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技教学案例

2024-05-04

小学科技教学案例(精选9篇)

篇1:小学科技教学案例

三月份

1、制定课题组计划。

2、制定个人教学计划。

四月份

1、收集相关资料和经验,互相听课,进行一次学生知识检测。

五月份

进行一次学生知识检测。

六月份

1、归纳收集资料,检验实验效果。

2、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3、撰写学期工作总结。

小学科技教学工作计划篇三

一、本学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构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本学期工作的策略是:

“充分展开群众性教学研究,加强指导、完善服务”。科学学科的教学研究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扎实而有效地展开,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把科学学科教师队伍打造成一个团结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1.精心安排系列学习内容,讲求针对性、有效性。

(1) 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系统钻研新教材,既有科学课程改革理念性、学术性思考;又有科学主题教育形态性研究。

(2)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

(3)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校本教研的理论和经验。

(4)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

2.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1) 继续邀请省知名课程与教学专家为科学教师作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从教师的不同需求出发,采取“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2)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加强课程管理,引导学校及科学教师落实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杜绝违规行为。

2.加强新教材的培训力度。充分调动市(区)专(兼)职教研员、各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群体力量,在参加省新教材培训的基础上,在**市有序开展教材章节分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和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指导教师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编写意图。

3.整合全市教科研力量,由市教研室牵头,针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成立专题研究组,开展专项研究。本学期专项研究的重点是:中法合作“做中学” 项目的深入研究与适度推广共进;二是“同题异构”多元化教学设计以及个性化教学实施;加强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

4.有序推进“春晖工程”,加强小学科学“精品课”建设,共建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全市科学教育协调发展。

5.根据地方课程资源整合和开发一些较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如家乡常见动植物的研究、家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蚕桑文化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的内涵。

6.结合科学学科基地的系统化建设,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地活动,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基地研究情况。

(三)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动力作用,引导教师充分、全面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

1.改革传统教研方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科研基地学校和各辖市(区)科学学科中心组的研究与辐射作用,提高教研质量。

2.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学科基地的引导功能,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学科基地研究氛围与榜样风范。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切实加强具体实验项目的实施,培植典型,提高课程实施的研究水平。尤其要以中法合作“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为抓手,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案例的模仿(大力倡导)与创生(适度尝试)。 全面提高教师深度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的技能。

5.加强对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指导,根据“**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章程”,定期检查学校教研组的工作。

6.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性、主题性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7.继续征集、优化、整理“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

(四)重视教育科研,深化课题研究

1.探索小学科学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科学课题研究应重视应用研究、行动研究、现场研究、微观研究;应重视质的研究;应以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强调结果价值与过程价值并重,提倡“过程即成长”的行动理念。

2.系统展开省级重点课题“科学探究中,渗透元认知要素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工作。

(五)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1.逐步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重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

2.帮助部分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生学业(学生成长)记录袋,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3.逐步成熟**市小学科学学科有效教学抽样检测调研工作,对符合科学教育规律的命题理论作出探讨,将命题科学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4.探求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的最佳模式,是小学科学评价体系重点需要加强的环节。

(六)组织各类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组织必要的培训、调研、总结、推广和竞赛活动,能够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

1.继续承担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围绕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内容充分展开,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认真组织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水平,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组织《科学》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引导科学教师明确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组建学科性研究小组,攻克难关,提高课程理解能力。

3.以省级实验小学为龙头,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采取积极措施,大面积稳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水平。

4.加强对青年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青年科学教师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加大对青年科学教师培养力度;通过双向选择,为青年教师确定教学指导(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有目的地开展“传”“帮”“带”和交流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继续抓好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引导青年教师开展小型课题研究工作。

5.根据省市教研室有关规定,有关学科组织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学科评优活动。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研究能力

1.加强教研员自身的理论学习,确立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题,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2.进一步加强对辖市(区)教研员的工作指导,促进各地区教研水平的均衡发展。

3.教研员苦练内功,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课程理论水平、专业论文发表质量、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教研活动水准,确保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专业引领的整体水平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

 

篇2:小学科技教学案例

为了更好的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结合本地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环境教育为课题,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拆迁建筑对我校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

二.活动目的:

目的主要在于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使他们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关注环境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等,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活动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获得亲身体验,形成易于探究的活动氛围。

2.活动难点在于资料和信息的获取、整合。

四.活动的可行性:

1.五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一定的探究能力。这次活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感到环境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2.具备实施方案的必备条件。如部分学生已有摄像机、电脑等;学生有获取资料和信息的渠道、手段,有实践的具体场所等。

3.由于学校本身就处在拆迁和建筑的中心,学生每天都感受到了这些活动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可以说,资料的收集是来源与生活的。

五.活动过程设计

(一)分组及各组的任务分配

第一组为问卷调查组(约5人):

通过设置问卷项目,如调查的地点可为学校、医院、工厂、居民区、环保

局、防疫站、农村等,对象可为当地老百姓、各部门负责人等。年龄跨度要大,职业分布要广泛。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拆迁和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组:实地考察组(约20人):

深入学校周边,认真查看拆迁和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污染源。了解这些污染是如何产生的,并分析可造成的污染,提出保护的有效措施。

第三组为样品分析组(约10人):

学生利用简单的测试方法来测试空气污染的程度。例如:在校园的一处放置白纸,测试一天的落下的灰尘,一星期落下的灰尘量。

第四组为采集信息、整合信息组(15人):

通过上网、进图书馆,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并结合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同学提供的资料信息,筛选、整理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归纳总结调查结果,得出结论,通过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

(二)总结主题,交流感想:

篇3:小学科技教学案例

关于思维品质研究的启示

在朱智贤、林崇德著的《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这样定义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说,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它是衡量和评价思维能力的显著标志。

在西方心理学界,首先提出思维品质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吉尔福特把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分析为对问题的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立性、细致性和再定义性。前苏联的斯米尔诺夫总编的《心理学》 “思维” 一章中,对思维品质进行了专门的阐述。他认为思维的个别品质包括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灵活性,顺序性和敏捷性等。波果斯洛夫斯基等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也对思维品质设专章加以阐述。他们指出: 在构成人特殊的、个体性的各种个性品质当中,智慧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表现于人的智力活动特点及其智慧能力的特殊性之中。所谓智慧能力就是指表明这个人思维特点的那些品质的总和。属于这些智慧品质的有求知欲、钻研欲、智慧的深度、智慧的灵活性、 逻辑性、论据充足性、批判性,等等。

心理学家们对思维品质的归纳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看法。笔者综合上述理论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从中提炼了五个对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思维特性,即广阔性、批判性、独立性、逻辑性和灵活性。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现实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信息科技课程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开设了相应的信息科技课,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序和能力规范序。小学信息科技作为本课程的起始学段,承担着知识启蒙和奠基的责任。在这一阶段进行思维品质的提升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1.社会发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推动

信息科技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里,我们的网络已经“无线”,速度不再以“K” 计,资源规模上升到“云”,并迅速走向“大数据”…… 笔者在一本名为《21世纪技能》的书中读到一段来自美国前教育部长的讲话:“当前,我们在帮助学生为从事未出现的工作做好准备,为运用迄今尚未问世的技术做好准备,以便他们能解决那些我们现在甚至还不知道是问题的问题。”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以从容面对社会的各种未知发展。 即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技术,更要具有和技术一起进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课程发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

从原本以培养学生各种软件技能为目标的计算机课程到如今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的信息科技课程,课程的发展见证着社会信息化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如今的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而是根据需要,正确、 有效、灵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处理、传输、 表达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的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定位、 目标和设计思路等很多阐述都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改变学生固有的、机械式的操练和模仿,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信息科技学科的舞台很大,责任很大,潜力也很大。

3.个性发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求

根据课程标准建议,信息科技课程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年级为三年级。这一阶段正是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习惯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关键时期,他们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思维没有经验束缚,不会拘泥于太多的“应该怎么样”。但是,相比其他学科,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却异常突出,这既是本学科的特点,也是本学科的难点。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着不同的需求。如何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拉近学生与技术的距离,让学生在与计算机的“互动交流” 中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和个性发展,教师的理念是前提,教学的设计是关键。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

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技能的掌握依靠联系和应用,规范的形成依靠引导和积累。同样, 思维品质的提升依靠感悟和内化,它是一个“有目标, 无痕化”的过程。

1.关注技术背后的智慧,提升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解决问题时能从多种角度考察, 能用多种方法解决。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使用软件来体会技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是提升其广阔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看似“整齐划一” 的模仿约束了学生自主尝试的动能,错失了寻找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也错失了关注技术背后智慧的机会。 笔者认为,在学习这些软件时,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软件的设计理念,即技术背后的智慧,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激发尊重技术,热爱技术,乐于学习技术的兴趣。

以《醒目的标题》一课为例,教师以开放性任务代替传统的教师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究“插入艺术字” 的方法,体会软件中相同功能有多种方法实现的设计思想。在交流环节,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方法。有的利用“插入”菜单中的“插入艺术字”命令, 有的利用工具栏按钮,也有的在右键菜单中找到了“小秘密”。面对众多方法,教师不进行任何褒贬,而是以“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作为评价,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既看到了他人的学习结果,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是对软件“以人为本” 设计理念的一种有效体现,也是对学生个性学习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软件的设计思想中学会多角度、多途径地解决问题。

2.建立客观评价的意识,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审视和检查思维过程的良好品质,它不仅表现为善于客观地判断是非正误,也表现在能客观地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笔者认为,思维的批判性可以培养学生以客观的视角评价事物和思考问题,它是思维独立性、 逻辑性和灵活性的前提和基础。

以《网上注册》一课为例,主要教学内容是完成一个电子邮件的注册。在这节课上,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密码,第一次面对信息安全的问题。笔者将注册邮箱的过程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先尝试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进行邮箱注册,并思考几个问题:密码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输入密码时显示的是小黑点? 什么样的密码是“好”密码?有些学生随便用几个数字作为密码,有些学生将自己生日设为密码,有些学生将父母的的手机号设为密码……笔者通过“你的生日有多少人知道”“密码越长越好吗”两个问题的讨论, 引出密码设置的原则:安全和易记。通过密码的修改和完善,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密码,理解了密码的安全和易记之间“度”的把握,能辩证地评价事物的两面性,即批判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客观评价的意识。

3.体验问题解决的高效,提升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策略。如果说软件“殊途同归” 的设计思想满足了人的不同操作习惯的话,那么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则体现了人们寻求解决问题新方法的思维过程。笔者认为,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它们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哪种方法更高效? 让学生在观察、尝试和比较中寻找规律,完善和优化问题解决策略。

以《百变花边任我画》一课为例,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画板软件中“复制粘贴”功能的合理运用。教师融“复制粘贴”功能于花边设计中,引导学生观察整体,拆分局部,寻找规律。学生在尝试中不断优化问题解决策略,从一个一个复制到两个两个复制,再到一组一组复制,花边的样式从单一的图形变化到混合的数形变化,再到复杂的多元素变化。当一幅幅漂亮的有设计感的花边呈现在眼前时,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也体会到了运用“复制粘贴”功能提高创作效率带来的成就和喜悦。这样的教学是创意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对学生独立性思维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4.细研项目活动的规划,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事先做好整体规划,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有一个要求学生建立“资源文件夹”的内容。学生通过对素材资源的分类,建立相应的文件夹,如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这个规范建立文件夹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事先规划和思维逻辑性的过程。以小见大,笔者在“项目活动”中也进行了很多基于学生思维逻辑性提升的思考和实践。

以《认识概念图》一课为例。笔者认为,“概念图” 作为新教材的一个新增内容,出现在演示文稿单元的第一课时,虽然篇幅不多,但其意义不可小觑。作为项目活动的开篇,概念图的学习是对学生“先规划,后操作” 思维的一种训练和培养。笔者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对概念图进行了专门的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演示文稿的创作思路,设计演示文稿的内容框架。看似纸上谈兵的概念图教学却在项目活动的后续教学中发挥了神奇作用。例如, 在项目活动进行到《幻灯片的链接》一课时,学生们根据“概念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演示文稿各页面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准确地设置超链接的“位置”和“目标”, 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还把“概念图”应用到其他学科学习中,帮助自己梳理思路,做好事前规划。学生的这些行为体现了本学科在提升学生思维逻辑性上的一种成功。

5.内化知识迁移的要义,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性反映了智力的“迁移”,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技术发展与课程内容滞后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现实问题,新技术没有“止境”, 教软件没有“前途”。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新旧知识类比,掌握软件“大同小异”的一般操作方法,形成灵活建构新知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面对新技术、新问题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从画图到小报》一课为例,这是在教材上不存在,由笔者增加的一堂课。在解读教材过程中,笔者发现文字处理软件与画图软件都有“新建”“保存”“撤销”“复制粘贴”等技能要求。如果按部就班地分别教授,不仅枯燥重复,学生也会产生“炒冷饭”之感。为此,笔者设计了这堂课,尝试从相同、相似和不同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对“画图”和“Word”两个软件进行对比, 从对比中回顾旧知,获取新知。学生通过对比、实践和思考,实现了从画图到Word的知识迁移,初步形成一条思考问题的路径:假设——尝试——失败(必经)—— 再假设——再尝试——直至成功。

无独有偶,笔者在一师附小听了一节名为《体验与探究——keynote》的信息科技课,其设计理念和笔者设计的《从画图到小报》有异曲同工之感。同样是在学生已有“Power Point演示文稿”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i Pad中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keynote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规律,主动思考,习得新知,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五种思维特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只有同时提升这些思维特性,才能实现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为所生存的社会而学习”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试图以一个立足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视角来重构信息科技学科的课堂教学,将教学的最终目地锁定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上。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让学生体会技术的魅力,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个性的问题解决策略,系统地进行规划,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所有信息科技教师长期不懈地探索。

篇4: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的策略

一、教学链接科学知识

综观人教版小语教材,其本身富含的科技教育素材就为实施科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1,阅读教学务实

即挖掘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动手等科学实践能力,有意识地渗透科学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如四年级上册教材《新型玻璃》的教学,可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玻璃存在的缺陷。再引导学生画出玻璃的名称,进而读文思考这些新型玻璃克服了普通玻璃的哪些缺陷,最后引导学生品悟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生动。

2,习作训练求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我想发明的机器人》的口语交际时,在引导评评“谁的想象既奇特又合理”环节后,再开展“未来的生活”习作交流,则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联想,在交流中丰盈感性认识,为科普畅想拉近距离。

3,课堂导读求索

(1)构建回路,课外知识耳熟能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养成语文课外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有效扩大科普读物阅读量的基础。如学了《狮子和鹿》、《鲸鱼》等,可指导学生谈谈“动物王国”等。

(2)链接媒体,科技人文潜移默化。学生眼里的世界是瞬息万变的,面对接踵而至的信息。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收集处理信息。使语文教学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央视的《水问》,在厚实阅读底蕴的同时,也为科技知识与语文素养的相互润泽提供可能。

二、实践体验科学态度

1,研读教材,优化设计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意识、观念、精神等内容值得我们仔细地咀嚼并为之进行有效的设计。如研读《月球之谜》,我们可以提供《月球的奥秘》等材料,再让学生撰写读后感和举行奇妙的宇宙交流会,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获得独特的科学感受。

2,立足阵地,活化语言

新课标要求将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事物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例如。骆正位老师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突出了对科学语言的准确与生动性的理解。

师:你们看到“呼风唤雨”这个词,马上想到了谁?

生:神仙。

师:呼风唤雨,有点像法力。这样,我们来查查词典,看这个“呼风唤雨”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看词典读)“呼风唤雨”是指使天气刮风下雨,指神仙的法术,比喻支配自然的力量,有时也比喻对群众的煽动。

师:法力肯定不是了,你觉得哪个更合适题目的解释?

生:我觉得是第二个意思,原指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这里指的是我们的科学技术特别发达,能够支配自然了。

师:(小结)你很会用词典。大家有没有发现“呼风唤雨”原来是指法力,这里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力量?

师:这“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世纪?

生:高科技的世纪。

师:能够用高科技支配自然的世纪。一起再读课题,争取读出这种支配自然的意境。

师:看来查字典、词典这些工具书对我们帮助真不小啊!

在片段中,学生运用工具书查找相关的内容来充实对“呼风唤雨”的理解,更深刻、更直观地感受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样,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体现了科普性文章教学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创造性。

三、评价引领科学意识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要使学生适应科技突飞猛进、知识信息爆炸的形势,必须使评价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体的不断进步。为此,我们尝试用奥斯本(美)核查表中的“转化、引申、代替、重组、颠倒、组合、改变”等项目,观察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解决一个问题或进行创造,获得解决的设想和行为变化,汇总成表进行跟踪分析,以提高学习指导的有效性。当然,在实践中,我们还将成长记录评价与分项测评研究结合起来,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细心观察”的专题学习后,我们运用评价单进行固化与迁移,进一步激发主体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和语文能力。

通过核查表和单元分项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发展语言的品悟力。

篇5:小学六年级科技教学工作总结

金子岩侗族苗族乡金子岩小学

郑新怡

六年级科技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技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技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

篇6:小学三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学计划

执教:

2012年下学期

小学三年级科技活动课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的总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技活动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

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小学科技活动教案

执教:

2012年下学期

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五、教学措施

1、把科技活动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技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技活动学习。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

小学科技活动教案

执教:

2012年下学期

六、课时安排

1、听话的气球 1课时

2、冷与热 1课时

3、观察身边的小动物 1课时

4、自制简易洒水器 1课时

5、不会坠落的小鸟

16、自制过滤器

17、绚丽多彩的塑料

18、指纹研究

19、飞机的奥秘

篇7:小学科技教学案例

2015-2016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

二、学情分析:

整体情况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有小部分学生兴趣不高,导致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够,极个别的学生自制能力差,以后加强引导和管理。

三、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采用“小任务”、“小活动”。“小主题”和“大主题”相结合的方式,将任务驱动式教学和主题活动式教学相结合,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更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

具体是以“小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本教材采取协作方式,探索式和研究式学习方式,综合使用多种软件。将学生已经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和日常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主题式和综合实践型是该教材一大特点。

四、教学目标:

1.学会启动与退出PowerPoint的方法;初步认识PowerPoint的窗口及其主要功能;掌握幻灯片的放映方法,掌握制作标题幻灯片的方法。与Word进行比较,学习了解PowerPoint软件的简单使用方法;通过界面比较,知道PowerPoint的主要功能。培养学生欣赏、评价他人 1

作品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喜爱,继续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2.使学生应用演示文稿中的艺术字、剪贴画;掌握给幻灯片设置背景的方法; 会使用“应用设计模板”设置幻灯片背景。学会设置幻灯片的背景。了解应用设计模板的方法。应用设计模板制作演示文稿。3.学会幻灯片切换方式的设置;学会简单文字动画效果的设置;学会超级链接的设置。

4.学会创建个性化设计模板,学会更改模板的字体、版式、背景、配色方案,学会将作品存为新的设计模板。

5.了解PC Logo窗口的组成,学会启动和退出PC Logo语言;掌握LOGO语言在屏幕上的显示方式;初步尝试使用程序设计命令;通过LOGO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兴趣。

6.学会LOGO语言最基本的六条绘图命令,用清屏复位命令清理LOGO的绘图窗口。

7.初步掌握笔粗命令——SETW、提笔命令----PU、落笔命令----PD、擦除命令----PE、藏龟命令——HT、显龟命令--ST、清屏命令2——DRAW;会设置笔的粗细;掌握改变画笔和背景颜色的方法。8.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复命令的特点,掌握重复命令的用法,能使用重复命令画出正多边形。继续学习指挥小海龟准确地画出正多边形,学会使用repeat命令。通过编程练习,培养严谨、认真、科学的编程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以组为单位相互竞赛,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习惯。

9.知道什么叫过程;学习和掌握过程的编写、定义和使用的方法;理解执行过程名其实就是执行过程中的命令串,一经定义后的过程,可以与基本命令一样使用。掌握过程的含义和定义过程的方法;了解过程的一般格式、知道过程的各部分名称。渗透模块化编程思想,化繁为简。学会分析图案规划程序。经历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深度探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初步感受程序编写带来的思维乐趣。体验海龟执行的过程,感知过程定义的优点;通过辨析区分,了 2

解并非所有由基本形组成的图案绘制借助过程均可以优化,从而允许学生使用不同方法绘制图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五、教学重、难点

1.新建幻灯片、幻灯片的文本编辑。

2.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剪贴画和图片;学会用多种方法设置幻灯片的背景;应用设计模板制作演示文稿。

3.学会幻灯片动态播放效果的设置,掌握幻灯片切换方式设置,掌握超级链接的使用。

4.学会更改模板的字体、版式、背景、配色方案。

5.学会启动和退出PC Logo语言;掌握LOGO语言在屏幕上的显示方式;初步尝试使用程序设计命令。6.学会使用回家命令,简便地绘制图形。

7.提笔命令和落笔命令的掌握,熟悉设置笔的粗细命令,改变画笔和背景颜色,以及填空命令的掌握。

8.repeat重复命令; 角度的计算,重复命令REPEAT的功能及格式。让学生自己“悟”出重复命令中的内容重复次数和重复内容间的关系。9.什么是过程;过程的定义和使用。过程的定义和使用;过程的修改和调试。正确定义过程。合理分析和运用过程绘制缤纷图案。

六、教学措施:

信息技术课是以实践为主的基础课,所以该学期在教学中,课堂讲练相结合,加强学生操作练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七、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章、初识PowerPoint„„„„„„„„„„„„„„„„„„1课时 第二章、美化你的幻灯片„„„„„„„„„„„„„„„„„„2课时 第三章、动态播放幻灯片„„„„„„„„„„„„„„„„„„1课时 第四章、个性化设计模板„„„„„„„„„„„„„„„„„„1课时 第五章、走进LOGO 乐园„„„„„„„„„„„„„„„„„„1课时 第六章、绘图命令„„„„„„„„„„„„„„„„„„„„„1课时 第七章、设置小海龟状态命令„„„„„„„„„„„„„„„„2课时 第八章、重复命令„„„„„„„„„„„„„„„„„„„„„2课时

第九章、LOGO 语言的过程„„„„„„„„„„„„„„„„„ 2课时

八、教学检测与评价:

篇8:小学科技教学案例

●及时捕捉生成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程序是否合理, 环节是否清楚, 能否突出教学重难点, 能否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 能否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对促进学生信息科学素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面对的是一群具有自我意识的学生, 在小学信息课堂中, 虽然小学生在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能随着教师的预设走,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 会跳出教师预设的框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能随时捕捉师生在活动中生成的预设外的问题, 并使之产生新的资源。在信息科技的课堂中, 因为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这样的情况更时有发生。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一份制作好的环保标志。 (可能由于操作中的原因, 环保标志上树的图片被地球的图片遮挡住了, 教师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

生:为什么树的图片没有了?

师:我们来移动一下图片, 看看树的图片去哪里了。

生:在地球图片底下。

师:为什么图片的位置会颠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师:引导学生理解叠放次序的概念。

这个环节原本不在教学预设中, 可是由于操作过程的疏忽, 生成了这个问题, 教师及时捕捉住了这个问题, 增加了一个教学过程, 在不影响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 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二条中引用过一位历史教师的话:“对这节课, 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 总的来说, 对每一节课,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由此可见, 要想更好地进行生成预设, 精心钻研教材备好课是尤为重要的。实际上,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 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但能有不断生成的课, 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而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 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 缺乏生机和活力;当然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 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 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因此, 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 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适, 能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更加精彩。

●多面创设资源

在信息科技课堂中, 计算机不是唯一可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预设来创设不同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片段二:

在《表格设计》一课中,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资源:

文字和表格都是描述信息的方式, 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向学生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两种不同描述信息的方式, 并能在了解这两种描述方式的同时, 自动地找出一种更为合适的描述信息的方式。

信息科技课堂中, 撇开计算机这一教学资源不说, 教师创设的优良的教学资源, 如讨论资源、学习单等都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有效创设情境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情境创设是我们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预设手段之一。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 也可以在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 具有学习背景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 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在教学演示文稿这一教学内容时, 我为了能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去, 创设了《世博知识宣传员》这一个教学情境。

我下载了世博会的宣传片, 并进行裁切, 去除提示文字, 在课堂上播放, 让学生猜, 学生纷纷叫嚷起来:“世博会宣传片。”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我又出示了世博会的一些宣传海报, 提出“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什么”、“吉祥物是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 学生一下子都能自信满满地回答出来。接着我又提高了题目的难度:“有谁知道第一届世博会是在哪里举行的?”“海宝的形象有什么意义?”学生们虽然被问住了, 但是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 在这样的情境下, 我乘机推出了“世博知识宣讲团”这个主题, 关于世博会还有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不了解的, 我们三年级的学生要组织一个世博会知识宣讲团, 向全校学生介绍世博会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境之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评价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 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一堂成功的课, 缺少不了课堂教学评价, 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 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教师的评价方法可以是多样的, 给学生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具体的、易于学生操作的, 在教学过程的开始时就要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评价指标, 让学生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根据评价指标,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作品, 最终顺利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预设评价指标, 利用评价来调节教学, 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提高课堂教学的功效。

篇9:小学科技教学案例

一、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导向不合理。一些教师过分地强调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材、学生、教法指导、学法指导反而没有下多少工夫,使一些课变成了学生作品展示,学生收获较少,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教学方式方法運用不当。新课标里谈到“充分发挥信息科技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景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这些方法必须是在教师了解了教材、学生后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制定的,不能盲目生搬硬套。

(三)忽视信息科技教育的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的关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科技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化不足,过于关注信息科技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评价单一。什么都是“棒棒糖”,奖励式评价没有针对性、多样性,评价不注重阶段性,没有全面兼顾个性培养性原则,厚此薄彼。

(五)忽视家庭教育背景。比如,当前一些城郊结合部的全日制小学,生源大都为外来民工子女,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文化素质比较低,计算机家庭普及率极低,学生家庭信息化条件比较差。对于这样的学生要高目标、低要求,备课要结合他们计算机不熟悉的现状备课,不能与现实脱节。

二、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策略

(一)合理高效地运用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1.要改变单纯片面的讲信息科技知识、技能的倾向,把知识技能与学生信息科技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探究。2.符合学生认知、情感、态度的规律,注重课堂设计,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学科“直观性”强的特点,创设情镜,从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科技情趣和信息素养。

(二)课堂评价的策略。1.针对性、多样性原则。2.评价要注重阶段性,可以细分为课堂评价,周评、月评、学期评价。3.全面兼顾个性培养性,不厚此薄彼。4.每一堂信息科技课的评价都应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再加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激发并提高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景,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进行教学,因为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色,更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赏心悦耳的音乐,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四)强化训练意识教学。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方法。小学生的特点:活泼好动,而教材的知识内容是“静止”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自由表现实践的机会,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所做,使课堂形成了和谐、融洽、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氛围。

(五)加强学生在信息科技课上的讨论。让小学生通过讨论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推理、自己判断。当然,讨论也不是一种形式随便的让几个学生聚在一堆说几句,而是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分好小组,提出具体的问题,然后进行引导、调控。

(六)创设小组学习情景,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小学生通过集体合作,更容易从可视的作品中,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提高合作意识。

(七)游戏中学习。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信息科技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需求。游戏能激发小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信息科技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

总之,作为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合理高效地运用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来强化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断地反思自己教学是否有吸引力,是否高效,然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轻负担、高质量为原则,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合作学习、大胆创新为手段,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合作学习,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上海市佳信学校)

上一篇:变更董事的请示下一篇:旅游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