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浅析

2022-09-11

1 重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1 生态农业综合效益高

一般来说, 生态农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高投入产出率高、加工增值率高、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效益高等特点。例如, 2011年重庆市开县关面乡泉秀村村民们靠种植云木香年收益上万元。又如, 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的权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沼气为纽带, 推行“猪—沼—果”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既解决了养殖场的排污, 又实现了种植业的增产, 探索出变废为宝, 种养殖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1.2 生态农业产业主导强

生态农业重庆三峡库区农民奔小康的首选产业, 致富的产业, 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驱动能力强,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增加移民就业, 给农民收入可观的经济, 而且还能促进加工、运输业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据此, 生态农业应成为重庆三峡库区农民增收的主力产业, 也是重庆三峡库区农民增收的希望产业。例如, 近年来, 重庆三峡库区除了建成全国最大的柑橘、脐橙以及榨菜生产加工基地外, 还培育了集农业科技、产业、旅游与商务于一身的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形成了各具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 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生态农业资源潜力大

重庆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光、热、水资源丰富, 一般海拔高, 立体气候明显, 生态环境很好, 被现代工业污染小, 武陵山, 大巴山植被茂盛, 绿树成荫, 河流、水库、池塘、水资源丰富, 大部分水质清新无污染, 形成重庆地区罕见的绿色生态环境, 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发展“无毒、无公害绿色食品”这一特色产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重庆市开县满月乡, 草原丰富, 可以发展肉牛、山羊等草食动物, 乡政府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在“特色”上做文章, 带动扶贫示范区的建设, 使扶贫示范区上了档次升了位。

2 重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市场信息传递不快

重庆三峡库区农民, 因为由于处在边远贫瘠的自然环境, 交通闭塞, 通信不畅, 缺乏市场需求的更多的了解, 更不用把握市场。大多是“凭着自我感觉抓生产, 跟在别人后面搞调整”, 产品质量不高, 初级产品多, 加工产品少, 精深加工产品和名优特新产品更少;品牌意识不强, 持续发展力弱;产业规模小, 形成不了支柱产业。

2.2 科技推广力度不大

重庆三峡库区在农业科技, 尤其是生态农业的种植、养殖技术推广上严重滞后。即使有一些实用技术, 也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粗放经营, 产品成本高,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 年轻人不爱农、不懂农、不从农, “谁来种地”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 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

2.3 示范基地建设不强

重庆三峡库区不少生态农产品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 而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或零星的小打小闹, 没有形成规模, 吸引不了市场, 缺乏参与大市场流通的能力。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中介组织不完善, 产业链缺乏张力,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滞后, 大多数农副产品以原料进入市场, 很难实现更多升值。

3 重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采取的有效措施

3.1 更新观念, 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第一, 要调整品种结构。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的原则, 向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并彻底改变主要从事种自养自足产品的现状, 向生产更多优质的产品转变, 从而占领省 (市) 及国际市场。第二, 优化资源配置。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 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态农业, 充分利用现有的山地资源, 发展地方特色种植和养殖业。第三, 要畅通流通体系。把分散、零乱的产品经营, 通过专业合作社联系定点销售地, 抢占市场, 扩大产品销售。

3.2 树造品牌,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应该注重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 努力提高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农技站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依托农校、农函大, 搞好农民科技培训, 鼓励“土专家”“田秀才”, 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加工信息和科技承包服务。例如, 重庆市移民局和西南大学合作, 制定“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并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受益面广的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又例如, 重庆市开县提出了走特色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在稳定粮油和生猪生产的基础是, 着力发展柑橘、蔬菜、中药材和山羊、生态鱼、肉兔等特色产业。现有开县锦橙、开县木香、开县春橙、开县龙珠茶、“九龙山”大米、龙须牛肉、开县冰薄月饼、水竹凉席等驰名品牌。开县近年来, 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 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

3.3 创新机制, 激发生态农业发展活力

一要建立灵活的经营机制。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协会、合作协会、互助保险和各种专业服务组织,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二要推进产业化发展格局。以市场牵龙头, 以龙头带基地, 以基地带农户,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例如, 1997年落户重庆市忠县的中美合资的“忠县施格兰柑橘产业化项目”, 总投资5.8亿元, 建成国内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和果汁加工厂。项目全部投产后, 1万多名三峡移民年均增收500元以上。2014年9月, 该县35万t柑橘加工项目又正式开工建设, 建成投产, 到2019年实现全负荷运营, 该项目将大大提升柑橘附加值, 完善“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产加销研学旅“六位一体”产业链。此外, 这一项目结合退耕还林工程, 建设0.67万hm2高标准柑橘种植园, 有利于缓解三峡库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找到了有效途径。

课题负责人:易强

课题组成员:朱毅、鲁燕清、潘仲海、莫申容、顾伟新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21世纪经济的主题是绿色经济, 生态型产业是21世纪世界的主流产业。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 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 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研究,三峡库区

上一篇:ERP系统在成品油营销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石油工程基层企业市场化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