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员岗位职责

2022-08-27

第一篇:统计信息员岗位职责

统计信息员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

统计信息员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资料管理,提升建筑业行业及各企业信息化水平而设立的建筑业专业技术从业人员。承担着企业人员资格及企业资质各类业务的业务申报职责,同时还是企业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人员,在企业内传播行业发展信息,为企业决策部门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结合大理市第十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统计信息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划分如下:

1、企业各类从业人员的资格证书以及企业各种证件的管理工作。企业人员资格证书及企业各种证件是企业业务开展的重要资源,统计信息员应妥善保管,并分门别类建立人员、证书档案,各类人员及证书信息要严格保密,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借阅。定期办理与证书相关的各种业务,确保证书有效且能正常使用。证书未经办公室同意不得外借。因业务需要外借各种证书时,须经办公室管理人员签字同意才能外借,且必须备案登记。

2、承担企业资质各类业务的业务申报工作。熟悉云南省建筑市场监管系统的操作以及相关的业务流程,按照规范要求申报业务。并负责统计报表的上报工作,按时上报报表。未经董事会同意,不得对系统内各种人员、证书信息进行更改。

3、负责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掌握并了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信息,并及时反馈企业,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4、积极完成公司交予的其它工作任务,配合协调公司其他员工的工作。

统计信息员管理制度按照公司规定的人事纪律管理制度执行,因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外出办事或出差,特作如下补充说明:

1、统计信息员外出办事须经办公室领导同意,且外出办事时间不得超过一天。外出办事要维护公司形象,严禁以公司名义做违法乱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

2、因外出办事不能按时打考勤的须向办公室说明并备案。

3、统计信息员出差须向办公室请示并备案,出差旅差费分为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至省城出差报销标准为住宿费每天160元/人,餐饮费每天补助50元/人,交通费凭原始单据报销。

第二篇:统计局关于统计分析和统计信息奖惩办法

为了加强我区统计信息(包括政务信息)和统计分析的报送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报送的数量和质量,结合我局统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信息报送的目的意义

编发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是搞好统计服务,加强对外交流,提升统计品位,树立统计形象的有效载体,是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单位)了解掌握原州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之一,搜集、撰写、编发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是统计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的编发报送工作,切实加强对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报送工作的领导,及时反映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趋势,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为各级领导进行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统计数据和分析资料,为社会各界提供较为广泛的统计信息与咨询服务,努力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当好参谋。

二、信息报送的主要内容

(一)对市统计局以及区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及在贯彻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统计工作中的主要情况,重要举措和重大活动。

(三)及时反映我区工业、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建筑业、贸易、法制、能源、人口及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

(四)分析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建议等。

(五)围绕各级党政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撰写统计信息和分析。

三、信息的编辑及审签

(一)编发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应做到主题明确,数据真实可信,文字精炼,表述确切。

(二)统计信息撰写应以标题为开篇导语,选题要准确,立意要新颖,语言要朴实,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等要规范。

(三)统计分析要能反映全区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有数据,有分析、有措施和办法,分析建议要有力度,产生的社会经济效果好。

(四)统计信息要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内容要体现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五)撰写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观点要正确,层次要清晰,结构要严谨,文字要简练。

(六)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起草人起草信息和分析要附原州区统计信息或统计分析底稿签发单并署名,初稿完成后报经主管领导修改审定签字同意后,送局长签发。

四、信息报送要求

(一)撰写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不得有明显的逻辑错误、事理错误和语法错误,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的布局谋篇要符合写作规范和要求,内容要符合工作实际。

(二)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撰写人要树立质量第

一、数量第二的意识,围绕本专业职责,体现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内容的宽广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要注意对原州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层规律的挖掘、总结和深化。

(三)各专业人员在自治区统计局数据反馈后3日内,要

2 完成统计信息及统计分析的撰写、签发和发送工作。有特殊情况的,需由主管局长报请局长批准,方可延缓编发。

(四)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撰写人应将经局长签发的文稿打印并存盘,通过电子信箱、区、市统计局内网、信件三种方式进行报送。报送范围为:自治区、固原市统计局,区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宣传部、政研室,区委各书记、人大各主任、政府各区长、政协各主席。

五、信息报送任务

(一)统计分析:各专业人员全年撰写统计分析6篇,区统计局内网至少采用2篇。

(二)统计信息(包括政务信息):各专业人员全年撰写统计信息20篇,区统计局内网至少采用6篇。

(三)各专业所撰写统计信息或者理论文章全年至少在《固原日报》、《新原州报》各登载1篇。

六、信息报送奖惩

(一)统计分析及信息的编发奖励

凡统计分析在完成下达任务的基础上,多写一篇奖励50元,多采用一篇奖励100元;统计信息(包括政务信息)在完成下达任务的基础上,多写一篇奖励10元,多采用一篇奖励20元;凡统计信息(包括政务信息)以两人或两人以上合写的均按署名作者分摊计奖。

(二)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刊登奖励

凡撰写的统计分析被中国信息报、宁夏日报、固原日报、新原州报刊登的分别奖励400元、300元、200元,100元;统计信息(包括政务信息)被中国信息报、宁夏日报、固原日报、新原州报刊登的分别奖励300元、200元、100元,50元;撰

3 写的统计分析被区统计局评为《优秀统计分析》

一、

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600元、500元、400元;被市统计局评为

一、

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500、400、300元;被自治区统计局各处室评为

一、

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400、300、200元,被宁夏《统计与经济》杂志刊登的统计分析和理论文章奖励400元,一般信息奖励150元;被各种报刊头版刊登的加倍奖励。同一篇作品分别被市、区评为优秀分析的取最高奖励,不重复记奖。

(三)未完成统计分析及信息的惩罚

根据目标任务,对未完成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包括政务信息)任务的责任人,不得参与当年优秀公务员及年度目标考核先进个人的评选,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1、凡未完成年度统计分析目标任务的,每少写一篇罚50元,少采用一篇罚100元。

2、凡未完成年度统计信息(包括政务信息)目标任务的,每少写一篇罚10元,少采用一篇罚20元。

(四)各专业人员所撰写的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每半年公示一次,年终总考核兑现。

第三篇:商经委信息统计

中国日报网 4 中国经济网 1 新疆新闻网 2 新疆天山网 3 新疆亚心网 1 阿里巴巴网 1 新疆人民网 1 行业中国咨讯 1 塔城地区政府网 1 裕民县政府网 18 塔城日报 13

裕民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商经委信息统计

中国日报网 4 中国经济网 1 新疆新闻网 2 新疆天山网 3 新疆亚心网 1 阿里巴巴网 1 新疆人民网 1 行业中国咨讯 1 塔城地区政府网 1 裕民县政府网 18 塔城日报 13

裕民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云南统计信息9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11.03.02 11:00:59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规模继续增加,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趋势初步得遏制,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形势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就业总量的稳步增加和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失业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就业形势整体上保持平稳。

一、人口总量低速增长,人口素质进一步改善

(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9年年底中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3474万人,比2005年增加271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2%,比“十五”时期下降了0.09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5.89‰降至2009年的5.05‰。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减少,年均增加人口由“十五”时期的803万人减少至680万人。我国大陆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5年的20.2%降至2009年的19.6%,为世界人口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2009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2.13‰,全年出生人口为1615万,出生率比2005年下降了0.27个千分点。“十一五”期间中2006-2009年4年期间出生率维持在12.09‰-12.14‰的水平上,平均每年出生人口为1600万人,比“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少出生32万人。

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009年末东部地区[1]人口为52762万人,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合计的40.1%;中部42169万人,占32.0%;西部36730万人,占27.9%。

(二)人口素质进一步改善

据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看,2009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为6.8%,比2005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28.2%,比2005年降低了2.88个百分点,而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达到12.9%和39.1%。文盲率继续降低,2009年我国人口粗文盲率为5.91%,从2006年的7.59%,分别下降至2007年的6.90%和2008年的6.43%。文盲人口性别差异较大,2009年男性文盲率为3.08%,女性为8.83%。

(三)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6.59%,城镇人口为62186万人。与2005年的42.99%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3.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5974万人,年平均增长0.9个百分点。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较高,西部较低。2009年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7.0%、44.3%和39.4%。“十一五”时期,中西部城镇化速度呈现加快趋势,2009年,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增幅低于全国0.2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高于全国0.3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高于全国0.19个百分点。

(四)流动人口规模继续增加

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2]规模1.4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3%,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5%,四年间流动人口增加了33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25万人。

据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一是迁移流动人口中男性略多于女性,2009年迁移流动人口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二是迁移流动人口主要是青壮年,15-59岁年龄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主体,达到1.6亿,占全部流动人口的89.8%。

(五)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偏高,到21世纪初达到116.9,并继续一路走高。200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6,2006年为119.25,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攀高至120.22和120.56。2009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比2008年虽然下降了1.11,但仍超出正常水平(103-107)上限12.45。“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一直在高位徘徊,说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六)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

伴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6714万人,占总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1309万人,占总人口的8.5%。2005年以来,0-14岁人口比重持续下降,15-64岁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2005年老年抚养比(指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表明每100名15-64岁年龄人口要负担的老年人数)为10.67,2009年为11.6。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提高速度加快,2005年至2009年的4年间提高0.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从2010年开始的20年时间里,我国老年人口增长率和老年人口绝对规模将会陡然加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欠发达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解决未富先老的问题更为急迫。

二、积极就业政策效果显著,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一)就业总量稳定增加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加2170万人,年均增加542.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年均增加947.3万人;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年均减少404.8万人。

在就业总量稳定增加的同时,就业质量较高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也呈逐年增加态势。“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1140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2573万人,年均增加292万人,改变了“九五”、“十五”时期连续下降的局面。

(二)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就业人员总量稳定增加的同时,就业结构继续得到改善。

1、城镇就业比重明显上升。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继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36.0%上升到2009年的39.9%。

2、

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继续提高。随着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国

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继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05年的33970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9708万人,年均减少1066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1808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1684万人,年均增加90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2377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6603万人,年均增加708万人。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的44.8:23.8:31.4转变为2009年的38.1:27.8:34.1,第一产业年均下降约1.7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多降约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多升近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上升0.7个百分点,略低于“十五”时期0.8的升幅。

3、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大幅增加。“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就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均增加349万人;2009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年均增加888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三)城镇失业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增加,就业总量矛盾十分突出。据测算,每年仅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各级各类学校毕业学生都在1000万人以上。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各种结构性矛盾的加剧,以及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对我国就业形势产生了较大冲击,使我国的就业安置任务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政府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扩大就业,同时加强了对失业的调控力度,积极稳妥地应对各种就业矛盾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据统计,“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4.3%的较低水平(图3),为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十一五”时期,我国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2007年颁布的《就业促进法》及一系列配套法规,强化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明确了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为积极就业政策的长期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所有城市街道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7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全国已经基本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以及失业救济与援助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在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9年末,全国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37123所(其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24921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27250所。“十一五”时期的前4年,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各类求职者成功介绍工作7944万人次,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组织技能、转岗、创业等各类培训9596万人次。

(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第五篇:统计信息发布制度

统计数据发布和管理制度

一、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既是信息资源,也是统计财富。为加强数据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统计数据实行两级管理。即:各专业的统计数据由各业务科(室、队)负责管理,责任人为有关科(室、队)科长(主任、队长);区域性综合统计数据由综合科负责管理,责任人为综合统计科科长。

三、反映各种统计数据的各类专业统计报表资料,采用纸介质和电子两种形式建档保存,保存期限按档案管理制度之规定执行。

四、月度统计数据的发布。

1、各专业于统计报表上报后(有关指标经上级统计部门评估确认后),经分管领导审核认可后,规定时间内将有关数据通过“统计信息网”发布。

2、综合性统计数据,采用“统计专报”书面形式,分别先向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发布,然后通过“统计信息网”发布。

五、半年度及年度统计数据的发布

1、半年度及年度统计数据。除当月数据仍按月度数据办法发布外,各科室应将半年或全年累计数据整理汇总后,分别于7月20日和次年1月20日前,以表式连同简要文字统计分析材料一并交综合科。

2、在统计年报结束后,以科室为单位,将年度统计数据根据综合科提供的统计年鉴指标表式整理汇集,于次年4月底前交综合科,统一组织汇编“统计年鉴”,并负责发行。

六、非定期性统计数据的对外提供

非定期性是指上级机关(县委、县政府等)、同级部门、基层单位、社会公众等单位或个人,一次性需要提供有关统计数据时:

1、提供部门:由综合统计科扎口对外提供,各相关专业科室需按综合统计科要求及时、准确、上报相关数据。

2、提供方式:原则上以书面或表格形式提供。除县主要领导急需外,不得用电话形式对外提供,以免发生差错。

3、提供手续:凡基层单位或新闻记者、或社会公众索取、咨询有关统计数据时,应凭单位介绍信或个人有效证件,方可提供。

4、登记备案:凡一次性对外提供统计数据时,应将提供资料复印留存备查、或记录入“工作台帐”。

七、统计数据的差错订正,按本局统计数据查询、订正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八、证明用数据的提供。凡属于各种考核、评比、司法鉴定等需要提供法定统计数据,必须慎重核实,以书面形式并加盖“**统计局”印章后提供,并留存复印件备查。

九、凡各专业或各业务科室向综合科提供的各种统计数据,必须与上报的统计报表完全一致,提供时由科长审核签字。

十、凡对外发布(提供)的统计数据,一律由综合科核实,并在留存件上由分管领导签发。

十一、严格执行《统计法》和《保密条例》。凡属于保密数据,或涉及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或属于商业秘密等有关的统计数据,严格按照《统计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及保密条例、守则有关规定办理,严禁违反。

上一篇:唐河县历任县委书记下一篇:团结奋进展巾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