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表问题的概念分析

2023-01-08

第一篇:课程表问题的概念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关系。它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斯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经验。”从社会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一直以来,我们常用“教学相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等观点来描述师生关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师生关系一方面出现了良好的和谐,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立

教师教学方式简单,往往以自己为中心,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要求学生以自己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情绪低落,惧怕教师,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师生关系疏远,彼此感情冷淡。久而久之便使得师生之间所维系的基本关系易发生冲突,而形成对立的双方。

(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师生关系没有民主,在长期的独裁管理之下,学生就习惯了采取服从的态度。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师生之间的关系看似平稳、和谐、无冲突,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民主意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三)学生的放任散漫

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一定的目标,任其自由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师生之间缺乏感情的交流,情感淡化。学生学习自觉性差,缺乏督促,或放任或迷茫。

(四)教师对学生权利、自由的侵犯和师生间的冲突

近年来相关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历历在目。轻的罚站、羞辱、罚做作业„„;重的抓耳朵、谩骂、殴打„„凡此种种,可谓屡屡发生、普遍存在,每一年的通报都有。相关的资料显示:校园内,教师的 因“暴力语言”和过激行为而侵犯学生权利的案例占的比例最高。如一些批评的气话、曝光学生的私人日记、随意开除等。这样势必出现师生隔阂,学生对教师产生漠视态度,不听教师的话,不理睬、对教师不放心、疏远,继而对教师反感,伺机报复,造成和教师的语言冲突或人身冲突。

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思想意识、教学理念没有适应时代要求及时转变。首先,教师缺乏新近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体意识不强,终身教育的观念淡薄,“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确立,把教育的中心任务看看作只是传授知识,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教师缺乏探究性,创造性,让自己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其次,一些教师受传统的专制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理念的影响。如“师君并尊”“师生如父子”的师道尊严思想、以教师为主体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的教学观点、教师“即是友”的观点,“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思想的影响。教师拥有被学生服从的绝对权威和中心地位;教师拥严格教育管理学生的权利,拥有使用各种方法包括体罚、打骂等惩戒学生的权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要求一时也不能转变。另外,一些教师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认为师生关系的好与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会太大,师生主要是在课堂上相处的多,在课堂这个环境下,学生是应该遵从课堂秩序的,教师只要把握好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研究和处理师生的关系。

(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够,以及法律意识淡薄。

作为一个教师,必然需要学生尊重、爱戴和亲近,教学效果才能因之而如愿,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明证。而要得到学生的爱戴,教师就得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具备内在的人格魅力。师德修养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现实的情况不很乐观。除热情、真诚等师德修养不能做到外,还出现少数教师的仪表不讲究,言谈缺乏风趣,行为很不检点等。另外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及教师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现实,两者间产生碰撞,一些教师受利益驱使,有些都因忙于做一些家教、补习等创收活动,精力分散,导致对学校工作缺乏热情,不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责任心下降。教师的法制意识淡薄,是侵犯学生权利的内在原因。从许多教师侵犯学生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在不少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中,教师本身是没有意识到的。这就说明,我们教师队伍中不少人的法制意识仍十分淡薄,同时也说明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在校园内还没有得到加强——变革的内因没有得到改变,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无法明晰,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便成了一句空话。

(三)教育教学中应试教育观念、体制及评价的标准对当前师生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

今天新课程理念提出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是,我们当前的考试制度与它相矛盾。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学校教育仍然以升学率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的优秀与否不在于他的学生是否全面发展而在于他的学生有多少能升学,学校把学生的升学率与教师的职称、工资以及福利待遇相挂钩,以追求高升学率为目的。在这种评价制度下,教师为了“为人师表”,常常超负荷运转:学生分数、升学率、优秀率,以及在职进修,竟聘上岗„„不少教师在应对来自教育部门、学生家长、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压力,往往“载不动许多愁”,他们和学生都在为分数疲于奔命,一些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和教师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于是学生厌学、逃学。一些有责任心的教师强制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紧张,尖锐。

(四)对师生关系的研究缺乏深入的剖析。长期以来,对于师生关系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分析,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层,简单地怪罪教师素质的低下或对学生道德教育的的不够重视,没有深入到师生关系赖以产生的教学活动中去探寻,寻求在教学制度、教学文化、教学理念、教学评价上的根源,而是满足于从哲学、心理学关涉的人的相互关系的一般结论来推演师生关系,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这是有失偏颇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也往往只局限于师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只研究人际关系的教学功能,忽略了师生关系在学校文化、情感态度等方面更为重要的研究。

师生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和谐的教学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师生之间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因此,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要探索这个话题,任何教育的结果都会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为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第二篇:《问题分析与决策》培训课程大纲

《问题分析与决策》课程介绍

主讲:孙军正老师

一、课程背景

工作需要动脑子吗?大多数时候是不用动脑子。为什么?因为成天在做的事情已经形成惯性,凭经验、靠下意识就能“顺”下来。但是在三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动脑子:遇到新问题、遇到复杂问题、遇到后果严重的问题。不过当我们真的需要动脑子、有意识地解决问题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因为这不是我们习惯面对的事情;因为我们很少被训练过怎么分析和思考问题。特别是当我们需要跟大家一起坐下来分析和商量问题的时候,会更加盲目而且情况更令人沮丧:管理中遇到重重问题,不知该从哪里入手;每次讨论,大家都各持己见,没有统一的思路,达不成共识;单凭直觉做决策,做出来也不知道好不好„„

缺少一套科学的、强有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的帮助,我们只好重复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拍脑袋做决定、沿用旧方法、没有预防措施、忙于到处救火„„

二、适合状况:

当公司的员工面临复杂和棘手而又无现成经验可循的问题或项目,却因为情况不明、思路不清,正发愁不知从何下手的时候„„

三、课程收益:

(1)这是一个提高你在与他人一起解决问题时的领导力和影响力的课程,帮助你从容应对复杂问题,同时训练和提高你的思维能力,最终帮你形成正确的职业化的工作习惯。 (2)帮你的团队看清问题、锁定重点;剥离现象、分析核心;明确要求、寻找方案;预估风险、完善方案;最终漂亮地解决问题并改善绩效。

四、课程特色:

(1)互动性 本课程以互动游戏、大量动手练习、团队研讨交流为主要形式,辅之以讲授、点评、辅导,形式活泼、新颖。

(2)针对性 本课程采用的案例均系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问题,通过系统思考分析深入、到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实用性 本课程不仅包括对问题分析与解决在内机理的分析,更加注重方法与工具的使用和学习,以及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五、课程形式: 讲授、实操演练、真实问题、视频、互动学习、团体动力

六、课程对象: 需要在合作中解决难题的所有领导者和专业技术人员

七、课程人数: 40人左右

八、课时:1-2天

九、核心模块:

第一部分:解决问题的思维流程及关键点

1、什么是真正的问题

2、目标和现状的差异

3、问题和问题点

4、问题的分类

第二部分: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步骤、方法和工具-让问题迎刃而解

第一步:现状描述、定义问题

目的: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认清什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各级经理人在组织中的不同角色也决定了他们关注的问题和解决的重点都有所不同。找到真正的重点,可以使问题的解决产生最佳效果。

要点:

1. 背景分析 2. 罗列所有问题点 3. 清晰分析每一个问题点 4. 按对结果的影响程度评估问题 5. 确定关键问题所在

本步骤重点探讨:

描述问题的现状, 确定关键所在

第二步:明确方向、确定目标

目的: 如果管理者对结果与获得成功感兴趣,就必须在把自己限制在少数几件事情上,抓住管理中少数几个关键点。除此之外的任何其他选择都会导致折中局面的出现,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庸碌无为,最坏的结果则是失败。失败的原因通常并不是努力程度不够,而是精力分散。

要点:检验目标的SMART原则

1. Specific 具体的 2. Measurable 可以衡量的 3. Achievable 可实现并有挑战性的 4. Realistic 现实有意义的 5. Time-based 有时间限制的

本步骤重点探讨:

如果目标再提高一点会怎么样? 目标实现后是否可以解决问题?

第三步:系统分析、洞悉要因 目的: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仅仅是从自身职位的角度,而是基于企业整体,从他们在这个职位上,以其知识、能力、经验做出什么贡献的角度,分析提升组织绩效的原因,应该以“我”为出发点分析影响绩效的原因。

管理者一定要基于事实和慎密的思考而不是常识来分析原因,如果是团队分析问题,团队的所有人都必须对因果关系发表意见,团队中不同的意见要得到充分的重视,管理者通过激发好奇心来搜索可能存在的关系,并勇于提出新的原因假设。

要点:

1. 金字塔模型分析原因 2. 思维导图分析原因 3. 要素表进行分析原因

4. 把原因逻辑化、系统化——鱼骨图 5. 将原因按重要性、紧急性排序

本步骤重点探讨:

是什么导致问题的发生?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你是如何知道这个因果关系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论证这个因果关系?

第四步:创造方案、探索可能

目的:找对了问题,接着要想出解决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陷入一些思维定势,而难以突破。最后或是畏惧不前,或是走回老路。解决新问题需要新方法,创造新方法则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创意每个人都有,只是不知道怎么发挥。只要掌握一些新的思维模式,你会发现创新其实是一件轻松又有趣的事情。

要点:

1. 收集想法 2. 观点聚类 3. 形成概念 4. 补充完善 5. 分析可行

本步骤重点探讨:

突破固有思维发现解决方案 发散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第五步:理性判断、精明决策

目的:决策需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衡量的标准,对各项方案的优势与劣势加以评判;决策需要判断每项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最小的风险换取最大的收益。想到一个合理的方案后,就要制订实施计划,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进度和资源配置,只有在每个细节处考虑周全,才能为方案的决策提供最完备的依据。

要点:

1. 就决策工具达成一致

2. 独立评分,达成共识,所有人对评估标准达成一致 3. 风险障碍分析 4. 制定行动计划

1) 行动计划要具体、可以操作,可以跟踪 2) 行动计划尽量在培训结束后短期内启动 3) 行动计划动宾格式描述

4) 行动计划执行前要通过正式的决策程序

本步骤重点探讨: 科学决策,谋求共识 分析风险,制定计划

第六步:执行方案、落实达成

目的:企业是一个系统环境,方案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团队力量,所以在执行前要建立共识。经理人的作用,不是说服团队成员认可你的方案,而是认真地倾听,使他们的想法都有被尊重和考虑的机会。

要点:

1. 有效授权 2. 获得责任人的承诺 3. 建立追踪结果的计分牌 4. 里程碑过程跟进

本步骤重点探讨:

取得对目标的承诺,经常性地组织并参与高效的目标回顾会,为实现目标扫清路障 传统监督与执行监督之间的区别 提高团队成员彼此间的责任感

第三部分:问题解决能力与实际工作-做个解决问题的高手

一、 区分管理过程、管理结果以及实时解决问题的衡量标准,根据组织当前状态以及组织期望的状态确定可视化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方法。

1. 创建一个可见、易理解的衡量标准,追踪主要指标的进展。 2. 确定衡量团队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主要方法

3. 建立能真正跟踪进展、促进正确行为和预期成果的衡量方法,设计一个易理解、吸引、易管理及简明的计分牌

二、知行合

一、绩效实现

1. 课程知识点回顾 2. 驾驭工具、运用自如 3. 课程感受及分享 4. 从知到行的五个阶段 5. 解决问题、成就人生 总结与答疑

以上课程安排仅供参考,具体情况以现场授课为准!

个人简介

孙军正,博士,国家注册企业咨询顾问师/企业培训师 银行业绩倍增系统创始人(见著作《领导执行智慧》) 国务院军转办特聘讲师(2012年)

中国执行力十强讲师(2013年由中华讲师协会、中华讲师网评选) 最受银行业推崇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著名实战派管理咨询专家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 中国银行、招行等多家银行常年管理顾问

国内30多家咨询公司/培训机构高级顾问/特聘培训师

个人经历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20年来孙老师一直致力于银行业绩增长的研究与 应用,在如何使银行业绩快速提升及打造团队执行力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硕的成果,从战略、流程、制度到奖惩;能够做 到实战、实用、实效,为银行提供内训、诊断、顾问一站式的咨询与培训服务。他首创的“银行业绩倍增系统”已成功导入多家银行。他的培训具有深刻、震撼、激情、实战的风格,因能达到“现场学习,现场训练,现场结果”的效果。培训满意度在98%以上。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关键词:数学概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很多老师往往重解题而忽略了概念,有时候虽然重视数学概念,但也仅限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结果导致审题不清,或者应用不当,或者只是迁移能力不强,解题能力不高,遇到新的题型或者出现新知识时束手无策。

新的课标下,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数学概念;改进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探索,加强数学概念的理解,以不变应万变来应对新的教学要求。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上好数学概念课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以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概念教学的备课时,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

比如在引入“等比数列”时,我带了一口袋糖果给学生,并提出谁回答对他的第一个问题将得到一颗糖,回答对他的第二个问题的学生可以得到两颗糖,以后依次回答对后一个问题的学生得到糖果的颗数将是前一个学生的两倍,学生的参与热情顿时高涨,都纷纷回答问题,这样在游戏中让学生思考、体会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从这个事例看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动手能力,在亲自实践体验中形成数学概念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亲身感受概念的形成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数学课的兴趣,感受过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概念由来充分了解,帮助记忆。

如在“椭圆”概念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准备一条细线,将细线两端分别固定,分别记为F1和F2,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提问思考讨论:

①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

②当细线长等于两定点之间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③当细线长小于两定点之间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④请同学总结,完善椭圆定义。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辨析比较,揭示本质。

学生产生概念混淆往往是由于不能区分概念之间的异同,主要原因就是对有关概念比较太少或缺乏比较,尤其是一些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概念。

如在“排列组合”教学中,学生往往没有从本质上区别两个概念,在具体解题时经常用错,我在教学中举了如下例子用以辨析:

①求1~9九个数字任取4个构成四元素集合的个数。(组合) ②求1~9九个数字任取4个构成四位数字的个数。(排列) ③求七支球队进行淘汰赛(单循环)的比赛场数。(组合) ④求七支球队进行主客场(双循环)的比赛场数。(排列)

四、在教学之后,要变式训练,强化理解。

由于概念所指的对象除了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以外,还会在非本质属性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在概念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变式来帮助学生获得更精确的概念。

n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公式(a+b)中a,b的普遍意义,可以让学生做以下的变式练习:

①求(x+y)12展开式中的倒数第4项. ②求(x3+2x)7的展开式中的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

五、利用多媒体设备,对概念有感性认识。

制作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和模拟操作,让学生直观感知,对知识理解简单化。

如在“正弦型函数y=sin(x+)”这节课中,我通过课件演示A,,对图像影响及变化。这样学生可形象地感受概念产生过程,加深对正弦型曲线了解。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知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数学概念的教学同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技能,学生学好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与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它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数学概念的教与学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时一定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第四篇:学习问题分析与决策课程之感想(范文模版)

学习«问题分析与决策»之感想

企业在市场销售过程之中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决策,如寻找什么类型的经销商、分销商,给予他们什么样的销售政策;重点开发哪些区域市场,建立什么样的销售渠道,执行什么样的促销政策等等。其中,较小的决策即使错误了,也许不会对销售工作造成太大的损害,但是,如果中型、大型决策一旦做错,就可能给企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谨慎决策,科学决策、正确决策。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了解并掌握了正确发现、分析市场上存在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正确决策的要点等相关知识。

一、正确决策的关键

1、 首先要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症方能下药;

2、 其次要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

3、 再次要对企业拥有的资源做出有效的评价;

4、 然后要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做出理性的分析;

5、最后对决策带来的风险,企业要做好充分准备。

二、(1)决策的通用模型

A、 第一种模型就是国际通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析工具,包括一些很简单的方法,也包括一些比较复杂的模型,如柱状图、树型图、柏拉图、麦肯锡的7S分析法等。

B、 第二种模型就是自己创造的适合单个企业情况的模型,如鱼骨图等。

C、 第三种模型则是依靠个人的感觉、直觉,靠个人对问题的判断、经验。 (2).逻辑思维

逻辑学告诉我们,要想知道问题的本质,最低限度要问七个为什么,才有可能知道这件事情的真正本质是什么。因此,企业及销售过程中的决策一定要有逻辑性。 (3).问题分析与决策模型

这个模型里,包含有四个模块,即状况评估、问题分析、方案决策和应变措施。而每个模块又包含四个环节,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必须有十六个步骤。

三、状况评估

1、查明具体难题

2、排出轻重缓急

3、计划行动步骤

4、准备采取行动

四、问题分析

要走出这些误区,就需要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问题分析恰恰是解决问题的桥梁。问题分析的作用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观察实际发生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偏差,从而明确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要解决问题,就要确切地学会怎样定义问题,辨别问题,以及有效地分析收集到的信息。 每个人都可以意识到问题,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非易事,只有获得与问题本质有关的有效信息,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时就必须通过提出问题来确定问题,必须全面地描述问题的性质,分辨可能的原因。同时,要借鉴已有的经验和常识,提出导致问题的可能因素,详细记录实际和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承认原因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把这些可能的原因汇总并记录在表格上,这样可以避免枉下结论。

在识别可能的原因时,要运用知识、经验和常识来帮助找出若干种可能性,列举可能的原因,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如果这样不能找到发生偏差的原因,则可以使用“问题分析”的技巧。

五、方案决策

今天的世界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单纯依赖经验和直觉作出决策会非常危险,而企业销售工作的决策更是决定企业是否能够长治久安重要环节,如果我们在充分尊重逻辑,掌握现代化的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采用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判断,我们就能正确解决市场运作中的许多问题。但是,决策必须建立在对相关信息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决策时必须搞清:有没有信息;信息是否正确以及分析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的分析是否清楚。查明这些问题决策就会更加准确。

六、决策分析的程序

1、第一:明确决策目的,即为什么要做这个决策。决策的目的必须确定,并且要明确反映在决策里。决策目的应该集中在决策的结果和现有的人、财、物、资源、时间等资源条件上,以便为今后评估、选择方案提供标准。

2、第二:评估决策方案,即找到满足目标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每个选择方案都需要收集、评估选择方案的相关信息,从而了解方案是否能够满足决策目标的要求。

3、 第三:评估决策风险。如果忽略方案的不利后果,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分析。任何方案都有风险,特别诱人的选择方案也是如此,往往有潜在的风险。

4、第四:做出最终决策。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要认真地研究、分析每一个备选方案的优点和相应的风险,权衡利弊后,最后确定实施方案。

5、第五:决策一段作出,必须要求执行者做出承诺,要求其具备承担额外风险的能力,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掌握了科学分析问题、正确决策的能力,杜绝今后在日常工作中靠拍脑袋来做决策的陈规陋习,防止踏入解决问题及决策过程中的许多误区,要在严格遵守事物的逻辑关联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复杂多变的世界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计划实施中也许会遇到许多潜在问题,我们要能识别潜在问题,对之进行分析,为最终解决问题做好准备,这样可以确保实施风险的减少,必定会使我们更加可能获得成功。所以,我不但了解和掌握问题分析和决策的方法,而且我们应该在做出决策如何预防风险、避免问题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杜绝错误决策的发生。

第五篇: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江苏省东台市时堰中学 吴 军

摘要:本文运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论对传统概念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其成功和不足之处,提出在概念教学中要由“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注重生成性教学等建议。

关键词:概念教学 概念形成过程 教学错位 生长性

1 引言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为此本文对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物理概念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2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但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了物理概念教学着重点各有不同,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论来审视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成功和不足之处。

2.1 传统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

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从三个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一讲清物理概念的内涵,即它们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二强调物理概念的外延,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三理清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运用知识。

2.2 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

2.2.1 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不够

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影响,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新授课教学“重结果”的情况非常严重,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物理的“捷径”,这种“熟记型”学习往往是比较机械的,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在感悟中“升华”。如在高一加速度一节,在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对速度变化快慢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匆忙给出加速度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然后进行大量的习题强化,导致许多学生对引入加速度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引入加速度、什么是加速度、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只是“强记”加速度的概念。这样的后果是使学生失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而觉得物理概念只不过是玄之又玄的物理学家们的游戏罢了。

2.2.2 物理概念教学中“二八”错位

一是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时间只占整个课堂的20%,而将80%的时间花在习题训练上。这种“短、平、快”的战术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思维要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而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经过同化和顺应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是对80%的基础内容,只花20%的时间,而对20%的高要求的内容,却花80%的时间。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是“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体现基础性,显然这种对全体学生在“高端知识”提出高要求是不合适的,“中学物理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公民常用的基本的物理常识”(雷树人语)。

三是课堂教学只面向20%的学生,而让80%的学生在课堂上迷失方向。这样的错位只能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国民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休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概念教学的建议

3.1 物理概念教学应由“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

任何一个物理知识的学习几乎都遵循这样的环节:实验、事例概念、规律题目。传统的概念教学将获得知识结论教学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的表现的机械记忆,而不是理性分析。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应是认知主休的内部心理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休,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维度,在这一维度下,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原来的“重知识”转变为“重过程”。

3.1.1 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使认识产生飞跃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要能够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认识引入此概念的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

例如对质点概念的引入,通过举例在研究雄鹰的飞翔时(人教版),要求学生想方设法描述雄鹰的运动,让学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然后同学生一起找出“困难、麻烦”所在,即雄鹰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造成了其各个部分运动情况不同。再引导学生想办法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从而顺其自然的引入了质点的概念。

3.1.2 充分还原稀释,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每个物理概念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如果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同时,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那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充分稀释加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杨振宁语):磁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

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 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速时间3.2s;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3.1.3 适当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感知物理学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了物理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往往也是物理学发展史上长期未能克服的困难;历史上物理大师们与之辩论和斗争的错误观点,往往也保留在学生的概念之中,认识上的反复和曲折正可反衬出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物理学历史上关键性的突破和物理学家的伟大贡献,也正是物理学的重点。例如,“动量”和“动能”是物理学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们都和质量、速度这两个概念有关。如果只讲述定义,即使详细罗列两者的区别,学生仍不能深刻领会这两个概念的物理本质。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经常会混淆不清,究竟是动量还是动能才真正是机械运动的量度呢?这个问题在物理学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的引用一些物理学史资料,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动量”和“能量”这两个概念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更关注将人文的因素渗透。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将科学和人文结合在一起,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学习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等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预成性”向“生成性”转变

物理新课标对“方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目标的设计不仅仅指向“结果性知识”,而更多地侧重于“生成性知识”以及“生成知识的方法”。物理概念的教学应由传统的“预成性”教学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过程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生长”到学生已有的认识上。在静电场的教学中许多概念非常抽象学生不易学习,如“点电荷”概念可将生长点建立在“质点”上、电势能生长在重力势能之上。在生成显性的知识同时,也生成了隐性的知识──思维。

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是“概念变化”。所谓概念变化,是指学生在新的学习中,不同程度地扩展、更改或重组头脑中的已有概念以适应科学概念,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如在力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个高中的学习过程进行如下的概念变化:在大量的物理事件中建立“力是物体

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物体竖直上抛的上升和下降阶段的受力改变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前概念,建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建立了加速度概念和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后,促使学生建立“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在概念变化和重建中对力的理解呈螺旋上升。

3.3 注重师生交流,关注异质反馈

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

4 结束语

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尽量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以使学生从中领会物理学家的实际创造过程和他们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黄恕伯.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过程”.物理教学探讨,2004(7).

[2]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教学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课程·教材·教法,2008(2).

[3]吴伟,王新星.美国学生物理概念研究的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8(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梁树森.促进概念变化的物理教学.物理教师,2005(4).

上一篇:居住证登记表填写说明下一篇:建筑设计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