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2022-07-13

第一篇: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1、依法原则。

2、自愿平等原则。

3、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原则。

人民调解工作纪律:

1、不得徇私舞弊。

2、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3、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4、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

5、不得吃请受礼。

第二篇: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一、 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规、规章和政策无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

二、 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三、 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组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纠纷当事人须知

一、 调解纠纷由调解员、记录员组成;

二、 调解员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或不协商的,由调解委员会主任指定;

三、 调解员、记录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调处的,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回避,调解员的回避由调解委员会决定,记录员的回避由调解员决定;

四、 调解员在调解案件时有营私舞弊的,任何人有权向有关部门控告、检举、申诉;

五、 要文明调解,当事人要互相尊重,不得进行人身攻击;

六、 不得故意谩骂调解员和进行无理取闹;

七、 调解达成的协议,双方当事人应自觉履行;

八、 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任何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处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纠纷当事人权利义务

一、 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1、 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

2、 要求有关人员回避;

3、 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

4、 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二、 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承担下列义务;

1、 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2、 遵守调解规则;

3、 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4、 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流程图

来信来访

矛盾纠纷

登记

确定是否受理

不予受理

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或法律、法规规定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已受理或解决的

告知当事人

受理

重大矛盾纠纷

一般矛盾纠纷

简易矛盾纠纷

镇(乡)调委会调处

不成功

村调委会调解

不成功 社调解小组调解 不成功

调处中心

办结 不成功

报有关部门

诉讼法院

回访

第三篇:调解工作原则及调解人员工作准则

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一、 依法原则,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可以依照道德规范进行调解。

二、 自愿原则,就是在双方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注意防止因片面追求调解而强制调解。

三、 不限制诉讼原则,就是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调解人员工作准则

一、 不得私立章法。

二、 不得限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三、 不得对当事人施行或变相施行处罚。

四、 不得吃请受礼,徇私舞弊。

五、 不得利用职权打击报复。

六、 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诉前调解工作的若干规定

为便民、快捷、高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关于相关法律规定和省综治办关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实施意见,使诉前调解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条 对咨询立案时自愿要求和解的简易民事纠纷,立案法官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引导到诉调对接室进行诉前调解或向当事人出具人民调解建议书,建议其到人民调解组织或其他基层组织进行调解。

第二条 对调解成功仅需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立案,以适合的村(居)调解组织的名义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不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条 对需要法律效力文书的,予以立案,由审判人员审核并出具民事调解书,减半收取诉讼费。

第四条 诉前调解需在十五天内调解完毕,经双方当事人同意最长不得超过三十天。规定时间内调解不了的纠纷应及时通知当事人转入诉讼程序,杜绝久调不决现象。

第五条 诉前需要进行依法和司法鉴定,可向诉调对接室或适合的村(居)调解组织提出申请,由调诉调对接工作室室组织质证并办理委托鉴定事项。鉴定结论可向法院申请诉前调解或直接立案。

第六条 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做出的承诺中所涉及的相关事宜,任何人不得在其后的诉讼中作为对对方不利的证据使用。

第四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原则(推荐)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

原则

(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篇:行政审判适用调解原则初探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这就是行政审判不适用调解的原则。该原则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调解不能作为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必经程序;二是调解不能作为行政案件的结案方式。当然不适用调解原则并不意味着人民法院不可以在裁判前对双方当事人做思想工作,促使有错误的一方当事人认识自己的错误。如使原

告方认识到自己的诉讼请求错误而申请撤诉,或使被告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撤销或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取得原告的谅解并申请撤诉,以达到平息诉讼的目的。

行政审判之所以确立不适用调解原则,其出发点,在于行政权是国家法定的权力,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随意作转让、放弃的处置,即没有处分权。而调解的前提是双方当事人享有处分权,因行政机关无处分权,那么就不存在调解的前提。同时,行政管理法律关系是在管理人与相对人地位不平等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殊的指挥、命令和服从关系。因此,双方当事人无法在产生争议之后,平等自愿地去协商并达成协议,而只有让人民法院通过行政审判活动,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正确性与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依据事实和法律、法规作出裁判,而不能由争议双方互相协商、互相让步、互相谅解来判断行政处理决定是否正确与合法。

行政诉讼立法之所以确立不适用调解原则。其立法本意有二点:一是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进行司法监督。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和方式行政使国家权力,进行行政管理,不得滥用职权,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虽然法律、法规又规定了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行政机关只能在规定的幅度范围内行使该项权力,不得随意越权处分国家的权力。二是对行政审判的限制,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是审查裁判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一种司法监督活动,是以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为审查监督对象的,只是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只能依法审判,作出合法与违法、维持、撤销或变更的裁判,不得以调解的形式结案。

结合行政审判的司法实践,笔者认为行政审判不适用调解的原则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行政审判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协商调解工作,不适用调解原则已名存实亡,尤其在审理不服行政机关行政裁决案件中,如能用的调解方式结案,会取得比判决更好的社会效果,并且减少工作量。因此笔者建议对行政审判不适用调解原则加以修改,只要行政审判协调的过程和调解的结果均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可以适用调解的方式结案,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解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实用性的行政机关虽然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随意作转让,放弃的处置,即没有处分权。但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依照法定的方式处分该项行政权力,如在处以罚款的幅度范围内,行政机关可以增加、减少具体的处罚数额。在既具有可以处以拘留双可以处以罚款的处罚种类的情形时,行政机关可以处以拘留或可以处以罚款。因此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政机关具有当事人在调解时享有处分权,当然,这种处分权同随意作出转让行政权力的处分权有本质的不同。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是每个公民的权力,但是《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几年来,一些地方老百姓虽然有理,但“民告官”还是让公民望而却步,即使是鼓足胆量告官,但是在诉讼过程中依然持有行政机关“以和为贵”的心理和观点。因此,也就比较容易接受调解这种结案方式,这样既便于协调和搞好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又起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二、调解结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因客观主观上原因,难免会出现违法行政、执法不严的现象,同时行政相对方也可能存在违法现象,行政相对人作为原告起诉到法院后,要求法院能公正作出裁决的同时对自己的错误或违法之处有所认识,因此原告也同意在法院的主持下,接受行政机关正确适当的处理。行政机关既可避免败官司的结果,也乐意同原告协商解决,这时就可以将双方达成一致协议用调解书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既达到行政机关进行社会行政管理的目的,又达到法院审结案件的效果,同时又达到原告的心满意足。试想想如果是判决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这样就会引起行政机关上诉或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后原告仍不服而重新起诉的现象发生。如果判决维持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可能会引起原告上诉的现象发生,这样不仅增加了法院和行政机关的工作量,而且给行政相对人也带来了更多的麻烦而费心费力。如原告叶道胜诉郭家河乡政府白果树确权一案,经法院主持案处协调调解工作,原告同第三人对争议的银杏树的权属达成一致协议,法院受行政审判不适用调解原则的限制,不能直接依据原告与第三人达成的协议而制作调解书,只有由郭家河乡政府重新依据上述协议作出的处理决定,而原告撤回起诉,该案才得以圆满解决,试

想如果行政审判可以适用调解结案,法院就可依据原告同第三人达成的一致协议作出调解书而无需由乡政府依据双方协议重新作出的确权决定书。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同时还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

三、调解的结案方式可以更好地化解矛盾。行政机关和相对人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者之间对立情绪比较大,同时,中国公民受“民

不告官”的思想影响较严重,只是矛盾非常尖锐,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公民才将行政机关告到被告席。为了使双方的矛盾不再进一步恶化,减少对立情绪,同时,原告从便于以后的生活生产经营的目的出发,在法院主持双方进行调解时,原被告双方都是乐于接受的,这样既化解了矛盾,又便于案件的审结。

上一篇:如何欣赏现代诗歌下一篇:人生的感悟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