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绿化规划及建设方案

2024-04-16

村庄绿化规划及建设方案(共8篇)

篇1:村庄绿化规划及建设方案

村庄绿化规划及建设方案

村庄绿化规划及建设方案 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绿色江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扎实推进我市村庄绿化工作,规范村庄绿化规划设计及建设,根据《江苏省村庄绿化合格村、示范村及整体推进县创建标准〈试行〉》,“江苏省新农村村庄绿化建设项目验收评分标准”及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绿化建设的意见”,全面提升村庄道路、河道的绿色廊道建设、庭院和围村林建设以及农民公园等公共绿地的建设,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农民幸福家园,结合运河实际,就社区绿化规划设计制定预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新要求,以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和以江苏省推进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全面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以打造人文和谐环境为契机,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建设,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与经济双赢的绿化方针,全面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二、村庄绿化建设原则

使村庄绿化工作得以全面、快速地推进,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村镇目标出发,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做到与周边大环境相协调的绿化格局。为村庄绿化的规划设计要依据村庄总体规

划,根据村庄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突出农村特色,展现田园风格,营造出自然、纯朴、优美的景观。在村庄绿化实施中我们要坚持“规划留一块,房前屋后挤一块,见缝插绿加一块,沟渠路堤保一块。”这样一块又一块,自然就成一大片,村庄整体的绿化覆盖率就能得到保障。

2、效益兼顾,体现特色的原则。村庄绿化的总体功能目标在突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兼顾农民增收。结合庭院经济,一村一品,努力“栽满庭院,栽足四旁”,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效益的共赢。根据村庄绿化类型的目标功能,选择具有不同绿化效益的树种和植物材料,优化植物配置结构,营造优美景观,在充分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且体现出各地的地方特色,反映当地特有的村庄文化。总体把握上,我们侧重以营造景观为主,兼顾经济效益,3、,规划设计或方案制定后,在具体实

施过程中我们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本着先易后难顺序推进的原则,优先搞好自身居住的庄台范围内的绿化。

4、尊重民意,民主公开的原则。村庄绿化规划或方案制定前应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真正把村庄绿化工作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的绿化规划或方案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应在显著位置予以公布,做到村村行动、户户参与、人人动手,进而使村庄绿化成为农民的自主行为、自觉行动,成为农村公益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目标与基本现状:

西侧为中运河风光带;东侧紧靠开发区,南邻310国道;北侧是为徐塘电厂。是运河镇的领头村,平方公里,总人口人。,由于大力发展经济,5个村民小组,共有企业厂区7个,境内主干道3600米,污水导流河长800米,主干道水泥路3条,全长3600米。

三、规划项目:

1、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

2、农田林网达到95%;

3、绿化配置,以乔木为主,乔、灌、草、花、果科学配置,结构合理,层次丰富,主栽乔木树种10种以上。即:银杏、杨、柳、大叶女贞、榆、刺、泡桐、玉兰、水杉、悬玲木行等。

4、绿化布局,村内3米以上道路宜林绿化率95%,村内汪、塘、沟水体宜林绿化率达95%以上,房前屋后、宅旁的庭院绿化带年保持栽有10株以上树木。

5、新植树木,村内当年新植树木总量和折算面积分别达到4000株和15亩以上。

四、工程概算

1、苗木费:绿化所需购买苗木的费用万元;

2、栽植、养护费:用于苗木的栽植及养护管理万元;

3、其它费用:包括调查、设计、检查、验收等费用1万元。

附:

一、社区地貌及规划图

二、各种栽植苗木株数

篇2:村庄绿化规划及建设方案

(2007-2010年)

为了加快绿色生态东海建设进程,切实搞好社会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工作,根据《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造林绿化建设标准》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东海县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规划方案。

一、村庄绿化现状

近年来,我县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为目标,以绿色生态东海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速生丰产林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建设等重点工程,在造林绿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58.8万亩,森林覆盖率17.1%。全县24个乡镇(场)、1个开发区,378个行政村、1038个自然村,村庄总户数25.2万户,总人口102.21万人。现有村庄总面积25.8万亩,绿化总面积10.6万亩,绿化覆盖率40.2%,其中东部湖荡村118个,平均绿化覆盖率50.2%;中部平原村133个,平均绿化覆盖率36.8%;西部岗岭村127个,平均绿化覆盖率33.6%,全县低于35%绿化率、不达标的村庄 1

共有117个。全县现有村庄公共绿地153.3万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公共绿地1.49平方米。

总体而言,我县村庄绿化率比以前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绿化的质量和档次不高,造林树种单一,树种搭配和布局不科学,常绿及花果类树种偏少等问题,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绿色生态东海的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

二、村庄绿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为准绳,深入贯彻县政府绿色东海林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生态与经济双赢和保护与建设并举的绿化方针,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的绿色廊道建设,庭院和围庄林建设以及农民公园等公共绿地的建设,完善村庄绿地系统,推进村庄绿化美化进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生态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整体协调,统一规划

村庄绿化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充分体现整体协调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绿化的观念。要把村庄绿化规划纳入 2

县域的城镇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乡镇的村庄布局规划等各层次的规划,村庄绿化的布局、绿化用地安排等要与各部门的专项规划进行整体协调。在编制村庄规划时,要对道路、居住区等各种绿地类型进行总体布局,统一规划。

2、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要根据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对村庄划分类型,在规划时对绿化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道路、河道、庭院等也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规划。在规划时,要立足实际,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选择重点地段作为突破口先行绿化美化,再向一般地段推进。

3、生态优先,兼顾双赢

要以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作为规划第一目标,优先考虑绿化的生态效益,树种选择要以乔木为主,营造村庄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生态目标的同时,合理配置树种,创造景观效益,把生态园林理念融入到村庄绿化规划中,发挥绿化的美化作用;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隙地规划发展小果园、小花园、小药园、小竹园、小桑园等,发挥绿化的经济效益。

4、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规划要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文景观相协调,针对不同村庄的气候、地形、建筑特点,采用多样化的绿地布局,决不千村同面;对路旁、宅旁、水旁和高地、凹地、平地等采取灵活多样绿化形式,不千篇一律。规划要自觉保护、发掘、继承和发展各地村庄的特色,充分展示乡村风貌。

5、合理分布,节约用地

绿化在村庄内的生产、生活区要合理分布,布置于整个村庄,形成布局均衡、富有层次的绿地系统。我县人多地少,因此,绿化建设用地要统一规划,节约用地。一些不适宜建筑和道路交通的较复杂的、破碎的地段要尽量利用,见缝插绿。

6、保护为先,改建结合

在村庄绿化规划过程中,要严格保护好风景林、古树名木、围村林、村边森林等原有绿化,在规划中要将其融入村庄绿化规划中。在绿化实施过程中,要改造与新建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绿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做到绿化与建筑施工同步,避免绿化滞后的被动局面。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县村庄平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平方米,村域主要路、堤、渠绿化率95%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98%以上,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95%以上,全县所有行政村绿化要全部达标(绿化覆盖率35%以上),20%的村庄依照村庄周边的高地、河流等自然地形兴建各具特色的农民公园,初步形成“点上绿化成园、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村周绿化成环”的景观效果。

1、村庄建成区(1)绿化覆盖率

西部丘陵区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中东部平原区村庄中心村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包括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

(2)公共绿地

村庄中心村建成区范围内至少有一处不小于300m供居民休闲的公共绿地,村庄中心村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

2、村域范围(1)沟渠路堤绿化 5

村域范围的主要路、河、渠、堤的绿化率达到95%以上。其中大型河堤绿化率100%,水库堤岸绿化率95%,一般沟渠绿化率90%以上。

(2)农田林网

村域范围的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8%以上,其中东部地区一、二级林网90%以上,中部平原地区80%以上,西部丘陵岗地70%以上。

(3)宜林地绿化

村域范围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造林绿化率达到95%以上,坡度大于6度、二级以上提水,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丘陵岗地必须恢复森林植被,造林绿化率95%以上。

(四)目标:

2007年:全县新增村庄绿化面积0.26万亩,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农民公共绿地21.46万平方米,农村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1.7平方米,全县新增绿化达标村25个,有15个村兴建农民公园。

2008年:全县新增村庄绿化面积0.39万亩,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新增农民公共绿地40.88万平方

米,农村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2.1平方米,全县新增绿达标村35个,有 20个村兴建农民公园。

2009年:全县新增村庄绿化面积0.442万亩,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1.7个百分点,新增农民公共绿地51.1万平方米,农村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2.6平方米,全县新增绿达标村32个,有25个村兴建农民公园。

2010年:全县新增村庄绿化面积0.416万亩,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1.6个百分点,新增农民公共绿地40.8万平方米,农村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3平方米,全县新增绿达标村25个,有15个村兴建农民公园。

三、规划内容及要求

(一)类型划分。

1、村庄类型

根据村庄所在地形地势的不同,村庄类型分为西部丘陵区村庄、中部平原区村庄、东部湖荡洼地村庄三种。位于不同区域的村庄在规划绿地的比例上有不同的要求。

2、绿地与绿化类型

村庄绿化的绿地类型,一般参照城市绿地的分类方法。在中心村庄建成区范围内,根据绿地的主要功能分类,绿地类型有:

(1)公共绿地: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的绿地。在村庄绿化中,主要是指村庄建成区内为全村居民服务的小公园、小游园绿地、休闲绿地、广场绿地等。

(2)生产绿地:指村庄建成区内,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3)防护绿地:指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村庄绿化中主要指建成区范围的围村林、河渠堤绿地等。

(4)附属绿地:在村庄绿化中,主要指庭院绿地、工业绿地(工厂内的绿地)、道路绿地等。

(5)其他绿地:指除以上绿地类型外,在村庄建成区内对环境改善和居民生产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其它绿地。包括风景林地、生产果品的经济林等。

在村庄的建成区外,村域范围内,还有下列绿化类型:(1)沟渠路堤绿化:指村域范围内,村庄建成区外的道路、河流、大型沟渠、海堤的绿化。

(2)农田林网:指村域范围内,村庄建成区外农田的绿化。

(3)宜林地绿化:村域范围内所有宜林地荒山、荒地、荒滩以及坡度大于6度二级以上提水的生态环境特别重要的宜林地。

(二)村庄绿化规划。

1、村庄绿化设计(1)丘陵区绿化

丘陵区村要充分利用地形起伏的条件,依山就势布置造绿,形成多层次的绿化空间,力求自然。村庄周围原有的自然景观林要严格加以保护,在规划时要充分利用好岭地林业资源这一背景,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在布局上可采用不规则的分布,绿地类型主要选择庭院绿地、道路绿化和自然景观绿化等。

(2)平原村绿化

平原村要与广阔的田野这一基本地形特征结合起来,在布局上可以规则式为主,可采用网状、环状、放射状、散点状、大块集中等多种绿地布局方式。绿化类型选择要多样化,不仅要设计公共绿地、庭院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化,而

且要对河渠堤绿化、农田林网等进行配置,形成以村庄建成区绿地系统为基础,道路绿化、农田林网为辐射的村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

(3)湖荡村绿化

湖荡低洼地带的村要将村庄绿化置于整个防护林体系之中,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绿化树种选择要按照防护要求,选择抗风、耐盐碱、耐水湿的品种;绿地类型选择主要侧重于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和林带林网。

2、村庄绿化规划的内容

(1)公共绿地

村庄中的公共绿地以为广大村民提供休闲游玩场所为主要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在功能上,以儿童游戏、青少年文化娱乐、老年游憩为主。园林建设应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率大于70%。村庄中建设多个公园时,应尽量均匀分布。

(2)庭院绿地

庭院绿地是附属绿地中的一类。庭院绿地的范围主要是房前、屋后、宅旁。庭院绿化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①观赏型

此类型适宜于面积特别狭小的庭院。以栽种花卉为主,间种几株乔木,花卉可选取高、中、矮种类搭配。

②休闲型

此类型适合绿化用地面积较大的庭院。选择的树种应主要考虑景观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此类型以选择高大乔木为主,灌木为辅。

③经济型

绿化用地面积较大的庭院还可结合绿化栽植果树,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经济型既可是多种果树混种的混杂型,又可采用单种一种果树的单一型。

以上是庭院绿化的基本模式,在绿化过程中,可对上述基本模式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混合模式。

(3)生产绿地

生产绿地要根据各种圃地建设要求和苗木需求进行建设,做好规划,保证整齐美观。

(4)工业绿地

工业绿地建设既要满足生态功能,又要注重景观效果,创造美丽的工作环境。

在生态功能方面应根据厂区的不同性质,对绿化有不同的要求:

①有害气体较多的工厂内外的树木种植应以疏为主,或用矮灌木、草坪等进行绿化,以利于有害气体迅速扩散和稀释。

②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工厂内,为满足安全和消防要求,宜选择有防火作用的乔灌木,避免选用含油脂和易燃树木。

③噪声较大的工厂周围宜选用树冠矮、分枝低、树叶茂密的灌木与乔木,形成疏松的树群或数行狭窄的林带,以减少噪声的强度。

④对防尘要求比较高的工厂,要发挥绿化减少灰尘的优势,选择枝叶稠密、叶面粗糙、生长健壮、吸尘能力强的树种。

(5)道路绿化 ①配置模式

根据道路的宽度以及村庄的经济条件,道路绿化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一板二带型 该类型是最基本的道路绿化模式,适合宽度较小的道路。在一条车行道的两侧栽植行道树,每侧可栽一行或两行。为节约用地,栽植两行时,建议采用“品”字形布置。

二板三带型 即在道路中间栽植中间分车绿带,在两侧分别栽植两行行道树。

三板四带型 适合于设非机动车道的道路,在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设置两侧分车绿地,在道路外缘设行道树。

②树种选择

道路绿地的树种配置应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以求更完美的生态功能。行道树应选择干型好、生长快、耐瘠薄、抗污性强、病虫害少的树种,如杂交马褂木、落羽杉、榉树等。在宽阔的道路上可选用树干挺拔、冠大的树种,如35、351杨、895杨;在较窄的道路则应选用冠小的树种;在高压线下选用干矮、树枝展开的树种,如国槐、黄金柳等;在交*口和道路转变处,在10m以上的空隙内不宜种植乔木或高度超过0.7m的灌木。(详见附件一绿化参考树种)

(6)农田林网

农田林网应以自然走向的路、河、渠两侧绿化为骨架,在此基础上,根据网格面积的要求,考虑是否新营造林带。新造林带应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主林带应在两行以上,副林带可根据用地情况确定,尽量多行。用作果园、种植园的防护林,应采用紧密结构,一般林带可采用疏透或通风结构。

农田林网的树种应选择树体高大、树干通直、分枝少、适应性强为原则,树种要多样性,一个村庄内同一个主栽树木品种数量一般不超过50%。树种配置的模式主要有:

①单一乔木型 林带以单一的抗风力强的乔木构成。②多乔混交型 林带以抗风能力强的乔木为骨干树种,再配以其他树种。可有针阔混交、常绿与阔叶混交等多种形式。

③乔灌草组合型 该型即乔、灌、草之间有机结合,组成复合林带。该类型中最理想的是乔灌草复合型,上层以常绿树种与落叶或针叶树种形成混交林,中层点缀观赏灌木,下层种植具观赏、改土功能的草本植物,形成多功能复层防护林群落。

(7)河、渠、堤绿化

河、渠、堤绿化应根据绿化地段的水位高低、水质情况选择陆生、湿生、水生的植物。植物的配置模式与农田林网的模式相同,为提高生态和景观效果,村庄建成区河、渠、堤提倡采用乔灌草组合式的绿化,建成区外河、渠、堤绿化多以乔木为主,易干旱缺水的西部岗岭地区河渠坡面上应选择耐干旱、乃瘠薄树种。

四、村庄绿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为加强对村庄绿化工作的领导,县里将成立村庄绿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确保村庄绿化工作顺利开展,针对村庄绿化工作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协调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各方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制定考核细则,落实目标责任。一是制定考核细则,把村庄绿化工程列入三农考核内容,并成立由县农办、县林业局、县文明办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督导小组,具体来抓工程协调与督导,明确乡镇和村庄主要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二是实行领导包工程责任制,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各乡镇政府与绿化村庄负责人,层层签订责任状,细化、量化工程任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

(三)整合各类资源,确保资金投入。本着打造样板、树立典型、增强辐射带动力的目标,始终坚持以不增加农民负担为原则。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支农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县财政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四是对适合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市场筹措建设资金。五是创新绿化方式,采取县直部门与绿化村庄结对帮扶搞绿化的方式,投入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调动了绿化村庄群众的绿化热情,提高了村庄绿化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技术指导。特别是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种苗质量技术标准的行业管理、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森林重大病虫害的监控和防治等。加快推进全县百里苗木花卉长廊建设,力争每年引进8-10个花卉苗木新品种,改良2-4个本地乡土树种,为村庄绿化创造有利条件;适时开展村庄绿化讲座及造林培训班,组织林业技术干部集中培训,县和乡镇林业技术人员包干到小班,实行从规划、整地、苗木、栽植到检查验收一包到底,积极做好村庄绿化技术的服务工作和绿化质量的监督工作。

(五)建立激励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在村庄绿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将实行季排名、年底评比等多项督导制度,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工程进度快、质量好的乡镇和

篇3:村庄绿化规划及建设方案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 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 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 促进了农民增收, 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 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 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 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 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 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 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 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 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 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 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 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 做到适地适树, 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 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 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 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 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 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 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 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 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 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 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 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 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 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 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 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 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 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 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 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 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 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 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 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 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 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 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 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 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 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 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 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 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 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 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 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 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 从实际出发, 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 为保护绿化成果, 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 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 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 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 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 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 加之牲畜破坏, 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 弄巧成拙。因此, 确立植树造林这一建设重点, 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 紧邻农田, 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 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 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 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 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 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 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 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 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 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 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 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 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 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 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 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 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 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 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 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 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 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 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 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 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 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 以建设围村林为主, 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摘要:从规划设计、资金保障、质量建设、遵从民意、兼顾全面等方面阐述了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的举措,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旨在促进当地绿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存在问题,发展建议,江苏溧水

参考文献

[1]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4) :18-20.

[2]周继芬.果树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 (3) :97-99, 101.

[3]郭朝清.开发种植石榴拓宽致富门路[J].河南农业科学, 1995 (10) :38.

篇4:村庄绿化规划及建设方案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五个方面来概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而这些建设内容必须通过一个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所以,村庄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

1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而要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搞好规划,要有统一的科学规划,有全面、系统的整体规划,有科学具体的建设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讲村庄规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次思想动员

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改造人,村庄规划的顺利实施将激发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现代文明意识的增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村庄规划在农村刮起思想飓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进一步植于广大农村及农民之中。

1.2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村庄建设无规划,或者规划不到位,或有了规划不执行;供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休闲、娱乐等公共设施缺乏;与城市发展形成很大反差。新農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实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这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基本层面的要求,也是当今统筹发展城乡社会经济的基本夙求,更是村庄规划最基本的任务。因此,通过村庄规划规范农村建设,改变农村地区及生活设施落后、无序的状况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1.3村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物质文明的建设,更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而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及基础,村庄规划的建设成果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完善的物质基础条件。

1.4 村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新农村建设既要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也要培育农业良性发展、农村自我造血、农民适应市场的自立能力,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过程。而这样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就需要空间实体规划即村庄规划在总体布局、基础设施容量及布设等方面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方向,预留发展空间,前瞻未来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村庄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规划现在,更是绸缪未来,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铺垫。

2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重点

2.1全面收集基础资料,做好基础设施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接受性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目前应该是是首先解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包括“六通、五改、两建设”。只有真正为农村办实事,为农民解决问题,为农业增产增收的规划才是农民可以接受的好规划。所以,新农村规划应该首先做好切合实际的基础设施规划,解决农村最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设施缺乏或不够完备的当务之急,才能使规划获得农民的接受,才能真正使村庄规划发挥新农村建设中思想动员、开路先锋、物质基础、疏浚航道的作用。

2.2认真分析基础资料,摆脱编制规划的模式化,提高规划的可识别性

村庄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是一笔宝贵的的遗产。鉴于此,在村庄规划前一定要全面调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各村的基础资料;规划中应该把握村庄特色,强化村庄的识别性、认同感和归属感,避免形成“千村一面的现象<6>。规划应做到:1)体现农村特色。要立足乡村特点,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俗,切忌简单化地套用城市标准来规划农村,防止村庄城镇化,避免出现城市人追求乡村环境的时候,农村人却逆反而行,去过城里人不愿过的生活。2)体现自然生态。充分利用农村的天然植被,尽量保护村庄原有的宜人尺度、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田园气息,将建设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限度,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把现代生态文明建立在农民群众的传统自然观上。3)体现人文特色。对村庄进行有机更新,禁止大拆大建,要注意挖掘、延续甚至是还原村庄的历史文脉,抢救性地保护村容村貌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并维护好村庄中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传统建(构)筑物。4)体现产业特色。目前,有些村庄土特产加工、手工加工产业基础较好,有较好市场前景;有些村庄风光秀丽,交通便捷,适宜发展旅游业;要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一村一策”,通过规划引导,保护优美庭院风光,展示浓郁乡情民风,开发村庄特色产业。

2.3 科学预测,选准方向,合理布局,提高规划的可持续性

新农村建设可以概括为五新: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7>,是一个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宏伟目标,包括产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村庄环境的整治,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村一级组织的加强,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既有初期基础设施完善、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最初目标,又有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村民主化的终极目标,新农村规划要服务于这样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发展目标,就要立足当前、把握长远、统筹安排,科学预测农村发展方向,围绕发展方向进行具有前瞻性空间布局,也就是提高其可持续性。

2.4 统筹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要求,提高村庄规划的可操作性

篇5:村庄规划建设工作方案

村庄规划建设工作方案

为了搞好行政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村小康社会进程,本着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特制定以下规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北2公里处,辖区内有11个自然村、20个村民组,1463户人家,总人口6700人,耕地面积7000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以及梨、苹果等水果。近些年来,我村村民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大搞秋延辣椒种植等大棚蔬菜,已经形成

初步规模,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能繁母猪、肉鸡、波尔山羊等养殖户也逐渐增多,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

二、村庄现状

1、从村民住房方面看,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大瓦房,很多农户住上了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道路交通方面,我村已经通了柏油路和沙石路,但长度不够,村内道路硬化率较低。

3、电力通讯设施方面。全村都已通电,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用户逐年增多。

三、我村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今年来,因多种原因,我村逐渐成了一个空心村。房屋建筑逐渐向村外衍射,并且房屋杂乱无章,较分散。村内一些老建筑长期闲置,不仅影响了我村的整体形象,而且造成极大的土地浪费。

2、根据规划要求,总体对老村庄进行改造,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着力改

善村民住房条件。尽量充分利用老村中可利用的空闲地和闲置房屋所占地。

四、我村建设性规划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1、住房方面:先搞试点,建成一部分标准房,或者鼓励村民按照统一标准建房,尽量选用原来宅基地,节约利用土地。

2、道路交通方面:积极争取“村村通”工程款项,扩大我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硬化我村道路。

3、沼气池建造。积极鼓励引导村民新建沼气池,使用新能源,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家禽粪便等。

4、村环境保护方面:从绿化、村庄整治上下功夫,着力搞好村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变村中粪便乱堆、污水乱泼、家禽乱跑、柴草乱放、广告乱画等现状,改善村容村貌。那一世范文网

五、组织实施

篇6:村庄绿化实施方案

园林村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渤海新区“3331”工程,加快实现市委、市政府园林村镇创建的目标,全力推进我市城乡生态绿化工作,结合当地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生态黄骅”、加快我市城乡园林生态绿化进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本着因地制宜为原则,采取乔、灌、花、草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大力实施村镇绿化,促进绿化总量扩张和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打造海蓝地绿、沙净气爽的“生态黄骅”,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统一规划、科学规划的原则,实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并把创建生态园林村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为全市人民创造生态良好、景色优美的生态家园。

(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乔、灌、花、草相配套等多种形式,见缝插绿,打造绿化精品。

(三)坚持强化生态功能、实现绿化美化的原则,适当配置绿地和花卉,做到“多占天、少占地,绿为主、花点缀”,形成万绿丛中片片花的绿化效果,有条件的村镇也可建设小游园、小广场等四季常青的休闲生态绿地。真正实现村镇景 观靓化,乡村环境生态化,田园风光美化。

(四)坚持集体绿化和群众绿化现结合的原则,全面实施村镇四周绿化、庭院绿化和街道绿化美化,最大限度提高村镇绿视率和绿化效果。

三、目标任务

(一)总目标

2012年—2014年,全市要创建园林村镇100个,园林村镇的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同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林荫化,道路绿化率达到100%。

(二)具体任务

2012年全市要完成园林村建设40个,四旁植树共植树50万株,折合造林面积2200亩。具体任务如下:

1、黄骅镇:2012年—2014年建设园林村镇12个。2012年要建成园林村4个,造林400亩,其中包括张仁村100亩、杨常庄100亩、后苗100亩、郑仁村100亩。

2、旧城镇:2012年—2014年建设园林村镇12个。2012年要建成园林村4个,造林150亩:其中仙庄及新民居小区绿化50亩;完成旧城、李马、陈马、草堂等村的4村庄绿化100亩。

3、常郭镇:2012年—2014年建设园林村镇12个。2012年要建成园林村5个,造林320亩:一是着力抓好滕家堡、街东村、中排村、王芹地、常郭村等5村的村庄绿化,造林200亩。二是积极提升镇机关和镇直各部门院内及周边的景观绿化,造林120亩(主要涉及机关学校、市直各部门)。

4、羊二庄镇:2012年—2014年建设园林村镇10个。2012年要建成园林村4个,造林200亩:其中大庄50亩,许官50亩,东辛庄50亩,西段庄50亩。

5、羊三木乡:2012年—2014年建设园林村镇5个。2012年要建成园林村2个,造林100亩:其中王庄子40亩,辛庄60亩。

6、滕庄子乡:2012年—2014年建设园林村镇10个。2012年要建成园林村4个,造林150亩:其中李官庄50亩,大浪白村 50亩,西胡庄村新民居绿化30亩,南王曼村新农居绿化20亩

7、吕桥镇:2012年—2014年建设园林村镇10个。2012年要建成园林村4个,造林150亩:着重抓好孙正庄、“三坛”(西坛、中坛、东坛)村、大王庄、小王庄和乡镇驻地的绿化。

8、齐家务乡:2012年—2014年建设园林村镇10个。2012年要建成园林村5个,造林230亩:其中大麻村30亩,三麻村30亩,三科牛村50亩,同西村30亩,齐南村30亩,东北村 20亩,隆庄村20亩,桃园村30,大科牛村 20亩,共9个村。

9、官庄乡:2012年—2014年建设园林村镇9个。2012年要建成园林村4个,造林200亩:具体为官庄、孔韩庄、戈沽塘、东河。

10、南排河镇:2012年—2014年建设园林村镇10个,2012年建成园林村6个,造林400亩:即“一园一带六区”绿化。“一园”即南排河镇工业园:以鑫海、中再、广兴等企业为主,推进全镇大型企业和工业园区绿化。“一带”即海堤防护林带,在对古贝壳堤现有树木的基础上进行统一修整、补植、美化,提高海堤林带观赏性和防护性。“六区”即以歧 口、张巨河、后唐、李家堡、赵家堡、刘家堡六村为重点的新民居绿化工程,打造绿色健身广场,建设“花园式”住宅小区;并以镇政府驻地为重点,抓好镇直各机关绿化工程。

四、造林方法和绿化标准

(一)造林方法

做好造林地块的土地平整和道路、排水、灌溉工程,同时对盐碱程度较高的造林地段,还应采取围埝淋碱、蓄水压碱、换土改碱等工程措施,实行工程造林。栽植穴要求80厘米×80厘米×80厘米见方,尽量采取挖大坑、栽大苗、浇大水的盐碱地“三大”造林方法和地膜覆盖、生根粉蘸根等盐碱地造林技术,栽后全部涂白,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二)绿化标准

1、村镇绿化标准:环村环乡(镇)林带宽度不少于20米(5—8行),株行距2米×3米或3米×4米。四旁绿化按株数计算。

2、村内各街道,栽植以乔木为主的行道树,配合栽种部分花草。村周边,栽植以乔木为主的环村林。

3、对村庄原有环村林、街道行道树要进行补植改造,以提升景观效果。新民居绿化更要突出绿化品位和生态文明。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乡镇要成立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明确专门人员、专门班子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和管理辖区内义务植树和绿化工作;建设部门负责组织完成城镇规划区内的绿化任务。制定措施,并按照各部门工作职责,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二)加大宣传。大力宣传创建园林村镇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创建积极性,努力形成共同创建园林村镇的良好氛围,确保工作任务完成。

(三)政策激励。市政府结合林业项目的实施,加大对园林创建村政策扶持力度,乡村两级也要给予资金支持,确保穿件工作的圆满完成。

(四)严把质量。我市土地条件差,植树成活难度大,一定要坚持种植质量,确保成活率。要把树种选择作为优先环节,坚持本地树种和引进树种相结合,做到良种壮苗,优种优质,严格种植标准,加强管护,力保种一株活一株,造一片绿一片,确保植树成活率。

篇7:乡村村庄绿化实施方案

一、项目规模和设计投资额度

(一)建设规模:40个村庄,其中:经济型25个,精品型村庄5个,示范型10个(省级3个、市级7个)。

(二)设计投资额度(仅指苗木费):各类型设计最高投资额度为经济型1万元;精品型村庄3-5万元;示范型3-8万元,其中:省级为5-8万元,市级3-5万元。

二、实施范围

根据《莲都区村庄绿化规划》的安排和20XX年实施成果布局,确定20XX年实施范围以“一乡两湖三线”为重点。一乡即:古堰画乡;两湖即:南明湖、月亮湖;三线即:国道线、省道线、县乡线。将省、市级绿化示范村联成线、片、群。

三、项目申请程序

由20XX年实施范围内的村提出申请,乡镇(街道)审核同意后,报区村庄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经区村庄绿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发文列入20XX年度村庄绿化建设计划。

四、项目设计与论证

(一)突出村庄个性与特色。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力求避免雷同。

(二)突出重点地段绿化。以古树名木、古廊桥、古庙宇、村委办公场所、村庄主入口处等为重点,以村庄道路为连线,将点线进行有效链接,使之成为村中亮丽的风景线。

(三)注意树种选择搭配。

1.乔木树种:竹、柳、桂、樟适宜本地种植,是村庄绿化的基调树种,也是首选树种。其它树种应选用树干通直、树形优美、抗逆性强、管理简易的树种。具体以莲都区村庄绿化树种名录为准,不得超范围使用。确实需要的,应报区绿化办批准。

2.地被类植物:省市级示范型村庄可以配以一些耐修剪、易管理的地被类植物。经济型村庄可视村集体经济状况适当选用,但应尽量选用一些免管护的藤蔓类地被植物。

3.庭院绿化尽量选用柚、梨、桃、枇杷、枣、石榴等集观赏与经济效益于一身的优良绿化树种。真正做到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有机结合,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

(四)妥善处理相邻关系。村庄绿化涉及千家万户,触及农民切实利益,在设计时,要充分尊重群众生产生活的传统习惯和当地风俗,妥善处理绿化与通风、采光、排水、通行等相邻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注重实效。充分考虑村庄各自的实际情况,要进行管理成本核算,树种的选择以及配置等要充分考虑今后管理的难易、费用;不照搬城镇绿化标准,对于一些原有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的村庄,要大力保护原有树木,适当进行整理,不能去旧种新;对于征地拆迁新建新村,可适当提高绿化标准。

(六)项目设计论证。省市级示范型村庄设计完成后,由区村庄绿化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修改后,交付实施;精品型村庄的绿化方案按专家组意见组织实施;经济型村庄的设计由绿化办审查后交付实施。

五、项目实施

(一)苗木采购

省市级绿化示范型村庄、经济型村庄所需的绿化苗木均由实施村按设计方案自行组织采购;精品村所需的绿化苗木可进行临时采购;苗木采购工作由区政府采购办牵头负责,林业、发改配合。

(二)开工前准备

1.绿化种养技术基础知识培训。 经批准列入20XX年度村庄绿化建设计划的村庄应当接受绿化种养技术基础知识培训。没有接受培训的村庄视作自动弃权,不得进行绿化设计。

2.绿化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村庄绿化建设计划的村,应当及时完成村庄绿化管护制度制订,管护责任落实和做好绿化基础设施(栽植土、栽植穴等)建设;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即视为自动放弃。

(三)竣工验收

绿化村在完成栽植任务后,提请区村庄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竣工验收。验收依据为对应的《村庄绿化设计》(含种植地点、树种、规格、数量、成活率等)。绿化工程量达到设计工程量乡村村庄绿化实施方案以上的,即为合格。

六、经费结算

经济型村庄实行绿化苗木费包干,每村1万元,示范型村庄绿化苗木费按设计最高限额的80%给付,在项目启动时,先行拨付2万元,工程竣工后结算;古树名木保护经费按设计工程量70%给付,工程竣工,一次付清。

七、项目评奖

(一)报评条件:凡达到《莲都区村庄绿化规划》第五条所列对应标准,成活率在95%以上的村庄且达到省市区规定的标准均可参加评奖。

(二)奖级设置:共设三个级别四个奖项。区级绿化示范村,市级绿化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乡(镇)。

(三)奖励额度:区级绿化示范村奖励1万元,市级绿化示范村奖励2万元,省级绿化示范村奖励3万元。省级绿化示范乡(镇)的奖励额度由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规定,区政府予以配套奖励。

(四)评奖程序:

1.区级绿化示范村:达到报评条件的行政村经所在乡镇(街道)书面材料推荐,区村庄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初审意见;区村庄绿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2.市级绿化示范村:获得区级绿化示范村称号的行政村经区绿化委员会、区林业局联合推荐,报市绿化委员会、市林业局批准。

3.省级绿化示范村、示范镇:由市绿化委员会、市林业局联合推荐,报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批准。

八、时间安排

(一)20XX年1月底前,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二)20XX年2月-4月,全面完成栽植任务。

(三)20XX年5月-12月,抓好夏秋季的养护工作及各奖项报评工作。

九、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

(一)投资概算:20XX年投资概算为40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5万元;各行政村自筹及村民投工投劳200万元。

(二)资金用途:(略)

(三)资金管理

1.实行专款专用制度。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资金,实行专项、专人审批开支。

2.建立资金管理台帐。设置“村庄绿化工程资金管理台帐”进行日常管理,定期对该工程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加强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加强资金管理监督。在年度工作完成后,及时向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区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及时地对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篇8:村庄绿化规划及建设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和乡村建设日新月异, 而其建设管理开始暴露出许多新问题, 一些20世纪末编制和实行的规划管理法规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城市、乡村的建设需求。1993年出台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填补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上位法的空白。但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 《条例》部分内容明显滞后于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要求, 不能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为此, 很有必要对《条例》进行立法后实施效果评估, 以便全面了解《条例》各项规定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从而为《条例》的修订提供必要的基础。

一、评估方法、内容、调研范围及对象

(一) 评估方法

评估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调查收集的数据按不同的调查表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数据库。对汇总后的数据按评估内容所涉及到有关问题进行描述性分析, 提炼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数据。通过对信息进行定量定性综合分析, 得出《条例》有关方面的分析结论。

(二) 评估内容

评估涵盖《条例》的主要构成内容, 包括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评估、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制度评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评估、村镇人居环境治理评估等五大部分。

(三) 调研范围及对象

评估调研范围覆盖大陆地区的29个省、市、自治区, 覆盖率达93.5%。调研对象包括三大类: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村干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相关人群 (部分村民和社会公众) 。针对不同的调研对象和调研目的, 设计不同的调研问卷结构和问卷内容。对各级政府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村干部的调查侧重于了解体制是否健全、程序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等;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调查侧重于了解制度是否完善、规定是否合理、措施是否恰当等;对相关人群的调查侧重于了解对《条例》的认知、理解和实施效果等。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393份 (见表1) 。

二、评估情况

(一) 整体认知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条例》内容的认知程度。社会各方面对《条例》的整体认知较高, 90.65%的规划管理人员非常熟悉和基本了解《条例》, 67.85%的村民非常熟悉和基本了解《条例》。

(2) 《条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专家学者普遍认为, 《条例》在执行的可操作性和立法概念的规范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中, 46.34%的被访者认为《条例》的执行力较弱, 还有25.37%认为《条例》概念辨析不明。而在《条例》与相关法律法规的一致性问题上, 有近一半的专家认为《条例》与《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上位法律之间存在冲突, 主要体现在对村镇规划内容的表述差别和规划编制、管理、调整上的执行差异 (见图1) 。

(3) 《条例》修订的必要性。90.96%的管理人员认为《条例》的修订势在必行。另外, 不同的调查对象对《条例》的修订内容的关注有所不同。如村镇管理人员对村容整治、规划实施、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最为关注。专家学者则对规划实施、公共设施建设和规划编制规范性问题更为关注。专家普遍表示, 促使村镇规划的实施落地, 是《条例》最为重要的目标 (见图2) 。

2. 基本结论

大多数受调查对象对于《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持肯定态度, 《条例》对于村镇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但是, 随着村镇建设的不断发展, 村镇的经济社会环境、人居环境、法制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村镇建设的复杂度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条例》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

(二) 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来自规划管理人员的调查表明, 仅有31.23%的地区在乡镇一级全部设置专属机构, 而其余2/3以上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缺位、错位等不良管理情况, 更有12.61%的地区基本处于无序管理状态。而从村民的调查中可知, 有8.58%的地区没有对应的专设机构和人员, 另有21.09%的地区存在由村委会负责建设的错位管理现象。

(2) 管理经费来源。仅有4.72%的地区管理经费供应充足, 基本位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超过95%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费短缺情况, 其中有31.85%的被访者所在地区的管理经费完全缺乏保障。针对经费来源的进一步调查表明, 60.45%的专家学者认为财政转移应成为经费的主要来源, 而占31.34%和5.97%的被访者分别认为应由乡镇政府自筹和村民自筹。

(3) 规划管理体制贯彻实施情况。在体制贯彻实施方面, 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 经费不足 (29.08%) 、机构设置不完善 (22.29%) 、人员欠缺 (21.57%) 是造成管理无法落实的三大原因。另外, 政府部门管理职责未有效落实 (15.02%) 和领导重视不足 (10.97%) 也造成管理不畅。在体制改善突破口的选择方面, 有效落实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责 (30.35%) 、完善机构设置 (23.88%) 、补充经费来源 (21.89%) 是专家反映最需要改善的部分, 另外, 16.42%和7.46%的专家则认为增加人员编制和引起相关领导重视是改善管理体制的突破口 (见图3) 。

2. 基本结论

县级以下乡镇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 人员编制不足、专业素质欠缺, 管理经费无法保障, 最基本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用于监管的交通工具等均得不到落实, 致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处于几乎失控状态。

(三) 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竣工验收制度。在村镇建设的企业、公共建筑中, 3/4以上地区都由政府组织验收 (51.78%) 或者建设方自行验收 (25.05%) , 但仍有7.10%的地区没有相关竣工验收程序。同时, 占了村镇80%以上建设数量的农房建设, 竣工验收实施情况堪忧。从村民调研问卷可知, 农房建设手段主要以简单的自行建设 (12.23%) 或工匠合作建设 (46.03%) 为主。

(2) 资质管理制度。村镇建设工程资质制度并未完全普及。在公共建设中, 有59.34%的乡镇企业和公共设施由资质单位设计和施工;有12.65%的建设项目仅在设计阶段由资质单位完成;更有17.90%的工程建设全程未由资质单位承担。而在农房建设中, 普遍没有通过具有施工资质队伍建设。

(3) 设计规范标准。基本执行抗震规范的地区仅有28.60%, 乡镇企业和农房分开执行 (21.88%) 、有规范不执行 (19.58%) , 甚至完全缺乏设计规范约束 (16.31%) 等情况比比皆是。总体而言,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仍需大量推广执行。

(4) 房屋产权登记制度。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表明, 乡镇宅基地政策执行情况较好。其中51.08%全部执行, 41.45%部分执行, 只有少量乡镇因为集中建房等原因没有执行。但是应当注意的是, 进一步的访谈调研结果反映, 实际的宅基地执行情况效果不一。而农村住房登记制度的建立情况则相对稍差, 所在地区乡镇农居全部登记或部分登记分别只占34.84%、35.43%, 没有登记或者不清楚是否登记仍占到30%左右。

(5) 监管部门与监管环节。专家学者与管理部门人员均认为应由县级政府主管部门设置派出机构或乡镇政府负责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最适应农村实际。这两种管理模式在调查中得到了专家和管理人员的普遍认可, 选择比例分别达到了46.35%、32.29%和37.43%、43.76% (见图4) 。

在针对农房质量管理环节专家问卷中, 施工队伍管理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环节 (37.97%) , 而图纸审查环节 (13.50%) 、施工 (开工) 许可管理环节 (16.46%) 、竣工验收环节 (14.77%) 和工程监理环节 (13.08%) 也被认为是有效手段。同样, 根据管理人员问卷统计, 施工队伍管理同样被视为最重要手段 (38.12%) , 而选择其他环节的比例也与专家问卷近似 (见图5) 。

2. 基本结论

大部分的被访部门反映村镇房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薄弱, 实施效果不佳。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政府部门人员编制和管理经费有限;二是村镇农房安全监管任务重;三是农房安全监管的制度和设计规范制度仍不健全;四是农民安全意识较弱, 对房屋产权和建设规范的认可度低;五是农村建设施工队伍规范性不足。建立农房质量安全管理强制管理手段, 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限额以下农村建房的法律规范性技术规范、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农房建设竣工验收制度、农房产权登记制度, 并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

(四) 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制度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理解程度与贯彻情况。超过九成的专家学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农村个体建筑工匠资质管理。但从管理人员问卷看出, 仅有1/4左右的地区对部分地区实行了个体工匠资格管理, 超过半数以上的地区存在资格管理严重缺乏甚至空白缺失的情况。

(2) 日常管理办法。根据管理人员问卷结果, 目前管理手段多样化, 安全教育宣传 (22.77%) 、免费技能培训 (17.72%) 、推荐优秀工匠 (10.53%) 等松散非定期的手段比例较高, 而资格管理 (11.60%) 、收费技能培训 (7.41%) 、协会行业自律 (9.13%) 等系统的管理手段普及度不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管理部门大多采取经费较少、程序简单的管理手段, 对于人力、财力要求更大但更为有效的资质管理的实施缺乏有效支持。

2. 基本结论

大部分被访人员反映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较弱, 表现在政府部门没有对应的管理职能部门、农村个体建筑工匠资质管理制度不完善、农民缺少自建房质量安全的知识和认识等。农民建房出现问题后, 个体建筑工匠无经济能力赔偿, 农民维权艰难, 出现纠纷、上访现象较多。

(五)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贯彻与实施情况。对于村庄规划的申报、审批执行情况, 根据管理人员问卷结果, 仅有26.79%的地区村镇规划全部按照程序申报并获批, 其余地区的申报审批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实不力现象, 申报仅部分获批 (34.82%) 、申报后全部未批准 (24.79%) 、完全没有进行申报审批 (6.55%) 等事件频发 (见图6) 。对于工程建设是否经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审批, 根据管理部门人员的调查, 92.48%的地区其村民建房、乡镇企业和公用事业建设等工程均经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审批。通过审批的工程中核发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比例较高, 达到90.5%, 而31.09%的村民建房只是通过审批, 未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见图7) 。当前的乡村规划建设许可证制度仍然没有得到普及, 尤其是对农民自建房的审批。

(2) 违法建设问题。调查显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 由于《条例》在临时建筑、违法建设活动相关条款的缺陷, 部分村庄的违法建设行为得不到纠正, 部分临时建筑逾期不拆除。村庄建设管理中的处罚措施, 尤其是强制拆除的措施的不足, 又滋生了更大范围的违法建设行为。

2. 基本结论

大部分的被访部门反映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具体适用范围不统一, 有按照用地性质管理的, 也有按规划区管理的, 较为混乱。另一方面,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管理漏洞, 主要表现为执行前和执行后的相关手续规定不明确, 不能有效地进行选址和开工建设管理, 实际上是放任其随意建设。

(六) 村镇人居环境治理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供水设施。针对村庄供水设施建设问题, 根据管理人员调查反映, 79.35%的地区水质有保障, 而67.11%的乡镇采取集中供水方式, 不过也存在部分地区供水方式和水质保障方面建设落后的情况。结合村民问卷进一步分析表明, 采取集中供水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和中部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建设中, 供水情况仍然没有改善。考虑问卷比例分配上的差异, 实际采取集中供水的地区不足50%, 同时, 水质保障率也远未达到80%的调研结果水平。

(2) 排水设施。超过九成的地区仍然未实现污水全部处理后排放, 其中44.21%的地区实现部分处理后排放, 45.37%的地区不经处理即排放污水。考虑到处理的标准和处理工艺的差别, 实际未经处理后的污水排放情况应更为严峻。进一步对污水处理方式进行调查, 有72.09%的专家认为应采取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技术。

(3) 公共卫生。针对垃圾的处理方式, 村镇收集转运至县市处理、由乡镇统一负责收集处理、由村里统一负责收集与没有收集和处理这四类方式的比例, 分别达到了21.00%、30.48%、21.38%和26.21%。同时, 针对乡村的垃圾收集处理方式的选择问题, 41.21%的专家认为应由村收集、镇 (乡) 转运, 县市处理, 也有23.08%和30.77%的被访者认为应由乡镇统一负责收集处理和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4) 人居环境治理经费。各地村镇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并且各地差异性较大, 东部地区部分省份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充裕, 而东北部、西南部分省份建设经费和管理经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在人居环境治理经费的来源问题上, 管理部门人员倾向于乡镇自筹为主 (36.75%) 和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 (36.16%) 两类方式;而专家学者更倾向于依靠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 (49.25%) , 以及乡镇自筹为主 (25.94%) 。另外, 还有14.72%和12.01%的管理部门人员选择了依靠社会资金和农民自筹为主的方式, 18.05%和6.77%的专家分别选择了依靠社会资金和农民自筹为主。

2. 基本结论

大部分的被访部门反映村镇人居环境治理效果较差, 大部分乡和村庄供水、排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村发展缺少统一规划, 能够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较少, 建筑分散, 没有特色。

三、《条例》现存主要问题及立法建议

(一) 《条例》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有待完善

《条例》未对县级以下的地方政府中规划建设管理专职机构设立和管理职权划分作出明确的规定, 易出现县级以上行政部门和基层管理部门之间错位、缺位、失位等现象。同时, 规划建设管理的经费缺乏财政保障, 无法支持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的问题, 使得《条例》的实施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地区农村规划建设杂乱无序的现象。

2. 农房质量安全监管有待进一步规范

《条例》中关于农房质量安全监管条款的操作性不强, 农房的竣工验收制度、资质管理制度、房屋产权登记制度、设计规范标准执行等方面都缺乏实施的细则, 对于管理的难度要求较高。事实上, 在管理机构、人员、经费都较为有限的情况下, 很难保证对农村农房建设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3. 乡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体制仍不健全

由于具有专业施工资质的建设队伍数量不多, 并且往往从事三层以上或公共建筑等较为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 广大农村的农房建设任务仍然由乡村个体建筑工匠承担。随着国家废除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制度, 个体建筑工匠管理趋于放松, 甚至很多地方流于形式, 加之《条例》对于个体建筑工匠所承担的修缮房屋性质、层数、面积、修缮程度等都缺乏详细的规定, 个体建筑工匠引发的质量安全事故频发, 成为村镇建设的一大隐患。

4.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有待完善

从当前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实施情况来看, 对于审批制度的适用范围仍然存在很大歧义, 农村中的集体所有土地的建设审批制度仍然没有在《条例》和《城乡规划法》中得到体现。另外, 由于《条例》对于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申请程序不明确, 申领步骤、所需材料、农用地转用等手续都不够明确,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真正落实的地区并不多。

5. 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配备标准仍需细化和加强

各个地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差异性较大, 多数地区建设不够完善, 尤其反映在供水、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条例》缺乏对上述设施配备方面的规定, 因此有必要强化几类重要的基础设施的配备标准, 突出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核心内容。

6. 法律体系衔接和配套制度建设不足

随着建设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的逐年修订, 《条例》与这些法律的矛盾冲突日益显现, 并造成了村镇建设管理依据不明, 执法意图不清的情况, 导致建设管理不顺。《条例》中尤其缺乏对于《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上位规划中规划建设管理权限、实施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回应。另外, 在涉及到村镇建设的其他相关制度、规范、行业准则等方面也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象, 村镇建设的整体法治氛围仍未形成, 不利于管理的长期贯彻落实。

(二) 立法建议

1. 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的立法建议

(1) 明确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设置。建议进一步细化管理机构的设置规定, 在机构设置方面与《城乡规划法》的层级结构进行衔接, 建议调整《条例》第六条第一款和第二款为:“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规划管理工作。”对基层村镇规划机构的地位予以明确, 建议增加下列条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领导, 根据工作需要增设乡镇人民政府设立或县人民政府派出的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2) 立法保障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经费。管理经费是关系到管理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事项, 建议增加专门条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村庄和集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3) 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规划建设管理部门, 尤其是县级以下基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管理权责和实施重点, 建议在《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乡镇一级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能, 在规划的实施操作中完善乡镇一级部门管理的步骤, 以增强规划的实际效果。

(4) 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规划管理模式。建议《条例》修订时, 立足于农村实际, 探索符合农村建设特点的管理模式, 简化办事手续, 方便农民办事, 如灵活设定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期限、允许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相应资格的个人编制村庄规划、适度下放农民建房规划许可权等。

2. 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立法建议

(1) 调整竣工验收制度。建议对《条例》第二十七条的竣工验收条款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提出农房竣工验收的适用条件和执行标准。同时, 对于不符合竣工标准的建设项目的处理方法也应进一步明确。

(2) 调整资质管理制度。建议《条例》进一步明确对施工队资质的条款, 在此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尽快出台关于施工队资质, 质量安全的监督、检验, 房屋的交付使用、法律责任等方面具有强制性、可操作性的规定, 对农房的规划建设管理予以规范。同时, 要借鉴城市建筑市场管理经验, 在农房建设管理中, 推行质量安全检查制度、验收备案制度、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市场准入清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针对农村实际, 建议允许符合条件的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具有工程建设执业资格的人员以个人身份从事村民住房设计。

(3) 增加设计规划标准规定。建议对《条例》第二十五条中的“有关的技术规定”作出更为明确地划分, 提出必须强制执行的技术规范, 确保农房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其他建议执行的技术规范, 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工作性质的需要而自行制定。

(4) 完善房屋产权制度。加大房屋产权制度的宣传力度, 积极推广适合本地区的产权登记制度。在《条例》中增加对房屋产权登记的内容表述, 逐步试点开展规范化的产权登记行为。同时加快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统一规范, 统一发证行为。

(5) 划分监管部门与监管环节。建议在《条例》中对农房安全质量监管的权责关系作更清楚地划分。加强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机构建设, 配备县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或乡镇一级政府的建设管理专属机构, 加强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能力的培训, 拨付必要的办公经费,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等。

3. 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制度立法建议

(1) 规范个体建筑工匠管理制度。对《条例》第二十三条中个体建筑工匠的从业资格管理作出规定, 明确其所从事房屋建设的内容和标准。同时, 在此基础上落实个体建筑工匠资格管理制度, 完善《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使得相关行政部门充分履行相应的审查、发证和定期验审职能。

(2) 强化监管培训内容。建议在《条例》中增加政府组织个体建筑工匠培训的内容, 并根据工作需要由各省市出台相关细则, 以实现对个体建筑工匠的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发证, 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 实施工程备案制度。

(3) 强化施工合同制度。在《条例》中对施工合同制度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加强对农民建房户的质量安全宣传教育, 严格签订施工合同, 并留有施工质量安全保证金, 确保农民合法权利不受损失。

4.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立法建议

(1) 明确乡村建设许可证适用范围。为了与《城乡规划法》衔接, 建议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编入《条例》的规划实施条款中。深入研究村镇中集体用地的规划许可制度, 建议删除《条例》第二条“国家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的建设除外”。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出发, 明确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适用范围。

(2) 完善细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审批环节。进一步细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申领条件、申领程序、所需材料、农用地转用的手续等内容。同时建议各地根据工作需要, 出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具体实施细则, 如在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基础上, 增加建设选址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核发等环节。

(3) 增加临时建设、违法建设条款。增加《条例》中对于临时建设、违法建设条款的内容, 尤其是对于处罚措施的处罚程序, 违法程度与处罚措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明确。

5. 村镇人居环境治理的立法建议

(1) 完善人居环境治理核心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条例》中人居环境部分内容, 突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要素, 尤其从供水、排水、环卫、交通要素配备等方面进行调整。建议在《条例》及实施细则中对基础设施的门类和标准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并逐步实现与城市基础设施配置的对接, 提高城乡一体化配置的操作性, 并指导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实施法则。

(2) 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在充分尊重地区差异性的前提下, 建议各地区根据实施的需要, 增加针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专项实施办法或细则, 尤其是对公共设施的工程建设管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公共设施建设的性质和涵盖范围, 适当提高对公共设施建设的管理强度, 对审批程序和监管制度作详细的规定。

(3) 构建人居环境治理制度保障和部门联动体系。增强规划建设部门与财政、国土、水利、农林等相关部门的合作, 共同构建人居环境治理的体系。建议在《条例》中增加村镇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要求, 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与上述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

6. 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的立法建议

(1) 加快相关部门的配套制度协调机制建设。完善财政、农林、国土、环保、水利等各个相关部门在村镇建设中的协调配合作用以及配套制度建设。建议在《条例》及实施细则和部门制度中增加建设管理方式、统计口径、评价标准, 并作出统一的规定。

(2) 增加规划建设评估及监督的协作制度。建议在《条例》中增加村镇规划管治的评价和监督制度内容, 着重在规划监督制度、规划动态监督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明确参与评估监督的主客体对象、评估流程和评判标准, 并出台具体的行政措施和实施方案。

7. 行政执法规章的立法建议

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和规章制度。建议在《条例》及实施细则中增加对于村镇建设的行政执法制度内容, 明晰执法对象、执法流程、违法治理措施和实施手段。另外, 在相关制度, 尤其应在相关部门行政执法规章中增加村镇建设管理教育、培训、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政策。 (本文转载自《规划研究》2011年第35卷第9期)

参考文献

[1]毛新政.周期性立法评估制度的构建及其必要性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0 (7) (中) :12-13, 18.

[2]汪全胜.立法后评估概念阐释[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6) :11-14.

上一篇:园建及绿化工程招标文件11下一篇:端午节主题总结