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023-05-16

第一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对话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张兆安研究员

编辑:admin 时间:2011-3-24 21:46:00

“十二五”开局之初,中国经济就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保持着世界第一商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商品进口国的头衔。从经济总量只占日本的二分之一,到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中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在中国的沿海,已经出现了省份经济可以匹敌东南亚国别经济的比对;如已是全球第一大港的上海经济总量和泰国相当,相连的江苏经济总量超过了印度尼西亚。就中国的深层次变化而言,城乡差距开始出现缩小的势头、环境保护终于不再让位于经济增长、中西部进入跨国公司新一轮直接投资的首选、创新驱动成为破解发展瓶颈的首要理念„„总之,中国如同在世界经济海洋上高速行驶的巨轮,被发现的已经不只是上海这样的桅杆。西方看中国,再也不是拿着望远镜倒过来只看到中国的渺小;当然,我们也不希望西方拿着放大镜,无限扩大中国的经济能量。对此,我们必须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祖国,了解她变化中的“大”和进步中的“别”;中国之大,在于区域辽阔,她的国土面积相当于40个英国或26个日本;中国之别,在于区域差异,她拥有后工业化、重工业化、初步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为主体的各个代表区域。而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笔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张兆安研究员,现将我们深入交流的基本成果公布于“新财经周刊”,以期获得读者朋友的共鸣。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是板块经济

王:你曾经长时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区域经济的研究工作,最近10多年来又考察过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也比较过我国区域经济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大都市圈的区别。那么,在你看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是什么呢?它和美、日、德等国的明显区别又在哪里呢?

张:如果用一句最简练的话来进行归纳或表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就是板块经济。具体来讲,我国板块经济是基于资源禀赋、地理优势、产业布局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按现实态势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或四种形态。

第一个层面,可谓是 “大板块”。从全国来看,可以分为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等四大板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或者说是全国的基本构架。第二个层面,是 “强板块”。在全国四大板块的区域范围内部,还分布着一些经济势能强劲的经济区域。这些经济区域,有的主要是在本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如东南沿海地区的珠三角;有的主要是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如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第三个层面,是 “新板块”。这主要是指一些后起的区域经济发展亮点,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抓住后发优势而崛起的板块,而且主要是以各个省会城市为中心、周边一些主要城市为呼应而形成的区域经济板块,如武汉城市圈,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所形成的 “长株潭”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等。第四个层面,是目前开始活跃的 “常板块”。这主要是指一些通常概念上的区域经济板块,例如,由一些地级城市为主所构成的区域经济,当然,这个层面上也可以把面广量多的县域经济包括在内。

从我国的四大板块来看,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很不平衡的,在历史演变上和现实发展中都形成了 “东西差距”和 “南北差距”的态势。例如,在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东部地区所占的比重接近60%,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三大板块加起来所占的比重才40%多一点。这表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当前的区域经济主要还是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 “珠三角”、 “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因此,统筹区域发展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

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区域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发展政策聚焦点有明显差别。如美国按地理区域也有实力领头增长的州际板块经济,但其依托太平洋、大西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化便利条件充分发展,各板块之间的国际化程度是相当的。美国又较早地完成了铁路动脉的全国均衡布局,各板

块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也十分便捷,其发展差异已经主要表现在法律、教育、科技、医疗等上层建筑层面,而不是体现在经济政策如对吸引外资的具体鼓励上。

尽快让城市群向欠发达地区延伸

王:据我了解,民建成员在参与板块经济建设与发展方面非常活跃,作为民建上海市委的专职副主委,你经常参加各项针对性的调研工作,自然也十分清楚各个板块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各自优势。而发展往往会形成特征,既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是板块经济,那么,板块经济发展的特征模式是什么呢?张:从本质上和推动上来看,板块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就叫都市圈,或者说叫城市群。

很显然,在中国区域经济的现实发展中,哪里有都市圈或城市群,哪里就是发达地区;哪里没有都市圈或城市群,哪里就是欠发达地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什么相对这么发达?因素很多,主要是因为那里有三大 “发动机”,那就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三大都市圈。例如,在2010年, 16座城市的长三角,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国内生产总值要占到全国的近五分之一;苏浙沪两省一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人口约占全国的5%,却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四分之一;珠三角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0.57%,人口约占全国的3.6%,也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足以可见,都市圈或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擎价值,也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从全国的发展现状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都市圈或城市群发展起步比较早,成效比较大,如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三大都市圈。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已经有了一些城市群的发展,如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太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东北地区的辽宁沿海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经济区等。在西部地区中,西南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模样,如发展势头不错的成渝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目前,唯一比较缺乏城市群发展模式和发展形态的就是西北地区,由于没有城市群发展的强力支撑,西北地区的发展就显得相对比较落后。当然,随着国家对新疆开发战略的新政策布局和西安、兰州等西北名城的产业积累与科技优势,西北地区出现新兴城市群是必然趋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是地域高度集中、功能高度集聚的 “局域经济空间”,而 “非都市圈”是弥散的 “广域经济空间”。因此,为了使两个落差比较大的经济空间实现有效对接,必须要有助推梯度转移的“二传手”式的产业聚集带。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现实发展中, “梯度”不畅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东西部之间和南北地区之间,缺乏连接东西南北强有力的区域经济,尤其是具有很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从而使得各个板块经济之间缺乏有效的梯度转移和产业对接。从这个战略视角出发,在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应尽快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延伸,可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为标杆,尽快培育壮大具有桥梁作用的“中部都市圈”,谋划发展好 “西南都市圈”、“西北都市圈”以及 “东北都市圈”。

跨行政区的都市圈带动力更大

王: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将会得到更有效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今年全国人代会审议的全国“十二五”规划中,都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部署。这些部署,是对已有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有新的发展判断。而既然都市圈或城市群是板块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那么,都市圈或城市群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什么呢?

张:从发展现实和 “十二五”发展思路来看,基本路径就是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周边城市和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同时,中心城市在功能上也会有新的发展。

拿长三角来说,上海、南京、杭州这三个中心城市组装成一台发动机。这个发动机一开,把周边的中等城市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全部带动起来了,所以长三角就起来了。拿珠三角来讲,主要是有了广州和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联合带动。同时,我个人还认为,凡是跨省界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和联动发展,比单纯一个省域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更大。例如,珠三角是先发展地区,但珠三角主要是在广东省行政区

域范围内,但是,等到长三角一经发力,就开始出现了赶超珠三角的态势。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长三角包括了跨省界行政区域的苏浙沪两省一市。因此,如果跨行政区域的都市圈架构得好,就一定可能比一个行政区域内的都市圈发展得更有规模,更有带动能力,也更有国际影响。

对全国的区域经济来讲,中心城市明显具有比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在带动周边城市和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心城市本身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匹配新兴的产业优势和功能要素;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担当带动周边地区继续发展的责任。

如何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王:我国的区域经济既然是板块经济,板块之间就一定存在着差距。我最近一个时期接连考察了北京、天津、浙江、贵州和云南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结合我自己对上海的了解,事实上经济差距还比较明显。如浙江省沿海农民的年可支配收入与贵州省很多地区职工的年可支配收入相当;就长江中部和入海口比较,上海的经济总量是武汉的两倍多;就长三角区域内, 2010年杭州的税收收入也只相当上海的45%。那么,应该如何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张: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既是现实发展问题,也是历史延续问题,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常态化的基本特征。关键在于,这种不平衡性是否能够为整个社会所接受,或者说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

一方面,不平衡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在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就拿生物界来说,影响生物成长发展大体有三种选择:一是自然选择,二是人工选择,三是自我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同样道理,这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中反映得十分明显。在改革开放之前,三大都市圈大都处于自然选择状态,以及由各自的发展潜质决定的自我选择状态。长三角的各项经济指标优于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大部分又落后于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率先导入和享受改革开放政策,因而政策效应十分明显,政策选择也是人工选择,使得珠三角一跃跨入到领先地位,长三角开始落后于珠三角,而环渤海地区则更落后于长三角。由此可见,三地在不同时期的差异十分明显,随着选择要素的变化而发生动态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是常态。

另一方面,差别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如果说不平衡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那么,在区域统筹引领下的差别发展则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例如,对于地域属性、环境属性、功能属性相近或相容的经济区域之间,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差别发展。差别发展就是让一部分 “区域”率先发展起来,产生较大的落差,在市场和利益竞争的驱动下,由差别推动了发展。我们仍然可以从实证的角度来考察,由差别发展引来差别竞争,而差别竞争必然会带动共同发展。例如,当珠三角领先于长三角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长三角大踏步、大手笔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长三角的潜质优势,于新世纪之后又重新超越了珠三角,在新的平台上领先于珠三角,从而使得长三角和珠三角并驾齐驱。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更近的案例——这些年环渤海地区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引领下强势崛起,有可能在 “十二五”期间超越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些发展事实,实际上也可以充分说明差别发展的适用环境、发展魅力和后发潜力。

如何统筹协调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王:既然我国区域经济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那么,如何缩小这些差距?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你对统筹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具体建议呢?

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仅使各经济区域之间得到共同发展,而且在共同发展中不断地缩小差距。这也是市场调控和宏观调控的双重调控的最终目标。实现双重调控的主要抓手是 “协调发展”,也可以说是非均衡发展的基本策动力。从协调的内涵来看,协调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一是市场化方式。例如,经济区域之间形成资源配置通道,实现低成本双向资源配置,实现双向产业

投资,建立双向的大物流体系,建立关联产业链等。二是规划化方式。先要协调规划,进而协调执行,最终落实到协调发展。从规划要素来看,最为重要的是国家层面的宏观区域规划,明确国家对各经济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宏观指向,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等,然后需要有关联规划,如经济区域内的各类专业规划等。三是统筹化方式。内涵包括:经济统筹、市场统筹、资金统筹、财政统筹等。经济统筹是对经济区域 “都市圈”地区密集的经济资源,进行统筹调节,转移到 “非都市圈”地区。市场统筹是用市场方式调节资源大配置、产业大分工。资金统筹主要体现在信贷、融资向关联经济项目倾斜。财政统筹应重点加强对欠发达经济区域的资助、增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四是政策调节方式。内涵相当丰富,但关键在于包括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收益政策、就业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五是战略联盟方式。例如,可以鼓励各经济区域之间建立经济联盟、产业联盟、市场联盟、企业联盟、服务联盟、对口互助联盟等各种战略联盟,促进发达经济区域与欠发达经济区域的关联发展和带动发展。

作者:王泠一

来源:《解放日报》

第二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

编辑:admin 时间:2011-3-25 21:47:00

昨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2009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港澳台)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昨日出炉,沪京苏粤名列前四。

广东7项分指标位列三甲

蓝皮书显示,2009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的10位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排在中游区的依次为湖北省、四川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吉林省、陕西省、重庆市、黑龙江省、江西省;处于下游区的分别是湖南省、山西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甘肃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

此外,在9项分指标竞争力排名中,广东有7项位列三甲。在省域宏观经济和政府作用竞争力排名中,广东位列全国第一;在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名中,广东位列全国第二;在省域产业经济、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表示,“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相继推出11个区域发展规划,综合实验区谋划着我国未来区域发展的蓝图,也逐渐勾勒出未来我国区域竞争的新版图。省域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缔造者和生力军。

广东GDP进入国际前20位

从总量来看,2009年中国GDP位列世界第3名,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都位居第一,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也分别居世界第5和第4,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实力是持续提升的。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蓝皮书主编之一李闽榕教授表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第1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第18位,但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居第32位和第33位,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以投资为主,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蓝皮书显示,中国部分省市经济指标排位已进入国际中游位置,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3个省份的GDP均进入国际前20位,分别排在第

14、15和第17位,超过了比利时、波兰、瑞典、奥地利等其他19个经合组织成员国。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各省市区的排位相对比较靠前,特别是广东进出口总额位居第7,江苏和上海分别位居第13和第14,说明中国沿海多个省份的对外贸易规模超过了世界上很多经济发达国家。

从反映外贸依存度的进出口总额来看,中国10个外贸依存度最高的省市当中除了内蒙古、辽宁、山东外,其他如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等7个省市的排位也都比较靠前,特别是上海、北京、广东分居第

3、第

4、第5。

□相关

省域环境竞争力广东名列全国第二

南方日报讯 (驻京记者/杨春)昨日,中国社科院还发布了2011年《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 2009)》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在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中,鲁粤苏名列三甲。据了解,环境竞争力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庞杂的综合性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所谓省域环境竞争力是指一个省(市、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对环境和经济发展体现的承载力、协调力、影响力、贡献力。

绿皮书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各个省域环境得分排名分布情况,上游区分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北京、河北、福建、四川、河南、云南。中游区依次是黑龙江、上海、安徽、辽宁、天津、江西、陕西、湖北、内蒙古、吉林。下游区有11个省,依次是海南、山西、西藏、重庆、甘肃、贵州、湖南、青海、新疆、广西、宁夏。

此外,在全国生态环境竞争力排名上,广东位列全国第一。

环境保护部原总工程师陆新元认为,绿皮书首次提出了环境竞争力这种全新的竞争力衡量方式,它以动态的视角来考察环境的变化,以发展的眼光来思量环境的演变,用比较的方式来认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更深刻地把握了全国31个省市区环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春

来源:《南方日报》

第三篇:未来5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未来5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中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步伐将更加务实、坚定。

向全域转变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前,国家旅游局已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以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年多以来,国家旅游局围绕全域旅游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等多个文件,除此之外,在“十三五”旅游规划文件中均围绕全域旅游开展工作部署,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同时,全域旅游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云南省委书记陈豪、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咸辉等多位党政“一把手”纷纷力推,全域旅游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全域旅游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提到,除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全域旅游时代也带来了管理体制的革新,“从过去部门的单一的管理体制,要过渡到现在的综合管理体制,适应这个综合产业、综合需求的一个体制”,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7年两会部长通道谈到的就是“1+3+X”的综合管理模式。

“1”是指旅游局“升格”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从2009年海南省旅游局更名为海南省旅发委,到2017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旅发委,9年来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3”是指“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局旅游分局”。国家旅游局与各地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87家,旅游工商分局机构43家,旅游巡回法庭机构118家。

“局”改“委”,不是简单的“改名字”而是从源头上“改观念”,将旅游部门由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政府组成部门,显示出从中央到地方,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形成了从行业单打独斗到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的新格局。

此外,国家旅游局还打出组合拳,联合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对A级景区实行“有进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有出”的动态管理,有效促进了景区改进服务、提升品质。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的革命。

富民、转型、改革全域旅游成法宝

随着全域旅游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旅游业在拓宽发展思路、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内生动力方面发挥着全局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全域旅游这条路,走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全域旅游究竟是一条什么路呢?

全域旅游是一条富民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河北省涞水县计鹿村2015年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2016年县旅游部门引导村民借助冰雪旅游发展农家乐,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5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不止涞水县一地,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四川绵阳南华村等地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导游、服务员,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2016年,旅游扶贫覆盖到了2.26万个贫困村。“十三五”时期,中国还计划通过发展旅游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20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全域旅游也是一条转型之路,以“旅游+”为手段,培育旅游新业态,助推振兴实体经济。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全域旅游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6年,大庆市在原油产量持续下降、相关产业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旅游业逆势上扬,实现旅游收入19.1%的增长,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大庆的成功案例只是一个缩影,国家旅游局计划在全国创建100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100个工业旅游基地、10个工业旅游城市。通过旅游直接推动三产,间接带动一产二产,全国许多地区完成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的艰巨任务,完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华丽“逆袭”。

全域旅游还是一条改革之路,厕所革命在解决了游客如厕难问题的同时,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全面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从前,湖南省崀山景区厕所少而差、游客如厕难。全面推进厕所革命以来,崀山景区新建、改建生态旅游厕所62座。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部分企业在管理方法上也进行了新技术探索。崂山与光大集团携手通过PPP合作模式建设了一批旅游厕所,注重生态环保、智能管理、以商养厕,成为业界的亮点。两年来全国共完成新建、改扩建厕所50916座。我国旅游厕所建设基本达到了“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实用免费”的目标。以旅游厕所革命为代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涉旅基础设施升级、配套系统更新、服务水平升级。

上升国家战略全域旅游借力两会东风再出征

2017年两会,全域旅游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亮相,给全域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好。 眼下,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一项国策,形成了社会参与、全民关注的良好格局。两会上,全域旅游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全域旅游主要在“全”字,重点强调科学系统理性,背后是一片大风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乡村游、休闲度假游和目的地旅游互补,构成全域旅游体系,从而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间段、不同季节的旅游需求。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第四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江苏排名第一

时政民生新华网2014-03-07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孰强孰弱,日前已见分晓。3月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简称蓝皮书)发布会暨区域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获悉,由福建师范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等单位联合攻关,具体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负责研究的第八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向社会公布。

该蓝皮书对“十二五”中期(即2011~2012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名。结果显示,2012年,江苏、广东、北京三省市位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前三甲。

据悉,该蓝皮书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顺应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充实完善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10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开始,《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授权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标识的优秀皮书。

31个省市区中21个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上升

从2011-2012年各省、市、区综合竞争力得分升降来看,全国31个省、市、区中有21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出现上升趋势,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西藏,增加了2.49分,其次是甘肃省增加了2.45分,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吉林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都增加了1分以上,但有10个省份的得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降了

1.19分。从全国平均分值来看,2012年为38.13分,比2011年增加了0.55分,上升幅度较大。总体来说,“十二五”中期全国各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震荡影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复苏势头。

今年的蓝皮书还专门开辟一个专题分析报告,对“十二五中期”以来全国各省、市、区在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财政金融、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开放型经济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对照本书所构建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所测量的结果进行比照分析,深入分析了省域经济发展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系,同时也对各省市区就如何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不仅在深化我国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对当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加快推进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值得各级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者及相关人员一读。

综合竞争力决定竞争主体成败

当前人类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球分工的趋势更为明显,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联动性增强,直接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建设。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格局促使各种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逐步国际化,并由此对它们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和经济区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竞争,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对一个经济区域而言,就是要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诚然,决定竞争主体在竞争环境下成败与否的关键则取决于它的综合竞争力。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行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文化、企业等方面的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列为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并将“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中,强调要“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这些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五篇:刘馥馨:全域旅游理论与实践

Part1:大势所趋

国家经济大势。我国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处于L型下行的趋势,传统的投资和出口的两匹马车已经乏力,消费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的驱动力,旅游也成为除了人们日常开支和教育之外最大的消费热点,旅游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全域旅游在这个大风口下是势在必行的态势,本身也是旅游产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战略抓手和举措。 规划转型需要。目前规划业面临着“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困境,所有规划中50%以上是政府解决不了的,是要依托市场的主体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需要其他局厅办委的配合,因此希望通过全域旅游对资源,对政府体制机制的改革促进旅游规划、旅游咨询业务的进一步落地,这个过程中巅峰有几个阶段的探索和尝试。

2009年,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中,胡晓冉首次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这个阶段将全域旅游的概念充分融入到规划中,但仍然在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中和概念的探索中;2012年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将市场主体与政府职能进行了剥离,完善了项目库和招商书,以解决引导市场发展的问题;2014年福建省旅游产业创新提审规划中,创新性将旅游产业政府应该发展的重要工作分解到了33个厅局,以便尝试将旅游的一些政府职能进行具体的落地;2016年11月海南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导则和认定标准,创新工作模式,将政府职能下放各厅办,而且具体到了指标的落实,让旅游规划以及提出的指导思路变得可以落地执行、跟踪考核,进行最后的验收。

Part2:全域之路

全域资源整合。在传统的旅游发展中,旅游开发集中于大山大水、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现在227个5A级景区在数量上占所有A级景区的1%,但是在旅游人数上占到了50%,在旅游收入上占到了70%,投资、人流,尤其是在节假日的时候会非常集中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项目中。在全域旅游我们倡导的是社会、生活全资源的整合,下一步都将成为全域旅游下投资开发的重点,也成为潜力资源市场。

以美国旧金山湾区为例,作为一个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其社会资源的吸引力远大于传统景区。第一,谷歌总部作为生产型资源形成吸引,办公楼+景观雕塑形成观光型休闲、大洋伞下聊天喝茶形成生活型休闲、体验员工自行车形成体验型休闲;第二,渔人码头作为生活型资源形成吸引,渔夫码头以及渔主题农庄发展迅速;第三,斯坦福大学作为教育型资源形成吸引,包括建筑观光、风景、纪念品等。三者成为旧金山湾区全域旅游的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湾区全资源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全域空间统筹。全域旅游要有层次、有梯度的进行推进,点线面统筹进行旅游区、旅游廊、旅游场地的结构,旅游区是从点的演化,传统的旅游发展中我们过度的重视了景点的开发,全域旅游下要向更具有综合功能的旅游区进行演变,区与区之间进行旅游廊道进行连接,盘活中间建设层的旅游场域。

以美国加州1号公路为例,连接洛杉矶与旧金山两大城市,中间拥有数十个滨海景点。旅游场域,常规旅游思维下不承载旅游活动,现在随着自驾游、散客的增加,很多游客进入到这样的功能中,它们更多是为旅游区、旅游廊道提供背景、产业分工协作的作用,未来在这里也承载着孵化新的旅游区的功能。

全域环境打造。全域旅游要重视软硬环境同步提升,以吸引投资、便利游客;动员全社会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供给方、游客、市民三个层次精神文明。完善路、水、电、光、气网等基础设施,把握游客集散中心、信息咨询中心、自驾服务系统、环境卫生建设以及智慧旅游建设五大硬件建设要点,提升生态文明、游客文明、居民文明、人才素质以及旅游安全五大软环境建设。 全域产业联动。全域旅游要实现前台旅游产业要素与后台上游产业供给联动发展,通过旅游产业刺激诸如交通运输业、互联网业、金融业、教育业等上游产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同时利用多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业提供服务、资源和产品供给。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其旅游产业占绝对主导,后台产业支撑不足,导致旅游收益外流。 全面管理创新。全域旅游要统筹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组织管理,一方面地方政府统筹协调构建横纵联合的行政管理机制,横向建立跨部分管理制度,纵向逐级分解落实任务,实现综合执法创新、多规合一创新、产业政策创新以及旅游统计创新;另一方面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志愿者、群众协作管理,四类专业协会、十类行业分会,完成搭平台、促合作、出标准、评等级、强宣传、增效益、出报告、供参考、助监管、维权益十大任务。

Part3:巅峰实践 一本专著,出版了《全域旅游的理论与实践》,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合了学界、政府、企业、市场诸多观点,是中国全域旅游系统指导手册。

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以三亚市全域旅游全程服务为试点,突破传统规划咨询单位单方面工作模式,实现咨询单位+专家+政府联合工作、跟踪研究、协助协调。 一系列的落地指导方案,包括全域旅游的规划、全域旅游的行动计划、全域旅游的培训以及工作指导和认证标准,希望通过规划和跟踪,能够使全域旅游更好的助推美丽中国的建设。 (本文源自 巅峰智业,根据首届中国文旅产业巅峰大会“全域旅游新机遇:共建、共享、共赢”分论坛上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馥馨带来的《全域旅游理论和实践》主题演讲实录整理,转载请注明。)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上一篇:镇国庆节安全生产方案下一篇:中国联通省分公司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