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南北两山绿化规划建设及文化资源保护的方向

2022-09-12

1 地理位置概况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自古以来就是陇东南的交通要冲, 东与陕西省宝鸡市接壤通西安, 扼陕甘咽喉;南连陇南入四川;北与平凉毗邻;西北接定西通省城兰州。天水市辖秦州、麦积两区, 甘谷、清水、秦安、武山、张家川五县, 总面积1 43 17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1 23万人。境内名胜古迹众多, 全市有国家、省、县重点保护文物261处, 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

城市布局沿藉河河谷、渭河河谷呈组团状分布, 中心市区—秦州区分布在藉河谷地。城区受南北两山夹峙, 沿河呈东西狭长延展,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南北两山东起秦州区东十里, 西至秦州区平峪沟, 东西长21公里, 南北宽6~9公里 (包括河谷地带) , “两山、一河”是天水城市的基本特征, 统筹搞好两山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和发展数年来的绿化建设成果, 全面退耕还林, 强化南北两山的绿化功能。严格保护两山文物古迹及山体整体历史文化环境, 充分发掘两山历史文化内涵, 使两山的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延续和发扬, 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建设结合起来, 为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空间, 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 是天水这座山水城市改善整体生态环境的核心, 两山环境建设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天水城市自然生态的安全和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 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2.1 文化资源的现状

天水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名城特色十分显著。名城特色可概括为: (1) 两山夹峙, 一水中流。天水古城位于藉河以北的阶地, 藉河河谷呈带状由东向西延伸, 南北两山分峙古城南北, 形成了“两山夹峙、一水中流”的环境格局《天水县志》。 (2) 羲皇故里, 华夏摇篮。天水是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故里, 天水被称为伏羲文化中心。1992年8月, 江泽民同志曾在此挥毫题写“羲皇故里”。大地湾遗址距今约8300年, 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天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 (3) 丝路重镇, 陇山佛国。丝绸之路始于西汉而盛于唐代, 天水作为丝绸之路上西出长安的第一重镇, 为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可能。佛教在东汉初年沿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中国, 天水历史上为华教盛地。 (4) 五城相连, 形态独特。天水古城受地形条件影响, 经历数千年的发展, 古城呈带状延伸, 自呈五城并列的带形形态, 形成了其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色。

天水市城区南北两山作为城区边缘地, 更是人文资源丰富, 名胜古迹众多, 颁布诸多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南山有南郭寺、李广墓、老君庙、诸葛军垒、七里墩遗址、佛公桥、冰凌寺等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北山有玉泉观、黑爷庙、泰山庙、香山寺、演法寺、师家崖和靳家崖遗址等。其中玉泉观位于城北天清山冉冉麓, 因山上有一碧清甜的玉泉而得名。始建于元代, 建筑群依山就势, 形成现在拥有90多座, 建筑面积达到2100m2的道教宫观古建筑群。玉泉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郭寺们于秦州区南慧音山坳, “南山古柏”为秦州八景之一, 山前挺拔如盖的唐槐和大雄宝殿院内南北横逸斜出的古柏等古树名木, 被视为稀世珍宝。杜甫流寓秦州, 在游南郭寺时写下脍炙人口的名诗“山头南郭寺, 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 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 晚景卧钏边。俯仰悲身世, 溪风为飒然。”李广墓是汉飞将军李广的“衣冠”, 墓前石兽石马造型生动, 1945年蒋介石在天水时题“汉飞将军李广之墓”砖砌石碑。南北两山丰富的文物古迹, 极大地提升了南北两山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景观价值, 两山丰富而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古撑天水城市发展的根本, 保护好这些文物古迹和文化资源是南北两山环境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2.2 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文物修缮和恢复问题。两山文物古迹中有不少都年久失修, 有些甚至濒临坍塌, 一些文物保护点及保护区段的景观特色, 未体现出文化遗产保护所应该达到的传统特色, 文物修缮和文化恢复任务比较艰巨。

(2) 过度开发和周边建设环境混乱问题。南山南郭寺保护区的内部及山前周边地带, 新近建筑扩展速度过快, 出现了一引起与南郭寺文化生态不相协调的多层大体量建筑或低俗建筑, 建设强度超过了文化环境承载能力, 存在明显的过度开发问题。北山泰山庙—玉泉观一带周边的山麓和坡脚地段, 存在乱建乱搭现象, 建筑质量低劣, 布局混乱, 建设规划处于失控状态, 严重影响文物保护和整体景观环境。

2.3 绿化环境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国家投资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以及以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等的实施, 两山绿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1998年起, 上马了历时6年的以藉河流域为主体, 以天水城区为中心的大型水土保持示范区项目;2002年~2005年期间, 实施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的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目前完工了藉河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这些工程的实施, 以发送环境、服务城市、创建陇上最佳人居环境为目的, 对市区南北两山进行重点绿化, 效果显著。

南北两山处于河谷片山地貌区, 南北两山夹河谷对峙而立, 自然景观多样, 区域内海拔高度为1110m~1650m之间, 坡度多在14°~40°, 两山绿色空间系统, 是以土壤为基质, 以植被为主体, 并与微生物和动物群落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两山目前植被绿化总体较好, 其结构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土壤、水文、微气候等物理环境, 是河谷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南北两山部分区域, 建成了人工防护林和经济林果体系, 初步形成了多元特色的两山绿色长廊, 在南郭寺景区、玉泉观公园、吕二沟森林公园以及豹子沟植物园在树种栽植上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设计构思进行实施。

2.4 绿化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 造林树种相对较少, 造林配置不尽合理, 部分地方退耕不彻底, 绿化管护相对薄弱, 立体造林方面, 一些地段的绿化没能做到乔、灌、草结合, 有的已退耕区域, 因农村产业转型及农民安置存在一定问题加之管护不力, 再现复耕现象。第二, 中心市区与南北两山绿化之间缺乏连续性。中心市区与两山相联系的自然生态廊道、道路绿化廊道、防护林廊道, 未得到较好的建设和维护, 中心市区内部各绿地版块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 不能形成完整的绿色空间系统。第三, 两山绿化对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未能很好发挥。两山绿化对城市的服务功能示涌全面发挥, 绿化建设与拓展城市绿色休憩空间缺乏联系。

3 文物保护与绿化建设并重

3.1 文化资源的保护方向

在分析南北两山文物古迹和文化景观特色的基础上, 对古建筑、碑石、名木古树、名泉及两山整体历史文化环境进行严格保护, 充分发掘两山历史文化内涵, 使两山的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延续和发扬, 实现两山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1) 从历史科学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对两山文物古迹进行评价, 重点保护价值较高, 能够体现天水文化的文物古迹, 特别是保护好玉泉观、南郭寺和李广墓等重点文化景区。

(2) 积极做好文物的抢救和维修工作。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 以“整旧如故, 以存其真”的手法, 搞好南北两山的文物古迹的修缮和维护,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文物保护经费, 做好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

(3) 根据南北两山现存文物及遗址的价值, 结合现有用地和历史风貌的用地范围, 制定两山主要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并据此提出环境整治改造的要求。

(4) 对玉泉观、南郭寺和李广墓等重点文物单位, 分别按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或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进行保护和建设控制。对其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等制定详细的与文物古迹环境风貌相适应的控制引导要求。

(5) 加强两山古树名木、名泉保护, 并重视“朝观”庙会, 祭奠礼仪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

(6) 重视古文化遗址的保护, 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划出遗址保护范围, 予以积极保护。

(7) 建立健全以政府保护为主,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 或立南北两山文物保护队, 要指定专人对两山文物古迹点进行管理和保护。

(8) 在科学有效保护的基础上,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规模, 合理开发利用文物古迹和人文资源, 以开发促保护, 以保护促发展, 良性互动。以南郭寺、玉泉观、李广墓为龙头, 带动南北两山的绿化建设和旅游开发。

3.2 南北两山绿化建设的方向

3.2.1 突出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特色

“两山夹峙, 一水中流”“以水为脉, 以绿为垣, 以山为景, 构筑新连城”, 是天水城市空间环境的特色和基本要求。绿化建设应充分尊重并体现这一特色, 在强化和诠释这种特色过程中, 积极促进新的具体特色和魅力的形成, 城市绿化建设的总体格局, 必须以山体、河流为依托, 构筑连续的绿色景观形态, 依托南北山体沿藉河及其支流河沟, 形成连续大面积山地绿色空间和沿河状绿化空间;通过藉河支流河沟的带状绿地, 包括进山道路的防护绿地等若干革命“绿楔”建设, 将两山大面积绿色空间与城市内部绿色空间相连接, 构成一个连续的, 以两山为背景的绿化系统, 组成天水城市的绿化空间系统基本框架;通过城市景观设计手段, 营造两山绿化形态特殊魅力, 这种魅力就是:两山作为围合城市的大面积绿色空间, 其树种和群落组合多样, 林木季相多变, 随山势起伏, 山体绿色空间景深和天际线富于变幻, 体现出无穷魅力。

3.2.2 突出绿化园区的景观特色

天水玉泉观公园、南郭寺公园等传统园林的环境特色十分明显, 近年建设形成的李广墓景区、豹子沟珍稀植物园、吕二沟森林公园、红旗山农林示范园区等也各具特色。绿化建设要继承和发挥这些园区景观特色, 以优势园区为主体, 体现历史文脉和近年来的绿化建设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 科学规划和努力发展两山绿化景观新魅力。

3.2.3 优化造林结构

优化两山的林种结构、树种结构及绿化配置结构。要针、阔混交, 乔、灌、草结合, 形成和谐镶嵌的多层次的植被群落, 在树种的高度、枝形、叶形、树冠自然形态, 排列密度、树干大小以及种植的密度等方面均要科学合理地进行组合, 在绿化建设中挖掘和引种式样化的地方树种。

3.2.4 优化绿化建设布局

根据两山地形和河流形态, 依照山水空间环境特色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 构建“两山、八楔、四种类型、九大园区”的绿化建设布局模式。“两山”即围绕城区建成南北对峙的两道绿化山体, 依托绿色山体, 创造富有天水地方特色, 诗意般的优良人居环境。“八楔”即从两山向主城区及藉河渗入的八个绿楔, 包括罗峪沟、平峪沟、南沟河、豹子沟、吕二沟、龙王沟、水家沟、罗家沟等河沟。沿这八条沟谷营造带状滨水绿化带, 构成连接两山和中心城区的绿色景观生态廊道。“四种类型”在两山绿化中要充分体现生态绿化、园林绿化、农业绿化、道路绿化相结合。“九大园区”包括玉泉观公园、南郭寺公园、李广墓景区、豹子沟珍稀植物园、吕二沟森林公园、红旗山农林示范园区、皇城堡生态景观绿化及遗址园区、老君庙—砂土石林绿化园区、中华始祖文化园等九大园区。两山绿化建设要发展这些园区的内涵和内容, 增强其特色和可识别性。

3.2.5 彻底退耕还林

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基本点, 彻底退耕还林, 全面恢复两山生态环境, 强化两山自然绿色生态系统的功能。

进一步提高天水人居环境, 应将天水市城区南北两山的绿化环境建设及文化资源保护更好的结合起来, 绿化建设要积极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 整体维护和发展两山空间环境内在秩序, 以历史文化内涵为基础, 以发送生态环境为重点, 建立优良的山地绿化体系, 塑造城市的绿色屏障和城市“绿肺”, 通过两山绿化环境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保护, 为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空间, 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 彰显南北两山当代绿化成果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达到充分拓展城市森林和绿色休闲空间的目的, 构筑我市山水城市新的城市景观形态。

摘要:天水城区南北两山夹峙, 沿河呈东西狭长延展, 统筹搞好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建设及文化资源保护, 提高和发展数年来的绿化建设成果, 全面退耕还林, 强化南北两山的绿化及文化资源的带动功能是天水这座山水城市改善整体生态环境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南北两山文化资源及环境现状的分析, 对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南北两山,规划建设,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 李秀珍, 肖笃宁.城市的景观生态学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5 (2) .

[2] 黄添元.现代化城市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蓝图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 2000 (3) .

上一篇:化工用泵和压缩机的节能问题研究下一篇:硬齿面齿轮加工技术进展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