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2022-11-09

近年来, 从人才市场和报考志愿的学生人数来看, 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但从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分析, 该专业毕业生并非所需, 究其原因, 高职院校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1 专业定位模糊, 需准确定位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 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 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 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面非常广, 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是不现实的, 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 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 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 达不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说, 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 或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因此, 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 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1.2“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 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 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 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 必须采取加强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加以解决。

1.3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 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看来, 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 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 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 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 实践训练水平不高, 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1.4 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 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 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1.5 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 内容陈旧、落后, 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 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 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2 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2.1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目标。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审定。

2.2 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 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 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 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 坚决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 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 主体框架思路如下:

第一, 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 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 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 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 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 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

第二, 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 应进行优化组合, 加以综合化改造, 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第三,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 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 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

第四, 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根据上述框架思路, 专业课程体系由综合化系列课程和专门化模块课程两部分构成:

综合化系列课程。机械制图:包含原机械制图内容, 增加计算机辅助绘图 (AutoCAD) 内容, 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 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融为一体。

机械设计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内容。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

控制工程基础: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 L C、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内容, 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造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 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初步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

传感器技术:主要包含检测各种物理量的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包含计算机原理、信息处理、编程三大部分内容, 以完成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培养。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主要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控制方法和策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等。本课程要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强, 完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专门化模块课程。该模块主要根据设立的几个专门化方向, 同时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趋势以及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般在毕业实习时完成。该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前的培训, 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 必须突出实践性与综合性。

实践教学课时设置原则。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量”原则。在课时数量上应占整个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 0%及以上, 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是“适时”原则。根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及时跟上教学实践环节, 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

3 专业特色与创新

建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等三个层次, 不包括实验、见习和生产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作为最低层次由专业教师进行考核, 并要求学生达到这一阶段的考核要求;专业技能考核作为第二层次的考核实行教考分离, 由学院组织统一考核;将集中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作为最后阶段最高层次, 由技能鉴定部门组织考核, 让学生最后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 最终达到培养目标。

强调实行“双证书”教育。选择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和考试要求列入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之中, 作为学生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比如全国中级制图员资格、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证书、电工和机械加工中级工等级证书以及数控加工中级操作工证书等;

4 结语

院校应该加大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投入, 建起各种实训基地, 由双师型教师指导,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只要我们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大胆打破原课程的体系, 大幅度增加新知识, 大幅度增加动手实践训练, 同时大幅度削减陈旧的知识, 办出自己的特色, 就一定能够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现状, 提出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和结合各自实际的特色创新。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日]三浦宏文.机电一体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OHM社, 2001

上一篇:道路桥梁施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控制措施下一篇:裂缝性储层控压钻井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