, 邓绍兴, 刘越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程齐凯, 戴旸, 周耀林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3]罗宗奎, 王芳.知识产权体系下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优势和基本原则[J].档案学通讯, 2012 (2) .

[4]王云庆, 陈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2 (4) .

篇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来的, 起初只有物质遗产这一概念, 并没有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在1972 年11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 其目的是保护人类特有的文化以及自然遗产, 并提出了世界遗产的概念。在2003 年10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第2 条正式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即是被群体、社区或者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观念所述、表现形式、社会实践、技能和知识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相关的条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定义, 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 年3 月也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鉴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的消灭, 我国在2011 年2 月25 日,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进一步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第二条明确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优质的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在不断的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使我国古代留下的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撞击。

目前受撞击最严重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我国缺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应的政策、专业的人士以及对这方面的投资。现在大部分的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经济利益, 他们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不惜对我国古代的文化精髓进行篡改, 使很多民间文化失去了其本来的本质, 甚至有些是对我国文化的亵渎。其次, 现代的人们大都喜欢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颖事物, 而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致使很多古代的经典手艺和艺术得不到传承。此外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外来文化的侵袭, 甚至被外国人用来获取商业利益。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财产是有其自身价值的, 它不仅可以起到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 同时也有创造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价值, 更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保护我国国家安全的价值。

在历史传承价值方面, 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口头、群体创造的, 是能真实的反映民众生活的。这样更有利于后人接触历史, 了解历史, 让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如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会增强我们的民族情感, 增强民族认同感, 把我国历代留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彰显我国古代社会的强大和团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同时, 也创造出了社会经济价值。经济价值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出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形态, 我们要投入大量的财政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在投入经济的时候, 我们也得到了回报。

三、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建构

我国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来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护我国的非物质遗产。在法律建构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便利于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完善。

首先遵循的是“权利原则”, 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 首先要考虑公民的权利以及他们的社会权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并非所有的都是符合社会发展, 都是有利的, 我们在保护的同时应认清哪些是精华哪些糟粕, 充分保护各种权利。其次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过程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们要相信人是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传承下去的, 我们要尊重人的需求, 一切以人的社会需要和内心世界为主, 不要把一些人们不需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加给个人的意志之上, 如若不遵循人的需要则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其本来的属性。

在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框架过程中, 要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其次, 我们要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 政府是主要的主体, 但是光有政府的支持和援助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更多的主体来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特定群体、个人以及非政府组织, 都必须参与进来, 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在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的同时, 我们还要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 设立该组织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审批,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行性论证,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科学的规划。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 它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经济、文化、社会的见证。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神, 以及其蕴含的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 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但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正在遭受各种损害, 我国各民族留下的民族风情也在濒临灭绝。因此, 我国必须完善相关立法来保护我国难以多的非物质文化, 让记载我国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法律保护,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知识正义论[J].行政与法, 2007 (7) :88.

[2]宋红松.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J].研究与探索, 2003 (3) :46.

[3]朱雪忠.知识产权协调保护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

篇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在湖北襄樊举行的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9次会议, 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6个国家的8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此次会议对古村落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传统节日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开展讨论。与会专家认为, 社会发展不应离弃传统文化价值, 经济开发应与文化保护同行。显然, 当前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是可喜的。但是, 现实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却不尽如人意, 要全社会自觉地形成保护意识还有一定的距离, 要提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许多客观因素都存在着障碍。

首先, 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认识不够。当前, 许多地方领导只重视发展经济, 忽略文化, 缺乏对文化认识的深度, 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 物质富裕了, 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发展。诚然, 文化需要以物质为基础, 但是物质又以文化为促进,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是无法分割、无法孤立的, 所以这种只重视经济, 忽视文化的思想认识是片面性的。我们应该两手抓, 一手抓经济, 一手抓文化, 使地方经济和区域文化平衡健康地发展。

其次, 是社会对文化的破坏。第一, 社会对文化的破坏主要是因为社会体制的不合理,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矛盾产生战争所引起的, 这样的破坏和损失是相当巨大的, 甚至会造成一个时代文化的断层, 无法弥补。中国文化历尽沧桑, 始终传承不绝, 具有顽强的再生力, 无与伦比的延续性。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不曾中断的古老文化。第二, 由于集权统治者为了统治政权和维护上层建筑的利益引发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 如封建时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现代的“文化大革命”无不是对文化的严重破坏, 甚至使一些文化灭绝。那些看不到的间接的破坏更是让人扼腕叹息。

再次, 是文化自身的矛盾性。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时间检验传承下来的, 可以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但是随着人类科学的快速发展, 现代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矛盾越来越多。我们在这种矛盾之前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 做到存精华、去糟粕;取优秀, 摈不良。不要概而要之, 也不要概而弃之。

因此保护好文化遗产任重道远, 不仅要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 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和平的社会环境, 和一个有序的文化氛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文化是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存在的, 两者密不可分, 前者基本是“死态”, 后者基本是“活态”。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其中非物质文化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 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 (一) 口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二) 表演艺术; (三)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四)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人类的情感, 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往往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 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等。

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国农村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但在变迁的步伐中, 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古民居以及周边的环境, 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现存的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我国传统文明的结晶, 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建筑、伦理和风尚, 显示了我们的历史脉络和传承关系。这些文化遗产都应该妥善保护、竭力抢救, 因为这是我们今后生存发展的文化原因,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明内容。

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 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当前, 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村镇、传统乡土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处于关键时期,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出发点。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台一系列措施, 主要实施内容包括下列9项: (一) 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 全面普查, 摸清家底, 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 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制度。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标准, 经过科学认定后, 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 (三) 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 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四) 建立文化传承人 (传承单位) 的认定和培训机制, 通过资助扶助等手段, 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 (五) 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 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同时, 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 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 (六) 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七) 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提高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八) 建立起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 (九) 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培养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专业知识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大众性和世界性, 又有着独特性、地域性的普遍与特殊性文化。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中, 我们必须从维护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的高度, 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国家文化主权的高度, 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将伟大、丰厚、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继续传承下去, 并让其闪烁出更璀璨的光芒。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 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传承和保护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现代人刻不容缓的责任。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新编》.

[2]《中国文化的特征》.

[3]《中国文化报》.

篇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有关内容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 表演艺术;

所谓的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代表性的门类通常是音乐和舞蹈。有时将杂技、相声、魔术等也划入表演艺术。

(2)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 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 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 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辽源市龙山区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龙山区文体局申报的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 显顺琵琶学校, 沙金木雕。

显顺琵琶学校是由我国著名琵琶教育家、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 民进吉林省委常委、民进辽源市主委, 吉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琵琶之乡杰出传承人, 吉林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 吉林省第五届创业先锋, 2011年感动吉林文化产业带头人周显顺先生创办并以其名字命名的特色品牌学校, 是全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琵琶专业学校。学校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千平方米。显顺琵琶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琵琶专业人才。已培养3000多名学生, 其中考入到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学生达580余名, 在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学生中就有一半以上是周显顺校长培养出来的。其他学生分别考入了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显顺琵琶学校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琵琶之乡得以杰出传承。

龙山区沙金木雕工艺厂, 融传统与现代技法为一体的、极具北方特色的沙金木雕工艺, 早已以其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沙金木雕工艺还将以其独特艺术价值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沙金木雕工艺作品题材广泛, 工艺精湛, 造型自然生动, 构思巧妙别致, 刀法纯熟质朴, 粗犷中见细腻。其产品不仅畅销省内、国内, 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 受到世界各地的好评, 发展潜力很大。沙金木雕工艺产品多次参加国内各大展销会, 并多次获奖。沙金木雕工艺已经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沙金木雕工艺厂也已经申报了沙金木雕工艺改扩建项目, 这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弘扬民间艺术、发展文化产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龙山区文化馆申报, 2012年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5项, 龙首山传说, 寿山传说, 曲氏精艺木雕, 龙山王氏泥人, 王氏手工木雕。这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采取了各项保护措施, 积极宣传展示, 积极培育新人, 积极对外文化交流。向市宣传部, 龙山区文体局申请发展资金, 用于发展技术, 培训学员, 使得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与传承。

上一篇:新乐省级园林城市创建下一篇: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