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24-05-03

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镇域经济快崛起调研报告

城关镇刘淮生

【精要】重抓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将农民向工厂集中;重抓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将农田向大户集中;重抓集镇建设,增加就业渠道,将农户向集镇集中。

关键词:镇域经济高效农业集体经济招商引资集镇建设环境整治

镇域经济的理解

镇域经济从产业结构来看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镇域经济的崛起当然也就是镇域三大产业的全面开花。而三大产业的发展又突出显示在:村级集体经济的的增收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集镇建设的加大和服务行业的兴盛。

镇域经济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镇本着这样的发展思想立足实际,提出了“三个重抓、三个增加、三个集中”的发展思路,即:重抓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将农民向工厂集中;重抓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将农田向大户集中;重抓集镇建设,增加就业渠道,将农户向集镇集中。扎扎实实的抓落实,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效农业和村级集体收入方面。近年来,我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整合各方面资源,先后培育了大棚西瓜种植示范区、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区、横沟规模养猪基地,引进新上了新威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富士源食品有限公司。同时我镇正在积极实施万顷良田的整治计划。我镇共十二个行政村,200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较2008年有了较快增长,其中年收入达10万元的村有3个。

二、招商引资、财政收入方面。自08年以来,我镇积极探索整合扶贫资金资源优势、集众力为合力办大事建厂房的新思路,两年的时间,紫徐、贾庄、韩赵、镇西等村居联合或单独在镇工业集中区新建标准化厂房8000平方米,引进和新上了三人行服饰、申联塑胶等工业项目,每个企业不仅每年贡献财政税收近百万元、而且通过厂房出租,每个村年集体增收6万元,并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了“政府得税金、村居得租金、务工农民得薪金”,拓展了财政增收、村集体增收和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建厂房搞出租的良好受益,激发了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和本镇能人大户的热情,两个由个人投资建厂房的项目计划正在洽谈之中。2009年我镇实现财政收入将近800万元,和2008年相比增长了60%左右。

三、集镇建设方面。我镇这几年来着力发展规模专业市场、打造了占地几十亩的中型农贸市场,和占地十几亩的小商品市场,大力整治街道的环境卫生,规范商铺的商业行为,努力打造集镇商业服务中心、商贸流通中心来兴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聚人气、兴商气、积财气。

镇域经济所遇的瓶颈

我镇镇域经济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瓶

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效农业方面和村级集体收入。农民的思想还比较落后,发展高效农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2 相关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土地流转阻力很大,顺利实施万顷良田项目压力不小;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不高,村级固定资产没有盘活、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

二、招商引资、财政收入方面。这几年来我镇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数量少,规模小,企业间没有形成规模性产业链;对招来企业的服务难度加大,企业招工问题近期比较突出; 3 2010年我镇的财税任务为1130万元,我镇税收量小、面窄,财政增收难度大。

三、集镇建设,服务业性产业方面。集镇环境卫生工作还不到位,尤其是楚涟路沿线;集镇建设相对滞后,最近十年无大的发展;集镇管理不到位,乱堆、乱建、乱搭现象较为严重。

镇域经济的突破

最近区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将“镇域经济快崛起”的作为实现“打造楚州速度,冲刺苏北十强”的三大关键措施之一,为落实这一决策部署,区委又召开全区加速镇域经济崛起动员大会,进一步吹响“镇域经济快崛起”的“集结号”。

“条条大路通罗马”。镇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因情、因时、因势有多种,根据钦工几年的发展情况和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加速镇

域经济的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高效农业和村级集体收入方面。发展设施高效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实施规模化种植是发展高效农业的必然趋势。因此,首先要加强典型引路,转变农民落后的思想。着重培育规模设施农业典型,以先富触动农民思想的转变达到共富。其次要大力培育基地。着重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的载体和龙头。第三要实施政策扶持。着重在引导、鼓励上下功夫。第四要把引资兴办龙头加工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通过上项目,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大发展是实现镇级经济发展的基石。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村级经济的增收就没有镇级经济的创收。因此,首先要盘活村存量资产,如村集体的堆田、鱼塘应包俱包或从新发包。其次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组织,加大土地流转量。

二、招商引资、财政收入方面。实践已充分地证明,招商引资是增加财政收入、增加集体收入、发展镇域经济的第一抓手。因此,首先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招商制度。长期的坚持驻点招商,组织专业人才进行专业招商,要充分认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对于招商的方式方法要勇于创新,不管是白猫黑猫只要是招到商的,我们都应该大加赞同。其次是建载体,搭平台,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仅需要优惠的政策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更需要一个优质的载体和平台,工业集中区就是这样的一个载体和平台。而集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解决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不仅要“筑巢引凤”,更要“引凤筑巢”,自08年以来,我镇积极探索整合扶贫资金资源优势,来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第三是重引导、强服务,全力推进“凤还巢”和全民创业。“引凤还巢”、全民创业是加速镇域经济崛起的中坚力

量。要建档备案。建立健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档案,详细掌握人员信息;要加强沟通。建立长效联系沟通制度,通过乡情、亲情,在引导他们返乡创业的同时,成为开展招商引资的信息源和载体,返哺家乡;全力扶持。建立健全“凤还巢”和全民创业扶持机制,建载体、搭平台,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在手企业我们要全力以赴给与各方面力所能及的服务,近期特别是招工。

三、集镇建设,服务业性产业方面。集镇建设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名片,服务性产业所占比重是镇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我们应该加大集镇环境整治力度,打造美丽钦工新形象。其次积极规划集镇发展思路,提升我镇综合竞争力

篇2: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镇域经济情况(农业部分)

我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中心,坚持“两调两转”,发展壮大农业农村经济。“两调”:一是调整工作着力点,先抓流通后抓生产,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地产品市场和流通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全县有8种无公害农产品获得了产地认定,34种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发展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14个,经济合作组织70个。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着力调强以花生、瓜菜、桑烟为重点的种植业,以板栗为重点的林果业,调大以牛猪鸡规模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全县花生、瓜菜、桑烟、林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特别是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以来,全县新发展养殖小区5个,养殖场10个,养殖大户100个,使全县养殖小区、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分别达到**个,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达到36%。“两转”: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立足我县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县各类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到*家,带动基地*万亩、农 户*万户。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组团式”、“整建制”劳务输出,1-4月份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亿元。**镇在劳务输出工作中,注意选准劳务站建设、拳头项目建设和农民工培训三个切入点,不断扩大输出规模,每年有组织输出劳动力*多人,增加财政收入*多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打工镇”。

困难及问题:主要是严格的土地政策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着突出矛盾;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镇域经济和农民增收的能力弱;农业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产品档次不高等。

下步打算:农业是镇域经济的基础,必须抓住农业这个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夯实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为着力点,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要放在优化品种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要效益上,把调整的方向放在市场需求上。粮食生产,要以扩大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为重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并加强良种、先进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实用科学技术,依靠科技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蔬菜生产,要在稳定蔬菜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反季节种植 和设施化栽培,大力发展高档菜、精细菜,突出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和出口创汇品种。茶叶生产,要努力扩大生产面积,争取新增茶园面积*亩。桑烟生产,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稳定并适度扩大桑烟面积。花生生产,要进一步提高花生区域化布局水平和加工增值能力。同时,调优以板栗为重点的林果业,调大以牛猪鸡规模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

(二)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三个“一批”。一是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发挥我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扶持与新上并举。一方面,抓好****等现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扶持,在积极争创市级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力争申报1—2家省级龙头企业,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结合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引进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内每个乡镇要新上一个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能再有农业龙头企业空白乡镇。二是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坚持先抓流通后抓生产,围绕蔬菜、花生、畜牧、林果等产业,抓好****等一批专业市场的规模扩大和规范化建设,形成一批功能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县内农产品集散市场和大购大销、深购远销的外埠批发市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县外、省外的市场份额。三是发展一批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培植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产品市场化 程度。”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要继续搞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争创工作。二要注重市场开拓,充分发挥现有品牌的作用,提高现有品牌的质量和知名度,实现品牌效益。三要在继续健全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的基础上重点搞好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工作,使基地农民自觉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

(四)继续加强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农业项目的争引、实施和管理,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继续突出农业项目开发建设这个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我们将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农业项目争引工作。一要抓好项目争引。突出农业综合开发这个重点,积极组织筛选项目,搞好论证,建立项目库,走出去,引进来。二要搞好在建项目实施。进一步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责任制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管理新机制,确保建设项目的标准和质量;落实好结构调整的各项建设内容,提高开发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三要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培育农村沼气集中联户供气、中低产田改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农业发展亮点,以点带面,促进项目区上档次。

二、两田制清理(土地延包)情况

我县有**个村有延包任务,占总村数的85%,需延包面积**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3.4%。截至4月底,全县已有*村完成了延包任务,延包面积*万亩,分别占75.6%,79.9%。

在具体工作中,我县突出抓了“三公开、两监督、一调度”的措施。一是推行了“三公开”。即延包面积、延包标准和延包程序向群众公开。土地延包之前,各乡镇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摸底,将每个村的土地总面积、已延包面积、未延包面积、机动地面积和参与延包的总人数及已分配土地情况全部向群众公开。同时,针对不同的地力、地况和投入情况所制定了不同的分配标准以及延包的具体程序,详细地进行了张榜公布,确保每个群众心中都有一把“尺子”。二是推行了“两监督”。即邀请老干部、群众代表进行监督,同时实行社会监督。各村从土地丈量、面积折实、土地定级、制定方案、划分地块到抓阄分地、签发证书的全过程,都邀请老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充分发挥老干部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坚持党的政策和秉公直言的监督作用,得到了群众的依赖和认可。同时,各乡镇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发挥广大群众的跟踪监督作用。三是推行了“一调度”。我县抽调有关人员组成督导组,包乡镇、包村进行调度督促。同时,各乡镇针对各村不同情况,划分了好、中、差三类村庄,按照先易后难、稳妥推进的原则,在村级班子领导能力强、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中,先行试点。在此基础上,中等村迅速展开各项工作,给每个村庄制定了阶段工作计划和时间进度表,并及时进行调度,对没有按时完成阶段工作计划的,及时进行督促。对出现问题的,迅速派驻工作组,帮助分析原因,制定相应措施,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对完成土地延包的,组织村集体及时与农户签定了《土地经营权证书》和《土地承包合同》,发放了《农民负担卡》和《农业税完税证》,并进行建档立制,规范管理,形成“一组一卷、一村一档、一乡一柜”的档案化管理机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了推开一个,成功一个,巩固一个。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已完成“两田制”清理的村都是工作好做的,剩余村庄存在问题较多,操作不当易引发矛盾和上访,需慎重对待;二是个别村庄因经费运转困难,仍打土地主意;三是后续工作较多,已完成的有存在机动地超标、经济园林未处理以及没签合同、没变更经营权证书等。

下步打算:一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进“两田制”清理整顿工作顺利进行。针对我县瓜菜、畜牧、桑烟各种经济园林等主导产业在农民收入中占到了很大比重,同时也是这次需要延包的主要部分,按照“既严格执行上级政策,又要保护发展优势产业”的延包工作原则,在严格执行土地延包政策的前提下,重点保护已发展起来的瓜菜大棚、养殖小区和经济园林,避免因土地承包关系调整而导致毁棚、毁园等现象发生。给予原承包户“四权”政策:即优先延包权、流转延包权、以退顶分权、优先承包机动地权,这样群众容易接受,又保护了优势产业。二是切实搞 好土地延包后续工作的完善,主要是清理尾巴,建立台账及相关制度等。三是切实重视土地延包引发的来信来访事件,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化解土地纠纷,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三、减轻农民负担情况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降低农业税率和取消农业特产税政策,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二是将*万份全省统一负责制的农民负担卡发放到农户手中,并严格按卡征税。三是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管理。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的筹资范围、程序、标准和议事规则,禁止将“一事一议”筹资变成固定收费项目,实行上限控制,筹资额每人每年不准超过15元。四是严格执行“四项制度”:即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个别乡镇部门仍有乱收费现象,部分村庄报刊订阅超额,存在各种赞助、捐款现象。

下步打算: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二是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三是对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项目要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四是深入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五是严格执行取消农村“两工”政策。六是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

四、劳务输出情况 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积极搞好劳务输出,努力把农民变民工、变职工、变市民,增加了农民的非农收入。目前,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县内转移*万人,县外转移*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和增长部分,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分别达到。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坚持以建设加工制造业强县为目标,积极推进工业“二次创业”,着力培植壮大了农用车、石材、纺织、生态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扩大了农民增收空间。其中,农用车行业形成了以**为龙头,以*家规模以上企业为主要配套厂家,以遍布乡镇的*家配套企业为辅助的产业链条,从业农民达*万余人。全县石材加工业户已达*多家,从业农民工*万人。工艺品加工业以***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一定规模的加工点20多处,从业农民2万多人。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在乡镇、村庄、集贸市场从事餐饮、商贸、运输、加工等行业的个体工商经济以及进行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商贩,均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极大地促进了民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收入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14%。

二是努力搞好劳务输出,实现劳动力县外转移。大力加强了劳务输出基础建设,坚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 “六到位”,设立了**劳务合作办公室,在全县*处乡镇加强了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在县外建立了**个输出基地,形成了“上下相通、内外相连”的管理服务体系。认真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落实了外出务工“两证一卡”制度,对务工人员实行动态管理,依法为劳务人员争取调资、保险、工伤事故处理等方面的权益。特别是围绕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充分利用县农广校、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技校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切实加强了教育培训。去年以来,全县共投资*多万元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阳光培训项目等技术培训,举办定向培训班*余个,涉及十几个热门专业,培训人员达*多人。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就业环境。县里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外出务工农民,允许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门槛,做到了“四取消四建立”,即: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工种限制,建立统一的就业制度;取消企业使用农村劳动力行政审批权,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就业体制;取消“临时工”、“农民工”身份和户口界限,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实行同工同酬;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借读办法,建立就近免费入学制度,与城镇居民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力。目前,我县先后精减就业审批项目11项,清 理就业收费项目20个。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基本养老保障扩面工作,把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逐步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篇3:天津镇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一、镇域经济发展状况

2012年末,天津市共有乡镇134个,其中乡11个,建制镇123个。本文将134个乡镇统称为镇域,利用2012年乡镇统计资料,依照天津市镇域经济发展指数,对134个乡镇的镇域经济综合指数进行综合测评,同时分别计算它们的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和发展潜力指数3个子指数。

(一)镇域经济综合指数情况

镇域经济综合指数在2.0以上的乡镇有4个,在1~2之间的有45个,在1以下的有85个。镇域经济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北辰区天穆镇,为2.529;最低的是蓟县礼明庄镇,为0.590。综合指数前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环城4区,其中北辰区7个、西青区4个、津南区4个、武清区2个、静海县2个、宁河县1个;综合指数后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北部的蓟县,其中蓟县10个、宁河县7个、武清区3个。

(二)镇域经济子指数情况

1. 发展水平指数。

镇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2.0以上的乡镇有5个,在1~2之间的有34个,在1.0以下的有95个。镇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最高的是北辰区天穆镇,为2.720;最低的是蓟县礼明庄镇,为0.549。发展水平指数前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环城4区,其中北辰区8个、西青区5个、津南区4个、静海县2个、武清区1个。发展水平指数后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我市北部的蓟县,其中蓟县15个、武清区3个、宝坻区1个、静海县1个。

2. 发展活力指数。

镇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在2.0以上的乡镇有12个,在1~2之间的有34个,在1以下的有88个。镇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最高的是静海县大邱庄镇,为4.387;最低的是宝坻区新安镇,为0.095。发展活力指数前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环城4区,其中西青区6个、北辰区5个、津南区3个、静海县3个、武清区2个、宝坻区1个。发展活力指数后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北部的蓟县和武清区,其中蓟县7个、武清区6个、宝坻区4个、静海县2个、宁河县1个。

3. 发展潜力指数。

镇域经济发展潜力指数在1.0以上的乡镇有74个,在1.0以下的有60个。镇域经济发展潜力指数最高的是北辰区天穆镇,为2.276;最低的是宁河县东棘坨镇,为0.532。发展潜力指数前20名乡镇分布比较分散,其中北辰区6个、西青区4个、津南区3个、静海县3个、武清区2个、宁河县2个。发展潜力指数后20名乡镇主要分布在天津市的东北部地区,其中宝坻区6个、宁河县6个、武清区4个、蓟县3个、静海县1个。

二、强、弱乡镇差异性分析

为了分析镇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将镇域经济综合指数排在前20名的乡镇称为强乡镇,将排在后20名的乡镇称为弱乡镇,利用2012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强弱乡镇间的差异性比较,并将监测结果与2008年进行对比。

(一)经济实力

2012年,20个强乡镇财政收入合计为104.9亿元,20个弱乡镇财政收入合计为5.5亿元,均比2008年增长近2倍;强乡镇财政收入占整个镇域经济财政收入总量的52.9%,所占比重比2008年提高7.9个百分点;弱乡镇财政收入占整个镇域经济财政收入总量的2.8%,所占比重仅比2008年提高0.4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强乡镇财政收入为5.2亿元,弱乡镇仅为0.3亿元,强乡镇是弱乡镇的17倍,2008年两者相差20倍,差距有所缩小。强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852元,弱乡镇为9003元,强乡镇是弱乡镇的1.8倍。强乡镇年末资产总额为89.6亿元,是2008年的6.3倍;弱乡镇为3.7亿元,比2008年增长12%。平均每个强乡镇资产为45亿元,平均每个弱乡镇仅为0.2亿元,强乡镇是弱乡镇的22.5倍。

(二)工业化水平

强乡镇共拥有工业企业9042个,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工业企业452个,比2008年增加113个;弱乡镇共拥有工业企业2417个,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工业企业121个,仅比2008年增加13个;2012年每个强乡镇拥有工业企业比弱乡镇多331个,这一差距比2008年增长43%。强乡镇工业企业共吸纳从业人员32.7万人,而弱乡镇工业企业仅吸纳从业人员5.7万人,仅为强乡镇的1/6。

强、弱乡镇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224.6亿元和170.2亿元,均比2008年增长1.4倍;强乡镇是弱乡镇的18.9倍,与2008年相比差距正逐步缩小;强乡镇占全市镇域工业企业总收入的61.4%,而弱乡镇仅占3.2%,比重分别比2008年提高15.4和0.9个百分点。强、弱乡镇工业企业实交税金分别为67.7亿元和2.4亿元,均比2008年增长85%。强乡镇平均每个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66.3万元,是弱乡镇的5.1倍;每个工业企业实交税金74.9万元,是弱乡镇的7.4倍;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98.8万元/人,是弱乡镇的3.3倍。

(三)城镇化水平

强乡镇非农就业率达到91%,比2008年提高7.3个百分点,比弱乡镇高出41.8个百分点。镇区人口比重为41.5%,比弱乡镇高31个百分点。强乡镇在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上明显强于弱乡镇,天津市农村外来人口中有59.7%集中在强乡镇,而弱乡镇仅占1.1%。强乡镇每万人拥有病床31张、拥有医生20名,分别比弱乡镇多出17张和14名,这一差距比2008年有所扩大。强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4.5%,弱乡镇为5.0%,覆盖率分别比2008年提高4.2和3.4个百分点;强乡镇镇均参保人数接近8000人,弱乡镇镇均只有1300人。在全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总人口中,强乡镇占31.6%,弱乡镇占5.2%,弱乡镇所占比重比2008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四)招商引资能力

2012年,强乡镇镇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45.9亿元,弱乡镇镇均为4.1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2.7倍和4.1倍;强乡镇与弱乡镇的差距由2008年的15倍缩小到11.2倍。

强乡镇外资企业营业收入共计442亿元,是2008年的2.2倍;占镇域的81.8%,比重比2008年提高18.8个百分点。弱乡镇外资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为1.2亿元,虽是2008年的近20倍,但仅占镇域的0.2%。强乡镇镇均外资企业营业收入达22.1亿元,是弱乡镇的361倍。

强乡镇外省市投资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为374.8亿元,比2008年增长55.6%;占镇域的93%,比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而弱乡镇均没有外省市投资的企业。强乡镇平均每个乡镇年末各项银行贷款余额为5.4亿元,弱乡镇平均仅为0.9亿元。可见,强乡镇在融资和引进内外资的能力都显著强于弱乡镇。

(五)土地资源与规划建设

土地资源是地区发展潜力的体现。强乡镇拥有全市10.2%的耕地,弱乡镇则拥有全市16.2%的耕地。强乡镇平均每个乡镇拥有耕地2.8万亩,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0.5亩;弱乡镇平均每个乡镇拥有耕地4.5万亩,人均1.8亩。可见,弱乡镇在土地资源上拥有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在镇区规划建设上,强乡镇平均每个乡镇的镇区面积为1.1万亩,而弱乡镇平均仅为0.45万亩,弱乡镇在镇区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于强乡镇。

(六)基础设施

强、弱乡镇都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公路,但在某些方面弱乡镇还稍显不足。如,强乡镇通有线电视村比例达到98.7%,弱乡镇为84.5%。强乡镇实现垃圾集中处理的村比例达到99.5%,弱乡镇仅为17.6%。强乡镇公路密度达到1.0,弱乡镇公路密度为0.7;而强乡镇拥有公路总里程1143公里,弱乡镇为855公里;强乡镇平均每个乡镇公路里程为57公里,弱乡镇镇均为43公里。

(七)科技投入

强乡镇在科技投入方面具备较大优势。强乡镇科教事业费支出合计7.2亿元,是2008年的2倍;弱乡镇合计为0.5亿元,比2008年增长66.7%。强乡镇人均科教事业费支出674元,弱乡镇人均98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110.6%和63.3%;强、弱乡镇人均科教事业费支出相差7倍,比2008年强弱乡镇的差距扩大了2.5倍。每个强乡镇平均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75人,而弱乡镇镇平均仅有60人,相差近8倍,比2008年强弱乡镇的差距扩大2.4倍。有36.4%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强乡镇,弱乡镇只占4.6%。

(八)发展速度

强弱乡镇在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营业收入等方面均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活力,但增长速度与2008年相比有所放缓。具体来看,强乡镇2012年财政收入增长4.7%,弱乡镇财政收入增长24.8%,增速分别比2008年下降10和9.1个百分点。强乡镇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20.9%,而2008年强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在当年实现了翻番;弱乡镇增长26.9%,增速比2008年下降5.6个百分点。强乡镇2012年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7%,弱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8%,增速分别比2008年下降9.6和14.7个百分点。

三、镇域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一)乡镇发展的不平衡局面仍存在,协调发展有待深化

强、弱乡镇差异性分析和两年数据对比显示,强、弱乡镇在财政收入、农民收入、资产总额、工业化水平、科技投入等经济实力方面的差距在逐年加大,形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不利局面。强乡镇在城镇化建设、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弱乡镇;在招商引资、社会保障覆盖等方面对区县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乡镇可支配财力不足,科教投入参差不齐

2012年天津市134个乡镇中,镇均财政收入为1.48亿元,低于平均数的乡镇有100个,也就是说,仍有74.6%的乡镇财政收入尚未达到平均水平,可支配财力比较薄弱。仅有23个乡镇的财政支出中含有科学事业费支出,所占比重不到20%。在有科学事业费支出的乡镇中,最少的仅支出1万元,最多的支出130万元,只有6个乡镇科学事业费支出超过50万元。镇域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为602元,过半数乡镇低于平均水平。

(三)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人才发展空间受局限

从镇域企业发展情况看,2012年天津市镇域拥有企业8.1万家,平均每个乡镇企业年营业收入仅为920万元,乡镇企业数量不够多、规模还不够大。有关数据显示,天津市已拥有主导和特色产业的乡镇占到56.3%,刚刚超过半数。镇域产业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比较弱,产业链条还缺乏有效延伸,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由于乡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各种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吸引高素质人才还存在一定困难,普遍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人才自我发展空间小、机会少。2012年镇域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仅58人、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仅4人、乡镇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仅23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仅15人。

(四)招商引资能力亟待加强,发展环境不够完善

当前,天津市乡镇招商引资已取得一定进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但镇域外向型经济规模偏小,特别是弱乡镇外向型经济实力极为落后。2012年20个弱乡镇均没有外省市进行投资建企,三资企业也只有5家。一些乡镇工业园区和各功能区在软硬件环境上需要完善,园区的招商载体作用尚未发挥。2012年与2008年两年数据显示,乡镇基础设施和镇区规划建设没有明显改变,仍有84.3%的乡镇镇区绿化面积不足10公顷,有31.7%的村没有实现垃圾集中处理,6.7%的村没通有线电视,2.5%的村没通自来水,镇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提速。

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镇域发展水平

一是调整优化镇域经济结构。紧紧围绕“做精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的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体系,加快形成与天津市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水平。二是转变镇域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扩大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打造产业强镇。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整个镇域建设共同进步。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镇域发展活力

一是广开思路、积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大对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资力度,坚持量的扩大与质的提高相结合。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围绕资源优势、功能区分和产业规划有目的招商,发展配套经济,逐步将资源优势、规划优势转变为镇域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扶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多渠道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帮助民营经济完善现代经营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帮扶,引导优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挖掘镇域发展潜力

一是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中心镇、重点镇投入建设力度,加强乡镇道路、饮水、排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行人才激励与奖励政策;提升镇域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为镇域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医保、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低保、医保、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关注和解决乡镇农民就业问题。提高镇区公共管理水平。三是统筹强弱乡镇均衡协调发展。加快财政投入向弱乡镇倾斜、资源要素向弱乡镇配置、基础建设向弱乡镇延伸、公共服务向弱乡镇覆盖,不断缩小强弱乡镇的发展差距。

摘要:依照天津市镇域经济发展指数,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利用2012年乡镇统计资料,对天津镇域经济进行监测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强弱乡镇在经济实力、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招商引资能力、土地资源与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科技投入和发展速度之间存在差异。通过对2008年以来,天津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镇域经济在协调发展、可支配财力、科教投入、产业竞争力、人才发展、招商引资、发展环境等方面仍比较薄弱。建议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天津市镇域经济发展。

篇4:镇域经济 陈贵样本

陈贵镇的“许三多”精神

上个世纪末,年轻的黄浩胜和无数陈贵镇青年一样,离开当时一无所有的故乡,南下打拼,最终在广东增城的新塘出人头地,创建了浩生服饰。

新塘镇是牛仔纺织之都,业界有“世界牛仔看中国,中国牛仔看新塘”的说法。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全世界80%的牛仔纺织服装出自中国,这80%里头,有50%出自新塘”。

当镇里的领导得知新塘企业中还有陈贵镇人,便组了一个招商专班,专门邀请黄浩胜返乡做实业。一波三折的沟通之后,终于在第八轮谈判中,黄浩胜答应回陈贵镇投资建厂。

黄浩胜说,陈贵镇的精神风貌让他看到了“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精神,“这让我想起了10年前的广东,有这样的创业热情,陈贵镇必定大有可为。”

除了带回8.4亿元投资之外,他还带了一批朋友来陈贵镇投资办厂,最终又有3家纺织服装企业落户。如此一来,便形成了离大冶市区最近、也是陈贵镇最新的一个过亿产业集群——陈贵镇纺织服装新区。

当然,相对于广东、东莞等沿海地区,地处中部的陈贵镇也有自身优势。“它们(沿海)那边也有问题,环境、生态控制得越来越严,劳工资源和成本、土地资源匮乏都制约着沿海企业的发展,”陈贵镇招商办主任陈国栋告诉记者,“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就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便是向中部转移”。

黄浩胜在陈贵镇的新厂名为顺富, 六大项目也于2012年10月开始投产。靠近省道,一栋行政大楼被众厂房揽在中央,拉经、印染、纺织、检验以及丝光,每一道工序都有配套的独立厂房。

午饭时刻的印染间里,和流动餐车上的袅袅白雾一同蒸发的,是染整机上的腾腾热气。“机器基本是24小时运转,因为重启很麻烦,代价很高。”一个轮班的工人告诉记者,黄浩胜购置了一千多台织布机,“在同行业中,顺富的产能可以排在全国前五”。

除了顺富已经投产,园区内其他项目仍加紧在建。东莞泓能创纺纱服装、华麟、夏邦水洗……截止目前,已有十多个规模以上企业入驻新区,投资总额达21.4亿。陈贵镇“一矿独大”的工业版图将被彻底改写,“中部牛仔新都”将成为陈贵镇的另一张名片。

“投入最大人力和财力打造的牛仔纺织服装业,加上原有的矿业及其延伸加工,和畜禽养殖及其农副产品深加工,现在我们已形成了三大百亿产业。”陈贵镇党委书记肖绪华如此描述一个百强镇的产业格局。

“当然,高新科技产业园区也被纳入新规划之中,有望成为第四。”同其他已有园区一样,有大项目进来了,陈贵镇就依托它来建园区。肖绪华透露,“一期工程应该在2000万以上。”

为何随手拈来一个企业,投资规模都是千万甚至过亿?答案很简单,因为是在真正做到“华丽转型”的陈贵镇。

三足鼎立

陈贵镇是最靠近大冶市区的乡镇。大金省道贯穿陈贵镇区的那一段,叫陈贵镇大道,企业紧凑地排列在左右。每隔一分钟,便是几栋看似普通的大门和厂房从眼前划过,雨润食品、航宇鑫宝、富峰特钢、亚光……还来不及对上一个过亿企业想太多,下一个又消失在身后。

相较于大冶市郊的尘土飞扬,陈贵镇区街面整洁,道路干净,却没什么车辆和行人。对此,当地一位餐馆老板的说法是:“有工作的人都在厂里,不工作的人都去了城里。”“城里”能让人消费,譬如大冶市区,或者黄石。

据陈贵镇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44亿元,农业总产值8.91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

相较于普通意义上“平均”概念隐含着巨大的贫富差距,陈贵镇“人均收入”则意味着,镇富,也是民富。陈贵镇有很多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如商贸大户,或者家庭农场主,然而,普通居民的手头也还算阔绰。

“基本上,有点钱的人都去大冶买了房子,孩子上学也方便。”在镇上经营着一家招待所的老板告诉记者。她和女儿就想待在老家,便守着这栋房产,做起了生意。

普通人的有钱和陈贵镇的工农业模式分不开。提及陈贵镇的产业布局,自然是三大过亿产业为支撑。矿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服装以及各自的延伸产业将陈贵镇的工农业盘活在一起。

陈贵镇在上世纪90年代被探明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之前,它和其他农村一样一穷二白。后来陈贵镇创立了一条“镇办镇管”的矿业开采模式,并在全国矿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推广。

这种因开采矿产而“暴富”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到矿业经济,加之大冶市被国家纳入“资源枯竭型”城市,陈贵镇不得不走出一条新路。

“我们一年采矿200万吨,售价便宜,而且非再生资源总有被开采完的一天”,肖绪华说。“我们要增加它的附加值。我可以采、可以精选料,还可以引进企业来加工。”这也形成了陈贵镇如今的“矿业及其延伸加工”。像富峰特钢、亚光,以及宏盛机械、航宇鑫宝管业都是这一类的企业。

航宇鑫宝管业公司是由中国一航集团与湖北三环管业、陈贵镇矿业集团以及大冶兴成矿业这四家企业合资创建,主要生产离心球墨铸铁管及管配件,年产20万吨直管,2万吨管配件。“就像航宇鑫宝,我们把矿业延伸至更长的产业链,尽管如此,我们的产业类群还是比较单一”。陈国栋说,除了工业,陈贵镇更是在农业方面动了大脑筋。

相对于牛仔纺织服装,陈贵镇更早地找到了当地农业的出路。2007 年,镇里听说雨润是全国农业的龙头,便差专项组找到南京雨润,要把这“一渠活水”引进来。

“当时有很大的决心,非要把他们请过来,不然我们的农业怎么办?矿弄完了怎么办?”陈国栋回忆到。随后,雨润在陈贵镇办了两个厂,隆庆肉类加工厂和富成食品有限公司,并随着周边产业的日益成熟,又形成了雨润食品工业园。

nlc202309020721

目前,园区内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地市级龙头企业2家,除开外来企业,还培育了雪润食品、真有味公司酱薯叶、宝峰米业等8个本土驰名商标,近20个品牌产品销于各大超市。

雨润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让原本落后的陈贵镇农村有了新的活力。对农民来说,以往那种空有致富热情却无路施展的局面在那之后得以扭转,办家庭规模养殖,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培养了堰畈桥、华垅等6个花卉苗木种植专业村,网罗种植专业户参与现代农业。

“想象中,应该和国外的农场主差不了多少吧!都是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家住子禹村的王前贵如此描述他的“农场主”生活。两个儿子都在镇上的工厂上班,自己和老伴则圈了一块儿地,用来饲养生猪。

王前贵这类农户的养殖远不能满足食品工业园的产能需求。一般,像隆庆这样的企业会自建养殖基地。然而,农村因兴建养殖小区及合作社,面貌大有改观,旧村落像施了魔法一般,变成无数样式别致、风格不一的住宅小区。

随着雨润食品工业园、陈贵镇纺织服装新区的发展壮大,直接带动了园区周边的堰畈桥、江添受、官堂垴等村与镇区实现水电、交通等资源共享。

之所以引进并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纺织企业,也因为它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提供工作,也为农民提供角色转换的平台”,陈国栋说,这就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来”。

数据显示,2012年,全镇工业从业人员达到2.6万人,而在2007年,这一数值仅为5400人左右。同时,纯农业从业人口从5年前的1.2万,下降至2012年的2274人。

镇上有一个专门免费培训民工的“阳光工程”劳动所,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劳动所联系用工,“我们就给你培训什么样的工人,直接就地转移”。肖绪华认为,这项工作在陈贵镇并不是个摆设,而是长年落到了实处,而且管用。

陈贵镇工农业发展的突围,得益于“集中”二字,不求小而全,而是大而专。从地下到地面的转型,加上几个相对集中的大产业门类,让矿业时期就习惯了“第一”的陈贵镇又跑在最前。

“百强”姿态

陈贵镇人习惯第一。“陈贵镇全省首强的旗帜,我们一直在支撑着,不可能让她倒下去。”肖绪华觉得陈贵镇就是靠着这股劲坚持至今。

人的优势是主观因素。客观上,作为矿业起家的陈贵镇,家底殷实,转做其他产业,自然有了资本。陈贵镇的财政收入和政府自有可支配资金是其他乡镇不可比拟的。

“很多矿业老板从挖矿转向矿产加工,转向房地产,或者参与现代农业、旅游业。”陈国栋分析说,盘活丰厚的民间资本,也是陈贵镇的第一、二产业能够在短暂5年间迅速壮大的原因之一。

对于外面的大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陈贵镇坚持自己的联姻政策,不是“借别人的高枝,炫耀自己”,而是从政策到服务上,都让大企业和本地互利共赢。五个零的行政收费政策,包括企业从土地平整、办理营业执照,到最后的房产证,“我们全程代办”。

在厂房开发模式的多样性上,陈贵镇为企业考虑了很多。买地建厂或者租房生产,外来企业能够自由选择。“一些外地老板若是自建厂房,过些年又要走,房子也卖不出个好价钱”,所以,镇政府出资建工业园,部分企业租房做实业。当然,像黄浩胜这样的大企业家,则选择自己出资建厂。如此一来,产值增加了,就业问题也一并得到解决。

黄浩胜的顺富纺织服装公司虽为自建项目,污水处理问题则由陈贵镇总体负责。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纺织园区跟其他(同类型)园区最大的区别,在于政府建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配建污水处理厂本身是必须,但陈贵镇如此积极,则是对环境的一种担当。

目前,该厂日处理印染污水两万吨。陈贵镇纺织服装新区的污水处理计划已经被纳入黄石市污水排江管网工程,以后所有的印染废水处理必须达标,并通过管道再处理后排至长江。

在农业和工业王牌之外,陈贵镇的旅游业也还算精致。当地有“小雷山旅游,大泉沟避暑,天台山朝佛”的说法。地处该镇西南部的小雷山是国家4A级风景区,雷峰山顶有高塔,山脚为温泉度假村,在鄂东南一带颇有名气。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雷山风景名胜区接待国内外游客8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240万元。在陈贵镇庞大的工农业产值面前,240万只是九牛一毛,然而作为一个镇,不放弃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让陈贵镇更显成熟。

当然,陈贵镇也有一些明显的问题。或许,对于大多数经济发达的村镇来说,消费和服务业的相对落后是通病。人们从小地方赚了钱,然后把它花在大城市。

在陈贵镇大道上,只有一个中型超市,和一两个挂着“某某宾馆”招牌的招待所。清晨的早餐铺,还有晚间的烧烤摊构成的闹市,很难找到外人想象中的“百强”式繁华。

同时个体之间也存在悬殊,相邻的村镇实力也有落差。直观反映为医疗和教育条件的不均衡。“附近乡镇里,有谁得了大病,第一时间会被送到陈贵镇(医院)”。

陈贵镇的下一步,是要实现“城镇建设的全域推进”,富起来的地方要带动仍然贫困的区域,就像陈贵镇在工业大发展之外,并没有忘记“提携”农业这一产值小、规模化难度大的领域。

不同于报告中数字的触目惊心,现实中的陈贵镇很沉静。人们安静地上班,又安静地下班,对于“百强”、“明星”之类的排行,普通人并没有那么敏感。

从昔日的矿业时代,到如今的工业时代,陈贵镇在沉静之中缔造了一次次经济传奇。随着信息时代的渐进,且看陈贵镇有什么新动向?

篇5:临沭街道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临沭街道位于临沭县境中部,为县政府驻地街道,东接玉山镇、蛟龙镇,西临郑山街道,南靠店头镇、大兴镇,北依青云镇,辖28个行政村(居、社区),总面积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万亩,人口10万人。

近年来,临沭街道坚持以项目建设、工业强街为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形成了肥料、柳编、蔬菜、五金工具、机电化工等支柱产业。街道拥有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先后引进了史丹利160万吨、澳林国际商贸城、谢氏国际、尚润塑编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街道,实现了全街道经济跨越发展。

2012年,临沭街道按照“强基固本抓党建,全力以赴保稳定,凝心聚力促实效,加快发展惠民生”的工作思路,以创先争优为抓手,围绕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工业转型、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重点,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砥砺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1-9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72.71亿元,实现税收总额1.43亿元,同比增长29.58%,其中国税3774万元,地税1.05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86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75.29%,同比增长30.79%,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重大突破。

二、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临沭街道紧密结合当地区位、人才、资源、交通等优势,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按照“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投入、抓项目就是抓民生”的理念,深入实施 “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坚持以优质增量带动存量、做大总量,积极调整镇域经济结构,优化镇域产业 布局,提升镇域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增产、工业增效、财政增收,有效推动了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使镇域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

1、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基地品牌建设。

近年来,街道在抓好工业经济、城市建设等工作的同时,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创建优质农产品基地为抓手,立足本地产业优势,突出特点、打造亮点,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街道目前形成了以蔬菜、苗木花卉、养殖和食用菌为主的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5000亩,先后打造了史丹利桂花园、桃园村雪莲藕、后官庄村惠群畜禽合作社、曙新村西瓜种植基地、富民社区优质果品基地及林下养殖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红色沂蒙、惠群、董山子等12个农业商标,登记注册合作社62家,通过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6家,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4个,注册农产品商标5个,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局面。其中,有苗木、果蔬、养殖等8家优质农产品基地被命名为县级优质农产品基地,其中惠群畜禽养殖合作社被国家12部委命名为国家级农民示范专业合作社、被省认定为无公害产地。

今年以来,街道投资600余万元着力打造桃园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新型中、高温棚60余座,用于发展草莓、蔬菜、鲜切花等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截止目前,已建成32座,配套建设农资超市、技术服务中心等。

2、工业经济稳步提高,运行质量不断优化。

在外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临沭街道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优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注重产业集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骨干企业为着力点抓好配套服务,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培植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工业产业集群,使工业经济成为支撑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2年,临沭街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24家,截止9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54亿元,销售收入56.8亿元。发展个体工商户363户;民营企业32个。在项目建设方面,开工或续建项目63个,完成投资23.03亿元。史丹利160万吨新型复合肥、远通汽贸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东泰公司5000台花生联合收获机、山田磨料技改、雷华公司万吨土工布、临沂市金蒙碳化功能陶瓷、春雨公司年产30万吨氨酸复合肥、佛光照明4800万只无汞节能灯等7大项目相继开工投产。

3、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临沭街道按照县委、县政府“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突出对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招商,不断创优发展环境,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成功引进谢氏国际、澳林国际商贸城、尚润塑编等新项目30多个,计划投资35.6亿元,其中外资23.43亿元,已到位外资6.1亿元。目前,谢氏国际、尚润塑编等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20.6亿元的澳林国际商贸城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即将开工建设。

4、固定资产投资实施顺利,技术改造项目跨越发展。2012年新开工项目20个,1-9月累计完成投资7.82亿元,其中涉及工业项目5个,社会事业、城镇建设、服务业项目12个;续建项目43个,截至9月累计完成投资15.21亿元。街道积极引导企业搞好产品的培育和开发,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街道实行重点项目帮扶制度,深入实施百企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全力助推企业规模扩张和升级改造。今年以来,新上百企改造项目25个,总投资46亿元,目前,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3.5亿元。其中,东泰公司5000台花生联合收获机、山田磨料技改、雷华公司万吨土工布、临沂市金蒙碳化功能陶瓷、春雨公司年产30万吨氨酸复合肥、佛光照明4800万只无汞节能灯等 7大技术项目相继开工投产,经济效益明显。

5、加强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实现特色产业集聚。街道按照“布局合理、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原则,重点抓好城南工业集中区和城北机械园区配套建设,着力打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越的工业园区,强力吸引企业落地投产。街道投资1200万元在城北建设了农民工创业园区;在城南,盘活周庄仿古一条街,规划建设电子节能、通讯器材市场,40余户商家即将入驻园区;规划建设了电子五金、服装加工两个园区,形成了双翼齐飞的格局。

街道依托“城南工业集中区和城北机械园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先后有金飞公司、东泰机械、钰丰公司、鸿运公司、金种子公司、兄弟机械公司、旭昇公司和华裕公司、谢氏国际、尚润塑编公司等多家公司落户园区,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日渐发挥。

6、服务业在加快发展中高效推进。街道在加快工业经济、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推进。今年以来,新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5个,总投资58亿元,已完成投资24亿元,超额完成了全年10亿元的目标任务。服务业在三产中所占比重超过45%,同比增长8%。

服务业项目种类由原来的房地产、商贸物流扩展为生态旅游、技术信息、公益事业、出口服务、休闲餐饮等6大类,建设地点逐步向东城新区集中,并辐射周边地区。服务业在三产中所占比重为45%以上,较去年提高4个百分点。

7、外经外贸逆势上扬,出口态势稳中有升 面对美元持续贬值、出口贸易大幅萎缩地不利局面,街道进出口企业团结一心,多方合作,将共同目标指向国际空白市场,大力开发出中东、中欧、拉美、东盟、澳洲市场,在技术上互传互帮,在原材料方面互通有无、在信息上资源共享、在出口方面协作调配。同行业者在危机中共寻机遇,实现合作共 赢。截至7月底,自营出口额已突破千万美元大关,产品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6月底,澳商独资谢氏国际贸易(临沂)有限公司成功注册,8月份,公司正式运营,10月初在东欧、澳洲、东非签下3000万元的订单。为临沭街道进出口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8、环境保护重拳出击,生态工程渐成主流 按照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临沭街道抽调环保、供电、公安、企业、安监等相关单位人员,会同村街干部集中行动,对辖区内所有村街,所有企业进行了“拉网式”、“地毯式”大排查,查出的5家问题企业现已经被依法取缔或勒令停业,消除事故隐患。本新上房地产开发、学校新建扩建、道路建设、市场建设、农产品基地等项目,均属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70余亿元,占项目总额的81%。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用地指标成为重点项目落地建设的重要瓶颈。受国家土地政策的影响,镇域经济发展正面临“不缺项目缺用地”的难题,一些新项目因用地指标问题难以落实,用地缺指标、无指标等问题直接影响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工程进度。

二是项目建设的环境有待优化。辖区内项目的发展环境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无论是软、硬环境,和当前发展的形势要求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项目建设手续复杂,总体进展缓慢。受目前管理体制制约,存在项目建设手续复杂、难度大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优化项目服务环境,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解决项目建设工期延误、工程进度较慢的难题。

四是融资难短期内不易破解。虽然,近年来县直相关部门采取召开政银企合作会等多种措施,搭建银行、企业合作桥梁,但是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题还是十分突出,短期内很难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近两年来,在临沭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 力支持下,临沭街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将商服物流、机械装备制造、高档服装针织、新型肥料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四大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发展的软硬环境日趋成熟,行业优势初步凸现。

下一步,临沭街道将继续瞄准年初选定的远近两个学习标杆,以“五不五比”为动力,以“创先争优”为抓手,苦干实干,奋力赶超,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突出发展工业和城区服务业,夯实经济基础;二是深入推进农业基地建设,提升现代农业水平;三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切实改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投入,着力做好项目推进工作,具体包括:澳大利亚谢氏国际贸易项目、尚润塑编2亿条彩编袋项目、临沭澳林国际商贸城项目、春雨集团佳禾育苑商业楼项目、腾奥工艺品公司投资4850万元的厂房新建项目、东泰公司5000台花生联合收获机、雷华公司万吨土工布、春雨公司年产30万吨氨酸复合肥、佛光照明4800万只无汞节能灯等项目。

五、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是推动农村“三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具体建议如下:

1、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夯实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镇域经济,应当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这个中心来展开。一是坚持三产互动发展。要结合实际,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二是走精细发展农业之路。把种植业调优,把畜牧业调大,把设施农业调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和餐饮、运输等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服务 业的档次和水平。

2、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增强镇域经济的发展后劲。民营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希望所在,发展镇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一要抓好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着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二要引导和扶持优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做大做强,努力形成聚集效应,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在政策、融资、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骨干企业重点倾斜,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聚集。三要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引导并帮助民营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更新技术、创新产品、树立形象等方式,推动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3、以招商选资为重点,拓宽镇域经济的发展空间。要把招商选资作为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提高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招商方式,实现招商选资新突破。一是要突出优势。要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围绕大项目抓招商,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重点是依托现有的支柱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要拓宽领域。切实做好已落户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真正使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促其充分发挥“以资引资”的示范作用。既引进项目、资金、企业,又引进机制、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法。三是要提高效益。招商引资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多引进投资回报率高、资源可持续利用、环保清洁、能增加财政收入的项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4、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优化镇域经济发展大环境。加快城镇建设、树立“发展大环境”观念,对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高起点搞好城镇规划,形 成协调发展格局。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二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环境竞争力。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全力推进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不断提速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良的发展大环境。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整顿规范经济秩序,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5、以激活民资为突破口,全力解决发展“瓶颈”。资金短缺和建设用地紧张是目前各地在发展镇域经济中遇到的两大“瓶颈”。一是激活民资。要注重激活民间资本,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吸纳和聚集民间闲散资金,优先发展投资小、见效快、对财政贡献大的优质项目,把民间资本的巨大潜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积极争取重点企业技改资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二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要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设用地,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满足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切实解决发展建设与土地紧缺的矛盾。

篇6:镇政府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报告

寻求融资发展新模式

一、镇情简介

1、地理位臵及人文历史。监利县白螺镇地处湘鄂边陲,北依富甲天下的江汉平原,南靠物产丰富的洞庭湖平原,是两湖平原的结合部,素有“荆南门户,湘鄂走廊”之称。东监长江,南接洞庭,西通巴蜀,北枕洪湖。全镇下辖28个建制村,一个街道中心社区和4家渔场;总人口4.7万人;镇域面积175平方公里。

白螺因唐朝诗人刘禹锡一首《望洞庭》的诗而得名,诗中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白螺的地名就取自“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白螺镇历史悠久,商业贸易自古发达,历来为商家兵家必争之地。境内狮子山,杨林山为江汉平原公有。远古时期,轩辕黄帝在狮子山上掘井铸剑,大战蚩尤,留下了荆楚名胜“轩井流霞”。一代诗魂屈原在狮子山望江兴叹,写下了“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著名诗篇,矗立云霄的“望郢亭”可做印证;宋朝抗金名将岳飞为纪念导师宗泽所修的“宗公古刹”;三国赤壁之战赵去截杀曹操的“子龙岗”;名播海外的“天妃圣母庙”;还有抗战时期日寇留下的杨林山飞机场,丁家洲飞机场,碉堡暗堡

群等侵华罪证以及大革命时期彭德怀元帅设立的红色海关,贺龙元帅借枪上岸的观音洲渡口等等,凸现了白螺深厚的人文底蕴。

2、区位优势。白螺镇地处两湖平原的结合部,位于中部崛起的引擎“武汉1+8城市圈”及“长株潭一体化城市圈”的几何中心;是长江经济带、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和鄂西生态旅游圈的聚集点。与长沙黄花机场,武汉天河机场的距离都在2小时车程以内。公路运输一天内可达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任何一个大中城市。水路运输十分便捷。白螺作为大荆州的东南门户,以及承接西部大开发和东南沿海产业大转移的必由之路,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具备了大工业发展的先天优势。

3、交通优势。即将竣工的荆(州)岳(阳)长江大桥,将白螺与岳阳连为一体,融入长株潭经济区。随岳高速、汉洪监高速交汇于荆岳江大桥白螺互通口,促使白螺成为湘鄂交通网中的重要一环。白螺镇沿长江黄金水道38公里,白螺港口是江汉平原南向的重要通道,常年可停靠5000吨舶船只,是荆南货物运转集散地,与岳阳海关城陵矶深水码头隔江相望,江运海运一气呵成。

4、经济概况。2008年,白螺镇工农业总产值4.9亿元。镇财政收入6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全镇以种养业为主,主导产业为粮棉油豆种植和特色水产品养殖。

全镇外出经商及务工人员1万多人,每年汇入资金超亿元。

二、发展现状

随着荆岳长江大桥和随岳高速公路即将竣工通车而凸现的区位交通优势,加之白螺镇成为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试点中心镇之一,各种机遇份至沓来,白螺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1、工业起步来势喜人。随着一桥二路的即将竣工,白螺镇区位优势更加凸现,招商引资取得突破。现已落户的企业有:第一期投资1.2亿元的金澳科技;投资2000万元的无纺布厂和投资800万元的三江造船厂,这些项目的上马,可以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目前正在规划两个工业园区,即占地6000亩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占地6000亩的化工工业园区,确保2010年实质性启动。白螺镇委、镇政府适时制定了招商引资目标,实施全民招商计划,力争每年5个以上工业项目落户白螺,确保到2015年全镇拥有产业工人1-2万人。

2、农业开发势头强劲。白螺镇以农业综合开发拉开新农村建设序幕,多个大项目相继兴工。一是省水利厅负责的37000亩小农水开发项目;二是省财政厅负责的44000亩水稻高产示范片的开发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实施,既改善了农业耕作环境,提高了农田产出效能,更重要的是解放了劳动力,为农民寻找其他增收渠道创造了机会。

3、城镇建设蓄势待发。一是聘请监利县勘测设计院对十平方公里的城区进行地形测量;二是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按照十年建成城区十平方公里、十万城镇人口的总体要求,以县域副中心小城市的标准编制《白螺镇2009-2025年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三是借助试点中心镇的政策机遇,大力进行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做好镇政府机关和镇直部门单位搬迁准备工作,做好步行街筹建工作;四是搭建融资平台,做好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文章;五是做好村庄建设工作,严格控制农村私人建房,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向小区集中。

三、融资前景

作为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试点中心镇,加之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白螺镇发展潜力巨大,商机无限,是投资融资的理想平台。

1、试点中心镇政策优势。一是土地政策。试点中心镇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直接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经省国土资源厅核定后单列专项下达建设用地计划;试点中心镇的耕地保护指标可适当低于一般乡镇,并在县内统筹实行耕地下占补平衡;征地规费和土地流转有一定的灵活性,土地有偿使用除上缴国家部分外,其余返还试点中心镇。二是金融政策。将县融资平台向试点中心镇延伸,提高试点中心镇的筹融资能力;县政府授权所属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投融资建设公司作为试点中心镇建设项目投融资主体,具体负责试点中心镇项目投融资前期工作以及工程建设和贷款偿还;试点中心镇可以用建设项目本身拥有的资产及其收

益作为还贷担保,将土地出让权作为质押,并以实际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来源,实现试点中心镇开发建设投资现金流量平衡。

2、项目融资及收益分配。白螺镇试点中心镇建设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全面推动其他项目的起步。一是修建长5000米、宽80米的迎宾大道,配套修建相连道路,拉起新城区框架,并高标准完善新城区城区设施配套建设,共需资金7410万元,前期启动资金需要融资1500万元,项目一旦启动,商业、物流等行业相继跟进,势必导致新城区土地升值,土地流转将获得丰厚的回报;二是实质性启动工业园区三通一平,需要资金4415万元,第一期工程需要融资800万元,工业园区启动后,随着大量工业企业的入驻,园区土地大幅增值,土地流转收将非常可观。因此偿还前期借贷资金不成问题。

上一篇:“唱响中国梦”歌唱比赛主持人串词下一篇:数字化教室环境建设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